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5432A - 影像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影像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5432A
CN104345432A CN201310404087.4A CN201310404087A CN104345432A CN 104345432 A CN104345432 A CN 104345432A CN 201310404087 A CN201310404087 A CN 201310404087A CN 104345432 A CN104345432 A CN 1043454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image system
lens combination
thing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040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5432B (zh
Inventor
蔡宗翰
陈纬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454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4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54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4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且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且所述透镜中任两相邻者之间具有一间距。当满足特定条件,有利于影像系统透镜组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影像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影像系统透镜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光学系统,多采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为主,但由于智能手机(Smart Phone)与平板电脑(Tablet PC)等高规格移动装置的盛行,带动光学系统在像素与成像品质上的迅速攀升,已知的光学系统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系统。
目前虽然有进一步发展五片式光学系统,但其于视角扩大的同时却容易造成影像的歪曲,由于其缺乏适当的面形配置以修正歪曲,使得成像品质无法有效维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通过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适当的屈折力配置,可有效提升影像系统透镜组的视角,并利用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面形校正大视角所产生的歪曲,进而使影像系统透镜组达到兼具小型化及大视角的优势。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且所述透镜中任两相邻者之间具有一间距,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TL/R2<3.0。
依据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影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且所述透镜中任两相邻者之间具有一间距。
当TL/R2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维持小型化并扩大视角。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以及
图19绘示依照图1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参数Sag41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
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
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
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
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
成像面: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
电子感光元件: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
f: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Fno:影像系统透镜组的光圈值
HFOV:影像系统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V4: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SL: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T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Sag41: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
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R2: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3: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6: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7: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OV:影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视角
ImgH:电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其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影像系统透镜组可还包含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成像面。
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中任两相邻者之间具有一间距,意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为五片非粘合透镜。由于粘合透镜的制程较非粘合透镜复杂,特别在两透镜的粘合面需拥有高准度的曲面,以便达到两透镜粘合时的高密合度,且在粘合的过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响整体光学成像品质。因此,本发明影像系统透镜组在所述五片透镜间皆设有间距,以改善粘合透镜所产生的问题。
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可适当调整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强度,有助于缩短影像系统透镜组的总长度。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可使影像系统透镜组主要屈折力的配置较为平均,以降低敏感度。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配合第二透镜的正屈折力,可有效提升影像系统透镜组的视角。
第四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借此,可有效修正像差,并可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以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接收效率。
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借此,可有效校正大视角下所产生的歪曲,且使主点(Principal Point)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并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TL/R2<3.0。借此,有利于维持小型化并扩大视角。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0<TL/R2<2.0。
电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2.0。借此,可维持其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影像系统透镜组可还包含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二透镜间,其中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0.8<SL/TL<1.2。借此,有利于远心特性与扩大视场角间取得平衡。
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1.5<V2/V4<3.0。借此,有助于影像系统透镜组色差的修正。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1.0<(R3+R4)/(R3-R4)<0.5。借此,有助于减少球差的产生。
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其满足下列条件:-6.0<(R6+R7)/(R6-R7)<0。借此,可有效修正像散。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41,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1.2<|Sag41|/CT4。借此,可使透镜的形状不会过于弯曲,除有利于透镜的制作与成型外,更有助于使影像系统透镜组的配置更为紧密。
影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80度<FOV<105度。借此,影像系统透镜组可具有大视角的特性,以获得宽广的取像范围。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2/f1|<1.25。借此,有助于降低敏感度。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T45)/f<0.35。通过适当调整透镜间的间距,有助于缩小影像系统透镜组的总长度,维持其小型化。
本发明提供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影像系统透镜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影像系统透镜组中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影像系统透镜组的总长度。
本发明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影像系统透镜组的出射瞳(Exit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影像系统透镜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另外,本发明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阑,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就以具有屈折力的透镜而言,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发明的影像系统透镜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可多方面应用于3D(三维)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装置、数字平板等电子影像系统中。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面。借此,取像装置可具有大视角的优势,且其产生的像面歪曲也可适当被校正,并维持小型化的特性。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可知,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光圈10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70、成像面16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80,其中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110–150),且任两相邻透镜之间具有间距。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14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15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50及成像面160间且不影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X ( Y ) = ( Y 2 / R ) / ( 1 + sqrt ( 1 - ( 1 + k ) &times; ( Y / R ) 2 ) ) + &Sigma; i ( Ai ) &times; ( Y i ) ;
其中: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切面的相对距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为f,影像系统透镜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影像系统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2.73mm;Fno=2.25;以及HFOV=42.6度。
第一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第四透镜140的色散系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V2/V4=2.61。
第一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T45)/f=0.21。
第一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光圈100至成像面16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6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第一透镜像侧表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SL/TL=0.93;以及TL/R2=0.46。
