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36135A - 开口位置能变更的处理单元 - Google Patents
开口位置能变更的处理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36135A CN104236135A CN201410247839.5A CN201410247839A CN104236135A CN 104236135 A CN104236135 A CN 104236135A CN 201410247839 A CN201410247839 A CN 201410247839A CN 104236135 A CN104236135 A CN 1042361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cessing unit
- slit portion
- air
- air inlet
- exhaust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口位置能变更的处理单元,能够对应每个现场都不同的导管连接方向,并且能够抑制部件数的增加,且简化形状并抑制成本上升。处理单元(1)中,导入被太阳热加温的空气的进气口(11)形成于壳体(10)的一端侧,并且将导入的空气排气的排气口(12)形成于壳体(10)的另一端侧,将设在该进气口(11)与该排气口(12)之间的风扇(20)收纳在壳体(10)内,并具有:在与形成有进气口(11)和排气口(12)的面处于交叉关系的上表面壁(10a),间断且孔状地形成有狭缝的第1狭缝部(11a)、(12a);在与形成有进气口(11)和排气口(12)的面处于交叉关系的下表面壁(10b),间断且孔状地形成有狭缝的第2狭缝部(11b)、(12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处理单元,特别是涉及开口位置能变更的处理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利用被太阳热加温的空气来进行供暖等的太阳能系统房屋。在这样的太阳能系统房屋中,在屋顶设有太阳热集热部,使集热用的导管与该太阳热集热部连通,进一步在集热用的导管连接处理单元。处理单元进行切换,将被太阳热集热部加温而流过集热用的导管的暖空气引入室内、或者不引入室内而排出。
这样的处理单元是在例如具有风扇、热交换线圈的主箱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组装风门箱(damper box)而构成的。在上游侧的风门箱设有能将导入的空气在被太阳热集热部加温的高温空气与室内的空气间切换的风门,在下游侧的风门箱设有能将空气的排出目的地在室内与外部间进行切换的风门。处理单元通过切换所述2个风门,能够进行供暖、排气和空气循环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处,在太阳能系统中,连接导管的方向因现场而不同。但是,在所述处理单元中,通过变更安装在主箱的风门箱的朝向,即使连接导管的方向因现场而不同,也能够进行对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359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处理单元需要是主箱、上游侧和下游侧的风门箱的分为3段的构造,为了将其进行连接,部件数增加,且需要将用于连接箱彼此的连接用凸缘形成于各箱等,形状复杂且高价。
本发明是为解决这样的现有的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单元,其能够对应在每个现场都不同的导管连接方向,并且能够抑制部件数的增加,且简化形状并抑制成本上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处理单元中,导入被太阳热加温的空气的进气口形成于壳体的一端侧,并且将导入的空气排气的排气口形成于壳体的另一端侧,将设在该进气口与该排气口之间的风扇收纳在壳体内,处理单元的特征在于,包括:第1狭缝部,在与形成有进气口和排气口的至少一个通气口的面处于交叉关系的壳体壁部,间断且孔状地形成有狭缝;第2狭缝部,在与形成有通气口的面处于交叉关系的其他壳体壁部,间断且孔状地形成有狭缝。
根据本发明的处理单元,由于包括间断且孔状地形成的第1和第2狭缝部,因此通过例如用钳子等加工使得间断地形成的狭缝连续,能够在现场使第1和第2狭缝部选择性开口。由此,即使连接导管的方向因现场而不同,也能够进行对应。另外,由于能够如上所述地进行对应,因此不需要使处理单元为分为3段的构造,也不需要形成凸缘等。所以,能够对应在每个现场都不同的导管连接方向,并且能够抑制部件数的增加,且简化形状并抑制成本上升。
另外,该处理单元中,优选的是第1狭缝部与第2狭缝部隔着通气口相面对,且被形成在隔着包含通气口的中心线的平面而对置的位置。
根据该处理单元,由于隔着通气口相面对,且形成为隔着包含通气口的中心线的平面而对置,因此即使在现场使第1狭缝部和第2狭缝部的任意个开口的情况下,对于将通气口等在闭合状态与开放状态间进行切换的风门能够使用相同形状,能够抑制部件数量。
另外,该处理单元中,优选的是与第1狭缝部和第2狭缝部分别对应地形成用于安装风门的安装部位。
