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8821B - 腕力球及其外壳 - Google Patents

腕力球及其外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8821B
CN104248821B CN201310260181.7A CN201310260181A CN104248821B CN 104248821 B CN104248821 B CN 104248821B CN 201310260181 A CN201310260181 A CN 201310260181A CN 104248821 B CN104248821 B CN 1042488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body
hollow out
shell
wrist
buf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601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8821A (zh
Inventor
庄培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o Seco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o Seco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o Seco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o Seco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6018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48821B/zh
Priority to US14/311,048 priority patent/US9463354B2/en
Publication of CN104248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8821A/zh
Priority to TW104206129U priority patent/TWM516433U/zh
Priority to US14/961,480 priority patent/US9782623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8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8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腕力球及其外壳,腕力球包含一外壳及一转动本体。外壳具有一缓冲部。缓冲部具有一轨道部及一缓冲体。缓冲体的位置对应于轨道部。转动本体包含一套环及一旋转球。套环位于外壳内且可滑动地设于轨道部。旋转球包含一球体及一轴体。球体位于外壳内。轴体贯穿球体,且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可相对于套环转动的方式枢接于套环。本发明所揭露的腕力球及其外壳,轨道部会依据缓冲部的弹性缓冲变形能力,以带动轴体与球体一并移动而避免撞击应力集中于枢接段与承载段的交接处。因此,可藉由缓冲部的弹性缓冲变形能力来分担轴体所承受的撞击力量,而避免轴体因撞击而弯曲或断裂。

Description

腕力球及其外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腕力球,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缓冲结构的腕力球。
背景技术
关于腕力训练球的结构的相关技术可参考美国专利第8449436、7846066、5800311、6186914、D464687号案以及中国台湾专利公报第364383号新型专利案。参考上述专利,腕力训练球一般包含一壳体、一套环及一旋转球,壳体具有一轨道部,套环可滑动地设于轨道部,旋转球包含一球体及一轴体,轴体贯穿球体,且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枢设于套环。而腕力训练球是应用陀螺仪原理,仅需以机械方式即可让腕力训练球开始转动,故使用者可用手掌握持并转动腕力训练球,使其在离心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产生强大的旋转力量。因此,可藉由此旋转力量来针对手部及肩部的肌肉进行锻炼。若使用者的手部及肩部的肌力在足以负荷的情况下,腕力训练球的转数甚至可超过一万转。
然而,由于旋转球的球体仅靠轴体的相对两端枢接于套环而悬置于外壳内,也就是说,球体的重量仅单靠轴体支撑,故当使用者操作时不甚将腕力训练球撞到地上时,轴体就易受到球体的重量及轴体高速转动的影响而弯曲变形甚或断裂。其中,当轴体弯曲变形时会改变原先腕力训练球结构上及位置上的相对关系而令腕力训练球产生噪音或震动。当轴体断裂时,则使腕力训练球丧失功能。因此,如何改善腕力训练球在受到外力撞击时,轴体易变形或断裂而导致腕力训练球丧失原先功能的问题将是研发人员应着重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腕力球,藉以改善腕力训练球在受到外力撞击时,轴体易变形或断裂而导致腕力训练球丧失原先功能的问题。
本发明所揭露的腕力球,包含一外壳及一转动本体。外壳具有一缓冲部。缓冲部具有一轨道部及一缓冲体。缓冲体的位置对应于轨道部。转动本体可转动地设置于轨道部。转动本体包含一套环及一旋转球。套环位于外壳内且可滑动地设于轨道部。旋转球包含一球体及一轴体。球体位于外壳内。轴体贯穿球体,且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可相对于套环转动的方式枢接于套环。
本发明所揭露的腕力球,包含一外壳及一转动本体。外壳具有一缓冲部,缓冲部具有一轨道部、一第一缓冲体及一第二缓冲体。轨道部位于第一缓冲体与第二缓冲体之间。转动本体可转动地设置于轨道部。转动本体包含一套环、一旋转球。套环位于外壳内且可滑动地设于轨道部。旋转球包含一球体及一轴体。球体位于外壳内。轴体贯穿球体,且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可相对于套环转动的方式枢接于套环。
