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4268B - 电机轴窜测量及调整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机轴窜测量及调整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84268B CN104184268B CN201410472505.8A CN201410472505A CN104184268B CN 104184268 B CN104184268 B CN 104184268B CN 201410472505 A CN201410472505 A CN 201410472505A CN 104184268 B CN104184268 B CN 1041842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 rear end
- end cap
- bearing bracket
- axial mov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轴向窜动测量及调整方法,电机包括机壳、盖设于机壳的前端盖和后端盖、以及设于机壳内的转子,转子的第一端部突出于前端盖,转子的第二端部突出于后端盖,该方法包括:测量电机轴向窜动值a;判断电机轴向窜动值a是否大于一设定值b;当电机轴向窜动值a大于设定值b,对前端盖和/或后端盖施加沿电机转子轴向的压力,使得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向内凹陷发生形变;以及当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凹陷的总深度大于等于形变量c值时,撤去压力,其中,c=a‑b。通过该方法减小电机轴向窜动值,直到电机轴向窜动值小于等于设定值,进而使得电机能够达到使用的标准而可继续使用,从而不用报废电动机,节约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生产及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机轴窜测量及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动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运。但在实际使用中,电动机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因电动机轴向窜动而造成的问题占到相当一部分,电动机的轴向窜动值过大或过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平稳运行,噪声的产生,特别是在使用精密设备或配备微型电动机的情况下,影响较为严重,轴向窜动过大,电动机运行时机械振动会变大,噪声变大,还会对其轴承产生不良作用从而降低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因此在电动机生产过程中,对于电动机轴向窜动的检测极为重要,必须是全检,而检测效率又是整个生产工艺的瓶颈。而目前的电动机生产厂家采用的检测装置,大部分是在电机装配成套后夹紧电动机轴芯进行检测,不仅操作麻烦,影响检测效率,还会夹伤电动机轴芯,影响轴芯的表面光洁;还有的通过较为复杂的检测装置进行检测,其装置制造成本高,操作也不方便。在检测出电动机轴向窜动值过大时,厂家一般是直接舍弃电动机,使之报废,从而浪费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机在检测出电动机轴向窜动值过大时,报废电动机,从而浪费资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轴向窜动测量及调整方法,所述电机包括机壳、盖设于所述机壳的前端盖和后端盖、以及设于所述机壳内的转子,所述方法包括:测量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判断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是否大于一设定值b;当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大于所述设定值b,对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施加沿电机转子轴向的压力,使 得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向内凹陷发生形变;当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凹陷的总深度等于形变量c值时,撤去压力,其中,c=a-b。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转子的第一端部突出于所述前端盖,所述转子的第二端部突出于所述后端盖,所述测量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具体包括:对所述第一端部施加一沿电机转子轴向的推力d,使得所述电机转子接触所述后端盖;对所述第二端部施加一与推力d方向相反的推力e,所述电机转子接触所述前端盖,获得所述电机转子的位移距离,其中,推力e大于推力d;以及通过检测所述电机转子的位移距离获得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启动电机测试获得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之前,还包括:预先将所述电机予以固定。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使用压机压住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铆压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使得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向内凹陷发生形变;当所述压机铆压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时行进的总距离h大于等于c值时,停止铆压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压机铆压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的材质的弹性与塑性变形性能设定一压迫补偿值f;设定一程序控制所述压机行进的总距离h;其中,所述总距离h=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所述设定值b+压迫补偿值f。
