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4425A - 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4425A
CN104104425A CN201410379673.2A CN201410379673A CN104104425A CN 104104425 A CN104104425 A CN 104104425A CN 201410379673 A CN201410379673 A CN 201410379673A CN 104104425 A CN104104425 A CN 1041044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base station
user
interference
expec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796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4425B (zh
Inventor
李钊
戴晓琴
李建东
赵林靖
刘勤
黄鹏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di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di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37967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044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04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4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44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44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包括两个用户以及一个基站,基站通过获取接收信号的干信比、信噪比,以及干扰与期望信号的空间相关度,确定接收准则并实现自适应的接收方式选择,基于本发明的方法确定最佳的接收滤波方式,根据该接收方式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可分别恢复出两路信号,并获得好的数据速率性能。本发明考虑了信号和干扰的关系,避免了只采用固定的接收方式造成信号的折损过大,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干信比及相关度确定接收准则,并实现自适应的接收方式选择,改善了信号的数据速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时频信号设计已经很难满足人们对无线链路传输速率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开始尝试从多个维度发掘通信的机会,空域资源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是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的一项突破性技术,该技术能够使空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研究的进展,点对点的单用户MIMO系统的研究已经接近饱和,随着MIMO系统中用户数的增多,单用户MIMO技术已不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数需求,多用户MIMO(Multiple-User MIMO,MU-MIMO)系统以其较高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相对简单的网络结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多用户MIMO系统中,当多个用户在相同频段中通信时,用户信号之间会相互干扰,这就是多用户共道干扰问题。多用户共道干扰能恶化通信质量,严重地限制了系统容量。因此,如何在多用户MIMO通信系统中消除多用户共道干扰,提升通信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用户MIMO通信系统中常用干扰管理方法包括预编码、干扰对齐等。文献Jafar S A.Degrees of freedom on the MIMO X channel-optimality of zeroforcing and the MMK scheme [Online].Available:http://www.ece.uci.edu/syed/resume.html(MIMO X信道自由度分析—迫零和MMK方案最优性)的研究表明,在多用户MIMO信道中,信号空间可以划分为期望信号子空间和干扰子空间,使用干扰对齐技术可以将期望信号对齐到无干扰信号的子空间,消除干扰的影响。
