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96560A -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 Google Patents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96560A
CN104196560A CN201410429760.4A CN201410429760A CN104196560A CN 104196560 A CN104196560 A CN 104196560A CN 201410429760 A CN201410429760 A CN 201410429760A CN 104196560 A CN104196560 A CN 1041965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transition
hedging
transition station
ent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297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96560B (zh
Inventor
周国成
唐勇
卫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INES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INES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2081908&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4196560(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INES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INES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2976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965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96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965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965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965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采用单体结构,包括:主舱室、设置在所述主舱室两端的入口过渡舱和出口过渡舱、以及设置在所述入口过渡舱的侧壁上的入口和设置在所述出口过渡舱的侧壁上的出口,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处均设置有防火气密门。通过本发明提供的避险自救过渡站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能够使得各个避难装置之间有机地联接起来,在井下组成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无缝链接的、网格状的紧急避险安全网络,可以覆盖到井下采、掘、机、运、通等各个环节、各个岗位,解决了现有的紧急避险方案只能避险不能逃生的问题,确保井下工作人员在灾变期紧急避险、撤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紧急避险、撤离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用安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的要求和实际安全生产的需要,煤矿生产企业均应在井下配备避难装置。目前的避难装置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其中,永久避难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或采区,是固定式永久设施;临时避难硐室服务于采掘作业面及其附近区域,是井下专用巷道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是指可通过牵引、吊装等方式实现移动,适应井下采掘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其主要服务于采掘作业点并随着作业点的改变而跟随移动。矿难发生时,现场人员可就近紧急进入上述三类避难硐室或救生舱等待救援。
尽管上述避难装置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为避险人员提供生存保障并等待救援,但因现有的避难装置之间距离较远,是点状分布的、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相对孤立,缺乏一种能够将现有的避难装置联系起来,并作为撤离路径上进行逃生自救物资补充的过渡站,导致避险人员缺乏主动逃生的手段,只能被动等待救援,一旦次生灾变发生或井下救援工作进展不顺利,就仍可能对舱内避险人员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加重灾变损失,导致紧急避险系统的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用于解决现有的避难装置仅能避险等待救援,而无法提供主动逃生手段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避险自救过渡站,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采用单体结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包括:
主舱室、设置在所述主舱室两端的入口过渡舱和出口过渡舱、以及设置在所述入口过渡舱的侧壁上的入口和设置在所述出口过渡舱的侧壁上的出口,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处均设置有防火气密门。
可选的,所述主舱室与所述入口过渡舱和所述出口过渡舱之间用防火门隔开。
可选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入口位置和所述出口位置的气幕吹扫装置。
可选的,所述气幕吹扫装置包括:风刀吹扫设备、联动气控阀、汇流排和高压气瓶组;所述风刀吹扫设备与所述联动气控阀和汇流排连接,所述汇流排与煤矿压风系统和所述高压气瓶组连接。
可选的,所述联动气控阀与所述防火气密门连接,所述防火气密门的开关状态控制所述联动气控阀的开关状态。
可选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采用单体式钢结构。
