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98677B - 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98677B
CN104198677B CN201410439738.8A CN201410439738A CN104198677B CN 104198677 B CN104198677 B CN 104198677B CN 201410439738 A CN201410439738 A CN 201410439738A CN 104198677 B CN104198677 B CN 1041986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ocarbon
kerogen
source rock
cracking
becom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397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98677A (zh
Inventor
陈国辉
卢双舫
李进步
李晓光
单俊峰
胡英杰
薛海涛
王民
肖佃师
田善思
毛俊利
韩霞
王新
沈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to CN20141043973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9867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986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986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986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986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 For Refining Petroleu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在抽提-热解实验的基础上对热解参数S2进行校正,消除残留油对S2的影响,并且确定校正系数,对油田已有资料中的S2进行校正;同时,对胶质和沥青质进行热解实验,获得胶质和沥青质的产烃率,结合组分动力学模型对源岩剩余裂解潜力进行评价,再次结合组分动力学模型实现对源岩原始裂解潜力S2 0的恢复。本发明方法可对三个类型的有机质进行原始裂解潜力恢复,在任意成熟度下均可以恢复至原始状态,其中,干酪根初次裂解过程中产生的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越高,本发明提供的恢复结果提高幅度越大。

Description

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属于油气地球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研究表明排烃效率最高可达80%~90%,这种情况下残余有机质裂解潜力无法反映烃源岩原始裂解能力,排烃效率越高,二者之间偏差越大;另外,对烃源岩生油、生气评价时,对源岩原始裂解潜力的恢复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提供一种对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的恢复,前人提出过多种方案。自然演化剖面法通过采集相同层位不同埋深的烃源岩,实测有机碳含量及生烃潜量,然后求出不同成熟度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的恢复系数,此法由于样品不易采到,较难操作;模拟实验法基于生烃反应的时温互补原理,通过提高温度缩短生烃反应时间,取不同类型代表性样品进行模拟实验,并测得加热到不同温度时的镜质体反射率,即可获得不同成熟度时有机质成油、成气转化率,根据转化率与源岩剩余裂解潜力即可对原始裂解潜力进行恢复,但此法在实验条件下获得的镜质体反射率的演化特征与地质条件下并不平行,因此地质应用过程受到质疑;物质平衡法认为有机母质转化前的初始质量等于转化后的残余有机母质质量和各种产物质量之和,有机母质生排烃过程可近似看成C、H、O三种元素守恒的过程,根据有机质和原油的H/C和O/C原子比,对有机质生烃反应进行配平,推导出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系数,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无法一一对应地确定达到某一成熟度时各种产物的精确组成,仅能通过数学优化对方程近似配平,此法主要见于文献;相比之下,化学动力学法应用更为广泛,有机质生成油气的过程可概括为干酪根初次裂解直接成油、直接成气和原油二次裂解成气三个过程,利用化学动力学原理求取不同成熟度时有机质生油和生气的转化率,结合源岩剩余裂解潜力对原始裂解潜力进行恢复。
卢双舫曾经利用化学动力学法模拟不同成熟度下干酪根裂解的转化率,进而对干酪根原始生烃潜力进行恢复。此技术存在以下缺点:第一,恢复过程中未考虑到残留油对热解参数S2的影响;第二,未考虑到岩样在热解实验300~600℃过程中初次裂解生成的胶质和沥青质将发生二次裂解生烃;第三,用化学动力学所描述的仅是生烃过程,未对生成胶质和沥青质的过程进行描述。
王安桥曾对比抽提前、后S2值的变化,认为抽提前、后S2的差值为Rock-Eval热解过程中S1损失的重烃。王民、陈国辉(本次发明人)等也曾经利用氯仿抽提方法对热解参数S1进行重烃恢复。此技术仅从实验角度讨论氯仿抽提对热解参数S2的影响,认为抽提前后S2的差值为残留烃,且该技术并未从源岩剩余生烃潜力的角度对S2进行残留油的校正。
因此,传统化学动力学法对源岩原始裂解潜力的恢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恢复过程中未考虑到残留油对热解参数S2的影响;第二,未考虑到岩样在热解实验300~600℃过程中初次裂解生成的胶质和沥青质将发生二次裂解生烃;第三,用化学动力学所描述的仅是生烃过程,未对生成胶质和沥青质的过程进行描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在消除残留油影响的情况下,该方法对三个类型的有机质进行原始裂解潜力恢复,在任意成熟度下均可以恢复至原始状态。
本技术在抽提-热解实验的基础上对热解参数S2进行校正,消除残留油对S2的影响,并且确定校正系数,对油田已有资料中的S2进行校正,同时,对胶质和沥青质进行热解实验,获得胶质和沥青质的产烃率,结合组分动力学模型对源岩剩余裂解潜力进行评价,再次结合组分动力学模型实现对源岩原始裂解潜力S2 0的恢复。
本发明提供的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下述1)或2)的方式得到烃源岩的剩余生烃潜力,标记为S2’,单位为mg/g;
1)将烃源岩进行氯仿抽提后进行热解,根据收集到的烃类产物即得到S2’;
2)将烃源岩的表观剩余生烃潜力标记为S2,单位为mg/g,根据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即得到S2’;
