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98833A - 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98833A
CN104298833A CN201410603813.XA CN201410603813A CN104298833A CN 104298833 A CN104298833 A CN 104298833A CN 201410603813 A CN201410603813 A CN 201410603813A CN 104298833 A CN104298833 A CN 1042988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material
combined type
arm
type composite
shaft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038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98833B (zh
Inventor
谷山强
赵淳
陈家宏
万启发
苏杰
雷梦飞
梁文勇
卢泽军
吴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NARI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NAR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NARI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NARI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60381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988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988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988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988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988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spension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杆塔结构信息;2、建立地线横担和塔身的波阻抗模型,建立接地引下线的分段集中电感模型;3、根据塔头结构确定可能发生闪络的路径,建立基于先导法的绝缘闪络模型;4、建立考虑雷电流冲击效应的接地电阻模型;5、依据上述几个模型,连接形成整基复合杆塔的雷击仿真模型。本发明将更能准确地反映复合材料杆塔遭受雷击的情况,为电网运维人员掌握复合杆塔防雷性能提供依据。

Description

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防雷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着电网规模的迅速扩大,电力建设消耗越来越多的土地和钢铁等资源。目前输电线路中广泛使用的铁塔,质量重,运输和组装不便,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线路的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复合材料具有电绝缘性好、强度高、耐腐蚀、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塔头,可以改善塔头电磁场分布,大大提升绝缘性能。以复合材料替代钢材,可以缩减输电线路走廊宽度,减少钢材使用量。
复合材料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制成的杆塔与普通铁塔有较大不同,雷击分析模型也不同。普通铁塔的横担和塔身均为铁或钢材,导电性能好,雷电流可以通过塔身泄放至大地,铁塔本身同时起到线路支撑和雷电流释放通道的双重作用;铁塔遭受雷击时闪络路径通常是导线至铁横担的间隙,雷电冲击绝缘强度基本由绝缘子串长度决定。复合杆塔则利用横担的绝缘特性而取消绝缘子串,接地引下线通过悬空向下安装,接至钢结构塔身作为泄流通道。
现有雷击计算模型多是针对普通铁塔,电力行业标准《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也未针对复合杆塔而给出推荐的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仿真模型。上述复合材料杆塔与普通铁塔在结构上的差异表明,有必要从新设计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20 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110kV输电线路复合材料杆塔特性试验研究》胡毅,刘庭,刘凯,邓世聪,李汉明,胡广生高电压技术2011年第37卷第4期;
《基于连续先导的线路绝缘闪络判据的研究》肖萍,汪沨,黄福勇,周卫华,王国利,熊静雯,安义,电网技术2012年36卷第11期;
《基于ATP-EMTP的杆塔接地体冲击接地电阻计算模型》徐伟,刘浔,黄伟超,电力建设2010年第31卷第5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该方法生成的仿真模型能准确地反映复合材料杆塔遭受雷击的情况,为电网运维人员掌握复合杆塔防雷性能提供依据。
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从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典型设计图中获取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地线横担的长度lg、地线横担的半径rA、第一相导线到接地引下线的空气间隙距离D1、第二相导线到接地引下线的空气间隙距离D2、第三相导线到接地引下线的空气间隙距离D3、地线横担至上层导线横担垂直间距h1、上层导线横担至下层导线横担的垂直间距h2、钢管杆的高度h3、第一相导线到同侧地线横担上地线的距离l1、第一相导线到同侧的第三相导线的距离l2,查询参考文献《110kV输电线路复合材料杆塔特性试验研究》获得上述典型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复合材料冲击闪络特性参数、空气冲击闪络特性参数,查询参考文献《DL/T620 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获得接地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值L0
步骤2:通过如下公式1计算地线横担的波阻抗ZA
Z A = 60 ln ( 2 h A r A ) - - - ( 1 )
其中,rA为地线横担的半径,hA为地线横担的高度,即hA=h1+h2+h3