可选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采用高强度低合金耐候型钢板制造;其中,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的结构件采用高强度低合金耐候型中钢板制造,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的壁板采用高强度低合金耐候型薄钢板制造。
可选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采用A60防火结构。
可选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均不设置在朝向采掘作业面的侧壁上。
可选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所在的侧壁不为同一侧壁。
可选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钢结构的顶角设置有国际标准角件,用于通过所述角件对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进行牵引和吊装。
可选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还包括:风压正压维持装置、有毒气体处理装置、站内环境检测监测装置、应急通讯装置、防爆供电装置、照明装置、以及供水装置。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包括:多个避难装置,所述避难装置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以及前述各实施方式的避险自救过渡站;
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设置在所述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之间的预设路线上,且每个所述路线上相邻的所述避难装置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的阈值,以使设置在每个路线上的避难装置呈连续分布。
本发明提供的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能够使得各个避难装置之间有机地联接起来,便于实施中继站式的持续救援,保证在撤离过程中的各个点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自救和补给,在井下组成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无缝链接的、网格状的紧急避险安全网络,可以覆盖到井下采、掘、机、运、通等各个环节、各个岗位,解决了现有的紧急避险方案只能避险不能逃生的问题,确保井下工作人员在灾变期紧急避险、撤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紧急避险、撤离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避险自救过渡站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避险自救过渡站的前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避险自救过渡站的后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避险自救过渡站的左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避险自救过渡站的右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为了方便说明,放大或者缩小了不同层和区域的尺寸,所以图中所示大小和比例并不一定代表实际尺寸,也不反映尺寸的比例关系。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避险自救过渡站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包括:
主舱室21、设置在主舱室21两端的入口过渡舱22和出口过渡舱23、以及设置在所述入口过渡舱的侧壁上的入口24和设置在所述出口过渡舱的侧壁上的出口25,且入口24和出口25处均设置有防火气密门26。
其中,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采用单体结构。
目前国内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没有考虑灾变发生时第一逃生原则是撤离的理念,现有的避难装置,例如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是点状分布的、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相对孤立,仅能提供紧急避险、等待救援,不符合灾变发生时第一逃生原则是撤离的理念。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上述现有的避难装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可移动救生舱生产成本高、移动性差、安装要求高等,不利于进行连续设置。而本实施例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生产成本低,采用单体结构,整体性强,密封性好,无需拆装和再密封,便于进行安装设置,因此能够有效地起到衔接作用,进而实现避险人员的主动撤离逃生,提高紧急避险的可靠性。
并且,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当进出站的逃生人员多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无序甚至混乱,不利于安全有序逃生,现有的过渡站包括主舱与过渡舱,即进出站为同一个门,安全保障和进站秩序没有给予基本的考虑,而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主舱的两端设置了出、入口过渡舱结构,从而有利于有序的进、出过渡站避险逃生,进而更好地实现各避难装置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可选的,所述过渡舱结构可以为通道式结构。
可选的,入口24和出口25均不设置在朝向采掘作业面的侧壁上,从而避免灾变瞬间现场爆炸冲击波对出、入口的直接冲击。
再可选的,入口24和出口25所在的侧壁不为同一侧壁,即入口24和出口25不设置在同一侧壁上,以防止逃生人员混淆出、入口。这种出、入口过渡舱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逃生、补给、疏导模式,便于人员依次顺序进出过渡站。在具体应用时,逃生人员可以有序地从入口过渡舱进入主舱更换自救器、补给、休息、医疗等活动,再经出口过渡舱出站继续撤离,形成一种有序的逃生组织模式,避免了进站人员较多时可能发生的混乱状态,提高了疏散效率,保障有序安全地撤离。
