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0479A - 蓄冷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冷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80479A CN104180479A CN201410438071.XA CN201410438071A CN104180479A CN 104180479 A CN104180479 A CN 104180479A CN 201410438071 A CN201410438071 A CN 201410438071A CN 104180479 A CN104180479 A CN 1041804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valve
- water pump
- cold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具体是一种蓄冷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双工况冷水机组、动态冰晶制冰机组、第三换热器、蓄冷槽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空调末端、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以及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三水泵、第四水泵、第五水泵。该控制方法通过上述阀门和水泵的开关转换,分别实现动态冰晶蓄冷模式和水蓄冷模式下的多种工况。本技术充分发挥了两种蓄冷系统的优点,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蓄冷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动态冰晶蓄冷空调系统具有双工况冷水机组制冰效率高,其蓄冷装置具有体积小放冷速度快等优点,应用项目日趋增多。而水蓄冷空调系统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冷时效率更高,系统稳定可靠,但蓄冷装置体积大,应用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蓄冷式空调系统,使其兼具动态冰晶蓄冷空调系统和水蓄冷空调系统的优点,提供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实现空调电力负荷移峰填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冷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双工况冷水机组、动态冰晶制冰机组、第三换热器、蓄冷槽、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空调末端,其中:
双工况冷水机组,其出口分别与第一换热器的一次侧的入口、动态冰晶制冰机组的一次侧的入口、第三换热器的一次侧的入口连接,其入口分别与第一换热器的一次侧的出口、动态冰晶制冰机组的一次侧的出口、第三换热器的一次侧的出口连接;
动态冰晶制冰机组,其二次侧的入口与蓄冷槽第一出口连接,其二次侧的出口与蓄冷槽的第一入口连接;
蓄冷槽,其第二入口与第三换热器的二次侧的出口连接,其第二出口与第三换热器的二次侧的入口连接,其第三入口与第二换热器的一次侧的出口连接,其第三出口与第二换热器的一次侧的入口连接;
第一换热器,其二次侧的入口与空调末端的出口连接,其二次侧的出口(54)与空调末端的入口连接;
第二换热器,其二次侧的入口与空调末端的出口连接,其二次侧的出口与空调末端的入口连接;
此外,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其中:
第一阀门设置在与双工况冷水机组的入口连接的管道上,第一换热器的一次侧的出口和动态冰晶制冰机组一次侧的出口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一阀门进入双工况冷水机组的入口;
第二阀门设置在与第三换热器一次侧的入口连接的管道上,双工况冷水机组的出口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二阀门进入第三换热器一次侧的入口;
第三阀门设置在与第三换热器二次侧的入口连接的管道上,蓄冷槽的第二出口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三阀门进入第三换热器二次侧的入口;
第四阀门设置在与动态冰晶制冰机组一次侧的入口连接的管道上,双工况冷水机组的出口输出的水经需该第四阀门进入动态冰晶制冰机组一次侧的入口;
第五阀门设置在与第一换热器一次侧的入口连接的管道上,双工况冷水机组的出口输出的水经需该第五阀门进入第一换热器一次侧的入口;
第六阀门设置在与第二换热器一次侧的出口连接的管道上,第二换热器输出的水需经该第六阀门进入蓄冷槽的第三入口;
第七阀门设置在与第一换热器二次侧的入口连接的管道上,空调末端出口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七阀门进入第一换热器二次侧的入口;
第八阀门设置在与第二换热器二次侧的入口连接的管道上,空调末端出口输出的水需经该第八阀门进入第二换热器二次侧的入口;
此外,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三水泵、第四水泵、第五水泵,其中:
第一水泵与第一阀门串联设置在与双工况冷水机组的入口连接的管道上,第一换热器的一次侧的出口和动态冰晶制冰机组一次侧的出口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一水泵进入双工况冷水机组的入口;
第二水泵设置在蓄冷槽第一出口与动态冰晶制冰机组二次侧的入口之间连接的管道上;
第三水泵设置在蓄冷槽第三出口与第二换热器一次侧的入口之间连接的管道上;
第四水泵设置在与空调末端的出口连接的管道上,空调末端的出口输出的水需经该第四水泵分别进入第一换热器二次侧的入口和第二换热器二次侧的入口;
第五水泵设置在蓄冷槽的第二出口与第三换热器二次侧的入口之间连接的管道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均为板式换热器,第一水泵为乙二醇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水泵的第三变频器,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第四水泵的第四变频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末端的入口和出口之间增设一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第九阀门。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上述蓄冷式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动态冰晶蓄冷模式控制方法和/或水蓄冷模式控制方法;
其中,所述动态冰晶蓄冷模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工况:
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冷工况:开启所述阀门81、84,以及所述水泵91、92,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制备的低温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四阀门进入所述动态冰晶制冰机组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所述动态冰晶制冰机组制备出的冰晶在所述第二水泵的作用下蓄存于所述蓄冷槽内;
