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25545A - 信息的发送、转发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息的发送、转发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25545A
CN104125545A CN201310145145.6A CN201310145145A CN104125545A CN 104125545 A CN104125545 A CN 104125545A CN 201310145145 A CN201310145145 A CN 201310145145A CN 104125545 A CN104125545 A CN 1041255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network
target device
sign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451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25545B (zh
Inventor
许辉
吴传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31014514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2554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3/084984 priority patent/WO2014173086A1/zh
Priority to EP13882819.9A priority patent/EP2991300A4/en
Priority to US14/787,251 priority patent/US10341830B2/en
Publication of CN104125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5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25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55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10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 H04L61/106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across networks, e.g. mapping telephone numbers to data network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04Address structures or forma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18Detail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5Telephon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18Detail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54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IMSI] nu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息的发送、转发方法及装置,其中,上述发送方法应用于M2M通信系统,该方法包括:发送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向目标设备发送待发送信息,其中,所述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标识所述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中标识所述目标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按照所述可识别标识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待发送信息。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手段,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尚无有效地能够兼容多种标准体系的物体标识方案等技术问题,从而能够在M2M通信系统中区分不同的M2M用户设备。

Description

信息的发送、转发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信息的发送、转发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简称为M2M)通信技术指机器之间建立连接的所有技术和手段。对M2M通信应用场景研究表明在移动网络上提供M2M通信具有潜在的市场前景。但M2M业务对系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为了增强移动网络在这方面的竞争力,有必要对现有的移动网络进行优化,来更有效的支持M2M通信。
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针对人与人的通信进行设计,而对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的通信则优化不足。此外,运营商如何能够以低成本提供M2M通信服务,也是M2M通信部署成功的关键。
基于以上情况,有必要研究移动网络支持M2M通信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要最大限度重用现有网络,降低大量M2M通信对网络造成的影响以及运营维护的复杂度。
目前电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费不断下降,运营商利润空间不断减小,以人为基础的通信市场正在趋于饱和,M2M对运营商来说是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由多家标准组织组成的联盟日前成立了一个新的全球组织oneM2M,以确保机器到机器(M2M)通信系统的有效部署。M2M是物联网的支撑技术,可以让未来的智能城市成为现实。它允许各种电子设备通过可连接无线感应器和移动互联网的SIM卡相互通信,用于管理、监控和服务提供。全球M2M的连接数量正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庞大的连接数量预计可以分布于几乎所有主要的市场中:从医疗、运输、能源到农业等等。由oneM2M制定的标准规范提供了通用M2M服务层,该层可嵌入各类硬件和软件中,并可连接现场的无数设备。该组织将为M2M制定全球端到端规范,目的在于降低成本、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创建规模经济、简化应用开发,以及避免标准重叠等。这一联盟由七家标准组织所构成,这些组织都在研究制定技术规范和报告,以确保M2M设备可以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通信。oneM2M的系统架构目前还在讨论中,其概念示意图如图1所示。oneM2M的上层协议架构如图2所示。
物联网要真正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标准化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将各种物体连接到网络中,并实现物与物、物与系统、物与人之间的通信以及基于此的各种应用,首先必须对物联网涉及的各种实体进行高效、唯一的标识。标识是一种自动识别各种物联网物理和逻辑实体的方法,识别之后才可以实现对物体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对物体的管理和控制、对相关数据的正确路由和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各种各样的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主要采用赋予性标识。赋予性标识是为了识别方便而人为分配的标识,如物品编码、手机号、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为IP)地址等,通常由数字、字母等符号按照一定编码规则组合而成,相对基于自然属性的本质性标识,赋予性标识形式简单易于保存、读取和处理,是现阶段物联网中标识的主要形式。
