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31989A - 电子装置与其风扇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与其风扇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31989A
CN104131989A CN201310186258.0A CN201310186258A CN104131989A CN 104131989 A CN104131989 A CN 104131989A CN 201310186258 A CN201310186258 A CN 201310186258A CN 104131989 A CN104131989 A CN 104131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ise
fan
level
portable apparatus
rotating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862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谋机
张辉良
裴育勗
张柏翔
陈怡甫
施博议
蔡欣蓓
翁明哲
杨博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pal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l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131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19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ntrol Of Positive-Displacement Air Blowers (AREA)

Abstract

一种风扇控制方法,适用于包括可携式装置与扩充底座的电子装置,其中可携式装置包括第一风扇,扩充底座包括第二风扇,且所述风扇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判别是否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的感应信号,以将可携式装置切换至笔电模式或是平板模式;以及,在笔电模式下,根据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与可携式装置的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转速。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与其风扇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与其风扇控制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可携式装置与扩充底座的电子装置与其风扇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可携式装置(例如:平板计算机)可通过与扩充底座的结合来扩充其使用功能。此外,当可携式装置与扩充底座结合时,可携式装置除了可以利用其内部的风扇来进行散热以外,其也可利用扩充底座中的风扇来进行散热。然而,就现有技术而言,可携式装置中的风扇与扩充底座中的风扇,两者的操作机制往往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现有技术无法因应可携式装置的操作状态来协调两风扇的转速,进而影响可携式装置的操作效能。此外,当两风扇同时运作时,两风扇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噪音,进而造成使用者的不舒适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与其风扇控制方法,可在笔电模式下依据内部温度值来设定第一噪音值与第二噪音值。藉此,将可提升可携式装置的操作效能,并兼顾到使用者的舒适感。
本发明的风扇控制方法,适用于包括可携式装置与扩充底座的电子装置,其中可携式装置包括第一风扇,扩充底座包括第二风扇,且所述风扇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判别是否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的感应信号,以将可携式装置切换至笔电模式或是平板模式;以及,在笔电模式下,根据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与可携式装置的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转速。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可携式装置与扩充底座。可携式装置包括处理器、第一控制器与第一风扇,且扩充底座包括第二风扇。其中,可携式装置判别是否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的感应信号,并依据判别结果切换至笔电模式或是平板模式。此外,在笔电模式下,可携式装置根据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与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转速。
从另一观点来看,本发明的风扇控制方法,适用于包括可携式装置与扩充底座的电子装置,其中可携式装置包括第一风扇,扩充底座包括第二风扇,且所述风扇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判别是否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的感应信号,以将可携式装置切换至笔电模式或是平板模式;以及,当可携式装置由笔电模式切换至平板模式时,将第一风扇的转速调整至第一风扇的最大额定转速。
基于上述,本发明可依据可携式装置的内部温度值来同时设定第一风扇的第一噪音值与第二风扇的第二噪音值。藉此,在笔电模式下,将可依据可携式装置的操作状态来动态地调整两风扇的转速,并可在调整两风扇的转速的同时兼顾到两风扇所产生的噪音。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分别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在笔电模式下的方块示意图。
图4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在笔电模式下的风扇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5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在平板模式下的方块示意图。
图6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在平板模式下的风扇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7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风扇控制方法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电子装置
100:可携式装置
200:扩充底座
201:凹槽
110:第一风扇
120:处理器
130:温度传感器
140:第一控制器
150: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210:第二风扇
220:第二控制器
S410~S490、S471~S473:图4的流程图中的各步骤
S610~S690、S671~S673:图6的流程图中的各步骤
