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67571A - 投影幕布及具有其的投影系统 - Google Patents

投影幕布及具有其的投影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67571A
CN104267571A CN201410566922.9A CN201410566922A CN104267571A CN 104267571 A CN104267571 A CN 104267571A CN 201410566922 A CN201410566922 A CN 201410566922A CN 104267571 A CN104267571 A CN 1042675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jection
projection screen
base fabric
brightness enhancement
optically focu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669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国华
朱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Kangdexin Optronics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Kangdexin Optronics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Kangdexin Optronics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Kangdexin Optronics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56692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67571A/zh
Publication of CN104267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675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verhead Projectors And Projection Scree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投影幕布及具有其的投影系统。该投影幕布包括底布和设置在底布上的聚光增亮层。本发明的投影幕布及具有其的投影系统能够对光线进行收敛,从而提高银幕的亮度、对比度以及层次感,保证观看者能够清楚地观看到银幕。

Description

投影幕布及具有其的投影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投影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投影幕布及具有其的投影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数字投影技术的不断进步,投影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个人应用到商务办公再到教育科研甚至到虚拟显示,大型影院等都有应用。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投影幕布分为反射式和透射式两种,反射式用于正投,有白塑幕,灰幕,玻珠幕,金属幕等,透射式用于背投。正投幕中白塑幕图像比较平实柔和,表面比较光滑,价格低,视角宽但是易受到周围环境光线的影响,从而导致画面的黑色层次感不好;灰幕以降低增益换取更高的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增益较低且价格较高;玻珠幕价格适中,抗环境光和漫反射能力强,在环境光干扰的情况下能带来更明亮、色彩鲜艳的画面但是其可视角度小,无法清洗、容易掉珠;金属幕对比度好,大视角,抗环境光效果突出,色彩还原度佳,外型美观轻巧耐用,安装简易以及防火防霉,易进行清洗,但是价格昂贵。背投幕受到幕布透光率的影响各个类型效果也不一。
如图1所示是玻珠幕的一种结构,由玻璃纤维布1,PVC层2和玻璃微珠层3构成。投影光线从玻璃微珠一侧入射至投影幕布,经过玻璃纤维布和玻璃微珠的反射和集光之后一般光线会在45°的可视角范围内出射。由于微珠反光率高,抗环境光强,能带来更明亮、色彩鲜艳的画面。
玻珠幕是典型的回归型屏幕,在图1使用的玻珠幕布中,由于玻璃微珠的特殊光学性能,幕面上的玻璃微珠会以投影光的入射方向为中心将光线以小角度反射回去,所以在通常视听位置可以看到明亮鲜艳的图像。由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屏幕的漫散射,在屏幕正面附近看到的图像和在角度较大的位置上看到的图像在亮度,对比度和层次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屏幕正面附近,可以看到亮度,对比度,层次都很好的图像,但是在角度较大的位置上看时,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层次感会比较差,通常情况下玻珠幕的观察角度只有正面45°左右,受观察视角比较窄的限制,该类型的投影幕布只适合个人及家庭观看或者少部分观看,同时对于屏幕纵向的大角度光线,观看者无法观看,变成了无效光线,而且由于玻珠幕的特殊性,玻珠幕无法正常的擦洗,且使用久了之后会掉珠。再者,玻珠幕无法做到定向的将某一个方向的光线增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投影幕布及具有其的投影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投影幕布的亮度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投影幕布,该投影幕布,包括底布和设置在底布上的聚光增亮层。
进一步地,聚光增亮层包括沿底布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在底布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剖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靠近底布的两个底角a和b的角度范围为a=45°±20°,b=45°±20°。
进一步地,第一凸起为多个,多个第一凸起沿底布的第二方向依次布置。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一凸起的最高峰之间的距离P1为0.002~1mm。
进一步地,聚光增亮层包括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为四棱锥台,四棱锥台的四个侧面与底布的夹角均在25°至65°的范围。
进一步地,聚光增亮层包括第四凸起,第四凸起为四棱锥,四棱锥的四个侧面与底布的夹角均在25°至65°的范围。
进一步地,第四凸起为多个,多个第四凸起呈矩阵状排列在底布上。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四棱锥的顶峰之间的距离P2为0.002~1mm。
进一步地,聚光增亮层包括沿底布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凸起,第三凸起在底布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剖面的边缘线为开口朝向底布的抛物线,抛物线满足y=-a*x2+b,其中, 0.466 &mu;m < a &CenterDot; b < 2.145 &mu;m , - b a < x < b a .
