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7547B -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 Google Patents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7547B
CN104247547B CN201280072392.1A CN201280072392A CN104247547B CN 104247547 B CN104247547 B CN 104247547B CN 201280072392 A CN201280072392 A CN 201280072392A CN 104247547 B CN104247547 B CN 1042475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base station
prothetic group
message
group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239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7547A (zh
Inventor
黄曲芳
曾清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CN2012/07445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3155709A1/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5457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37633B/zh
Priority to CN201280072392.1A priority patent/CN1042475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47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7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7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7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涉及通信领域,能够实现动态分流。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包括:主基站发送第一消息至辅基站,以使所述辅基站确定待分流RB并为所述待分流RB设置配置参数;接收来自辅基站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发送第三消息至用户终端UE,以使所述UE为所述待分流RB建立第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和第二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并进行数据分流配置。

Description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本申请要求于2012年4月2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PCT/CN2012/074459、发明名称为“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的国际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通信系统能够提供的传输速率和服务质量越来越高,用户也对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不大幅增加配置带宽的情况下,保证多数用户的速率,同时为一部分用户提供更高的吞吐量,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3GPP)引入了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简称CA)技术。载波聚合是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可以同时使用多个成员载波(Component Carrier,简称CC)进行上下行通信,从而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当用户速率降低时,可以释放一些成员载波,只保留一个驻留载波,释放出来的传输资源可以供其它用户使用,从而达到灵活、动态的目的。
按照聚合的载波所在的基站位置,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系统的载波聚合大致可以分为基站内部小区聚合、基站间小区聚合等。在基站间小区聚合的场景下,数据可以经由多个小区传输。按照数据分流的机制,数据分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无线承载(Radio Bearer,简称RB)的数据分流,一类是基于数据包的数据分流。
基于RB的数据分流,是指按业务分流,当UE同时有多个业务时,将某些业务的数据通过一个基站传输,另一些业务的数据通过另一个基站传输,这种数据分流方式一旦配置好,数据经由哪一个基站传输,唯一的依据是该数据包所属的RB,不能根据空口情况动态调整,所以动态性不很好。
基于数据包的数据分流,则是根据实时的空口情况决定数据经由哪一个基站传输的,这样,通信双方可以根据空口的质量和拥挤程度挑选一个合适的基站进行传输。在这种数据分流中,下行的每个数据包通过哪一个基站传输,由服务网关(Service Gateway,简称SGW)决定,上行的数据包通过哪一个基站传输,由两个基站协商决定,再通过调度命令通知UE。上行数据经不同的基站传输,最终都汇聚到SGW。由于数据分流由SGW决定,如果空口条件发生变化,想要改变数据分流策略时,则需要改变SGW的协议栈的配置,故涉及到了网络侧的行为改变,数据分流的动态性差,影响用户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多个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实现动态分流。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包括:
主基站发送第一消息至辅基站,所述第一消息用于向所述辅基站请求进行数据分流,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无线承载RB的标识和所述RB的业务质量要求Qos参数,以使所述辅基站确定待分流RB并为所述待分流RB设置配置参数;
所述主基站接收来自辅基站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
所述主基站发送第三消息至用户终端UE,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标识和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以使所述UE为所述待分流RB建立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并进行数据分流配置;
其中,所述UE具有第一PDCP实体,第一RLC实体和MAC实体,所述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位于所述第一RLC实体与所述MAC实体之间。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以进行数据分流,包括:
主基站的PDCP实体接收来自服务网关SGW的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其中,所述数据分流的类型为部分分流,所述部分分流是指一个RB的数据部分经由辅基站传输,部分经由主基站传输;
所述主基站的RLC实体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形成第二数据,并将所述第二数据中待分流数据发送至辅基站的PDCP实体;
所述辅基站的PDCP实体将所述待分流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的RLC实体;
所述辅基站处理所述待分流数据,并将所述处理后的待分流数据发送至UE。
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以进行数据分流,包括:
主基站的PDCP实体接收来自服务网关SGW的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其中,所述数据分流的类型为完全分流,所述完全分流是指一个RB的数据全部经由辅基站传输;
所述主基站的RLC实体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辅基站的PDCP实体;
所述辅基站的PDCP实体接收来自主基站的所述第一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的RLC实体;
所述辅基站处理所述第一数据,并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UE。
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UE向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上报BSR,以使所述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为所述UE分配上行传输资源;
所述UE的第一PDCP实体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
所述UE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分段级联,添加第一RLC序号,形成第二数据,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辅基站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将所述第二数据中待分流数据发送至第二PDCP实体;
所述UE的第二PDCP实体将所述分流数据发送至UE的第二RLC实体;
所述UE的第二RLC实体将接收到的所述待分流数据添加第二RLC序号,形成第三数据;
所述UE将处理后的第三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
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UE向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上报BSR,以使所述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为所述UE分配上行传输资源;