蓄冷槽单独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6、88,水泵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蓄存于所述蓄冷槽内的低温冷水在所述第三水泵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升温后经所述第六阀门回到所述蓄冷槽,所述第二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升温后经所述第八阀门回到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三水泵及所述第四水泵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双工况冷水机组单独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1、85、87,水泵91、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五阀门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所述第一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升温后经所述第七阀门回到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四水泵变频控制调节系统供冷量;
双工况冷水机组与蓄冷槽联合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1、85、86、87、88,水泵91、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蓄存于所述蓄冷槽内的冷水在所述第三水泵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升温后经所述第六阀门回到所述蓄冷槽,所述第二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升温后经所述第八阀门回到所述第二换热器;同时,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五阀门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所述第一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升温后经所述第七阀门回到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三水泵及所述第四水泵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边蓄冷边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1、84、86、88,水泵91、92、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制备的低温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作用下通过所述第四阀门进入动态冰晶制冰机组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动态冰晶制冰机组制备出的冰晶在所述第二水泵的作用下蓄存于所述蓄冷槽内;同时,蓄存于所述蓄冷槽内的低温冷水在所述第三水泵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升温后经所述第六阀门回到所述蓄冷槽,所述第二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升温后经所述第八阀门回到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三水泵及所述第四水泵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其中,所述水蓄冷模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工况:
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冷工况:开启阀门81、82、83,水泵91、95,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阀门进入水所述第三换热器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所述第三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五水泵的作用下蓄存于所述蓄冷槽内;
蓄冷槽单独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6、88,水泵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蓄存于所述蓄冷槽内的冷水在所述第三水泵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升温后经所述第六阀门回到所述蓄冷槽,所述第二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升温后经所述第八阀门回到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三水泵及所述第四水泵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双工况冷水机组单独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1、85、87,水泵91、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五阀门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所述第一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升温后经所述第七阀门回到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四水泵变频控制调节系统供冷量;
双工况冷水机组与蓄冷槽联合供冷工况:开启电控阀门81、85、86、87、88,水泵91、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蓄存于所述蓄冷槽内的冷水在所述第三水泵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升温后经所述第六阀门回到所述蓄冷槽,所述第二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升温后经所述第八阀门回到所述第二换热器;同时,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五阀门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所述第一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升温后经所述第七阀门回到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三水泵及所述第四水泵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边蓄冷边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1、82、83、85、87,水泵91、94、95,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阀门进入水所述第三换热器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所述第三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五水泵的作用下蓄存于所述蓄冷槽内;同时,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五阀门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所述第一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升温后经所述第七阀门回到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四水泵变频控制调节系统供冷量。
