CN104436876B -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36876B
CN104436876B CN201310682721.0A CN201310682721A CN104436876B CN 104436876 B CN104436876 B CN 104436876B CN 201310682721 A CN201310682721 A CN 201310682721A CN 104436876 B CN104436876 B CN 1044368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mister
limit
limit element
flange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827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36876A (zh
Inventor
丁俊
程子剑
夏亮
徐成宏
张爱丰
马骥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 Meisite (shangh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 Meisite (shangh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 Meisite (shangh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 Meisite (shangh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8272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368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36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36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36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368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04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 B01D45/08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by impingement against baffle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04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eparating Particles In Gases By Inertia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包括除雾组件和固定除雾组件的限位组件,其中,除雾组件包括多个除雾元件,限位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限位元件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限位元件,当限位组件用于固定所述除雾组件时,除雾元件通过第一限位元件连接于第二限位元件上,一个第一限位元件对应连接一个除雾元件,多个第一限位元件连接在一个第二限位元件上。同时本发明公开了上述烟气除雾装置的制作方法,以及一种除雾元件夹持件。采用本发明,除雾元件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最优设计来布置,同时容易制作除雾器标准模块和仿圆弧形模块,提高了除雾器模块的结构稳定性,解决了仿圆弧形屋顶除雾模块生产繁琐、除雾元件间距被限制在有限的几种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液分离技术属于烟气脱硫环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雾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锅炉燃烧后的废气中,特别是燃煤火力发电厂烟气中存在大量的SO2、NO等废气,遇水后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为了避免环境污染需要将其去除,通常情况下,在烟气脱硫吸收塔中采用喷雾的方式将有害气体去除掉。经洗涤过的烟气中残留有液滴和/或颗粒物,除雾器(除雾装置)的作用就是在这种强腐蚀的环境下,拦截经过脱硫洗涤后的净烟气中的雾滴和/或颗粒物,通常这些雾滴中含有8~15%的石膏固体。
燃煤火力发电厂的烟气脱硫吸收塔绝大部分采用如图1所示的圆形吸收塔少部分为方形吸收塔,吸收塔上设有烟气入口和烟气出口,吸收塔的直径较大,比如机组容量为300MW、600MW、1000MW的吸收塔直径分别在12m、16m、20m左右。烟气自烟气入口进入吸收塔,经过喷淋装置除去烟气中的SO2、NO等有害气体,但是会产生雾滴随烟气继续上升。除雾器(除雾装置)的作用便是去除这些雾滴。烟气在吸收塔内经过除雾后通过烟气出口,即净烟气烟道进入烟囱。净烟气烟道横截面为矩形,通常情况下,也需要安装除雾器,以进一步清除雾滴。
安装在燃煤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系统的除雾器,其除雾元件主要是大量的波纹板(波形性板、波纹薄板),如图2和图3所示,如CN1078168A所述的除雾器。在烟气脱硫吸收塔内,通常布置有平板式除雾器或者管式屋顶除雾器或者屋顶式除雾器,均由除雾元件(波纹板)组合而成;在烟气脱硫吸收塔净烟气出口水平烟道上,可以布置水平气流除雾器等。
为了达到良好的除雾效果,需要将数量庞大的除雾元件按照一定的方式覆盖整个吸收塔至少一个横截面和/或净烟气烟道的至少一个横截面。如图5所示,布置在吸收塔中心区域的除雾器模块,其外形通常是矩形,称为标准模块,图5中代号为B的模块;布置在吸收塔周边的除雾器模块,其外形为非规则形状,称为仿圆弧形模块,也称为异型模块,图5中代号为C的模块。沿着气流的方向,分别装有预处理器(如果配置)、粗除雾层(第一级除雾器)和精细除雾层(第二级除雾器)。通常先将少量的除雾元件(比如20~40片)组装成除雾器模块,然后将除雾器模块运抵吸收塔内,在现场拼装成整体的除雾器。图2中的波纹板一般用于粗除雾层,其波纹板间距为S1,图3中的波纹板一般用于精细除雾层,其波纹板间距为S2,现有技术中,同一层的除雾元件间距均为等距的。如图4所示,大多数的波纹板的上下侧边边缘具有第一凸缘011,在第一凸缘下方具有第二凸缘022,也有边缘不具有凸缘的波纹板。
对于特定配置的除雾器(包括除雾元件的波纹曲线轮廓形状、除雾元件间距、除雾元件水平布置或者倾斜一定角度布置等参数确定),在特定的工况下(包括待处理气流的成分、粘度、压力、温度、液气比等),除雾器(除雾装置)的性能表现主要依赖于烟气气体流速。气体流速越大,除雾装置能去除的极限雾滴粒径(μ)越小,即除雾性能表现越好;但是,当气体流速超过一定流速时,高速的气流会重新卷起被拦截停留在除雾元件上的雾滴,从而使雾滴又跟随气流从除雾元件上逃逸造成除雾装置失效现象,俗称携带现象,刚开始发生携带现象的速度被称为携带速度(m/s), 该携带速度也作为该除雾装置的设计参数。理论上,只要除雾元件间距足够小,所有雾滴都将被拦截去除。对于除雾元件形状、倾斜角度一定的除雾装置,除雾元件间距越小,该除雾装置的携带速度越高。在气体流速一定的情况下,除雾元件间距越小,除雾效果越好。
但是在吸收塔内,烟气场中烟气流速并不均匀,处于同一横截面的不同区域烟气流速差异很大。现有技术中,除雾器除雾元件的设置方式均为等间距设置,即处在同一层除雾装置中的除雾元件的间距相同,没有考虑到烟气流速的差异,导致在高烟气流速区除雾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携带速度较低、极限雾滴粒径较大;而在低烟气流速区,除雾元件设置过密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和施工成本的增加。
现有技术中标准模块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最常用、最容易实现的设计制造方案如图4所示是用一个“D”型管02,在“D”型空心管上开槽(行业内也称之为插槽条),槽和槽之间的距离即为除雾元件之间的间隙距离,将除雾元件插入槽内,如图7所示。为防止除雾元件脱落,需要在每一个除雾元件端部上钻两个小圆孔,然后采用塑料棒穿过小圆孔,穿好后为防止塑料棒窜动滑出,将塑料棒的头部烫成小圆头。如果模块较长,在除雾元件中间位置上下各增加1~2根“D”型空心管也是必要的。这种设计制造方案尤其在水平气流除雾器中被广泛应用,因为这种除雾器模块最多只能有一个端板,因模块长而必须在除雾元件中间增加除雾元件固定结构,而且为了不阻断水流沿着除雾元件下流而不得采用隔板。在2004年北京举行的脱硫脱硝展会上德国一除雾器厂家的2002版本产品宣传手册上DH2100型号除雾元件的固定结构即显示为此种方案。典型的工程实施例:第一级屋顶除雾器模块宽度为660mm,材料为塑料的除雾元件间距30mm,除雾元件厚度2.6mm,该模块的除雾元件数量为22片,首先将每个除雾元件的两端各钻两个小圆孔,并且在除雾元件中间上、下各钻一个小圆孔,在“D”型管上切割22个宽度为2.8mm槽,槽与槽之间的间距为30.0mm,所需要“D”型管为6根(两端各2根,中间上、下各1根),先将4根“D”型管焊接在两块除雾器端板05上,“D”型管的平面侧紧贴所述端板05,每个端板对应两根“D”型管。将除雾元件插入槽内,然后将一根塑料棒穿过所有的除雾元件上的小孔,穿好后两头烫成小圆头。采用这种设计制造方案的模块,在2012年7月4日公开的CN102527193A 的发明专利文献中附图1中的屋顶除雾器模块即采用此种技术方案。在2007年6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脱硫工程技术与设备》第279页图6-109“屋脊式除雾器”实物照片中,也清晰见到所述的D”型管。由于脱硫除雾器的第一级除雾元件间距通常设计成30.0mm,第二级除雾元件间距设计成27.5mm,因此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标准化,经济做法是把“D”型管开模具后采用整体注塑的方法实现一种槽间距为30mm 的D型管,一种槽间距为27.5mm的D型管。
第二种:焊接法。按照上述的方法来制作模块,除雾元件钻孔和穿塑料棒的工作量比较大,产品制造的工作效率比较低。随着塑料焊接技术的发展,除雾器模块的设计制造也可以用焊接的方法实现,如图8所示,即在除雾器的端板上雕刻槽,槽的轮廓为除雾元件切面的轮廓,槽的宽度比除雾元件厚度略大0.2~1.0mm。一组除雾元件的一端依次穿过该端板上的槽,露头大约5.0mm,然后采用长条三角型烫焊机进行电加热烫焊,由于除雾元件材料和端板材料均为塑料,所以经过熔融烫焊后,除雾元件和端板粘接在一起。当然,为提高焊接强度,在长条焊缝上还可以手动增加一道塑料焊接工序,如果模块较长,在中间增加一个D型管来固定除雾元件是可行的,但是由于本方案避开了除雾元件钻孔,通常采用长条梳子方案也是不错的选择。采用这种方案,所述端板如果采用机械加工的办法进行冼槽,其加工成本很高,效率低,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经济做法是将端板整体注塑的方法实现众多的冼槽,制作成具有洗槽的端板03,比如一种规格为槽间距30mm,一种规格为槽间距27.5mm。由于模块宽度通常为660mm,对于注塑设备要求高,因此也可以将其分段处理,即注塑的端板宽度为330mm。在2010年9月5日公开的CN201578952U专利文献中的屋顶除雾器,示意除雾元件在端板的外侧,以及在2013年7月24日公开的CN203075762U专利文献中图1的屋顶除雾器,可以看到端板上存在均匀布置的波纹状除雾元件的端部轮廓,即除雾元件穿过了端板,行业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便明白该屋顶除雾器是热熔焊接的技术方案来设计制造除雾器模块。
第三种:短端板法。除雾元件和端板采用热熔焊接的连接方案,其缺点是虽然两种部件的材料都属于塑料,但是其材料实际上不完全相同,除雾元件通常为PPTV,即在塑料粒子中添加了大约20%的滑石粉的加强聚丙烯,而端板的材料是常规的聚丙烯,因此焊缝出现缺陷的概率很大;其二,焊接需要消耗较高的电能;其三,除雾元件相同但是倾斜角度不同时除雾元件端板的轮廓曲线也不一样,导致除雾元件的倾斜角度也被限定。因此又一种组装工艺如2012年7月11日公开CN202315567U公开的技术文献所述,采用除雾器端板分体式设计,根据除雾元件的设计间距,把长除雾器端板平均分成多个短除雾器端板,每个短端板通过自身集合的注销连接或者通过单独的连接棒连接,从而形成整体除雾器模块。