物联网中有物理实体、通信实体和应用实体三种类型的对象需要标识。物理实体:是指在实现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以及对物的控制等各种物联网应用和管理的过程中,要与网络发生联系的任何物体。如各种传感器、执行器、贴有标签的物体(如动物、货物、食品)以及各种智能装置(如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等。通信实体:是物与物、物与系统、物与人通信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通信硬件实体和逻辑实体。硬件实体包括手机、M2M网关等,逻辑实体比如通信协议、会话、端口等。应用实体:是指物联网中涉及的各种服务和信息资源,如Web服务、数字内容、聚合数据等物体标识主要标识物联网三类需标识对象中的物理实体和通信硬件实体。
基于条码和射频标识(Radio Freq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为RFID)标签的物体标识主要用于实现对物体的辨别、信息追溯、信息交换和关联操作等,主要适用于非智能物体,如集装箱、食品等。通信标识用于标识与信息数据传送和交换相关的逻辑实体,主要目的是寻址,实现信息的正确路由和定位,这些逻辑实体包括通信协议、会话、端口等,比如IP地址、E.164号码、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e Subscriber Identity,简称为IMSI)号码、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为SIP)统一资源标识符(UniformResource Identifier,简称为URI)各类端口号等。应用标识主要标识物联网中的各类应用实体,包括各种服务和信息资源等,如URI、ContentID等。物联网中的通信标识和应用标识通常存储在计算机和其他智能设备中,而物体标识则需要存储在特定的载体中,在使用前通过特定技术写入,并在需要时利用相应技术读出。物联网在标识方面,与传统互联网及电信网相比,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点主要集中在物体标识,其次是通信标识。物联网大规模分布式的特点,要求必须有一个健壮的可扩展的物体标识体系。如何建立起兼容多种标准体系的统一物体标识与解析体系,如何应对物体通信对通信标识数量需求的大规模增加是物联网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尚无有效地能够兼容多种标准体系的物体标识方案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息的发送、转发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的发送方法,应用于M2M通信系统,该方法包括:发送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向目标设备发送待发送信息,其中,所述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标识所述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中标识所述目标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按照所述可识别标识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待发送信息。
优选地,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包括以下之一: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时,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根据所述第一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内的内部标识;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时,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根据所述第二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的外部标识。
优选地,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包括:根据所述通信网络中预设的第一标识与所述可识别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可识别标识;根据所述通信网络中预设的第二标识与所述可识别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可识别标识。
优选地,所述第一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服务标识、应用标识、M2M设备的设备标识
优选地,所述第二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之一:M2M设备的设备标识、M2M设备的用户标识。]
优选地,所述待发送信息中还携带有发送端标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的转发方法,应用于M2M通信系统,该方法包括:位于通信网络中的网络侧实体接收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向目标设备发送的待发送信息,其中,所述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标识所述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中标识所述目标设备;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指定标识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所述网络侧实体按照所述可识别标识向所述目标设备转发所述待发送信息。
优选地,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指定标识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包括以下之一: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时,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第一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内的内部标识;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时,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第二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的外部标识。
优选地,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指定标识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包括: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通信网络中预设的第一标识与所述可识别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可识别标识;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通信网络中预设的第二标识与所述可识别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可识别标识。