本发明的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当检测获得的电机轴向窜动值大于设定值时,利用端盖具有弹性和塑性变形的特性,对前端盖和后端盖中的任意一个或者两个结合而施加沿电机转子轴向的压力,使得端盖向内凹陷发生形变,从而减小电机轴向窜动值,直到电机轴向窜动值小于等于设定值,进而使得电机能够达到使用的标准而可继续使用,从而不用报废电动机,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机轴向窜动测量及调整方法在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电机轴向窜动测量示意图;以及
图3为电机轴向窜动调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让本发明易于理解,本说明书中使用了前端盖和后端盖这两个带有方向性的名词。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带有方向性的名词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轴向窜动测量及调整方法,电机包括机壳、盖设于机壳的前端盖和后端盖、以及设于机壳内的转子,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的电机轴向窜动测量及调整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步骤11:测量电机轴向窜动值a;
步骤12:判断电机轴向窜动值a是否大于一设定值b;
步骤13:当电机轴向窜动值a大于设定值b,对前端盖和/或后端盖施加沿电机转子轴向的压力,使得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向内凹陷发生形变;
步骤14:当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凹陷的总深度大于等于形变量c值时,撤去压力,其中,c=a-b。
较佳地,在启动电机测试获得电机轴向窜动值a之前,还包括:预先将电机予以固定。所述固定方式具体可以是通过气缸将电机夹紧固定,也可以是通过强固定机构固定电机。在启动电机测试获得电机轴向窜动值a之前固定电机,使得电机轴向窜动测量及调整过程更稳定,获得的结果更精确。
具体来讲,在步骤11中,测量电机轴向窜动值a具体包括:对电机转子的第一端部施加一沿电机转子轴向的推力d,使得电机转子接触后端盖;对电机转子的第二端部施加一与推力d方向相反的推力e,电机转子接触前端盖,获得电机转子的位移距离;通过检测电机转子的位移距离获得电机轴向窜动值a。其中,电机转子的位移距离可以通过一传感器检测得到。例如,请参考图2,图2为电机轴向窜动测量示意图,图中电机包括转子1、前端盖2、后端盖3、位于前端盖2的轴承室6、位于后端盖3的轴承室7,其中,电机转子1的第一端部4突出于前端盖2,电机转子1的第二端部5突出于后端盖3。转子1与轴承室6之间的间隙为X1,转子1与轴承室6之间的间隙为X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电机轴向窜动值即为间隙X1与间隙X2之和。为了测出间隙X1与间隙X2之和,首先对 电机转子1的第一端部4施加一沿电机转子1轴向的推力d,电机转子1会靠向后端盖3,当靠向后端盖3时,将位移传感器的显示值归零;接着对电机转子1的第二端部5施加一与推力d方向相反的推力e,电机转子1会靠向前端盖2,当靠向前端盖2时,位移传感器通过检测获得电机转子1的位移距离就是电机轴向窜动值a,其中,a=X1+X2。
在步骤11中,电机启动电机测试,获得电机轴向窜动值a还包括另一变化例:对第二端部施加一沿电机转子轴向的推力e,电机转子接触前端盖;对第一端部施加一与推力e方向相反的的推力d,使得电机转子接触后端盖,获得电机转子的位移距离;以及通过检测电机转子的位移距离获得电机轴向窜动值a。该变化例与上文所述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该变化例首先对第二端部施加推力,然后对第一端部施加推力,而上文所述实施例首先对第一端部施加推力,然后对对第二端部施加推力。为了说明书的简洁,该变化例不再详细描述。
当启动电机测试获得电机轴向窜动值a后,接下来执行步骤12,即判断电机轴向窜动值a是否大于一设定值b。
具体来讲,在步骤12中,设定值b根据电机特性而设定,例如0.39mm、0.40mm等等,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判断电机轴向窜动值a是否大于一设定值b可以通过监控程序自动完成判断过程。例如,当电机检测到电机轴向窜动值a时,把电机轴向窜动值a发送到带有监控程序的计算机上,计算机通过监控程序判断电机轴向窜动值a是否大于设定值b;当然,电机也可以自带有一监控程序的监控器,该监控器通过监控程序判断电机轴向窜动值a是否大于设定值b。
步骤12执行后,接下来执行步骤13,即当电机轴向窜动值a大于设定值b,对前端盖和/或后端盖施加沿电机转子方向的压力,使得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向内凹陷发生形变。
具体来讲,在步骤13中,对前端盖和/或后端盖施加沿电机转子方向的压力,使得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向内凹陷发生形变具体包括:使用压机压住前端盖和/或后端盖;铆压前端盖和/或后端盖,使得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向内凹陷发生形变。
在步骤14中,端盖凹陷的总深度为前端盖凹陷的深度与后端盖凹陷的深度之和,当只对前端盖施加压力时,后端盖凹陷的深度为0,当只对后端盖施加压力时,前端盖凹陷的深度为0。当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凹陷的总深度大于等于形变量c值时,撤去压力,具体包括:当压机铆压前端 盖和/或后端盖时行进的总距离h大于等于c值时,停止铆压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其中,形变量为电机轴向窜动值与设定值之间的差值,即c=a-b。压机行进的总距离为压机铆压前端盖行进的距离与压机铆压后端盖行进的距离之和,当压机只对前端盖进行铆压时,压机铆压后端盖行进的距离为0,当压机只对后端盖进行铆压时,压机铆压前端盖行进的距离为0。例如,请参考图3,图3为电机轴向窜动调整示意图,当压机压住并铆压后端盖3时,相当于对后端盖3施加一沿电机转子1方向的压力F,使得后端盖3向内凹陷发生形变,当压机铆压后端盖3时行进的距离h大于等于c值时,即后端盖3向内凹陷的深度大于等于c值,电动机此时的轴向窜动值为小于等于a-c,而设定值b=a-c,因而此时的轴向窜动值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当然,压机也可以铆压前端盖2或者同时铆压前端盖2和后端盖3。
