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16771B - 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16771B
CN104316771B CN201410669159.2A CN201410669159A CN104316771B CN 104316771 B CN104316771 B CN 104316771B CN 201410669159 A CN201410669159 A CN 201410669159A CN 104316771 B CN104316771 B CN 1043167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lectrode
ohm
predetermined structure
ohmic contact
te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691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16771A (zh
Inventor
张永平
辛帅
王浩
王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ESA ELECTR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ESA ELECTR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ESA ELECTR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ESA ELECTR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66915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1677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316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16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16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167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REA)
  • Testing Or Measuring Of Semiconduc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步骤1,准备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第二预定结构样品,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上分别形成多个欧姆接触电极组,每一组所述欧姆接触电极组包括四个呈设定间隔设置的欧姆接触电极,以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作为参考测试样品;步骤2,测试并获得每一组所述欧姆接触电极组的电学性能;步骤3,对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的电学性能和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的电学性能进行对比。本发明用于测试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准确度高,便于进行对比试验。

Description

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材料制备和器件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碳化硅具有禁带宽度大、高饱和电子漂移速度、高击穿电场强度、高热导率和抗辐射能力强等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电学特性,在高温、高频率、大功率、抗辐射、不挥发存储器件及短波长光电子器件和光电集成等应用场合是理想的半导体材料之一,特别适合在极端条件和恶劣环境下应用。对于碳化硅器件来说,欧姆接触的稳定性对决定大功率和高温电子器件运行的最大电流密度、温度和频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碳化硅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质,然而由于现有的工艺条件下金属电极与碳化硅半导体材料之间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欧姆接触,制约了其大规模应用,同时现有技术中对于欧姆接触的测试也存在方法复杂、成本较高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第二预定结构样品,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上分别形成多个欧姆接触电极组,每一组所述欧姆接触电极组包括四个呈设定间隔设置的欧姆接触电极,以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作为参考测试样品;
步骤2,测试并获得每一组所述欧姆接触电极组的电学性能;
步骤3,对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的电学性能和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的电学性能进行对比。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所述欧姆接触电极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多组所述欧姆接触电极组包含的欧姆接触电极分别具有不同的设定间隔。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所述设定间隔为50μm、100μm、150μm、200μm或250μm。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对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或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于设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后,重复步骤2至步骤3。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所述设定温度为300℃、400℃、500℃、600℃、或700℃。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对每一组所述欧姆接触电极组的电学性能的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21,一第一探针设置于一第一欧姆接触电极上,一第二探针设置于一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上,一第三探针设置于一第三欧姆接触电极上,一第四探针设置于一第四欧姆接触电极上,所述第一欧姆接触电极与所述第三欧姆接触电极呈对角线设置;所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与所述第四欧姆接触电极呈对角线设置;
步骤22,对所述第一探针和第三探针通以设定大小的电流,测试所述第二探针和所述第四探针之间的电位差;或,对所述第一探针和第三探针施加以设定大小的电压,测试所述第二探针和所述第四探针之间流过的电流;