S710~S790:图7的流程图中的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与图2分别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10包括可携式装置100与扩充底座200。其中,可携式装置100例如是一平板计算机(Tablet PC)或是具有独立运算及显示功能的可携式装置,在此并未限制可携式装置100的种类。此外,可携式装置100适于可拆卸地组装于扩充底座200。举例来说,扩充底座200包括凹槽201,且可携式装置100可插入至凹槽201中,以与扩充底座200电性相连。再者,如图2所示,可携式装置100也可自扩充底座200拆卸,以与扩充底座200电性分离。
换言之,可携式装置100可与扩充底座200电性相连或是电性分离。此外,当可携式装置100插入扩充底座200时,亦即当可携式装置100与扩充底座200电性相连时,可携式装置100将可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200的感应信号,并依据感应信号切换至一笔电模式(NB mode)。此时,扩充底座200将用以作为可携式装置100的延伸套件,并用以扩充可携式装置100的使用功能。
相对地,当可携式装置100脱离扩充底座200时,亦即当可携式装置100与扩充底座200电性分离时,可携式装置100将无法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200的感应信号,进而切换至一平板模式(PADmode)。换言之,在操作上,可携式装置100会判别是否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200的感应信号,并依据判别结果而切换至笔电模式或是平板模式。其中,当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200的感应信号时,可携式装置100将切换至笔电模式。反之,当无法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200的感应信号时,可携式装置100将切换至平板模式。
更进一步来看,可携式装置100包括第一风扇110,且扩充底座200包括第二风扇210,其中第一风扇110的散热能力小于第二风扇210的散热能力。在操作上,当可携式装置100切换至笔电模式时,可携式装置100将可同时利用第一风扇110与第二风扇210进行散热。相对地,当可携式装置100切换至平板模式时,可携式装置100将可通过第一风扇110进行散热。
为了使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能更加了解可携式装置100在笔电模式下对风扇所进行的控制,图3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在笔电模式下的方块示意图,图4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在笔电模式下的风扇控制方法流程图,以下将参照图3与图4对电子装置10在笔电模式下的操作进行更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3所示,可携式装置100更包括处理器120、温度传感器130、第一控制器140以及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asic Input OutputSystem,简称BIOS)150。其中,处理器12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第一控制器140可例如是一嵌入式控制器(embedded controller)。扩充底座200更包括第二控制器220,且第二控制器220也可例如是一嵌入式控制器。此外,如图3所示,当可携式装置100插入扩充底座200时,第一控制器140将可通过凹槽201中的连接接口(未绘示出)电性连接扩充底座200中的第二风扇210与第二控制器220。
请同时参照图3与图4。当可携式装置100插入扩充底座200时,亦即当可携式装置100与扩充底座200电性相连时,如步骤S410所示,可携式装置100将可依据来自扩充底座200的感应信号而切换至笔电模式。此外,如步骤S420所示,温度传感器130会侦测可携式装置100的温度以产生一内部温度值,且温度传感器130会不断地更新内部温度值。再者,如步骤S43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会判别内部温度值是否大于温度临界值。换言之,在笔电模式下,可利用温度传感器130侦测可携式装置100的温度以取得内部温度值,并可通过第一控制器140来进一步地判别内部温度值是否大于温度临界值。
当内部温度值不大于温度临界值时,如步骤S44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将判别是否需要提升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此外,当判别结果为需要提升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时,如步骤S45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将产生一控制信号,以提升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其中,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可例如是处理器120的频率,且处理器120的频率可例如为中央处理单元的工作频率。此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的虚线所示,所述控制信号会传送至处理器120,且处理器120会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调整其运作效能。
再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的实线所示,所述控制信号会传送至基本输入输出系统150,且基本输入输出系统150会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来控制处理器120,以致使处理器120调整其运作效能。换言之,第一控制器140可通过基本输入输出系统150来控制处理器120。然而,在实际应用上,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也可利用一应用程序单元来取代基本输入输出系统150,并通过所述应用程序单元来控制处理器120。
当判别结果为不需要提升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时,或是当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被提升之后,如步骤S46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将依据内部温度值与一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第一风扇110的第一噪音值与第二风扇210的第二噪音值,以调整第一风扇110与第二风扇210的转速。
举例来说,第一控制器140内存有一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且所述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中记录着多个预设温度值、多个第一预设噪音值与多个第二预设噪音值,且每一预设温度值对应一第一预设噪音值与一第二预设噪音值。此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的实线所示,第一控制器140会依据内部温度值比对所述多个预设温度值,并依据比对结果从所述多个第一预设噪音值中择一来设定第一噪音值,并从所述多个第二预设噪音值中择一来设定第二噪音值。再者,第一控制器140会依据第一噪音值来调整第一风扇110的转速,并利用第二噪音值来调整第二风扇210的转速。