由于实际中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并非所有的发送方式都能使接收端观测到的期望与干扰信号满足正交关系。当上述正交关系不满足时,共享频谱资源传输信息的多用户之间存在共道干扰,如何抑制或消除共道干扰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文献牛兰奇,张太镒,孙建成.利用匹配滤波改进MIMO预编码方案.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39(5):684-687针对多用户MIMO系统下行链路的共信道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发射机和接收机联合设计的传输方案,但在该方案中假定接收机为匹配滤波器,没有考虑信号和干扰的关系。文献朱世磊,祝锴,崔维嘉,仵国锋.一种基于两级预编码的认知MIMO系统干扰抑制算法.电路与系统学报.2013,18(2):514-519在认知无线电系统中解决了认知用户对主用户造成的干扰和认知用户间的共道干扰问题,但在处理认知用户间共道干扰问题时,接收端采用匹配滤波方式,没有对信号和干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现有的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没有考虑信号和干扰的关系,只采用固定的接收方式造成信号的折损过大,信号传输速率较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没有考虑信号和干扰的关系,只采用固定的接收方式造成信号的折损过大,信号传输速率较小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该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第一用户获取信道信息H1,第二用户获取信道信息H2,基站获取全部信道信息,其中H1、H2分别表示第一用户与基站之间、第二用户与基站之间的信道矩阵;
第二步,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采用波束成形的发射方式,分别根据H1、H2计算预编码向量p1、p2,由于两个用户均按照自己的主特征模式进行传输,所以p1、p2选取为信道矩阵H1、H2的主右奇异向量,与信道矩阵的最大奇异值对应;
第三步,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数据分别经过p1和p2的预处理向基站发送,基站接收到混合信号y,并将其分为两路;
y = P T 1 H 1 p 1 x 1 + P T 2 H 2 p 2 x 2 + n
其中,x1和x2分别表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发送的符号,PT1表示x1的发送功率,PT2为x2的发送功率,n表示加性高斯白噪声,噪声分量的方差均为
第四步,基站根据获取的信道矩阵计算表征数据x1和x2空间传输的单位方向向量: d 1 = H 1 p 1 | | H 1 p 1 | | , d 2 = H 2 p 2 | | H 2 p 2 | | ;
第五步,基站获取x1和x2的接收干信比,即干扰信号与期望信号的功率比ki(i=1,2),信噪比以及干扰与期望信号的空间相关度cos2θ,并计算xi的接收准则
k div i = 1 P Ti σ n 2 | | E i | | 2 ( 1 - cos 2 θ )
其中,i=1,2,为信噪比, cos 2 θ = d 1 H d 2 d 2 H d 1 | | d 1 | | 2 | | d 2 | | 2 = | | d 1 H d 2 | | 2 | | d 1 | | 2 | | d 2 | | 2 = | | d 1 H d 2 | | 2 , 对于i=1, E 1 = H 1 p 1 , k 1 = P T 2 | | H 2 p 2 | | 2 P T 1 | | H 1 p 1 | | 2 ; 对于i=2,E2=H2p2 k 2 = P T 1 | | H 1 p 1 | | 2 P T 2 | | H 2 p 2 | | 2 ;
第六步,基站分别将两路信号的干信比ki与第五步确定的进行比较,以选取能够获得最佳数据速率的接收方式;当时,采用正交投影接收;当时,采用匹配接收;基站根据最佳接收方式分别设计x1、x2的接收滤波向量f1、f2,当采用匹配接收时,接收滤波向量fi选取
f i M = d i
当采用正交投影接收时,接收滤波向量fi选取
f i O = d i - d j H d i d j | | d i - d j H d i d j | |
其中i=1,2,j=1,2,并且i≠j;
第七步,基站利用第六步设计的滤波向量f1、f2对与y相同的两路混合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恢复出x1和x2;对xi的解码如下式:
y i ‾ = P T 1 ( f i ) H H 1 p 1 x 1 + P T 2 ( f i ) H H 2 p 2 x 2 ( f i ) H n .
进一步,当用户数大于2时,先进行用户调度,选取2个用户共享信道,再采用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多用户MIMO自适应的接收方法。
进一步,基站根据第五步获得关于接收信号的干信比、信噪比,以及干扰与期望信号的空间相关度,确定接收准则并实现自适应的接收方式选择。
进一步,对于发射机均配置1根天线的情况,所述步骤经过下述改变,所述自适应接收方法依旧适用。此时,发送端不必进行预编码处理,所以不需要所述第二步;而接收端表征数据x1和x2空间传输的单位方向向量变为: d 2 = H 2 | | H 2 | | .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包括两个用户以及一个基站,基站通过获取接收信号的干信比、信噪比,以及干扰与期望信号的空间相关度,确定接收准则,并实现自适应的接收方式选择,基于本发明的方法确定最佳的接收滤波方式,根据该接收方式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可分别恢复出的两路信号,并获得好的数据速率性能。本发明考虑了信号和干扰的关系,避免了只采用固定的接收方式造成信号的折损过大,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干信比及相关度确定接收准则,并实现自适应的接收方式选择,改善了信号的数据速率。