步骤23,判断是否已获取至少五组测试数据,如果没有,改变电流的大小或电压的大小,重复步骤22;
步骤24,依据所述测试数据绘制I-V电学性能图。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5,依据所述测试数据计算相邻欧姆接触电极间总电阻Rt
步骤26,以所述相邻欧姆接触电极间总电阻Rt为纵坐标,欧姆接触电极之间的距离L为横坐标,做出Rt-L之间的关系曲线;
步骤27,依据以下计算式:于所述关系曲线上作图获得RSH和Rc
其中,Rc为金属-半导体接触电阻,RSH为欧姆接触电极之间的有源层的薄层电阻,L为欧姆接触电极之间的间隔,W为欧姆接触电极的宽度;
步骤28,依据以下公式 和ρc=RcWLt计算比接触电阻率,其中,RSK为欧姆接触电极下边的有源层的薄层电阻,RSK与RSH相差很小,Lx为传输长度,ρc为比接触电阻率。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还包括步骤29,对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的比接触电阻率和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的比接触电阻率进行对比。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对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或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于设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后,测试并计算热处理后的样品的比接触电阻率。
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用于测试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准确度高,便于进行对比试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Au/Si/Ti/SiC体系在不同热处理温度条件时的I-V曲线关系;
图3为Au/Si/Ti/SiC体系不进行热处理的SEM表面形貌照片;
图4为Au/Si/Ti/SiC体系500℃热处理后的SEM表面形貌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由于在一些极端条件和恶劣环境下,碳化硅器件的性能远远超过硅(Si)器件和砷化镓(GaAs),为了攻克碳化硅材料衬底与金属接触的技术难点,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第二预定结构样品,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第二预定结构样品上分别形成多个欧姆接触电极组,每一组欧姆接触电极组包括四个呈设定间隔设置的欧姆接触电极;
步骤2,测试并获得每一组欧姆接触电极组的电学性能,以第一预定结构样品作为参考测试样品;
步骤3,对第一预定结构样品的电学性能和第二预定结构样品的电学性能进行对比。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欧姆接触电极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欧姆接触电极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结构,每一个欧姆接触电极具有相同的长度和宽度。在一些具体测试中,当采用大电流或大电压的测试情况下,欧姆接触电极不应当出现尖角,以避免尖端放电。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多组欧姆接触电极组包含的欧姆接触电极分别具有不同的设定间隔。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设定间隔可以为50μm、100μm、150μm、200μm或250μm。
在制备预定结构样品时,于碳化硅器件上生成多个欧姆接触电极,每一行中欧姆接触电极之间的间隔可以依次呈等差数列排列,以设定间隔相等的四个欧姆接触电极作为一组欧姆接触电极组实施测试。每一个所述欧姆接触电极组的电学性能的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21,一第一探针设置于一第一欧姆接触电极上,一第二探针设置于一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上,一第三探针设置于一第三欧姆接触电极上,一第四探针设置于一第四欧姆接触电极上,第一欧姆接触电极与第三欧姆接触电极呈对角线设置;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与第四欧姆接触电极呈对角线设置;
步骤22,对第一探针和第三探针通以设定大小的电流,测试第二探针和第四探针之间的电位差;或,对第一探针和第三探针施加以设定大小的电压,测试第二探针和第四探针之间流过的电流;
步骤23,判断是否已获取至少五组测试数据,如果没有,改变电流的大小或电压的大小,重复步骤22;
步骤24,依据测试数据绘制I-V电学性能图。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对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或第二预定结构样品于设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后,重复步骤2至步骤3。
一种具体实施例,第一预定结构样品或第二预定结构样品可以采用Au/Si/Ti/SiC体系的欧姆接触电极,以未经热处理的Au/Si/Ti/SiC体系的欧姆接触电极的样品作为参考样品,对参考样品分别于为300℃、400℃、500℃、600℃、700℃热处理后,获取测试数据,以绘制I-V电学性能图,参照图2为参考样品及不同热处理后的测试数据绘制的I-V电学性能图。本发明便于进行对比试验。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5,依据所述测试数据计算相邻欧姆接触电极间总电阻Rt
步骤26,以所述相邻欧姆接触电极间总电阻Rt为纵坐标,欧姆接触电极之间的距离L为横坐标,做出Rt-L之间的关系曲线;
步骤27,依据以下计算式:于所述关系曲线上作图获得RSH和Rc
其中,Rc为金属-半导体接触电阻,RSH为欧姆接触电极之间的有源层的薄层电阻,L为欧姆接触电极之间的间隔,W为欧姆接触电极的宽度;
步骤28,依据以下公式 和ρc=RcWLt计算比接触电阻率,其中,RSK为欧姆接触电极下边的有源层的薄层电阻,RSK与RSH相差很小,Lx为传输长度,ρc为比接触电阻率。
本发明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还包括步骤29,对第一预定结构样品的比接触电阻率和第二预定结构样品的比接触电阻率进行对比。
为了探究表面形貌对欧姆接触性能的影响,使用高分辨SEM(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e,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用Au/Si/Ti/SiC体系的欧姆接触电极的样品表面及500℃热处理后的样品表面形貌进行了研究。参照图3至图4,500℃热处理后的样品表面形貌较为光滑平整,而光滑平整的样品表面,对提高欧姆接触的性能有很大促进作用。
本发明用于测试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准确度高,便于进行对比试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第二预定结构样品,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上分别形成多个欧姆接触电极组,每一组所述欧姆接触电极组包括四个呈设定间隔设置的欧姆接触电极,以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作为参考测试样品;