配合参照图19,系绘示依照图1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1参数Sag41的示意图。由图19可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1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1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41,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Sag41|/CT4=1.32。
第一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122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R3+R4)/(R3-R4)=-0.59。
第一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三透镜像侧表面132的曲率半径为R6,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1的曲率半径为R7,其满足下列条件:(R6+R7)/(R6-R7)=-0.93。
第一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2/f1|=0.24。
第一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影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OV=85.2度。
第一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中,电子感光元件180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亦即最大像高),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6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1.68。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4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A16则表示各表面第1-16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3可知,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光圈20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70、成像面26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280,其中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210–250),且任两相邻透镜之间具有间距。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24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25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250及成像面260间且不影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5可知,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光圈30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70、成像面36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380,其中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310–350),且任两相邻透镜之间具有间距。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34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35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350及成像面360间且不影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7可知,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光圈40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70、成像面46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480,其中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410–450),且任两相邻透镜之间具有间距。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44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45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450及成像面460间且不影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9可知,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70、成像面56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580,其中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510–550),且任两相邻透镜之间具有间距。
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54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第五透镜5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55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550及成像面560间且不影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1可知,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600、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670、成像面66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680,其中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610–650),且任两相邻透镜之间具有间距。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64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第五透镜6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65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6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650及成像面660间且不影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及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3可知,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710、光圈70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70、成像面76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780,其中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710–750),且任两相邻透镜之间具有间距。
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7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7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74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第五透镜7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75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750及成像面760间且不影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及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5可知,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800、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870、成像面86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880,其中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810–850),且任两相邻透镜之间具有间距。
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8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12近光轴处为平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8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8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84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第五透镜8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85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8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850及成像面860间且不影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五及表十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及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7可知,影像系统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910、光圈900、第二透镜920、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第五透镜9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970、成像面96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980,其中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910–950),且任两相邻透镜之间具有间距。
第一透镜9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9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9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3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9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4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94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第五透镜9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952离轴处具有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9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950及成像面960间且不影响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七及表十八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7)

1.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且所述透镜中任两相邻者之间具有一间距,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TL/R2<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成像面,其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
TL/ImgH<2.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光圈,设置于一被摄物与该第二透镜间,其中该光圈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
0.8<SL/TL<1.2。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
1.5<V2/V4<3.0。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1.0<(R3+R4)/(R3-R4)<0.5。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其满足下列条件:
-6.0<(R6+R7)/(R6-R7)<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1.0<TL/R2<2.0。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41,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
1.2<|Sag41|/CT4。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80度<FOV<105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f2/f1|<1.25。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T12+T23+T34+T45)/f<0.35。
19.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影像系统透镜组的该成像面。