本发明适用于接收端恢复存在共道干扰的两路信号的场景,如小区边缘用户恢复来自两个相邻基站的相互干扰的信号和MIMO多址接入信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MIMO系统上行通信的系统模型;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具体应用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信号方向向量的几何关系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匹配接收和正交投影接收设计的接收滤波向量与各路信号的关系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最佳接收滤波方式选择准则的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包括两个用户以及一个基站,基站通过获取接收信号的干信比、信噪比,以及干扰与期望信号的空间相关度,确定接收准则,并实现自适应的接收方式选择。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用户1获取信道信息H1,用户2获取信道信息H2,基站获取全部信道信息,其中H1、H2分别表示用户1与所述基站之间、用户2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矩阵;
S102:用户1和用户2采用波束成形的发射方式,分别根据获取的信道信息H1、H2计算预编码向量p1、p2,由于两个用户均按照自己的主特征模式进行传输,所以预编码向量选取为信道矩阵的主右奇异向量;
S103:用户1和用户2的数据分别经过预编码向量p1和p2的预处理向基站发送,基站接收到混合信号y,并将其分为两路;
S104:基站根据获取的信道矩阵计算用户1和用户2发送符号空间传输的单位方向向量d1、d2,其几何关系图如图4所示;
S105:基站获取用户1和用户2发送符号的接收干信比信息ki、信噪比,以及干扰与期望信号的空间相关度,并计算表征数据xi的接收准则
S106:基站分别将两路信号的干信比ki与步骤S105确定的接收准则进行比较,以选取能够获得最佳数据速率的接收方式;基站根据最佳接收方式分别设计用户1和用户2发送符号的接收滤波向量,匹配接收和正交投影接收设计的接收滤波向量与各路信号的关系如图5所示;
S107:基站利用步骤S106的滤波向量对两路混合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恢复出用户1和用户2发送符号。
本发明的多用户MIMO系统中的用户数为2,而当用户数大于2时,可以先进行用户调度,选取2个用户共享信道,进而应用本发明所提方法。
此外,本发明适用于接收端恢复存在共道干扰的两路信号的场景,如小区边缘用户恢复来自两个相邻基站的相互干扰的信号和MIMO多址接入信道。
其次,本发明考虑了信号和干扰的关系,避免了只采用固定的接收方式造成信号的折损过大,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信噪比、干信比及相关度确定接收准则,并实现自适应的接收方式选择,改善了信号的数据速率。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本发明适用于多天线通信场景中接收端恢复存在共道干扰的两路信号,如小区边缘用户恢复来自两个相邻基站的相互干扰的信号和MIMO多址接入信道(Multiple Access Channel,MAC),包括多个发射机和1个接收机,发射机和接收机均至少配置2根天线,本专利主要基于发射机数目为2的情况进行研究说明,而当发射机数目大于2时,可以先进行用户调度,选取2个用户共享信道,进而应用本专利所提方法。本专利主要基于MIMOMAC进行研究说明,系统由用户1、用户2以及基站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期望与干扰信号的关系,即期望与干扰信号的强度和空间相关度,确定接收准则,并实现自适应的接收方式选择。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多用户MIMO上行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一个基站(BS)、两个用户(MS1和MS2),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配置2根天线,实线表示数据传输,每条线上标注的符号表示相应的信道矩阵;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用户1获取信道信息H1,用户2获取信道信息H2,基站获取全部信道信息,其中H1、H2分别表示所述用户1与所述基站之间、用户2与所述基站之间的信道矩阵;
第二步,用户1和用户2采用波束成形的发射方式,分别根据H1、H2计算预编码向量p1、p2,由于两个用户均按照自己的主特征模式进行传输,所以p1、p2选取为信道矩阵H1、H2的主右奇异向量(与信道矩阵的最大奇异值对应);
第三步,用户1和用户2的数据分别经过p1和p2的预处理向基站发送,基站接收到混合信号y,并将其分为两路;
y = P T 1 H 1 p 1 x 1 + P T 2 H 2 p 2 x 2 + n - - - ( 1 )
其中,x1和x2分别表示用户1和用户2发送的符号,PT1表示x1的发送功率,PT2为x2的发送功率,n表示加性高斯白噪声,噪声分量的方差均为
第四步,基站根据获取的信道矩阵计算表征数据x1和x2空间传输的单位方向向量:其几何关系图如图4所示;
第五步,基站获取x1和x2的接收干信比(干扰信号与期望信号的功率比)信息ki(i=1,2)、信噪比以及干扰与期望信号的空间相关度cos2θ,并计算xi的接收准则
k div i = 1 P Ti σ n 2 | | E i | | 2 ( 1 - cos 2 θ ) - - - ( 2 )
其中,i=1,2,为信噪比, cos 2 θ = d 1 H d 2 d 2 H d 1 | | d 1 | | 2 | | d 2 | | 2 = | | d 1 H d 2 | | 2 | | d 1 | | 2 | | d 2 | | 2 = | | d 1 H d 2 | | 2 , 对于i=1, E 1 = H 1 p 1 , k 1 = P T 2 | | H 2 p 2 | | 2 P T 1 | | H 1 p 1 | | 2 ; 对于i=2,E2=H2p2 k 2 = P T 1 | | H 1 p 1 | | 2 P T 2 | | H 2 p 2 | | 2 ;