进一步地,第三凸起为多个,多个第三凸起沿底布的第二方向依次布置。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三凸起的最高峰之间的距离P3为0.002~1mm。
进一步地,底布和聚光增亮层之间设置有透明层,透明层的厚度为0~50μm。
进一步地,底布包括玻璃纤维布。
进一步地,聚光增亮层以UV固化方式或整体成型方式固定在透明层上。
进一步地,透明层和聚光增亮层均为PET层或PE层或PVC层。
进一步地,底布和透明层之间通过透明背胶层粘接或一体设置。
进一步地,聚光增亮层为棱镜膜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投影系统,包括投影幕布,投影幕布为上述的投影幕布。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底布上设置有聚光增亮层,当光照射在聚光增亮层上后,光线经过聚光增亮结构达到底布上,然后经底布进行漫反射后射回到聚光增亮层上,聚光增亮层能够对光线进行收敛,从而提高银幕的亮度、对比度以及层次感,保证观看者能够清楚地观看到银幕。并且,本发明的聚光增亮层位于整个投影幕布的外表面上,便于清洗和擦拭。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的玻璃幕布的剖视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投影幕布的第一实施例去除底布后的主视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投影幕布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投影幕布的第一实施例处于工作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投影幕布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使用第一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和未使用第一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的投影幕布的第二方向发光强度对比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使用第一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和未使用第一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的投影幕布的第一方向发光强度对比图;
图8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投影幕布的第二实施例处于工作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9示意性示出了使用第二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和未使用第二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的投影幕布的第二方向发光强度对比图;
图10示意性示出了使用第二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和未使用第二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的投影幕布的第一方向发光强度对比图;
图11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投影幕布的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投影幕布的第三实施例的处于工作状态时剖视图;
图13示意性示出了使用第三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和未使用第三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的投影幕布的第二方向发光强度对比图;
图14示意性示出了使用第三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和未使用第三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的投影幕布的第一方向发光强度对比图;
图15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凸起与底布之间的角度关系图;
图16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投影幕布的第四实施例的处于工作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7示意性示出了使用第四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和未使用第四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的投影幕布的第二方向发光强度对比图;以及
图18示意性示出了使用第四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和未使用第四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的投影幕布的第一方向发光强度对比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底布;20、透明层;30、聚光增亮层;31、第一凸起;32、第二凸起;33、第三凸起;34、第四凸起;40、透明背胶层;50、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参见图2至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投影幕布。该投影幕布包括底布10和设置在底布10上的聚光增亮层3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底布10上设置聚光增亮层30,当光照射在聚光增亮层30上后,光线50经过聚光增亮层30后,然后经底布10进行漫反射后射回到聚光增亮层30上,聚光增亮层30能够对光线进行收敛,从而提高投影幕布的亮度、对比度以及层次感,保证观看者能够清楚地观看到投影幕布。并且,本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30位于整个投影幕布的外表面上,便于清洗和擦拭。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底布10和聚光增亮层30之间设置有透明层20,透明层20的厚度为0~50μm,便于提高整个投影幕布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的透明层20可以是形成扩散膜层,这样扩散膜和聚光增亮层30可以复合使用。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底布10可以是玻璃纤维布,也可以是其他平整度好,漫反射率高的平整平面结构或者平整幕布。