采用以上三种方法来实现除雾器模块的组装,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除雾元件的间距适宜标准化设计,除雾元件的间距种类不能太多,否则需要对应数量的成本昂贵的注塑模具来匹配。然而实际上除雾元件间距是影响液滴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同一个除雾装置内,不同的区域存在很大的烟气流场不均匀性,因此不同区域的除雾元件间距理论上要求采用差异化的间距来满足实际需求,但是在上述三种技术方案中其生产制造均难以实现。所以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除雾元件间距只能为最常用的几种来满足不同的项目需求,比如屋顶式除雾器第一级间距30mm第二级间距27.5mm(或25mm)几乎成了产品的标准设计,平板式除雾器第一级间距40mm第二级间距25mm(或30mm)几乎成了产品的标准设计。
另外的不足是,采用现有的设计制造方案,实际上除雾元件的一端只有两个点被固定连接,但是由于除雾元件比较薄(2.5~3.0mm),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除雾元件将发生轻微震动,导致除雾元件的连接点很容易出现机械损坏,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
目前很多烟气吸收塔中,安装在圆形塔内的屋顶式除雾器设计的有效净面积往往不会最大限度利用吸收塔的空间,而在吸收塔的周围采用了大量的钢板予以覆盖形成盲区,见图5的左半部分。盲区面积达到10-18%。吸收塔越小,盲区的所占的面积比例越大。屋顶式除雾器会布置如此多的盲区的重要原因是该区域的设计工作量大、材料浪费量大、制造难度大、包装和运输困难等引起的成本比中心区域标准模块的单位面积成本要高出20~30%以上。
不带盲区的屋顶式除雾器在欧洲烟气脱硫项目是惯例,在中国行业标准JB/T10989-2010《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专用设备除雾器》对屋顶式除雾器的异型模块作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国内也有部分脱硫项目的屋顶式除雾器采用不带有盲区的设计。比如在2012年6月7日发表于《中国电力环保》的有关除雾器改造的论文就明确提到屋顶除雾器改造前带盲区的有效除雾器面积率是74%,屋顶式除雾器改造后采用无盲板设计,有效除雾器面积率达到85%。行业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得出该技术改造措施是切除了原来的盲板并用异形屋顶除雾器进行覆盖设计。
由于吸收塔比较大,而屋顶式除雾器的单个模块宽度通常为660-990mm,因此吸收塔边沿的异形屋顶除雾器模块实际上是通过斜切模块的方式来实现和圆弧形的吸收塔匹配,一般称为“仿圆弧形屋顶除雾器模块”或“异型模块”,实质上是多边型除雾器。
仿圆弧形除雾器模块的设计制造比较困难,在已知的现有技术中,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在2007年8月8日公开的CN101011861A“用于焊接塑料板和与其成角度设置的塑料薄片组的方法和设备”,该技术文献公开了除雾元件(塑料薄片组)和封板直接采用热熔焊的方式进行生产制造的方法。该焊接技术和前述的标准模块制作方案的焊接不同点是前者除雾元件穿过塑料端板,后者不穿过塑料封板。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同时将多个除雾元件(即薄片组)和封板同时焊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其缺点是正如文献中所述除雾元件组内的除雾元件长度长短不一,导致焊接的工艺难以控制;另外,由于除雾元件和端板之间的焊接,其融合的结果是一条曲线而不是面,容易产生除雾元件和封板之间脱落现象。
第二种:采用手工热风焊的工艺,通过塑料焊条将除雾元件一片一片地焊接在封板上。在前述的CN101011861A技术文献中也对此方案曾做了简要的描述。
第三种:在2013年7月24日公告号CN203080468U记载的采用如图7所示的斜齿梳子将除雾元件和封板进行连接的一种方法。该生产制造方法是将右侧屋顶除雾器标准模块或左侧屋顶除雾器标准模块根据其在圆形吸收塔内所在位置圆弧度划斜线,即作圆弧段的弦。将斜齿梳子按照所划斜线固定焊接在屋顶除雾器标准模块斜线处的除雾元件上,切割屋顶除雾器标准模块上斜齿梳子外面多余部分,然后贴上带加强筋板的封板,封板与斜齿梳子焊接,如此得到左侧屋顶除雾器仿圆弧形模块、右侧屋顶除雾器仿圆弧形模块。该技术文献中,没有明确公开该梳子的详细设计结构,但是行业内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其图3和图4的件号8,知道这是一块和封板紧密贴合、厚度和封板相似的一块板,这块板上由多个开槽,开槽数量和除雾元件数量相同,将除雾元件(厚度2-3mm)卡入开槽内。在2013年1月23日公告号CN202682935U 的“除雾器片间隔固定结构”实用新型专利中,其背景技术上也描述过这种梳子的结构:在长条形板上的一边加工出一排均匀分布的齿槽,类似木梳状结构,梳子卡在并行排列的除雾元件的上/下表面,通过焊条将除雾元件和长梳子焊接在一起。一般情况下,齿槽与与长条形板的夹角为90°,在斜齿梳子中齿槽与长条形板的夹角θ小于90°(图9)。这种通过斜齿梳子04将除雾元件和封板连接的方法,其主要的缺点是:第一,斜齿梳子的厚度有限(通常为6-10mm),除雾元件的端部和斜齿梳子的接触面很小,除雾元件可能在运行后有逃脱的风险;其二,部分除雾元件和梳子还必须有手动焊接,仿圆弧形模块的结构稳定性有赖于该模块中除雾元件和梳子之间的手动焊接的比例和数量;其三,斜齿梳子的设计、加工繁琐,斜齿梳子的相邻两槽之间的距离、齿槽和长条形板的夹角(θ)不固定,不固定的原因是由于除雾元件本身的间距S、异型模块在圆形塔内的位置、除雾元件倾斜角度等变量影响了这两个设计参数。在实际项目中异型模块布满吸收塔周围一圈,第一级除雾元件间距和第二级除雾元件间距也不相同,所以一整套除雾器的斜齿梳子的开槽设计和加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的过程,采用该种方法获得仿圆弧形模块的工作效率非常低。
按照CN203080468U记载的斜齿梳子技术方案,对于同一级除雾器,齿和齿之间的距离和齿槽的斜度会随着异型模块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如图10所示,齿的宽度如果和除雾元件厚度相同但角度不一致,叶片在槽内将发生干涉现象(见图10A),难以组装,且易导致除雾元件发生变形;如果槽的宽度和叶片厚度相同且角度吻合(见图10C),那么齿的加工将变得很复杂;如果齿的宽度要大于除雾元件的厚度(见图10B),齿槽需要和除雾元件焊接,否则除雾元件在齿内将发生振动而损坏除雾元件。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了简单方便的设置不同间距的除雾元件,制造具有不同除雾元件间距的除雾装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包括除雾组件和固定所述除雾组件的限位组件,所述除雾组件包括多个除雾元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限位元件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限位元件,当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固定所述除雾组件时,所述除雾元件通过第一限位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对应连接一个所述除雾元件,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在一个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在所述除雾元件的一个侧边上,所述侧边可以为除雾元件的上侧边、下侧边或两端侧边。
通过上述结构,实现所述除雾元件组件中的多个除雾元件之间,位置的相对固定。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烟气除雾装置的限位组件,包括用于固定除雾元件的第一限位元件和用于固定第一限位元件的第二限位元件,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方便的实现除雾元件的设置,特别是不等距设置,而且能够保证除雾元件被牢固的固定于限位组件上。所述除雾组件可以被多组所述限位组件固定,以增强牢固度,具体的限位组件的数目可以根据吸收塔的环境进行确定。当一组除雾组件被多组限位组件固定时,除雾组件中的每个除雾元件上连接有多个属于不同限位组件的第一限位元件,即一个除雾元件上可以对应连接多个第一限位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除雾元件为波纹板,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除雾元件的一个侧边,所述固定连接优选为可拆卸连接也可以为非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元件以夹持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除雾元件。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可以采用焊接、或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于所述除雾元件上。比如,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可以为塑料板一端粘接于除雾元件上,另一端连接与第二限位元件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包括夹持部和连接部,所述夹持部用于连接除雾元件,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元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夹持部,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与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一凸缘相配合。所述第一凹槽能够使所述夹持件与所述除雾元件的连接更加牢固。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夹持部,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与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二凸缘相配合。所述夹持部的第二凹槽,进一步地加强了夹持件和除雾元件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夹持部,设有凸缘,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夹持在所述除雾元件的边缘时,所述夹持部的凸缘位于所述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二凸缘的内侧。由于吸收塔中的气流流速很大,夹持部的凸缘与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二凸缘相配合,能够进一步防止除雾元件从第一限位元件上逃脱,所述夹持部的凸缘,进一步地加强了夹持件和除雾元件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夹持部,设有贯穿所述夹持部的孔。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三限位元件,用于加强所述除雾元件和所述第一限位元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安装于所述除雾元件上时,可以在所述除雾元件上与所述贯穿夹持部的孔相对应的位置钻孔,然后使用第三限位元件将所述除雾元件和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穿连在一起,防止第一限位元件相对除雾元件滑动。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限位元件为塑料棒,通过将塑料棒穿过所述夹持部和所述除雾元件上的孔,实现对除雾元件的进一步固定。可选的,所述第三限位元件也可以为紧固件或铆接件。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瓣和第二夹持瓣,其中,所述第一夹持瓣上设有凹槽,第二夹持瓣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与所述除雾元件边缘的凸缘相配合。所述第一夹持瓣上的凹槽和所述第二夹持瓣上的凹槽共同组成了用于容纳所述除雾元件边缘凸缘的容置空间。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瓣上设有凸缘,和/或所述第二夹持瓣上设有凸缘,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夹持在所述除雾元件的边缘时,所述第一夹持瓣和/或所述第二夹持瓣的凸缘位于所述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二凸缘的内侧。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瓣和所述第二夹持瓣可以等长也可以不等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限位元件通过所述通孔,实现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和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之间的连接。优选地,所述通孔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吸收塔中的具体情形进行设定,也可以根据其他规则进行设定,这样就能实现对处于不同烟气流速区域的除雾元件设置不同的间距。