步骤2,测试并获得每一组所述欧姆接触电极组的电学性能;
步骤3,对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的电学性能和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的电学性能进行对比;
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上形成的欧姆接触电极为Au/Si/Ti/SiC体系;
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上形成的欧姆接触电极为Au/Si/Ti/SiC体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欧姆接触电极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欧姆接触电极组包含的欧姆接触电极分别具有不同的设定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间隔为50μm、100μm、150μm、200μm或25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或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于设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后,重复步骤2至步骤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温度为300℃、400℃、500℃、600℃、或7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欧姆接触电极组的电学性能的测试步骤如下:
步骤21,一第一探针设置于一第一欧姆接触电极上,一第二探针设置于一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上,一第三探针设置于一第三欧姆接触电极上,一第四探针设置于一第四欧姆接触电极上,所述第一欧姆接触电极与所述第三欧姆接触电极呈对角线设置;所述第二欧姆接触电极与所述第四欧姆接触电极呈对角线设置;
步骤22,对所述第一探针和第三探针通以设定大小的电流,测试所述第二探针和所述第四探针之间的电位差;或,对所述第一探针和第三探针施加以设定大小的电压,测试所述第二探针和所述第四探针之间流过的电流;
步骤23,判断是否已获取至少五组测试数据,如果没有,改变电流的大小或电压的大小,重复步骤22;
步骤24,依据所述测试数据绘制I-V电学性能图。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5,依据所述测试数据计算相邻欧姆接触电极间总电阻Rt
步骤26,以所述相邻欧姆接触电极间总电阻Rt为纵坐标,欧姆接触电极之间的距离L为横坐标,做出Rt-L之间的关系曲线;
步骤27,依据以下计算式:于所述关系曲线上作图获得RSH和Rc
其中,Rc为金属-半导体接触电阻,RSH为欧姆接触电极之间的有源层的薄层电阻,L为欧姆接触电极之间的间隔,W为欧姆接触电极的宽度;
步骤28,依据以下公式和ρc=RcWLt计算比接触电阻率,其中,RSK为欧姆接触电极下边的有源层的薄层电阻,Lx为传输长度,ρc为比接触电阻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29,对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的比接触电阻率和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的比接触电阻率进行对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预定结构样品和/或所述第二预定结构样品于设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后,测试并计算热处理后的样品的比接触电阻率。
CN201410669159.2A 2014-11-20 2014-11-20 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 Active CN1043167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69159.2A CN104316771B (zh) 2014-11-20 2014-11-20 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69159.2A CN104316771B (zh) 2014-11-20 2014-11-20 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16771A CN104316771A (zh) 2015-01-28
CN104316771B true CN104316771B (zh) 2017-07-28

Family

ID=52372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69159.2A Active CN104316771B (zh) 2014-11-20 2014-11-20 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167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5549A (zh) * 2015-11-06 2016-02-24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SiC基MOSFET器件P型欧姆接触的制备方法
CN109188086B (zh) * 2018-09-19 2021-01-15 许昌学院 一种温度对空间介质材料电导率影响的测试方法
CN113759176A (zh) * 2020-06-05 2021-12-07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导电胶与金属电极的接触电阻率的测试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70378B1 (en) * 2002-05-16 2005-03-22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Tes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high power switching devices
CN101083218A (zh) * 2006-06-01 2007-12-05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测量半导体器件欧姆接触退化失效的芯片及测量方法
CN102565600A (zh) * 2012-02-21 2012-07-11 电子科技大学 黑硅材料与金属电极之间欧姆接触的判定与测试方法
CN103713252A (zh) * 2014-01-06 2014-04-09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GaN基半导体器件欧姆接触高压可靠性的评价方法
CN103995182A (zh) * 2014-05-21 2014-08-20 奥特斯维能源(太仓)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金属电极与硅基底之间接触电阻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70378B1 (en) * 2002-05-16 2005-03-22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Tes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high power switching devices