在本实施例中,聚光增亮层30和透明层20之间采用UV固化方式或整体成型方式或其他方式固定在一起。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聚光增亮层30和透明层20之间还可以是一体结构,结构稳定,便于加工。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透明层20和聚光增亮层30均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层或PE(聚乙烯)层或PVC(聚氯乙烯)层或者其他透明材料或者透明材料的复合体,聚光效果好,便于提高投影幕布的亮度。在使用过程中,为了将透明层20和底布10固定在一起,透明层20上设置有透明背胶层40,通过透明背胶层40将透明层20和底布10粘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将透明层20和底布10固定在一起或将透明层20和底布10设置为一体结构,只要是在本实施例的构思下的其他变形方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发明中,聚光增亮层30包括用于收敛光线的微结构,该微结构沿底布10的第一方向延伸或设置。
优选地,微结构为线性排列的棱镜、矩阵排列的四棱锥、四棱锥台、柱状透镜。更优选地,聚光增亮层为棱镜膜(增亮膜)层,结构简单,收敛光线的效果好。下面结合附图具体介绍微结构为线性排列的棱镜、矩阵排列的四棱锥、四棱锥台、柱状透镜时的具体设置方式。
再次参见图2至5所示,本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30包括沿底布10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31,第一凸起31在底布10的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剖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靠近底布10的两个底角a和b的角度范围为a=45°±20°,b=45°±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31可以以直线或曲线方式沿底布10的第一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
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在图4中,a=45°,b=45°。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方向均指底布横向,即垂直纸面的方向,第二方向均指图中的底布纵向。
优选地,第一凸起31为多个,多个第一凸起31沿底布10的第二方向依次布置,相邻两个第一凸起31的最高峰之间的距离P1为0.002~1mm。在图4中,P1=0.05mm,透明层20的厚度D1=0.15mm。
在图4中,当投影系统的光线50将图像投影至投影幕布上时,光线50从聚光增亮层30的一侧入射,经过聚光增亮层30之后到达底布10,底布10是一块平整度好,漫反射率高的投影布,光线经过底布10漫反射之后回到聚光增亮层30,聚光增亮层30的第一凸起31通过光学的折反射之后收敛了出射光线的角度,将光线的出光角度控制在大约±35°范围内。在实际观看时,聚光增亮层30的第一凸起31第一方向贴合于底布10,当投影开始之后,底布10第二方向的大角度的出射光线将会被收敛在大约70°范围内出射,而对于底布10第一方向两边光线的出光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其依然可以保持相对较大的观察角度。底布10第二方向的大角度光线在平常观看过程中通常不会使用,可以判断为无效光线,经过聚光增亮层30的会聚之后不仅可以产生增益效果,提升底布10的亮度,还可以提高有效光的利用率且不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实际测量之后得到如图6所示投影幕布第二方向发光强度曲线,由图可以看到:相对于原本投影幕布发光范围集中在130°左右,经过聚光增亮层30将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无效光线进行收敛之后发光范围集中在78°左右,而实际出光更是集中在70°范围内。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相比于普通的投影幕布,使用了聚光增亮层30之后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光线被明显的收敛,相比未收敛时,收敛之后投影幕布中心的发射光光强提高了52.5%。
如图7所示是投影幕布第一方向光强强度的对比曲线,由图可以看到相对于原本屏幕发光范围集中在130°左右,通过聚光增亮层30将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无效光线收敛及对第一方向光线的折反射之后,投影幕布发光范围集中在105°左右,而实际出光更是集中在102°范围内,102°的观察范围对观看者已经足够大。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相比于普通的投影幕布,使用了聚光增亮层30之后投影幕布第一方向的反射光强度被明显加强,使用聚光增亮层30之后投影幕布中心的发射光光强相比未使用增亮层提高了52.5%。
参见图8至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投影幕布。本实施例的投影幕布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30的两个底角中,a=38°,b=48°,且聚光增亮层和透明层由同一材料制作而成。相邻两个第一凸起31的最高峰之间的距离P1’=0.05mm,透明层的厚度D1’=0.1mm。
在图8中,当投影系统的光线50将图像投影至投影幕布上时,光线50从聚光增亮层30的一侧入射,经过聚光增亮层30之后到达底布10,底布10是一块平整度好,漫反射率高的投影幕布,光线经过幕布漫反射之后回到聚光增亮层30,聚光增亮层30的第一凸起31通过光学的折反射之后收敛了出射光线的角度,同时将光线50导向某一个光看区域。在实际观看时,聚光增亮层30的第一凸起31第一方向贴合于投影幕布的底布10,当投影开始之后,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大角度出射光线将会被收敛同时收敛后的光线将会被导向光看的区域,而对于投影幕布第一方向两边光线影响不是很大,依然可以保持相对较大的观察视角。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大角度光线在平常观看过程中不会使用,可以判断为无效光线,经过聚光增亮层30的会聚之后不仅可以产生增益效果,提升投影幕布亮度的同时控制光线照射区域,可以将光线往观看区域偏移,可以提高有效光的利用率且不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实际测量之后得到如图9所示投影幕布第二方向发光强度曲线,由图可以看到:相对于原本投影幕布发光范围集中在130°左右,经过聚光增亮层30将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无效光线进行收敛并进行导向之后第二方向发光范围集中在80°左右,并且可以看到第二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曲线已经实现了偏移。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相比于普通的投影幕布,使用了增亮层之后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光线被明显的收敛以及导向,相比未收敛时,收敛之后投影幕布中心的发射光光强提高了44.7%,并且通过导向,可以将光线往观看区偏移,更有利于观看者的观看,光线的利用率也更高。