优选地,所述第一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服务标识、应用标识、M2M设备的设备标识。
优选地,所述第二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之一:M2M设备的设备标识、M2M设备的用户标识。]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的发送装置,应用于M2M通信系统,该装置包括:第一发送模块,位于发送端设备中,用于通过通信网络向目标设备发送待发送信息,其中,所述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标识所述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中标识所述目标设备;获取模块,位于所述发送端设备中,用于通过所述通信网络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第二发送模块,位于所述发送端设备中,用于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按照所述可识别标识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待发送信息。
优选地,所述获取模块,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时,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根据所述第一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内的内部标识;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时,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根据所述第二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的外部标识。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的转发装置,应用于M2M通信系统,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位于通信网络中的网络侧实体中,用于接收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向目标设备发送的待发送信息,其中,所述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标识所述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中标识所述目标设备;获取模块,位于所述网络侧实体中,用于根据所述指定标识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转发模块,位于所述网络侧实体中,用于按照所述可识别标识向所述目标设备转发所述待发送信息。
优选地,所述获取模块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内的内部标识;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时,根据所述第二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的外部标识。
通过本发明,采用在发送端设备向通信网络中发送的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指定标识,并根据该指定标识获取可识别标识,以及根据该可识别标识向目标设备发送待发送信息的技术手段,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尚无有效地能够兼容多种标准体系的物体标识方案等技术问题,从而能够在M2M通信系统中区分不同的M2M用户设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相关技术的oenM2M中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相关技术的oneM2M的协议框架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的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信息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的发送装置的另一结构框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标识M2M设备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的转发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的转发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的转发装置的另一结构框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标识M2M设备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2实现标识M2M设备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的发送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的方法应用于M2M通信系统,该方法包括:
步骤S302,发送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向目标设备发送待发送信息,其中,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通信网络之外标识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通信网络中标识目标设备;上述发送端设备可以为M2M服务器,也可以为M2M用户设备
步骤S304,发送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获取与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
步骤S306,发送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按照可识别标识向目标设备发送待发送信息。
通过上述各个处理步骤,由于发送端设备在向通信网络发送的待发送信息中携带了上述指定标识,并且,利用通信网络获取上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从而根据该识别标识向目标设备发送信息,因此,实现了发送端所携带的上述指定标识和可识别标识的转换,进而能够在M2M通信系统中区分不同的M2M用户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获取与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的方式有多种:在发送端设备位于通信网络之外,且目标设备位于通信网络内时,发送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根据第一标识获取目标设备在通信网络内的内部标识;在发送端设备位于通信网络内,且目标设备位于通信网络之外时,发送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根据第二标识获取目标设备在通信网络之外的外部标识。