(2)将氯仿抽提得到的抽提产物进行分离得到胶质和沥青质;将所述胶质和所述沥青质分别进行热解,根据收集到的烃类产物分别得到胶质产烃率和沥青质产烃率,分别标记为q2(胶质成烃)和q2(沥青质成烃),单位均为mg/g;
(3)根据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产物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化学动力学模型和EasyRo模型,得到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累积转化率,标记为F1 (i),F1(i)包括F1(胶质)、F1(沥青质)、F1(液态烃)和F1(气态烃),分别表示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胶质的累积转化率、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沥青质的累积转化率、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液态烃的累积转化率和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气态烃的累积转化率;
(4)F1(i)与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质量比例相结合,即得到烃源岩生成各油气组分的剩余潜力的比例关系式,如式(1)所示,
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S2(干酪根成气态烃)=f(Ro)式(1)
式(1)中,S2(干酪根成胶质)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胶质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沥青质)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沥青质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液态烃)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液态烃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气态烃)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气态烃的剩余潜力;
式(1)中,Ro表示镜质体反射率,反映有机质的成熟度;f(Ro)表示烃源岩生成各油气组分的剩余潜力比例关系,此比例关系随着成熟度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式(1)与式(2),即得到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和S2(干酪根成 气态烃)的值;
S2'=S2(干酪根成胶质)×q(胶质成烃)+S2(干酪根成沥青质)×q(沥青质成烃)+S2(干酪根成液态烃)+S2(干酪根成气态烃)式(2)
(5)根据F1(i)和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比例,得到烃源岩中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的各油气组分产量占原始潜力的比例,即为各油气组分总转化率,标记为F1(i)’,F1(i)’包括F1(胶质)’、F1(沥青质)’、F1(液态烃)’和F1(气态烃)’,分别表示胶质总转化率、沥青质总转化率、液态烃总转化率和气态烃总转化率;
根据式(3),即得到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标记为S原始裂解潜力,单位为mg/g;
式(3)中,S2i表示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和S2(干酪根成气态烃)
对烃源岩样品进行热解,可利用其检测结果S1、S2和Tmax对烃源岩品质进行评价。其中,S1为游离烃(mgHC/g岩石),为升温过程中300℃以前热蒸发出来的,已经存在于烃源岩中的烃类产物;S2为裂解烃(mgHC/g岩石),为300℃以后的受热过程有机质裂解出来的烃类产物,反映干酪根的剩余裂解潜力。
实际上,检测结果S2中不仅包含干酪根裂解所产生的烃类产物,同时包括300℃以后蒸发出来的原本已经生成并且残留在源岩中的高碳数烃类产物以及残留在源岩中的胶质、沥青质在300℃以后所产生的裂解烃,因此,利用S2评价源岩的剩余生烃潜力时评价结果偏高。然而,在对源岩样品经氯仿抽提后热解,300℃以后蒸发出来的仅包括干酪根裂解所产生的烃类产物,其实验结果S2’可反映烃源岩的剩余生烃潜力,以实现对残留有的校正。
上述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步骤(1)中,烃源岩的剩余生烃潜力S2’可通过两种方式得到:
1)将烃源岩进行氯仿抽提后进行热解,根据收集到的烃类产物即得到S2’;具体可采用岩石裂解仪器Rock-Eval对氯仿抽提后的源岩样品进行热解,实验结果中检测出的裂解烃S2仅包括干酪根裂解所产生的烃类产物,即为S2’;
2)将烃源岩的表观剩余生烃潜力标记为S2,单位为mg/g,根据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即得到S2’;具体可采用岩石裂解仪器Rock-Eval对未抽提源岩样品和氯仿抽提后的源岩样品分别进行热解实验,分别得到表观剩余生烃潜力S2和剩余生烃潜力S2’,建立两者的线性关系曲线,根据线性方程和待测源岩样品的实测S2资料转化为S2’。
上述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步骤(1)中,所述热解的条件如下:在300℃下恒温3分钟,然后升温至650℃,所述升温的速率为50℃/min。
利用步骤(1)2)的操作,本发明可得到不同类型有机质的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为下述1)-4)中至少一种:
1)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Ⅰ型时,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S2’=0.9437S2-4.6432;
2)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时,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S2’=0.8653S2-1.5635;
3)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时,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S2’=0.8422S2+0.0728;
4)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时,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S2’=0.9335S2
根据待测源岩样品的实测S2资料和相应有机质类型的线性关系式,即可将待测源岩样品的S2转化为S2’。