根据该处理单元,由于与第1狭缝部和第2狭缝部分别对应,形成用于安装风门的安装部位,因此即使在现场使第1狭缝部和第2狭缝部中的任意一个开口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安装风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处理单元,能够对应在每个现场都不同的导管连接方向,并且能够抑制部件数的增加,且简化形状并抑制成本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处理单元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和图2所示的第1狭缝部的放大主视图。
图4是示出从进气口侧和排气口侧两者的第2狭缝部形成开口的情况下的风门的动作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处理单元
10…壳体
10a…上表面壁
10b…下表面壁
10c~10f…安装孔(安装部位)
11…进气口(通气口)
11a、11b…狭缝部
12…排气口(通气口)
12a、12b…狭缝部
20…风扇
21…风扇马达
30…热交换线圈
31…热介质导入管
32…热介质排出管
40…风门
41…马达
50…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单元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处理单元的A-A剖视图。
图1和图2所示的处理单元1,对设在屋顶上的太阳热集热部所加温的空气进行导入,并在引入室内,或者不引入室内而排出间进行切换。这样的处理单元1例如是如图1所示的箱形,具体而言具有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0,导入被太阳热加温的空气的进气口11在壳体10的一端侧形成,并且将导入的空气进行排气的排气口12在壳体10的另一端侧形成。另外,处理单元1设有:用于在进气口11与排气口12之间获得送风能力的风扇20;用于驱动风扇20的风扇马达21。
另外,如图1所示,在排气口12安装有导管安装用金属配件13。在该金属配件13形成有在壳体10的外部露出的凸缘部13a,在该凸缘部13a形成有用于安装导管的螺纹孔13b。在进气口11,与排气口12同样设置有导管安装金属配件13。
并且,处理单元1在风扇20的稍稍上游侧设有热交换线圈30。该热交换线圈30具有:在壳体10的侧面露出的热介质导入管31和热介质排出管32。热介质导入管31是导入热介质的配管,从热交换线圈30的热介质导入管31导入的热介质被太阳热集热部所加温的空气加热。热介质排出管32是用于将通过加热得到的热介质供给至箱体等热水储存箱的配管。从热介质排出管32排出的热介质供给至箱体等热水储存箱,与热水储存箱内的水进行热交换。由此,热水储存箱内的水被加热,作为热水供给至家庭内。
此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单元1在壳体10设有进气口11与排气口12。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单元1能够进行从进气口11导入暖空气,从排气口12排气。例如,在夏季等那样不需要供暖的季节中,被太阳热集热部加温的空气需要全部排出到外部并丢弃。在该情况下,空气从箭头AR1所示的方向进气,从箭头AR2所示的方向排气。
另外,在冬季等那样需要进行供暖的季节中,处理单元1需要将被太阳热集热部加温的空气导入室内。在这样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将排气口12以外的开口部与室内供给用的导管连接。但是,在住宅等中,在每个现场的室内供给用的导管连接方向不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第1狭缝部12a和第2狭缝部12b,使得例如能够从箭头AR3、AR4这两者连接室内供给用的导管。
第1狭缝部12a是在与形成有排气口12的面处于交叉关系的上表面壁(壳体壁部)10a,间断且孔状地形成有狭缝的部位。图3是图1和图2所示的第1狭缝部12a的放大主视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6个狭缝S间断地形成,整体为长方形。在形成开口的情况下,将狭缝S的连接部分C例如利用钳子等切断。
再次参照图1和图2。第2狭缝部12b是在与形成有排气口12的面处于交叉关系的下表面壁(其他壳体壁部)10b,间断且孔状地形成有狭缝S的部位。由于该第2狭缝部12b与第1狭缝部12a的形状等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这样,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单元1对于排气口12形成有第1狭缝部12a与第2狭缝部12b,因此通过利用钳子等将想要切断的狭缝部12a、12b的连接部位C切断,就能够在处理单元1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设有开口,即使在室内供给用的导管因现场而位于处理单元1的上表面侧的情况下、或位于下表面侧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每个现场进行对应。此外,在来自狭缝部12a、12b的开口,与进气口11、排气口12同样设置有导管安装金属配件13。
而且,例如在从第2狭缝部12b形成有开口的情况下,如图1和图2所示,设有用于将排气口12与第2狭缝部12b所形成的开口在闭合状态与开放状态间进行切换的风门40。由此,能够提供在上表面没有开口,在另一端面与下表面具有开口,能够分别选择性地使暖空气流过的处理单元1。