具体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能够在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等避难装置之间起到重要的链接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以一组连续的、中继站式的安全自救站点,为矿难事故现场人员在撤离过程中提供持续的安全保障服务,为建立“硐室为主、矿用避险自救过渡站为辅、遇险优先撤离”的新型井下应急避险体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安全技术保障设施。
具体的,所述可移动式救生舱可以是距采掘作业面最近的避难装置,矿难发生时现场人员可以就近紧急进入救生舱。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可设置在采掘作业面与可移动式救生舱、临时避难硐室、永久式避难硐室和安全区域之间的撤离路线上,使各个避难装置有机地联接起来,在井下组成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无缝链接的、网状的紧急避险安全网络,可以覆盖到井下采、掘、机、运、通等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加长了原避险系统中只能避险不能逃生的短板,确保井下工作人员在灾变期紧急避险、撤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本实施例所述的避险自救过渡站,能够实现将一组避难装置合理地、网状地设置在各条撤离路线的沿途,实施中继站式的持续救援,保证人员在撤离过程中的各个点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自救和补给,直至撤离事故现场,进入安全区域,为人员撤离敷设一条井下安全通道,形成集避险和逃生功能为一体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网,将极大地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防护水平和灾变应对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可以采用单体式钢结构,所述钢结构设计可以采用国际标准钢结构模式,具体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可以采用高强度低合金耐候型钢板制造。进一步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的结构件可以采用高强度低合金耐候型中钢板制造,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的壁板采用高强度低合金耐候型薄钢板制造,具体的,可以采用波纹型压制薄钢板制造。例如,所述过渡站的角柱等承重件可以为6毫米(mm)中板异型压制;各种横梁、纵梁等承重件可以采用4.5mm钢板异型压制或材料厚度为3mm方矩形钢管等型钢;壁板等墙体可以为2mm薄板波纹型压制;顶板为3mm平板并用顶横梁支撑。
在实际使用时,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可以将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放置在辅助巷道内,避免灾变瞬间现场爆炸冲击波对站体的直接冲击,站体强度最薄弱的侧壁采用波纹型压制薄钢板,既降低了站体自重,也保证了站体的整体抗冲击波能力,使得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在灾变后能够生存下来,成为灾变后撤离路线上有效的中继补给站。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保证过渡站的强度要求(站体钢结构最薄弱处可以抵抗不超过0.3兆帕(Mp)爆炸冲击波所产生的冲击力,符合矿用救生设备的基本强度要求),极大地减轻舱体自重,具体的,通常承载12人的可移动式救生舱自重因制造厂家不同而轻重不同,但最轻的也不低于8.5吨,而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避险自救过渡站的自重可达到仅4.5吨,节约了钢材,极大地降低了制造成本,实现了煤矿避险救生舱的轻型化、单体化和低成本化。
此外,通过该实施方式,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整体性强,密封性好,无需拆装和再密封,并且,其结构件选用高强度低合金耐候型中、薄钢板,能够提供有效的防护保障,且极大地降低了站体质量;并且所述过渡站利用其站体钢结构标准化和成熟的制造工艺,结构强度及其检验手段的规范化,可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的特点,既保证了结构的安全强度,也极大地降低了制造成本,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在井下高密度地网状设置过渡站。
在应用中,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可为事故现场人员在逃生路线上持续提供临时的、具有安全保障的、方便快捷出入的密封空间站点,以便进行更换自救器、休息、补给水和食物、医疗救助等活动,从而使避难人员基于连续排布的避难装置,有补给地撤离至安全区域。
此外,现有过渡站的主舱与过渡舱采用气隔式塑料透明条状挂帘进行隔离,不能有效阻止有毒气体的侵入主舱,也不能有效防止主舱内压力的显著降低,不利于主舱室安全环境的保持,因此,为了提高主舱室环境的安全性,可选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的所述主舱室与所述入口过渡舱和所述出口过渡舱之间用防火门26隔开。
通过本实施方式,使得各舱室之间相对独立,在避险人员进、出过渡站时,设置在过渡舱之间的防火门迅速关闭,具体的,可以依靠机械式闭门装置实现,从而避免主舱迅速失压,并且因进出站造成的压力损失可以快速补充恢复到正常的正压值,确保舱室内环境的安全。
可选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入口24位置和出口25位置的气幕吹扫装置27,从而可以有效地阻止有毒气体侵入站内,同时发挥稳定站内正压环境的保压作用。
再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幕吹扫装置可以包括:风刀吹扫设备、联动气控阀、汇流排和高压气瓶组;
所述风刀吹扫设备与所述联动气控阀和汇流排连接,所述汇流排与煤矿压风系统和所述高压气瓶组连接。
具体的,目前的避难装置大多会采用风幕机对进站人员携带的有毒物质进行清扫,但是由于风幕机的风压有限,清扫效果不理想,不能起到人员进入舱内时隔绝舱内外环境、减少舱内正压损失的作用。而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气幕吹扫装置通过采用风刀吹扫设备,能够有效提高清扫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在正常情况下,所述风刀吹扫设备的风压可以来自煤矿的压风系统,进一步的,当煤矿的压风系统无法使用时,则可以使用所述高压气瓶组。
