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26619B - 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26619B
CN104326619B CN201410526522.5A CN201410526522A CN104326619B CN 104326619 B CN104326619 B CN 104326619B CN 201410526522 A CN201410526522 A CN 201410526522A CN 104326619 B CN104326619 B CN 1043266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denitrification
precipitation
bed mud
a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265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26619A (zh
Inventor
吴睿
彭禹
洪超
陈丹
杨昉婧
李道进
沈明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P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P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P
Priority to CN20141052652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266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326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6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26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661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沉淀预反硝化池设置于厌氧池前端;沉淀预反硝化池通过垃圾填埋气微曝气强化反硝化作用效果,并设有底泥和典型絮凝剂的混合物作为强化絮凝剂,用于蓝藻的絮凝沉淀脱除;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对厌氧池和缺氧池进行曝气,强化磷的释放和脱氮作用;采用垃圾填埋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对好氧池进行曝气,强化COD的去除及硝化和吸收磷的作用;同时还提供了该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本发明实现了同步脱氮除磷降藻,从根本上解决了富营养带来的问题,具有脱氮除藻效率高,处理效果稳定,运行成本低等特点。

Description

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的一种脱氮除磷降藻处理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与富营养化相伴随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浮游植物增多,尤其是那些具有浮力或运动能力的藻类,通常会过度生长,形成藻类的水华。大规模的蓝藻水华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能,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及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蓝藻毒素的产生给公众健康带来极大隐患。
目前,蓝藻水华的治理所采用的物理化学方法都存在较多的缺陷。化学法是通过筛选和合成化学药剂(统称杀藻剂)来控制水中藻类的繁殖,有机溴杀藻剂、铜盐(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等是应用较多的杀藻剂。化学除藻法能立杆见影,但它不可避免地将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平衡,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非常严重,且营养物质不能移出水体,耗药量大,费时费力。物理法主要采取截流、疏浚、稀释和污水分流等措施,物理法危害较化学方法小,但工程量庞大,耗费时间长,资金投入高,且操作困难,营养物质也不能移出水体。
A2/O工艺由厌/好氧除磷系统和缺氧/好氧脱氮系统相结合而成,是生物脱氮除磷的基础工艺,可同时去除水中的BOD、氮和磷,如图1所示。该工艺较其它同类型工艺具有水力停留时间短、无污泥膨胀、肥效高、运行费用低等特点。但该工艺中厌氧区居前,回流污泥中带有大量的硝酸根,破坏厌氧环境,对厌氧区聚磷菌厌氧释磷不利,前置反硝化调节池避免了该缺点,将10%左右进入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反硝化去除硝态氮,降低厌氧释磷的不利因素硝态氮。反硝化调节池改良A2/O工艺具有较好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且技术成熟,但对于进一步提升处理水平,技术存在较大的困难,且经济上不可行,冬季运行处理效果差。