本发明所揭露的腕力球的外壳,包含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包含相连的一第一罩部、一第一缓冲体及一第一凹部。第一缓冲体位于第一罩部与第一凹部之间。第二壳体包含相连的一第二罩部、第二缓冲体及一第二凹部。第二缓冲体位于第二罩部与第二凹部之间。第二壳体装设于第一壳体以构成一容置空间,且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构成一轨道部。
根据上述本发明所揭露的腕力球及其外壳,轨道部会依据缓冲部的弹性缓冲变形能力,以带动轴体与球体一并移动而避免撞击应力集中于枢接段与承载段的交接处。因此,可藉由缓冲部的弹性缓冲变形能力来分担轴体所承受的撞击力量,而避免轴体因撞击而弯曲或断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腕力球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第一壳体的缓冲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4A与图4B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图5A与图5B为图1的腕力球的受到撞击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腕力球的外壳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腕力球的外壳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腕力球的外壳的平面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腕力球的外壳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腕力球的第一壳体的缓冲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腕力球的分解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腕力球
100 外壳
110 第一壳体
111 第一罩部
112 第一缓冲体
112a镂空结构
112b镂空段
112c支撑段
113 第一凹部
113a第一组合槽
113b第一组合环
120 第二壳体
121 第二罩部
122 第二缓冲体
122a镂空结构
122b镂空段
122c支撑段
123 第二凹部
123a第二组合槽
123b第二组合环
130 容置空间
140 轨道部
141 内壁面
142 环形凹槽
190 转动本体
200 套环
210 环形凸缘
220 枢孔
300 旋转球
310 球体
320 轴体
321 承载段
322 枢接段
400 保护套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参照图1至图4B,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腕力球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第一壳体的缓冲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4A与图4B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腕力球10包含一外壳100及一转动本体190。外壳100具有一缓冲部105。缓冲部105具有一第一缓冲体112、一轨道部140及一第二缓冲体122。转动本体190可转动地设置于轨道部140。
接下来描述第一缓冲体112、轨道部140及第二缓冲体122的位置配置。详细来说,外壳100包含一第一壳体110及一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包含相连的一第一罩部111、第一缓冲体112及一第一凹部113。第一罩部111位于第一壳体110的一侧,第一凹部113位于第一壳体110另一侧的边缘,且第一缓冲体112位于第一罩部111与第一凹部11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体112相邻于第一凹部113,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体112也可以和第一凹部113保持一距离,也就是说,第一缓冲体112与第一罩部111的位置可以对调。
第一缓冲体112具有二层镂空结构112a。二层镂空结构112a彼此并排。在本实施例中,二层镂空结构112a是以和第一凹部113相互平行的方式彼此并排于第一凹部113的一侧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每一层镂空结构112a环绕转动本体190,且具有多个镂空段112b及多个支撑段112c。这些镂空段112b及这些支撑段112c交错排列,且二镂空结构112a之一的各支撑段112c的位置分别对应于二镂空结构112a的另一的各镂空段112b的位置。也就是说,二镂空结构112a之一的各支撑段112c分别与二镂空结构112a的另一的各镂空段112b具有相同的水平投影位置。
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段112c左右两侧面是由第一壳体110的外壁面朝内壁面渐缩,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段112c左右两侧面也可以是相互平行或由第一壳体110的外壁面朝内壁面渐扩。
本实施例的第一凹部113更包含一第一组合槽113a及一第一组合环113b。第一组合环113b可拆离地设于第一组合槽113a以构成第一凹部113。
