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5150A - 一种输出阶梯电流的电池充电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输出阶梯电流的电池充电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65150A CN104065150A CN201410292561.3A CN201410292561A CN104065150A CN 104065150 A CN104065150 A CN 104065150A CN 201410292561 A CN201410292561 A CN 201410292561A CN 104065150 A CN104065150 A CN 1040651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rging
- battery
- current
- switching tube
- induct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7600 charg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group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LTXREWYXXSTFRX-QGZVFWFLSA-N Linagliptin Chemical compound N=1C=2N(C)C(=O)N(CC=3N=C4C=CC=CC4=C(C)N=3)C(=O)C=2N(CC#CC)C=1N1CCC[C@@H](N)C1 LTXREWYXXSTFRX-QGZVFWFLSA-N 0.000 claims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0278 pulse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7 constant-current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87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80 constant potential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81 constant-current constant-voltage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68 ge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632 reaction spe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出阶梯电流的电池充电电路,包括:一输入电压源、一电容、n个电感L1~Ln、n个开关管S1~Sn和n个二极管D1~Dn;其采用三相Boost电路,通过改变控制信号的频率、占空比和相位,可以得到输出幅值、频率可调的阶梯充电电流。与现有充电方式相比,本发明采用阶梯电流充电方式的充电效率、电池温升等充电性能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可以应用在高频、大电流、大功率场合;既能用于小功率的充电器,又可以用在大功率的电动汽车中,在快速充电场合有着较为显著的改善效果,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出阶梯电流的电池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便携式电子装置、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用于储能单元的电池以及相应的充电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蓄电池充电方法,如涓流充电、恒流充电、恒压充电等。恒流-恒压(CC-CV)充电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充电方式,该方法在充电前期为恒流阶段,将充电电流保持在一个固定值,既能保证充电速率,又不会使充电电流过大,后期为恒压阶段,充电电流因电压差下降而减小,可以在充电的同时保护电池。但是这些常规的充电方法充电时间较长,给实际使用带来了不便;为了加快电池的化学反应速度,同时尽可能地减小电池正负极板的极化现象,以提高电池的充电效率和使用寿命,国内外开发和研究了多种快速充电方法和技术。
脉冲式充电法通过充电与暂停交替的周期性脉冲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在每个充电电流周期内,电池会有一段时间不进行充电,如图1所示。这种充电方法可以让电池的电化学反应获得中和缓冲,降低了电池在充电时所承受的压力,从而有效地延长了电池的有效循环寿命;但是由于电池的电容效应,脉冲充电的频率不能过高,否则会导致充电效率降低,同时脉冲充电的充电特性受限于电源,在普通电源高压差的条件下其充电效率较低。
在脉冲式充电法的基础上还有很多改进的快速充电法。Reflex快速充电法在脉冲充电之后加入一定时间的反向放电过程,之后再停充一段时间。这种方法大大减弱了蓄电池充电时的极化现象,增大了蓄电池的可接受充电电流;变电流间歇充电法在充电前期的各段采用变电流间歇充电的方法,加大充电电流以获得绝大部分充电量,在充电后期采用定电压充电以获得过冲电量,将蓄电池恢复至完全充满状态;这种方法使电池的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得到消除,减轻了电池的内压,使电池可以吸收更多的电量。
