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32564A - 汽车空调设备的内部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汽车空调设备的内部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32564A
CN104132564A CN201410174264.9A CN201410174264A CN104132564A CN 104132564 A CN104132564 A CN 104132564A CN 201410174264 A CN201410174264 A CN 201410174264A CN 104132564 A CN104132564 A CN 1041325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al duct
exterior line
heat exchanger
radially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742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瑟伊
L.西博尔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Original Assignee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iled Critical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ublication of CN104132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25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one within the other, e.g. concentr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5/00Making specific metal objects b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group in this subclass
    • B23P15/26Making specific metal objects by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a group in this subclass heat exchanger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one within the other, e.g. concentrically
    • F28D7/10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one within the other, e.g. concentrically consisting of two coaxial conduits or modules of two coaxia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eader boxes with flow l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35Heat exchanger or boiler making
    • Y10T29/49361Tube inside tub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空调设备的热交换器,包括内部管路(34)和外部管路(32),它沿管路纵向(z)至少部分围绕内部管路(34),以构成一个可以流过热交换介质的空隙(36),以及其中,空隙(36)至少部分区段借助在内部管路(34)与外部管路(32)之间径向延伸的隔片(42)分成多个流动通道(37),它们沿管路纵向(z)汇入通过内部管路(34)径向缩窄形成的分配或聚集腔(40)内。

Description

汽车空调设备的内部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空调设备的热交换器,为了提高空调设备效率它尤其设计为内部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汽车空调设备的功率和效率,已知空调设备的内部热交换器,所谓Internal Heat Exchanger(IHX),它们将制冷剂循环的一个在蒸发器与压缩器之间延伸的区段,与制冷剂循环的一个在冷凝器与膨胀阀之间延伸的区段热耦合。以此方式,从蒸发器流向压缩器的比较冷的制冷剂,可以使用于(预)冷却或过冷却在制冷剂循环高压侧供给膨胀装置的相对较热的制冷剂。
为了优化制冷剂循环内这种热交换器的工作,管路的几何尺寸及形状有重要意义。在现有几乎没有用于个性化适配或改变外轮廓形状或热交换器外部几何尺寸的活动余量的汽车组合件内,相对较难将这种热交换器在其热交换能力方面与规定的要求个性化地适配,例如车型专属地适配。
此外,空调设备的内部热交换器还可以设计为同轴式管路的热交换器。在这里至少一个内部管路沿周向完全被外部管路围绕。因此在内部管路的内腔和在内部与外部管路之间的空隙内,就会在分别沿相反流动方向流动的热交换介质之间发生热能交换。为了将同轴式管路的热交换器连接在制冷剂循环内,需要将内部管路穿过外部管路,或为围绕内部管路的外部管路制备相应的接头。