通过如下公式2计算钢管杆的波阻抗ZT
Z T = 60 ( ln 2 2 h 3 r T - 1 ) - - - ( 2 )
其中,h3为钢管杆的高度,rT为钢杆管的顶端截面和底端截面半径的均值;
所述接地引下线在上层导线横担所处的位置为界分成相互连接的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接地引下线的电感值Lg1由如下公式3计算得到,下部分接地引下线的电感值Lg2由如下公式4计算得到;
Lg1=L0*h1   (3)
其中,L0为接地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值,h1为地线横担至上层导线横担垂直间距,即上部分接地引下线的长度;
Lg2=L0*h2   (4)
其中,L0为接地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值,h2为上层导线横担至下层导线横担的垂直间距,即下部分接地引下线的长度;
上述地线横担的波阻抗ZA、钢管杆的波阻抗ZT和上部分接地引下线的电感值Lg1以及下部分接地引下线的电感值Lg2构成了地线横担、钢管杆和接地引下线的雷击仿真模型;
步骤3:通过如下公式5得到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中的先导已发展长度x,其中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为第一相导线与接地引下线之间的距离D1、第二相导线与接地引下线之间的距离D2、第三相导线与接地引下线之间的距离D3、第一相导线到同侧地线横担上地线的距离l1和第一相导线到同侧的第三相导线的距离l2,上述本步骤中每个距离所对应的间隙都有可能发生间隙闪络;
dx dt = ku ( t ) [ u ( t ) L - x - E 0 ] - - - ( 5 )
其中,t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中的先导发展的时间,k为冲击放电实验结果拟合所得的经验系数,E0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先导起始的场强,u(t)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在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模拟雷击开始至发生闪络或者模拟雷击结束内各时间段的电压值,该电压值通过现有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软件中提取得到,上述冲击放电实验结果拟合所得的经验系数k和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先导起始的场强E0,根据步骤1中得到的典型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复合材料冲击闪络特性参数、空气冲击闪络特性参数利用文献《基于连续先导的线路绝缘闪络判据的研究》中的现有方法计算得到,dx/dt为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中的先导发展速度,上述公式5形成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绝缘闪络模型;
步骤4:通过如下公式6得到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在雷电冲击作用下的接地电阻值Rch
R ch = R 0 1 + I / I g - - - ( 6 )
其中,Ro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在工频幅值电流下的接地电阻值,I为雷电冲击作用下流过合式复合材料杆塔接地体的冲击电流幅值,Ig是使土壤发生电离的最小电流值,上述Ro为参考文献《DL/T620 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中记载的典型值,Ig为参考文献《基于ATP-EMTP的杆塔接地体冲击接地电阻计算模型》中记载的典型值,I为通过现有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软件实时计算得到的值,上述公式6形成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电冲击接地电阻模型;
步骤5:将上述地线横担雷击仿真模型、钢管杆雷击仿真模型、接地引下线雷击仿真模型、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绝缘闪络模型和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电冲击接地电阻模型按照步骤1中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典型设计图的结构形式连接组合,即形成整基复合材料杆塔的雷击仿真模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计算仿真模型,通过获取杆塔结构信息并依据以上方法建立地线横担雷击仿真模型、钢管杆雷击仿真模型、接地引下线雷击仿真模型、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绝缘闪络模型和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电冲击接地电阻模型。按上述方法建立的仿真模型将更能准确地反映复合材料杆塔遭受雷击的情况,为电网运维人员掌握复合杆塔防雷性能提供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塔头及全塔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地线横担部分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建立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流程图;
其中,1—地线横担、2—第一相导线、3—接地引下线、4—第二相导线、5—第三相导线、6—上层导线横担、7—下层导线横担、8—钢管杆、9—地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从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典型设计图中获取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地线横担1的长度lg、地线横担1的半径rA、第一相导线2到接地引下线3的空气间隙距离D1、第二相导线4到接地引下线3的空气间隙距离D2、第三相导线5到接地引下线3的空气间隙距离D3、地线横担1至上层导线横担6垂直间距h1、上层导线横担6至下层导线横担7的垂直间距h2、钢管杆8的高度h3、第一相导线2到同侧地线横担1上地线9的距离l1、第一相导线2到同侧的第三相导线5的距离l2,查询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20 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获得上述典型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复合材料冲击闪络特性参数、空气冲击闪络特性参数,查询参考文献《DL/T620 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获得接地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值L0