可选的,可以通过气密门的状态对联动气控阀进行自动控制。具体的,所述联动气控阀与所述防火气密门连接,所述防火气密门的开关状态控制所述联动气控阀的开关状态。
具体的,基于本实施方式,所述气幕吹扫装置的功能和工作过程是,为阻止出、入口气密门开启时有毒气体和粉尘侵入站内,在出、入口的气密门内侧可设置有风刀吹扫设备,并采用联动气控阀控制气幕吹扫装置的开关状态。具体的,当气密门开启时,带动联动气控阀的开关动作,高压气体由汇流排控制供气,风刀开始工作,气流通过风刀的风嘴喷出,形成一道高速、高压冲击气幕,覆盖范围为与开门高度等高的区域,从而在密闭门开启的情况下,将站内外环境有效隔离,阻止站外的有毒气体或粉尘侵入过渡站;进站人员通过高压气幕时,其所携带的有毒气体被基本吹扫干净;气密门关闭时,带动联动气控阀的开关动作,气幕吹扫装置停止工作。
其中,所述风刀吹扫设备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煤矿压风供气系统或高压气瓶组提供的压缩空气进入风刀吹扫设备后,通过极窄的风刀刀口间隙吹出,形成一面高速气流薄幕。并且,遵循科恩达效应原理及风刀特殊的构造,该气幕将引流30至40倍的环境空气,形成一面持续的、薄薄的、高强度、大气流的冲击气幕,其强度稳定、可靠,具有一定的刚性。
遵循科恩达效应原理形成的高强度、大气流冲击气幕可靠、有效,不仅能够阻止站外有毒气体的侵入,其所具有的强度和刚性相当于一块很薄的柔性隔板,将站内外隔开,可以最大程度地隔离站内外的环境气氛,有效降低站内正压损失速率,确保站内压力保持相对稳定。
用风刀取代可移动式救生舱使用的风幕机对进站人员携带的有毒物质进行强力清扫,提高了清扫效率,同时为人员进出站时最大限度隔绝站内外环境提供了一种新手段,阻止有毒气体的侵入,增强了过渡站内环境的安全性。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气幕吹扫装置每次连续工作的时间可以为15分钟,也可断续工作,以满足多批次人员出入的需求。
此外,目前生产的避难装置大都使用隔热材料和冰槽式的物理降温模式控制舱内的温度环境,不具备防火功能,降低了应对火灾型灾变的防护功能。因此,为了提高避难装置的防火性能,可选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可以采用A60防火结构。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过渡站的地板可以采用防火水泥并铺设防静电地板革,在墙板和顶板处可以设置防火岩棉和船用舾装板组成的A60等级防火结构,从而为逃生人员提供具备防火、隔热、保温功能的过渡站,形成小型化、全封闭、舒适的安全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所述过渡站钢结构的可靠性并为实现快速、便捷牵引、吊装提供基础结构件,且作为钢结构的重要连接部件,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钢结构的顶角可设置有国际标准角件。例如,符合ISO TC/104的角件。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的牵引和吊装具体可以通过所述角件实现。
可以理解,目前的避难装置的移动性普遍较差,不利于连续设置,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本实施方式可以快速、便捷地对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进行吊装和牵引,便于对其进行移动和安装设置,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在井下高密度地网状设置过渡站,有效地起到衔接作用,进而实现避险人员的主动撤离逃生,提高紧急避险的可靠性。。
可选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还可以包括:风压正压维持装置、有毒气体处理装置、站内环境检测监测装置、应急通讯装置、防爆供电装置、照明装置、以及供水装置。
其中,所述风压正压维持装置,可以与煤矿压风系统和所述高压气瓶组连接。具体的,在正常情况,当灾变发生而煤矿压风系统仍能工作的情况下,站内的正压建立和维持主要依靠煤矿压风系统提供压缩空气实现。举例来说,所述煤矿压风系统的供气量可以不低于0.3立方米(m3)/分钟·人,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兆帕之间,噪声不大于70分贝。其工作路径是,高压空气通过管路接入站体内后,经过滤器、减压阀、消音器、静压箱、控制阀组,减压至0.3兆帕,最大流量4000升/分钟。
当灾变发生后煤矿压风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时,即在无煤矿气源的状态下,站体的气密性可以确保主舱室的压力损失降较小,微小的压力损失可以依靠所述高压气瓶组补气,保障主舱室内保持250帕微正压,维持时间不少于24小时。
并且,当气密门开启(关闭)时,出、入口过渡舱正压值降低,此时气幕吹扫系统的冲击气幕可以降低站内正压氛围的溢出速率。在有源状态下(即煤矿压风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站内压力可以持续补气,迅速恢复正常值;在无煤矿气源的状态下,则通过站内储存的所述高压气瓶组(内装普通安全空气)补气,其效果与有源状态时相同。
其中,为保证主舱室的安全无毒环境,所述有毒气体处理装置可以具有处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的能力。具体的,该装置使用气动风机强制主舱室内空气通过化学药剂层的工作方式达到空气净化的目的。其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可以不低于0.5升/分钟,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可在20分钟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主舱室内的空气每2小时循环一次。过渡站进入独立运行状态时,可以连续9小时提供新鲜空气,也可以12小时断续提供新鲜空气。
其中,所述站内环境检测监测装置可以包括设置在主舱室内的在线式CO、CO2、O2、CH4检测器,其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例如,三台,从而在矿井检测监控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检测其浓度变化,并通过专用接口与煤矿地面中心站相连;可选的,所述站内环境检测监测装置还可以包括便携式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其具体数量同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例如,一台,从而在矿井检测监控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即无源状态下使用,提醒站内的避险人员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人身安全。