生物脱氮的核心过程是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已有的研究显示甲烷氧化菌可协同氨氧化菌氧化NH4 +,且甲烷氧化菌以CH4作为能源和碳源;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是指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已有的研究显示CH4厌氧氧化是缺氧环境中重要的生化反应,NO2 -或NO3 -同样可作为CH4厌氧氧化的电子受体,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述为:
5CH4+8NO3 -+8H+→5CO2+4N2+14H2O (1)
(G°’=-765kJ mol-1CH4)
3CH4+8NO2 -+8H+→3CO2+4N2+10H2O (2)
(G°’=-928kJ mol-1CH4)
垃圾填埋气(LFG)是填埋垃圾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产物,主要成分为甲烷(CH4)45%~60%、二氧化碳(CO2)40%~60%、氮气(N2)2%~5%、氧气(O2)0.1%~1.0%等。CH4和CO2作为两种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对象。
底泥是湖泊等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安全直接相关。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导致废污水不经处理或经简单沉淀就直接排放入湖河,富营养化物质的含量远远超过允许值,给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工程实例表明,底泥清淤可达到清除污染物和稳定水体原有生态系统等作用。随着疏浚工程的增多,各种各样的疏浚工程产生的疏浚底泥量日益增加,常规的底泥堆放,吹填和抛海等常规处置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潜在的不利影响。
因此,现有脱氮除磷降藻处理方法具有脱氮除磷降藻不同步、除藻成本高且易形成二次污染、脱氮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冬季运行处理效果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及方法,该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针对湖泊富营养化水,叶绿素a的去除率提高了5%~15%,悬浮物的去除率提高了6%~20%,总氮去除率提高了24%~37%,COD去除率提高了8%~17%,总磷去除率提高了5%~14%,除藻成本降低了22%~36%,实现了同步脱氮除磷降藻,从根本上解决了富营养带来的问题,具有脱氮除藻效率高、处理效果稳定、运行成本低等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还包括沉淀预反硝化池,所述沉淀预反硝化池设置于厌氧池前端;其中:
所述沉淀预反硝化池通过垃圾填埋气微曝气强化反硝化作用效果;沉淀预反硝化池中设有底泥和典型絮凝剂的混合物作为强化絮凝剂,用于蓝藻的絮凝沉淀脱除;
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对厌氧池和缺氧池进行曝气,强化磷的释放和脱氮作用效果;
采用垃圾填埋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对好氧池进行曝气,强化COD的去除,同时强化硝化和吸收磷的作用效果。
优选地,所述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均分别设有回流管和排气管,构成气体内循环管道。
优选地,所述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均为密闭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沉淀预反硝化池中投加底泥-典型絮凝剂混合的强化絮凝剂;污水原水首先进入沉淀预反硝化池进行絮凝沉淀;
步骤2,原水经絮凝沉淀后,上清液进入依次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进行强化脱氮除磷;沉淀后的第一道底泥排出后直接作为填埋场覆盖土材料进行利用;
步骤3,经过步骤2强化脱氮除磷后的上清液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水即可作为处理出水;沉淀得到第二道底泥,其中一部分第二道底泥回流至沉淀预反硝化池,用于保证系统的污泥量,由于此部分底泥除去了硝态氮,避免了其对除磷效果产生影响;另一部分第二道底泥排出系统外。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强化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采集疏浚工程所产生的且水深大于1.0~1.5m水域的底泥;
步骤1.2,将步骤1.1中采集的底泥自然风干多天后破碎并过2mm筛,得到粒径小于2mm的底泥样品;
步骤1.3,将步骤1.2中得到的底泥样品和典型絮凝剂均匀混合,底泥样品和典型絮凝剂的混合比介于5∶1~10∶1之间。
优选地,所述步骤1.2中自然风干温度为25±1℃,所述自然风干时间为7天。
优选地,所述典型絮凝剂为如下任一种或任多种:
聚合氯化铝(PAC);
碱式氯化铝;
硫酸铝;
聚丙稀酰胺(PAM);
聚合氯化铝铁(PAFC)。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沉淀预反硝化池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进行间歇式微曝气,底部均匀布气,整个间歇式微曝气周期持续时间介于40~160min。
优选地,所述进行间歇式微曝气包括进水、微曝气/絮凝、沉淀、出水四个阶段,其中,各阶段持续时间分别为:
进水10~20min;