然而,烃源岩的剩余生烃潜力S2’并非完全由干酪根直接裂解生成,仅其中一部分为干酪根直接裂解生成的烃类产物,因其易挥发而直接排出被检测,另一部分则由干酪根先生成胶质和沥青质,因其不易挥发而残留并发生二次裂解生烃,二次裂解的烃类产物排出被检测,两部分之和即为S2’。S2’表达式如式(2)所示:
S2'=S2(干酪根成胶质)×q(胶质成烃)+S2(干酪根成沥青质)×q(沥青质成烃)+S2(干酪根成液态烃)+S2(干酪根成气态烃)式(2)
式(2)中,S2’为剩余裂解潜力;S2(干酪根成胶质)为干酪根生成胶质的剩余潜力;S2 (干酪根成沥青质)为干酪根生成沥青质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液态烃)为干酪根生成液态烃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气态烃)为干酪根生成气态烃的剩余潜力;q2(胶质成烃)为胶质产烃率;q2(沥青 质成烃)为沥青质产烃率。
上述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步骤(2)中,将氯仿抽提得到的抽提产物进行分离得到胶质和沥青质;将所述胶质和所述沥青质分别进行热解,根据收集到的烃类产物分别得到胶质产烃率和沥青质产烃率,分别标记为q2(胶质成烃)和q2(沥青质成烃),单位均为mg/g;
所述胶质和所述沥青质的热解具体可采用裂解仪器Rock-Eval,具体条件如下:在300℃下恒温3分钟,然后升温至650℃,所述升温的速率为50℃/min。
上述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步骤(3)中,所述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产物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包括指前因子、活化能以及各个活化能所对应的反应占所有反应的比例,具体数值可参考:Petromod软件中所引用的Tang(2011)动力学参数;
所采用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具体可采用生烃动力学。
上述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步骤(4)中,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质量比例可参考:Petromod软件中所引用的Tang(2011)动力学参数.,具体可为为下述1)-3)中任一种:
1)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Ⅰ型时,气态烃、液态烃、胶质和沥青质的比例为6.91:86.78:4.83:1.48;
2)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Ⅱ型时,气态烃、液态烃、胶质和沥青质的比例为21.65:54.51:21.87:1.97;
3)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时,气态烃、液态烃、胶质和沥青质的比例为27.66:70.86:1.36:0.72。
上述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步骤(5)中,所述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为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已反应潜力和剩余潜力之和,如式(4)所示:
S原始裂解潜力=∑S原始裂解潜力×F1(i)′+∑S2i式(4)
式(4)中,F1(i)’包括F1(胶质)’、F1(沥青质)’、F1(液态烃)’和F1(气态烃)’,分别表示胶质总转化率、沥青质总转化率、液态烃总转化率和气态烃总转化率;S2i表示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和S2(干酪根成气态烃)
将式(4)整理后即得:
式(3)中,F1(i)’包括F1(胶质)’、F1(沥青质)’、F1(液态烃)’和F1(气态烃)’,分别表示胶质总转化率、沥青质总转化率、液态烃总转化率和气态烃总转化率;S2i表示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和S2(干酪根成气态烃)
在消除残留油的影响下,对三种类型的有机质进行原始裂解潜力恢复,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在任意成熟度下均可恢复至原始状态,相对与前人方案,本发明所恢复的结果对于Ⅰ型干酪根可提高4.2%~6.7%,Ⅱ型干酪根可提高18.5%~31.2%,Ⅲ型干酪根可提高1.3%~2.1%。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可对对三个类型的有机质进行原始裂解潜力恢复,在任意成熟度下均可以恢复至原始状态。
2、干酪根初次裂解过程中产生的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越高,本发明提供的恢复结果提高幅度越大,更加接近客观事实。II型干酪根所生成的胶质沥青质含量最高,I型其次,III型最低,因此,与现有技术恢复结果对比可知,本发明对II型干酪根恢复结果提高最大,I型干酪根次之,III型干酪根最小。
附图说明
图1为Rock-Eval岩石热解分析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Rock-Eval热解实验300℃~600℃过程中反应历程及产物组成分析图。
图4为未经抽提的源岩热解后的S2及经氯仿抽提后源岩热解后S2’的对比图,其中图(a)为Ⅰ型干酪根的对比图,图(b)为Ⅱ1型干酪根的对比图,图(c)为Ⅱ2型干酪根的对比图,图(d)为Ⅲ型干酪根的对比图。
图5为不同成熟度时干酪根初次裂解成液态烃的累计转化率。
图6为不同类型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各个组分产物比例的柱形图。
图7为不同类型干酪根不同成熟度时生成各个组分剩余潜力比例图,其中图(a)为Ⅰ型干酪根不同成熟度时生成各个组分剩余潜力比例图,图(b)为Ⅱ型干酪根不同成熟度时生成各个组分剩余潜力比例图,图(c)为Ⅲ型干酪根不同成熟度时生成各个组分剩余潜力比例图。
图8为不同类型干酪根在不同成熟度时总转化率F1(i)’,其中图(a)为Ⅰ型干酪根在不同成熟度时总转化率F1(i)’,图(b)为Ⅱ型干酪根在不同成熟度时的总转化率F1(i)’,图(c)为Ⅲ型干酪根不同成熟度时的总转化率F1(i)’。
图9为不同类型干酪根原始潜力恢复系数图版。
图10为不同类型干酪根原始裂解潜力恢复对比图,其中,图(a)为Ⅰ型干酪根原始裂解潜力恢复图,图(b)为Ⅱ型干酪根原始裂解潜力恢复图,图(c)为Ⅲ型干酪根原始裂解潜力恢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Rock-Eval6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岩石热解仪器,通常利用其检测结果S1、S2和Tmax对烃源岩品质进行评价,如图1所示。
其中,S1为游离烃(mgHC/g岩石),为升温过程中300℃以前热蒸发出来的,已经存在于源岩中的烃类产物;S2为裂解烃(mgHC/g岩石),为300℃以后的受热过程有机质裂解出来的烃类产物,反映干酪根的剩余裂解潜力。