其中,在上述处理过程中,发送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获取与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可以通过将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进行转换(例如格式、内容等的转换)实现,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根据通信网络中预设的第一标识与可识别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可识别标识;根据通信网络中预设的第二标识与可识别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可识别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标识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服务标识、应用标识、M2M设备的设备标识;其中,服务标识和应用标识可以为URI;上述第二标识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M2M设备的设备标识,M2M设备的用户标识。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待发送信息中还可以携带有发送端标识,这样可以使得通信网络或接收端对发送端的设备根据预设规则进行验证,或向发送端设备反馈相应信息(例如响应信息)等。
为了较好地理解上述实施例,以下结合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该优选实施例中,用外部标识指示应用标识,用内部标识指示通信标识;用通信网络表示传输网络。
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S402,通过通信网络发送信息,并在信息中包含M2M设备标识。
上述发送信息的过程,包括从M2M服务器向M2M设备发送信息和M2M设备向M2M服务器发送信息。
其中M2M服务器包括应用实体(Application Entity,简称为AE)和服务能力实体(ServiceCapability Entity,简称为SCE),AE和SCE之间采用预定义的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Interface,简称为API)进行通信。
上述通信网络可以是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为WLAN),有线网络或卫星网络,其中蜂窝网络可以是3GPP或3GPP2或WiMax网络;所述通信网络通过服务能力实体SCE与应用实体连接。
M2M设备外部标识用于标识目标M2M用户设备,所述M2M设备外部标识还可以是外部组标识(group ID),用于标识一组M2M设备;所述M2M设备外部标识在M2M系统中保持唯一,由两部分组成:服务或应用标识、本地标识。其中,服务或应用标识用于指示M2M应用实体中的不同服务,在M2M设备中存在对应的服务模块;本地标识用于指示M2M设备本身,即在通信网络外部用于标识M2M设备。所述外部标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E.164(MSISDN,Mobile Station International ISDN Number),统一资源标识符(Uniform ResourceIdentifier,简称为URI),完全有效域名(Fully Qualified Domain Name,简称为FQDN),IPv4/IPv6等;所述内部标识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E.212(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er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fier国际移动电话手机终端识别码),集成电路卡识别码(Integrated Circuit Card Identity,简称为ICCID)等,具体形式由所述通信网络运营商决定。
需要指出的是,本步骤也可以是从/向短信实体(Short Message Entity,简称为SME)发送信息,并在信息中包含标识,此时信息形式为短信,SME作为SCE。
步骤S404,通信网络通过用户信息数据库查询M2M设备的标识。
所述通信网络首先对发送信息的SCE/M2M设备进行认证和授权,即判断SCE/M2M设备是否为合法的且允许发送数据;所述认证和授权根据所述用户信息数据库和/或本地信息进行。
所述用户信息数据库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中,其中保存了M2M设备外部标识和内部标识的映射关系以及其他与用户设备相关的其它数据信息。
所述通信网络向所述用户信息数据库发送M2M设备的外部标识,所述用户信息数据库查询上述外部标识对应的内部标识,并向通信网络实体返回内部标识;如果在所述用户信息数据库中没有发现M2M设备的外部标识,则返回失败信息。所述通信网络向所述用户信息数据库发送M2M设备的内部标识,所述用户信息数据库查询上述内部标识对应的外部标识,并向通信网络实体返回外部标识;如果在所述用户信息数据库中没有发现M2M设备的内部标识,则返回失败信息。所述一个或多个外部标识映射到一个内部标识。
步骤S406,通信网络将M2M信息发送到目的地(即目标设备)。
所述通信网络根据M2M设备的内/外标识将所述M2M信息发送到所述M2M设备或M2M服务器。
步骤S408,收到信息的M2M用户设备向发送信息设备发送响应信息。
M2M用户设备收到所述M2M服务器的信息,并将上述信息转发到M2M设备中的对应M2M服务模块;如果所述M2M用户设备成功接收信息,则向M2M服务器发送成功响应信息,否则发送失败响应信息或不发送响应信息。
M2M服务器接收并处理M2M设备的信息;如果M2M服务器成功接收信息,则向M2M设备发送成功响应信息,否则发送失败响应信息或不发送响应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信息的发送装置,该装置应用于M2M通信系统,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下面对该装置中涉及到的模块进行说明。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50,位于发送端设备中,与获取模块52连接,用于通过通信网络向目标设备发送待发送信息,其中,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通信网络之外标识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通信网络中标识目标设备;
获取模块52,位于发送端设备中,与第二发送模块54连接,用于通过通信网络获取与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
第二发送模块54,位于发送端设备中,用于通过通信网络按照可识别标识向目标设备发送待发送信息。
通过上述各个模块实现的功能,同样可以实现发送端所携带的上述指定标识和可识别标识的转换,进而能够在M2M通信系统中区分不同的M2M用户设备。
优选地,如图6所示,上述获取模块52,可以包括以下处理单元:第一获取单元520,用于在发送端设备位于通信网络之外,且目标设备位于通信网络内时,通过通信网络根据第一标识获取目标设备在通信网络内的内部标识;第二获取单元522,用于在发送端设备位于通信网络内,且目标设备位于通信网络之外时,通过通信网络根据第二标识获取目标设备在通信网络之外的外部标识。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和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标识M2M设备的系统,如图7所示,该系统包括:M2M服务器70、通信网络72、M2M用户设备74;其中,
M2M服务器70,用于在发送到M2M用户设备74的信息中包含外部标识,并将所述信息发送到通信网络7;M2M服务器70包括但不限于:M2M应用实体和M2M服务能力实体。
通信网络72,用于判断发送的信息的M2M服务器70是否合法,将接收到的信息发送到M2M用户设备74;通信网络72,具体用于接收信息,通过用户信息数据库将外部标识转换为内部标识。通信网络72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网络,有线网络,卫星网络,WLAN,WiMax。