微曝气/絮凝20~60min;
沉淀30~60min;
出水10~20min;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强化絮凝剂的投加量介于10~30mg/L。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厌氧池和缺氧池均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进行微曝气,底部均匀布气,曝气量控制在1.5-3m3/h;厌氧池和缺氧池通过各自的气体回流管和排气管交替进行回流和排气,回流和排气的时间比介于5∶1~8∶1之间,周期介于1~2h;所述垃圾填埋气的CH4浓度控制在1%~10%;垃圾填埋气脱氧采用过灼热的铜粉或铁粉的方法。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好氧池直接采用垃圾填埋气进行曝气,曝气量控制在4-6m3/h;好氧池通过其气体回流管和排气管交替进行回流和排气,回流和排气的时间比介于3∶1~5∶1之间,周期介于0.5~1h,所述垃圾填埋气的CH4浓度控制在1%左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意效果:
1)采用底泥和垃圾填埋气作为处理的水处理工艺原材料,采用前置强化反硝化沉淀池沉淀产生的第一道底泥作为垃圾填埋场覆盖土,投资小,实现了废物再利用。
2)采用底泥作为强化絮凝剂材料,减小了对水体造成的二次污染;采用填埋气微曝气强化了底泥的生物活性,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的共同作用强化了对蓝藻等藻类的去除效果。
3)采用填埋气曝气沉淀预反硝化池(前置强化)、厌氧池和缺氧池,通过CH4厌氧氧化联合反硝化作用,强化了对底泥中硝态氮的去除效率,缩短了反应周期,同时也增强了对COD的去除效果。
4)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和缺氧池均对气体进行内循环,增强了池内填埋气的利用效率。
5)好氧池采用CH4和空气的混合气进行曝气,保证了池内的好氧环境,同时填埋气中的甲烷为甲烷氧化菌提供了能源和碳源,增强了池内好氧甲烷氧化菌和好氧氨氧化菌的硝化活性,丰富了种群数量,从而增强了硝化作用。
6)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均为密闭结构,依靠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和保温材料保温作用保证了冬季低温条件下的运行处理效率。
7)厌氧甲烷氧化菌依靠甲烷提供碳源和能源,故不需外加碳源。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现有A2/O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还包括沉淀预反硝化池,所述沉淀预反硝化池设置于厌氧池的前端;其中:
所述沉淀预反硝化池通过垃圾填埋气微曝气强化反硝化作用效果;沉淀预反硝化池中设有底泥和典型絮凝剂的混合物作为强化絮凝剂,用于蓝藻的絮凝沉淀脱除;
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对厌氧池和缺氧池进行曝气,强化磷的释放和脱氮作用效果;
采用垃圾填埋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对好氧池进行曝气,强化COD的去除,同时强化硝化和吸收磷的作用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均分别设有回流管和排气管,构成气体内循环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均为密闭结构。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其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沉淀预反硝化池中投加底泥-典型絮凝剂混合的强化絮凝剂;污水原水首先进入沉淀预反硝化池进行絮凝沉淀;
步骤2,原水经絮凝沉淀后,上清液进入依次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进行强化脱氮除磷;沉淀后的第一道底泥排出后直接作为填埋场覆盖土材料进行利用;
步骤3,经过步骤2强化脱氮除磷后的上清液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水即可作为处理出水;沉淀得到第二道底泥,其中一部分第二道底泥回流至沉淀预反硝化池,用于保证系统的污泥量,由于此部分底泥除去了硝态氮,避免了其对除磷效果产生影响;另一部分第二道底泥排出系统外。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强化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采集疏浚工程所产生的且水深大于1.0~1.5m水域的底泥;
步骤1.2,将步骤1.1中采集的底泥自然风干多天后破碎并过2mm筛,得到粒径小于2mm的底泥样品;
步骤1.3,将步骤1.2中得到的底泥样品和典型絮凝剂均匀混合,底泥样品和典型絮凝剂的混合比介于5∶1~10∶1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2中自然风干温度为25±1℃,所述自然风干时间为7天。
进一步地,所述典型絮凝剂为如下任一种或任多种:
聚合氯化铝(PAC);
碱式氯化铝;
硫酸铝;
聚丙稀酰胺(PAM);
聚合氯化铝铁(PAFC)。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沉淀预反硝化池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进行间歇式微曝气,底部均匀布气,整个间歇式微曝气周期持续时间介于40~160min。
