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25669B - 微波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波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25669B
CN104125669B CN201410158333.7A CN201410158333A CN104125669B CN 104125669 B CN104125669 B CN 104125669B CN 201410158333 A CN201410158333 A CN 201410158333A CN 104125669 B CN104125669 B CN 1041256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wave
waveguide
radial openings
openings portion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583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25669A (zh
Inventor
贞平匡史
久保昌之
细川大介
吉野浩二
大森义治
国本启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25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5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25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56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70Feed lines
    • H05B6/707Feed lines using waveguides
    • H05B6/708Feed lines using waveguides in particular slotted wavegui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Heating (AREA)
  • Furnace Detail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具有:加热室,其载置被加热物,进行基于微波的加热;微波供给部,其供给微波;以及波导管结构体,其用于将从微波供给部供给的微波传送到加热室,波导管结构体具有:第1波导管,其与微波供给部连接;以及第2波导管,其通过耦合轴对从微波供给部传送到第1波导管内的微波进行耦合,并具有以使耦合后的微波朝加热室放射的方式开口的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第2波导管具有以使第2波导管内的微波成为驻波的方式封闭的终端部。

Description

微波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波炉等微波加热装置,尤其涉及在向进行基于微波的加热的加热室传送微波的波导管结构体的结构上具有特征的微波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微波炉是利用微波来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处理的微波加热装置的代表性例子。在微波炉中,向金属制的加热室的内部放射由微波供给单元产生的微波,利用放射的微波来对加热室内部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作为现有的微波炉中的微波供给单元,使用了磁控管。由磁控管生成的微波经由波导管被放射到加热室内部。
如果加热室内部的微波的电磁场分布不均匀,则不能均匀地对被加热物进行微波加热。因此,为了均匀地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提出了具有向加热室内部放射圆偏振波的单一的微波放射部的微波加热装置等。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301347号说明书
但是,近年来,要求更均匀地进行微波加热装置中的微波加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上述现有的问题、能够更均匀地对被加热物进行微波加热的微波加热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具有:加热室,其载置被加热物,进行基于微波的加热;微波供给部,其供给微波;以及波导管结构体,其用于将从微波供给部供给的微波传送到加热室,波导管结构体具有:第1波导管,其与微波供给部连接;以及第2波导管,其通过耦合轴对从微波供给部传送到第1波导管内的微波进行耦合,并具有以使耦合后的微波朝加热室放射的方式开口的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第2波导管具有以使第2波导管内的微波成为驻波的方式封闭的终端部,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在第2波导管中的微波传送方向上以管内波长的1/2的整数倍的间隔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更均匀地对被加热物进行微波加热的微波加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概略剖视图,图1的(b)是微波加热装置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3的(a)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微波加热装置具有的波导管结构体的微波放射开口部与驻波之间的关系的概略剖视图,图3的(b)是说明波导管结构体的第2波导管的概略俯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2波导管的微波放射开口部的对称性的概略俯视图。
图5的(a)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概略剖视图,图5的(b)是微波加热装置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6的(a)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微波加热装置具有的波导管结构体中的微波放射开口部与驻波之间的关系的概略剖视图,图6的(b)是说明波导管结构体中的第2波导管的概略俯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第2波导管的微波放射开口部的对称性的概略俯视图。