图2为本发明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下面对本发明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1、对残留油的校正
首先,对热解参数进行校正,消除残留油对S2的影响,并且确定校正系数,对油田已有资料的S2进行校正或者直接经热解实验得到消除残留油影响的校正后的S2’。这是因为传统的化学动力学法利用S2评价源岩的剩余生烃潜力,将未经抽提的岩样进行热解,实验结果中的S2不仅包含干酪根裂解所产生的烃类产物,同时包括300℃以后蒸发出来的原本已经生成并且残留在源岩中的高碳数烃类产物以及残留在源岩中的胶质、沥青质在300℃以后所产生的裂解烃,如图3所示;而经氯仿抽提后的岩样进行热解后,S2仅包含干酪根裂解所产生的烃类产物,记为S2’,可反映岩样的剩余生烃潜力。显然,由图3可知,传统的化学动力学法利用S2评价源岩的剩余生烃潜力,评价结果偏高。
具体可通过如下操作进行校正:
(1)根据下述1)或2)的方式可得到烃源岩的剩余生烃潜力,标记为S2’,单位为mg/g;
1)将源岩样品进行氯仿抽提后利用Rock-Eval6进行热解,热解条件为在300℃下恒温3分钟,然后升温至650℃,所述升温的速率为50℃/min。
检测结果记为S2’,由图1和图3可知,S2’为300℃以后蒸发出来的仅包括干酪根裂解的烃类产物,可反映烃源岩样品的剩余生烃潜力。
利用上述步骤可直接测得源岩样品的剩余生烃潜力S2’。
2)将未抽提的源岩样品和抽提后的源岩样品分别利用Rock-Eval6进行热解,热解条件为在300℃下恒温3分钟,然后升温至650℃,所述升温的速率为50℃/min。由图1和图3可知,为抽提的源岩样品的检测结果中的S2为300℃以后蒸发出来的原本已经生成并且残留在源岩中的高碳数烃类产物以及残留在源岩中的胶质、沥青质在300℃以后所产生的裂解烃;经过抽提的源岩样品的检测结果S2’为300℃以后蒸发出来的仅包括干酪根裂解的烃类产物,可反映烃源岩样品的剩余生烃潜力。
对比检测结果可知,S2’均小于S2,且二者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图4为不同干酪根类型(Ⅰ型、Ⅱ1型、Ⅱ2型和Ⅲ型)的S2’与S2的线性关系图,由图4的线性关系方程和源岩样品的查到的S2,可将源岩样品的表观剩余生烃潜力S2校正为剩余生烃潜力S2’。
2、干酪根剩余生烃潜力的评价
由图3可知,烃源岩的剩余生烃潜力S2’并非完全由干酪根直接裂解生成,仅其中一部分为干酪根直接裂解生成的烃类产物,因其易挥发而直接排出被检测,另一部分则由干酪根先生成胶质和沥青质,因其不易挥发而残留并发生二次裂解生烃,二次裂解的烃类产物排出被检测,两部分之和即为S2’。
S2’表达式如式(2)所示:
S2'=S2(干酪根成胶质)×q(胶质成烃)+S2(干酪根成沥青质)×q(沥青质成烃)+S2(干酪根成液态烃)+S2(干酪根成气态烃)式(2)
式(2)中,S2’为剩余裂解潜力;S2(干酪根成胶质)为干酪根生成胶质的剩余潜力;S2 (干酪根成沥青质)为干酪根生成沥青质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液态烃)为干酪根生成液态烃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气态烃)为干酪根生成气态烃的剩余潜力;q2(胶质成烃)为胶质产烃率;q2(沥青 质成烃)为沥青质产烃率。
因此,需要对烃源岩样品进行氯仿抽提后单独分离出胶质和沥青质进行热解实验,得到胶质和沥青质的产烃率。
以大民屯凹陷泥岩样品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对大民屯凹陷泥岩样品进行氯仿抽提,将抽提物进行分离,对分离出的胶质和沥青质进行热解,热解条件均为在300℃下恒温3分钟,然后升温至650℃,所述升温的速率为50℃/min,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大民屯凹陷泥页岩中胶质和沥青质热解数据表
由表1可知,胶质和沥青质在热解过程中均有烃类产生,胶质的总产烃率S1+S2的平均值为336.4mg/g,作为胶质的产烃率q2(胶质成烃);沥青质的总产烃率S1+S2的平均值为445.2mg/g,作为沥青质的产烃率q2(沥青质成烃)
根据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产物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化学动力学模型和EasyRo模型,可得到不同成熟度时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累积转化率,标记为F1(i),F1(i)包括F1(胶质)、F1(沥青质)、F1(液态烃)和F1(气态烃),分别表示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胶质的累积转化率、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沥青质的累积转化率、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液态烃的累积转化率和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气态烃的累积转化率,具体可通过如下过程得到:
图2中,可通过对代表性泥页岩利用金管实验进行热解、利用微型色谱柱进行定量分析可得到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质量比例和各油气组分的化学动力学参数,本发明中的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质量比例和化学动力学参数的具体数据均参考Petromod软件中所应用的Tang(2011)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如表2~4所示:
其中,表2为I型干酪根初次裂解化学动力学参数,表3为II型干酪根初次裂解化学动力学参数,表4为III型干酪根初次裂解化学动力学参数。
表2I型干酪根初次裂解化学动力学参数(唐永春,2011)
表3II型干酪根初次裂解化学动力学参数(唐永春,2011)
表4III型干酪根初次裂解化学动力学参数(唐永春,2011)
根据表2、表3和表4中不同类型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利用生烃动力学原理和EasyRo模型得到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累积转化率,具体可通过下述过程进行计算:
生烃动力学原理:
设干酪根(KEO)成油过程由一系列(NO个)平行一级反应组成,每个反应对应的活化能为EOi,指前因子AOi,并设对应每一个反应的干酪根的原始潜量为XOi0,i=1,2,…,NO,即
至时间t时,第i个反应的生油量为XOi,则有
dXO i dt = KO i ( XO i 0 - XO i ) - - - ( 1 )
KO i = AO i exp ( - EO i RT ) - - - ( 2 )
i=1,2,…,NO
其中KOi为第i个干酪根成油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R为气体常数(8.31447kJ/mol·K),T为绝对温度(K),当实验采用恒速升温(升温速率D)时