其中,所述应急通讯装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利用矿井现有的无线通讯系统,配置井下防爆手机实现通讯。二是利用矿井调度通讯系统进行通讯,该系统中所有的井下有线电话均接入矿内调度交换机。具体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可以配置有线电话。
其中,通过可变径电缆穿隔器将矿井供电电缆接入到站内的防爆配电箱,站内各舱室分别安装有照明装置,例如矿用隔爆型LED巷道灯,以提供日常维护中站内的照明,当事故发生所有用电器停用时,遇险人员可以用自身携带的矿灯提供照明。
其中,所述供水装置与煤矿的供水系统连接。在日常工作中,为维修人员提供水源;在事故状态下,当煤矿的供水系统仍可以正常工作时,为避险人员提供水源。
具体的,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在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站体外部的四周和站体的内部设置荧光标志和荧光路线指示标志,便于避险人员准确确定矿用避险自救过渡站的准确位置。进站之后,避险人员还可以通过站内的荧光路线指示标志进入各功能区,完成自救和补给,之后仍可以通过荧光线路指示标志撤离过渡站。站内所有需要避险人员操作的设备均可设有具备荧光反射功能的操作提示,用以指导人员进行正确操作。站内自救器和补给物资也均可设置指示标记,方便取用。
通过本实施方式,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集正压防爆、防毒、防火隔热、储存、供水、供气、应急医疗、应急通讯、照明、指示、临时避险等系列功能为一体,拓展出一个为矿难撤离人员提供基本安全保障的中继式集避险、自救、休整、体能恢复和物资补充为一体的逃生新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主舱室内还可以设储物柜等保障设施,作为避险人员更换自救器、医疗救治、获取饮用水、食物等补给物资、对外取得联络的主要场所。具体的,站内可以配备有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高能量食物、饮用水、医疗急救包等物资。具体储备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例如,配备有供100人次使用的储备物资。此外站内还设置了灭火器、工具包等辅助装备。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方案,图2和图3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避险自救过渡站的前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和后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和图5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避险自救过渡站的左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和右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可以结合各附图更好地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具体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的各项技术参数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以满足各类煤矿的要求。具体举例来说,其各项技术参数可如下所述:
(1)规格尺寸:6058×1800×2100mm(长×宽×高);
(2)站内正压力:200至500帕;
(3)站体防火等级:A60级;
(4)站体适应温度范围:-40至60℃;
(5)无源有毒气体处理能力:9小时(连续工作模式);12小时以上(断续工作模式);
(6)物资保障参数:
压缩氧自救器:100套;
食品供给量:2000千焦×100人份;
饮用水供给量:2升×100人;
(7)舱内容纳人数:12人(同时更换自救器);
(8)站内气体监测、应急通讯、照明指示;
(9)噪声等级最大为70分贝;
(10)舱体质量:4.5吨。
此外,目前的可移动式救生舱采取分体组装式结构模式。这种结构要求可移动式救生舱在井上完成制造,在井下完成组装和固定。为保证结构强度,每个分段体沿高度方向设置一组若干根加强横梁;各个分段之间用连接板连接,用橡胶密封件密封,用螺栓紧固,为保证连接强度,连接板的厚度一般为25mm至35mm,为充分保障舱内环境的安全可靠,对密封件和螺栓有很高的要求,橡胶密封件采用特殊橡胶以保证密封性及使用寿命。为保证在事故爆发点的生存能力,可移动式救生舱多采用高强度中厚钢板制造,以抵抗爆炸冲击波的冲击,钢板厚度一般为12mm至15mm。由于结构、材料和设备不同,一台国产的12人的可移动分体组装式救生舱的长度约为7米至10米,自重约为8.5吨至17吨不等。
而本实施例提供的避险自救过渡站采用单体结构,其主舱两端设置了出、入口过渡舱结构,且出、入口过渡舱侧壁上分别设有出、入口,出、入口处设置有防火气密门,该过渡站整体性强,密封性好,无需拆装和再密封,便于安装设置,且有利于有序的避险逃生,从而方便有效地实现各避难装置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便于实施中继站式的持续救援,保证在撤离过程中的各个点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自救和补给,从而在井下组成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无缝链接的、网格状的紧急避险安全网络,可以覆盖到井下采、掘、机、运、通等各个环节、各个岗位,解决了现有的紧急避险方案只能避险不能逃生的问题,确保井下工作人员在灾变期紧急避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紧急避险的可靠性。
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具备双向服务功能,即在服务于灾变避险逃生人员的同时,也可以为灾变发生后的救援人员提供救生物资补充和临时休整的站点,减少、减轻了救援人员携带物资和装备的数量和重量,提高了救援工作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提高了救援效率,同时也为救援人员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
此外,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主舱的两端设置了出、入口过渡舱结构,其均具备保压、隔绝有害气体、人体吹扫等功能。避险人员经入口过渡舱进入主舱进行更换自救器、补给、休息、医疗等活动,再经出口过渡舱出站继续撤离,形成一种有序的逃生组织模式,避免了进出站人员较多时可能发生的无序和混乱,提高了疏散效率和有效性。
此外,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单体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结构特点和较轻的质量使得移动和安装固定非常简便。过渡站标准化和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特点,确保了低成本,具备在井下网状设置的经济可行性。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系统包括:多个避难装置61;