图8的(a)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概略剖视图,图8的(b)是微波加热装置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微波加热装置具有的第2波导管的概略立体图。
图10的(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微波加热装置的概略剖视图,图10的(b)是微波加热装置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1的(a)是说明实施方式4的微波加热装置具有的波导管结构体中的微波放射开口部与驻波之间的关系的概略剖视图,图11的(b)是说明波导管结构体中的第2波导管的概略俯视图。
图12的(a)~图12的(f)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第2波导管的微波放射开口部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发明是微波加热装置,所述微波加热装置具有:加热室,其载置被加热物,进行基于微波的加热;微波供给部,其供给微波;以及波导管结构体,其用于将从微波供给部供给的微波传送到加热室,波导管结构体具有:第1波导管,其与微波供给部连接;以及第2波导管,其通过耦合轴对从微波供给部传送到第1波导管内的微波进行耦合,并具有以使耦合后的微波朝加热室放射的方式开口的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第2波导管具有以使第2波导管内的微波成为驻波的方式封闭的终端部。这样,通过耦合轴使微波与第2波导管耦合而从微波放射开口部放射,因此,能够与第1波导管的位置无关地从微波放射开口部放射微波。由此,通过调节耦合轴的位置等,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实现更均匀的微波放射。此外,通过从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放射借助终端部形成为驻波的微波,能够从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更均匀地放射微波,能够更均匀地对被加热物进行微波加热。
第2发明是在第1发明中,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在第2波导管中的微波传送方向上以管内波长的1/2的整数倍的间隔配置。由此,能够将作为存在于微波放射开口部下方的能量源的微波作为驻波而均匀地配置,能够使来自微波放射开口部的微波放射更加均匀化。
第3发明是在第2发明中,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中的接近第2波导管的终端部的微波放射开口部配置于,在微波传送方向上与第2波导管的终端部相距管内波长的1/2的偶数倍的距离的位置处。通过这样的配置,抑制从微波放射开口部过剩地放射微波,而分散到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来进行放射,因此,能够更均匀地从微波放射开口部放射微波,能够更均匀地对被加热物进行微波加热。
第4发明是在第2发明中,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中的接近第2波导管的终端部的微波放射开口部配置于,在微波传送方向上与第2波导管的终端部相距管内波长的1/4的奇数倍的距离的位置处。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提高微波的放射效率并从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放射微波,能够更高效地放射微波。
第5发明是在第1发明中,第2波导管构成为下方开口的长方体状的多面体,并在下端形成有与微波传送方向平行地延伸且朝侧方突出的凸缘部。由此,能够将波导管结构体设为简易的结构,并且防止从微波放射开口部以外泄漏微波,从而更高效地放射微波。
第6发明是在第1发明中,微波放射开口部具有第1开口和第2开口,所述第1开口和所述第2开口配置在关于耦合轴对称的位置。由此,能够更均匀地从微波放射开口部放射微波。
第7发明是在第6发明中,第1开口和第2开口的形状形成为以通过耦合轴的直线为中心线对称。由此,能够更均匀地从微波放射开口部放射微波。
第8的发明是在第1发明中,微波放射开口部具有放射圆偏振微波的形状的开口。由此,能够从微波放射部开口部放射具有扩展性的微波,使微波朝被加热物的放射在更大的范围内均匀化。
第9的发明是在第1~第8中的任意一项发明中,所述微波加热装置具有多个第2波导管,并具有与第2波导管分别对应的多个耦合轴,该多个耦合轴与第1波导管连接。由此,能够更均匀地对被加热物进行微波加热。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的微波加热装置中,针对微波炉进行说明,但微波炉只是示例,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并不限于微波炉。在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中,至少包含利用感应加热的加热装置、生活垃圾处理机或者半导体制造装置等微波加热装置。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的具体结构,基于相同的技术思想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实施方式1)
图1的(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微波加热装置100的概略剖视图,图1的(b)是微波加热装置100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微波加热装置100具有壳体101、被加热物102、加热室103和载置部104。加热室103形成在壳体101内部,用于收纳被加热物102。载置部104载置被加热物102。微波加热装置100还具有微波供给部105和用于将从微波供给部105供给的微波传送到加热室103的波导管结构体111。波导管结构体111配置在载置部104的下方。
波导管结构体111具有第1波导管106、第2波导管107和耦合轴108。第1波导管106与微波供给部105连接,传送从微波供给部105供给的微波。第2波导管107以相接的方式配置在第1波导管106的上面(固定接合于第1波导管106),而且,在第1波导管106内传送的微波通过耦合轴108进行耦合。即,在第1波导管106内传送的微波经由耦合轴108传送到第2波导管107内。在第2波导管107的上表面107a形成有朝加热室103开口的多个开口,即微波放射开口部109。根据这样的结构,第2波导管107经由微波放射开口部109向加热室103放射通过耦合轴108耦合的微波。