此处,第1狭缝部12a与第2狭缝部12b,隔着排气口12相面对,且形成为隔着包含排气口12的中心线L的平面而对置。因此,即使在现场使第1狭缝部12a和第2狭缝部12b中的任意一个开口的情况下,对于将排气口12在闭合状态与开放状态间切换的风门40能够使用相同形状,能够抑制部件数量。
此外,在处理单元1的侧壁,与第1狭缝部12a和第2狭缝部12b分别对应地形成用于安装风门40的安装孔(安装部位)10c、10d。因此,即使从第1狭缝部12a和第2狭缝部12b的任意一个设有开口,也能够利用安装孔10c、10d来安装风门40。此外,在从第2狭缝部12b形成有开口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驱动风门40的马达41经由安装孔10d安装。
再次参照图1和图2。处理单元1具有的功能是,吸起室内的空气并排出,或者通过再次返回室内来使空气循环。在具有这样的功能的处理单元1的情况下,需要在设有进气口11的一端侧设有开口。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单元1在进气口11侧也具有第1狭缝部11a和第2狭缝部11b。
第1狭缝部11a与排气口12侧的第1狭缝部12a同样,是在与形成有进气口11的面处于交叉关系的上表面壁(侧壁)10a,间断且孔状地形成有狭缝S的部位。由于该第1狭缝部11a与图3所示的形状等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另外,对于第2狭缝部11b也与排气口12侧的第2狭缝部12b同样,是在与形成有进气口11的面处于交叉关系的下表面壁(其他侧壁)10b,间断且孔状地形成有狭缝S的部位。由于该第2狭缝部11b与图3所示的形状等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这样,由于对于进气口11形成有第1狭缝部11a与第2狭缝部11b,因此即使在从室内吸起空气的导管因现场而位于处理单元1的上表面侧的情况、或位于下表面侧的情况下,通过利用钳子等将想要切断的狭缝部11a、11b的连接部位C切断,就能够在处理单元1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设有开口,能够在每个现场进行对应。另外,关于此处形成的开口也与上述同样设置有导管安装金属配件13。
并且,需要在进气口11侧也设有风门40。因此,如图1所示,在进气口11侧形成用于安装风门40的安装孔(安装部位)10e、10f。
并且,关于进气口11侧也与排气口12侧同样,第1狭缝部11a与第2狭缝部11b隔着进气口11相面对,且形成为隔着包含进气口11的中心线L的平面而对置。因此,即使在现场使第1狭缝部11a和第2狭缝部11b中的任意一个开口的情况下,对于将进气口11在闭合状态与开放状态间进行切换的风门40能够使用相同形状,能够抑制部件数量。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单元1的制造和安装方法。首先,在制造时,通过冲压加工等制作分别形成有进气口11侧和排气口12侧的第1狭缝部11a、12a和第2狭缝部11b、12b的板材。
接下来,使这些板材为上表面10a和下表面10b地组装并形成壳体10,并且安装风扇20和风扇马达21。并且,根据需要安装热交换线圈30。此外,在作成壳体10时,通常在壳体10的内侧设有隔热材料。
之后,将如上所述制作的壳体10、导管安装金属配件13、风门40、驱动风门40的马达41出厂。
操作者在现场确认导管的朝向、用户的规格,与之相应地用钳子等切下狭缝部11a、11b、12a、12b的连接部位C并形成开口。然后,在开口设置导管安装金属配件13。
接下来,操作者经由与开口相应的安装孔10c~10f安装风门40和马达41。之后,将处理单元1例如安装在屋顶上,并且用新的建筑材料覆盖处理单元1以防雨。如上所述,进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单元1的制造和安装。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切下连接部位C的操作是在现场进行的,但在预先得知导管的朝向、用户的规格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出厂前形成开口,安装风门40和马达41。并且,也可以仅形成一部分的开口,在现场形成其他开口。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单元1的动作。图4是示出从进气口11侧和排气口12侧两者的第2狭缝部11b、12b形成有开口的情况下的风门40的动作的剖视图。此外,图4与图2同样示出图1的A-A截面。
在图4所示的处理单元1的情况下,能实现1)供暖、2)排气、3)空气循环、4)屋顶冷却的4个功能。首先,在进行1)供暖的情况下,进气口11侧的风门40使第2狭缝部11b的开口为闭合状态,进气口11为开放状态。并且,排气口12侧的风门40使第2狭缝部12b的开口为开放状态,排气口12为闭合状态。由此,被太阳热集热部加温的空气经由处理单元1被引入室内(参照箭头AR1、AR3)。
另外,在进行2)排气的情况下,进气口11侧的风门40使第2狭缝部11b的开口为开放状态,进气口11为闭合状态。并且,排气口12侧的风门40使第2狭缝部12b的开口为闭合状态,排气口12为开放状态。由此,室内的空气经由处理单元1排出到外部(参照箭头AR5、AR2)。
