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服务器机箱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请参见图1A、图1B以及图1C。图1A是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B是依据图1A的剖面示意图。图1C是依据图1A的滑块的立体示意图。图1D是依据图1A的侧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子装置1包含有一座体10、二凸轮构件11、一枢转件12、二滑块13以及一显示装置14。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更进一步地包含有两第一弹性构件15、两第二弹性构件16、两推顶构件17以及一讯号输入装置18。
如图1A及1B所示,座体10具有一顶表面101。凸轮构件11具有一凸轮表面111以及一轴心线A,并固设于座体10。
枢转件12枢接于座体10,且具有一第一表面121及一第二表面122。第二表面122是相对且背向第一表面121。枢转件12的第一表面121与座体10的顶表面101之间形成有一夹角θ。此外,枢转件12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128以及一第二侧129。枢转件12的第一侧128枢设于座体10,以令枢转件12可沿凸轮构件11的轴心线A相对于座体10枢转,而进一步地可盖合于座体10。当枢转件12盖合于座体10时,第一表面121面向座体的顶表面101。然而,关于枢转件12与座体10之间的枢设方式,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举例而言,在实际应用中,枢转件12可透过一铰链组件(图中未示出)枢接于座体10。
如图1C所示,滑块13包含相连的一卡扣部131以及一连动部13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卡扣131部具有一导斜面1311。滑块13的卡扣部131是可移动地设置于枢转件12,而具有一释放位置(请参见图2B)及一卡合位置(请参见图1B),而关于释放位置及卡合位置,详请参见后述。在实际应用中,枢转件12可具有二滑轨(图中未示出),而滑块13的卡扣部131设置于滑轨,以使卡扣部131可相对于枢转件12移动。
此外,滑块13的连动部132是对应于凸轮构件11的凸轮表面111。滑块13的连动部132可沿凸轮表面111旋转滑移,而连动滑块13的卡扣部131从卡合位置位移至释放位置(滑块13是沿着枢转件12的第二侧129朝向第一侧128的方向移动)。
显示装置14具有一卡槽141以及一推抵部142,并枢设于枢转件12的第二侧129。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4是一平板计算机,并具有一触控屏幕143。
再参见图1D,第一弹性构件15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枢转件12以及显示装置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构件15是扭簧。详细来说,当显示装置14覆盖于枢转件12的第一表面121时,枢转件12与显示装置14共同让第一弹性构件15弹性变形而储存有一第一弹性位能。而当第一弹性位能释放时,第一弹性构件15可驱使显示装置14可相对于枢转件12枢转,并覆盖枢转件12的第二表面122。
第二弹性构件16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滑块13以及枢转件12。当显示装置14朝向枢转件12的第一表面121枢转时,显示装置14的推抵部142接触卡扣部131的导斜面1311,并掣动卡扣部131以压缩第二弹性构件16,第二弹性构件16进而储存有一第二弹性位能。当第二弹性位能释放时,滑块13的卡扣部131与显示装置14的卡槽141相互卡合,第二弹性构件16得令卡扣部131持续地保持于卡合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推顶构件17例如为橡胶,并设置于显示装置14背向于触控屏幕143的表面。当显示装置14迭设于枢转件12的第一表面121时,推顶构件17受到显示装置14与枢转件12的挤压,而储存有一第三弹性位能。而当滑块13的卡扣部131脱离卡槽时,推顶构件17推顶显示装置14,以和第一弹性构件15一同协助显示装置14相对于枢转件12枢转,并令显示装置14覆盖于第二表面122。然而,推顶构件17并不限于是橡胶,在其它实施例中,推顶构件17也可以是弹簧。
信号输入装置18设置于座体10。在实际应用中,信号输入装置18可为一键盘。由于键盘是一实体输入装置,且大多凸出于座体10的顶表面101,若显示装置14与座体10保持分离,同时亦可使显示装置14免于为信号输入装置18所刮伤、毁损。然而,关于信号输入装置18的种类与设置位置,本发明亦不加以限制。