本实施例的第二壳体120如同第一壳体110包含相连的一第二罩部121、一第二缓冲体122及一第二凹部123,且第二缓冲体122具有二镂空结构122a。每一镂空结构122a环绕转动本体190,且具有多个镂空段122b及多个支撑段122c。由于第二壳体120的第二罩部121、第二缓冲体122及第二凹部123的结构与第一壳体110的第一罩部111、第一缓冲体112及第一凹部113的结构相似,故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罩部111、第二罩部121及轨道部140的材质例如为金属或塑胶,但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的第二凹部123更包含一第二组合槽123a及一第二组合环123b。第二组合环123b可拆离地设于第二组合槽123a以构成第二凹部123。
第二壳体120装设于第一壳体110以构成一容置空间130,且第一凹部113与第二凹部123构成位于第一缓冲体112与第二缓冲体122之间的一轨道部140的一环形凹槽142。详细来说,轨道部140具有一内壁面141。内壁面141朝向容置空间130,环形凹槽142位于内壁面141。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各镂空段112b的延伸方向是与环形凹槽140平行,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各镂空段112b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环形凹槽140垂直或夹一锐角。此处所指的延伸方向为与镂空段112b的长边平行的方向。
此外,本实施例的外壳100的缓冲体的数量为二个,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体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缓冲体的数量为一个时,可位于第一壳体110或第二壳体120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罩部111与第二罩部121并无设置开槽,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罩部111与第二罩部121也可以设置开槽而令第一罩部111与第二罩部121具有缓冲变形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本体190包含一套环200一旋转球300。套环200位于容置空间130。套环200具有一环形凸缘210及二枢孔220。环形凸缘210位于套环200的外壁面,且环形凸缘210可滑动地设于环形凹槽142。二枢孔220位置彼此相对。旋转球300位于容置空间130内。旋转球300包含一球体310及一轴体320。轴体320具有一承载段321及二枢接段322。承载段321连接于二枢接段322之间,且枢接段322的轴径小于承载段321的轴径。承载段321贯穿球体310。二枢接段322凸出于球体310,并可相对于套环200转动的方式枢接于枢孔220。
缓冲部105的变形初始力值应设计大于旋转球300自身的重量,以避免旋转球300在转动时产生不必要的晃动,进而影响腕力球10的使用品质。举例来说,缓冲部105的变形初始力值可以为5公斤,也就是说外壳100受到大于5公斤的外力挤压时,缓冲部105开始产生变形。此外,当外壳100受到大于21公斤的外力挤压时,缓冲部105的变形量达到甚或大于球体310与外壳100间的最大间距。其中,上述缓冲部105的变形初始力值与缓冲部105的变形量大于或等于球体310与外壳100间的间距所承受的外力值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值得注意的是,研发人员通常需精确配置轴体320与环形凹槽142之间的接触位置及接触面积,以避免腕力球10发出非预期的噪音而影响使用者的训练。然而,若轴体320弯曲变形则恐改变轴体320与环形凹槽142之间的相对关系而影响腕力球10的使用品质。因此,如何避免轴体320弯曲变形则越显重要。以下就接着描述腕力球10遇到撞击时,缓冲部105如何降低轴体320弯曲变形的程度或避免轴体320弯曲变形。
请参阅图4A至图5B所示。图5A与图5B为图1的腕力球的受到撞击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4A与图4B所示,腕力球10未受到撞击时,由于本实施例的球体310的重量(300克)小于第一缓冲体112与第二缓冲体122的变形初始力值(例如为5公斤),故第一缓冲体112与第二缓冲体122尚未开始变形而令腕力球10能够保有原先使用品质。上述的第一缓冲体112与第二缓冲体122的变形初始力值是指第一缓冲体112与第二缓冲体122的开始变形的临界应力值。
接着,说明腕力球10不甚掉落而撞击到地面的情况。如图5A与图5B所示,当腕力球10掉至地面,将产生一撞击力F于外壳100。本实施例的撞击点是以位于第二壳体120的第二罩部121为例。当第二壳体120的第二罩部121受到撞击,且撞击力F大于第二缓冲体122的变形初始力值时,轨道部140则依据第二缓冲体122的弹性缓冲变形能力而令球体310及轴体320一并朝第二罩部121的方向移动。
详细来说,腕力球10的撞击过程大至上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球体310尚未接触外壳100时,轨道部140会依据第二缓冲体122的缓冲变形能力来带动轴体320与球体310一并移动,进而避免撞击应力集中于枢接段322与承载段321的交接处。因此,此阶段可藉由第二缓冲体122的弹性缓冲变形能力来分担轴体320所承受的撞击力量,进而减少轴体320的弯曲形能的程度。
第二阶段为球体310已接触到外壳100时,可额外通过外壳100来支撑球体310的重量,进而降低轴体320所承受的径向外力而可避免轴体320弯曲或断裂。
经实测(以腕力球的重量为0.3公斤为例),当本实施例的腕力球10从一米高的位置掉落至地面,因本实施例的腕力球10的各缓冲体112、122能够降低外壳100的刚性,故能够延长腕力球10的撞击时间(从6.5毫秒延长至8.5毫秒),而将撞击力F从204.46公斤-米(kg-m)有效降至156.35公斤-米(kg-m)。
更进一步来说,由于撞击力F(156.35公斤-米)所产生的应力值仍大于第二缓冲体122的变形初始力值(5公斤),故能进一步藉由第二缓冲体122的缓冲变形的能力,来降低轴体320所承受的撞击应力,进而避免轴体320因撞击而弯曲或断裂。