如图10所示是投影幕布第一方向光强强度的对比曲线,由图可以看到相对于原本投影幕布的发光曲线,通过聚光增亮层30将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无效光线收敛并导向及对第一方向光线的折反射之后,投影幕布正面±55°范围内的光强被明显的加强,而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光线基本和未使用聚光增亮层30的时候保持一致。处于投影幕布正面±55°范围内的观察者在观察时投影幕布的亮度会明显的提高。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相比于普通的投影幕布,使用了聚光增亮层30之后投影幕布第一方向的反射光强度被明显加强且光线角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使用定向增亮层之后投影幕布中心的发射光光强相比未使用聚光增亮层30提高了44.7%。
参见图11至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投影幕布。该投影幕布与第一实施例的投影幕布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3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30不同。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30包括第二凸起32,该第二凸起32为四棱锥,该四棱锥的四个侧面与底布10的四个夹角均不大于90°。通过对四个夹角的设计可以控制投影幕布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2个方向的光线的发散与收敛程度,实现对投影幕布纵横2个方面发光角度的控制。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凸起32为多个,多个第二凸起32呈矩阵状整列在透明层20上,相邻两个第二凸起32的最该峰之间的距离P2为0.002~1mm。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四棱锥的四个夹角α=40°,γ=50°,β=δ=45°,底面a=0.2mm,b=0.04mm,相邻两个四棱锥在宽度b方向间距P2’=0.04mm,长度a方向间距P2”=0.2mm,透明层20的厚度D2=0.10mm。在贴合时,聚光增亮层30的宽度b方向沿投影幕布的第二方向贴合。
在图12中,当投影系统的光线50将图像投影至投影幕布上时,光线50从聚光增亮层30的一侧入射,经过聚光增亮层30之后到达投影幕布的底布10上,投影幕布底布10是一块平整度好,漫反射率高的投影幕布,光线经过幕布漫反射之后回到聚光增亮层30,聚光增亮层30的第二凸起通过光学的折反射之后收敛了出射光线的角度,同时将光线导向某一个光看区域。在实际观看时,聚光增亮层30的第二凸起32第一方向贴合于投影幕布底布10上,当投影开始之后,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大角度出射光线将会被收敛同时收敛后的光线将会被导向光看的区域,而投影幕布第一方向两边光线通过微结构之后稍微收敛,依然可以保持相对较大的观察视角。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大角度光线在平常观看过程中不会使用,可以判断为无效光线,经过聚光增亮层30的会聚之后不仅可以产生增益效果,提升投影幕布亮度的同时控制光线照射区域,可以将光线往观看区域偏移,可以提高有效光的利用率且不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实际测量之后得到如图13所示投影幕布第二方向发光强度曲线,由图可以看到:相对于原本投影幕布发光范围集中在130°左右,经过聚光增亮层30将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无效光线进行收敛并进行导向之后第二方向发光范围集中在90°左右,并且可以看到第二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曲线已经实现了偏移。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相比于普通的投影幕布,使用了聚光增亮层30之后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光线被明显的收敛以及导向,相比未收敛时,收敛之后投影幕布中心的发射光光强提高了36%,并且通过导向,可以将光线往观看区偏移,更有利于观看者的观看,光线的利用率也更高。
如图14所示是投影幕布第一方向光强强度的对比曲线,由图可以看到相对于原本投影幕布的发光曲线,通过聚光增亮层30将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无效光线收敛并导向及对第一方向光线的折反射之后,投影幕布正面±57°范围内的光强被明显的加强,而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光线基本和未使用增亮层的时候保持一致。处于投影幕布正面±57°范围内的观察者在观察时投影幕布的亮度会明显的提高。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相比于普通的投影幕布,使用了定向聚光增亮层30之后投影幕布第一方向的反射光强度被明显加强且光线角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使用聚光增亮层30之后投影幕布中心的发射光光强相比未使用聚光增亮层30提高了36%。
参见图16至1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投影幕布。该投影幕布与第一实施例的投影幕布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3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30不同。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聚光增亮层30包括沿底布10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凸起33,第三凸起33在底布10的第二方向上的剖面为开口朝向底布10的抛物线,抛物线满足y=-a*x2+b形式,这里的抛物线的坐标为以第三凸起33的最低点所在平面与第三凸起33的剖面交线为x轴,以过第三凸起33的最高峰的点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为y轴,如图16所示。其中 0.466 &mu;m < a &CenterDot; b < 2.145 &mu;m , - b a < x < b a .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y=-0.04*x2+25,其中,-25≤x≤25,单位为μm。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三凸起33为多个,多个第三凸起33沿底布10的第二方向依次布置,相邻两个第三凸起33的最高峰之间的距离P3为0.002~1mm。在本发明的以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三凸起的最高峰之间的间距P3=0.05mm,透明层20的厚度D3=0.10mm,透过率为80%。