第六步,基站分别将两路信号的干信比ki与第五步确定的进行比较,以选取能够获得最佳数据速率的接收方式;当时,采用正交投影接收;当时,采用匹配接收;匹配接收和正交投影接收设计的接收滤波向量与各路信号的关系如图5所示,基站根据最佳接收方式分别设计x1、x2的接收滤波向量f1、f2,当采用匹配接收时,接收滤波向量fi选取
f i M = d i - - - ( 3 )
当采用正交投影接收时,接收滤波向量fi选取
f i O = d i - d j H d i d j | | d i - d j H d i d j | | - - - ( 4 )
其中i=1,2,j=1,2,并且i≠j;
第七步,基站利用第六步设计的滤波向量f1、f2对两路混合信号(与y相同)进行滤波处理,恢复出x1和x2;对xi的解码如下式:
y i ‾ = P T 1 ( f i ) H H 1 p 1 x 1 + P T 2 ( f i ) H H 2 p 2 x 2 ( f i ) H n - - - ( 5 )
基站根据第五步获得关于接收信号的干信比、信噪比,以及干扰与期望信号的空间相关度,确定接收准则并实现自适应的接收方式选择。
对于发射机均配置1根天线的情况,步骤经过下述改变,自适应接收方法依旧适用。此时,发送端不必进行预编码处理,所以不需要第二步;而接收端表征数据x1和x2空间传输的单位方向向量变为:
通过以下的仿真实验对本发明的应用效果做进一步的说明:
仿真条件:x1的信噪比
由于x1、x2的仿真过程和结果相似,所以本发明以x1为例对仿真结果进行说明;图6为x1接收滤波方式选择准则的仿真图,随机产生x1的信道矩阵H1,当取H1的主右奇异向量作为为用户1的预编码向量p1时,确定||E1||2=1.9953,图6给出了不同干信比k1和相关度cos2θ下最佳接收方式选择的情况;该图像是通过比较式(1)表示的匹配接收数据速率和式(2)表示的正交投影接收数据速率,并择优描点得到的,其中,“+”表示正交投影接收,“◆”表示匹配接收,曲线为本发明的自适应接收准则;接收端两路信号采用不同接收方式所得的数据速率计算如下:
R 1 M = log 2 { 1 + P T σ n 2 | | E 1 | | 2 1 + mP T σ n 2 | | ( f 1 M ) H E 2 | | 2 } - - - ( 1 )
R 1 O = log 2 { 1 + P T | | ( f 1 O ) H E 1 | | 2 σ n 2 } - - - ( 2 )
本发明方法计算的x1的接收方式选择准则计算如下:
k div i = 1 P Ti σ n 2 | | E i | | 2 ( 1 - cos 2 θ ) - - - ( 3 )
由此得出,当时,应采用正交投影接收,当时,应采用匹配接收;另外,经过多次实验,“+”和“◆”被曲线完全分隔开,即接收方式选择可以由式(3)实现;基站BS可完全基于信号在接收端的信噪比、干信比和相关度cos2θ而不必依赖于传输功率、传播距离等信息来确定最佳的接收方式,因此本发明的自适应接收准则是易于实现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第一用户获取信道信息H1,第二用户获取信道信息H2,基站获取全部信道信息,其中H1、H2分别表示第一用户与基站之间、第二用户与基站之间的信道矩阵;
第二步,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采用波束成形的发射方式,分别根据H1、H2计算预编码向量p1、p2,由于两个用户均按照主特征模式进行传输,所以p1、p2选取为信道矩阵H1、H2的主右奇异向量,与信道矩阵的最大奇异值对应;
第三步,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的数据分别经过p1和p2的预处理向基站发送,基站接收到混合信号y,并分为两路;
y = P T 1 H 1 p 1 x 1 + P T 2 H 2 p 2 x 2 + n
其中,x1和x2分别表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发送的符号,PT1表示x1的发送功率,PT2为x2的发送功率,n表示加性高斯白噪声,噪声分量的方差均为
第四步,基站根据获取的信道矩阵计算表征数据x1和x2空间传输的单位方向向量: d 1 = H 1 p 1 | | H 1 p 1 | | , d 2 = H 2 p 2 | | H 2 p 2 | | ;
第五步,基站获取x1和x2的接收干信比,即干扰信号与期望信号的功率比ki(i=1,2),信噪比以及干扰与期望信号的空间相关度cos2θ,并计算xi的接收准则
k div i = 1 P Ti σ n 2 | | E i | | 2 ( 1 - cos 2 θ )
其中,i=1,2,为信噪比, cos 2 θ = d 1 H d 2 d 2 H d 1 | | d 1 | | 2 | | d 2 | | 2 = | | d 1 H d 2 | | 2 | | d 1 | | 2 | | d 2 | | 2 = | | d 1 H d 2 | | 2 , 对于i=1, E 1 = H 1 p 1 , k 1 = P T 2 | | H 2 p 2 | | 2 P T 1 | | H 1 p 1 | | 2 ; 对于i=2,E2=H2p2 k 2 = P T 1 | | H 1 p 1 | | 2 P T 2 | | H 2 p 2 | | 2 ;
第六步,基站分别将两路信号的干信比ki与第五步确定的进行比较,以选取能够获得最佳数据速率的接收方式;当时,采用正交投影接收;当时,采用匹配接收;基站根据最佳接收方式分别设计x1、x2的接收滤波向量f1、f2,当采用匹配接收时,接收滤波向量fi选取
f i M = d i
当采用正交投影接收时,接收滤波向量fi选取
f i O = d i - d j H d i d j | | d i - d j H d i d j | |
其中i=1,2,j=1,2,并且i≠j;
第七步,基站利用第六步设计的滤波向量f1、f2对两路与y相同的混合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恢复出x1和x2;对xi的解码如下式:
y i ‾ = P T 1 ( f i ) H H 1 p 1 x 1 + P T 2 ( f i ) H H 2 p 2 x 2 + ( f i ) H n .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用户数大于2时,先进行用户调度,选取2个用户共享信道,再采用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根据第五步获得关于接收信号的干信比ki、信噪比以及干扰与期望信号的空间相关度cos2θ,通过计算确定接收准则其中i=1,2;基站分别将两路信号的干信比ki进行比较,以选取能够获得最佳数据速率的接收方式;当时,采用正交投影接收;当时,采用匹配接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适用于多天线通信场景中接收端恢复存在共道干扰的两路信号的场景,如小区边缘用户恢复来自两个相邻基站的相互干扰的信号和MIMO多址接入信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发射机均配置1根天线的情况:
第一步,第一用户获取信道信息H1,第二用户获取信道信息H2,基站获取全部信道信息,其中H1、H2分别表示第一用户与基站之间、第二用户与基站之间的信道矩阵;
第二步,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向基站发送数据,基站接收到混合信号y,并分为两路;
y = P T 1 H 1 x 1 + P T 2 H 2 x 2 + n
其中,x1和x2分别表示第一用户和第二用户发送的符号,PT1表示x1的发送功率,PT2为x2的发送功率,n表示加性高斯白噪声,噪声分量的方差均为
第三步,基站根据获取的信道矩阵计算表征数据x1和x2空间传输的单位方向向量: d 1 = H 1 | | H 1 | | , d 2 = H 2 | | H 2 | | ;
第四步,基站获取x1和x2的接收干信比,即干扰信号与期望信号的功率比ki(i=1,2),信噪比以及干扰与期望信号的空间相关度cos2θ,并计算xi的接收准则
k div i = 1 P Ti σ n 2 | | E i | | 2 ( 1 - cos 2 θ )
其中,i=1,2,为信噪比, cos 2 θ = d 1 H d 2 d 2 H d 1 | | d 1 | | 2 | | d 2 | | 2 = | | d 1 H d 2 | | 2 | | d 1 | | 2 | | d 2 | | 2 = | | d 1 H d 2 | | 2 , 对于i=1, E 1 = H 1 , k 1 = P T 2 | | H 2 | | 2 P T 1 | | H 1 | | 2 ; 对于i=2,E2=H2 k 2 = P T 1 | | H 1 | | 2 P T 2 | | H 2 | | 2 ;
第五步,基站分别将两路信号的干信比ki与第四步确定的进行比较,以选取能够获得最佳数据速率的接收方式;当时,采用正交投影接收;当时,采用匹配接收;基站根据最佳接收方式分别设计x1、x2的接收滤波向量f1、f2,当采用匹配接收时,接收滤波向量fi选取
f i M = d i
当采用正交投影接收时,接收滤波向量fi选取
f i O = d i - d j H d i d j | | d i - d j H d i d j | |
其中i=1,2,j=1,2,并且i≠j;
第六步,基站利用第五步设计的滤波向量f1、f2对两路与y相同的混合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恢复出x1和x2;对xi的解码如下式:
y i ‾ = P T 1 ( f i ) H H 1 x 1 + P T 2 ( f i ) H H 2 x 2 ( f i ) H n .
CN201410379673.2A 2014-08-04 2014-08-04 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 Active CN1041044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79673.2A CN104104425B (zh) 2014-08-04 2014-08-04 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79673.2A CN104104425B (zh) 2014-08-04 2014-08-04 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4425A true CN104104425A (zh) 2014-10-15
CN104104425B CN104104425B (zh) 2017-08-08

Family

ID=51672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79673.2A Active CN104104425B (zh) 2014-08-04 2014-08-04 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04425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7226A (zh) * 2015-08-24 2016-01-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干扰合成的迫零及串行干扰消除的多用户接收方法
CN106357720A (zh) * 2016-08-06 2017-01-25 内蒙古大学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显示系统及方法
CN106908628A (zh) * 2017-03-01 2017-06-30 杨慧桐 一种具有绝缘防滑垫的高灵敏万用表
CN106955669A (zh) * 2017-04-11 2017-07-18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脱硫脱硝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35510A (zh) * 2017-05-02 2017-09-05 湖南工程学院 一种基于钢铁厂的电量能源调控及数据传输控制系统