20.一种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影像系统透镜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且所述透镜中任两相邻者之间具有一间距。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1.0<TL/R2<2.0。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ag41,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
1.2<|Sag41|/CT4。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80度<FOV<105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1.0<(R3+R4)/(R3-R4)<0.5。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影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T12+T23+T34+T45)/f<0.35。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影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且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CN201310404087.4A 2013-07-23 2013-09-06 影像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Active CN1043454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6302 2013-07-23
TW102126302A TWI456248B (zh) 2013-07-23 2013-07-23 影像系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5432A true CN104345432A (zh) 2015-02-11
CN104345432B CN104345432B (zh) 2017-01-18

Family

ID=49990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04087.4A Active CN104345432B (zh) 2013-07-23 2013-09-06 影像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97877B2 (zh)
CN (1) CN104345432B (zh)
TW (1) TWI45624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5323A (zh) * 2013-11-08 2015-05-2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影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08627957A (zh) * 2017-03-22 2018-10-0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0228537B2 (en) 2016-03-18 2019-03-12 Abilit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6087B (zh) * 2013-07-10 2015-12-09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KR101412626B1 (ko) * 2013-09-24 2014-06-27 주식회사 세코닉스 공차가 완화된 촬영 렌즈 시스템
TWI500956B (zh) * 2013-11-25 2015-09-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KR101660218B1 (ko) * 2014-10-28 2016-09-27 주식회사 코렌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KR101701008B1 (ko) * 2014-11-28 2017-01-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719877B1 (ko) * 2014-12-05 2017-03-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KR101901698B1 (ko) 2016-05-11 2018-09-27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622798B (zh) 2017-08-01 2018-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56375B (zh) * 2017-08-30 2019-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9254385B (zh) * 2018-10-30 2024-05-0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856733B (zh) * 2020-09-21 2020-12-04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US20240085664A1 (en) * 2022-09-02 2024-03-14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system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6047723B (zh) * 2023-03-31 2023-09-05 江西欧菲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6655A (en) * 2006-03-28 2007-10-01 Fujinon Corp Imaging lens
JP2009294528A (ja) * 2008-06-06 2009-12-17 Fujinon Corp 5枚構成の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2023370A (zh) * 2009-09-15 2011-04-2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镜系统
CN102213816A (zh) * 2010-04-02 2011-10-1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影镜头
WO2013014850A1 (ja) * 2011-07-25 2013-01-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3123413A (zh) * 2013-01-30 2013-05-29 歌崧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CN103631000A (zh) * 2013-07-10 2014-03-1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90244B (zh) * 2009-06-12 2013-03-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鏡頭
TWI421533B (zh) * 2010-01-19 2014-0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影鏡頭
TWI435137B (zh) * 2011-03-09 2014-04-21 Largan Precision Co 攝像用光學鏡片組
CN103477264B (zh) * 2011-03-30 2016-02-1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拍摄镜头和图像拍摄设备
TWI429980B (zh) * 2011-05-11 2014-03-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拾取鏡頭組
TWI443409B (zh) * 2011-06-01 2014-07-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拾取光學鏡頭
WO2012172781A1 (ja) * 2011-06-15 2012-12-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TWI461728B (zh) * 2011-09-02 2014-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鏡組
TWI452334B (zh) * 2013-01-15 2014-09-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鏡組
CN103676101B (zh) 2013-07-10 2015-12-2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3676087B (zh) 2013-07-10 2015-12-09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6655A (en) * 2006-03-28 2007-10-01 Fujinon Corp Imaging lens
JP2009294528A (ja) * 2008-06-06 2009-12-17 Fujinon Corp 5枚構成の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2023370A (zh) * 2009-09-15 2011-04-2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镜系统
CN102213816A (zh) * 2010-04-02 2011-10-1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影镜头
WO2013014850A1 (ja) * 2011-07-25 2013-01-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3123413A (zh) * 2013-01-30 2013-05-29 歌崧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CN103631000A (zh) * 2013-07-10 2014-03-1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5323A (zh) * 2013-11-08 2015-05-2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影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04635323B (zh) * 2013-11-08 2017-04-1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影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US10228537B2 (en) 2016-03-18 2019-03-12 Abilit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CN108627957A (zh) * 2017-03-22 2018-10-0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0571660B2 (en) 2017-03-22 2020-02-25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208624A (zh) * 2017-03-22 2020-05-2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系统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US11467321B2 (en) 2017-03-22 2022-10-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880048B2 (en) 2017-03-22 2024-01-2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29383A1 (en) 2015-01-29
TW201344236A (zh) 2013-11-01
US9097877B2 (en) 2015-08-04
TWI456248B (zh) 2014-10-11
CN104345432B (zh) 2017-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3380B (zh) 影像系统镜头组
CN103852858B (zh) 影像撷取光学镜组
CN104062744B (zh) 结像镜头系统组
CN103713377B (zh) 摄像系统镜头组
CN103246049B (zh) 取像光学镜片系统
CN103969802B (zh) 光学拾像系统组
CN104570293B (zh)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取像装置以及可携装置
CN103513405B (zh) 单焦点光学取像系统
CN103869451B (zh) 广视角摄像镜组
CN103676097B (zh) 结像镜头
CN104345432B (zh) 影像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CN103926676B (zh)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镜组
CN103837964B (zh) 影像拾取系统镜头组
CN104865682A (zh) 光学成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装置
CN104345431A (zh) 影像系统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104345433A (zh) 影像撷取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CN104122650A (zh) 摄影系统镜片组
CN104614838B (zh) 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4516093A (zh) 光学结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4345428A (zh) 影像拾取系统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105372793A (zh) 摄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4635323A (zh) 光学摄影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03913815A (zh) 光学结像镜头
CN104656228A (zh) 摄影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4280863A (zh)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