进一步地,所述进行间歇式微曝气包括进水、微曝气/絮凝、沉淀、出水四个阶段,其中,各阶段持续时间分别为:
进水10~20min;
微曝气/絮凝20~60min;
沉淀30~60min;
出水10~20min;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强化絮凝剂的投加量介于10~30mg/L。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厌氧池和缺氧池均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进行微曝气,底部均匀布气,曝气量控制在1.5-3m3/h;厌氧池和缺氧池通过各自的气体回流管和排气管交替进行回流和排气,回流和排气的时间比介于5∶1~8∶1之间,周期介于1~2h;所述垃圾填埋气的CH4浓度控制在1%~10%;垃圾填埋气脱氧采用过灼热的铜粉或铁粉的方法。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好氧池直接采用垃圾填埋气进行曝气,曝气量控制在4-6m3/h;好氧池通过其气体回流管和排气管交替进行回流和排气,回流和排气的时间比介于3∶1~5∶1之间,周期介于0.5~1h,所述垃圾填埋气的CH4浓度控制在1%左右。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包括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均设置气体回流管和排气管,且均为密闭结构,设置回流管增强了对填埋气的利用效率,依靠密闭结构和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和保温材料保温作用保证了冬季低温条件下的运行处理效率。
底泥采集于某湖泊,水深大于1.5m,采集的底泥经自然(25±1)℃风干7天后破碎并过2mm筛,得到粒径小于2mm的底泥样品。将风干且筛分后的底泥与典型絮凝剂混合均匀,典型絮凝剂选用聚合氯化铝(PAC),底泥和典型絮凝剂的混合比为5∶1。该比例条件下,底泥为作为主体絮凝材料,减小了对水体造成的二次污染;采用填埋气微曝气强化了底泥的生物活性,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的共同作用强化了对蓝藻的去除效果。
前置沉淀预反硝化池采用间歇式微曝气,分进水、微曝气/絮凝、沉淀、出水四个阶段,整个周期持续时间介于120min,各阶段持续时间分别为:20min,40min,40min,20min。该条件下,在保证絮凝、均匀和生物处理效果的同时,减小了对沉淀过程的干扰。
经絮凝沉淀后的污水,上清液进入下一工艺进行后续处理,第一道底泥排出后直接作为填埋场覆盖土材料进行利用,实现了以废治废和废物再利用。
原水经絮凝沉淀后,依次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进行强化脱氮除磷,其中,厌氧池和缺氧池均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进行曝气,底部均匀布气,曝气量控制在2m3/h,设气体回流管和排气管,回流和排气交替进行,时间比介于5∶1之间,周期介于2h,垃圾填埋气的CH4浓度控制在15%,填埋气脱氧采用过灼热的铜粉或铁粉的方法。该条件下,通过CH4厌氧氧化联合反硝化作用,强化了对底泥中硝态氮的去除效率,缩短了反应周期。同时也增强了对COD的去除效果。
好氧池直接采用垃圾填埋气进行曝气,曝气强度控制在6m3/m2·h,设气体回流管和排气管,回流和排气交替进行,时间比介于5∶1之间,周期介于1h,垃圾填埋气的CH4浓度控制在1%左右。该条件下,保证了池内的好氧环境,同时填埋气中的甲烷为甲烷氧化菌提供了能源和碳源,增强了池内好氧甲烷氧化菌和好氧氨氧化菌的硝化活性,丰富了种群数量,从而增强了硝化作用。
经过强化脱氮除磷后的水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的水即可作为处理出水,第二道底泥一部分回流至强化沉淀预反硝化池,保证系统的污泥量,同时除去底泥中的硝态氮,避免其对除磷效果产生影响,部分第二道底泥排出系统外。
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对本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对某湖泊水进行废水处理,该湖泊水,处于富营养状态并逐步向重富营养化转化,进水水质为浊度54.3,COD94.8mg/L,BOD16.5mg/L,氨氮18.5mg/L,硝态氮0.3mg/L,总氮25.8mg/L,总磷0.33mg/L,叶绿素58.4mg/L,悬浮物34.00mg/L。
好氧池尺寸,长×宽×高:50m×6m×5.0m(有效高4.5m),容积V1:1500m3,污泥龄9d,水力停留时间为3.9h;缺氧池尺寸,长×宽×高:41m×6m×5.0m(有效高4.5m),容积V1:1230m3,水力停留时间为3.3h;厌氧池尺寸,长×宽×高:20m×6m×5.0m(有效高4.5m),容积V1:600m3,水力停留时间为1.5h;前置沉淀预反硝化池尺寸,长×宽×高:6m×5m×4.0m(有效高3.5m),容积V1:120m3;在此运行工况下,沉淀池出水水质为:叶绿素a的去除率为98%,较单独投加同计量典型絮凝剂提高了15%;悬浮物去除率为95%,较常规A2/O工艺提高了17%;TN去除率为90%,较常规A2/O工艺提高了27%;COD去除率为89%,较常规A2/O工艺提高了9%;TP去除率为82%,较常规A2/O工艺提高了9%,除藻成本降低了28%,实现了同步脱氮除磷。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对某模拟湖泊水进行处理,该模拟湖泊水,铜绿微囊藻藻密度约为8×107cells/L,叶绿素a500mg/m3、总氮12mg/L、总磷0.8mg/L。