CN107182008A (zh) * 2017-05-15 2017-09-19 于丽娜 一种多功能头盔式防噪音骨传导系统
CN107181512A (zh) * 2017-06-13 2017-09-1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针对信号个数过载的多用户接收方法及应用
CN107239050A (zh) * 2017-01-23 2017-10-10 谢圣超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眼科用手持式交联治疗控制系统
CN107682060A (zh) * 2017-09-26 2018-02-09 江苏雷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干扰规避的频谱共享方法及通信接收机
CN108173583A (zh) * 2017-12-07 2018-06-1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大规模mimo单目标干扰导向方法、移动通信系统及应用
CN110213792A (zh) * 2018-02-28 2019-09-06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4651A (zh) * 2010-02-08 2010-09-15 上海交通大学 多用户多数据流mimo系统的数据信息线性预处理方法
US20100254325A1 (en) * 2009-04-03 2010-10-07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Channel selection 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CN102884741A (zh) * 2010-05-03 2013-01-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较高干扰的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20130102256A1 (en) * 2011-10-19 2013-04-25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ppressing interference in a signal received by a device having two or more antenna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54325A1 (en) * 2009-04-03 2010-10-07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Channel selection 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CN101834651A (zh) * 2010-02-08 2010-09-15 上海交通大学 多用户多数据流mimo系统的数据信息线性预处理方法
CN102884741A (zh) * 2010-05-03 2013-01-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较高干扰的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20130102256A1 (en) * 2011-10-19 2013-04-25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ppressing interference in a signal received by a device having two or more antennas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7226B (zh) * 2015-08-24 2018-07-2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干扰合成的迫零及串行干扰消除的多用户接收方法
CN105227226A (zh) * 2015-08-24 2016-01-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干扰合成的迫零及串行干扰消除的多用户接收方法
CN106357720A (zh) * 2016-08-06 2017-01-25 内蒙古大学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显示系统及方法
CN107239050A (zh) * 2017-01-23 2017-10-10 谢圣超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眼科用手持式交联治疗控制系统
CN106908628A (zh) * 2017-03-01 2017-06-30 杨慧桐 一种具有绝缘防滑垫的高灵敏万用表
CN106955669A (zh) * 2017-04-11 2017-07-18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脱硫脱硝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35510A (zh) * 2017-05-02 2017-09-05 湖南工程学院 一种基于钢铁厂的电量能源调控及数据传输控制系统
CN107182008A (zh) * 2017-05-15 2017-09-19 于丽娜 一种多功能头盔式防噪音骨传导系统
CN107181512A (zh) * 2017-06-13 2017-09-1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针对信号个数过载的多用户接收方法及应用