步骤2:通过如下公式1计算地线横担1的波阻抗ZA
Z A = 60 ln ( 2 h A r A ) - - - ( 1 )
其中,rA为地线横担1的半径,hA为地线横担1的高度,即hA=h1+h2+h3
通过如下公式2计算钢管杆8的波阻抗ZT
Z T = 60 ( ln 2 2 h 3 r T - 1 ) - - - ( 2 )
其中,h3为钢管杆8的高度,rT为钢杆管8的顶端截面和底端截面半径的均值;
所述接地引下线3在上层导线横担6所处的位置为界分成相互连接的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接地引下线3的电感值Lg1由如下公式3计算得到,下部分接地引下线3的电感值Lg2由如下公式4计算得到;
Lg1=L0*h1   (3)
其中,L0为接地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值,h1为地线横担1至上层导线横担6垂直间距,即上部分接地引下线3的长度;
Lg2=L0*h2   (4)
其中,L0为接地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值,h2为上层导线横担6至下层导线横担7的垂直间距,即下部分接地引下线3的长度;
上述地线横担1的波阻抗ZA、钢管杆8的波阻抗ZT和上部分接地引下线3的电感值Lg1以及下部分接地引下线3的电感值Lg2构成了地线横担1、钢管杆8和接地引下线3的雷击仿真模型,地线横担1为铁材质,模型以波阻抗实现,塔身为钢管杆8,钢管杆8模型以波阻抗实现,接地引下线3的模型,为和塔头结果匹配,以两段集中电感实现;
步骤3:通过如下公式5得到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中的先导已发展长度x,其中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为第一相导线2与接地引下线3之间的距离D1、第二相导线4与接地引下线3之间的距离D2、第三相导线5与接地引下线3之间的距离D3、第一相导线2到同侧地线横担1上地线9的距离l1和第一相导线2到同侧的第三相导线5的距离l2,上述本步骤中每个距离所对应的间隙都有可能发生间隙闪络;
dx dt = ku ( t ) [ u ( t ) L - x - E 0 ] - - - ( 5 )
其中,t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中的先导发展的时间,k为冲击放电实验结果拟合所得的经验系数,E0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先导起始的场强,u(t)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在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模拟雷击开始至发生闪络或者模拟雷击结束内各时间段的电压值,该电压值通过现有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软件中提取得到,上述冲击放电实验结果拟合所得的经验系数k和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先导起始的场强E0,根据步骤1中得到的典型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复合材料冲击闪络特性参数、空气冲击闪络特性参数利用文献《基于连续先导的线路绝缘闪络判据的研究》肖萍,汪沨,黄福勇,周卫华,王国利,熊静雯,安义,电网技术2012年36卷第11期,中的现有方法计算得到,dx/dt为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中的先导发展速度,上述公式5形成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绝缘闪络模型;由于复合材料杆塔绝缘性能良好,不会成为电流通道,复合材料杆塔上可能的雷击闪络路径有导线至接地引下线3的空气间隙、导线至地线横担1上地线9的空气间隙、上下层导线间的空气间隙,每个可能的绝缘闪络路径通过基于先导法的绝缘闪络模型实现;绝缘间隙间的场强超过E0时先导开始发展,至先导已发展长度x的值达到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时认为绝缘被击穿而发生雷电冲击闪络;
步骤4:通过如下公式6得到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在雷电冲击作用下的接地电阻值Rch
R ch = R 0 1 + I / I g - - - ( 6 )
其中,Ro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在工频幅值电流下的接地电阻值,I为雷电冲击作用下流过合式复合材料杆塔接地体的冲击电流幅值,Ig是使土壤发生电离的最小电流值,上述Ro为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20 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中记载的典型值,Ig为参考文献《基于ATP-EMTP的杆塔接地体冲击接地电阻计算模型》徐伟,刘浔,黄伟超,电力建设2010年第31卷第5期,中记载的典型值,I为通过现有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软件实时计算得到的值,上述公式6形成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电冲击接地电阻模型,接地体的冲击阻抗受流过其电流的幅值及频率影响,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特性;
步骤5:将上述地线横担1雷击仿真模型、钢管杆8雷击仿真模型、接地引下线3雷击仿真模型、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绝缘闪络模型和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电冲击接地电阻模型按照步骤1中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典型设计图的结构形式连接组合,即形成整基复合材料杆塔的雷击仿真模型。至此得到整基复合材料杆塔的雷击仿真模型,该模型可以参与到输电线路雷击仿真计算中,从而掌握复合材料杆塔的防雷性能。本发明适用于110kV单回路“上”字型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也适用于其他电压等级其他结构形式的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1)