至此,上述内容是关于本发明电子装置1中各构件的介绍。关于电子装置1的使用方式,请参见下述,并请参见图1A至图4B。其中,图2A至图4B是依据图1A的操作示意图。
首先,请再次参见图1B以及图1D。当使用者欲将电子装置1视为一般的笔记型计算机使用时,使用者可将枢转件12翻转,以令第一表面121与顶表面101之间的夹角θ保持于一百三十五度,同时可将显示装置14迭设于枢转件12的第一表面121(下简称:「笔电模式」)。此时,信号输入装置18显露于外,以作为使用者主要的输入装置。显示装置14迭设于第一表面121,以利使用者便于观看显示装置14的触控屏幕141。
此时,并参见图1B,当电子装置1于笔电模式时,受第二弹性构件16的抵持,滑块13的卡扣部131位于卡合位置,而令与显示装置14的卡槽141相互卡合,并使得显示装置14维持于迭设枢转件12的第一表面121的位置。此外,当滑块13的卡扣部131位于卡合位置时,滑块13的连动部132抵靠于凸轮表面11的一第一接触点P1。第一接触点P1与轴心线A之间形成有一第一垂直距离L1。
此外,同时参见图1B以及图1D,由于显示装置14迭设第一表面121,此时显示装置14拉伸第一弹性构件15,且推顶构件17受到显示装置14与枢转件12的挤压,以令第一弹性构件15以及推顶构件17分别储存有第一弹性位能以及第三弹性位能。
传统的变形式笔电在笔电模式时,使用者若依照往常的习惯直觉地收合变形式笔电,则恐造成屏幕与键盘或座体误碰撞,而造成屏幕的刮伤、毁损。因此,本实施例特透过凸轮构件11与滑块13来避免显示装置14与座体10或信号输入装置18产生误碰撞,详细作动如下。
请参见图2A以及图2B,当使用者将枢转件12沿凸轮构件11的轴心线A朝向座体10的顶表面101枢转,且夹角θ减至一预定角度θp时,此时滑块13的连动部132可沿凸轮表面111旋转滑移,而连动卡扣部131由卡合位置位移至释放位置。
当卡扣部131位于释放位置时,滑块13的连动部132抵靠于凸轮表面111的一第二接触点P2。第二接触点P2与轴心线A形成有一第二垂直距离L2。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垂直距离L2需大于第一垂直距离L1,以使卡扣部131得以与显示装置14的卡槽141相互分离。
同时,请参见图3A,第一弹性构件15的第一弹性位能与推顶构件17的第三弹性位能释放,以令显示装置14可自动地相对于枢转件12翻转,进而覆盖枢转件12的第二表面122。基此,可避免使用者的误操作,进而避免显示装置14与座体10或信号输入装置18产生误碰撞而刮伤、毁损。
当显示装置14覆盖枢转件12的第二表面122后,请参见图3B,由于滑块13的卡扣部131仍与显示装置14的卡槽141保持分离,使用者得以继续令枢转件12朝向座体10的顶表面101枢转。由于此时显示装置14已覆盖于第二表面122,当枢转件12后续盖合于座体10时,显示装置14将不会与座体10或信号输入装置18碰撞。
最后,请参见图4A以及图4B。当使用者欲收纳电子装置1,或将电子装置1视为一平板计算机使用时,使用者可将枢转件12盖合于座体10,且保持显示装置14覆盖于枢转件12的第二表面122(下简称:「平板模式」)。当电子装置1于平板模式时,其所占空间最小,以利使用者将电子装置1收纳或携带。此外,使用者得以显示装置14的触控屏幕143取代信号输入装置18,藉以触控输入至少一电子信号,而令使用者亦可将电子装置1作为平板计算机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的平板模式、笔电模式中的夹角θ的度数,以及预设角度θp的度数,仅为例示说明,而非列举。至此,本发明对于电子装置1于平板模式、笔电模式时所对应的夹角θ,以及预设角度θp,并不加以限制。凡包含有凸轮构件11以及滑块13的电子装置1,皆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了解。
综上所述,现有的电子装置中,已出现结合平板计算机及笔记型计算机特性的可变形式笔记型计算机。也就是说,使用者可依使用需求自行翻转平板计算机,使其具有盖合于键盘上的平板模式与键盘夹一角度的笔电模式。基于产品厚度的考虑,可变形式笔记型计算机在笔电模式下屏幕会和键盘相干涉而不可盖合于键盘,但使用者仍然会因传统笔记型计算机的使用习惯,而直接盖合笔电模式下的可变型式笔记型计算机。此时,由于未在正确模式(笔电模式)下进行盖合操作,将发生平板与键盘或座体误碰撞的问题。如此一来,则有可能因碰撞而造成平板计算机外观毁损,或内部电路接触不良。由于本发明所揭露的电子装置包含有凸轮构件以及滑块,当枢转件沿轴心线朝向座体枢转,且显示装置与座体间的一第二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滑块的连动部可沿凸轮表面旋转滑移,而连动卡扣部位移至释放位置。此时,滑块的卡扣部脱离显示装置的卡槽,而令显示装置能够相对枢转件翻转,以令显示装置不会与键盘输入装置或座体相互碰撞。准此,本发明所揭露的电子装置可避免因使用者的不当操作,而造成显示装置与键盘输入装置相互碰撞,进而避免显示装置刮伤、毁损。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