dT dt = D , dt = dT D - - - ( 3 )
由(1)~(3)式可得
dX O i XO i 0 - XO i = AO i D · exp ( - EO i RT ) dT
将上式从T0→T积分,并注意到XOi(T0)=0,XOi(T)=XOi
XO i = XO i 0 ( 1 - exp ( - ∫ T 0 T AO i D · exp ( - EO i RT ) dT ) ) - - - ( 4 )
NO个平行反应的总生油量则为
XO = Σ i = 1 NO XO i = Σ i = 1 NO ( XO i 0 ( 1 - exp ( - ∫ T 0 T AO i D · exp ( - EO i RT ) DT ) ) - - - ( 5 )
同理,若设干酪根直接成气的反应由NG个平行反应组成,每个平行反应的活化能为EGi,初始潜量为XGi0,可得随温度变化的直接生气量的计算公式为
XG = Σ i = 1 NG XG i = Σ i = 1 NG ( XG i 0 ( 1 - exp ( - ∫ T 0 T AG i D · exp ( - EG i D ) DT ) ) - - - ( 6 )
与(5)式相比,(6)式仅仅是有关变量的副标不同而已。O表示油,G表示气。
已知干酪根成油、成气的有关动力学参数即EOi、AOi、XOi0、EGi、AGi、XGi0,结合研究区的热史T(t),则可由上述(5)~(6)式动态地计算出地史时期有机质直接成油、成气的量。
EasyRo模型原理:
dw/dt=-wi×A×exp(-Ei/R×T(t))(7)
并且,dw/dt=Σdwi/dt(8)
式中,wi为第i个平行反应中残留组分的浓度。
由此,反应程度X为:
X=1-w/w0=1-Σfi(wi/w0i)(9)
式中,w0为全部反应物的初始浓度;w0i为第i个平行反应反应物的初始浓度;fi为第i个平行反应的化学计算因子。
根据反应程度X,建立模拟镜质体反射率及其演化的数学模式:
EasyRo%=exp(-1.6+3.7X)(10)
此模型中,X的变化范围在0~0.85之间,所以EasyRo%的最大值小于4.7%。
以液态烃为例,图5为不同成熟度下干酪根初次裂解成液态烃累计转化率的示意图,其中,横坐标代表各成熟度,纵坐标为干酪根初次裂解成液态烃的累积转化率,F1(液态烃)为现今成熟度下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液态烃的累计转化率,F2(液态烃)为现今成熟度下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液态烃的剩余转化率,F1(液态烃)与F2(液态烃)之和为1。
由表2、表3和表4可得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比例如下:
1)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Ⅰ型时,气态烃、液态烃、胶质和沥青质的比例为6.91:86.78:4.83:1.48;
2)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Ⅱ型时,气态烃、液态烃、胶质和沥青质的比例为21.65:54.51:21.87:1.97;
3)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时,气态烃、液态烃、胶质和沥青质的比例为27.66:70.86:1.36:0.72。
图6为不同类型的干酪根(Ⅰ型、Ⅱ型和Ⅲ型)初次裂解生成各个组分产物的质量比例图。
将不同成熟度时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累积转化率F1(i)与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比例相结合,即得到不同成熟度时烃源岩生成各油气组分的剩余潜力的比例关系式,如式(1)所示,
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S2(干酪根成气态烃)=f(Ro)式(1)
式(1)中,S2(干酪根成胶质)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胶质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沥青质)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沥青质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液态烃)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液态烃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气态烃)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气态烃的剩余潜力;
式(1)中,f(Ro)表示烃源岩生成各油气组分的剩余潜力比例关系;
图7为不同类型干酪根不同成熟度时生成各个组分剩余潜力比例图,由图7可知任意成熟度时任意类型的干酪根生成各组分的剩余潜力的比例。
根据式(1)与式(2)以及上述油田残留油校正部分得到的S2’的值、上述胶质的产烃率q2(胶质成烃)和沥青质的产烃率q2(沥青质成烃),即得到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各组分的剩余潜力的具体值,即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和S2(干酪根成气态烃)的具体值;
S2'=S2(干酪根成胶质)×q(胶质成烃)+S2(干酪根成沥青质)×q(沥青质成烃)+S2(干酪根成液态烃)+S2(干酪根成气态烃)式(2)
3、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的恢复
根据不同成熟度时干酪根裂解生成各组分i的累积转化率F1(i)和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质量比例(图6所示),得到不同成熟度时烃源岩中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的各油气组分产量占原始潜力的比例,即为各油气组分总转化率,标记为F1(i)’,F1(i)’包括F1(胶质)’、F1(沥青质)’、F1(液态烃)’和F1(气态烃)’,分别表示胶质总转化率、沥青质总转化率、液态烃总转化率和气态烃总转化率,如图8所示,由图8可得不同干酪根类型、任一成熟度时干酪根初次裂解所生成的各个油气的组分产量占原始潜力的比例。
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的已反应潜力与剩余潜力之和即为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S原始裂解潜力,如式(4)所示;
S原始裂解潜力=∑S原始裂解潜力×F1(i)′+∑S2i式(4)
其中,S2i表示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和S2(干酪根成气态烃);F1(i)’包括F1(胶质)’、F1(沥青质)’、F1(液态烃)’和F1(气态烃)’,分别表示胶质总转化率、沥青质总转化率、液态烃总转化率和气态烃总转化率;