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的虚线所示,第一控制器140与第二控制器220分别存有一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第一控制器140会依据内部温度值与其内部的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第一噪音值,并利用第一噪音值来调整第一风扇110的转速。再者,第一控制器140会将内部温度值传送至第二控制器220。第二控制器220将依据内部温度值与其内部的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第二噪音值,并利用第二噪音值来调整第二风扇210的转速。藉此,第一控制器140可通过第二控制器220来调整第二风扇210的转速。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中的预设噪音值是经过最佳化的调整,进而致使第一风扇110与第二风扇210可在一解热能力(cooling ability)下具有最小的噪音,进而致使可携式装置100可以提供使用者舒适的操作环境。举例来说,如表(一)所示,在同一解热能力下,第一预设噪音值与第二预设噪音值具有多种不同的组合,且针对不同的组合可通过一表达式计算出在每一种组合下的一总噪音值。其中,所述表达式可例如为且NZ为总噪音值,NX为第一预设噪音值,且NY为第二预设噪音值。
表(一)
依据表(一)来看,在解热能力为5W的情况下,依据预设噪音值的多种不同组合可计算出多笔总噪音值。其中,在各种不同组合下,第一预设噪音值与第二预设噪音值皆小于一噪音临界值(例如:38dB)。此外,如表(一)所示,当第一预设噪音值为25dB,且第二预设噪音值为28dB时,可取得在解热能力为5W下的最小总噪音值(例如:29.76dB)。因此,就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而言,当预设温度值为400C时,所对应的第一预设噪音值将被设定为25dB,且所对应的第二预设噪音值被设定为28dB。
当调整完两风扇的转速后,如步骤S48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会判别可携式装置100是否维持在笔电模式下。倘若可携式装置100是持续地维持在笔电模式下,则将回到步骤S420,以持续地利用温度传感器130来侦测可携式装置100的温度,并持续地更新内部温度值。反之,倘若可携式装置100与扩充底座200电性分离时,第一控制器140将执行步骤S490,以结束笔电模式。
在实际应用上,使用者可能会不断地开启可携式装置100中的应用功能,进而导致可携式装置100的温度不断地上升。此时,温度传感器130会依据侦测结果不断地提高内部温度值。此外,在内部温度值持续升高至温度临界值的期间内,如步骤S450与S460所示,可携式装置100将适时地提升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并且同时调整第一风扇110与第二风扇210的转速。
另一方面,当内部温度值大于温度临界值时,如步骤S47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将利用噪音临界值比对第一噪音值与第二噪音值,以降低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或是参照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第一风扇110与第二风扇210的转速。就步骤S470的细部流程来看,如步骤S471所示,第一控制器140会判别第一噪音值与第二噪音值是否大于噪音临界值。
当第一噪音值与第二噪音值大于噪音临界值时,如步骤S473所示,第一控制器140将产生一限制信号,以降低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举例来说,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的虚线所示,所述限制信号会传送至处理器120,且处理器120会根据所述限制信号降低其运作效能。再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的实线所示,所述限制信号会传送至基本输入输出系统150,且基本输入输出系统150会根据所述限制信号来控制处理器120,以致使处理器120降低其运作效能。
当第一噪音值与第二噪音值不大于噪音临界值时,如步骤S472所示,第一控制器140将参照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第一噪音值与第二噪音值,以增加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的转速。此外,当增加完两风扇的转速后,或是当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降低后,如步骤S48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会判别可携式装置100是否维持在笔电模式下,并依据判别结果回到步骤S420或是步骤S490。
换言之,在笔电模式下,当可携式装置100的温度超过温度临界值时,如步骤S472与S473所示,可携式装置100将增加第一风扇110与第二风扇210的转速或是降低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以藉此致使可携式装置100的温度得以降低。
为了致使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能更加了解可携式装置100在平板模式下对风扇所进行的控制,图5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在平板模式下的方块示意图,图6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在平板模式下的风扇控制方法流程图,以下将参照图5与图6对电子装置10在平板模式下的操作进行更进一步地说明。
请同时参照图5与图6。当可携式装置100脱离扩充底座200时,可携式装置100与扩充底座200将电性分离。此时,如步骤S610所示,可携式装置100将无法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200的感应信号,进而切换至平板模式。此外,如步骤S620所示,温度传感器130会侦测可携式装置100的温度以产生内部温度值,且温度传感器130会不断地更新内部温度值。再者,如步骤S63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会判别内部温度值是否大于温度临界值。
当内部温度值不大于温度临界值时,如步骤S64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将判别是否需要提升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此外,当判别结果为需要提升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时,如步骤S650与S66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会先产生一控制信号以调整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之后第一控制器140将依据内部温度值与一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第一风扇110的第一噪音值以调整第一风扇110的转速。此外,当判别结果为不需要提升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时,第一控制器140也将执行步骤S660,以依据内部温度值与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第一噪音值,并据以调整第一风扇110的转速。
举例来说,第一控制器140内存有一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且所述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中记录着多个预设温度值与多个预设噪音值,且每一预设温度值对应一预设噪音值。在操作上,第一控制器140会依据内部温度值比对所述多个预设温度值,并依据比对结果从所述预设噪音值中择一来设定第一噪音值。此外,第一控制器140会依据第一噪音值来调整第一风扇110的转速。