第2波导管107在图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具有终端部110。通过设置终端部110,第2波导管107的侧端部得以封闭。即,终端部110对在第2波导管107内传送的微波的传送方向上的端部进行封闭。实施方式1中的终端部110由金属板构成。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微波加热装置100的概略立体图。如图2所示,微波加热装置100具有能够开闭的门112,该门112用于将被加热物102(图1)取出/放入加热室103中。在图2中,示出了打开门11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将被加热物102取出/放入加热室103内。
接下来,使用图3的(a)和图3的(b),对由图1的(a)和图1的1(b)所示的波导管结构体11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3的(a)是波导管结构体111的概略侧视图,图3的(b)是第2波导管107的概略俯视图。
如图3的(a)所示,耦合轴108接合于第2波导管107的上表面107a,且部分地插入第1波导管106内。在耦合轴108与第1波导管106的上表面106a之间,形成有与耦合轴108呈同心圆状的间隙(未图示)。即,通过耦合轴108和第1波导管106的上表面106a,构成了同轴结构。通过这样的同轴结构,耦合轴108成为将在第1波导管106内朝传送方向116传送的微波耦合到第2波导管107来进行供给的微波供给点。
在第2波导管107中,从作为微波供给点的耦合轴108向终端部110传送微波。此处,终端部110被设置为作为固定端发挥作用,因此如图3的(a)所示,在第2波导管107中形成微波的驻波113。微波放射开口部109是设置在第2波导管107的上表面107a的开口,将在第2波导管107内成为驻波113的微波放射到加热室103。在实施方式1中,配置成使微波放射开口部109的各自的中心与在第2波导管107内产生的驻波113的波节113a分别重合。即配置成:在从与微波放射开口部109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在俯视图中),微波放射开口部109的各自的中心与第2波导管107内的微波的驻波113的各自的波节113a重合。此外,如图3的(a)所示,在第2波导管107中的微波传送方向上,驻波113的波节113a配置在离开第2波导管107的终端部110管内波长的1/2的整数倍的距离的位置处。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109以管内波长的1/2的整数倍的间隔配置在与驻波113的波节113a重合的位置。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微波加热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所示,使用者打开门112,将被加热物102(图1)载置在加热室103内的载置部104上。在该状态下,当使用者关闭门112、操作设置在微波加热装置100的前表面的操作面板(未图示)来进行加热开始的指示时,从作为微波供给部105的磁控管向第1波导管106内供给微波。如图3的(a)所示,在第1波导管106内传送的微波通过耦合轴108耦合到第2波导管107。通过耦合轴108耦合的微波从耦合轴108朝向终端部110地在第2波导管107内传送。此处,由于终端部110是固定端,因此如图3的(a)所示,在第2波导管107内传送的微波形成作为均匀配置的微波电力供给源的驻波113。第2波导管107被终端部110封闭,因此终端部110处的微波的振幅被固定为0。另一方面,耦合轴108处的振幅是最大值,耦合轴108成为自由端。此处,设驻波113的波长(管内波长)为λn,耦合轴108与终端部110的距离为c,驻波中包含的基本振动的数量为s(s:自然数)。例如,如图3的(a)所示的驻波113那样,在耦合轴108与终端部110之间的驻波的波腹包含耦合轴108的附近在内为3个的情况下,设为s=3。在图3的(a)所示的结构中,λn=4c/(2s-1)这一关系式成立。这样,波长λn在理论上中能够根据上述关系式通过运算来求出。不过,为了求出实际的准确的波长λn,实际测量第2波导管107内的微波的振幅更为可靠。此外,驻波113的间隔是波长λn的一半(λn/2)。因此,通过以λn/2的间隔配置微波放射开口部109,能够将存在于微波放射开口部109下方的能量源(微波)作为驻波113而均匀地配置,能够使来自微波放射开口部109的微波放射更加均匀化。即,在第2波导管107中的微波的传送方向上,以波长λn(管内波长)的1/2的整数倍的间隔配置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109即可。此外,在图3的(a)、图3的(b)中,驻波113的波节113a是振幅为0的点。因此,通过将微波放射开口部109的中心配置成与在耦合轴108和终端部110之间产生的驻波113的波节113a重合,能够抑制从微波放射开口部109过剩地放射微波,并使微波分散到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109来进行放射。由此,能够更均匀地从微波放射开口部109放射微波,能够更均匀地对被加热物102进行微波加热。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耦合轴108将从微波供给部105供给并在第1波导管106内传送的微波导入第2波导管107。由此,能够将作为微波供给点的耦合轴108变更为从第2波导管107具有对称性地放射微波的位置,而能够从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109放射微波。由此,能够进行具有对称性的微波放射,而均匀地对被加热物102进行加热。即,由于通过耦合轴108将微波耦合到第2波导管107并从微波放射开口部109进行放射,因此,能够与第1波导管106的位置无关地从微波放射开口部109放射微波。因此,通过调节耦合轴108的位置等,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实现更均匀的微波放射。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微波加热装置100中,第2波导管107具有作为固定端发挥作用的终端部110,该终端部110以使第2波导管107内的微波成为驻波113的方式进行封闭。这样,通过从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109放射利用终端部110而形成为驻波的微波,能够更均匀地从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109放射微波,能够更均匀地对被加热物102进行微波加热。