另外,在进行3)空气循环的情况下,进气口11侧的风门40使第2狭缝部11b的开口为开放状态,进气口11为闭合状态。并且,排气口12侧的风门40使第2狭缝部12b的开口为开放状态,排气口12为闭合状态。由此,室内的空气经由处理单元1再次供给到室内并循环(参照箭头AR5、AR3)。
并且,在进行4)屋顶冷却的情况下,进气口11侧的风门40使第2狭缝部11b的开口为闭合状态,进气口11为开放状态。并且,排气口12侧的风门40使第2狭缝部12b的开口为闭合状态,排气口12为开放状态。由此,被太阳热集热部加温的空气经由处理单元1原样排出到外部,进行屋顶的冷却(参照箭头AR1、AR2)。
通过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单元1,由于包括间断且孔状地形成有狭缝S的第1狭缝部11a、12a和第2狭缝部11b、12b,例如通过用钳子等加工使得间断地形成的狭缝S连续,能够在现场使第1狭缝部11a、12a和第2狭缝部11b、12b选择性开口。由此,即使连接导管的方向因现场而不同,也能够进行对应。另外,由于能够如上所述地进行对应,因此不需要使处理单元1为分为3段的构造,也不需要形成凸缘等。所以,能够对应在每个现场都不同的导管连接方向,并且能够抑制部件数的增加,且简化形状并抑制成本上升。
另外,由于第1狭缝部11a、12a和第2狭缝部11b、12b隔着通气口11和排气口12相面对,且被形成在隔着包含通气口11和排气口12的中心线L的平面而对置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现场使第1狭缝部11a、12a和第2狭缝部11b、12b的任意一个开口的情况下,对于将通气口11和排气口12在闭合状态与开放状态间进行切换的风门能够使用相同形状,能够抑制部件数量。
另外,由于与第1狭缝部11a、12a和第2狭缝部11b、12b分别对应,形成用于安装风门40的安装部位10c~10f,因此即使在现场使第1狭缝部11a、12a和第2狭缝部11b、12b中的任意一个开口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安装风门40。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的范围内施加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部11a、11b、12a、12b设在进气口11侧和排气口12侧,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形成于进气口11侧,也可以仅形成于排气口12侧。另外,狭缝部11a、11b、12a、12b的形状不限于长方形,可以是正方形、圆形和菱形等,能够适当变更其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1不限于设置在屋顶上,也可以设置在建筑物的壁面、阁楼。此外,在将处理单元1设置在壁面的情况下,经由图1所示的凸缘50进行螺栓固定等。另外,在设置在屋顶上的情况下,也可以经由凸缘50螺栓固定于进行防雨的建筑材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1的进气口11和排气口12形成于壳体10的端面,但例如也可以形成于上表面壁10a等侧壁。另外,狭缝部11a、11b、12a、12b不限于在侧壁,也可以在壳体10的端面形成。
本申请基于2013年6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3-121218)。
Claims (3)
1.一种开口位置能变更的处理单元,导入被太阳热加温的空气的进气口形成于壳体的一端侧,并且将导入的空气排气的排气口形成于壳体的另一端侧,将设在该进气口与该排气口之间的风扇收纳在壳体内,所述处理单元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1狭缝部,在与形成有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的至少一个通气口的面处于交叉关系的壳体壁部,间断且孔状地形成有狭缝;
第2狭缝部,在与形成有所述通气口的面处于交叉关系的其他壳体壁部,间断且孔状地形成有狭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位置能变更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狭缝部与所述第2狭缝部隔着所述通气口相面对,且被形成在隔着包含所述通气口的中心线的平面而对置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口位置能变更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1狭缝部和所述第2狭缝部分别对应地形成用于安装风门的安装部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21218 | 2013-06-07 | ||
JP2013121218A JP2014238227A (ja) | 2013-06-07 | 2013-06-07 | 開口位置変更可能なハンドリング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36135A true CN104236135A (zh) | 2014-12-24 |
Family