改进之一,在所述水蓄冷模式控制方法的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冷工况中和边蓄冷边供冷工况中,所述第三换热器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温度为温差8~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空调系统根据系统负荷高低,夜间采用动态冰晶蓄冷或大温差水蓄冷,由于冷水机组蓄存冷水时的效率高于蓄冰,使系统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实现大温差水蓄冷,提高水蓄冷的蓄冷量。本系统充分发挥了两种蓄冷系统的优点,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之二。
附图中:双工况冷水机组1、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第三换热器3、蓄冷槽4、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空调末端7。
双工况冷水机组入口11、双工况冷水机组出口12。
动态冰晶制冰机组一次侧的入口21、动态冰晶制冰机组一次侧的出口22、动态冰晶制冰机组二次侧的入口23、动态冰晶制冰机组二次侧的出口24。
第一换热器一次侧的入口51、第一换热器一次侧的出口52、第一换热器二次侧的入口53、第一换热器二次侧的出口54。
第二换热器一次侧的入口61、第二换热器一次侧的出口62、第二换热器二次侧的入口63、第二换热器二次侧的出口64。
第三换热器一次侧的入口31、第三换热器一次侧的出口32、第三换热器二次侧的入口33、第三换热器二次侧的出口34。
蓄冷槽的第一入口41、蓄冷槽第一出口42、蓄冷槽第二入口43、蓄冷槽第二出口44、蓄冷槽第三入口45、蓄冷槽第三出口46。
空调末端出口72、空调末端的入口71。
第一阀门81、第二阀门82、第三阀门83、第四阀门84、第五阀门85、第六阀门86、第七阀门87、第八阀门88、第一水泵91、第二水泵92、第三水泵93、第四水泵94、第五水泵95。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蓄冷式空调系统,包括:双工况冷水机组1、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第三换热器3、蓄冷槽4、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空调末端7,其中:
双工况冷水机组1,其出口12分别与第一换热器5的一次侧的入口51、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的一次侧的入口21、第三换热器3的一次侧的入口31连接,其入口11分别与第一换热器5的一次侧的出口52、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的一次侧的出口22、第三换热器3的一次侧的出口32连接。
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其二次侧的入口23与蓄冷槽4第一出口42连接,其二次侧的出口24与蓄冷槽4的第一入口41连接。
蓄冷槽4,其第二入口43与第三换热器3的二次侧的出口34连接,其第二出口44与第三换热器3的二次侧的入口33连接,其第三入口45与第二换热器6的一次侧的出口62连接,其第三出口46与第二换热器6的一次侧的入口61连接。
第一换热器5,其二次侧的入口53与空调末端7的出口72连接,其二次侧的出口54与空调末端的入口71连接。
第二换热器6,其二次侧的入口63与空调末端7的出口72连接,其二次侧的出口64与空调末端的入口71连接。
此外,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还包括若干电控阀门,具体是第一阀门81、第二阀门82、第三阀门83、第四阀门84、第五阀门85、第六阀门86、第七阀门87、第八阀门88,其中:
第一阀门81设置在与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入口11连接的管道上,第一换热器5的一次侧的出口52和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一次侧的出口22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一阀门81进入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入口11。
第二阀门82设置在与第三换热器3一次侧的入口31连接的管道上,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出口12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二阀门82进入第三换热器3一次侧的入口31。
第三阀门83设置在与第三换热器3二次侧的入口33连接的管道上,蓄冷槽4的第二出口44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三阀门83进入第三换热器3二次侧的入口33。
第四阀门84设置在与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一次侧的入口21连接的管道上,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出口12输出的水经需该第四阀门84进入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一次侧的入口21。
第五阀门85设置在与第一换热器5一次侧的入口51连接的管道上,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出口12输出的水经需该第五阀门85进入第一换热器5一次侧的入口51。
第六阀门86设置在与第二换热器6一次侧的出口62连接的管道上,第二换热器6输出的水需经该第六阀门86进入蓄冷槽4的第三入口45。
第七阀门87设置在与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的入口53连接的管道上,空调末端7出口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七阀门87进入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的入口53。
第八阀门88设置在与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的入口63连接的管道上,空调末端7出口输出的水需经该第八阀门88进入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的入口63。