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微波加热装置100中,将作为存在于微波放射开口部109下部的能量源的微波作为驻波113均匀配置。根据这样的配置,防止过剩的微波输出,并从分散在驻波113的波节113a附近的多个部位的微波放射开口部109放射微波。由此,能够均匀地对被加热物102进行微波加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将微波放射开口部109的各自的中心配置成与微波的驻波113的波节113a重合的情况,但是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只要将微波放射开口部109配置成从与微波放射开口部109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俯视图中)其包含驻波113的波节113a即可。由此,能够抑制从微波放射开口部109过剩地放射微波,并分散到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109来进行放射。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109中的靠近第2波导管107的终端部110的微波放射开口部109在微波的传送方向上,配置在离开第2波导管107的终端部110管内波长的1/2的距离的位置处,但是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配置在离开终端部110管内波长的1/2的偶数倍的距离的位置处,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
此外,当然在不重视加热的均匀性的情况下,微波放射开口部109不是必须配置在驻波113的波节附近。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将微波放射开口部109配置在关于耦合轴108对称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均匀地放射微波。即,通过使用耦合轴108,能够将微波供给点变更为从第2波导管107具有对称性地放射微波的位置。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3的(a)、图3的(b)所示,通过将微波放射开口部109配置在以耦合轴108为中心对称的位置,能够进行具有对称性的微波放射而均匀地对被加热物102进行加热。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使微波放射开口部109的形状形成为以通过耦合轴108的直线为中心的线对称的形式,能够更均匀地放射微波。即,如图4所示,使微波放射开口部109的各自的开口形成为以沿着图中的左右方向和进深方向延伸的左右方向对称轴114和进深方向对称轴115为中心的线对称的形状。通过这样的形状,能够关于各个对称轴114、115对称地放射微波,因此能够更均匀地放射微波。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微波放射开口部109的形状是长方形的情况,不过开口的形状不限于此。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分别设置1个第2波导管107和耦合轴108的情况,但当然也可以分别设置多个。图5的(a)、图5的(b)示出了该变形例。在图5的(a)、图5的(b)所示的变形例中,分别设置有多个第2波导管207和耦合轴208(各3个)。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调节耦合轴208朝第1波导管206内的插入量,能够使微波朝各个第2波导管207的能量供给量大致均等化。由此,能够以覆盖整个加热室103的方式配置微波放射开口部209。
(实施方式2)
图6的(a)、图6的(b)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微波加热装置的微波放射开口部309与驻波313之间的关系的图。图6的(a)是微波加热装置具有的波导管结构体311的概略剖视图,图6的(b)是波导管结构体311的第2波导管307的概略俯视图。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只是第2波导管307的结构不同,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以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波导管结构体311的动作和作用。
如图6的(a)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波导管结构体311中,微波放射开口部309不配置在驻波113的波节的附近,而配置在驻波313的波腹313b的附近。如图6的(a)所示,在第2波导管307中的微波的传送方向上,驻波313的波腹313b配置在离开第2波导管307的终端部310管内波长的1/4的奇数倍的距离的位置处。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309配置在与驻波313的波节313a重合的位置处。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在耦合轴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设置1个微波放射开口部309的情况,但是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当在耦合轴的一侧和另一侧存在多个驻波313的波节313a的情况下,也可以分别设置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309。在该情况下,通过以管内波长的1/2的整数倍的间隔配置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309,能够将微波放射开口部309配置在与驻波313的波节313a重合的位置处。在图6的(a)中,驻波313的波腹313b是振幅最大的点。这样,在实施方式2中,将微波放射开口部309的中心配置在耦合轴308与终端部310之间产生的驻波313的波腹313b的附近。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最高效地从微波放射开口部309放射微波,能够进一步提高被加热物102的加热效率。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耦合轴308将从微波供给部105供给且在第1波导管106内传送的微波导入第2波导管307。由此,能够将作为微波供给点的耦合轴308变更为从第2波导管307具有对称性地放射微波的位置,而从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309放射微波。由此,能够进行具有对称性的微波放射而均匀地对被加热物102进行加热。