组装过程中,第一限位元件和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以活动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活动连接是指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后,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能够转动。现有技术中加工异型除雾模块的斜齿梳子技术方案因齿槽和长条形板的角度需要随除雾元件所处的位置而变,因此难以加工符合要求的斜齿梳子,本发明中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元件和第二限位元件,在组装过程中限位组件能够完全适应各个除雾元件的角度,巧妙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组装完成后,调整好第一限位元件的角度,便可以将第一限位元件和第二限位元件固定连接在一起,使整个除雾装置更为稳固。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连接部为柱形结构,所述柱形结构可以为圆柱形、三棱柱形、四棱柱形、五棱柱形或其他更多棱的柱形结构。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时,所述柱形结构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然后通过热熔的方式使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所述柱形结构部分发生形变。形变后的所述柱形结构,不能够从所述通孔中退出,实现了上述第一限位元件和所述第二限位元件间的连接。当然,也可以将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直接热熔焊接在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更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元件以插扣的方式连接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连接部的端部具有环形凸缘,凸缘外侧为倒角结构,所述环形凸缘能够通过硬挤压的方式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为条形板或L型材。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在标准模块的制作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和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可以一体成型,这种情况下,由于在第二限位元件上的第一限位元件的位置已经固定,因此组装后除雾元件的间距也是固定的,无法对除雾元件的间距进行调整。
现有技术中,无论是标准模块还是仿圆弧形模块(异型模块),均由相互平行、按照一定间距排列的一组波纹状除雾元件构成,本发明为实现在高速区域设置小间距的除雾元件、低速区域设置大间距的除雾元件,采用了除雾元件和第一限位元件连接,第一限位元件和第二限位元件连接的技术方案。
所述第一限位元件采用夹持的方式与所述除雾元件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夹持部能够与所述除雾元件边缘紧密啮合,啮合处为面接触非常有利于保护只有2~3mm厚的除雾元件不受损坏。另外,在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夹持部以及所述除雾元件的对应部位钻孔,使用塑料棒穿过夹持部和除雾元件的孔,进一步加强了对除雾元件的固定。
在第二限位元件上设有通孔,通孔之间的距离根据优化设计的除雾元件间距而定,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连接部穿设于所述通孔中,实现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和所述第二限位元件间的连接。在除雾器标准模块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和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在除雾器异型模块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和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在组装过程中为活动连接,即连接到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所述第一限位元件仍然能够转动,组装完成调整好第一限位元件的角度后即可将第一限位元件固定连接与第二限位元件上。在本领域中,较之于现有技术中在D型管上洗槽固定除雾元件的工艺,本发明中在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开孔要简单容易许多,使用本领域中的惯用技术即可实现,无需特殊设备、方法。采用本发明,通过调整第二限位元件的孔间距即可达到优化除雾元件间距的目的,克服了现有的除雾元件间距被拘泥于少数的几种规格,尤其是同一级除雾器只有一种间距规格的状况,提高了除雾器的整体性能。
在异型模块加工中,现有技术记载的斜齿梳子技术方案,对于同一级除雾器,齿和齿之间的距离和齿槽的斜度会随着异型模块位置的变化而变化,齿的宽度如果和除雾元件厚度相同但角度不一致,叶片在槽内将发生干涉现象,强行将除雾元件装入齿中会导致除雾元件的变形;如果槽的宽度和叶片厚度相同且角度吻合,那么齿的加工将变得很复杂;如果齿的宽度要大于除雾元件的厚度,整个齿槽需要和除雾元件焊接,否则除雾元件在齿内将发生振动现象而损坏除雾元件。鉴于上述缺陷,在本发明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通过夹持的方式与除雾元件紧密啮合,组装过程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转动,解决了处在不同位置的除雾元件因其倾斜角度不同而难以固定的问题,组装完成后将第一限位元件和第二限位元件固定连接在一起,使整个除雾装置更为稳固。
进一步地,所述烟气除雾装置,还包括端板,所述端板被设置于除雾组件的端部,所述端板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连接。或者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直接连接于所述端板上,当将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直接连接于所述端板上时,需要在所述端板上设孔,在这中情况下,端板代替了第二限位元件的功能。
进一步地,异型烟气除雾装置中,还包括封板,所述封板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连接。或者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直接连接于所述封板上,当将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直接连接于所述端板上时,需要在所述封板上设孔。优选地,所述封板上设有肋板,所述肋板焊接于所述封板的近烟道壁一侧。所述肋板对所述封板起到支撑作用,增强了烟气除雾装置的整体牢固度。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所述除雾装置的制作方法,用于制作除雾装置标准模块,包括根据预设的除雾元件间距在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钻孔的步骤;将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在所述除雾元件的一个侧边上的步骤;将第一限位元件的连接部依次插入第二限位元件的孔中的步骤;加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部分,使其形变的步骤;在所述除雾元件的与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部位钻孔的步骤;用塑料棒穿过该除雾装置的所有的除雾元件和第一限位元件上的通孔,穿过后加热塑料棒两端至其形变的步骤。
进一步的,为了加工制作,除雾装置的异型模块,上述除雾装置的制作方法中,还包括在除雾组件上设定斜切角度的步骤和将除雾组件按照设定的斜切角度进行斜切的步骤。
优选地,在加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部分,使其形变的步骤中,可以通过加热的方式将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和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焊接在一起。
除水平气流除雾装置外,在除雾元件的端部还需要再覆盖端板,端板和第二限位元件可以焊接连接,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比如螺栓连接。在具有端板的除雾装置上,可以直接在端板上制作加工一组孔,第一限位元件直接连接于端板上,而取消第二连接元件也是可行的,此时第一除雾元件的连接部可以采用“L”型或者将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在除雾元件的一端侧边上。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屋顶式除雾器,其中,所述屋顶除雾器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烟气除雾装置。
优选地,所述屋顶式除雾器包括第一级除雾器和第二级除雾器,所述第一级除雾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级除雾器的下方,所述第一级除雾器和第二级除雾器均由上述的烟气除雾装置拼装而成的V形或倒V形的除雾器组件排布构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级除雾器和/或第二级除雾器中,除雾元件间距具有至少两种规格。