所述UE的第一PDCP实体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
所述UE的第一RLC实体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形成第二数据,并将所述第二数据中待分流数据发送至UE的第二PDCP实体;
所述UE的第二PDCP实体将所述待分流数据发送至UE的第二RLC实体;
所述UE的第二RLC实体根据接收到的所述辅基站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将接收到的所述分流数据分段级联后,添加第二RLC序号,形成第三数据;
所述UE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三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
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发送机,用于:
发送第一消息至辅基站,所述第一消息用于向所述辅基站请求
进行数据分流,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无线承载RB的标识和所述RB的业务质量要求Qos参数,以使所述辅基站确定待分流RB并为所述待分流RB设置配置参数;和
发送第三消息至用户终端UE,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标识和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以使所述UE为所述待分流RB建立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并进行数据分流配置;
接收机,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辅基站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UE具有第一PDCP实体,第一RLC实体和MAC实体,所述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位于所述第一RLC实体与所述MAC实体之间。
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系统,包括主基站和辅基站,所述主基站包括PDCP实体和RLC实体,所述辅基站包括PDCP实体和RLC实体,
所述主基站的PDCP实体用于接收来自服务网关SGW的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其中,所述数据的传输方法为部分分流;
所述主基站的RLC实体用于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形成第二数据,并将所述第二数据中待分流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的PDCP实体;
所述辅基站的PDCP实体用于将所述待分流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的RLC实体;
所述辅基站用于处理所述待分流数据,并将所述处理后的待分流数据发送至UE。
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系统,包括主基站和辅基站,所述主基站包括PDCP实体和RLC实体,所述辅基站包括PDCP实体和RLC实体,
所述主基站的PDCP实体用于接收来自服务网关SGW的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其中,所述数据的传输方法为完全分流;
所述主基站的RLC实体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辅基站的PDCP实体;
所述辅基站的PDCP实体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主基站的所述第一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辅基站的RLC实体;
所述辅基站处理所述第一数据,并将所述处理后的第一数据发送至UE。
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用户终端,包括第一PDCP实体、第一RLC实体、MAC实体和物理层,还包括:BSR上报单元、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所述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位于所述UE的第一RLC实体与MAC之间,
所述BSR上报单元,用于向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上报BSR,以使所述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为所述UE分配上行传输资源;
所述第一PDCP实体,用于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
所述第一RLC实体,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分段级联,添加第一RLC序号,形成第二数据,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辅基站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将所述第二数据中待分流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PDCP实体;
所述第二PDCP实体,用于将所述分流数据发送至所述UE的第二RLC实体;
所述第二RLC实体,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待分流数据添加第二RLC序号,形成第三数据,并将所述第三数据发送至所述UE的MAC实体;
所述UE的物理层,用于将处理后的第三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
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用户终端,包括第一PDCP实体、第一RLC实体、MAC实体和物理层,还包括:BSR上报单元、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所述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位于所述UE的第一RLC实体与MAC之间,
所述BSR上报单元,用于向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上报BSR,以使所述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为所述UE分配上行传输资源;
所述第一PDCP实体,用于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
所述第一RLC实体,用于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形成第二数据,并将所述第二数据中待分流数据发送至所述UE的第二PDCP实体;
所述第二PDCP实体,用于将所述待分流数据发送至所述UE的第二RLC实体;
所述第二RLC实体,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辅基站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将接收到的所述分流数据分段级联后,添加第二RLC序号,形成第三数据,将所述第三数据发送至所述UE的MAC实体;
所述UE的物理层用于将处理后的第三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
上面描述的数据分流配置方法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对底层测量到的空口情况变化反应较快,动态分流的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分流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分流配置方法的信令交互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协议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分流配置前后对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行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行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行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行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行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行数据传输过程中UE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对空口情况变化反应较快,动态分流的效果好。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切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本文中描述的各种技术可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当前2G,3G通信系统和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简称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CDMA)系统,时分多址(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T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 Wireless,简称WC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ddressing,简称FDMA)系统,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Access,简称OFDMA)系统,单载波FDMA(SC-F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Radio Service,简称GPRS)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系统,以及其他此类通信系统。