此外,上述的撞击点是位于第二壳体120的第二罩部121,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撞击点也可以位于第一壳体110的第一罩部111或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结合周缘。其中,当撞击点位于第一壳体110的第一罩部111时,腕力球10的缓冲原理与撞击点位于第二壳体120的第二罩部121时,腕力球10的缓冲原理相同,故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当撞击点位于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结合周缘时,因外壳100的中段具有镂空结构112a、122a,故与未设有镂空结构112a的壳体相比,具有镂空结构112a的外壳100具有较佳的挠性变形能力,使得外壳100同样能提供足够的缓冲变形量令球体310得以抵靠于外壳100,进而让外壳100能辅助分担轴体320所承受的撞击应力,进而避免轴体320因撞击而弯曲或断裂。
此外,由于第一凹部113与第二凹部123为组合式结构,故当由第一凹部113与第二凹部123构成的环形凹槽142受到轴体320的磨擦或严重撞击而造成磨损时,使用者仅需将新的第一组合环113b与第二组合环123b来替换磨损的第一组合环113b与第二组合环123b,以避免使用者因环形凹槽142的磨损而需重新购买一颗腕力球。
上述的第一缓冲体112及第二缓冲体122分别具有二层镂空结构112a及二层镂空结构122a,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体112也可以具有单层镂空结构112a或三层以上的镂空结构112a。请参阅图6至图8。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腕力球的外壳的平面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腕力球的外壳的平面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腕力球的外壳的平面示意图。图6至图8的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相似,故仅针对相异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缓冲体112及第二缓冲体122分别具有单层镂空结构112a及单层镂空结构122a。镂空结构112a、122a分别具有多个镂空段112b、122b及多个支撑段112c、122c。这些镂空段112b、122b及这些支撑段112c、122c交错排列,且环绕于球体310的周缘。这些镂空段112b、122b的延伸方向平行环形凹槽142。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缓冲体112及第二缓冲体122分别具有单层镂空结构112a及单层镂空结构122a。镂空结构112a、122a分别具有多个镂空段112b、122b及多个支撑段112c、122c。这些镂空段112b、122b及这些支撑段112c、122c交错排列,且环绕于球体310的周缘。这些镂空段112b、122b的延伸方向垂直环形凹槽142。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缓冲体112及第二缓冲体122分别具有单层镂空结构112a及单层镂空结构122a。镂空结构112a、122a分别具有多个镂空段112b、122b及多个支撑段112c、122c。这些镂空段112b、122b及这些支撑段112c、122c交错排列,且环绕于球体310的周缘。这些镂空段112b、122b的延伸方向与环形凹槽142相交一锐角。
上述的第一缓冲体112及第二缓冲体122分别具有镂空结构112a、122a,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体112及第二缓冲体122也可以用具缓冲效果的材质制成。请参阅图9,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腕力球的外壳的平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第一缓冲体112及第二缓冲体122的材质为一橡胶,但并不以此为限。
上述的第一缓冲体112及第二缓冲体122的镂空段112b、122b及支撑段112c、122c的数量各以三个为例,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0,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腕力球的第一壳体的缓冲结构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第一缓冲体112及第二缓冲体122的镂空段112b、122b及支撑段112c、122c的数量各以六个为例。
此外,本实施例的支撑段112c左右两侧面是由第一壳体110的外壁面朝内壁面渐缩,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段112c左右两侧面也可以是相互平行或由第一壳体110的外壁面朝内壁面渐扩。
上述的第一组合槽113a与第一组合环113b为组合式,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组合槽113a与第一组合环113b为一体成型的形式。请参阅图11。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腕力球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第一凹部113与第二凹部123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此外,本实施例的腕力球10更包含一保护套环400。保护套环400可分离地套设于外壳100的缓冲部105,以令使用者具有较舒适的使用手感。