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微波加热装置中,将作为存在于微波放射开口部309下部的能量源的微波作为驻波313而均匀地配置。根据这样的配置,从分散在作为振幅最大点的驻波313的波腹313b附近的多个部位的微波放射开口部309进行放射。因此,能够在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均匀地对被加热物102进行微波加热。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将对微波放射开口部309的各自的中心配置成与驻波313的波腹313b重合的情况,但是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可将微波放射开口部309配置成在从与微波放射开口部309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俯视图中)包含驻波313的波节313b即可。由此,能够提高微波的放射效率,并能够从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309放射微波,从而能够更高效地放射微波。
此处,如图7所示,使微波放射开口部309的各自的开口形成为以在图中的左右方向和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左右方向对称轴314和进深方向对称轴315为中心的线对称的形状。通过这样的形状,能够关于各个对称轴314、315对称地放射微波,因此能够更均匀地放射微波。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分别设置1个第2波导管307和耦合轴308的情况,但当然也可以分别设置多个。图8的(a)和图8的(b)示出了该变形例。在图8的(a)和图8的(b)所示的变形例中,分别设置有多个(各3个)第2波导管407和耦合轴408。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调节耦合轴408插入第1波导管406内的插入量,能够使微波朝各个第2波导管407的能量供给量大致均等化。由此,能够以覆盖加热室103整体的方式配置微波放射开口部409。
(实施方式3)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第2波导管507的概略立体图。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2相比,只是第2波导管507的结构不同,对其它结构省略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2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以下,说明实施方式3的第2波导管507的动作和作用。
如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3中,第2波导管507构成为长方体状的多面体。具体而言,第2波导管507构成为下方开口的长方体状的多面体。第2波导管507具有由上表面部507a和垂直部507b构成的波导管结构部507c,其中,上表面部507a设置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微波放射开口部509,垂直部507b从上表面部507a的缘部朝垂直下方延伸。第2波导管507还具有从波导管结构部507c的垂直部507b的下端507e向侧方延伸的凸缘部507d。凸缘部507d与第2波导管507内的微波传送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第2波导管507的下方,设置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第1波导管106(未图示)。第2波导管507通过耦合轴508与第1波导管106连接,而在波导管结构部507c和凸缘部507d处不连接。即,不将第2波导管507固定接合于第1波导管106。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适当地设置从凸缘部507d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d(从垂直部507b的下端507e到凸缘部507d的外缘507f的距离),能够防止第2波导管507内的微波从下侧的开口泄漏并对微波进行传送。在第2波导管507内传送的微波借助终端部110形成驻波113。即,将作为存在于微波放射开口部509下部的能量源的微波作为驻波113而均匀地配置。由此,能够使来自微波放射开口部509的微波放射均匀化,来进行被加热物102的加热。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3中,第2波导管507构成为下方开口的长方体状的多面体,在上表面部507a设置有微波放射开口部509,在下端507e形成有与微波传送方向平行地延伸并朝侧方突出的凸缘部507d。由此,即使在不将第2波导管507固定接合于第1波导管106而通过耦合轴108来进行支承的简易结构中,也能够形成驻波113,实现均匀的微波加热。
如实施方式3这样,通过利用耦合轴508将第2波导管507支承于第1波导管106,能够以手动方式自由地设定第2波导管507的朝向。在该情况下,能够以手动方式将第2波导管507的朝向设定为适合于被加热物102的方向。
(实施方式4)
图10的(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微波加热装置600的剖视图,图10的(b)是微波加热装置600的波导管结构体611具有的第2波导管607的俯视图。图11的(a)是实施方式4的波导管结构体611的剖视图,图11的(b)是加热室103内的第2波导管607的俯视图。在实施方式4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只是波导管结构体611的第2波导管607中的微波放射开口部609的结构不同,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附图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以下,说明实施方式4的微波加热装置600的动作和作用。
在实施方式4中,将微波放射开口部609的形状设为图10的(b)和图11的(b)所示的放射圆偏振波的形状(“X”的形状)。圆偏振波是在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的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技术。作为身边的使用例,可举出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System,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等。圆偏振波是电场的偏振波面随着时间经过相对于电波的行进方向进行旋转的微波。在形成圆偏振波时,电场的方向随着时间而持续变化,因此具有如下特征:从微波放射开口部609向加热室103内放射的微波的放射角度持续变化,但电场强度的大小在时间上不变化。由此,与在现有的微波加热装置中使用的基于线偏振波的微波加热相比,微波分散放射到较大范围内,能够均匀地对被加热物102进行微波加热。尤其是,圆偏振波对周向均匀加热的倾向较强。此外,圆偏振波根据旋转方向分成右旋(CW:clockwise,顺时针方向)偏振波和左旋(CCW:counter clockwise,逆时针方向)偏振波这两种,不过任意一种均可。