例如EP1101638A1说明了一种有至少一个连接器的管路配置。在这里,连接器具有圆柱形状,它有一个空穴和通过第一纵向端的第一通道。内部管路在这里通过第一通道和通过所述空穴延伸。此外,连接器在空穴端部还含有一个沿径向扩张的口,为的是安放外部管路。外部管路在这里通过压配合与连接器连接。
制备单独的连接器,一方面增加空调设备内部热交换器的构件数量。另一方面这种连接方案的制造和装配过程比较复杂。因为在热交换器以后运行时,管路内加入处于压力状态的热交换介质,所以应保证各构件流体密封、压力稳定以及持久的连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空调设备用的、改进的内部热交换器,它特别有效、便宜和能简单制造。此外,这种热交换器的特征还在于减少构件、以及可能的重量最小化和长的使用寿命以及以良好的热载荷承受能力。
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汽车空调设备的热交换器解决,其包括内部管路和外部管路,所述外部管路沿管路纵向至少部分围绕内部管路,以构成一个可以流过热交换介质的空隙,以及其中,空隙至少部分区段借助在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之间径向延伸的隔片分成多个流动通道,所述流动通道沿管路纵向汇入通过内部管路的径向缩窄形成的分配或聚集腔内。所述技术问题还通过一种汽车空调设备、一种汽车以及一种用于制造热交换器的方法解决。
据此,提供一种汽车空调设备的热交换器。在这里,这种热交换器有内部管路和外部管路,其中外部管路沿管路纵向(z)至少部分围绕内部管路,以构成一个可以流过热交换介质的空隙。设计在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之间大体为环形的各个空隙至少部分区段借助在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之间径向延伸的隔片分成多个流动通道。这些流动通道在这里沿管路纵向汇入通过内部管路的径向缩窄形成的热交换器的分配或聚集腔内。
典型地,设置至少三个沿管路周向彼此大体等距间隔的隔片,它们将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之间的空隙分成与之相应的多个,典型地分成至少三个沿管路纵向彼此平行延伸的流动通道,这些流动通道可以被热交换介质沿管路纵向流过。内部管路和外部管路尤其互相同轴排列,此时内部管路的中心与外部管路的中心重合。
内部管路和外部管路典型地为圆柱形,这意味着横截面设计为圆形,所以在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之间形成的空隙,沿周向观察,有恒定的径向尺寸。借助将空隙分成多个流动通道的隔片,内部管路和外部管路可以互相支承。就此而言,隔片还提供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沿径向的相互固定。
因为空隙典型地彼此平行延伸的流动通道通过径向隔片互相隔离,所以为了将热交换介质供给各流动通道和从各流动通道排出,设置至少一个分配或聚集腔,它总是和空隙所有的沿管路纵向与之邻接的流动通道处于流动连接状态。在这里分配或聚集腔是内部管路的径向缩窄,所以在此径向缩窄区内,在内部管路径向缩小的外表面与外部管路的内表面之间,造成一个大体环形的空腔。
内部管路的径向缩窄在这里导致与设在外部管路内侧的隔片相隔一定距离,所以通过大体环形地围绕内部管路外圆周延伸的分配或聚集腔,可以使沿管路纵向延伸至此的所有的流动通道处于流动连接状态。
典型地,内部管路有两个沿管路纵向彼此隔开距离的径向缩窄结构,其中一个起供给的热交换介质分配腔的作用,以及另一个起聚集腔的作用。设计在内部管路上或内的径向缩窄允许沿周向环绕内部管路流动,并因而将输入分配腔的热交换介质分配给邻接的空隙流动通道。相应地设计以及例如设置在内部管路另一端的聚集腔,可以通过其与所有流动通道处于流动或流体连接状态而提供一种收集功能,所以将经过全部流动通道流动的热交换介质收集在聚集腔,并从那里所谓集中地通过热交换器外壳可以转移到汽车空调设备的制冷剂循环内。
通过分配或聚集腔由内部管路的径向缩窄构成,这种热交换器不再需要迄今采用的要与内部管路和/或外部管路连接的端盖。因此组合在内部管路中的分配或聚集腔,可以减少热交换器的构件和部件。其结果是,可以节省材料和减轻重量,而且能特别经济地加工制造。尤其是,由于取消端盖,所以免除端盖与内部或外部管路之间相应的连接位置。此外,通过取消这些连接位置,还可以提供特别坚固耐用和故障少的热交换器。
按另一种设计,分配或聚集腔通过内部管路外表面内沿周向(u)延伸的环形凹槽构成。在这里特别规定,内部管路的径向缩窄设计为沿周向闭合,并因此完全环绕内部管路的外表面。以此方式,不仅所有沿轴向或沿管路纵向邻接的流动通道可被置于与环形凹槽流动连接,而且还已证明,完全环绕内部管路外圆周的环形凹槽,从流动技术的观点来看,也有利于要分配或要收集的热交换介质的输入和排出。
按另一种设计,环形凹槽有平坦构造的底段,该底段通过至少一个相对于管路纵向倾斜延伸的部段过渡到内部管路的沿管路纵向与之邻接的管段的外表面中。内部管路这一管段的特征在于,它通过设在空隙内的隔片支承在外部管路的内壁上,并由此构成设在空隙内的流动通道的径向边界。内部管路的这一管段在分配或聚集腔的区域内过渡至环形凹槽中。业已证明,在环形凹槽与和它相比沿径向扩展的所述管段之间倾斜延伸的坡道部段,从流动技术的观点来看,有利于热交换介质的分配或收集。
在这方面还可规定,环形凹槽在沿管路纵向对置的端部,分别有相对于管路纵向彼此对称设计的坡道部段。