CN101083218A (zh) * 2006-06-01 2007-12-05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测量半导体器件欧姆接触退化失效的芯片及测量方法
CN102565600A (zh) * 2012-02-21 2012-07-11 电子科技大学 黑硅材料与金属电极之间欧姆接触的判定与测试方法
CN103713252A (zh) * 2014-01-06 2014-04-09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GaN基半导体器件欧姆接触高压可靠性的评价方法
CN103995182A (zh) * 2014-05-21 2014-08-20 奥特斯维能源(太仓)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金属电极与硅基底之间接触电阻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型SiC欧姆接触高温可靠性研究;赵晨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20071015(第04期);正文第40页第10行,第46页第9-10行,第17-22行,第47页第8-9行,第53页第16-17行,图4.7-4.8 *
半绝缘SiC单晶电学参数的测量技术研究;虞健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20070615(第06期);正文第33页,第41页,图5.5,图6.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16771A (zh) 2015-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aşçıoğlu et al. The explanation of barrier height inhomogeneities in Au/n-Si Schottky barrier diodes with organic thin interfacial layer
Taşçıoğlu et al. Analysis of the forward and reverse bias IV characteristics on Au/PVA: Zn/n-Si Schottky barrier diodes in the wide temperature range
Kale et al. Effect of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and Nanoscale Surface Morphology on Poly-Si/SiO x Contacts for Silicon Solar Cells
CN104316771B (zh) 碳化硅器件的欧姆接触测试方法
Cabrera et al. Impact of excess phosphorus doping and Si crystalline defects on Ag crystallite nucleation and growth in silver screen‐printed Si solar cells
Yue et al. Large-scale black multi-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 with conversion efficiency over 18%
Li et al.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ntact recombination and contact resistivity losses in industrial silicon solar cells
CN103713252B (zh) 一种GaN基半导体器件欧姆接触高压可靠性的检测方法
Bellocchi et al. Barrier height tuning in Ti/4H-SiC Schottky diodes
Deckers et al. Injection dependent emitter saturation current density measurement under metallized areas using photoconductance decay
Tang et al. N+ emitters realized using Ammonium Dihydrogen Phosphate for silicon solar cells
Wang et al. Sheet resistance characterization of laser-doped lines on crystalline silicon wafers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Wang et al. Industrial screen-printed n-type rear-junction solar cells with 20.6% efficiency
Sellai et al. Barrier height and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Au/Mn5Ge3/Ge (1 1 1) Schottky contacts for spin injection
CN109545699A (zh) 一种测量SiC衬底背面欧姆接触的比接触电阻率的方法
CN104409341B (zh) 碳化硅衬底上制备欧姆接触电极的方法
Jiang et al. Real-space microscopic electrical imaging of n+-p junction beneath front-side Ag contact of multicrystalline Si solar cells
Privitera et al.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extended defects in 4H-SiC investigated by photoinduced current measurements
Western et al. Localized ohmic contact through a passivation dielectric for solar cell rear surface design
CN103018564B (zh) 一种测试成品电池片扩散层电阻的方法
Khanna et al. Screen printed metallisation for silicon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Fritz et al. Contacting BBr3-based boron emitters with aluminium-free screen-printing paste
WO2014027075A2 (de) Halbleiterbauelement mit einer passivierungsschicht aus hydriertem aluminiumnitrid sowie verfahren zur oberflächenpassivierung von halbleiterbauelementen
CN109946577A (zh) 一种GaN器件电应力可靠性的测试方法
Western et al. Point-contacting by localised dielectric breakdown: Characterisation of a metallisation technique for the rear surface of a solar cel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