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利用了驻波613(图11的(a)),但当从微波放射开口部109放射微波导致驻波失衡时,在再次恢复到稳定的驻波的期间内,会产生行波。因此,通过将微波放射开口部109设为圆偏振波放射形状,能够利用上述优点,使加热室103内的加热分布更加均匀化。
此外,为了从微波放射开口部609输出圆偏振波,如图10的(b)、图11的(b)所示,使具有宽度的2条狭缝在中央处交叉,形成相对于微波的传送方向616倾斜45度的形状,并将其配置在不通过第2波导管607的管轴615的位置(偏离管轴615的位置)即可。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4中,将微波放射开口部609的形状设为放射圆偏振波的形状。由此,能够从微波放射开口部609放射具有扩展性的微波,使微波朝被加热物102的放射在更大的范围内均匀化。
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将放射圆偏振波的微波放射开口部609的形状设为图10的(b)、图11的(b)所示的“×”的形状来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该形状。例如,如图12的(a)~图12的(f)所示,只要是至少2个狭缝的形成方向交叉的情况,即可放射圆偏振波。在该情况下,存在如图12的(a)~图12的(d)所示那样2个狭缝自身交叉的情况和图12的(e)、图12的(f)所示那样2个狭缝自身不交叉而分开的情况。
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说明了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将微波放射开口部609配置在驻波613的波节613b的附近的情况,但是不限于这样的情况。当然也可以如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那样,将微波放射开口部609配置在驻波613的波腹的附近。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结构,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将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全部设置在与第2波导管内的驻波的波腹或波节重合的位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全部设置在从第2波导管内的驻波的波腹或波节偏离相同长度的位置处。根据这样的配置,能够使微波放射开口部的间隔保持管内波长的1/2的整数倍的距离而放射微波,因此,能够进行均匀的微波放射。
此外,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说明了在以耦合轴为中心对称的位置处各配置相同数量的微波放射开口部的开口、且该微波放射开口部的开口形成为相同形状的情况,但是不限于这样的情况。即,也可以在以耦合轴为中心的非对称的位置处各配置不同数量的微波放射开口部的开口,且该微波放射开口部的开口形成为不同的形状。
此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的任意实施方式,能够起到各自具有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能够更均匀地对被加热物进行微波加热,因此,能够有效利用于进行食品的加热加工和灭菌等的微波加热装置等。
针对本发明,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充分进行了记载,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当然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修正。应当理解为,这些变形和修正只要不脱离基于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的范围,则亦包含在其中。

Claims (8)

1.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微波加热装置具有:
加热室,其载置被加热物,进行基于微波的加热;
微波供给部,其供给微波;以及
波导管结构体,其用于将从微波供给部供给的微波传送到加热室,
波导管结构体具有:第1波导管,其与微波供给部连接;以及第2波导管,其通过耦合轴对从微波供给部传送到第1波导管内的微波进行耦合,并具有以使耦合后的微波朝加热室放射的方式开口的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
第2波导管具有以使第2波导管内的微波成为驻波的方式封闭的终端部,
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在第2波导管中的微波传送方向上以管内波长的1/2的整数倍的间隔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中的接近第2波导管的终端部的微波放射开口部配置于,在微波传送方向上与第2波导管的终端部相距管内波长的1/2的偶数倍的距离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多个微波放射开口部中的接近第2波导管的终端部的微波放射开口部配置于,在微波传送方向上与第2波导管的终端部相距管内波长的1/4的奇数倍的距离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第2波导管构成为下方开口的长方体状的多面体,并在下端形成有与微波传送方向平行地延伸并朝侧方突出的凸缘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微波放射开口部具有第1开口和第2开口,所述第1开口和所述第2开口配置在关于耦合轴对称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第1开口和第2开口的形状形成为以通过耦合轴的直线为中心线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微波放射开口部具有放射圆偏振微波的形状的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微波加热装置具有多个第2波导管,并具有与第2波导管分别对应的多个耦合轴,该多个耦合轴与第1波导管连接。