按照一种扩展设计,构成分配或聚集腔边界的外部管路被热交换器的流入管或流出管沿径向穿过。流入管或流出管在这里与分配或聚集腔流动连接。
按分配腔的一种设计,构成径向边界的外部管路部段被流入管穿过,而按聚集腔的一种设计,流出管相应地设在外部管路上。相对于环形凹槽的纵向或轴向尺寸,流入管或流出管可以大致配置在分配或聚集腔的中心。但也可以设想并且对于热交换介质的分配或收集绝对有利的是,相对于规定的流动方向,将流入管或流出管至少略微设置在分配或聚集腔轴向几何中心的上游。以此方式,分配或聚集腔的几乎整个纵向或轴向长度,均能充分利用于将热交换介质尽可能均匀和一致地分配给各流动通道或用于各单独的流动通道的汇集。
按另一种设计,构成流动通道的隔片设在外部管路的内侧。在分配或聚集腔的区域内,它们本身可以沿管路纵向越过分配或聚集腔延伸。在隔片与外部管路设计为整体的情况下这种设计是特别有利的,因为,为了构成分配或聚集腔,可以将一种例如挤压制成的加有隔片的外部管路,直接使用于作为热交换器外部管路,无需值得一提的再加工。
按另一种设计,相对于所述管段的外表面,径向缩窄的深度或环形凹槽的径向尺寸,大约等于内部管路横截面半径的10%至25%。因此环形凹槽的底段直径同样可以设计为比内部管路的外径大约小10%至25%。就典型的热交换器几何尺寸而言,例如环形凹槽的径向深度可为1.0mm至1.5mm,所以由于所述的环形凹槽,在总体上会造成内部管路的直径减小2mm至3mm。
隔片的径向尺寸典型地小于内部管路缩窄的径向尺寸或径向深度。环形凹槽的径向深度尤其可以等于隔片径向尺寸的1至5倍。隔片典型的径向高度大体在0.2mm至1mm的范围内,优选地在0.4mm至0.8mm之间,或也可以在0.2mm至0.4mm之间。
按另一种设计,内部管路从外部管路的至少一个轴向端段沿管路纵向伸出。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管路的所述端段与内部管路的外壁段连接。典型地,内部管路的轴向端段从外部管路轴向端段伸出一个规定的尺寸,在这里,外部管路的端面可以与内部管路的外壁段连接。但也可以设想,外部管路的内侧可以与内部管路的那个为了直接支承在它上面而到达的外壁段连接。
外部管路将其端段尤其沿周向完全与内部管路连接,所以空隙随着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的连接而终止。在这方面尤其可以规定,外部管路的两个对置的轴向端段被内部管路沿轴向穿过,以及外部管路各个轴向端段与内部管路的外壁连接。以此方式可以构成内部管路通过外部管路的穿通导引,从而可以有利地取消为热交换器设置单独的端盖。
按另一种设计,外部管路的所述端段与内部管路材料接合式和/或摩擦配合式连接。尤其可以规定,外部管路与内部管路通过钎焊或熔焊连接。但作为其补充或替代方式,也可以规定外部管路至少局部变形,尤其是外部管路沿径向向内方向紧缩,由此可使外部管路与内部管路摩擦配合式连接。若从侧面进行这种摩擦配合式连接和尤其为了有足够的密封性,外部管路的轴向端可以与内部管路的外壁段环形地钎焊或熔焊。
尤其在紧缩或摩擦配合式连接外部管路与内部管路时,按另一种设计可以规定,外部管路的轴向端段设计为相对于外部管段毗邻的管段径向缩窄。内部管路典型地流体和/或气体密封地穿过外部管路径向缩窄的端段。
径向缩窄尤其可以在将内部管路插入外部管路后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内部管路按规定插入后,将外部管路沿径向向内定向地挤压,由此可以提供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足够的机械固定。
按另一种设计,外部管路设计为高压管,而内部管路设计为低压管。在汽车空调设备的制冷剂循环内,空隙的流入管在这里可设置在冷凝器的下游,空隙的流出管可设置在膨胀装置的上游,内部管路的流入管可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游,以及内部管路的流出管可设置在压缩器的上游。
内部管路的流出管和流入管可与汽车空调设备相应的部件流体导引地连接,而热交换器空隙的流出管和流入管总是设在分配或聚集腔的区域内。在这里,流入管和流出管可以在分配或聚集区段的高度内大体沿径向穿过外部管路或与外部管路邻接。分配或聚集腔的流出管和流入管在这里可作为接管,连接在外部管路径向扩展的分配或聚集区段上并与之流体密封连接。
在这里通常适用的是,低压管设计用于在流动技术上耦合空调设备制冷剂循环的蒸发器与压缩器,高压管则设计用于在流动技术上耦合其冷凝器与膨胀装置,并因此可以与空调设备列举的这些部件流体密封地连接。
在热交换器工作时或在空调设备运行时,热交换器的内部管路主要流过气态的热交换介质,而外部管路或由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构成并被隔片分成一个个流动通道的空隙,则主要能流过压缩的液体。
内部管路和在内部与外部管路之间的空隙,在这里优选地可以按对流原则通流,相比于直流原则,这种对流原则能改善热交换。
最后,按另一个独立的方面,采用一种包括制冷剂循环的汽车空调设备,它将至少一个压缩器、一个冷凝器、一个膨胀装置和一个蒸发器在流动技术上互相耦合,用于循环热交换介质。在这里,制冷剂循环还有一个前面已说明的热交换器,它的空隙在流动技术上连接在制冷剂循环的冷凝器与膨胀装置之间,以及它的内部管路连接在制冷剂循环的蒸发器与压缩器之间。
以此方式可以提供一种在制冷剂循环处于蒸发器下游的低压侧与处于膨胀装置上游的高压侧之间用于提高空调设备功率和效率的热交换。
最后,按另一个独立的方面,采用一种汽车,它包括前面已说明的空调设备或包括至少一个前面已说明的例如同轴和管状设计的热交换器。