1.一种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从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典型设计图中获取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地线横担(1)的长度lg、地线横担(1)的半径rA、第一相导线(2)到接地引下线(3)的空气间隙距离D1、第二相导线(4)到接地引下线(3)的空气间隙距离D2、第三相导线(5)到接地引下线(3)的空气间隙距离D3、地线横担(1)至上层导线横担(6)垂直间距h1、上层导线横担(6)至下层导线横担(7)的垂直间距h2、钢管杆(8)的高度h3、第一相导线(2)到同侧地线横担(1)上地线(9)的距离l1、第一相导线(2)到同侧的第三相导线(5)的距离l2,查询参考文献《DL/T620 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获得上述典型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复合材料冲击闪络特性参数、空气冲击闪络特性参数,查询参考文献《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获得接地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值L0
步骤2:通过如下公式1计算地线横担(1)的波阻抗ZA
Z A = 60 ln ( 2 h A r A ) - - - ( 1 )
其中,rA为地线横担(1)的半径,hA为地线横担(1)的高度,即hA=h1+h2+h3
通过如下公式2计算钢管杆(8)的波阻抗ZT
Z T = 60 ( ln 2 2 h 3 r T - 1 ) - - - ( 2 )
其中,h3为钢管杆(8)的高度,rT为钢杆管(8)的顶端截面和底端截面半径的均值;
所述接地引下线(3)在上层导线横担(6)所处的位置为界分成相互连接的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接地引下线(3)的电感值Lg1由如下公式3计算得到,下部分接地引下线(3)的电感值Lg2由如下公式4计算得到;
Lg1=L0*h1   (3)
其中,L0为接地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值,h1为地线横担(1)至上层导线横担(6)垂直间距,即上部分接地引下线(3)的长度;
Lg2=L0*h2    (4)
其中,L0为接地引下线单位长度电感值,h2为上层导线横担(6)至下层导线横担(7)的垂直间距,即下部分接地引下线(3)的长度;
上述地线横担(1)的波阻抗ZA、钢管杆(8)的波阻抗ZT和上部分接地引下线(3)的电感值Lg1以及下部分接地引下线(3)的电感值Lg2构成了地线横担(1)、钢管杆(8)和接地引下线(3)的雷击仿真模型;
步骤3:通过如下公式5得到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中的先导已发展长度x,其中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为第一相导线(2)与接地引下线(3)之间的距离D1、第二相导线(4)与接地引下线(3)之间的距离D2、第三相导线(5)与接地引下线(3)之间的距离D3、第一相导线(2)到同侧地线横担(1)上地线(9)的距离l1和第一相导线(2)到同侧的第三相导线(5)的距离l2,上述本步骤中每个距离所对应的间隙都有可能发生间隙闪络;
dx dt = ku ( t ) [ u ( t ) L - x - E 0 ] - - - ( 5 )
其中,t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中的先导发展的时间,k为冲击放电实验结果拟合所得的经验系数,E0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先导起始的场强,u(t)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在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模拟雷击开始至发生闪络或者模拟雷击结束内各时间段的电压值,该电压值通过现有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软件中提取得到,上述冲击放电实验结果拟合所得的经验系数k和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L先导起始的场强E0,根据步骤1中得到的典型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复合材料冲击闪络特性参数、空气冲击闪络特性参数利用文献《基于连续先导的线路绝缘闪络判据的研究》中的现有方法计算得到,dx/dt为复合材料杆塔绝缘间隙中的先导发展速度,上述公式5形成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绝缘闪络模型;
步骤4:通过如下公式6得到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在雷电冲击作用下的接地电阻值Rch
R ch = R 0 1 + I / I g - - - ( 6 )
其中,Ro为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在工频幅值电流下的接地电阻值,I为雷电冲击作用下流过合式复合材料杆塔接地体的冲击电流幅值,Ig是使土壤发生电离的最小电流值,上述Ro为参考文献《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中记载的典型值,Ig为参考文献《基于ATP-EMTP的杆塔接地体冲击接地电阻计算模型》中记载的典型值,I为通过现有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软件实时计算得到的值,上述公式6形成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电冲击接地电阻模型;
步骤5:将上述地线横担(1)雷击仿真模型、钢管杆(8)雷击仿真模型、接地引下线(3)雷击仿真模型、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绝缘闪络模型和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电冲击接地电阻模型按照步骤1中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的典型设计图的结构形式连接组合,即形成整基复合材料杆塔的雷击仿真模型。
CN201410603813.XA 2014-10-30 2014-10-30 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 Active CN1042988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03813.XA CN104298833B (zh) 2014-10-30 2014-10-30 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03813.XA CN104298833B (zh) 2014-10-30 2014-10-30 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98833A true CN104298833A (zh) 2015-01-21
CN104298833B CN104298833B (zh) 2016-04-13