为了探究电池的电荷状态(SOC)和健康状况(SOH)等性能,通常使用交流阻抗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图2为锂离子电池的交流阻抗模型,该模型包括电荷转移电阻Rct,双电层电容Cd,欧姆电阻Ro以及阳极电感Ld;从电路角度来看可以找到一个最佳频率,在该频率下锂电池的交流阻抗最小,而更小的交流阻抗意味着更好的电化学反应和更少的充电能量损耗。图3为一种应用于锂电池的正弦电流充电技术,分别用不同频率的正弦电流充电、脉冲充电和恒流-恒压充电方式给同样的锂电池的充电,可以看到最佳频率的正弦电流充电方式下的充电效率、温升和电池寿命等充电特性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这种方法只能用于小功率的充电器,电流和功率等级无法进一步提高,因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
此外,还有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灰色预测等效率较高的充电方式,但是这些充电方式的电路较为复杂,因而成本也相应提高。上述现有充电技术或存在充电效率不高,或存在频率范围较窄、电流和功率等级较低,或存在电路与控制方式复杂、成本过高等问题。考虑到上述方案中的缺陷,一种控制方式简单、充电效率高、频率和电流范围宽的阶梯电流充电电路会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出阶梯电流的电池充电电路,相对现有充电技术,其充电效率、电池温升等充电特性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可以应用在高频、大电流和大功率场合。
一种输出阶梯电流的电池充电电路,包括:一输入电压源、一电容、n个电感L1~Ln、n个开关管S1~Sn和n个二极管D1~Dn,n为大于2的自然数;其中:输入电压源的正极与电容的一端和n个电感L1~Ln的一端共连,电感Li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i的一端和二极管Di的阳极相连,n个二极管D1~Dn的阴极共连并接电池的正极,n个开关管S1~Sn的另一端与输入电压源的负极、电容的另一端和电池的负极共连,n个开关管S1~Sn的控制极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i为自然数且1≤i≤n。
所述的输入电压源为直流电压源或前级交流电路经整流后的直流输出。
所述的电感在小功率充电器中为纯电感,在大功率车载充电器中为电机的绕组电感。
所述的开关管采用CoolMOS管。
所述的二极管采用快恢复二极管。
所述的电池为锂电池。
在一个开关周期内,n个开关管S1~Sn的驱动信号均保持50%的占空比,且开关管Si+1的驱动信号比开关管Si的驱动信号延迟的相位。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以三组开关管的为例):
在一个开关周期内,三个开关管保持50%的占空比和0°、60°、120°的相位。当开关管S1、开关管S2、开关管S3同时导通时,充电电流为零;当开关管S1关断、开关管S2和开关管S3导通时,充电电流为电感L1上的电流;当开关管S1和开关管S2关断、开关管S3导通时,充电电流为电感L1上的电流与电感L2上的电流之和;当开关管S1、开关管S2、开关管S3同时关断时,充电电流为电感L1上的电流、电感L2上的电流与电感L3上的电流之和;当开关管S1导通、开关管S2和开关管S3关断时,充电电流为电感L2上的电流与电感L3上的电流之和;当开关管S1和开关管S2导通、开关管S3关断时,充电电流为电感L3上的电流。在充电过程中,随着电池电压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和相位来调整充电电流,以保证充电电流平均值的恒定。改变驱动信号的频率,使得电池在对应SOC的最佳频率下充电,此时电池的交流阻抗最小,对应的充电效率和温升等充电性能会得到提升。
本发明充电电路相对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控制方式简单;采用多相Boost电路,通过改变控制信号的频率、占空比和相位,可以得到输出幅值、频率可调的阶梯充电电流。
(2)充电特性好;与已有的恒流充电、脉冲充电与正弦电流充电方式相比,采用阶梯电流充电方式的充电效率、电池温升等充电性能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可以应用在高频、大电流、大功率场合;既能用于小容量的充电器,又可以用在大功率的电动汽车中,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脉冲充电方式的输出电流示意图。
图2为锂电池交流阻抗的模型示意图。
图3为正弦交流充电方式的输出电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充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充电电路中各驱动信号及输出电流的时序波形示意图。
图6(a)~(f)分别为本发明充电电路六种工作模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充电电路的实验验证波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为具体地描述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相关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一种输出阶梯电流的电池充电电路,包括:一个输入电压源、一个电容、三个电感、三个开关管和三个二极管;其中:输入电压源的正极与电容C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电感L2的一端、电感L3的一端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1的漏极、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电感L2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2的漏极、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电感L3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3的漏极、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1的阴极、二极管D2的阴极、二极管D3的阴极与锂电池的正极相连,输入电压源的负极与电容C的另一端、开关管S1的源极、开关管S2的源极、开关管S3的源极、锂电池的负极相连。