避难装置61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以及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避险自救过渡站;
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设置在所述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之间的预设路线上,且每个所述路线上相邻的所述避难装置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的阈值,以使设置在每个路线上的避难装置呈连续分布。
其中,所述路线可以根据撤离需要设定,例如其可以为从采掘作业面延伸至安全区域,例如井口,的撤离路线。
其中,所述阈值可以为基于人体动力学计算获得人员在灾变环境下能够坚持移动的距离,也可以根据实际模拟测试和经验确定,例如,设为500米。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阈值可以为动态的值,可选的,距离作业面越近的位置,发生灾变时环境越恶劣,则相应的,所述阈值越小,反之,所述阈值则越大。例如,在靠近作业面的位置,所述阈值可以设为300米,在远离作业面靠近安全区域的位置,所述阈值可以设为500米。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中的各避难装置为连续设置,从而将避难装置有机地链接成一张有点有线的、可以紧急避险、可以逃生的安全网。当灾变发生时,该安全网既可以为井下人员提供不同层级的紧急避险场所,也可以提供一条可持续自救、补给的通向井口的安全逃生通道,同时还可以为灾变发生后的救援人员提供救生物资补充和临时休整的站点,极大地提高了救援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通过设置避险自救过渡站,使得每个路线上相邻设置的避难装置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的阈值,以使设置在每个路线上的避难装置呈连续分布,从而使得各个避难装置之间有机地联接起来,在井下组成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无缝链接的、网格状的紧急避险安全网络,可以覆盖到井下采、掘、机、运、通等各个环节、各个岗位,解决了现有的紧急避险方案只能避险不能逃生的问题,确保井下工作人员在灾变期紧急避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紧急避险的可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避险自救过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采用单体结构,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包括:
主舱室、设置在所述主舱室两端的入口过渡舱和出口过渡舱、以及设置在所述入口过渡舱的侧壁上的入口和设置在所述出口过渡舱的侧壁上的出口,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处均设置有防火气密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舱室与所述入口过渡舱和所述出口过渡舱之间用防火门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入口位置和所述出口位置的气幕吹扫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幕吹扫装置包括:风刀吹扫设备、联动气控阀、汇流排和高压气瓶组;
所述风刀吹扫设备与所述联动气控阀和汇流排连接,所述汇流排与煤矿压风系统和所述高压气瓶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气控阀与所述防火气密门连接,所述防火气密门的开关状态控制所述联动气控阀的开关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采用单体式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采用高强度低合金耐候型钢板制造;其中,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的结构件采用高强度低合金耐候型中钢板制造,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的壁板采用高强度低合金耐候型薄钢板制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采用A60防火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均不设置在朝向采掘作业面的侧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过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所在的侧壁不为同一侧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钢结构的顶角设置有国际标准角件,用于通过所述角件对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进行牵引和吊装。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渡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还包括:风压正压维持装置、有毒气体处理装置、站内环境检测监测装置、应急通讯装置、防爆供电装置、照明装置、以及供水装置。
13.一种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避难装置,所述避难装置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以及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避险自救过渡站;
所述避险自救过渡站设置在所述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之间的预设路线上,且每个所述路线上相邻的所述避难装置之间的距离不超过预设的阈值,以使设置在每个路线上的避难装置呈连续分布。