Family

ID=52318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03813.XA Active CN104298833B (zh) 2014-10-30 2014-10-30 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98833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1852A (zh) * 2015-05-28 2015-09-23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基于招弧角建弧的直流接地极线路闪络故障电路模型、分析方法和系统
CN105740500A (zh) * 2015-11-19 2016-07-06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复合杆塔过电压仿真模型设计方法
CN107563035A (zh) * 2017-08-24 2018-01-0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换流站防雷性能仿真计算方法
CN112014704A (zh) * 2020-09-04 2020-12-01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输电线路塔窗雷击放电电压获取方法、系统、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487670A (zh) * 2020-12-25 2021-03-12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大跨越高杆塔雷击过电压仿真模型生成方法
CN114486713A (zh) * 2021-12-31 2022-05-13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耐候钢铁塔电阻测试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93134B1 (en) * 1990-12-28 1996-03-27 Ngk Insulators, Ltd. Lightning arresting insulator
CN101975909A (zh) * 2010-08-31 2011-02-16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输电线路绕击和反击故障性质的判别方法
CN104006733A (zh) * 2014-06-05 2014-08-27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杆塔接地引下线入地构架与下相横担距离的确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93134B1 (en) * 1990-12-28 1996-03-27 Ngk Insulators, Ltd. Lightning arresting insulator
CN101975909A (zh) * 2010-08-31 2011-02-16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输电线路绕击和反击故障性质的判别方法
CN104006733A (zh) * 2014-06-05 2014-08-27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杆塔接地引下线入地构架与下相横担距离的确定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1852A (zh) * 2015-05-28 2015-09-23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基于招弧角建弧的直流接地极线路闪络故障电路模型、分析方法和系统
CN104931852B (zh) * 2015-05-28 2018-03-09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基于招弧角建弧的直流接地极线路闪络故障分析方法
CN105740500A (zh) * 2015-11-19 2016-07-06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复合杆塔过电压仿真模型设计方法
CN107563035A (zh) * 2017-08-24 2018-01-0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换流站防雷性能仿真计算方法
CN112014704A (zh) * 2020-09-04 2020-12-01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输电线路塔窗雷击放电电压获取方法、系统、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014704B (zh) * 2020-09-04 2022-05-17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输电线路塔窗雷击放电电压获取方法、系统、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487670A (zh) * 2020-12-25 2021-03-12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大跨越高杆塔雷击过电压仿真模型生成方法