本实施例的第一凹部113更包含一第一组合槽113a及一第一组合环113b,第一组合环113b可拆离地设于第一组合槽113a以构成第一凹部113。同理,第二凹部123更包含一第二组合槽123a及一第二组合环123b,第二组合环123b可拆离地设于第二组合槽123a以构成第二凹部123。如此一来,当由第一凹部113与第二凹部123构成的环形凹槽142受到轴体320的磨擦或撞击而造成磨损时,则可替换新的第一组合环113b与第二组合环123b,以避免环形凹槽142磨损而影响腕力球10的使用。
根据上述本发明所揭露的腕力球及其外壳,轨道部会依据缓冲部的弹性缓冲变形能力,以带动轴体与球体一并移动而避免撞击应力集中于枢接段与承载段的交接处。因此,可藉由缓冲部的弹性缓冲变形能力来分担轴体所承受的撞击力量,而避免轴体因撞击而弯曲或断裂。
此外,球体接触外壳时,外壳可辅助支撑球体的重量以降低轴体所承受的撞击力量。因此,可藉由外壳的缓冲部,让外壳能共同分担轴体承受的撞击应力。
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采用分离式的组合槽与组合环使得当由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构成的环形凹槽受到轴体的磨擦或撞击而造成磨损时,使用者仅需将新的第一组合环与第二组合环来替换磨损的第一组合环与第二组合环,以避免使用者因环形凹槽的磨损而需重新购买一颗腕力球。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5)

1.一种腕力球,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外壳,具有一缓冲部,该缓冲部具有一轨道部及一缓冲体,该缓冲体的位置对应于该轨道部;以及
一转动本体,包含:
一套环,位于该外壳内且滑动地设于该轨道部;以及
一旋转球,包含一球体及一轴体,该球体位于该外壳内,该轴体贯穿该球体,且该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以能够相对于该套环转动的方式枢接于该套环;
其中,该外壳具有一第一罩部及一第二罩部,该轨道部与该缓冲体连接于该第一罩部与该第二罩部之间,且该缓冲体位于该轨道部与该第一罩部之间;该轨道部具有一内壁面及一环形凹槽,该内壁面朝向该旋转球,且该环形凹槽位于该内壁面,该套环具有一环形凸缘,该环形凸缘滑动地设于该环形凹槽;以及该外壳包含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的边缘具有一第一凹部,该第一罩部及该缓冲体位于该第一壳体,且该缓冲体位于该第一罩部与该第一凹部之间,该第二壳体的边缘具有一第二凹部,该第二罩部位于该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装设于该第二壳体以构成一容置空间,且该第一凹部与该第二凹部构成该轨道部的该环形凹槽,该套环与该旋转球位于该容置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轨道部依据该缓冲体的弹性缓冲变形能力而令该球体及该轴体一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部更包含一第一组合槽及一第一组合环,该第一组合环能够拆离地设于该第一组合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凹部更包含一第二组合槽及一第二组合环,该第二组合环能够拆离地设于该第二组合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缓冲体具有多个镂空段及多个支撑段,该多个镂空段及该多个支撑段交错排列,且环绕于该球体的周缘,该多个镂空段的延伸方向平行该环形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缓冲体具有多个镂空段及多个支撑段,该多个镂空段及该多个支撑段交错排列,且环绕于该球体的周缘,该多个镂空段的延伸方向垂直该环形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缓冲体具有多个镂空段及多个支撑段,该多个镂空段及该多个支撑段交错排列,且环绕于该球体的周缘,该多个镂空段的延伸方向与该环形凹槽相交一锐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缓冲体具有二镂空结构,该二镂空结构彼此并排,且每一该镂空结构具有多个镂空段及多个支撑段,该多个镂空段及该多个支撑段交错排列,且环绕于该球体的周缘,该二镂空结构之一的各该支撑段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二镂空结构的另一的各该镂空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多个镂空段的延伸方向与该环形凹槽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缓冲体的最大缓冲位移量大于或等于该球体至该外壳的间距。
11.一种腕力球,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外壳,具有一缓冲部,该缓冲部具有一轨道部、一第一缓冲体及一第二缓冲体,该轨道部位于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之间;以及
一转动本体,包含:
一套环,位于该外壳内且滑动地设于该轨道部;以及
一旋转球,包含一球体及一轴体,该球体位于该外壳内,该轴体贯穿该球体,且该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以能够相对于该套环转动的方式枢接于该套环;