在图16中,投影系统的光线50将图像投影至投影幕布上时,光线50从投影幕布背面入射,投影幕布底层是一块平整度好,透过率比较好带有散射的底布10,光线50透过底布之后入射到聚光增亮层30,聚光增亮层30的第三凸起33通过光学的折反射之后收敛了出射光线的角度,同时将光线导向某一个光看区域。在实际观看时,聚光增亮层30的第三凸起33第一方向贴合于投影幕布的底布10上,当投影开始之后,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大角度出射光线将会被收敛同时收敛后的光线将会被导向光看的区域,而对于投影幕布第一方向光线影响不是很大,依然可以保持相对较大的观察视角。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大角度光线在平常观看过程中我们不会使用,可以判断为无效光线,经过聚光增亮层30的汇聚之后不仅可以产生增益效果,提升投影幕布亮度的同时控制光线照射区域,可以将光线往观看区域偏移,可以提高有效光的利用率且不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实际测量之后得到如图17所示投影幕布第二方向发光强度曲线,由图可以看到:相对于原本背投投影幕布发光范围集中在130°左右,经过聚光增亮层30将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无效光线进行收敛并进行导向之后第二方向发光范围集中在80°左右,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相比于普通的投影幕布,使用了聚光增亮层30之后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光线被明显的收敛,相比未收敛时,收敛之后投影幕布中心的发射光光强提高了51%,且光效更高。
如图18所示是投影幕布第一方向光强强度的对比曲线,由图可以看到相对于原本投影幕布的发光曲线,通过聚光增亮层30将投影幕布第二方向的无效光线收敛及对第一方向光线的折反射之后,投影幕布正面发光范围内集中在了±53°,在这个范围内的观察者在观察时投影幕布的亮度会明显的提高。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相比于普通的投影幕布,使用了聚光增亮层30之后投影幕布第一方向的反射光强度被明显加强且光线角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使用聚光增亮层30之后投影幕布中心的发射光光强相比未使用聚光增亮层30提高了51%。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投影幕布。本实施例中的投影幕布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投影幕布的聚光增亮层30为第四凸起34,第四凸起34不是四棱锥,而是四棱锥台,该四棱锥台的四个侧面与底布10的四个夹角α,β,γ,δ均不大于90°。通过对α,β,γ,δ四个夹角的设计可以控制投影幕布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2个方向的光线的发散与收敛程度,实现对投影幕布纵横2个方面发光角度的控制,本实施例的投影幕布的聚光效果与第三实施例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投影系统,该投影系统包括投影幕布,该投影幕布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投影幕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布(10)和设置在所述底布(10)上的聚光增亮层(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增亮层(30)包括沿所述底布(10)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31),所述第一凸起(31)在所述底布(10)的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剖面为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靠近所述底布(10)的两个底角a和b的角度范围为a=45°±20°,b=45°±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31)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一凸起(31)沿所述底布(10)的第二方向依次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起(31)的最高峰之间的距离P1为0.002~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增亮层(30)包括第二凸起(32),所述第二凸起(32)为四棱锥台,所述四棱锥台的四个侧面与所述底布(10)的夹角均在25°至65°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增亮层(30)包括第四凸起(34),所述第四凸起(34)为四棱锥,所述四棱锥的四个侧面与所述底布(10)的夹角均在25°至65°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凸起(34)为多个,多个所述第四凸起(34)呈矩阵状排列在所述底布(10)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四棱锥的顶峰之间的距离P2为0.002~1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增亮层(30)包括沿所述底布(10)的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凸起(33),所述第三凸起(33)在所述底布(10)的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剖面的边缘线为开口朝向所述底布(10)的抛物线,所述抛物线满足y=-a*x2+b,其中, 0.466 &mu;m < a &CenterDot; b < 2.145 &mu;m , - b a < x < b a .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凸起(33)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凸起(33)沿所述底布(10)的第二方向依次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凸起(33)的最高峰之间的距离P3为0.002~1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布(10)和所述聚光增亮层(30)之间设置有透明层(20),所述透明层(20)的厚度为0~50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布(10)包括玻璃纤维布。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增亮层(30)以UV固化方式或整体成型方式固定在所述透明层(20)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层(20)和所述聚光增亮层(30)均为PET层或PE层或PVC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布(10)和所述透明层(20)之间通过透明背胶层(40)粘接或一体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幕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增亮层(30)为棱镜膜层。