本文中结合终端和/或基站和/或基站控制器来描述各种方面。
用户终端,可以是无线终端也可以是有线终端,无线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Service,简称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 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等设备。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Point)、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装备(UserEquipment)。
基站(例如,接入点)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扇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无线终端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网际协议(IP)网络。基站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Station,简称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本发明并不限定。
基站控制器,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控制器(BSC,base stationcontroller),也可以是WCDMA中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本发明并不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实施例中,部分分流为一个RB的数据部分经由辅基站传输,部分经由主基站传输;完全分流为一个RB的数据全部经由辅基站传输。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如图1和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101、主基站发送第一消息至辅基站,所述第一消息用于向所述辅基站请求进行数据分流,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无线承载RB的标识和所述RB的业务质量要求Qos参数,以使所述辅基站确定待分流RB并为所述待分流RB设置配置参数。
本实施例中,主基站(Primary evolved NodeB,简称P-eNB)是指UE的服务基站,辅基站(Secondary evolved NodeB,简称S-eNB)是指参与该UE的载波聚合,并进行数据分流的基站。本实施例的架构中,RAN侧通过主基站与SGW连接。
在进行数据分流之前,首先要启动数据分流配置的流程。主基站在决定开始进行数据分流后,通过X2接口向辅基站发送第一消息,实例性的,该第一消息可以是数据分流请求消息,第一消息中包括各个RB标识和每个RB对应的业务质量要求(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参数。在本实施例中,各个RB标识和每个RB对应的Qos参数可以通过包含带分流RB的列表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数组形式呈现。Qos参数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RB的优先级、是否可以被抢占、上行最大比特速率、上行保证比特速率、下行最大比特速率、下行保证比特速率,最大容许时延等。辅基站在接收到该数据分流请求消息后,根据该RB列表为每个待分流的RB设置配置参数,其中,配置参数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简称PDCP)实体、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简称RLC)实体、媒介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简称MAC)实体及物理层(Physical layer,简称Phy)的相关参数。
可选的,辅基站在接收到第一消息后,还要根据自身的负荷情况判断可允许哪些RB接入,以确定需要为哪些RB设置配置参数,在确定好待分流的RB后,根据该RB的根据Qos参数为每个待分流的RB建立PDCP实体和RLC实体,并设置配置参数。比如:主基站发了一个RB列表给辅基站,包含A/B/C三个RB,请求辅基站进行分流处理,辅基站经过接接控制算法后,认为自己只能承担A/B两个RB,就向主基站回响应:只能分流A/B两个RB。
PDCP是UMTS或者LTE中的一个无线传输协议栈,它通常负责将IP头压缩和解压、数据包加密解密、传输用户数据并维护为无损的无线网络服务子系统(SRNS)设置的无线承载的序列号。如果PDCP配置为“没有压缩,不做加密解密”,则PDCP实体将对数据包做透明处理,即不做处理。RLC实体位于MAC实体之上,主要为用户数据提供分段级连和重传业务。
此外,第一消息中还可以包括:分流类型标识,用于指示该数据分流传输为完全分流或者部分分流。辅基站在为每个RB设置配置参数时,通过该配置参数可得知某一个RB上的数据是完全分流还是部分分流。
102、所述主基站接收来自辅基站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
辅基站在完成为待分流的每个RB设置配置参数后,向主基站发送第二消息,实例性的,该第二消息可以是数据分流响应消息,其中,数据分流响应消息中包括待分流的每个RB的配置参数。主基站接收该数据分流响应消息。
上述流程中,辅基站设置的配置参数详细说明如下:
PDCP实体的参数可以包括:辅基站使用的discardTimer长度。
RLC实体的参数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RB的RLC模式:AM或UM;
-RB使用的RLC SN长度;
-RB接收方使用的RLC重排序定时器长度;
-RB接收方使用的RLC状态报告禁止定时器长度;
-RB发送方使用的RLC最大重传次数;
-RB发送方使用的Poll触发的数据包数量;
-RB发送方使用的Poll触发的数据字节数量;
-RB发送方使用的Poll重传定时器长度。
MAC实体的参数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参与分流的各个逻辑信道优先级;
-参与分流的各个逻辑信道所在的逻辑信道组;
-各个RB在辅基站的最大HARQ重传次数;
-UE向辅基站发送周期性缓冲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简称BSR)的周期长度;
-UE向辅基站发送BSR的重传定时器的长度;
-UE在辅基站小区内使用的DRX参数;
-UE在辅基站小区内使用的TAT定时器长度;
-UE在辅基站小区内使用的周期性PHR定时器长度;
-UE在辅基站小区内使用的PHR禁止定时器长度;
-UE在辅基站小区内使用的PHR发送的路损变化门限。
物理层的参数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UE在辅基站小区内使用的SR资源的时频域位置;
-UE在辅基站小区内使用的CQI资源的时频域位置;
-UE在辅基站小区内使用的SRS资源的时频域位置,
注:以上三个参数在时域上包括周期、偏移,在频域上包括频点信息;
-UE在辅基站小区内使用的PRACH资源位置;
-UE在辅基站小区内使用的preamble序列生成相关参数;
-UE在辅基站小区内使用的去激活定时器长度。
103、所述主基站发送第三消息至用户终端UE,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标识和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以使所述UE为所述待分流RB建立第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和第二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并进行数据分流配置。
主基站发送第三消息至UE,示例性的,该第三消息可以是数据分流配置消息,数据分流配置消息中包括待分流RB的RB标识和配置参数,UE在接收到该数据分流配置消息后,根据该消息中的内容,例如,待分流RB的RB标识和配置参数,为待分流RB建立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其中,UE具有第一PDCP实体,第一RLC实体和MAC实体,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位于UE的第一RLC实体与MAC实体之间,如图3所示。此外,第三消息中还可包括:分流类型标识,用于指示该数据分流为完全分流或者部分分流。
需要说明的是,UE的第二PDCP实体与辅基站的PDCP实体逻辑对应,UE的第二RLC实体与辅基站的RLC实体逻辑对应。UE的第一PDCP实体与主基站的PDCP实体相对应,UE的第一RLC实体与主基站的RLC实体相对应。这里的“对应”是逻辑上的一种关系,由于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主基站与辅基站对数据进行怎样的操作,UE在接收数据时需要进行相对应的逆操作,因此,如图3所示,从协议栈结构上看,两边在逻辑上是对等的。
可选的,UE在为待分流的各个RB建立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后,向主基站发送数据分流配置响应消息,以通知主基站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的建立完成,如图4所示。主基站接收UE发送的数据分流配置响应消息。
本实施例的方法,通过在UE的第一RLC实体与MAC实体之间设置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来改变现有技术中对待分流数据的处理流程,对协议修改较小,并且对底层测量到的空口情况变化反应较快,动态分流的效果比较好。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在主基站发送数据分流请求消息至辅基站之后,所述辅基站还判断是否已经为该UE建立小区:
若辅基站已经为UE建立小区,则根据所述Qos参数为所述列表中的每个RB建立PDCP实体和RLC实体并设置配置参数;
若辅基站没有为UE建立小区,则辅基站为UE建立一个小区,用以承载RB,且辅基站在为每个RB建立PDCP实体和RLC实体的同时,还在所述小区和UE之间建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HARQ)实体。一般地,每个小区内需要建立8个HARQ实体与一个UE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分流响应消息中还包括:所述UE的前序编码(preamble),所述preamble为辅基站在判断所述UE未与所述辅基站建立连接和/或同步连接后由辅基站分配,用于在所述主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数据分流配置响应消息之后,所述UE使用所述preamble向辅基站中的特定小区发起随机接入以接入所述辅基站。本实施例中,所述preamble可以由被辅基站服务的小区分配。相应的,所述数据分流配置消息中还包括所述preamble以及preamble与小区的对应关系,以使UE得知该preamble。