优选地,所述屋顶式除雾器还包括管式除雾器层,所述管式除雾器层位于第一级除雾器下方,整体呈水平一字形、V形或倒V形。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平板除雾器,其中,所述平板除雾器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烟气除雾装置。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平气流除雾器,其中,所述水平气流除雾器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烟气除雾装置。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烟气吸收塔中除雾器的布置方法,包括,根据烟气吸收塔同一横截面中不同区域的烟气流速设计不同除雾元件间距的步骤;制作具有不同除雾元件间距的烟气除雾装置的步骤;将烟气除雾装置组装成除雾器的步骤;将除雾器布置在烟气吸收塔中的步骤;其中,
所述烟气除雾装置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烟气除雾装置;
所述除雾器为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屋顶式除雾器,和/或
所述除雾器为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平板除雾器,和/或
所述除雾器为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水平气流除雾器。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除雾元件的夹持件,用于除雾元件的固定,所述夹持件包括夹持部,所述夹持部被设置为以夹持的方式与所述除雾元件侧边边缘紧密配合。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瓣和第二夹持瓣。可选的,第一夹持瓣和第二夹持瓣可以不等长。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瓣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夹持瓣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被设置为与所述除雾元件侧边边缘的第一凸缘相配合。所述第一夹持瓣上的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夹持瓣上的第一凹槽共同组成了用于容纳所述除雾元件侧边边缘第一凸缘的容置空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瓣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夹持瓣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被设置为与所述除雾元件侧边边缘的第二凸缘相配合。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瓣上设有凸缘,和/或所述第二夹持瓣上设有凸缘,当所述夹持件夹持在所述除雾元件的边缘时,所述第一夹持瓣和/或所述第二夹持瓣的凸缘位于所述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二凸缘的内侧。
所述凹槽能够使所述夹持件与所述除雾元件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选地,所述夹持件的夹持部也可以不设置凹槽,这种不设凹槽的夹持件适用于夹持侧边边缘没有凸缘的除雾元件。所述夹持部的凸缘,进一步地加强了夹持件和除雾元件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
优选地,所述夹持件的所述夹持部,设有贯穿所述夹持部的孔。当所述夹持件安装于所述除雾元件上时,可以在所述除雾元件上与所述贯穿夹持部的孔相对应的位置钻孔,然后使用固定装置将所述除雾元件和所述夹持件连接在一起,防止夹持件相对除雾元件滑动。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装置为塑料棒,通过将塑料棒穿过所述夹持部和所述除雾元件上的孔,实现对除雾元件的进一步固定。
优选地,所述夹持件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除雾元件固定装置。
优选地,所述夹持件的所述连接部为柱形结构,所述柱形结构可以为圆柱形、三棱柱形、四棱柱形、五棱柱形或其他更多棱的柱形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夹持件连接于所述除雾元件固定装置时,需要事先在除雾元件固定装置开孔,将所述柱形结构穿过所述除雾元件固定装置的通孔,然后通过热熔的方式使穿过所述通孔的所述柱形结构部分发生形变。形变后的所述柱形结构,不能够从所述通孔中退出,实现了所述夹持件和所述除雾元件固定装置的连接。
优选地,所述夹持件能够以插扣、粘接、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于除雾元件固定装置上。
更优选地,所述夹持件的所述连接部的端部具有环形凸缘,凸缘外侧为倒角结构,所述环形凸缘能够通过硬挤压的方式穿过所述除雾元件固定装置的通孔。如此实现夹持件和除雾元件固定装置的连接。
在烟气脱硫吸收塔的烟气流场中,不同区域的烟气流速有很大差别。在现有技术中,除雾器均为等距设置,整个除雾器中除雾元件密度相同,这就导致了在烟气流速较大的区域,因为除雾元件间间距相对较大导致发生携带现象,而在烟气流速较低的区域,除雾元件间不能完全发挥其性能,造成了材料的浪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除雾装置能够方便的设置除雾元件间距,有效地解决烟气高流速区的除雾器的携带现象,并在满足除雾需求的情况下,减少烟气低流速区的除雾元件的使用数量,提升除雾元件的使用效率,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圆形吸收塔结构以及除雾装置位置示意图;
图2是数个除雾元件(波纹板)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数个带钩除雾元件横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处放大图;
图5是在一副图中示出两种吸收塔内除雾装置方案,左边示出只有标准模块(用B表示)的设计方案;右边示出既有标准模块又有仿圆弧形模块(用C 表示)的设计方案;
图6是“D型”管;
图7是“D型”管装配的屋顶除雾器标准模块示意图;
图8是端板冼槽后采用焊接方法的除雾器模块示意图;
图9是斜齿梳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除雾元件和斜齿梳子槽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第一限位元件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限位元件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第一限位元件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第一限位元件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第二限位元件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限位元件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除雾装置标准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A处放大图;
图19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除雾装置标准模块俯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除雾装置异型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除雾装置异型模块俯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除雾装置异型模块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管式屋顶除雾装置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管式屋顶除雾装置的俯视图;下半圆示意模块布置图,上半圆示意烟气流速分布图;
图25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管式屋顶除雾装置中模块布置图;
图26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平板除雾装置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平板除雾装置的俯视图;下半圆示意模块布置图,上半圆示意烟气流速分布图;
图28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水平气流除雾装置的示意图;
图29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水平气流除雾装置中模块布置图(右边)和烟气流速分布图(左边)。
各附图中的件号含义:
60管式除雾器;70第一级除雾器;80第二级除雾器;90冲洗系统
01除雾元件,011波纹板的第一凸缘,012波纹板的第二凸缘;
02“D型”管;03具有洗槽的端板;04斜齿梳子;05端板;06封板;07肋板;010管式元件;011管式吊板;012冲洗管道水平支架;013冲洗管道立式支架;014冲洗管道;015喷嘴;016管箍;017支撑梁;018钢板盲区;019支撑环;020人孔门;021收集水槽;
1烟气除雾装置,121第一限位元件,122第二限位元件,123第三限位元件, 1211夹持部,1212连接部,12111第一夹持瓣,12112第二夹持瓣,12113孔, 121111第一凹槽,121112第二凹槽,121113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
以下结合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除雾元件夹持件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的除雾元件夹持件121,用于除雾元件的固定,夹持件121包括夹持部1211,夹持部1211被设置为能够以夹持的方式与除雾元件侧边边缘紧密配合。夹持部1211包括第一夹持瓣12111和第二夹持瓣12112。
在第一夹持瓣12111上和第二夹持瓣12112上分别设有第一凹槽121111,第一凹槽121111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除雾元件侧边边缘的第一凸缘011相紧密配合。第一夹持瓣12111上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夹持瓣12112上的第一凹槽共同组成了用于容纳除雾元件侧边边缘第一凸缘011的容置空间。在第一夹持瓣12111上和第二夹持瓣12112上分别设有第二凹槽121112,第二凹槽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除雾元件侧边边缘的第二凸缘012相紧密配合。第一夹持瓣12111上的第二凹槽和第二夹持瓣12112上的第二凹槽共同组成了用于容纳除雾元件侧边边缘第二凸缘012的容置空间。在第二凹槽的外侧,第一夹持瓣12111和第二夹持瓣12112上分别设有凸缘121113,当夹持件夹持在除雾元件的边缘时,第一夹持瓣12111和第二夹持瓣12112 的凸缘位于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二凸缘012的内侧,能够进一步防止除雾原件从夹持件中滑脱。
如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瓣12111和所述第二夹持瓣12112可以不等长。
夹持件上的凹槽能够使夹持件与除雾元件的连接更加牢固。夹持部的凸缘,进一步地加强了夹持件和除雾元件之间连接的牢固程度。
夹持件121的所述夹持部1211,设有贯穿夹持部1211的孔12113。当夹持件 121安装于除雾元件上时或者在安装之前,在所述除雾元件上与贯穿夹持部的孔 12113相对应的位置钻孔,然后使用固定装置将除雾元件和夹持件连接在一起,防止夹持件相对除雾元件滑动。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为塑料棒,通过将塑料棒依次穿过除雾组件中的每个夹持件和除雾元件,一方面实现了夹持件和除雾元件间位置的相对固定,另一方面实现了多个除雾元件间的相对固定,且加工方便快捷。