此外,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水泵91、第二水泵92、第三水泵93、第四水泵94、第五水泵95,其中:
第一水泵91与第一阀门81串联设置在与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入口11连接的管道上,第一换热器5的一次侧的出口52和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一次侧的出口22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一水泵91进入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入口11。
第二水泵92设置在蓄冷槽4第一出口42与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二次侧的入口23之间连接的管道上。
第三水泵93设置在蓄冷槽4第三出口46与第二换热器6一次侧的入口61之间连接的管道上。
第四水泵94设置在与空调末端7的出口72连接的管道上,空调末端7的出口72输出的水需经该第四水泵94分别进入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的入口53和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的入口63;
第五水泵95设置在蓄冷槽4的第二出口44与第三换热器3二次侧的入口33之间连接的管道上。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第三换热器3均采用板式换热器,该第一水泵91采用乙二醇泵。此外,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水泵93的第三变频器,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第四水泵94的第四变频器。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通过阀门81~88及各设备的开关转换分别实现动态冰晶蓄冷及水蓄冷模式下的一种或多种工况。其中,动态冰晶蓄冷模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工况: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冷工况、蓄冷槽单独供冷工况、双工况冷水机组单独供冷工况、双工况冷水机组与蓄冷槽联合供冷工况、边蓄冷边供冷工况;类似的,水蓄冷模式控制方法也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工况: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冷工况、蓄冷槽单独供冷工况、双工况冷水机组单独供冷工况、双工况冷水机组与蓄冷槽联合供冷工况、边蓄冷边供冷工况。
图2是在图1去掉部分附图标记而得到的。下面结合该附图2对本实施例控制方法的动态冰晶蓄冷模式控制方法和水蓄冷模式控制方法的各种工况进行详细说明。
(一)动态冰晶蓄冷模式
1. 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冷
开启阀门81、84,水泵91、92,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低温冷水在第一水泵91的作用下通过第四阀门84进入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升温后经第一阀门81回到双工况冷水机组1,同时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制备出的冰晶在第二水泵92的作用下蓄存于蓄冷槽4内。
2. 蓄冷槽单独供冷
开启阀门86、88,水泵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蓄存于蓄冷槽4内的低温冷水在第三水泵93的作用下通过第二换热器6升温后经第六阀门86回到蓄冷槽4,同时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第八阀门88回到第二换热器6。第三水泵93及第四水泵94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3. 双工况冷水机组单独供冷
开启阀门81、85、87,水泵91、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第五阀门85进入第一换热器5升温后经第一阀门81回到双工况冷水机组1,同时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第七阀门87回到第一换热器5。第四水泵94变频控制调节系统供冷量。
4. 双工况冷水机组与蓄冷槽联合供冷
开启阀门81、85、86、87、88,水泵91、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蓄存于蓄冷槽4内的冷水在第三水泵93作用下通过第二换热器6升温后经第六阀门86回到蓄冷槽4,同时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第八阀门88回到第二换热器6。
同时,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第五阀门85进入第一换热器5升温后经第一阀门81回到双工况冷水机组1,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第七阀门87回到第一换热器5。第三水泵93及第四水泵94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5. 边蓄冷边供冷
开启阀门81、84、86、88,水泵91、92、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低温冷水在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第四阀门84进入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升温后经第一阀门81回到双工况冷水机组1,同时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制备出的冰晶在第二水泵92的作用下蓄存于蓄冷槽4内。
同时,蓄存于蓄冷槽4内的低温冷水在第三水泵93作用下通过第二换热器6升温后经第六阀门86回到蓄冷槽4,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第八阀门88回到第二换热器6。第三水泵93及第四水泵94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二)水蓄冷模式
1. 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冷
开启阀门81、82、83,水泵91、95,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第二阀门82进入水第三换热器3升温后经第一阀门81回到双工况冷水机组1,同时第三换热器3二次侧交换出的大温差冷水(温差8~16℃)在第五水泵95的作用下蓄存于蓄冷槽4内。
2. 蓄冷槽单独供冷
开启阀门86、88,水泵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蓄存于蓄冷槽4内的冷水在第三水泵93作用下通过第二换热器6升温后经第六阀门86回到蓄冷槽4,同时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第八阀门88回到第二换热器6。第三水泵93及第四水泵94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3. 双工况冷水机组单独供冷