较佳地,压机铆压前端盖和/或后端盖时,方法还包括:基于前端盖和后端盖的材质的弹性与塑性变形性能设定一压迫补偿值f;设定一程序控制压机行进的距离h;其中,距离h=电机轴向窜动值a-设定值b+压迫补偿值f(即,h=a-b+f)。压迫补偿值f的大小根据电机轴向窜动值a所在数值范围的不同而调整。通常压机设定的行进距离需要较测得的轴窜值略大。该偏差并非线形的,会因批次间钢材特性的差别而有差异,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补偿值来进行调整。装配过程中的零部件累积公差会导致初始轴窜的分散性。要更好的调整轴窜,程序必须适应所有初始轴窜范围内的可调整性。我们通过对不同初始轴窜所在范围设定不同的调整补偿系数来实现。例如:初始轴窜范围在0.4mm至0.6mm,设定压迫补偿值0.2mm;初始轴窜范围在0.6mm至0.8mm,设定压迫补偿值为0.22mm;初始轴窜范围在0.8mm至1.0mm,设定压迫补偿值0.24mm;初始轴窜范围在1.0mm至1.2mm,设定压迫补偿值0.26mm等。程序会根据测得的初始轴窜自动调用相关补偿系数来进行铆压操作。
通过本发明中的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实施例或多个实施例,至少可以实现如下技术效果:
当检测获得的电机轴向窜动值大于设定值时,利用端盖具有弹性和塑性变形的特性,对前端盖和后端盖中的任意一个或者两个结合而施加沿电机转子轴向的压力,使得端盖向内凹陷发生形变,从而减小电机轴向窜动值,直到电机轴向窜动值小于等于设定值,进而使得电机能够达到使用的标准而可继续使用,从而不用报废电动机,节约资源。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电机轴窜测量及调整方法,所述电机包括机壳、盖设于所述机壳的前端盖和后端盖、以及设于所述机壳内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测量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
判断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是否大于一设定值b;
当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大于所述设定值b,对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施加沿电机转子轴向的压力,使得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向内凹陷发生形变;
当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凹陷的总深度等于形变量c值时,撤去压力,其中,c=a-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轴窜测量及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的第一端部突出于所述前端盖,所述转子的第二端部突出于所述后端盖,所述测量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具体包括:
对所述第一端部施加一沿电机转子轴向的推力d,使得所述电机转子接触所述后端盖;
对所述第二端部施加一与推力d方向相反的推力e,所述电机转子接触所述前端盖,获得所述电机转子的位移距离;以及
通过检测所述电机转子的位移距离获得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机轴窜测量及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启动电机测试,获得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之前,还包括:预先将所述电机予以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轴窜测量及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压机压住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
铆压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使得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向内凹陷发生形变;
当所述压机铆压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时行进的总距离h大于等于c值时,停止铆压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轴窜测量及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机铆压所述前端盖和/或后端盖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前端盖和后端盖的材质的弹性与塑性变形性能设定一压迫补偿值f;
设定一程序控制所述压机行进的总距离h;
其中,所述总距离h=所述电机轴向窜动值a-所述设定值b+压迫补偿值f。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72505.8A CN104184268B (zh) | 2014-09-16 | 2014-09-16 | 电机轴窜测量及调整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72505.8A CN104184268B (zh) | 2014-09-16 | 2014-09-16 | 电机轴窜测量及调整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84268A CN104184268A (zh) | 2014-12-03 |
CN104184268B true CN104184268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1965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72505.8A Active CN104184268B (zh) | 2014-09-16 | 2014-09-16 | 电机轴窜测量及调整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8426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58746B (zh) * | 2016-06-30 | 2018-06-05 | 江苏朗信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散热风扇电机的转子轴向间隙调整方法 |