ID=52135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47839.5A Pending CN104236135A (zh) | 2013-06-07 | 2014-06-05 | 开口位置能变更的处理单元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238227A (zh) |
CN (1) | CN104236135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81560B2 (ja) * | 2016-03-24 | 2020-11-04 | 株式会社長府製作所 | 換気装置 |
JP7045744B1 (ja) | 2021-11-01 | 2022-04-01 | 俊明 前田 | エア集熱システム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89386A (ja) * | 1995-09-27 | 1997-04-04 | Natl House Ind Co Ltd | 太陽熱利用装置 |
CN1152697A (zh) * | 1995-12-22 | 1997-06-25 | 黄信璁 | 吊挂式空调送风机装置的改进结构 |
US20020117166A1 (en) * | 2001-02-07 | 2002-08-29 | Kabushiki Kaisha Ohem Kenkyujo | Solar-system house |
-
2013
- 2013-06-07 JP JP2013121218A patent/JP2014238227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6-05 CN CN201410247839.5A patent/CN10423613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89386A (ja) * | 1995-09-27 | 1997-04-04 | Natl House Ind Co Ltd | 太陽熱利用装置 |
CN1152697A (zh) * | 1995-12-22 | 1997-06-25 | 黄信璁 | 吊挂式空调送风机装置的改进结构 |
US20020117166A1 (en) * | 2001-02-07 | 2002-08-29 | Kabushiki Kaisha Ohem Kenkyujo | Solar-system hous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238227A (ja) | 2014-1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679781B1 (ko) | 에어컨의 실내 장치 | |
CN104795743A (zh) | 一种配电间电气柜的散热系统 | |
US20180093900A1 (en) | Integrated mechanical, electrical and plumbing appliance for a building | |
EP2306108A1 (en) | A ventilating arrangement | |
CN204612012U (zh) | 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器 | |
EP2706305B1 (en) | Heat recovery unit for controll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ystems | |
CN104236135A (zh) | 开口位置能变更的处理单元 | |
CN102541219A (zh) | 散热系统及应用该散热系统的机房 | |
CN105115251A (zh) | 佛香烘干房 | |
KR101031788B1 (ko) | 이중관을 이용한 급/배기장치 | |
CN206556192U (zh) | 一种具有取暖功能的新风机 | |
CN205227550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KR101784135B1 (ko) | 화재 피해를 줄이기 위한 환풍 시스템 | |
CN210718371U (zh) | 烘干机 | |
CN101149172A (zh) | 冰箱空调器 | |
EP2847517B1 (en) | Fixture for air supply to a room with air temperature treatment | |
WO2015171052A2 (en) | A ventilation device | |
CN204555253U (zh) | 一种防盗空调 | |
CN204943749U (zh) | 一种电子制冷天花系统及其电子制冷模块 | |
US20240003556A1 (en) | Heat exchange unit | |
CN201445813U (zh) | 一种低烟机 | |
KR200384289Y1 (ko) | 벽부착형 열교환 환기장치 | |
CN209639405U (zh) | 一种立式烘房 | |
CN104896701A (zh) | 一种空调器的排风道 | |
CN210980007U (zh) | 一种燃气暖风机与顶棚辐射水板相结合的复合式供暖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