此外采用一种制造前面已说明的热交换器的方法。本方法在这里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外部管路,它配备沿径向向内突出的隔片,
-制备内部管路并将其部分沿径向缩窄,以构成分配或聚集腔,
-将内部管路插入外部管路内,以及
-连接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
在这方面特别规定,外部管路在内部管路的径向缩窄区内设置有设计为出口或进口的接管,它沿径向穿过外部管路,以及可通过它将热交换介质引入由外部管路与内部管路构成的空隙内,或将热交换介质从空隙排出。
当分配或聚集腔通过内部管路的径向缩窄,例如通过内部管路相应的变形或滚压构成时,尤其设在外部管路内侧并沿径向向内伸的隔片,可以沿管路纵向经过那个分配或聚集腔延伸。通过内部管路的径向缩窄,不一定需要并能有利地取消隔片的切削加工去除或变形。
此外在这方面按另一种设计也可以规定,内部管路从外部管路的一个轴向端段沿管路纵向伸出。外部管路的所述端段随后与内部管路的外壁段材料接合式和/或摩擦配合式连接。为了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材料接合式并因而流体密封连接,尤其考虑外部管路与内部管路沿周向完全和连续钎焊或熔焊。
按另一种设计,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的摩擦配合式固定或连接,可以在内部与外部管路组合后,通过外部管路沿径向向内方向的变形实现。在这里,外部管路尤其可以与内部管路挤压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外部管路的这种挤压或紧缩,已经能达到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的机械固定。在外部管路上沿径向向内定向的隔片,在外部管路变形的过程中可以遭受相应的变形,以及至少部分进入内部管路的外表面内。
根据隔片径向延伸的尺寸,在外部管路区段与内部管路材料接合式连接前,可能需要挤压或紧缩外部管路。尤其当隔片的径向高度应大于0.4mm时,业已证明有利的是,在外部管路端部与内部管路材料接合式连接前,挤压外部管路与内部管路。若隔片尺寸应为0.8mm或更大时,则也已证明有利的是,在外部管路各个轴向端段内的隔片,例如在将内部管路插入外部管路前,被至少局部地或部分地去除或变形,由此使设计得比较高的隔片不会影响内部管路与外部管路流体密封地连接。
附图说明
在下面对实施例的说明中阐述其他目的、优点及使用可能性。在附图中:
图1示意表示汽车空调设备;
图2表示通过按第一种设计的内部热交换器端部剖面;
图3表示通过按第一种设计的内部热交换器端部剖面;
图4表示沿图2中线A-A通过热交换器的横截面;以及
图5表示生产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意表示的汽车空调设备20有制冷剂循环22,它将空调设备的各个部件按已知的方式和方法在流动技术上互相耦合在一起,亦即压缩器18、冷凝器16、膨胀装置12以及蒸发器14。在这里,内部热交换器10将高压侧设置在冷凝器16的下游和膨胀装置12的上游。内部热交换器10将低压侧设置在蒸发器14的下游和压缩器18的上游。
处于较高压力和较高温度状态下的热交换介质,在膨胀装置12前,被在热交换器10内沿反方向从蒸发器14流向压缩器18并处于较低压力和较低温度状态下的热交换介质过冷。通过在制冷剂循环22内的这种内部热交换,可以在总体上提高汽车空调设备20的效率。
在这里采用的内部热交换器10,按图2至4的视图,有例如圆柱形的外部管路32和与之同轴排列的内部管路34。在这里,内部管路34设计为低压管,并可以通过流入管26在蒸发器14下游以及通过流出管30在压缩器18上游连接在空调设备20的制冷剂循环22内。由此使内部管路34的内腔38,可主要被一种汽态的和/或被一种处于较低压力状态的热交换介质流过。
管状的以及由同轴的内部管路34和外部管路32构成的热交换器10,有多个沿周向彼此大体等距排列、各自沿轴向和径向延伸的隔片42,内部管路34和外部管路32借助它沿径向彼此相互支承。各个隔片42将内部管路34与外部管路32之间构成的大体环形的空隙36,分成一个个流动通道37,基于隔片42,所以它们沿周向(u)互相没有直接的流动连接。
尤其为了输入和排出图中没有专门表示的热交换介质,内部管路34有一个通过径向缩窄构成的分配或聚集腔40。分配或聚集腔40在这里通过内部管路34沿径向向内方向的环形凹槽44构成。在图2中表示的通过该凹槽44的纵剖面,有梯形的轮廓形状,包括基本上设计为平面的底段47和与之邻接的斜面或坡道45,凹槽44通过它过渡至内部管路34管段41沿管路纵向(z)与之邻接的外表面43中。
凹槽44沿径向的深度,亦即底段47离内部管路34外表面43的径向距离,至少如隔片42径向尺寸一样大。然而凹槽44的径向尺寸应能设计为比隔片42的径向尺寸大得多。与隔片高度相比环形凹槽44更深的设计,允许沿径向向内定向并典型地与外部管路32设计为一体的隔片42,也能设置在分配或聚集腔40的区域内。
在将分配腔40设计为与所有设在下游的流动通道37在流动技术上连接的情况下,环形凹槽44用于尽可能均匀地分配经由流入管28输入的热交换介质。如在图2中表示的那样,形式上为接管的流入管28,在通过凹槽44构成的分配腔40的区域内,穿过外部管路32。图2还表示,流入管28的位置在这里相对于径向凹槽44轴向的中心向左小量错移。
因此流入管28朝上游的方向相对于分配腔40轴向几何中心错移地布置,从而为了尽可能均匀地供给在下游与之邻接的通道37,使经由流入管28输入的热交换介质能够尽可能充分利用分配腔40的轴向长度。图2还表示,外部管路32沿轴向(z)被内部管路34穿过。因此内部管路34沿轴向的端段35从外部管路32轴向端段33伸出。如图2所示,外部管路端段33的端面可以与内部管路34的外表面或与其外壁段43材料接合式沿周向连续连接。图2和3在横截面内表示与此相应的钎焊或熔焊位置46。