此外,当调整完第一风扇110的转速后,如步骤S68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会判别可携式装置100是否维持在平板模式下。倘若可携式装置100是持续地维持在平板模式下,则将回到步骤S620,以持续地利用温度传感器130来侦测可携式装置100的温度,并持续地更新内部温度值。反之,倘若可携式装置100与扩充底座200电性相连时,第一控制器140将执行步骤S690,以结束平板模式。
藉此,在平板模式下,当可携式装置100的温度持续升高至温度临界值的期间内,如步骤S650与S660所示,可携式装置100将适时地提升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并且调整第一风扇110的转速。
另一方面,当内部温度值大于温度临界值时,如步骤S67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将利用噪音临界值比对第一噪音值,以降低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或是参照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第一风扇110的转速。就步骤S670的细部流程来看,如步骤S671所示,第一控制器140会判别第一噪音值是否大于噪音临界值。
当第一噪音值大于噪音临界值时,如步骤S673所示,第一控制器140将产生一限制信号,以降低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另一方面,当第一噪音值不大于噪音临界值时,如步骤S672所示,第一控制器140将参照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第一噪音值,以增加第一风扇的转速。此外,当增加完第一风扇的转速后,或是当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降低后,如步骤S680所示,第一控制器140会判别可携式装置100是否维持在平板模式下,并依据判别结果回到步骤S620或是步骤S690。
换言之,在平板模式下,当可携式装置100的温度超过温度临界值时,如步骤S672与S673所示,可携式装置100将增加第一风扇110的转速或是降低处理器120的运作效能,以藉此致使可携式装置100的温度得以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图6主要是用以说明电子装置10在平板模式下的相关操作。然而,在从笔电模式切换至平板模式的初期,电子装置10也可因应模式的改变先对两风扇进行初步的设定。举例来说,图7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风扇控制方法流程图。如图7的步骤S7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可携式装置100一开始是处在笔电模式下。
如步骤S720所示,可携式装置100会判别是否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200的感应信号。其中,倘若可携式装置100无法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200的感应信号时,则如步骤S730所示,可携式装置100将从笔电模式切换至平板模式。此外,如步骤S740所示,此时的可携式装置100会将第一风扇110的转速调整至第一风扇110的最大额定转速,以藉此贴近可携式装置100的散热需求。相似地,如步骤S750所示,此时第二风扇210的转速将被调整至第二风扇210的最大额定转速,直到扩充底座200的温度下降至一预定容许范围为止。
此外,如步骤S760所示,此时的可携式装置100可显示一模式切换信息,例如:“装置已安全脱离扩充底座”,以藉此让使用者了解可携式装置100的操作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并不限定步骤S730~S760在执行上的先后顺序。此外,在可携式装置100显示模式切换信息之后,如步骤S770所示,可携式装置100将根据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与一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第一风扇110的转速。其中,图7的步骤S770的细部流程可例如是包括图6中的步骤S620~S670,故在此不予赘述。
另一方面,倘若可携式装置100接收到来自扩充底座200的感应信号时,则如步骤S780所示,可携式装置100将维持在笔电模式下。再者,如步骤S790所示,此时的可携式装置100将根据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与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第一风扇110与第二风扇210的转速。其中,图7的步骤S790的细部流程可例如是包括图4中的步骤S420~S470,故在此不予赘述。
综上所述,当可携式装置切换至笔电模式时,本发明可依据可携式装置的内部温度值来同时设定第一风扇的第一噪音值与第二风扇的第二噪音值。藉此,本发明将可依据可携式装置的操作状态来动态地调整两风扇的转速,并可在调整两风扇的转速的同时兼顾到两风扇所产生的噪音。如此一来,将可提升可携式装置的操作效能,并兼顾到使用者的舒适感。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中所界定的内容为准。

Claims (30)

1.一种风扇控制方法,适用于包括一可携式装置与一扩充底座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装置包括一第一风扇,该扩充底座包括一第二风扇,且该风扇控制方法包括:
判别是否接收到来自该扩充底座的一感应信号,以将该可携式装置切换至一笔电模式或是一平板模式;以及
在该笔电模式下,根据一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与该可携式装置的一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该第一风扇与该第二风扇的转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在该笔电模式与该平板模式下,利用一温度传感器侦测该可携式装置的温度,以取得该内部温度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笔电模式下,根据该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与该可携式装置的该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该第一风扇与该第二风扇的转速的步骤包括:
当该可携式装置的该内部温度值不大于一温度临界值时,依据该内部温度值与该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该第一风扇的一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风扇的一第二噪音值,以调整该第一风扇与该第二风扇的转速;以及
当该内部温度值大于该温度临界值时,利用一噪音临界值比对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以降低该可携式装置中一处理器的运作效能或是参照该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该第一风扇与该第二风扇的转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该噪音临界值比对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以降低该可携式装置中该处理器的运作效能或是参照该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该第一风扇与该第二风扇的转速的步骤包括:
判别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是否大于该噪音临界值;
当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大于该噪音临界值时,降低该处理器的运作效能;以及