夹持件1还包括连接部1212,连接部1212用于连接除雾元件固定装置。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12为圆柱形结构。可选的,连接部12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比如图13中的L形。L形的连接部可以直接将夹持件连接在端板上。
在本发明实施过程中,当夹持件121连接于除雾元件固定装置时,需要事先在除雾元件固定装置上开孔。本实施例中除雾元件固定装置为连接条122,在连接条122上开设通孔1221,如图15所示,孔间距d1、d2…dn可以等距设置也可以不等距设置,将夹持件121的连接部1212穿过连接条的通孔1221,然后通过热熔的方式使穿过通孔的柱形结构部分发生形变。形变后的柱形结构,不能够从所述通孔中退出,实现了夹持件121和连接条122的固定连接。由于连接条122 上孔1221的间距决定了除雾元件的间距,因此能够实现方便快捷的设置除雾元件间距。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夹持件121能够以插扣、粘接、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于除雾元件固定装置上。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除雾元件夹持件121的夹持部也可以不设置凹槽和凸缘结构,如图16所示。这种夹持件可以用来夹持固定侧边边缘平滑的除雾元件。
实施例2:除雾装置
本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的烟气除雾装置1,如图17所示,包括除雾组件和固定所述除雾组件的限位组件,除雾组件包括多个除雾元件01,本实施例中除雾元件01为波纹板,限位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限位元件121和多个第二限位元件122,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元件121为实施例1中的夹持件,第二限位元件122为连接条,连接条为长条形塑料板。当限位组件用于固定除雾组件时,除雾元件01通过第一限位元件121连接于第二限位元件122上,一个第一限位元件121对应连接一个除雾元件01,同一限位组件中的多个第一限位元件121连接在一个第二限位元件122 上。第一限位元件121连接在除雾元件01的上下侧边上。
第一限位元件121以夹持的方式固定连接除雾元件01,第一限位元件121 包括夹持部1211和连接部1212,夹持部1211能够以夹持的方式连接在除雾元件 01的一侧边缘上,连接部1212为圆柱形结构用于连接第二限位元件122。第一限位元件121的夹持部1211,设有凹槽,凹槽用于与除雾元件边缘的凸缘相配合。第一限位元件121的夹持部1211设有凸缘,夹持部1211设有贯穿所述夹持部的孔1211 3。
如图15所示,第二限位元件122为长条形塑料板,在使用时可以在第二限位元件122上开设通孔。通孔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三限位元件123,用于加强除雾元件01和第一限位元件121之间的连接强度。当第一限位元件121安装于除雾元件01上时,可以在所述除雾元件01上与贯穿夹持部1211的孔121 13相对应的位置钻孔,然后使用第三限位元件123将除雾元件01和第一限位元件121穿连在一起,防止第一限位元件121相对除雾元件01滑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限位元件123为塑料棒,通过将塑料棒穿过夹持部1211和除雾元件01上的孔,实现对除雾元件01的进一步固定。
除雾装置标准模块的制作方法如下。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除雾装置标准模块中共使用了6组限位组件,在除雾元件01的上、下侧边分别设置了3组限位组件,3组限位组件分别位于除雾元件01的两端和中间位置。首先根据实际需要设定除雾元件间距,在第二限位元件122上钻孔,孔间距等于除雾元件间距。在除雾元件01上钻孔,钻孔位置与第一限位元件121夹持在除雾元件01上时夹持部 1211上的孔1211 3相对应,或者也可以在将第一限位元件121夹持在除雾元件01 上后再在除雾元件01上的对应位置钻孔。在除雾元件01上卡上第一限位元件121,然后将第一限位元件121的连接部1212依次插入第二限位元件122的孔中。将各个除雾元件01调整整齐后,加热连接部1212穿过第二限位元件122的部分使其形变,防止除雾元件01滑出。用塑料棒作为第三限位元件123穿过该模块的所有除雾元件01和第一限位元件121,然后加热第三限位元件123的两端使其形变,防止第三限位元件123窜动滑出。按照同样的方法,完成其他相应位置限位组件和除雾组件的连接固定。在除雾元件01的端部再覆盖模块端板05,模块端板 05和除雾组件端部的第二限位元件122焊接连接。
除雾装置异形模块(仿圆弧形模块)中,通过将除雾组件斜切的方式来实现除雾装置和圆弧形的吸收塔相匹配,如图20、21、2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除雾装置异形模块中共使用了6组限位组件,在除雾元件01的上、下侧边分别设置了3组限位组件,3组限位组件中的一组位于除雾元件01的斜切端,沿斜切线设置,一组位于除雾元件中间位置,一组位于除雾元件的标准端。本实施例中定义除雾装置异型模块中除雾元件被斜切的一端为斜切端,另一端为标准端。除雾装置异型模块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将标准端的除雾组件和限位组件组装连接在一起,组装方法与标准模块的组装方法相同。
然后,依据除雾装置异型模块在吸收塔中的位置,确定异形模块的斜切角度,沿斜切线设置斜切端的限位组件,根据斜切角度和除雾元件间距计算斜切端第二限位元件上开孔的孔间距,并开设通孔,依照与标准端相同的组装方法将斜切端的除雾组件和限位组件组装在一起。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确定斜切角度后即将除雾组件斜切,也可以在斜切端的限位组件组装完成后再将除雾组件斜切。
如图21、22所示,在除雾元件01的标准端覆盖模块端板05,模块端板 05和除雾组件端部的第二限位元件122焊接连接。在除雾元件01的斜切端覆盖模块封板06,模块封板06和除雾组件斜切端的第二限位元件122焊接连接。在封板06上设置肋板07。
位于斜切端的限位组件中的第二限位元件其长度要长于位于另一端的限位组件中的第二限位元件。且斜切端第二限位元件上开孔间距也要长于位于另一端的第二限位元件上的孔间距。由于斜切端第二限位元件上孔间距受斜切角度、除雾元件间距的双重影响,因此现有技术中斜齿梳子方案中斜齿梳子的齿槽加工困难,很难加工出齿槽宽度和倾斜角度均能恰好满足要求的斜齿梳子。
实施例3管式屋顶除雾器
本实施例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为管式屋顶除雾器(管式屋顶除雾装置),见图23、24,在一个圆形吸收塔内按照无盲区覆盖的设计方法配置管式屋顶除雾器。所述管式屋顶除雾器包括管式除雾器60,第一级屋顶除雾器70,第二级屋顶除雾器80和多层冲洗系统90,该装置用于从下向上流动的气流中分离气流中的雾滴。
所述管式屋顶除雾器中,管式除雾器和第一级屋顶除雾器70以及第一层冲洗系统(从下往上)集合安装在下层支撑梁17上;第二级屋顶除雾器以及其余三层冲洗系统集合安装在上层支撑梁17上。如果两支撑梁17间距大,第二层冲洗系统宜被下层支撑梁所支撑,似第四层冲洗系统被上层支撑梁所支撑一样。
管式除雾器,其主要作用是烟气整流和拦截大的雾滴颗粒,对待处理的烟气进行一个预处理,也称预处理器,通常来讲可以不需要做最优化间距设计。
根据烟气流场模拟,圆形吸收塔的烟气流速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区(见图24上半圆),A1为高速区,靠近净烟道出口附近;A4为低速区,距离净烟道出口最远;A2次高速区,紧挨着A1高速区;次低速区A3,在A2和A4区间之间。第一级屋顶除雾器70除雾元件间距为S1,第二级屋顶除雾器80除雾元件间距为S2。
根据A1~A4区,对于第二级屋顶除雾器,本除雾器中的除雾装置模块布置方案为(见图24下半圆):模块代号为B1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4.7mm;模块代号为B2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6.25mm;模块代号为B3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8.0mm;模块代号为B4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30.0mm,模块代号为B代表标准模块;模块代号为C1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4.7mm;模块代号为C2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6.25mm,模块代号为C代表异型模块(仿圆弧形模块)。S2代表精细除雾层的除雾元件之间的间距。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代替了传统的第二级除雾元件间距只有一种比如S2=27.5mm的设计。
同理,对于第一级除雾器,由于是粗除雾层,优选的设计方案为模块代号为B1和B2,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1=28.0mm;模块代号为B3和B4,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1=30.0mm;模块代号为C1,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1=28.0mm;模块代号为C2,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30.0mm。S1代表粗除雾层的除雾元件之间的间距。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代替了传统的第一级除雾元件间距只有一种比如S1=30.0mm的设计。
本实施例是这么实现屋顶除雾器的标准模块的,以第二级的B1为例,模块宽度840mm,除雾元件间距S2=24.7mm,一个模块的除雾元件数量n=34,预制6 根长度L=840mm的连接条作为第二限位元件,连接条上的一组小孔,孔间距为 24.7mm。先根据设计位置对每个除雾元件钻6个小孔(),然后卡上第一限位元件,然后将第一限位元件的连接部依次插入连接条的小圆孔中,调整除雾元件整齐后,将第一限位元件的接头烫成小圆头,为防止除雾元件滑出,用塑料棒作为第三限位元件穿过该模块的所有除雾元件和第一限位元件,穿过后将圆棒两头烫成圆头防止塑料棒窜动滑出。按照同样的方法,完成其他相应位置,在除雾元件的端部再覆盖模块端板,模块端板和连接条焊接连接。
本实施例是这么实现屋顶除雾器的仿圆弧形模块的,以第二级的C1为例,模块宽度840mm,除雾元件间距S2=24.7mm,一个模块的除雾元件数量n=34,除雾元件倾斜角度为37.5°,斜切角度为72.5°,那么预制4根长度L=840mm 的连接条作为第二限位元件,连接条上的一组小孔,孔间距为24.7mm,预制2 根长度L=905mm的连接条,连接条上的一组小孔,孔间距为26.9mm。先根据设计位置对每个除雾元件钻6个小孔(),然后卡上第一限位元件,然后将第一限位元件的连接部依次插入连接条的小圆孔,调整除雾元件整齐后,将第一限位元件的接头烫成小圆头,为防止除雾元件滑出,用塑料棒作为第三限位元件穿过该模块的所有除雾元件和第一限位元件,穿过后将圆棒两头烫成圆头防止塑料棒窜动滑出。按照同样的方法,完成其他相应位置,在除雾元件的端部再覆盖模块端板和封板,模块端板及封板和连接条焊接连接,封板上需要肋板。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所有标准模块和仿圆弧形模块在工厂内生产好后,还包括冲洗系统,运输到现场,通过安装人孔门20进入到吸收塔内并根据模块布置图对号入座装配成整体除雾装置。
管式屋顶除雾器的设计方案有多种,如下任何一种方案都可以应用于本发明中。
图25A示出第1种管式屋顶除雾器方案图;烟气气流自下而上,依次经过管式除雾器、第一级屋顶除雾器和第二级屋顶除雾器。预处理器是水平布置的管式除雾器,第一级屋顶除雾器为倒V字型布置,第二级屋顶除雾器为V字型布置,即两级屋顶除雾器构成X型屋顶除雾器。
图25C示出第2种管式屋顶除雾器方案图,烟气气流自下而上,依次经过管式除雾器、第一级屋顶除雾器和第二级屋顶除雾器。预处理器是水平布置的管式除雾器,两级屋顶除雾器均为倒V字型布置,即两级屋顶除雾器构成双人字型屋顶除雾器。
图25E示出第3种管式屋顶方案图;烟气气流自下而上,依次经过管式除雾器、第一级屋顶除雾器和第二级屋顶除雾器。预处理器是水平布置的管式除雾器,第一级屋顶除雾器为V字型布置,第二级屋顶除雾器为倒V字型布置,即两级屋顶除雾器构成菱形屋顶除雾器。