与设计在外部管路32与内部管路34之间的隔片42径向尺寸有关,为了机械上足够稳定地连接内部管路34与外部管路32,外部管路端段33与内部管路34外壁段39单纯钎焊便已经足够。然而,假如隔片42超过某个径向尺寸,例如当隔片的径向高度大于0.4mm时,为了相互连接外部管路32与内部管路34,挤压或紧缩外部管路32的端段33应能是有利的或甚至是必要的。
在图3中示例性地表示这种汇入外部管路32端段33沿径向向内定向的变形段48内的变形。为了构成外部管路32与内部管路34的相互连接,外部管路32的这种环形和沿径向向内定向的挤压或紧缩同样能满足要求。对于流体密封的设计,变形段48可附加地与内部管路34的外壁段39钎焊或熔焊。
在按图3设计的情况下,外部管路32沿径向向内定向的变形段48或轴向端段33,设计为与外部管路与之邻接的管段31相比径向缩窄。因此沿径向向内挤压或紧缩的变形段48,尤其设置为离分配或聚集腔40有一定的轴向间距。但也可以设想设计为,使外部管路32端段33沿径向向内定向的变形段48,与内部管路34的环形凹槽44直接相邻设置,但不重叠。
最后,图5示意表示生产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在制备一个设有沿径向向内定向的隔片42的外部管路32后,在第一步100,在内部管路34的外表面内加上一个沿径向向内定向的凹槽或径向缩窄。在加上一个优选环形的并完全围绕内部管路34外圆周的凹槽44后,在下一步102,在最终的步骤104中内部管路34与外部管路34连接前,将内部管路34插入外部管路32内。
在这里尤其规定,例如通过钎焊或熔焊以及通过挤压或紧缩,材料接合式和/或摩擦配合式连接。在将内部管路34插入外部管路32前,外部管路32在为此规定的位置,施加一个起流入管28或起流出管30作用、沿径向向外伸并分别沿径向穿过外部管路32的接管,随着达到如图2所示的最后装配的构型,它处于内部管路34沿径向缩窄的区域内。
所表示的实施形式仅表示本发明可能的设计,可以设想与之不同的多种改型并处于本发明的框架内。示例性表示的实施例,绝不在本发明的范围、可应用性或构型可能性方面构成限制。本说明仅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揭示按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施。因此所说明构件的功能和设置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修改,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脱离由专利权利要求定义的保护范围或其等效范围即可。
附图标记清单
10热交换器
12膨胀装置
14蒸发器
16冷凝器
18压缩器
20空调设备
22制冷剂循环
24流出管
26、28流入管
30流出管
31管段
32外部管路
33端段34内部管路35端段
36空隙
37流动通道
38内腔
39外壁段
40分配或聚集腔
41管段
42隔片
43外表面
44凹槽
45坡道
46钎焊或熔焊位置47底段
48变形段

Claims (15)

1.一种汽车空调设备的热交换器,包括内部管路(34)和外部管路(32),所述外部管路沿管路纵向(z)至少部分围绕内部管路(34),以构成一个可以流过热交换介质的空隙(36),以及其中,空隙(36)至少部分区段借助在内部管路(34)与外部管路(32)之间径向延伸的隔片(42)分成多个流动通道(37),所述流动通道沿管路纵向(z)汇入通过内部管路(34)的径向缩窄形成的分配或聚集腔(40)内。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分配或聚集腔(40)是在内部管路(34)的外表面(44)中沿周向(u)延伸的环形凹槽(44)。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凹槽(44)有平坦构造的底段(47),该底段通过相对于管路纵向(z)倾斜延伸的坡道部段(45)过渡到内部管路(34)的沿管路纵向(z)与之邻接的管段(41)的外表面(43)中。
4.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与分配或聚集腔(40)毗邻的外部管路(32)被流入管或流出管(28)沿径向穿过,所述流入管或流出管与分配或聚集腔(40)流动连接。
5.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隔片(42)设在外部管路(32)的内侧,以及本身沿管路纵向(z)越过分配或聚集腔(40)延伸。
6.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内部管路(34)从外部管路(32)的至少一个轴向端段(33)沿管路纵向(z)伸出,以及其中,外部管路(32)的所述端段(33)与内部管路(34)的外壁段(39)连接。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外部管路(32)的所述端段(33)与内部管路(34)材料接合式和/或摩擦配合式连接。
8.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6或7之一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外部管路(32)的所述端段(33)设计为相对于邻接的管段(31)沿径向缩窄。