当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不大于该噪音临界值时,参照该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以增加该第一风扇与该第二风扇的转速。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在依据该内部温度值与该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之前,提升该处理器的运作效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在该平板模式下,根据一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与该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该第一风扇的转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平板模式下,根据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与该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该第一风扇的转速的步骤包括:
当该内部温度值不大于该温度临界值时,依据该内部温度值与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该第一噪音值,以调整该第一风扇的转速;以及
当该内部温度值大于该温度临界值时,利用该噪音临界值比对该第一噪音值,以降低该可携式装置中一处理器的运作效能或是参照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该第一风扇的转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该噪音临界值比对该第一噪音值,以降低该可携式装置中该处理器的运作效能或是参照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该第一风扇的转速的步骤包括:
判别该第一噪音值是否大于该噪音临界值;
当该第一噪音值大于该噪音临界值时,降低该处理器的运作效能;以及
当该第一噪音值不大于该噪音临界值时,参照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该第一噪音值,以增加该第一风扇的转速。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在依据该内部温度值与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该第一噪音值之前,提升该处理器的运作效能。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扇的散热能力小于该第二风扇的散热能力。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判别是否接收到来自该扩充底座的该感应信号,以将该可携式装置切换至该笔电模式或是该平板模式的步骤包括:
当接收到来自该扩充底座的该感应信号时,将该可携式装置切换至该笔电模式;以及
当无法接收到来自该扩充底座的该感应信号时,将该可携式装置切换至该平板模式。
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可携式装置,包括一处理器、一第一控制器与一第一风扇;以及
一扩充底座,包括一第二风扇,其中该可携式装置判别是否接收到来自该扩充底座的一感应信号,并依据判别结果切换至一笔电模式或是一平板模式,且在该笔电模式下,该可携式装置根据一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与一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该第一风扇与该第二风扇的转速。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装置更包括:
一温度传感器,侦测该可携式装置的温度以产生该内部温度值,且该温度传感器不断地更新该内部温度值。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笔电模式下,当该可携式装置的该内部温度值不大于一温度临界值时,该第一控制器依据该内部温度值与该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该第一风扇的一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风扇的一第二噪音值,以调整该第一风扇与该第二风扇的转速,且在该笔电模式下,当该内部温度值大于该温度临界值时,该第一控制器利用一噪音临界值比对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以降低该处理器的运作效能或是参照该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该第一风扇与该第二风扇的转速。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笔电模式下,该第一控制器更判别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是否大于该噪音临界值,其中当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大于该噪音临界值时,该第一控制器产生一限制信号,以降低该处理器的运作效能,当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不大于该噪音临界值时,该第一控制器参照该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以增加该第一风扇与该第二风扇的转速。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定该第一噪音值与该第二噪音值之前,该第一控制器产生一控制信号,以提升该处理器的运作效能。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扩充底座更包括一第二控制器,且该第一控制器将该内部温度值传送至该第二控制器,以通过该第二控制器调整该第二风扇的转速。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平板模式下,该第一控制器根据一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与该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该第一风扇的转速。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平板模式下,当该内部温度值不大于该温度临界值时,该第一控制器依据该内部温度值与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该第一噪音值,以调整该第一风扇的转速,且在该平板模式下,当该内部温度值大于该温度临界值时,该第一控制器利用该噪音临界值比对该第一噪音值,以降低该处理器的运作效能或是参照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该第一风扇的转速。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控制器更判别该第一噪音值是否大于该噪音临界值,当该第一噪音值大于该噪音临界值时,该第一控制器产生一限制信号,以降低该处理器的运作效能,当该第一噪音值不大于该噪音临界值时,该第一控制器参照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该第一噪音值,以增加该第一风扇的转速。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依据该内部温度值与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该第一噪音值之前,该第一控制器产生一控制信号,以提升该处理器的运作效能。
22.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扇的散热能力小于该第二风扇的散热能力。