好氧池尺寸,长×宽×高:50m×6m×5.0m(有效高4.5m),容积V1:1500m3,污泥龄9d,水力停留时间为3.9h;缺氧池尺寸,长×宽×高:41m×6m×5.0m(有效高4.5m),容积V1:1230m3,水力停留时间为3.3h;厌氧池尺寸,长×宽×高:20m×6m×5.0m(有效高4.5m),容积V1:600m3,水力停留时间为1.5h;前置沉淀预反硝化池尺寸,长×宽×高:6m×5m×4.0m(有效高3.5m),容积V1:120m3;在此运行工况下,沉淀池出水水质为:叶绿素a的去除率为100%,较单独投加同计量典型絮凝剂提高了15%;TN去除率为91%,较常规A2/O工艺提高了30%;TP去除率为91%,较常规A2/O工艺提高了13%;除藻成本降低了36%,实现了同步脱氮除磷降藻。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
沉淀预反硝化池(强化前置):在常规A2/O工艺前增设沉淀预反硝化池,并通过垃圾填埋气微曝气强化反硝化作用效果;
强化絮凝剂:在沉淀预反硝化池中投放底泥-典型絮凝剂的混合物作为强化絮凝剂,用于蓝藻的絮凝沉淀脱除;
形成脱氮除磷系统: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对厌氧池和缺氧池进行曝气,强化磷的释放和脱氮作用效果;采用垃圾填埋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对好氧池进行曝气,强化COD的去除,硝化和吸收磷的作用效果。
所述的强化絮凝剂,采用底泥和典型絮凝剂的混合物,其中常规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PAC)、碱式氯化铝、硫酸铝、聚丙稀酰胺(PAM)、聚合氯化铝铁(PAFC)的一种或几种。强化絮凝沉淀剂的投加量介于15~35mg/L,底泥和典型絮凝剂的投加质量比介于5∶1~10∶1之间。
底泥取自河道、湖泊、池塘等水深大于1.5m的水域,自然风干7天后破碎并过2mm筛。
沉淀预反硝化池采用间歇式微曝气,分进水、微曝气/絮凝、沉淀、出水四个阶段,整个周期持续时间介于40~160min,各阶段持续时间分别为:10~20min,20~60min,30~60min,10~20min;微曝气的曝气量介于0.5-1m3/h;强化絮凝沉淀剂的投加量介于10~30mg/L。
经絮凝沉淀后的污水,上清液进入下一工艺进行后续处理,底泥排出后直接作为填埋场覆盖土材料进行利用。
厌氧池和缺氧池均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进行微曝气,底部均匀布气,曝气量控制在1.5-3m3/h,设气体回流管和排气管,回流和排气交替进行,时间比介于5∶1~8∶1之间,周期介于1~2h,垃圾填埋气的CH4浓度控制在1%~10%,填埋气脱氧采用过灼热的铜粉或铁粉的方法。
好氧池曝气量控制在4-6m3/h,设气体回流管和排气管,回流和排气交替进行,时间比介于3∶1~5∶1之间,周期介于0.5~1h,垃圾填埋气的CH4浓度控制在1%左右。
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均为密闭结构。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及方法,在常规A2/O工艺前增设前置强化的沉淀预反硝化池,并通过垃圾填埋气进行间歇微曝气(曝气量0.5-1m3/h);在沉淀预反硝化池中投放底泥-典型絮凝剂的混合物作为强化絮凝沉淀剂,底泥的处理为:自然(25+1)℃风干7天后破碎并过2mm筛;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对厌氧池和缺氧池进行曝气(曝气量1.5-3m3/h),采用垃圾填埋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对好氧池进行曝气(曝气量4-6m3/h);前置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均设置气体内循环管道,构筑物均为密闭结构,实现了同步脱氮除磷降藻,从根本上解决了富营养带来的问题。采用本方法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的处理方法具有脱氮除藻效率高,处理效果稳定,运行成本低等特点。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Claims (7)

1.一种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沉淀预反硝化池中投加底泥-典型絮凝剂混合的强化絮凝剂;污水原水首先进入沉淀预反硝化池进行絮凝沉淀;
步骤2,原水经絮凝沉淀后,上清液进入依次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进行强化脱氮除磷;沉淀后的第一道底泥排出后直接作为填埋场覆盖土材料进行利用;
步骤3,经过步骤2强化脱氮除磷后的上清液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水即可作为处理出水;沉淀得到第二道底泥,其中一部分第二道底泥回流至沉淀预反硝化池,用于保证系统的污泥量,由于此部分底泥除去了硝态氮,避免了其对除磷效果产生影响;另一部分第二道底泥排出系统外;
所述步骤1中强化絮凝剂的投加量介于10~30mg/L;
所述步骤2中,厌氧池和缺氧池均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进行微曝气,底部均匀布气,曝气量控制在1.5-3m3/h;厌氧池和缺氧池通过各自的气体回流管和排气管交替进行回流和排气,回流和排气的时间比介于5:1~8:1之间,周期介于1~2h;所述垃圾填埋气的CH4浓度控制在1%~10%;垃圾填埋气脱氧采用过灼热的铜粉或铁粉的方法;