进一步的,数据分流响应消息中还包括:BSR门限值,BSR门限值为所述辅基站分配的、用于供所述UE上报BSR,BSR用于所述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为所述UE分配上行传输资源。。相应的,所述数据分流配置消息中还包括所述BSR门限值,以使UE得知该BSR门限值。
进一步的,所述主基站发送第一消息至辅基站后,还包括:
当所述辅基站的缓存中的下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辅基站设置的缓存门限时,所述主基站接收所述辅基站的数据请求;或,
所述主基站根据所述辅基站周期性上报的所述辅基站的缓存情况,向所述辅基站发送数据。
在主基站发送数据分流请求消息至辅基站之后,所述辅基站还设置缓存门限,当辅基站的缓存中的下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缓存门限时,所述辅基站向所述主基站请求数据。这一缓存门限不需要通知主基站,也不需要通知UE,因此也不需要携带在数据分流响应消息中。或者,辅基站周期性的向所述主基站报告所述辅基站的缓存情况,以使所述主基站根据上报的缓存情况(例如,辅基站的缓存下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某个门限值时),向所述辅基站发送数据。
可选的,在所述主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数据分流配置响应消息之后,还包括:
主基站接收来自所述辅基站或者所述UE的数据分流配置准备就绪消息,并开始进行数据分流传输。在辅基站的配置完成且UE与辅基站建立同步连接后,需要通知主基站控制面的配置完成,配置前后各结点的结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数据分流配置准备就绪消息可以是由UE发出的,也可以是由辅基站发出的,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数据分流配置准备就绪消息是由辅基站发出的,则主基站可以判定配置完成;如果是由UE发出的,则主基站在接收该数据分流配置准备就绪消息后,还需要等待辅基站发送一个数据分流配置准备就绪消息,才可以进行数据分流传输。
实际操作中,辅基站的空口状况发生变化或者其它原因,会导致辅基站可以分担的数据量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可通过X2口向主基站申请调整数据分担量,更新配置参数,其中,更新的配置参数包括BSR门限、RB配置参数等,更新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主基站接收来自所述辅基站的数据分流配置修改请求消息,所述数据分流配置修改请求消息中包括待修改的RB配置参数和待修改的BSR门限;和
所述主基站或辅基站向UE发送数据分流配置修改消息,所述数据分流配置修改消息中包括所述待修改的RB配置参数和所述待修改的BSR门限。
示例性的,更新过程可具体如下:
第一步:辅基站向主基站发送数据分流配置修改请求消息,所述数据分流配置修改请求消息中包括待修改的RB配置参数和BSR门限;
第二步:辅基站接收来自主基站的数据分流配置修改请求响应消息;
第三步:辅基站向UE发送数据分流配置修改消息,所述数据分流配置修改消息中包括待修改的RB配置参数和BSR门限;
第四步:辅基站接收UE返回的数据分流配置修改响应消息。
作为本发明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该更新过程还可具体为:
第一步:主基站接收来自辅基站的数据分流配置修改请求消息,所述数据分流配置修改请求消息中包括待修改的RB配置参数和BSR门限;
第二步:主基站向辅基站发送数据分流配置修改请求响应消息;
第三步:主基站向UE发送数据分流配置修改消息,所述数据分流配置修改消息中包括待修改的RB配置参数和BSR门限;
第四步:主基站接收UE返回的数据分流配置修改响应消息。
在上述数据分流配置方法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下行(SGW—UE)数据传输方法,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是基于部分分流的下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当所述方法的数据分流类型为部分分流时,该方法包括:
201、主基站的PDCP实体接收来自SGW的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部分分流是指一个RB的数据部分经由辅基站传输,部分经由主基站传输。
具体的,主基站的PDCP实体所做的处理包括数据加密和头压缩。本实施例中,只有主基站从SGW接收数据,辅基站不接收来自SGW的数据。
202、主基站的RLC实体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形成第二数据,并将所述第二数据中待分流的分流数据发送至辅基站的PDCP实体。
主基站的RLC实体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后,送到辅基站中的PDCP实体。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一个RB数据包在主基站的RLC实体被加上序号“X+1”,另一个RB数据包在主基站的RLC实体被加上序号“Y+1”,每个RLC SDU都对应一个单独的RLC序号。
203、辅基站的PDCP实体将所述分流数据发送至辅基站的RLC实体。
示例性的,辅基站的PDCP实体接收来自主基站的分流数据后,对该分流数据做透明处理,即不做处理,然后将所述分流数据发送至辅基站的RLC实体。由于PDCP实体的基本功能已经在主基站的PDCP实体中实现了,如数据加密、头压缩等,因此辅基站的PDCP实体可以不用对分流数据做处理。
204、辅基站处理所述待分流数据,并将所述处理后的待分流数据发送至UE。
如图6所示,辅基站处理所述待分流数据,示例性的,首先,辅基站的RLC实体将接收到的所述分流数据进行分段级联,然后添加第二RLC序号,形成第三数据,并将所述第三数据发送至MAC层。本实施例的“分段级联”包含三个处理过程:分段,就是将长度不同的高层PDU分组进行分段重组为较小的RLC负荷单元(PU);级联,当一个RLC SDU的内容不能填满一个完整的RLC PDU时,可以将下一个RLC SDU的第一段也放在这个PU中,与前一个RLC SDU的最后一段级联在一起;填充,当RLC SDU的内容不能填满一个完整的RLC PDU且无法进行级联时,可以将剩余的空间用填充比特来填满。
辅基站的RLC实体将数据包进行分段级联后,再加上一个第二RLC序号,形成第三数据,即RLC PDU,图中两个RLC实体分别为自己产生的数据包加上序号“K+1”和“P+1”,然后送交MAC实体。
具体的,辅基站的MAC实体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处理后,发送至物理层,以使物理层(Phy)将处理后的第三数据发送至用户终端。这里的“处理”可以具体是复用,即将一个或多个RB对应的第三数据合并在一起。如果某一个TTI仅仅收到一个RB送来的第三数据,则无需进行复用。
来自多个RB的数据包,在辅基站的MAC实体进行复用后,形成MAC PDU,最后送交物理层发送。示例性的,如图6中所示,MAC实体将序号为“K+1”和“P+1”的数据包放在同一个MAC PDU中,并加上了“MAC Header”,最终形成一个MAC PDU。最后,物理层将处理后的第三数据发送至UE。
本实施例的下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当数据分流类型为部分分流时,通过将一部分分流的数据传给辅基站的PDCP实体,以通过辅基站发送给UE,当辅基站的空口条件发生改变时,辅基站的MAC实体能够及时将情况反应给主基站,从而实现动态分流,且对协议的修改较小,易于实施。
可选的,在主基站的RLC实体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之后,还包括:
辅基站将待分流的所述第二数据预先存储在辅基站的RLC实体的缓存中。
本实施例中,辅基站可以预先将第二数据预先存储在辅基站的RLC实体的缓存中,当缓存中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某一门限时,就再传一些数据。当辅基站的调度器决定传输数据时,可以直接从辅基站的缓存中取出数据包,因此可以加快处理速度。
进一步的,主基站的RLC实体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具体为:
主基站的RLC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分段级联处理,并给分段级联后的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主基站的RLC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级联处理,即将来自PDCP实体的若干个数据包合为一个,形成较大的数据包,但最大不能超过协议要求的数据包最大尺寸8188Bytes。示例性的,图7中是将两个RLC SDU级联成一个RLC PDU,再送交辅基站的PDCP实体。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来自SGW的多个数据包共用主基站RLC实体中的一个序号,所以占用更少的RLC序号,当数据量较大而空口条件较好时,减小了因RLC窗口推动受限而造成的数据时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技术特征“主基站将待分流的所述第一数据预先存储在辅基站的RLC实体的缓存中”和“主基站的RLC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级联”,可以自由组合来实施的,组合后有四种实施方式:
辅基站的物理层将处理后的待分流数据发送出去后,UE的物理层接收来自辅基站的第四数据,所述第四数据依次经过UE的MAC实体、第二RLC实体、第二PDCP实体、第一RLC实体和第一PDCP实体的处理,形成第五数据。UE对数据包的处理与主基站和辅基站对数据包的处理互为逆过程,即:
UE的物理层接收来自辅基站的第四数据;
UE的MAC实体将第四数据的每个数据包分成若干个RLC PDU;
UE的第二RLC实体将每个RLC PDU还原为分段级联之前的数据包,并去掉第二RLC序号,并发送给UE的第二PDCP实体;
UE的第二PDCP实体将还原后的数据包发送给UE的第一RLC实体;
UE的第一RLC实体去除数据包的第一RLC序号,并将级联的包还原成多个包,再送交给UE的第一PDCP实体;
UE的第一PDCP实体还原第一处理,得到第五数据,最终得到由SGW发送来的数据。