整理式(4)即得烃源岩的原始裂解潜力,标记为S原始裂解潜力,单位为mg/g;
式(3)中,S2i表示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和S2(干酪根成气态烃);F1(i)’包括F1(胶质)’、F1(沥青质)’、F1(液态烃)’和F1(气态烃)’,分别表示胶质总转化率、沥青质总转化率、液态烃总转化率和气态烃总转化率。
根据上述原始裂解潜力回复的方法可得到不同类型有机质在任意成熟度下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系数图,如图9所示。
将本发明提供的恢复方法与现有技术(卢双舫.油气地球化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卢双舫.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进行对比,现有技术利用公式S2 0=S2/(1-Xo-Xg)得到原始裂解潜力,其中,S2 0为原始潜力,Xo为源岩初次裂解成油转化率,Xg为源岩初次裂解成气转化率),对比结果如图10所示。
由图10可知,在消除残留油影响的情况下,对三个类型的有机质进行原始裂解潜力恢复,本发明方法在任意成熟度下均可以恢复至原始状态,而现有技术则始终无法恢复至原始状态;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方法所恢复的结果,对于I型干酪根可提高4.2%~6.7%,II型干酪根可提高18.5%~31.2%,III型干酪根可提高1.3%~2.1%。恢复结果所提高的比例与干酪根初次裂解过程中产生的胶质和沥青质含量有关,胶质和沥青质含量越高,本发明方法恢复结果提高幅度越大,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加接近客观事实。干酪根原始裂解潜力的提高,将直接影响生油、生气量的评价,其评价结果将随之增加。

Claims (6)

1.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下述1)或2)的方式得到烃源岩的剩余生烃潜力,标记为S2’,单位为mg/g;
1)将烃源岩进行氯仿抽提后进行热解,根据收集到的烃类产物即得到S2’;
2)将烃源岩的表观剩余生烃潜力标记为S2,单位为mg/g,根据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即得到S2’;
(2)将氯仿抽提得到的抽提产物进行分离得到胶质和沥青质;将所述胶质和所述沥青质分别进行热解,根据收集到的烃类产物分别得到胶质产烃率和沥青质产烃率,分别标记为q(胶质成烃)和q(沥青质成烃),单位均为mg/g;
(3)根据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产物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化学动力学模型和EasyRo模型,得到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累积转化率,标记为F1 (i),F1(i)包括F1(胶质)、F1(沥青质)、F1(液态烃)和F1(气态烃),分别表示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胶质的累积转化率、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沥青质的累积转化率、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液态烃的累积转化率和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气态烃的累积转化率;
(4)F1(i)与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质量比例相结合,即得到烃源岩生成各油气组分的剩余潜力的比例关系式,如式(1)所示,
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S2(干酪根成气态烃)=f(Ro)式(1)
式(1)中,S2(干酪根成胶质)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胶质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沥青质)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沥青质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液态烃)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液态烃的剩余潜力,S2(干酪根成气态烃)表示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气态烃的剩余潜力;
式(1)中,f(Ro)表示烃源岩生成各油气组分的剩余潜力比例关系;
根据式(1)与式(2),即得到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和S2(干酪根成 气态烃)的值;
S2'=S2(干酪根成胶质)×q(胶质成烃)+S2(干酪根成沥青质)×q(沥青质成烃)+S2(干酪根成液态烃)+S2(干酪根成气态烃)式(2)
(5)根据F1(i)和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质量比例,得到烃源岩中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的各油气组分产量占原始潜力的比例,即为各油气组分总转化率,标记为F1(i)’,F1(i)’包括F1(胶质)’、F1(沥青质)’、F1(液态烃)’和F1(气态烃)’,分别表示胶质总转化率、沥青质总转化率、液态烃总转化率和气态烃总转化率;
根据式(3),即得到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标记为S原始裂解潜力,单位为mg/g;
式(3)中,S2i表示S2(干酪根成胶质)、S2(干酪根成沥青质)、S2(干酪根成液态烃)和S2(干酪根成气态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所述热解的条件如下:在300℃下恒温3分钟,然后升温至650℃,所述升温的速率为50℃/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2)中,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为下述1)-4)中至少一种:
1)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Ⅰ型时,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S2’=0.9437S2-4.6432;
2)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时,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S2’=0.8653S2-1.5635;