其中,该外壳具有一第一罩部及一第二罩部,该轨道部、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连接于该第一罩部与该第二罩部之间,且该轨道部位于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之间;该轨道部具有一内壁面及一环形凹槽,该内壁面朝向该旋转球,且该环形凹槽位于该内壁面,该套环具有一环形凸缘,该环形凸缘滑动地设于该环形凹槽;以及该外壳包含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的边缘具有一第一凹部,该第一罩部及该第一缓冲体位于该第一壳体,且该第一缓冲体位于该第一罩部与该第一凹部之间,该第二壳体的边缘具有一第二凹部,该第二罩部及该第二缓冲体位于该第二壳体,且该第二缓冲体位于该第二罩部与该第二凹部之间,该第一壳体装设于该第二壳体以构成一容置空间,且该第一凹部与该第二凹部构成该轨道部的该环形凹槽,该套环与该旋转球位于该容置空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各具有多个镂空段及多个支撑段,该多个镂空段及该多个支撑段交错排列,且环绕于该球体的周缘,该多个镂空段的延伸方向平行该环形凹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各具有多个镂空段及多个支撑段,该多个镂空段及该多个支撑段交错排列,且环绕于该球体的周缘,该多个镂空段的延伸方向垂直该环形凹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各具有多个镂空段及多个支撑段,该多个镂空段及该多个支撑段交错排列,且环绕于该转动本体的周缘,该多个镂空段的延伸方向与该环形凹槽相交一锐角。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各具有二镂空结构,该二镂空结构彼此并排,且每一该镂空结构具有多个镂空段及多个支撑段,该多个镂空段及该多个支撑段交错排列,且环绕于该球体的周缘,该二镂空结构之一的各该支撑段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二镂空结构的另一的各该镂空段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多个镂空段的延伸方向与该环形凹槽平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腕力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的最大缓冲位移量总合大于或等于该球体至该外壳的间距。
18.一种腕力球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壳体,包含相连的一第一罩部、一第一缓冲体及一第一凹部,该第一缓冲体位于该第一罩部与该第一凹部之间;以及
一第二壳体,包含相连的一第二罩部、一第二缓冲体及一第二凹部,该第二缓冲体位于该第二罩部与该第二凹部之间,该第二壳体装设于该第一壳体以构成一容置空间,且该第一凹部与该第二凹部构成一轨道部;
其中,该轨道部、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连接于该第一罩部与该第二罩部之间,且该轨道部位于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之间;该轨道部具有一内壁面及一环形凹槽,该内壁面朝向该容置空间,且该环形凹槽位于该内壁面;以及该第一凹部与该第二凹部构成该轨道部的该环形凹槽。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腕力球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各具有多个镂空段及多个支撑段,该多个镂空段及该多个支撑段交错排列,该多个镂空段的延伸方向平行该环形凹槽。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腕力球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各具有多个镂空段及多个支撑段,该多个镂空段及该多个支撑段交错排列,该多个镂空段的延伸方向垂直该环形凹槽。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腕力球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各具有多个镂空段及多个支撑段,该多个镂空段及该多个支撑段交错排列,该多个镂空段的延伸方向与该环形凹槽相交一锐角。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腕力球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缓冲体与该第二缓冲体各具有二镂空结构,该二镂空结构彼此并排,且每一该镂空结构具有多个镂空段及多个支撑段,该多个镂空段及该多个支撑段交错排列,该二镂空结构之一的各该支撑段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二镂空结构的另一的各该镂空段。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腕力球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该多个镂空段的延伸方向与该环形凹槽平行。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腕力球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部更包含一第一组合槽及一第一组合环,该第一组合环能够拆离地设于该第一组合槽。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腕力球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凹部更包含一第二组合槽及一第二组合环,该第二组合环能够拆离地设于该第二组合槽。
CN201310260181.7A 2013-06-25 2013-06-26 腕力球及其外壳 Active CN1042488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60181.7A CN104248821B (zh) 2013-06-26 2013-06-26 腕力球及其外壳
US14/311,048 US9463354B2 (en) 2013-06-25 2014-06-20 Wrist exerciser having a protective structure
TW104206129U TWM516433U (zh) 2013-06-25 2015-04-22 腕力球