UE对数据包进行的具体处理可类比上述下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基站系统,部分分流的数据在经过主基站的RLC实体的处理后,进入辅基站的PDCP实体,与辅基站的PDCP实体和RLC实体相对应的,本实施例在UE的第一RLC实体与MAC实体之间设置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改变现有技术中对待分流数据的处理流程,对底层测量到的空口情况变化反应较快,动态分流的效果较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是基于完全分流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301、主基站的PDCP实体接收来自SGW的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完全分流是指一个RB的数据全部经由辅基站传输。
具体的,主基站的PDCP实体所进行的处理包括数据加密和头压缩。本实施例中,只有主基站从SGW接收数据,辅基站不接收来自SGW的数据。
302、主基站的RLC实体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辅基站的PDCP实体。
本实施例中,主基站的RLC实体对该第一数据做透明处理,即不做任何处理。
303、辅基站的PDCP实体接收来自主基站的所述第一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辅基站的RLC实体。
辅基站的PDCP实体接收来自主基站的第一数据后,对该第一数据做透明处理,即不做任何处理,然后将第一数据发送至辅基站的RLC实体。由于PDCP实体的基本功能已经在主基站的PDCP实体中实现了,如数据加密、头压缩等,因此辅基站的PDCP实体可以不用对分流数据做任何处理。
304、辅基站处理所述第一数据,并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UE。
可选的,辅基站处理所述第一数据具体包括以下内容:辅基站的RLC实体将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分段级联,然后添加第二RLC序号,形成第三数据,并将所述第三数据发送至MAC实体。辅基站的MAC实体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处理后,形成第四数据,并将第四数据发送至物理层,以使物理层将所述第四数据发送至UE。
这里的“处理”可以具体是复用,即将一个或多个RB对应的第三数据合并在一起。如果某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简称TTI)仅仅收到一个RB送来的第三数据,则无需进行复用。
由于进行完全分流的数据不需要经过主基站来传输,因此,本实施例中,主基站的RLC实体无需给数据包分配RLC序号,这样简化了处理流程,减少了信令开销,加快了数据的传输。除此之外,本实施例的下行数据传输方法的主基站与辅基站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UE的物理层接收来自辅基站的第四数据,所述第四数据依次经过UE的MAC实体、第二RLC实体、第二PDCP实体、第一RLC实体和第一PDCP实体的处理,形成第五数据。UE对数据包的处理与主基站和辅基站对数据包的处理互为逆过程,在此也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由于进行完全分流的数据不需要经过主基站来传输,因此,主基站的RLC实体无需给数据包分配RLC序号,这样简化了处理流程,减少了信令开销,加快了数据的传输。此外,与辅基站的PDCP实体和RLC实体相对应的,本实施例在UE的第一RLC实体与MAC实体之间设置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改变现有技术中对待分流数据的处理流程,对底层测量到的空口情况变化反应较快,动态分流的效果较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行(UE—SGW)数据传输方法,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是上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包括:
401、UE向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上报BSR,以使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为所述UE分配上行传输资源。
UE在上报BSR时,对于没有参与分流的RB,UE只向主基站上报BSR;对于参与分流的RB,如果配置为部分分流,UE优先向辅基站发送BSR。
进一步的,当所述方法的数据分流类型为部分分流时,所述UE向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上报BSR,具体为:
在判断待传数据的总量小于或等于预先配置的BSR门限后,向所述辅基站上报BSR;在判断待分流数据的总量大于预先配置的BSR门限后,向所述辅基站上报BSR,并向所述主基站上报待分流数据的总量与BSR门限的差值。
也就是说,如果参与分流的RB中的待分流数据总量小于或等于预先配置的BSR门限,则只向辅基站上报BSR,如果待分流数据总量大于BSR门限,则向辅基站上报BSR门限下的数据,其他数据向主基站上报,即向辅基站上报BSR,向主基站上报待分流数据的总量与BSR门限的差值。如果配置为完全分流,则只向主基站上报BSR。
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BSR门限为600Bytes,当UE需要上报800Bytes时,则向主基站上报200Bytes,向辅基站上报600Bytes。主基站和辅基站收到BSR后,分别为UE分配上行传输资源,两个基站之间不需要相互协商。
402、UE的第一PDCP实体对所述数据进行第一处理,形成第一数据。
具体的,第一PDCP实体所做的处理包括数据加密和头压缩。UE在收到上行资源后,如果上行资源是由主基站分配的,则MAC实体直接向第一RLC实体索要数据;如果上行资源是由辅基站分配的,则MAC实体向第二RLC实体索要数据,第二RLC实体再向第一RLC实体索要数据。
403、UE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分段级联,添加第一RLC序号,形成第二数据,并根据接收到的辅基站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将所述第二数据中待分流的分流数据发送至第二PDCP实体。
本实施例中,UE的第一RLC实体将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分段级联,然后添加第一RLC序号后,送到第二PDCP实体中。示例性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UE收到上行资源之前,其数据都存放在主RLC的缓存中。示例性的,MAC实体收到辅基站分配的上行资源,经过调度器决策,决定让其中一个RB传150Byte,另一个RB传180Byte。该分配信息经由第二RLC实体传到第一RLC实体后,两个RB的第一RLC实体分别将自己缓存中的数据包进行分段级联,加上第一RLC序号,形成两个RLC PDU。其中一个大小为150Byte,第一RLC序号为“X+1”,另一个大小为180Byte,第一RLC序号为“Y+1”。
404、UE的第二PDCP实体将所述分流数据发送至UE的第二RLC实体。
第二PDCP实体接收分流数据后,对该分流数据做透明处理,即不做任何处理,然后将所述分流数据发送至第二RLC实体。由于PDCP实体的基本功能已经在第一PDCP实体中实现了,如数据加密、头压缩等,因此第二PDCP实体可以不用对分流数据做任何处理。
405、UE的第二RLC实体将接收到的所述分流数据添加第二RLC序号,形成第三数据。
具体的,RLC PDU经过从PDCP层透传后,到达辅RLC层。两个第二RLC实体将这两个包分别加自己的第二RLC序号后,形成RLC PDU,示例性的,图9中两个第二RLC实体分别为自己产生的数据包加上第二RLC序号“K+1”和“P+1”,然后送交UE的MAC实体。
406、UE将处理后的第三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
具体的,UE的MAC实体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处理后,形成第四数据,并将第四数据发送至物理层,以使物理层将处理后的第三数据发送至主基站和/或辅基站。示例性的,如图10中所示,MAC实体将序号为“K+1”和“P+1”的数据包放在同一个MAC PDU中,并加上了“MAC Header”,最终形成一个MAC PDU。最后,物理层将第四数据发送至主基站和/或辅基站。
进一步的,在第一RLC实体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之后,还包括:
UE将待分流的所述第一数据预先存储在第二RLC实体的缓存中。
进一步的,第一RLC实体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具体为:
第一RLC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级联,并给级联后的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
本实施例中,第一RLC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级联处理,但不进行分段,即将若干个来自第一PDCP实体的数据包合为一个,形成较大的数据包,但最大不能超过协议要求的数据包最大尺寸8188Bytes。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多个数据包共用第一RLC实体中的一个序号,所以占用更少的RLC序号,当数据量较大而空口条件较好时,减小了因RLC窗口推动受限而造成的数据时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技术特征“UE将待分流的所述第一数据预先存储在第二RLC实体的缓存中”和“UE的第一RLC实体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级联”,可以自由组合来实施的,组合后有四种实施方式:
UE的物理层将第四数据发出后,辅基站的物理层接收来自UE的第四数据,所述第四数据依次经过辅基站的MAC实体、RLC实体和PDCP实体的处理,以及主基站的RLC实体和PDCP实体的处理,形成第五数据。
主基站和辅基站对数据包的处理与UE对数据包的处理互为逆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第一RLC实体与MAC实体之间设置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且第二PDCP实体与辅基站的PDCP实体逻辑对应,第二RLC实体与辅基站的RLC实体逻辑对应,改变现有技术中对待分流数据的处理流程,对底层测量到的空口情况变化反应较快,动态分流的效果较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如图12所示,包括:
501、UE向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上报BSR,以使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为所述UE分配上行传输资源。
502、UE的第一PDCP实体接收来自应用层的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
503、UE的第一RLC实体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形成第二数据,并将所述第二数据中待分流的分流数据发送至第二PDCP实体。
504、UE的第二PDCP实体接收来所述分流数据,并将所述分流数据发送至UE的第二RLC实体。
505、UE的第二RLC实体根据接收到的辅基站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将接收到的所述分流数据分段级联后,添加第二RLC序号,形成第三数据。
具体的,UE的第二RLC实体将所述第三数据发送至UE的MAC实体。
506、UE将处理后的所述第三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
具体的,UE的MAC实体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处理后,形成第四数据,并将所述第四数据发送至物理层,以使物理层将所述第四数据发送至辅基站。
与第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接收到辅基站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之前,数据就进入了第二PDCP实体,因此,UE的第一RLC实体就只对数据包做加序号的处理,而不对数据包进行分段级联,而对数据包进行分段级联的工作需要第二RLC实体来做。除此之外,本实施例的其它步骤同第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UE的物理层将第四数据发出后,辅基站的物理层接收来自UE的第四数据,所述第四数据依次经过辅基站的MAC实体、RLC实体和PDCP实体的处理,以及主基站的RLC实体和PDCP实体的处理,形成第五数据。主基站和辅基站对数据包的处理与UE对数据包的处理互为逆过程,在此也不再赘述。
在UE的第一RLC实体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之后,还包括:
UE将待分流的所述第一数据预先存储在第二RLC实体的缓存中。
当所述方法的数据分流类型为部分分流时,所述UE向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上报BSR,具体为:
在判断待传数据的总量小于或等于预先配置的BSR门限后,只向辅基站上报BSR;
在判断待分流数据的总量大于预先配置的BSR门限后,向辅基站上报BSR,向主基站上报待分流数据的总量与BSR门限的差值。
当所述方法的数据分流类型为部分分流时,UE只向主基站上报BSR。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第一RLC实体与MAC实体之间设置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且第二PDCP实体与辅基站的PDCP实体逻辑对应,第二RLC实体与辅基站的RLC实体逻辑对应,改变现有技术中对待分流数据的处理流程,对底层测量到的空口情况变化反应较快,动态分流的效果较好。
与上述数据分流配置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如图13所示,包括发送机131和接收机132,其中,
发送机131,用于:
发送第一消息至辅基站,所述第一消息用于向所述辅基站请求
进行数据分流,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无线承载RB的标识和所述RB的业务质量要求Qos参数,以使所述辅基站确定待分流RB并为所述待分流RB设置配置参数;和
发送第三消息至用户终端UE,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标识和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以使所述UE为所述待分流RB建立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并进行数据分流配置;
接收机132,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辅基站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UE具有第一PDCP实体,第一RLC实体和MAC实体,所述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位于所述第一RLC实体与所述MAC实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消息中还包括:缓冲状态报告BSR门限值,所述BSR门限值由所述辅基站分配并用于供所述UE上报BSR,所述BSR用于使所述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为所述UE分配上行传输资源。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机132还用于,当所述辅基站的缓存中的下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辅基站设置的缓存门限时,接收所述辅基站的数据请求;
所述发送机131还用于,根据所述辅基站周期性上报的所述辅基站的缓存情况,向所述辅基站发送数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消息中还包括:分流类型标识,用于指示该数据分流为完全分流或者部分分流,其中,
所述部分分流是指一个RB的数据部分经由所述辅基站传输,部分经由所述主基站传输,所述完全分流是指一个RB的数据全部经由所述辅基站传输。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系统,如图14所示,包括主基站2和辅基站3,所述主基站包括PDCP实体21和RLC实体22,所述辅基站包括PDCP实体31、RLC实体32其中,
所述主基站2的PDCP实体21用于接收来自服务网关SGW的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其中,所述数据的传输方法为部分分流;
所述主基站2的RLC实体22用于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形成第二数据,并将所述第二数据中待分流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的PDCP实体;
所述辅基站3的PDCP实体31用于将所述待分流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3的RLC实体32;
所述辅基站3用于处理所述待分流数据,并将所述处理后的待分流数据发送至UE。
进一步的,所述主基站2的RLC实体22还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分段级联处理,并给分段级联后的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
本实施例基站系统中的主基站可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主基站的动作,该基站系统中的辅基站可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辅基站的动作。
本实施例的基站系统,部分分流的数据在经过主基站的RLC实体的处理后,进入辅基站的PDCP实体,与辅基站的PDCP实体和RLC实体相对应的,本实施例在UE的第一RLC实体与MAC实体之间设置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改变现有技术中对待分流数据的处理流程,对底层测量到的空口情况变化反应较快,动态分流的效果较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系统,如图14所示,包括主基站2和辅基站3,所述主基站包括PDCP实体21和RLC实体22,所述辅基站包括PDCP实体31、RLC实体32,
所述主基站2的PDCP实体21用于接收来自服务网关SGW的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第一数据,其中,所述数据的传输方法为完全分流;
所述主基站2的RLC实体2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辅基站3的PDCP实体31;
所述辅基站3的PDCP实体31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主基站2的所述第一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数据发送至辅基站3的RLC实体32;
所述辅基站3处理所述第一数据,并将所述处理后的第一数据发送至UE。
本实施例基站系统中的主基站可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主基站的动作,该基站系统中的辅基站可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辅基站的动作。
本实施例中,由于进行完全分流的数据不需要经过主基站来传输,因此,主基站的RLC实体无需给数据包分配RLC序号,这样简化了处理流程,减少了信令开销,加快了数据的传输。此外,与辅基站的PDCP实体和RLC实体相对应的,本实施例在UE的第一RLC实体与MAC实体之间设置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改变现有技术中对待分流数据的处理流程,对底层测量到的空口情况变化反应较快,动态分流的效果较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终端,如图15所示,包括第一PDCP实体41、第一RLC实体42、MAC实体43和物理层44,还包括:BSR上报单元40、第二PDCP实体45和第二RLC实体46,所述第二PDCP实体45和第二RLC实体46位于所述UE的第一RLC实体42与MAC 43之间,其中,
BSR上报单元40,用于向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上报BSR,以使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为所述UE分配上行传输资源;
第一PDCP实体41,用于对所述数据进行第一处理,形成第一数据;
第一RLC实体42,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分段级联,添加第一RLC序号,形成第二数据,并根据接收到的辅基站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将所述第二数据中待分流的分流数据发送至第二PDCP实体45;