18.一种投影系统,包括投影幕布,所述投影幕布为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幕布。
CN201410566922.9A 2014-10-22 2014-10-22 投影幕布及具有其的投影系统 Pending CN1042675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66922.9A CN104267571A (zh) 2014-10-22 2014-10-22 投影幕布及具有其的投影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66922.9A CN104267571A (zh) 2014-10-22 2014-10-22 投影幕布及具有其的投影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67571A true CN104267571A (zh) 2015-01-07

Family

ID=52159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66922.9A Pending CN104267571A (zh) 2014-10-22 2014-10-22 投影幕布及具有其的投影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6757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6012A (zh) * 2016-06-28 2017-02-15 张家港宝视特影视器材有限公司 高亮度幕布
CN107561845A (zh) * 2017-10-30 2018-01-09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投影屏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2313A (ja) * 2003-08-08 2005-03-10 Olympus Corp 再帰性光学スクリーン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観察装置
CN1734290A (zh) * 2004-06-08 2006-02-15 索尼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屏幕
CN1841185A (zh) * 2005-03-29 2006-10-04 精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与投影屏幕
CN201408322Y (zh) * 2009-04-14 2010-02-1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荧幕
CN203535376U (zh) * 2013-08-22 2014-04-09 威赛尼特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正投硬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2313A (ja) * 2003-08-08 2005-03-10 Olympus Corp 再帰性光学スクリーン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観察装置
CN1734290A (zh) * 2004-06-08 2006-02-15 索尼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屏幕
CN1841185A (zh) * 2005-03-29 2006-10-04 精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与投影屏幕
CN201408322Y (zh) * 2009-04-14 2010-02-1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荧幕
CN203535376U (zh) * 2013-08-22 2014-04-09 威赛尼特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正投硬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6012A (zh) * 2016-06-28 2017-02-15 张家港宝视特影视器材有限公司 高亮度幕布
CN107561845A (zh) * 2017-10-30 2018-01-09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投影屏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17142B1 (en) Lighting system
TWI286659B (en) Fresnel optical element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CN102262842B (zh) 无边框显示方法及装置
EP2918901B1 (en) Lighting system
CN109388013A (zh) 投影屏幕和投影系统
CN107329360A (zh) 正投影透光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CN109388012A (zh) 投影屏幕和投影系统
CN110297385A (zh) 屏幕和投影系统
CN207663207U (zh) 可适用于强光环境的微棱镜光栅幕
CN106842800A (zh) 一种超短焦的抗光投影幕布
CN207096671U (zh) 正投影透光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CN103529634A (zh) 点状建筑玻璃幕墙投影成像膜
CN104267571A (zh) 投影幕布及具有其的投影系统
CN211454222U (zh) 透明全息成像膜
CN203520004U (zh) 点状建筑玻璃幕墙投影成像膜
CN210090906U (zh) 一种用于超短焦正投影的弧形反射幕布
CN208224706U (zh) 具有防窥功能的3d全息投影设备
CN109388014A (zh) 投影屏幕和投影系统
CN104090423B (zh) 透明显示装置
CN107315314B (zh) 双面观看透光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KR101893445B1 (ko) 발광부품 및 표시장치
EP1784688B1 (en) Rear projection screen
KR100693330B1 (ko) 후면 투사 스크린
CN201487743U (zh) 一种多光源准直背光系统
CN108681204A (zh) 具有防窥功能的3d全息投影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