CN107181512B (zh) * 2017-06-13 2020-11-0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针对信号个数过载的多用户接收方法
CN107682060A (zh) * 2017-09-26 2018-02-09 江苏雷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干扰规避的频谱共享方法及通信接收机
CN107682060B (zh) * 2017-09-26 2020-10-02 江苏雷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干扰规避的频谱共享方法及通信接收机
CN108173583A (zh) * 2017-12-07 2018-06-1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大规模mimo单目标干扰导向方法、移动通信系统及应用
CN108173583B (zh) * 2017-12-07 2021-06-0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大规模mimo单目标干扰导向方法、移动通信系统及应用
CN110213792A (zh) * 2018-02-28 2019-09-06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0213792B (zh) * 2018-02-28 2022-08-19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4425B (zh) 2017-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04425A (zh) 一种基于期望与干扰信号关系的多用户mimo自适应接收方法
US841210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controlling inter cell interference based on cooperation of intra cell terminals
Tourki et al. Exact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IMO cognitive radio systems using transmit antenna selection
Mao et al. Channel estimation for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assis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mobility scenarios
Ji et al. Spectral efficiency enhanced cooperative device-to-device systems with NOMA
CN110149127B (zh) 一种基于noma技术的d2d通信系统预编码向量优化方法
CN103986509A (zh) 一种基于干扰对齐和干扰中和的协作多点传输方法
CN104579443A (zh) 一种基于协作多小区Massive MIMO系统的线性预编码方法
CN107070520B (zh) 一种基于级联预编码和esinr准则的d2d通信干扰对齐方法
Shojaeifard et al. Design,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ulti-antenna heterogeneous cellular networks
CN103780356A (zh) 一种认知mimo通信系统的两级预编码的设计方法
CN102882570A (zh) 移动通信网络下设备间通信的最优收发联合处理方法
Dampahalage et al. Weighted-sum-rate maximization for an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aided vehicular network
CN104168574B (zh) 一种混合蜂窝系统中基于干扰适变选择的上行传输方法
Anokye et al. Achievable sum-rate analysis of massive MIMO full-duplex wireless backhaul links in heterogeneous cellular networks
Du et al. Sequential beamforming for multiuser MIMO with full-duplex training
CN102710390B (zh) 一种多用户mimo系统中预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Afana et al. Distributed beamforming for spectrum-sharing systems with AF cooperative two-way relaying
CN104717035A (zh) 一种基于d2d通信的蜂窝网络的干扰对齐方法
Muhammad et al. Optimizing age of information in RIS-empowered uplink cooperative NOMA networks
CN103944620A (zh) 一种tdd系统的下行联合波束成形和功率控制方法
CN108092928B (zh) 聚合干扰导向干扰管理方法、混合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
CN104202790A (zh) 一种基于功率自适应的mimo-ccrn瓶颈效应消除方法
Zhou et al. Relay-aided multiple access scheme in two-point joint transmission
CN104113399A (zh) 多用户mimo系统中基于矩阵条件数的用户选择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