开启阀门81、85、87,水泵91、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第五阀门85进入第一换热器5升温后经第一阀门81回到双工况冷水机组1,同时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第七阀门87回到第一换热器5。第四水泵94变频控制调节系统供冷量。
4. 双工况冷水机组与蓄冷槽联合供冷
开启电控阀门81、85、86、87、88,水泵91、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蓄存于蓄冷槽4内的冷水在第三水泵93作用下通过第二换热器6升温后经第六阀门86回到蓄冷槽4,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第八阀门88回到第二换热器6。第三水泵93及第四水泵94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同时,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第五阀门85进入第一换热器5升温后经第一阀门81回到双工况冷水机组1,同时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第七阀门87回到第一换热器5。第三水泵93及第四水泵94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5. 边蓄冷边供冷
开启阀门81、82、83、85、87,水泵91、94、95,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第二阀门82进入水第三换热器3升温后经第一阀门81回到双工况冷水机组1,第三换热器3二次侧交换出的大温差冷水在第五水泵95的作用下蓄存于蓄冷槽4内。
同时,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第五阀门85进入第一换热器5升温后经第一阀门81回到双工况冷水机组1,同时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第七阀门87回到第一换热器5。第四水泵94变频控制调节系统供冷量。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改进,例如在空调末端7的入口和出口增设一连接管,并在该连接管上设置第九阀门89。
Claims (6)
1.一种蓄冷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双工况冷水机组(1)、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第三换热器(3)、蓄冷槽(4)、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空调末端(7),其中:
双工况冷水机组(1),其出口(12)分别与第一换热器(5)的一次侧的入口(51)、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的一次侧的入口(21)、第三换热器(3)的一次侧的入口(31)连接,其入口(11)分别与第一换热器(5)的一次侧的出口(52)、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的一次侧的出口(22)、第三换热器(3)的一次侧的出口(32)连接;
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其二次侧的入口(23)与蓄冷槽(4)第一出口(42)连接,其二次侧的出口(24)与蓄冷槽(4)的第一入口(41)连接;
蓄冷槽(4),其第二入口(43)与第三换热器(3)的二次侧的出口(34)连接,其第二出口(44)与第三换热器(3)的二次侧的入口(33)连接,其第三入口(45)与第二换热器(6)的一次侧的出口(62)连接,其第三出口(46)与第二换热器(6)的一次侧的入口(61)连接;
第一换热器(5),其二次侧的入口(53)与空调末端(7)的出口(72)连接,其二次侧的出口(54)与空调末端的入口(71)连接;
第二换热器(6),其二次侧的入口(63)与空调末端(7)的出口(72)连接,其二次侧的出口(64)与空调末端的入口(71)连接;
此外,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81)、第二阀门(82)、第三阀门(83)、第四阀门(84)、第五阀门(85)、第六阀门(86)、第七阀门(87)、第八阀门(88),其中:
第一阀门(81)设置在与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入口(11)连接的管道上,第一换热器(5)的一次侧的出口(52)和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一次侧的出口(22)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一阀门(81)进入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入口(11);
第二阀门(82)设置在与第三换热器(3)一次侧的入口(31)连接的管道上,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出口(12)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二阀门(82)进入第三换热器(3)一次侧的入口(31);
第三阀门(83)设置在与第三换热器(3)二次侧的入口(33)连接的管道上,蓄冷槽(4)的第二出口(44)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三阀门(83)进入第三换热器(3)二次侧的入口(33);
第四阀门(84)设置在与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一次侧的入口(21)连接的管道上,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出口(12)输出的水经需该第四阀门(84)进入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一次侧的入口(21);
第五阀门(85)设置在与第一换热器(5)一次侧的入口(51)连接的管道上,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出口(12)输出的水经需该第五阀门(85)进入第一换热器(5)一次侧的入口(51);
第六阀门(86)设置在与第二换热器(6)一次侧的出口(62)连接的管道上,第二换热器(6)输出的水需经该第六阀门(86)进入蓄冷槽(4)的第三入口(45);
第七阀门(87)设置在与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的入口(53)连接的管道上,空调末端(7)出口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七阀门(87)进入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的入口(53);
第八阀门(88)设置在与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的入口连接的管道上,空调末端(7)出口输出的水需经该第八阀门(88)进入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的入口(63);