US14/961,480 US9782623B2 (en) 2013-06-25 2015-12-07 Wrist exerciser having a protective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60181.7A CN104248821B (zh) 2013-06-26 2013-06-26 腕力球及其外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8821A CN104248821A (zh) 2014-12-31
CN104248821B true CN104248821B (zh) 2017-07-07

Family

ID=52184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60181.7A Active CN104248821B (zh) 2013-06-25 2013-06-26 腕力球及其外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488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9973B (zh) * 2021-12-13 2022-08-02 李晓蔚 一种医疗康复手臂恢复练习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0625A (en) * 1991-01-07 1992-09-29 Mishler Frederick H Gyroscopic device
CN2882700Y (zh) * 2005-12-29 2007-03-28 庄永裕 具有发声功能的腕力训练球
CN201815057U (zh) * 2010-09-15 2011-05-04 宜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摩擦致动的腕力训练球
CN202277646U (zh) * 2011-10-28 2012-06-20 宜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腕力训练装置及其壳体改良
CN202724572U (zh) * 2012-05-16 2013-02-13 宜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球型腕力训练装置及其套环
CN203342295U (zh) * 2013-06-26 2013-12-18 宜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腕力球及其外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0625A (en) * 1991-01-07 1992-09-29 Mishler Frederick H Gyroscopic device
CN2882700Y (zh) * 2005-12-29 2007-03-28 庄永裕 具有发声功能的腕力训练球
CN201815057U (zh) * 2010-09-15 2011-05-04 宜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摩擦致动的腕力训练球
CN202277646U (zh) * 2011-10-28 2012-06-20 宜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腕力训练装置及其壳体改良
CN202724572U (zh) * 2012-05-16 2013-02-13 宜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球型腕力训练装置及其套环
CN203342295U (zh) * 2013-06-26 2013-12-18 宜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腕力球及其外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8821A (zh) 2014-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42295U (zh) 腕力球及其外壳
CN205497394U (zh) 动力工具
US9782623B2 (en) Wrist exerciser having a protective structure
TWM518101U (zh) 腕力球
CN104248821B (zh) 腕力球及其外壳
JP2012040358A (ja) 運動エネルギダンベル
CN106310605A (zh) 腕力球
CN102431027A (zh) 一种运动完全解耦的空间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机构
Lim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flexural vibrations in hard disk drive spindle systems
CN205521245U (zh) 动力工具
TWI520760B (zh) 腕力球及其外殼
TWM472539U (zh) 腕力球及其外殼
CN204450449U (zh) 一种新型地质锤
KR20110049990A (ko) 탄성 아령
CN105194840A (zh) 腕力球
CN207321030U (zh) 一种自平衡电机轴组合结构
CN208431265U (zh) 一种具有防滑功能的滚珠轴承
RU2283730C2 (ru) Головка для вибрационного резания
TWM516433U (zh) 腕力球
JP4915204B2 (ja) 軸状部材の加工方法
CN204840781U (zh) 一种多功能杠铃
JP6565736B2 (ja) 動作補助装置
KR101418681B1 (ko) 충격 흡수용 골프 링
CN212020968U (zh) 裁纸装置的滚筒及具有该滚筒的滚筒裁刀组件
JP6339253B1 (ja) 回転体の制振機構、制振フランジ、及び、制振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