所述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还包括沉淀预反硝化池,所述沉淀预反硝化池设置于厌氧池的前端;所述沉淀预反硝化池中设有底泥和典型絮凝剂的混合物形成的强化絮凝剂;所述强化絮凝剂的设置量介于10~30mg/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均分别设有回流管和排气管,构成气体内循环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预反硝化池、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均为密闭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强化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采集疏浚工程所产生的且水深大于1.0~1.5m水域的底泥;
步骤1.2,将步骤1.1中采集的底泥自然风干多天后破碎并过2mm筛,得到粒径小于2mm的底泥样品;
步骤1.3,将步骤1.2中得到的底泥样品和典型絮凝剂均匀混合,底泥样品和典型絮凝剂的混合比介于5:1~10: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所述步骤1.2中自然风干温度为25±1℃,所述自然风干时间为7天;
所述典型絮凝剂为如下任一种或任多种:
聚合氯化铝;
碱式氯化铝;
硫酸铝;
聚丙稀酰胺;
聚合氯化铝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沉淀预反硝化池采用脱氧后的垃圾填埋气进行间歇式微曝气,底部均匀布气,整个间歇式微曝气周期持续时间介于40~160min;其中:
所述进行间歇式微曝气包括进水、微曝气/絮凝、沉淀、出水四个阶段,其中,各阶段持续时间分别为:
进水10~20min;
微曝气/絮凝20~60min;
沉淀30~60min;
出水10~20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好氧池直接采用垃圾填埋气进行曝气,曝气量控制在4-6m3/h;好氧池通过其气体回流管和排气管交替进行回流和排气,回流和排气的时间比介于3:1~5:1之间,周期介于0.5~1h,所述垃圾填埋气的CH4浓度控制在1%。
CN201410526522.5A 2014-10-08 2014-10-08 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3266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26522.5A CN104326619B (zh) 2014-10-08 2014-10-08 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26522.5A CN104326619B (zh) 2014-10-08 2014-10-08 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26619A CN104326619A (zh) 2015-02-04
CN104326619B true CN104326619B (zh) 2017-05-24

Family

ID=52401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2652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326619B (zh) 2014-10-08 2014-10-08 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266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76710B (zh) * 2018-06-29 2023-12-0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模拟蓝藻分解对温室气体产生和释放的影响的方法和装置
CN111533374A (zh) * 2020-05-08 2020-08-14 袁思静 一种同步反硝化脱氮除磷双泥污水处理系统
CN111439841A (zh) * 2020-05-13 2020-07-24 贵州大学 一种同步降解抗生素的深度脱氮系统及脱氮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1952A (zh) * 2003-11-10 2004-11-0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用湖泊沉积物治理水华和底泥二次污染的技术
CN101274780A (zh) * 2008-05-19 2008-10-01 山西大学 聚合硫酸铁复合混凝剂及其应用
CN101723471A (zh) * 2010-01-07 2010-06-09 同济大学 以造纸化学污泥制备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方法
CN102115234A (zh) * 2009-12-30 2011-07-0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赤泥除磷絮凝剂制备方法
CN102320698A (zh) * 2011-06-16 2012-01-18 山西大学 浅池水体原位富营养化控制方法
CN102745787A (zh) * 2012-06-29 2012-10-24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快速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73755A (zh) * 2012-04-18 2013-10-30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可同时脱氮除磷除藻无机型混凝剂配方和配制方法