第二PDCP实体,用于将所述分流数据发送至UE的第二RLC实体46;
第二RLC实体46,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分流数据添加第二RLC序号,形成第三数据,并将所述第三数据发送至所述UE的MAC实体43;
所述UE的物理层44,用于将处理后的第三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
进一步的,当数据分流方法为部分分流时,所述BSR上报单元具体用于:
在判断待传数据的总量小于或等于预先配置的BSR门限后,向所述辅基站上报BSR;或
在判断待分流数据的总量大于预先配置的BSR门限后,向所述辅基站上报BSR,并向所述主基站上报待分流数据的总量与BSR门限的差值。
本实施例基站系统中的UE可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UE的动作。
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终端,通过在第一RLC实体与MAC实体之间设置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且第二PDCP实体与辅基站的PDCP实体逻辑对应,第二RLC实体与辅基站的RLC实体逻辑对应,改变现有技术中对待分流数据的处理流程,对底层测量到的空口情况变化反应较快,动态分流的效果较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终端,如图15所示,包括第一PDCP实体41、第一RLC实体42、MAC实体43和物理层44,还包括:BSR上报单元40、第二PDCP实体45和第二RLC实体46,所述第二PDCP实体45和第二RLC实体46位于所述UE的第一RLC实体42与MAC43之间,
BSR上报单元40,用于向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上报BSR,以使主基站和/或辅基站为所述UE分配上行传输资源;
第一PDCP实体41,用于对所述数据进行第一处理,形成第一数据;
第一RLC实体42,用于给所述第一数据添加第一RLC序号,形成第二数据,并将所述第二数据中待分流的分流数据发送至所述UE的第二PDCP实体45;
第二PDCP实体45,用于将所述分流数据发送至UE的第二RLC实体46;
第二RLC实体46,用于根据接收到的辅基站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将接收到的所述分流数据分段级联后,添加第二RLC序号,形成第三数据,将所述第三数据发送至MAC实体43;
物理层44用于将处理后的第三数据发送至所述辅基站。
进一步的,当数据分流方法为部分分流时,所述BSR上报单元具体用于:
在判断待传数据的总量小于或等于预先配置的BSR门限后,向所述辅基站上报BSR;
在判断待分流数据的总量大于预先配置的BSR门限后,向所述辅基站上报BSR,和向所述主基站上报待分流数据的总量与BSR门限的差值。
本实施例基站系统中的UE可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UE的动作。
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终端,通过在第一RLC实体与MAC实体之间设置第二PDCP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且第二PDCP实体与辅基站的PDCP实体逻辑对应,第二RLC实体与辅基站的RLC实体逻辑对应,改变现有技术中对待分流数据的处理流程,对底层测量到的空口情况变化反应较快,动态分流的效果较好。
本实施例中各实体单元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同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基站发送第一消息至辅基站,所述第一消息用于向所述辅基站请求进行数据分流,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无线承载RB的标识和所述RB的业务质量要求Qos参数,以使所述辅基站确定待分流RB并为所述待分流RB设置配置参数;
所述主基站接收来自所述辅基站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
所述主基站发送第三消息至用户终端UE,所述第三消息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标识和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
所述UE的前序编码preamble。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消息还包括:
所述UE的前序编码preamble。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基站发送第一消息至辅基站后,还包括:
当所述辅基站的缓存中的下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辅基站设置的缓存门限时,所述主基站接收所述辅基站的数据请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和/或所述第三消息中还包括:分流类型标识,用于指示该数据分流为完全分流或者部分分流;
其中,所述部分分流为一个RB的数据部分经由所述辅基站传输,部分经由所述主基站传输;
所述完全分流为一个RB的数据全部经由所述辅基站传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主基站接收所述辅基站或所述UE发送的数据分流配置准备就绪消息,并开始进行数据分流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RB的优先级、是否可以被抢占、上行最大比特速率、上行保证比特速率、下行最大比特速率、下行保证比特速率,最大容许时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基站为所述UE的服务基站;
所述辅基站为参与所述UE的载波聚合,并进行数据分流的基站。
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机,用于:
发送第一消息至辅基站,所述第一消息用于向所述辅基站请求进行数据分流,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无线承载RB的标识和所述RB的业务质量要求Qos参数,以使所述辅基站确定待分流RB并为所述待分流RB设置配置参数;和
发送第三消息至用户终端UE,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标识和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
接收机,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辅基站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
所述UE的前序编码preamble。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消息还包括:
所述UE的前序编码preamble。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机还用于,当所述辅基站的缓存中的下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辅基站设置的缓存门限时,接收所述辅基站的数据请求。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或所述第三消息还包括:
分流类型标识,用于指示该数据分流为完全分流或者部分分流,其中,
所述部分分流是指一个RB的数据部分经由所述辅基站传输,部分经由所述基站传输,所述完全分流是指一个RB的数据全部经由所述辅基站传输。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机还用于接收所述辅基站或所述UE发送的数据分流配置准备就绪消息,并开始进行数据分流传输。
15.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待分流RB的配置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RB的优先级、是否可以被抢占、上行最大比特速率、上行保证比特速率、下行最大比特速率、下行保证比特速率,最大容许时延。
16.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为所述UE的服务基站;
所述辅基站为参与所述UE的载波聚合,并进行数据分流的基站。
CN201280072392.1A 2012-04-20 2012-12-05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Active CN1042475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54570.1A CN108337633B (zh) 2012-04-20 2012-12-05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CN201280072392.1A CN104247547B (zh) 2012-04-20 2012-12-05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12/074459 2012-04-20
PCT/CN2012/074459 WO2013155709A1 (zh) 2012-04-20 2012-04-20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PCT/CN2012/085977 WO2013155846A1 (zh) 2012-04-20 2012-12-05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CN201280072392.1A CN104247547B (zh) 2012-04-20 2012-12-05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54570.1A Division CN108337633B (zh) 2012-04-20 2012-12-05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7547A CN104247547A (zh) 2014-12-24
CN104247547B true CN104247547B (zh) 2018-04-10

Family