CN114486713A (zh) * 2021-12-31 2022-05-13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耐候钢铁塔电阻测试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CN114486713B (zh) * 2021-12-31 2023-11-17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耐候钢铁塔电阻测试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98833B (zh) 2016-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98833B (zh) 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雷击仿真模型生成方法
CN104392055B (zh) 组合式复合材料杆塔防雷优化设计方法
CN102435921B (zh) 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绝缘及耐雷电冲击性能的判定方法
CN102841280B (zh) 500kV同塔四回路输电线雷击跳闸率仿真方法
CN105224797B (zh) 一种特高压大跨越线路反击跳闸率计算方法
CN104101832A (zh) 一种高压断路器动作特性测试方法
CN102401870A (zh)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遗传算法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测距方法
CN105242133A (zh) 一种改进配电线路雷电跳闸率计算方法
CN107064677A (zh) 一种判别输电线路雷击闪络与未闪络的方法
CN106597114A (zh) 用于接地材料的模拟接地试验系统及方法
CN205450143U (zh) 一种地形对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雷电屏蔽能力影响的试验平台
CN103474790B (zh) 一种具备冲击降阻功能的环形接地装置
CN105740500A (zh) 一种复合杆塔过电压仿真模型设计方法
CN114896815A (zh) 针对多分支配电线路的雷电监测终端布点分析方法及装置
CN204257834U (zh) 一种利用位移电流改善散流特性的集中接地装置
CN104866644B (zh) 一种基于枚举式的电感型限流避雷针优化设计方法
CN109815593B (zh) 一种配网相继故障耦合传播机理的分析方法
Yin et al. Lightning performance and formula description of a Y-shaped composite pylon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ower-footing impedance
CN104682305A (zh) 一种城区10kV配电线路差异化防雷方法
CN104882871A (zh) 一种风电场电缆合闸过电压的防护方法
Bi et al. Study on lightning withstand level and induced voltage after insulation reconstruction of overhead ground wire
CN115792352B (zh) 一种长距离气体绝缘输电线路过电压计算及预警方法
Feng et al. Research on Terminal Layout Method of Lightning Current Distributed Monitoring for Multi Branch 10kV Distribution Lines
CN113742895B (zh) 一种10kV配网复合横担防雷仿真方法
CN109541406B (zh) 一种gis现场冲击耐压测试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Jian

Inventor after: Wu Min

Inventor after: Gu Shanqiang

Inventor after: Zhao Chun

Inventor after: Chen Jiahong

Inventor after: Wan Qifa

Inventor after: Su Jie

Inventor after: Lei Mengfei

Inventor after: Liang Wenyong

Inventor after: Lu Zejun

Inventor before: Gu Shanqiang

Inventor before: Zhao Chun

Inventor before: Chen Jiahong

Inventor before: Wan Qifa

Inventor before: Su Jie

Inventor before: Lei Mengfei

Inventor before: Liang Wenyong

Inventor before: Lu Zejun

Inventor before: Wu Mi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GU SHANQIANG ZHAO CHUN CHEN JIAHONG WAN QIFA SU JIE LEI MENGFEI LIANG WENYONG LU ZEJUN WU MIN TO: WANG JIAN GU SHANQIANG ZHAO CHUN CHEN JIAHONG WAN QIFA SU JIE LEI MENGFEI LIANG WENYONG LU ZEJUN WU MI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