CN203820597U (zh) * 2014-04-04 2014-09-10 深圳合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20067B1 (ko) * 2011-07-01 2013-10-18 서울시립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집중 선택형 악취포집수단을 구비한 생물학적 수처리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1952A (zh) * 2003-11-10 2004-11-0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用湖泊沉积物治理水华和底泥二次污染的技术
CN101274780A (zh) * 2008-05-19 2008-10-01 山西大学 聚合硫酸铁复合混凝剂及其应用
CN102115234A (zh) * 2009-12-30 2011-07-0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赤泥除磷絮凝剂制备方法
CN101723471A (zh) * 2010-01-07 2010-06-09 同济大学 以造纸化学污泥制备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方法
CN102320698A (zh) * 2011-06-16 2012-01-18 山西大学 浅池水体原位富营养化控制方法
CN103373755A (zh) * 2012-04-18 2013-10-30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种可同时脱氮除磷除藻无机型混凝剂配方和配制方法
CN102745787A (zh) * 2012-06-29 2012-10-24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快速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3820597U (zh) * 2014-04-04 2014-09-10 深圳合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26619A (zh) 2015-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80248B (zh) 一种焦化废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02775021B (zh) 一种高浓度磷污水的深度处理和磷回收利用的方法
CN102910788A (zh) 一种废水深度脱氮工艺
CN106186308A (zh) 一体化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脱氮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55714A (zh) 一种低碳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5036489B (zh) 一种畜禽养殖废水深度脱氮除磷达标处理装置及其工艺
CN108911155B (zh) 一种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及其处理低浓度重金属污水的方法
CN104211252B (zh) 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
CN108383320A (zh) 一种畜禽养殖废水的集成处理方法
CN105541008B (zh) 养殖废水低c/n比厌氧沼液高效脱氮除碳处理工艺
CN108439719A (zh)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
CN105417765B (zh) 一种城市污水有机碳富集回收利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7216005A (zh) 一种强化生物脱氮化学除磷的污水处理装置及工艺方法
CN104326619B (zh) 基于a2/o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降藻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06970429U (zh) 一种强化生物脱氮化学除磷的污水处理装置
CN105174642A (zh) 一种污水高效生物脱氮方法
CN106365373A (zh) 处理市政污泥厌氧消化液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9502927A (zh) 一种一体化a2o生物反应器
CN108275780A (zh) 新型高含氮石化废水处理装置及参数调整的方法
CN218811022U (zh) 一种垃圾渗透滤液深度脱氮的一体化处理装置
CN208649042U (zh)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09493447U (zh) 一种一体化a2o生物反应器
Jia Nutrient removal and recovery by the precipitation of magnesium ammonium phosphate.
CN103539322A (zh) 一种污水脱氮、除磷的方法及其专用设备
CN205933347U (zh) 一种高效的水体治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Termination date: 201710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