9.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外部管路(32)设计为高压管,而内部管路(34)设计为低压管,以及其中,在汽车空调设备(20)的制冷剂循环(22)内,用于空隙(36)的流入管(28)可设置在冷凝器(16)的下游,空隙(36)的流出管(24)可设置在膨胀装置(12)的上游,内部管路(34)的流入管(26)可设置在蒸发器(14)的下游,以及内部管路(34)的流出管(30)可设置在压缩器(18)的上游。
10.一种包括制冷剂循环(22)的汽车空调设备,它将至少一个压缩器(18)、冷凝器(16)、膨胀装置(12)和蒸发器(14)在流动技术上互相耦合,用于循环热交换介质,以及它还有一个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热交换器(10)。
11.一种汽车,包括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设备或包括按照前述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热交换器(10)。
12.一种制造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热交换器(10)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外部管路(32),它配备沿径向向内突出的隔片(42),
-制备内部管路(34)并将其部分地沿径向缩窄,以构成分配或聚集腔(40),
-将内部管路(34)插入外部管路(32)内,以及
-连接内部管路(34)与外部管路(32)。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内部管路(34)从外部管路(32)的一个轴向端段(33)沿管路纵向(z)伸出,以及其中,外部管路(32)的所述端段(33)与内部管路(34)的外壁段(39)材料接合式和/或摩擦配合式连接。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外部管路(32)的所述端段(33)为了与内部管路(34)连接沿径向向内变形。
15.按照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方法,其中,在外部管路(32)与内部管路(34)连接前,减小设计在外部管路(32)上的隔片(42)沿径向向内定向的延伸尺寸。
CN201410174264.9A 2013-05-02 2014-04-28 汽车空调设备的内部热交换器 Pending CN1041325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3007590.4 2013-05-02
DE201310007590 DE102013007590A1 (de) 2013-05-02 2013-05-02 Interner Wärmetauscher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32564A true CN104132564A (zh) 2014-11-05

Family

ID=51727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74264.9A Pending CN104132564A (zh) 2013-05-02 2014-04-28 汽车空调设备的内部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26438A1 (zh)
CN (1) CN104132564A (zh)
DE (1) DE10201300759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16202A (zh) * 2018-08-09 2020-02-21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用于制冷剂配装件的耐热循环的紧固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4708B (zh) * 2018-03-30 2024-05-14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1478A (ja) * 2001-07-04 2003-01-24 Sango Co Ltd 2重管式熱交換器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773154A (zh) * 2004-11-09 2006-05-17 株式会社电装 双壁管及使用双壁管的制冷剂循环装置
CN101103243A (zh) * 2005-01-21 2008-01-09 株式会社T.Rad 双管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69920A (zh) * 2007-12-28 2009-07-01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双层管式热交换器
JP2012117785A (ja) * 2010-12-03 2012-06-21 Panasonic Corp 流体用配管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06096A1 (de) * 1992-02-27 1993-09-02 Wolf Woco & Co Franz J Koaxialrohr