图25B示出第4种管式屋顶方案图;烟气气流自下而上,依次经过管式除雾器、第一级屋顶除雾器和第二级屋顶除雾器。预处理器是V字布置的管式除雾器,第一级屋顶除雾器为倒V字型布置,第二级屋顶除雾器为V字型布置,即两级屋顶除雾器构成X型屋顶除雾器。
图25D示出第5种管式屋顶方案图;烟气气流自下而上,依次经过管式除雾器、第一级屋顶除雾器和第二级屋顶除雾器。预处理器是V字布置的管式除雾器,第一级屋顶除雾器为倒V字型布置,第二级屋顶除雾器为倒V字型布置,即两级屋顶除雾器构成双人字型屋顶除雾器。
图25F示出第6种管式屋顶方案图;烟气气流自下而上,依次经过管式除雾器、第一级屋顶除雾器和第二级屋顶除雾器。预处理器是V字布置或者倒V 字型的管式除雾器,第一级屋顶除雾器为V字型布置,第二级屋顶除雾器为倒 V字型布置,即两级屋顶除雾器构成菱形屋顶除雾器。对于倒V字型布置更有利于预处理器的冲洗,保持预处理长期洁净状态。
以上的最优管式屋顶除雾装置,预处理器可以为至少两层相互错开布置的圆管或实心的圆杆构成,也可以为至少两层相互错开布置的仿水滴型管或杆构成,也可以为有利于气流流动的其他异型截面的管或杆构成。
以上的最优管式屋顶除雾装置,可以为管式除雾器增设独立的冲洗系统,包括前侧和后侧。
实施例4屋顶式除雾器
在一个圆形吸收塔内按照无盲板覆盖的设计方法配置屋顶除雾器。所述屋顶除雾器包括第一级除雾器、第二级除雾器和多层冲洗系统,该装置用于从下向上流动的气流中分离气流中的雾滴。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无需配置预处理作用的管式除雾器,其他结构相同。具体实施可以参考实施例3。
实施例5:平板式除雾器
图26、27示出实施例5的最优平板除雾装置图
在一个圆形吸收塔内按照无盲区覆盖的设计方法配置平板除雾器。所述平板除雾器包括第一级除雾器70,第二级除雾器80和多层冲洗系统90,该装置用于从下向上流动的气流中分离气流中的雾滴。
根据烟气流场模拟,本圆形吸收塔的烟气流速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区(见图27上半圆),A1为高速区,靠近净烟道出口附近;A4为低速区,距离净烟道出口最远;A2次高速区,紧挨着A1高速区;次低速区A3,在A2和 A4区间之间。
根据A1~A4区,对于第二级平板除雾器,本除雾装置的最优模块布置方案为:模块代号为B1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0mm;模块代号为B2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1.42mm;模块代号为B3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3.1mm;模块代号为B4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5.0mm,模块代号为B 开始代表标准模块;模块代号为C1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0mm;模块代号为C2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3.1mm,模块代号为C开始代表异型模块(仿圆弧形模块)。平板除器所用的雾元件通常不带钩如图2所示,S2代表第二级除雾元件之间的间距。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代替了传统的第二级除雾元件间距通常只有一种S2=25.0或S2=30.0mm的设计。
同理,对于第一级除雾器,由于是粗除雾层,优选的设计方案为模块代号为B1,和B2,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1=30.0mm;模块代号为B3和B4,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1=40mm;模块代号为C1,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1=30.0mm;模块代号为C2,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40.0mm。平板除雾元件通常不带钩如图2所示,S1代表第一级除雾元件之间的间距。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代替了传统的第一级除雾元件间距通常只有一种S1=40.0mm的设计。
本发明是这么实现平板除雾器的标准模块的,以第二级的B1为例,模块宽度600mm,除雾元件间距S2=20mm,一个模块的除雾元件数量n=30,预制8根长度L=600mm的连接条作为第二限位元件,连接条上的一组小孔,孔间距为20mm。先根据设计位置对每个除雾元件钻8个小孔,然后卡上第一限位元件,然后将第一限位元件的连接部依次插入连接条的小圆孔,调整除雾元件整齐后,将第一限位元件的接头烫成小圆头,为防止除雾元件滑出,用塑料棒作为第三限位元件穿过该模块的所有除雾元件和第一限位元件,穿过后将圆棒两头烫成圆头防止塑料棒窜动滑出。按照同样的方法,完成其他相应位置,在除雾元件的端部再覆盖模块端板,模块端板和连接条焊接连接。
本发明是这么实现平板除雾器的仿圆弧形模块的,以第二级的C1为例,模块宽度600mm,除雾元件间距S2=20mm,一个模块的除雾元件数量n=30,除雾元件水平布置,斜切角度为80°,那么预制6根长度L=600mm的连接条作为第二限位元件,连接条上的一组小孔,孔间距为20mm,预制2根长度L=840mm的连接条,连接条上的一组小孔,孔间距为24.7mm。先根据设计位置对每个除雾元件钻8个小孔,然后卡上第一限位元件,然后将第一限位元件的连接部依次插入连接条的小圆孔,保持除雾元件整齐后,将第一限位元件的接头烫成小圆头,为防止除雾元件滑出,用塑料棒作为第三限位元件穿过该模块的所有除雾元件和第一限位元件,穿过后将圆棒两头烫成圆头防止塑料棒窜动滑出。按照同样的方法,完成其他相应位置,在除雾元件的端部再覆盖端板,端板和连接条焊接连接。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所有标准模块和仿圆弧形模块在工厂内生产好后,还包括冲洗系统90,运输到现场,在吸收塔内根据模块布置图对号入座装配成整体除雾装置。
实施例6水平气流除雾器
图28、29示出本实施例的最优水平气流除雾装置图。
在一个截面为矩形的净烟气出口水平烟道配置水平气流除雾器。所述水平气流除雾器包括第一级除雾器,第二级除雾器和多层冲洗系统,该装置用于主要为水平流动的气流依次流经第一级和第二级除雾器的气液分离装置。
由于安装除雾器的位置的截面通常要比其他位置大,因此其烟气流速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区(见图29),A1为高速区;A2次高速区;低速区A3根据A1~A3区,对于第二级水平气流除雾器,本除雾装置的最优模块布置方案为:模块代号为B1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0mm;模块代号为B2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2.2mm;模块代号为B3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2=25.0mm。水平气流第二级除雾元件通常带钩如图3所示,S2代表第二级除雾元件之间的间距。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代替了传统的第二级除雾元件间距通常只有一种 S2=25.0或S2=27.5mm的设计。
同理,对于第一级除雾器,由于是粗除雾层,优选的设计方案为模块代号为B1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1=25.0mm;模块代号为B2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1=27.3mm;模块代号为B3对应的除雾元件间距为S1=30.0mm;水平气流第一级除雾元件通常为不带钩如图1所示,也可以采用带钩除雾元件如附图2所示,S1代表第一级除雾元件之间的间距。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代替了传统的第一级除雾元件间距通常只有一种S1=30mm的设计。
本实施例是这么实现水平气流除雾器的模块的,以第二级的B1为例,模块宽度600mm,除雾元件间距S2=20mm,一个模块的除雾元件数量n=30,预制8根长度L=600mm的连接条作为第二限位元件,连接条上开设一组小孔,孔间距为 20mm。先根据设计位置对每个除雾元件钻8个小孔,然后卡上第一限位元件,然后将第一限元件的连接部依次插入连接条的小圆孔,调整除雾元件整齐后,将第一限位元件的连接部烫成小圆头,为防止除雾元件滑出,用塑料棒穿过该模块的所有除雾元件和第一限位元件,穿过后将圆棒两头烫成圆头防止塑料棒窜动滑出。按照同样的方法,完成其他相应位置,在除雾元件的上端部再覆盖模块端板,模块端板和连接条焊接连接。下端部不需要模块端板,也存在上端部不需要模块端板的设计。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所有模块和在工厂内生产好后,还包括冲洗系统,运输到现场,在吸收塔内根据模块布置图对号入座装配成整体除雾装置。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4)

1.一种烟气除雾装置的制作方法,其中所述烟气除雾装置包括除雾组件和固定所述除雾组件的限位组件,其中,所述除雾组件包括多个除雾元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限位元件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限位元件,
当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固定所述除雾组件时,所述除雾元件通过第一限位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对应连接一个所述除雾元件,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在一个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
所述烟气除雾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根据预设的除雾元件间距在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钻孔的步骤;将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在所述除雾元件的一个侧边上的步骤;将第一限位元件的连接部依次插入第二限位元件的孔中的步骤;加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连接部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部分,使其形变的步骤;在所述除雾元件的与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部位钻孔的步骤;用塑料棒穿过该除雾装置的所有的除雾元件和第一限位元件上的通孔,穿过后加热塑料棒两端至其形变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在除雾组件上设定斜切角度的步骤和将除雾组件按照设定的斜切角度进行斜切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在所述除雾元件的一个侧边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以夹持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除雾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包括夹持部和连接部,所述夹持部用于连接除雾元件,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夹持部,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与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一凸缘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夹持部,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与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二凸缘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夹持部,设有凸缘,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夹持在所述除雾元件的边缘时,所述夹持部的凸缘位于所述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二凸缘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与所述除雾元件连接的部位设有贯穿孔,