本实施方式中,输入电压源采用直流电压源,开关管采用CoolMOS管,二极管采用快恢复二极管。
本实施方式充电电路的控制方式如图5所示。ug1~ug3是开关管S1~S3的驱动信号,由外部控制电路产生。iD1~iD3是流过二极管D1~D3的电流。iB是流过电池的充电电流。
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开关管S1、S2、S3保持50%的占空比,开关管S2、S3的控制信号分别比开关管S1的控制信号延迟60°、120°的相位。电感L1、L2、L3上的电流处在连续工作模式,电池的充电电流等于开关管关断时电感上电流的叠加。
根据上述驱动方式,本实施方式变换器在一个周期的工作过程中存在六种电路工作模态。
模态1:如图6(a)所示,开关管S1、S2、S3开通,电流分别流过电感L1和开关管S1、电感L2和开关管S2、电感L3和开关管S3;此时,电感L1、L2、L3上的电流线性上升,电池上通过的电流为零。
模态2:如图6(b)所示,开关管S1关断,开关管S2、S3开通,电流分别流过电感L1、二极管D1和电池、电感L2和开关管S2、电感L3和开关管S3;此时,电感L1上的电流线性下降,电感L2、L3上的电流线性上升,电池上通过的电流为电感L1上的电流。
模态3:如图6(c)所示,开关管S1、S2关断,开关管S3开通,电流分别流过电感L1、二极管D1和电池、电感L2、二极管D2和电池、电感L3和开关管S3;此时,电感L1、L2上的电流线性下降,电感L3上的电流线性上升,电池上通过的电流为电感L1上的电流与电感L2上的电流之和。
模态4:如图6(d)所示,开关管S1、S2、S3关断,电流分别流过电感L1、二极管D1和电池、电感L2、二极管D2和电池、电感L3、二极管D3和电池;此时,电感L1、L2、L3上的电流线性下降,电池上通过的电流为电感L1上的电流、电感L2上的电流与电感L3上的电流之和。
模态5:如图6(e)所示,开关管S1导通,开关管S2、S3关断,电流分别流过电感L1和开关管S1、电感L2、二极管D2和电池、电感L3、二极管D3和电池;此时,电感L1上的电流线性上升,电感L2、L3上的电流线性下降,电池上通过的电流为电感L2上的电流与电感L3上的电流之和。
模态6:如图6(f)所示,开关管S1、S2导通,开关管S3关断,电流分别流过电感L1和开关管S1、电感L2和开关管S2、电感L3、二极管D3和电池;此时,电感L1、L2上的电流线性上升,电感L3上的电流线性下降,电池上通过的电流为电感L3上的电流。
上述六种模态中,每个模态的时间均相等,为六分之一个周期,每个模态之间电流的差值均相等。在充电过程中,随着电池电压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来调整充电电流,以保证充电电流平均值的恒定。
利用本实施方式对一个3.2V的锂电池进行了充电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如图7所示,电流波形与理论分析一致,证明了本实施方式的有效性。通过与恒流充电的比较可以发现,本实施方式的温升更低,对应SOC下的交流阻抗更小,通过调节不同SOC下的充电频率,可以使温升一直保持在较低的范围。通过与恒流充电、脉冲电流充电、正线电流充电的比较可以发现,本实施方式的充电效率较高。同时,本实施方式可以用在高频和大电流、大功率场合,既能用于较小功率的充电器,也适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等领域。将本实施方式应用在快速充电场合,对电池的充电效率、温升等充电效果具有较为显著的改善。
Claims (7)
1.一种输出阶梯电流的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输入电压源、一电容、n个电感L1~Ln、n个开关管S1~Sn和n个二极管D1~Dn,n为大于2的自然数;其中:输入电压源的正极与电容的一端和n个电感L1~Ln的一端共连,电感Li的另一端与开关管Si的一端和二极管Di的阳极相连,n个二极管D1~Dn的阴极共连并接电池的正极,n个开关管S1~Sn的另一端与输入电压源的负极、电容的另一端和电池的负极共连,n个开关管S1~Sn的控制极接收外部设备提供的驱动信号,i为自然数且1≤i≤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电压源为直流电压源或前级交流电路经整流后的直流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感为纯电感或电机的绕组电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管采用CoolMOS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极管采用快恢复二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为锂电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开关周期内,n个开关管S1~Sn的驱动信号均保持50%的占空比,且开关管Si+1的驱动信号比开关管Si的驱动信号延迟的相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92561.3A CN104065150A (zh) | 2014-06-25 | 2014-06-25 | 一种输出阶梯电流的电池充电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92561.3A CN104065150A (zh) | 2014-06-25 | 2014-06-25 | 一种输出阶梯电流的电池充电电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65150A true CN104065150A (zh) | 2014-09-24 |