M2M用户设备74,用于接收所述信息,转发信息到对应的服务模块进行处理。M2M用户设备74,还用于向M2M服务器70发送响应信息。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M2M用户设备74可以包括:接收单元740和发送单元742,其中,接收单元740,用于接收通信网络72发送的信息;发送单元742,用于向M2M服务器发送响应信息,还用于向M2M服务模块转发信息。
本实施例中的M2M用户设备为具有M2M功能的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具有M2M功能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数据卡/平板电脑),M2M网关,M2M功能模块。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通信网络在上述实施例中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信息的转发方法,应用于M2M通信系统,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802,位于通信网络中的网络侧实体接收发送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发送的待发送信息,其中,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通信网络之外标识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通信网络中标识目标设备;
步骤S804,网络侧实体根据指定标识获取与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
步骤S806,网络侧实体按照可识别标识向目标设备转发待发送信息。
优选地,网络侧实体根据指定标识获取与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可以通过以下之一处理过程实现:(1)在发送端设备位于通信网络之外,且目标设备位于通信网络内时,网络侧实体根据第一标识获取目标设备在通信网络内的内部标识;(2)在发送端设备位于通信网络内,且目标设备位于通信网络之外时,网络侧实体根据第二标识获取目标设备在通信网络之外的外部标识。
基于上述过程,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网络侧实体根据指定标识获取与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网络侧实体根据通信网络中预设的第一标识与可识别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可识别标识;网络侧实体根据通信网络中预设的第二标识与可识别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可识别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服务标识、应用标识、M2M设备的设备标识。上述第二标识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M2M设备的设备标识、M2M设备的用户标识。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信息的转发装置,应用于M2M通信系统,用于实现上述转发方法,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90,位于通信网络中的网络侧实体中,连接至获取模块92,用于接收发送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向目标设备发送的待发送信息,其中,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通信网络之外标识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通信网络中标识目标设备;
获取模块92,位于网络侧实体中,用于根据指定标识获取与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
转发模块94,位于网络侧实体中,用于按照可识别标识向目标设备转发待发送信息。
优选地,如图10所示,上述获取模块92包括:第一获取单元920,用于在发送端设备位于通信网络之外,且目标设备位于通信网络内时,根据第一标识获取目标设备在通信网络内的内部标识;第二获取单元922,用于在发送端设备位于通信网络内,且目标设备位于通信网络之外时,根据第二标识获取目标设备在通信网络之外的外部标识。
正如上面所述,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上述各个模块既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相应地硬件来实现。例如,上述各个模块均可以处在处理器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实施例和优选实施例,以下从M2M用户设备向服务器发送信息和从服务器向M2M用户设备发送信息两个过程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的主要设计思想在于:M2M用户标识包括外部标识和内部标识;外部标识和内部标识的映射关系存储在用户信息数据库中;外部标识和内部标识通过通信网络中的实体网络进行转换。
实施例1
本实例针对M2M服务器向M2M设备发送信息的场景,标识M2M设备的方法,如图1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S1102,M2M服务器设置发送到M2M设备的信息内容。
本步骤中,所述信息包含:M2M设备外部标识和M2M服务器标识;所述M2M设备外部标识包含两部分:服务标识或应用标识,以及设备标识。其中,服务标识或应用标识用于标识M2M服务或应用,在所述M2M设备中包含对应的M2M服务模块;设备标识指示M2M设备本身。具体的外部标识内容和长度由M2M服务提供商和/或通信网络运营商确定。
步骤S1104,M2M服务器发送信息到通信网络。
所述M2M服务器选择传输方式,并将信息发送到通信网络;所述通信网络为目标M2M设备所在的网络,所述通信网络与M2M服务器相连。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信息可以采用IP分组的形式,或者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e Service简称为SMS)形式。
步骤S1106,通信网络判断收到的信息是否合法,如果是,转向步骤S1108,否则转向步骤S1122。
所述通信网络根据收到的信息内容进行认证和授权,如判断发送信息的M2M服务器是否授权发送信息,接收信息的M2M设备是否授权接收信息,等。
所述判断根据用户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和/或本地信息进行:如果认证和授权成功,则为合法,否则不合法。
步骤S1108,通信网络通过用户信息数据库查询M2M外部标识。
所述用户信息数据库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中;所述数据库中保存了已签约的M2M用户设备内部标识和外部标识的映射关系。
步骤S1110,用户信息数据库判断内部标识是否存在,如果是,转向步骤S1112,否则转向步骤S1120。
所述数据库查询所述外部标识是否存在;如果M2M设备已在数据库中签约,则所述外部标识在数据库中存在,否则不存在。
步骤S1112,数据库返回M2M设备内部标识。
所述数据库查询到外部标识对应的内部标识,并将所述内部标识返回。
步骤S1114,通信网络向目标M2M用户设备转发所述信息。
所述通信网络根据内部标识向所述M2M设备发送信息,所述通信网络选择发送路径。
步骤S1116,M2M用户设备转发信息到对应M2M服务单元进行处理。
所述目标M2M用户设备根据信息内容向目标M2M服务单元转发信息;对应的服务单元根据信息的内容进行处理,如生成应用数据,或与MTC应用服务器进行通信。
步骤S1118,M2M用户设备向M2M服务器发送响应信息,流程结束。
所述M2M设备通过通信网络向所述M2M服务器发送响应信息,指示信息已接收。
步骤S1120,数据库返回查询失败响应,指示外部标识不存在。
所述数据库查询外部标识失败,如对应的M2M设备尚未签约,则返回失败指示,失败原因为所述外部标识不存在。