CN107786045A (zh) * | 2016-08-31 | 2018-03-09 | 鼎奇(天津)主轴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主轴轴向窜动的测量方法 |
CN106767638A (zh) * | 2016-12-16 | 2017-05-31 | 智德电机(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电机端盖高度检测治具 |
CN110702294B (zh) * | 2019-08-26 | 2022-03-11 | 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电机锁止力测试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99432A (en) * | 1985-09-26 | 1990-02-13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Method for adjusting the axial play between the rotor and a motor |
CN102494613A (zh) * | 2011-12-12 | 2012-06-13 | 上海博泽电机有限公司 | 转子跳动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223006B1 (de) * | 1985-09-26 | 1990-06-20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Anordnung zur Einstellung des Axialspiels zwischen dem Rotor und dem Stator eines Elektromotors |
-
2014
- 2014-09-16 CN CN201410472505.8A patent/CN10418426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99432A (en) * | 1985-09-26 | 1990-02-13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Method for adjusting the axial play between the rotor and a motor |
CN102494613A (zh) * | 2011-12-12 | 2012-06-13 | 上海博泽电机有限公司 | 转子跳动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84268A (zh) | 2014-1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84268B (zh) | 电机轴窜测量及调整方法 | |
US8746026B2 (e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quality of a crimped connection between a conductor and a contact | |
Wan et al. | Improved inverse filter for the correction of distorted measured cutting forces | |
CN101937203A (zh) | 力与位移监控装置以及利用该装置控制压装装配的方法 | |
CN205300463U (zh) | 一种翻转式商用车轮毂轴承游隙检测机 | |
CN103076116A (zh) | 预制式电缆附件界面压力检测方法 | |
CN110489718B (zh) | 铝塑膜冲壳深度的检测方法 | |
CN104108452A (zh) | 电助力自行车的助力控制方法 | |
CN103715833A (zh) | 电机转子出轴校正装置及方法 | |
CN108362591A (zh) | 硬度测试计和硬度测试方法 | |
KR100784277B1 (ko) | 하중 작용시 타이어의 반경 변동량과 회전반경의 계측방법 | |
CN109974609A (zh) | 一种钻锪质量在线检测装置及方法 | |
CN201133813Y (zh) | 曲轴外锥面测量装置 | |
CN105651500A (zh) | 一种检查汽轮发电机定子铁心装压质量的方法 | |
KR20130138717A (ko) | 브리켓 장치 | |
CN107328509A (zh) | 一种油封径向力测试方法 | |
CN115790497A (zh) |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的轴向间隙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 |
CN2800251Y (zh) | 皮带轮式扭矩传感器 | |
TWI302857B (zh) | ||
CN211783826U (zh) | 一种汽轮机转子摆振测量装置 | |
CN102489432A (zh) | 涂覆机自动测长系统 | |
CN105953953A (zh) | 一种用于锥形摩擦副接触压力销钉嵌入式测量方法 | |
CN215810614U (zh) | 一种检测电池盖上镭雕区的检具 | |
CN105841871A (zh) | 装载机铲斗侧向力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
CN211740087U (zh) | 一种成型刀具型面检测工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53 |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Shi Nina Inventor after: Luo Haiying Inventor after: Tu Xindong Inventor after: Li Yunsong Inventor before: Shi Nina Inventor before: Luo Haiying Inventor before: Tu Xindong Inventor before: Li Yunsong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