CN201410429760.4A 2014-08-28 2014-08-28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Active CN1041965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29760.4A CN104196560B (zh) 2014-08-28 2014-08-28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29760.4A CN104196560B (zh) 2014-08-28 2014-08-28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96560A true CN104196560A (zh) 2014-12-10
CN104196560B CN104196560B (zh) 2016-06-01

Family

ID=52081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29760.4A Active CN104196560B (zh) 2014-08-28 2014-08-28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9656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3093A (zh) * 2018-08-24 2019-01-01 广州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人防地下管廊及其施工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15363A (en) * 1988-02-16 1989-03-28 Harvey Charles R Life protector enclosure for mines
US20070202796A1 (en) * 2006-02-27 2007-08-30 Kennedy William R Mine Refuge
CN102418553A (zh) * 2011-12-27 2012-04-18 四川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 新型分段式舱体隔热结构及具有该隔热结构的分段舱体
CN102536311A (zh) * 2012-03-08 2012-07-04 黑龙江龙煤卓异救援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矿用应急补给站
CN102678171A (zh) * 2012-05-26 2012-09-19 尹振宇 两端开口式矿用可移动救生舱
CN202926379U (zh) * 2012-06-14 2013-05-08 长治清华机械厂 双过渡舱式救生舱
CN203769844U (zh) * 2014-04-11 2014-08-13 山东矿安避险装备有限公司 矿用救生舱气幕喷淋系统
CN204113340U (zh) * 2014-08-28 2015-01-21 北京冠怡圣景科技有限公司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15363A (en) * 1988-02-16 1989-03-28 Harvey Charles R Life protector enclosure for mines
US20070202796A1 (en) * 2006-02-27 2007-08-30 Kennedy William R Mine Refuge
CN102418553A (zh) * 2011-12-27 2012-04-18 四川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 新型分段式舱体隔热结构及具有该隔热结构的分段舱体
CN102536311A (zh) * 2012-03-08 2012-07-04 黑龙江龙煤卓异救援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矿用应急补给站
CN102678171A (zh) * 2012-05-26 2012-09-19 尹振宇 两端开口式矿用可移动救生舱
CN202926379U (zh) * 2012-06-14 2013-05-08 长治清华机械厂 双过渡舱式救生舱
CN203769844U (zh) * 2014-04-11 2014-08-13 山东矿安避险装备有限公司 矿用救生舱气幕喷淋系统
CN204113340U (zh) * 2014-08-28 2015-01-21 北京冠怡圣景科技有限公司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3093A (zh) * 2018-08-24 2019-01-01 广州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人防地下管廊及其施工方法
CN109113093B (zh) * 2018-08-24 2020-09-25 广州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人防地下管廊及其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96560B (zh)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1038B (zh) 一种可移动的救生舱
CN202991119U (zh) 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过渡站
CN101353968A (zh) 一种煤矿用可移动式应急救生舱
CN204113340U (zh)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US8469781B2 (en) Mine barrier survival system
CN107708062A (zh) 一种基于室内定位的火灾疏散系统及方法
CN102146804B (zh) 一种具有双重保障功能的煤矿井下避难硐室
CN102493837A (zh) 中小型矿用扩容式可移动救生舱
CN103510980B (zh) 一种矿用防水型救生舱
CN102913277A (zh) 一种金属矿井避灾硐室系统
CN102454411A (zh) 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
CN201650348U (zh) 矿用牵引式救生舱
CN104196560B (zh) 避险自救过渡站及紧急避险自救网格系统
CN207122322U (zh) 一种井下固定式临时避难硐室
CN205779002U (zh) 一种被动式隧道施工救生系统
CN103806937A (zh) 一种矿井逃生管道
CN102191947A (zh) 一种用于井下应急避难的救生舱
CN202914129U (zh) 一种金属矿井避灾硐室系统
CN105545352A (zh) 矿用自救器接力站及井下逃生方法
CN204253099U (zh) 矿用逃生救援补给站
CN109113787A (zh) 一种用于快速提供隧道施工人员避难的救生舱
CN205532695U (zh) 矿用自救器接力站
CN208686426U (zh) 一种避难硐室的整体防护密闭舱室
CN105201549A (zh) 一种可移动式应急救援专用井下基地补给站
CN109057493A (zh) 一种火灾逃生帐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