步骤S1122,通信网络向M2M服务器发送响应,指示信息发送失败。
所述通信网络向所述M2M服务器发送失败指示,所述响应中包含失败原因:如所述M2M服务器未授权向目标M2M设备发送信息,或外部标识查询失败等。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针对M2M设备向M2M服务器发送信息的场景,实现标识M2M设备的方法,如图1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S1202,M2M设备设置向M2M服务器发送信息的内容。
所述信息中包含所述M2M设备的内部标识和M2M服务器标识。所述内部标识的具体形式由所述M2M设备所在的通信网络决定,并在通信网络中保持唯一。
步骤S1204,M2M设备发送信息到通信网络。
所述信息可以为IP数据包,或者短信SMS,具体的信息形式由通信网络和/或M2M设备确定。
步骤S1206,通信网络判断收到的信息是否合法,如果是,转向步骤S1208,否则转向步骤S1222。
所述通信网络根据收到的信息内容进行认证和授权,如判断发送信息的M2M设备是否授权发送信息,接收信息的M2M服务器是否授权接收信息,等。
所述判断根据用户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和/或本地信息进行:如果认证和授权成功,则为合法,否则不合法。
步骤S1208,通信网络通过用户信息数据库查询内部标识。
所述用户信息数据库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中;所述数据库中保存了已签约的M2M用户设备内部标识和外部标识的映射关系。
步骤S1210,用户信息数据库查询外部标识,如果存在,转向步骤S1212,否则转向步骤S1220。所述数据库根据收到的M2M设备内部标识查询外部标识。
步骤S1212,数据库返回外部标识。所述外部标识用于在通信网络外指示M2M设备,包括服务或应用标识,以及设备标识两部分。
步骤S1214,M2M设备利用通信网络向M2M服务器发送信息。所述通信网络选择发送信息的路径,将收到的信息转发到M2M服务器。一般来说,外部标识中包含的服务或应用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M2M服务器,如SCE根据外部标识将信息转发到对应的M2M应用服务器。
步骤S1216,M2M服务器接收信息并处理。所述M2M服务器包含SCE和AS,SCE转发信息到AS,AS接收并处理信息。
步骤S1218,M2M服务器向M2M设备发送响应信息,流程结束。所述M2M服务器通过通信网络向M2M设备发送响应信息,指示接收信息成功。
步骤S1220,数据库返回查询失败指示。所述数据库中不存在M2M设备的内部标识,如M2M设备未注册,则所述数据库向M2M设备返回失败指示,失败原因为M2M设备内部标识不存在。
步骤S1222,通信网络向M2M设备发送失败响应。所述通信网络向所述M2M设备发送失败响应,包含失败原因,如认证授权失败,或数据库查询失败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信息的发送方法,应用于机器到机器M2M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向目标设备发送待发送信息,其中,所述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标识所述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中标识所述目标设备; 
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 
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按照所述可识别标识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待发送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包括以下之一: 
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时,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根据所述第一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内的内部标识; 
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时,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根据所述第二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的外部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包括: 
根据所述通信网络中预设的第一标识与所述可识别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可识别标识; 
根据所述通信网络中预设的第二标识与所述可识别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可识别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服务标识、应用标识、M2M设备的设备标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M2M设备的设备标识、M2M设备的用户标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发送信息中还携带有发送端标识。 
7.一种信息的转发方法,应用于机器到机器M2M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通信网络中的网络侧实体接收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向目标设备发送的待发送信息,其中,所述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所 述通信网络之外标识所述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中标识所述目标设备; 
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指定标识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 
所述网络侧实体按照所述可识别标识向所述目标设备转发所述待发送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指定标识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包括以下之一: 
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时,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第一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内的内部标识; 
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时,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第二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的外部标识。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指定标识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包括: 
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通信网络中预设的第一标识与所述可识别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可识别标识; 