此外,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水泵(91)、第二水泵(92)、第三水泵(93)、第四水泵(94)、第五水泵(95),其中:
第一水泵(91)与第一阀门(81)串联设置在与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入口(11)连接的管道上,第一换热器(5)的一次侧的出口(52)和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一次侧的出口(22)输出的水需经该第一水泵(91)进入双工况冷水机组(1)的入口(11);
第二水泵(92)设置在蓄冷槽(4)第一出口(42)与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二次侧的入口(23)之间连接的管道上;
第三水泵(93)设置在蓄冷槽(4)第三出口(46)与第二换热器(6)一次侧的入口(61)之间连接的管道上;
第四水泵(94)设置在与空调末端(7)的出口(72)连接的管道上,空调末端(7)的出口(72)输出的水需经该第四水泵(94)分别进入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的入口(53)和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的入口(63);
第五水泵(95)设置在蓄冷槽(4)的第二出口(44)与第三换热器(3)二次侧的入口(33)之间连接的管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第三换热器(3)均为板式换热器,第一水泵(91)为乙二醇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水泵(93)的第三变频器,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第四水泵(94)的第四变频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末端(7)的入口(71)和出口(72)之间增设一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第九阀门(89)。
5.一种蓄冷式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系统为上述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动态冰晶蓄冷模式控制方法和/或水蓄冷模式控制方法;
其中,所述动态冰晶蓄冷模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工况:
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冷工况:开启所述阀门(81)、(84),以及所述水泵(91)、(92),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低温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91)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四阀门(84)进入所述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81)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所述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制备出的冰晶在所述第二水泵(92)的作用下蓄存于所述蓄冷槽(4)内;
蓄冷槽单独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6)、(88),水泵(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蓄存于所述蓄冷槽(4)内的低温冷水在所述第三水泵(93)的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6)升温后经所述第六阀门(86)回到所述蓄冷槽(4),所述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所述第八阀门(88)回到所述第二换热器(6),所述第三水泵(93)及所述第四水泵(94)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双工况冷水机组单独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1)、(85)、(87),水泵(91)、(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五阀门(85)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5)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81)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所述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所述第七阀门(87)回到所述第一换热器(5),所述第四水泵(94)变频控制调节系统供冷量;
双工况冷水机组与蓄冷槽联合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1)、(85)、(86)、(87)、(88),水泵(91)、(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蓄存于所述蓄冷槽(4)内的冷水在所述第三水泵(93)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6)升温后经所述第六阀门(86)回到所述蓄冷槽(4),所述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所述第八阀门(88)回到所述第二换热器(6);同时,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五阀门(85)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5)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81)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所述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所述第七阀门(87)回到所述第一换热器(5),所述第三水泵(93)及所述第四水泵(94)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边蓄冷边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1)、(84)、(86)、(88),水泵(91)、(92)、(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低温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所述第四阀门(84)进入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81)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动态冰晶制冰机组(2)制备出的冰晶在所述第二水泵(92)的作用下蓄存于所述蓄冷槽(4)内;同时,蓄存于所述蓄冷槽(4)内的低温冷水在所述第三水泵(93)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6)升温后经所述第六阀门(86)回到所述蓄冷槽(4),所述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所述第八阀门(88)回到所述第二换热器(6),所述第三水泵(93)及所述第四水泵(94)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其中,所述水蓄冷模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工况:
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冷工况:开启阀门(81)、(82)、(83),水泵(91)、(95),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阀门(82)进入水所述第三换热器(3)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81)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所述第三换热器(3)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五水泵(95)的作用下蓄存于所述蓄冷槽(4)内;
蓄冷槽单独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6)、(88),水泵(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蓄存于所述蓄冷槽(4)内的冷水在所述第三水泵(93)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6)升温后经所述第六阀门(86)回到所述蓄冷槽(4),所述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所述第八阀门(88)回到所述第二换热器(6),所述第三水泵(93)及所述第四水泵(94)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双工况冷水机组单独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1)、(85)、(87),水泵(91)、(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五阀门(85)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5)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81)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所述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所述第七阀门(87)回到所述第一换热器(5),所述第四水泵(94)变频控制调节系统供冷量;
双工况冷水机组与蓄冷槽联合供冷工况:开启电控阀门(81)、(85)、(86)、(87)、(88),水泵(91)、(93)、(94),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蓄存于所述蓄冷槽(4)内的冷水在所述第三水泵(93)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6)升温后经所述第六阀门(86)回到所述蓄冷槽(4),所述第二换热器(6)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所述第八阀门(88)回到所述第二换热器(6);同时,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五阀门(85)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5)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81)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所述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所述第七阀门(87)回到所述第一换热器(5),所述第三水泵(93)及所述第四水泵(94)均变频控制调节放冷量及系统供冷量;
边蓄冷边供冷工况:开启阀门(81)、(82)、(83)、(85)、(87),水泵(91)、(94)、(95),其余阀门及水泵均关闭,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二阀门(82)进入水所述第三换热器(3)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81)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所述第三换热器(3)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五水泵(95)的作用下蓄存于所述蓄冷槽(4)内;同时,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制备的冷水在所述第一水泵(91)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五阀门(85)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5)升温后经所述第一阀门(81)回到所述双工况冷水机组(1),所述第一换热器(5)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在所述第四水泵(94)的作用下经所述空调末端(7)升温后经所述第七阀门(87)回到所述第一换热器(5),所述第四水泵(94)变频控制调节系统供冷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蓄冷模式控制方法的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冷工况中和边蓄冷边供冷工况中,所述第三换热器(3)二次侧交换出的冷水温度为温差8~1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38071.XA CN104180479B (zh) | 2014-08-29 | 2014-08-29 | 蓄冷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38071.XA CN104180479B (zh) | 2014-08-29 | 2014-08-29 | 蓄冷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80479A true CN104180479A (zh) | 2014-12-03 |
CN104180479B CN104180479B (zh) | 2017-02-01 |
Family
ID=51961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38071.XA Active CN104180479B (zh) | 2014-08-29 | 2014-08-29 | 蓄冷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80479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78683A (en) * | 1995-11-30 | 1998-07-14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 Thermal storage system controller and method |