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三限位元件,所述第三限位元件被设置为用于加强所述除雾元件和所述第一限位元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于所述除雾元件时,在所述除雾元件上与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贯穿孔相对应的位置钻孔,所述第三限位元件穿设于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限位元件为塑料棒、紧固件或铆接件。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瓣和第二夹持瓣,所述第一夹持瓣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二夹持瓣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夹持瓣上的凹槽和所述第二夹持瓣上的凹槽共同组成了用于容纳所述除雾元件边缘凸缘的容置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夹持瓣上设有凸缘,和/或所述第二夹持瓣上设有凸缘,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夹持在所述除雾元件的边缘时,所述第一夹持瓣和/或所述第二夹持瓣的凸缘位于所述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二凸缘的内侧。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连接部为柱形结构,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时,所述柱形结构穿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柱形结构为圆柱形、三棱柱形、四棱柱形、五棱柱形或其他更多棱的柱形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柱形结构穿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之后,通过热熔的方式使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所述柱形结构发生形变。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柱形结构的端部具有环形凸缘,凸缘外侧为倒角结构,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柱形结构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通孔时,所述凸缘通过硬挤压的方式穿过所述通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为条形板或L型材。
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和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可以一体成型。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烟气除雾装置,还包括端板,所述端板被设置于除雾组件的端部,所述端板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烟气除雾装置,还包括封板,所述封板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封板上设有肋板,所述肋板焊接于所述封板的近烟道壁一侧。
22.一种烟气吸收塔中除雾器的布置方法,包括,根据烟气吸收塔同一横截面中不同区域的烟气流速设计不同除雾元件间距的步骤;制作具有不同除雾元件间距的烟气除雾装置的步骤;将烟气除雾装置组装成除雾器的步骤;将除雾器布置在烟气吸收塔中的步骤;其中,
所述烟气除雾装置包括除雾组件和固定所述除雾组件的限位组件,其中,所述除雾组件包括多个除雾元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限位元件和一个或多个第二限位元件,
当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固定所述除雾组件时,所述除雾元件通过第一限位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对应连接一个所述除雾元件,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在一个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
所述除雾器为屋顶式除雾器,和/或
平板除雾器,和/或
水平气流除雾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在所述除雾元件的一个侧边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以夹持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除雾元件。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包括夹持部和连接部,所述夹持部用于连接除雾元件,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元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夹持部,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与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一凸缘相配合。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夹持部,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与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二凸缘相配合。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夹持部,设有凸缘,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夹持在所述除雾元件的边缘时,所述夹持部的凸缘位于所述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二凸缘的内侧。
2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与所述除雾元件连接的部位设有贯穿孔,
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三限位元件,所述第三限位元件被设置为用于加强所述除雾元件和所述第一限位元件之间的连接强度,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于所述除雾元件时,在所述除雾元件上与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贯穿孔相对应的位置钻孔,所述第三限位元 件穿设于孔中。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限位元件为塑料棒、紧固件或铆接件。
31.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瓣和第二夹持瓣,所述第一夹持瓣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二夹持瓣上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夹持瓣上的凹槽和所述第二夹持瓣上的凹槽共同组成了用于容纳所述除雾元件边缘凸缘的容置空间。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夹持瓣上设有凸缘,和/或所述第二夹持瓣上设有凸缘,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夹持在所述除雾元件的边缘时,所述第一夹持瓣和/或所述第二夹持瓣的凸缘位于所述除雾元件边缘的第二凸缘的内侧。
33.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连接部为柱形结构,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时,所述柱形结构穿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上。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柱形结构为圆柱形、三棱柱形、四棱柱形、五棱柱形或其他更多棱的柱形结构。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柱形结构穿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之后,通过热熔的方式使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所述柱形结构发生形变。
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柱形结构的端部具有环形凸缘,凸缘外侧为倒角结构,当所述第一限位元件的所述柱形结构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通孔时,所述凸缘通过硬挤压的方式穿过所述通孔。
3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限位元件为条形板或L型材。
3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和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可以一体成型。
3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烟气除雾装置,还包括端板,所述端板被设置于除雾组件的端部,所述端板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连接。
40.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烟气除雾装置,还包括封板,所述封板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连接。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封板上设有肋板,所述肋板焊接于所述封板的近烟道壁一侧。
42.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屋顶式除雾器包括第一级除雾器和第二级除雾器,所述第一级除雾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级除雾器的下方,所述第一级除雾器和第二级除雾器均由所述的烟气除雾装置拼装而成的V形或倒V形的除雾器组件排布构成。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级除雾器和/或第二级除雾器中,除雾元件间距具有至少两种规格。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屋顶式除雾器包括管式除雾器层,所述管式除雾器层位于第一级除雾器下方,整体呈水平一字形、V形或倒V形。