所述网络侧实体根据所述通信网络中预设的第二标识与所述可识别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可识别标识。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服务标识、应用标识、M2M设备的设备标识。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标识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M2M设备的设备标识、M2M设备的用户标识。 
12.一种信息的发送装置,应用于机器到机器M2M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位于发送端设备中,用于通过通信网络向目标设备发送待发送信息,其中,所述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标识所述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中标识所述目标设备; 
获取模块,位于所述发送端设备中,用于通过所述通信网络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 
第二发送模块,位于所述发送端设备中,用于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按照所述可识别标识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待发送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时,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根据所述第一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内的内部标识;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时,通过所述通信网络根据所述第二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的外部标识。 
14.一种信息的转发装置,应用于机器到机器M2M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位于通信网络中的网络侧实体中,用于接收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网络向目标设备发送的待发送信息,其中,所述待发送信息中携带有以下之一指定标识:第一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标识所述目标设备;第二标识,用于在所述通信网络中标识所述目标设备; 
获取模块,位于所述网络侧实体中,用于根据所述指定标识获取与所述指定标识对应的可识别标识; 
转发模块,位于所述网络侧实体中,用于按照所述可识别标识向所述目标设备转发所述待发送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时,根据所述第一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内的内部标识;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发送端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内,且所述目标设备位于所述通信网络之外时,根据所述第二标识获取所述目标设备在所述通信网络之外的外部标识。 
CN201310145145.6A 2013-04-24 2013-04-24 信息的发送、转发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41255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45145.6A CN104125545B (zh) 2013-04-24 2013-04-24 信息的发送、转发方法及装置
PCT/CN2013/084984 WO2014173086A1 (zh) 2013-04-24 2013-10-10 信息的发送、转发方法及装置
EP13882819.9A EP2991300A4 (en) 2013-04-24 2013-10-10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AND FORWARDING AND DEVICE
US14/787,251 US10341830B2 (en) 2013-04-24 2013-10-10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or forwarding inform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45145.6A CN104125545B (zh) 2013-04-24 2013-04-24 信息的发送、转发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25545A true CN104125545A (zh) 2014-10-29
CN104125545B CN104125545B (zh) 2019-05-17

Family

ID=51770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45145.6A Active CN104125545B (zh) 2013-04-24 2013-04-24 信息的发送、转发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1830B2 (zh)
EP (1) EP2991300A4 (zh)
CN (1) CN104125545B (zh)
WO (1) WO201417308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1561A (zh) * 2014-12-31 2015-05-06 北京海尔广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的注册方法、注册终端、注册设备和家庭网络
CN106339632A (zh) * 2015-07-10 2017-01-18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分配m2m设备管理权限的方法、用户设备及系统
CN107133661A (zh) * 2016-02-29 2017-09-05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生成有源卡的外部标识码的方法
WO2021004022A1 (zh) * 2019-07-11 2021-01-14 广州爱浦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单imsi用于多网终端重复注册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0737B (zh) * 2014-02-04 2020-12-2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服务控制系统、用户装置以及服务控制方法
CN115956387A (zh) * 2020-08-17 2023-04-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IoT通信系统中聚合和交换消息的方法和系统
TWI801133B (zh) * 2022-02-11 2023-05-01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運用於邊緣計算之資料傳送系統、方法及其電腦可讀媒介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1597A (zh) * 2010-08-13 2011-01-19 北京邮电大学 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438015A (zh) * 2011-12-13 2012-05-02 清华大学 一种物联网节点访问系统及方法