3)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时,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S2’=0.8422S2+0.0728;
4)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时,S2和S2’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S2’=0.9335S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胶质热解的条件如下:在300℃下恒温3分钟,然后升温至650℃,所述升温的速率为50℃/min;
所述沥青质热解的条件如下:在300℃下恒温3分钟,然后升温至650℃,所述升温的速率为50℃/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烃源岩原始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产物的化学动力学参数包括指前因子、活化能以及各个活化能所对应的反应占所有反应的比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烃源岩初次裂解生成各油气组分的质量比例为下述1)-3)中任一种:
1)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Ⅰ型时,气态烃、液态烃、胶质和沥青质的比例为6.91:86.78:4.83:1.48;
2)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Ⅱ型时,气态烃、液态烃、胶质和沥青质的比例为21.65:54.51:21.87:1.97;
3)所述烃源岩中干酪根中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时,气态烃、液态烃、胶质和沥青质的比例为27.66:70.86:1.36:0.72。
CN201410439738.8A 2014-09-01 2014-09-01 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986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39738.8A CN104198677B (zh) 2014-09-01 2014-09-01 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39738.8A CN104198677B (zh) 2014-09-01 2014-09-01 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98677A CN104198677A (zh) 2014-12-10
CN104198677B true CN104198677B (zh) 2015-11-18

Family

ID=52084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3973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98677B (zh) 2014-09-01 2014-09-01 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986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0101B (zh) * 2015-03-18 2017-10-1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干酪根直接成气转化率的评价方法
CN104950080B (zh) * 2015-06-12 2016-11-2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散液态烃裂解成气的定量评价方法
CN105738249A (zh) * 2016-02-29 2016-07-06 国投重庆页岩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 页岩压裂残余气出气潜力定性对比评价方法
CN105842753B (zh) * 2016-03-24 2018-04-2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对烃源岩内残余有机碳含量进行恢复的方法及装置
US11352879B2 (en) * 2017-03-14 2022-06-07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Collaborative sensing and prediction of source rock properties
CN111259563A (zh) * 2020-02-10 2020-06-09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主因分析的地层热过程恢复方法
CN112304799B (zh) * 2020-06-24 2021-06-22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页岩油储层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定量分析的方法
CN112903737A (zh) * 2021-01-21 2021-06-04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利用抽提前后热解法评价页岩含油性的方法
US20220282605A1 (en) * 2021-03-04 2022-09-08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Accelerated programed source rock pyrolysis
CN114487005B (zh) * 2022-01-14 2023-07-07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有机质产氢气潜力评价方法及终端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3171A (en) * 1973-04-27 1976-04-27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Des Carburants Et Lubrifiant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pidly evaluating the hydrocarbon production capacity of sediments, using small samples thereof
US4578356A (en) * 1983-05-16 1986-03-25 Union Oil Company Of California Field source rock evaluation method
CN103543470A (zh) * 2013-10-18 2014-01-2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热解岩石中的游离烃/残留烃s1的轻、重烃校正方法