2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可携式装置插入该扩充底座时,该可携式装置接收到来自该扩充底座的该感应信号,并切换至该笔电模式,当该可携式装置脱离该扩充底座时,该可携式装置无法接收到该感应信号,并切换至该平板模式。
24.一种风扇控制方法,适用于包括一可携式装置与一扩充底座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装置包括一第一风扇,该扩充底座包括一第二风扇,且该风扇控制方法包括:
判别是否接收到来自该扩充底座的一感应信号,以将该可携式装置切换至一笔电模式或是一平板模式;以及
当该可携式装置由该笔电模式切换至该平板模式时,将该第一风扇的转速调整至该第一风扇的最大额定转速。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在该笔电模式下,根据一第一噪音温度对照表与该可携式装置的一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该第一风扇与该第二风扇的转速。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当该可携式装置由该笔电模式切换至该平板模式时,通过该可携式装置显示一模式切换信息;以及
在该可携式装置显示该模式切换信息之后,根据一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与该可携式装置的一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该第一风扇的转速。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与该可携式装置的该内部温度值,动态地调整该第一风扇的转速的步骤包括:
当该内部温度值不大于一温度临界值时,依据该内部温度值与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来设定该第一风扇的一第一噪音值,以调整该第一风扇的转速;以及
当该内部温度值大于该温度临界值时,利用该噪音临界值比对该第一噪音值,以降低该可携式装置中一处理器的运作效能或是参照该第二噪音温度对照表增加该第一风扇的转速。
2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当该可携式装置由该笔电模式切换至该平板模式时,将该第二风扇的转速调整至该第二风扇的最大额定转速,直到该扩充底座的温度下降至一预定容许范围为止。
29.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扇的散热能力小于该第二风扇的散热能力。
30.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风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判别是否接收到来自该扩充底座的该感应信号,以将该可携式装置切换至该笔电模式或是该平板模式的步骤包括:
当接收到来自该扩充底座的该感应信号时,将该可携式装置切换至该笔电模式;以及
当无法接收到来自该扩充底座的该感应信号时,将该可携式装置切换至该平板模式。
CN201310186258.0A 2013-05-02 2013-05-20 电子装置与其风扇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41319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5728 2013-05-02
TW102115728A TW201443623A (zh) 2013-05-02 2013-05-02 電子裝置與其風扇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31989A true CN104131989A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04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86258.0A Pending CN104131989A (zh) 2013-05-02 2013-05-20 电子装置与其风扇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31989A (zh)
TW (1) TW201443623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94971A (zh) * 2018-02-01 2018-09-2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09489190A (zh) * 2018-09-18 2019-03-19 广东优世联合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房冷量的调控方法及系统
CN109779939A (zh) * 2019-01-09 2019-05-21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风扇转速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1142640A (zh) * 2019-12-31 2020-05-1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1562830A (zh) * 2020-04-30 2020-08-21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控制方法
CN111987761A (zh) * 2020-07-31 2020-11-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充电设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US20220174841A1 (en) * 2020-11-30 2022-06-02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6829B (zh) * 2017-05-23 2019-04-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其風扇啟動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8840A (zh) * 2001-02-06 2002-09-11 株式会社东芝 具有内置发热部件的电子装置及其冷却装置的电子系统
US20040267990A1 (en) * 2003-06-24 2004-12-30 Wen-Yen Lin Portable computer and system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CN101201632A (zh) * 2006-12-12 2008-06-18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风扇转速控制方法
US20090086428A1 (en) * 2007-09-27 2009-04-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ocking station with hybrid air and liquid cooling of an electronics rack
CN102541169A (zh) * 2010-12-28 2012-07-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脑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8840A (zh) * 2001-02-06 2002-09-11 株式会社东芝 具有内置发热部件的电子装置及其冷却装置的电子系统
US20040267990A1 (en) * 2003-06-24 2004-12-30 Wen-Yen Lin Portable computer and system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CN101201632A (zh) * 2006-12-12 2008-06-18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风扇转速控制方法