US20130013555A1 (en) * 2011-07-08 2013-01-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achine to Machine (M2M) Application Server, XDMS server, and Methods for M2M Applications Group Manag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16725B2 (en) * 2002-09-20 2010-05-11 Fortinet, Inc. Firewall interface configuration and processes to enable bi-directional VoIP traversal communications
US9596556B2 (en) * 2011-04-14 2017-03-14 Zte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ddress of a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device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10917783B2 (en) * 2012-01-13 2021-02-09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 proxy function
US9641958B2 (en) * 2012-08-02 2017-05-02 Openet Telecom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dvanced triggering operation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US10924895B2 (en) * 2013-01-22 2021-02-16 Blackberry Limited Enhancing short message service addressing and routi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1597A (zh) * 2010-08-13 2011-01-19 北京邮电大学 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130013555A1 (en) * 2011-07-08 2013-01-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achine to Machine (M2M) Application Server, XDMS server, and Methods for M2M Applications Group Management
CN102438015A (zh) * 2011-12-13 2012-05-02 清华大学 一种物联网节点访问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1561A (zh) * 2014-12-31 2015-05-06 北京海尔广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的注册方法、注册终端、注册设备和家庭网络
CN106339632A (zh) * 2015-07-10 2017-01-18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分配m2m设备管理权限的方法、用户设备及系统
CN106339632B (zh) * 2015-07-10 2019-04-26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分配m2m设备管理权限的方法、用户设备及系统
CN107133661A (zh) * 2016-02-29 2017-09-05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生成有源卡的外部标识码的方法
CN107133661B (zh) * 2016-02-29 2020-06-02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生成有源卡的外部标识码的方法
WO2021004022A1 (zh) * 2019-07-11 2021-01-14 广州爱浦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单imsi用于多网终端重复注册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25545B (zh) 2019-05-17
US10341830B2 (en) 2019-07-02
EP2991300A1 (en) 2016-03-02
US20160157045A1 (en) 2016-06-02
EP2991300A4 (en) 2016-07-20
WO2014173086A1 (zh) 2014-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25545A (zh) 信息的发送、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1189844B (zh) 一种用于通知的方法、服务器以及系统
CN102215179B (zh) 一种即时通信注册装置及即时通信注册方法
CN101951597B (zh) 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967595A (zh) 将设备在物联网平台进行注册的方法和装置
CN100397918C (zh) 用于将消息发送到两个或者多个相关无线通信设备的方法和设备
KR20110050426A (ko) 액세스 제공 방법, 모바일 단말 및 엔드 디바이스
CN104883217A (zh) 一种传输卫星报文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2316416A (zh) 终端接入方法和无线通信网络
CN103067215A (zh) 实现心跳机制的方法、应用服务器、网络数据库及系统
US20070100968A1 (en) Proprietary configuration setting for server to add custom client identity
CN103024719A (zh) 终端组的移动性管理实体选择方法及系统
CN108235823A (zh) 代理无蜂窝漫游
EP307517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dentifying application instances within a machine-to-machine network domain
CN102571853A (zh) 移动终端的远程点对点通信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3973648A (zh) 应用数据推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0785235B1 (ko) 휴대인터넷 단말기에 가상 번호를 이용한 sms/mms메시지 서비스 제공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4185168A (zh) 一种获取本机号码的方法、系统及终端
US20200076494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relay server,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CN101170734A (zh) 实现不同网络之间业务互通的方法及装置
CN101808367A (zh) 通信方法、用户终端和通信系统
CN101925021B (zh) 消息处理方法/系统、融合业务系统
CN109792459B (zh) 用于向至少一个设备发送数据的方法、数据发送控制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处理服务器和系统
CN102300230A (zh) 一种网际信息的监控实现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562778A (zh) 提供位置业务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