CN1924473A (zh) * | 2006-09-22 | 2007-03-07 | 上海华电源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
CN101498518A (zh) * | 2008-01-31 | 2009-08-05 |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 多功能蓄冰空调热水系统及该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2155772A (zh) * | 2011-05-06 | 2011-08-17 | 上禾谷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复叠式冰蓄冷空调系统和利用该系统对空调供冷的方法 |
CN102331073A (zh) * | 2011-09-28 | 2012-01-25 |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 冰蓄冷多联空调机组控制方法 |
CN102506492A (zh) * | 2011-12-26 | 2012-06-20 | 上海汉福空气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直接蒸发式多换热系统冰蓄冷空调智能控制系统 |
CN102620364A (zh) * | 2012-04-01 | 2012-08-01 | 广州贝龙环保热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CN103162364A (zh) * | 2013-03-29 | 2013-06-19 | 深圳市中鼎空调净化有限公司 | 水蓄冷与冰蓄冷串联式中央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CN204006471U (zh) * | 2014-08-29 | 2014-12-10 |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 一种蓄冷式空调系统 |
-
2014
- 2014-08-29 CN CN201410438071.XA patent/CN10418047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78683A (en) * | 1995-11-30 | 1998-07-14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 Thermal storage system controller and method |
CN1924473A (zh) * | 2006-09-22 | 2007-03-07 | 上海华电源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
CN101498518A (zh) * | 2008-01-31 | 2009-08-05 |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 多功能蓄冰空调热水系统及该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2155772A (zh) * | 2011-05-06 | 2011-08-17 | 上禾谷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复叠式冰蓄冷空调系统和利用该系统对空调供冷的方法 |
CN102331073A (zh) * | 2011-09-28 | 2012-01-25 |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 冰蓄冷多联空调机组控制方法 |
CN102506492A (zh) * | 2011-12-26 | 2012-06-20 | 上海汉福空气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直接蒸发式多换热系统冰蓄冷空调智能控制系统 |
CN102620364A (zh) * | 2012-04-01 | 2012-08-01 | 广州贝龙环保热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间接供冷式水蓄冷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CN103162364A (zh) * | 2013-03-29 | 2013-06-19 | 深圳市中鼎空调净化有限公司 | 水蓄冷与冰蓄冷串联式中央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CN204006471U (zh) * | 2014-08-29 | 2014-12-10 |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 一种蓄冷式空调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80479B (zh) | 2017-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124409B (zh) | 一种服务器液冷系统 | |
KR20200014296A (ko) | 다중-회로, 상-변화 복합체 열 교환기를 포함한 시스템 | |
CN104613577A (zh) | 内融冰冰蓄冷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210197600U (zh) | 带储能装置的二次泵变流量冷冻水系统 | |
CN102155772A (zh) | 复叠式冰蓄冷空调系统和利用该系统对空调供冷的方法 | |
CN201828080U (zh) | 具有强冷冻能力的机械冰箱制冷系统 | |
JP5398395B2 (ja) | 冷凍機の台数制御方法 | |
CN104896641A (zh) | 一种双蒸发器动态冰蓄冷系统 | |
CN203131983U (zh) | 制冷系统 | |
CN102798245B (zh) | 制冷设备及其制冷系统和该制冷设备的深度制冷方法 | |
CN201382624Y (zh) | 一种单元组合式并联制冷机组 | |
CN102427148B (zh) | 大功率ups专用空调电池柜及调控蓄电池工作温度的方法 | |
CN210840466U (zh) | 一种数据中心风冷冷源自然冷却系统 | |
CN204006471U (zh) | 一种蓄冷式空调系统 | |
CN102798261B (zh) | 制冷系统及具有它的制冷设备 | |
CN104061644A (zh) | 快冷装置 | |
CN212692004U (zh) | 一种蓄能空调系统 | |
CN204006470U (zh) | 一种动态冰晶蓄冷与水蓄冷的混合式系统 | |
CN201964686U (zh) | 多压缩机离心式空调机组的油位平衡装置 | |
CN104180479A (zh) | 蓄冷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538108A (zh) | 一种自然冷源不间断精密空调 | |
CN104180454A (zh) | 动态冰晶蓄冷与水蓄冷的混合式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4964476A (zh) | 风冷热泵机组 | |
CN102353204B (zh) | 冰箱 | |
CN202613634U (zh) | 一种节能蓄冰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