CN201410158333.7A 2013-04-23 2014-04-18 微波加热装置 Active CN1041256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9960 2013-04-23
JP2013089960A JP6111421B2 (ja) 2013-04-23 2013-04-23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25669A CN104125669A (zh) 2014-10-29
CN104125669B true CN104125669B (zh) 2018-11-27

Family

ID=51770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58333.7A Active CN104125669B (zh) 2013-04-23 2014-04-18 微波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11421B2 (zh)
CN (1) CN1041256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42232A (zh) * 2016-09-27 2017-05-10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微波炉
CN108668398B (zh) * 2018-06-22 2024-04-30 昆山九华电子设备厂 一种采用相位扫描的微波加热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51248A (ja) * 2000-11-16 2002-05-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高周波加熱装置
WO2013005420A1 (ja) * 2011-07-04 2013-01-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43980A (en) * 1975-05-19 1979-04-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Microwave heating apparatus
CA1086831A (en) * 1975-11-07 1980-09-30 Kurt H. Carlsson Microwave oven with radiating transmission line in the form of a strip conductor
US4354083A (en) * 1980-11-05 1982-10-1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icrowave oven with novel energy distribution arrangement
EP1538879A1 (en) * 2003-12-02 2005-06-08 Personal Chemistry i Uppsala AB Microwave heating device
JP3966858B2 (ja) * 2004-01-15 2007-08-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装置
JP2006128000A (ja) * 2004-10-29 2006-05-18 Advanced Lcd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 Center Co Ltd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CN103609197B (zh) * 2011-07-07 2016-09-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微波加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51248A (ja) * 2000-11-16 2002-05-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高周波加熱装置
WO2013005420A1 (ja) * 2011-07-04 2013-01-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11421B2 (ja) 2017-04-12
JP2014216071A (ja) 2014-11-17
CN104125669A (zh) 2014-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45403B2 (en) Microwave heating device
US7030347B2 (en) Microwave oven with mode stirrer
CN104488352B (zh) 微波加热装置
CN103974480B (zh) 微波加热装置
JP5991595B2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CN103916998B (zh) 微波加热装置
CN106031305A (zh) 微波处理装置
CN101496462A (zh) 通用反电磁系统和方法
CN104125669B (zh) 微波加热装置
CN103392378A (zh) 高频加热装置
CN103609197B (zh) 微波加热装置
JP4836975B2 (ja) 加熱調理器
CN103687123B (zh) 微波加热装置
WO2013005420A1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6179814B2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2017528884A (ja) パッチアンテナを介した直接加熱
US20140197163A1 (en) Microwave mode stirrer apparatus
CN205864783U (zh) 半导体微波加热装置
CN106102200A (zh) 半导体微波加热装置
CN109548220A (zh) 基模阵馈式微波加热炉
CN109951911A (zh) 矩形阵馈式微波加热炉
CN103889086B (zh) 微波加热装置
JP2013098021A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2005346931A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用アンテナ
SU1736511A1 (ru) Направленна антенна решетк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