CN201310682721.0A 2013-09-13 2013-12-13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4368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82721.0A CN104436876B (zh) 2013-09-13 2013-12-13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189713 2013-09-13
CN201310418971 2013-09-13
CN201310682721.0A CN104436876B (zh) 2013-09-13 2013-12-13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36876A CN104436876A (zh) 2015-03-25
CN104436876B true CN104436876B (zh) 2018-09-25

Family

ID=509599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25203.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63634U (zh) 2013-09-13 2013-12-13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除雾元件夹持件
CN201310682721.0A Active CN104436876B (zh) 2013-09-13 2013-12-13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25203.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663634U (zh) 2013-09-13 2013-12-13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除雾元件夹持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0366363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663634U (zh) * 2013-09-13 2014-06-25 德梅斯特(上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除雾元件夹持件
CN105688581A (zh) * 2016-04-01 2016-06-22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液膜除尘装置以及利用该装置的脱硫塔除尘整流系统
CN109276953A (zh) * 2017-07-21 2019-01-29 德梅斯特(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除尘除雾装置及除尘除雾系统
CN107510995A (zh) * 2017-09-28 2017-12-26 无锡宏盛换热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水分离装置的压缩机后部冷却器
CN109432883A (zh) * 2019-01-02 2019-03-08 江苏龙净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脱硫除雾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96973A (en) * 1976-02-12 1977-08-15 Babcock Hitachi Kk Mist removing apparatus
CN1341477A (zh) * 2001-08-08 2002-03-27 孙立胜 一种含液气体脱液除雾装置
CN200942329Y (zh) * 2006-09-14 2007-09-05 浙江德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除雾器
CN102091495A (zh) * 2010-12-29 2011-06-15 上海大学 动态射流节能除雾器
CN202682935U (zh) * 2012-07-05 2013-01-23 上海瑞亚安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除雾器片间隔固定结构
CN203183864U (zh) * 2013-01-10 2013-09-11 德梅斯特(上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管段蜂窝网除雾器以及组合除雾装置
CN203663634U (zh) * 2013-09-13 2014-06-25 德梅斯特(上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除雾元件夹持件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96973A (en) * 1976-02-12 1977-08-15 Babcock Hitachi Kk Mist removing apparatus
CN1341477A (zh) * 2001-08-08 2002-03-27 孙立胜 一种含液气体脱液除雾装置
CN200942329Y (zh) * 2006-09-14 2007-09-05 浙江德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除雾器
CN102091495A (zh) * 2010-12-29 2011-06-15 上海大学 动态射流节能除雾器
CN202682935U (zh) * 2012-07-05 2013-01-23 上海瑞亚安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除雾器片间隔固定结构
CN203183864U (zh) * 2013-01-10 2013-09-11 德梅斯特(上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管段蜂窝网除雾器以及组合除雾装置
CN203663634U (zh) * 2013-09-13 2014-06-25 德梅斯特(上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除雾元件夹持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36876A (zh) 2015-03-25
CN203663634U (zh) 201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36876B (zh) 一种烟气除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5836320B2 (ja) エアークリーナアセンブリ、方法及びエアーフィルタカートリッジ
US6409864B1 (en) Method of assembly of pleated filter with spacer insert
EP0995474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fibrous filter media and filter units
EP1552872B1 (en) Crest supported filter frame assembly
US7282075B2 (en) Z-filter media with reverse-flow cleaning systems and methods
TWI342792B (en) Vane-type demister
EP1681087A2 (en) A pleated corrugated media and method of making
JP7071029B2 (ja) モジュール化された吸気サイレンサバッフル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090126326A1 (en) Ventilation system air filt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260693A (zh) 多开口逆流板式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16724A (zh) 清洁过滤元件的喷嘴结构和方法
CN106030066A (zh) 催化剂模块及其接收单元以及制造催化剂模块的方法
EP3535044A1 (en) Low-pressure drop structure of particle adsorbent bed for improved adsorption gas separation process
EP0927569A1 (en) Pocket filter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 same
WO1994011089A1 (en) Filter element
GB2252076A (en) Noise attenuation panel
JP2010519445A (ja) 複雑な形状の、セル状構造を備える吸音処理被覆材の製作方法及びそのようにして得られる吸音処理被覆材
GB2491417A (en) Filter
CN213433506U (zh) 一种燃气生产用脱硫塔的专用除沫器
CN207012794U (zh) 一种烟气净化反应器
CN205760649U (zh) 用于滤芯的中心管和具有其的过滤装置
CN100479902C (zh) 化学滤网
CN201244437Y (zh) 除雾器
CN207126368U (zh) 一种湿法脱硫吸收塔的多效湍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00137 room, room 5, No. 2577, Xu Xu Road,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China

Applicant after: DEMISTER (SHANGHA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137 room, room 5, No. 2577, Xu Xu Road,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China

Applicant before: DEMISTER (SHANGHAI) ENVIRONMENTAL EQUIPMENT Co.,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 smoke mist eliminato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10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5

Pledgee: Industrial Bank Co.,Ltd. Shanghai Songjiang sub branch

Pledgor: DEMISTER (SHANGHA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310000320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112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5

Pledgee: Industrial Bank Co.,Ltd. Shanghai Songjiang sub branch

Pledgor: DEMISTER (SHANGHA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310000320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 smoke defogging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2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5

Pledgee: Industrial Bank Co.,Ltd. Shanghai Songjiang sub branch

Pledgor: DEMISTER (SHANGHA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310000776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