US20090086428A1 (en) * 2007-09-27 2009-04-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ocking station with hybrid air and liquid cooling of an electronics rack
CN102541169A (zh) * 2010-12-28 2012-07-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脑系统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94971A (zh) * 2018-02-01 2018-09-2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09489190A (zh) * 2018-09-18 2019-03-19 广东优世联合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房冷量的调控方法及系统
CN109779939A (zh) * 2019-01-09 2019-05-21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风扇转速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9779939B (zh) * 2019-01-09 2021-05-18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风扇转速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1142640A (zh) * 2019-12-31 2020-05-1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1142640B (zh) * 2019-12-31 2021-11-1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1562830A (zh) * 2020-04-30 2020-08-21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控制方法
CN111987761A (zh) * 2020-07-31 2020-11-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充电设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US20220174841A1 (en) * 2020-11-30 2022-06-02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US11582882B2 (en) * 2020-11-30 2023-02-14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3623A (zh) 2014-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31989A (zh) 电子装置与其风扇控制方法
US8594858B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heat-dissipating fan of computer device
EP292940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imating ambient temperature from a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US7707436B2 (en) Managing laptop power based on display angle
JP3297389B2 (ja) 消費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電気機器
KR101832578B1 (ko) 휴대용 컴퓨팅 디바이스에 커플링하는 수신 디바이스의 열 정책을 관리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EP2051156B1 (en) Electrical power sharing circuit
EP3278193B1 (en) Thermal management in a computing device based on workload detection
JP2007124853A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ファン制御方法
WO2002021245A1 (fr) Procede, dispositif et environnement de commande d'horloge
CN110332140B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风扇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13052266A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ximity based thermal management of a mobile device
EP302262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le state optimization in a multi-processor system on a chip
US2007012460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pu overclocking
EP2720113A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EP357156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ext-aware thermal management and workload scheduling in a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US2014012291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lock rates controlling method of overclocking operation
US2014015702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cpu power consumption
US11630003B2 (en)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f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3777724A (zh) 调整风扇转速的散热系统及其方法
KR20060125102A (ko) 절전 기능을 갖는 컴퓨터 시스템 및 컴퓨터 시스템에서의절전 모드 구현 방법
US8065547B2 (en)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 system for 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
US20170329374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an in Tiny Computer
JP2004348662A (ja) 電子機器、電源制御装置および電源制御方法
CN115543062B (zh) 一种服务器中断操作执行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