US6131615A (en) 1997-10-30 2000-10-17 Bundy Corporation Tube assembly for auxiliary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5202029B2 (ja) * 2008-02-26 2013-06-05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二重管式熱交換器
US8156754B2 (en) * 2009-03-13 2012-04-17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Carbon dioxide refrigerant-coolant heat exchanger
JP5504050B2 (ja) * 2009-06-30 2014-05-28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二重管式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BRPI1002661A2 (pt) * 2010-03-15 2012-11-27 Bundy Refrigeracao Brasil Ind E Com Ltda processo da junção do tubo bimetálico com terminais de cobre e produto obtido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1478A (ja) * 2001-07-04 2003-01-24 Sango Co Ltd 2重管式熱交換器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773154A (zh) * 2004-11-09 2006-05-17 株式会社电装 双壁管及使用双壁管的制冷剂循环装置
CN101103243A (zh) * 2005-01-21 2008-01-09 株式会社T.Rad 双管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69920A (zh) * 2007-12-28 2009-07-01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双层管式热交换器
JP2012117785A (ja) * 2010-12-03 2012-06-21 Panasonic Corp 流体用配管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16202A (zh) * 2018-08-09 2020-02-21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用于制冷剂配装件的耐热循环的紧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26438A1 (en) 2014-11-06
DE102013007590A1 (de) 2014-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8151A (zh) 用于汽车空调设备的热交换器
US20220011050A1 (en) Double tube for heat-exchange
CN204027096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分歧盒
CN105805990A (zh) 二氧化碳空调系统及其气液分离器
CN103261827A (zh) 热交换器
CN108007243A (zh) 复合式波节管换热器
CN103822506B (zh) 汽车空调设备的内部热交换器
KR101723458B1 (ko) 다챔버 순환방식을 이용한 열교환기
CN113650528B (zh)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CN104132564A (zh) 汽车空调设备的内部热交换器
CN102095331A (zh) 用于共轴管-热交换器的连接装置
CN102767977A (zh) 用于汽车空调设备的可柔性适配的热交换器
CN102348953B (zh) 用于向热交换器分配流体的歧管组件
KR20130065174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103277944B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
CN205642108U (zh) 一种多孔微通道型材的热交换器
US20160341482A1 (en) Heat exchanging device
CN201724475U (zh) 水冷空调壳管换热器
CN202813894U (zh) 污水冷热源流体与制冷剂热交换用可拆卸的板式换热器
CN105318616A (zh) 干燥过滤器及其制造方法与冷凝器组件的制造方法
CN104329964B (zh) 一种用于微型燃气轮机的高效低成本管式回热器
CN106152830A (zh) 一种双u管换热器
CN203980730U (zh) 双层管式热交换器
JP5249818B2 (ja) 四方切換弁
CN207831989U (zh) 复合式波节管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