ID=5223176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2392.1A Active CN104247547B (zh) 2012-04-20 2012-12-05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CN201810254570.1A Active CN108337633B (zh) 2012-04-20 2012-12-05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54570.1A Active CN108337633B (zh) 2012-04-20 2012-12-05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42475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0954B (zh) * 2017-05-04 2023-04-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会话分流的方法及装置
CN118301679A (zh) * 2017-06-16 2024-07-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接入网设备
CN110932986B (zh) * 2018-09-20 2023-04-07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包分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972205B (zh) * 2018-09-28 2021-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13766514B (zh) * 2020-06-02 2023-08-0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 组网资源分流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2203275B (zh) * 2020-10-13 2022-08-1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分流方法和系统
CN112866126B (zh) * 2020-12-29 2022-08-19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dcp分流处理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141631B (zh) * 2021-04-22 2023-01-31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双连接数据分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04760A (zh) * 2021-06-28 2023-0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Cn)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3891398B (zh) * 2021-10-27 2023-07-1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确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489820A (zh) * 2022-01-17 2023-07-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通信链路的接入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4065215A1 (zh) * 2022-09-27 2024-04-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发送数据量的方法、装置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5494A (zh) * 2009-02-03 2010-08-0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lte-a系统内的数据分流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01848A1 (en) * 2000-12-05 2002-08-01 Ivan Lee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n-location, wireless access of web content
CN100531432C (zh) * 2006-06-20 2009-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分流方法和装置
US9113372B2 (en) * 2010-03-05 2015-08-1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gram
CN102238632B (zh) * 2010-04-21 2014-12-1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分流的处理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2244895B (zh) * 2010-05-13 2015-12-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移动性的分流方法及装置
EP2709418B1 (en) * 2011-05-31 2020-03-2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ffloading point device, user equipment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CN102421146B (zh) * 2011-11-29 2014-1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载波业务分流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5494A (zh) * 2009-02-03 2010-08-0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lte-a系统内的数据分流方法、装置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SDPA Multipoint Transmission;3GPP TSG RAN WG1;《3GPP TR25.872 V1.0.31》;20110908;正文第22-2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37633A (zh) 2018-07-27
CN108337633B (zh) 2020-11-17
CN104247547A (zh)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47547B (zh)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EP3616440B1 (en) Duplicating pdcp pdus for a radio bearer
JP6980836B2 (ja) データ送信方法、ユーザ機器、および基地局
US1120227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746936B (zh) 用于从wtru调度上行链路数据的方法以及wtru
CN101715215B (zh) 改善排程要求程序与随机存取程序间互动的方法及装置
KR101654495B1 (ko) 업링크 전송을 위한 패킷의 분할을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883728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itializing, preserving, and reconfiguring token buckets
CN102939729B (zh) 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分组控制方法
CN109075952A (zh) 在无线系统中媒介接入协议数据单元组装
US1011726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buffer state by user equipment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964301B2 (ja) 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のため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使用可能送信電力情報を構成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KR102067589B1 (ko) 무선 통신에서 패킷 프로세싱을 병렬화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EP3737183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WO2014190550A1 (zh) 一种通讯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7295459B (zh) 用于d2d通信的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基站及其方法
EP355613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488308A (zh)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传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7566096A (zh) 一种终端到终端d2d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5265014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13039734A (zh) 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08631951A (zh) 重传处理方法和设备
WO2013155709A1 (zh)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CN114041314A (zh) 用户设备和调度节点
CN104685959B (zh) 具有统一接口的无源无线电链路控制实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