CN103792338A (zh) * 2014-01-28 2014-05-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3171A (en) * 1973-04-27 1976-04-27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Des Carburants Et Lubrifiant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pidly evaluating the hydrocarbon production capacity of sediments, using small samples thereof
US4578356A (en) * 1983-05-16 1986-03-25 Union Oil Company Of California Field source rock evaluation method
CN103543470A (zh) * 2013-10-18 2014-01-2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热解岩石中的游离烃/残留烃s1的轻、重烃校正方法
CN103792338A (zh) * 2014-01-28 2014-05-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source rocks of the Paleozoic petroleum systems of the Gaspe Peninsula;Grundman G.等;《Working with the Earth》;20101231;第1-4页 *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POTENTIAL AS DETERMINED BY ROCK-EVAL 6/TOC PYROLYSIS, NORTHEAST BRITISH COLUMBIA AND NORTHWEST ALBERTA;A.Ibrahimbas等;《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Geoscience Branch》;20041231;第7-18页 *
海相页岩烃源岩系中有机质的高温裂解生气潜力;郑民等;《中国石油勘探》;20140531;第19卷(第3期);第1-11页 *
烃源岩有限空间热解生油气潜力定量评价研究;郑伦举等;《石油实验地质》;20111031;第33卷(第5期);第452-45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98677A (zh) 2014-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98677B (zh) 一种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恢复的方法
CN104700316B (zh) 一种非均质性评价泥页岩生油气量的方法
Farrimond et al. Biomarker maturity parameters: the role of generation and thermal degradation
Dieckmann et al. Kinetics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and cracking by programmed-temperature closed-system pyrolysis of Toarcian Shales
CN104730595B (zh) 一种深层古油藏充注方向和途径示踪方法
CN103983746B (zh) 一种富火山物质烃源岩有机碳恢复方法
CN105158434B (zh) 一种动态判识海相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的方法
CN105572320B (zh) 一种烃源岩生、排、滞留烃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EP378994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dicting production of oil and gas obtained from shale oil in-situ exploitation
Abu-Khamsin et al. Reaction kinetics of fuel formation for in-situ combustion
CN101769147B (zh) 评价油田火驱方案的方法
Burnham On the validity of the pristane formation index
CN105181909A (zh) 一种基于油气生排烃机理的有机碳恢复系数方法
CN105353101A (zh) 一种天然气成藏过程定量恢复的方法
CN109709299A (zh) 一种基于烃源岩生排烃率的有机碳恢复系数评价方法
CN107966545A (zh) 一种任意成熟度烃源岩的有机碳恢复方法及其装置
CN107766657A (zh) 一种页岩气组成定量判识方法
Shuai et al. Kinetic modeling of individual gaseous component formed from coal in a confined system
CN104698092B (zh) 一种净油累积转化率的评价方法
Ni et al. Using carbon and hydrogen isotopes to quantify gas maturity, 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formation age—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gas fields from the Tarim Basin, China
Yang et 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history constrained by thermal history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kinetics: A case study of the Dongpu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CN109188557A (zh) 一种应用生烃增压模型计算排烃效率的方法
Liao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fractional compositions of residual oil from shale and coal of china using grain-based MSSV pyrolysis
CN113944459B (zh) 一种页岩原位转化可采油气资源量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04730101A (zh) 一种干酪根直接成气转化率的评价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