Family
ID=51552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92561.3A Pending CN104065150A (zh) | 2014-06-25 | 2014-06-25 | 一种输出阶梯电流的电池充电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065150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66280A (zh) * | 2014-11-11 | 2015-03-25 |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系统的锂电池快速充电方法 |
CN105977561A (zh) * | 2016-04-25 | 2016-09-28 | 深圳普瑞赛思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最小电池阻抗的高性能充电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267028Y (zh) * | 2008-05-05 | 2009-07-01 | 深圳唐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无电解电容led灯电源适配器 |
DE102010030866A1 (de) * | 2009-07-30 | 2011-02-0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 Multiphasen DC/DC Aufwärtswandler |
CN103825343A (zh) * | 2014-03-22 | 2014-05-28 | 黄宇嵩 | 电瓶充电器自动修复辅助装置 |
-
2014
- 2014-06-25 CN CN201410292561.3A patent/CN10406515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267028Y (zh) * | 2008-05-05 | 2009-07-01 | 深圳唐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无电解电容led灯电源适配器 |
DE102010030866A1 (de) * | 2009-07-30 | 2011-02-0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 Multiphasen DC/DC Aufwärtswandler |
CN103825343A (zh) * | 2014-03-22 | 2014-05-28 | 黄宇嵩 | 电瓶充电器自动修复辅助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罗小勇: "基于多相boost结构的大功率LED驱动芯片的设计",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66280A (zh) * | 2014-11-11 | 2015-03-25 |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系统的锂电池快速充电方法 |
CN104466280B (zh) * | 2014-11-11 | 2017-01-11 |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系统的锂电池快速充电方法 |
CN105977561A (zh) * | 2016-04-25 | 2016-09-28 | 深圳普瑞赛思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最小电池阻抗的高性能充电方法和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17270B (zh) | 基于能量回馈的大功率数字化变频正负脉冲快速充电系统 | |
CN103532197B (zh) | 基于升压变换和软开关的动力电池组均衡电路及实现方法 | |
CN204425018U (zh) | 电动叉车及用于电动叉车的充电系统 | |
CN206250979U (zh) | 一种准谐振有源箝位反激式变换器 | |
CN109149922B (zh) | 一种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应用其的电动汽车用交流充电器 | |
CN103762873B (zh) | 基于Boost变换器的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 |
Shang et al. | A crossed pack-to-cell equalizer based on quasi-resonant LC converter with adaptive fuzzy logic equalization control for series-connected lithium-ion battery strings | |
CN105529780B (zh) | 基于三谐振状态LC变换的Adjacent Cell‑to‑Cell均衡电路及控制方法 | |
CN106356968A (zh) | 铅酸蓄电池的正负脉冲充电与容量修复装置 | |
CN106786485A (zh) | 用于不平衡负载下直流微电网的电压脉动抑制方法 | |
CN104753445B (zh) | 太阳能供电装置 | |
CN103701357A (zh) | 一种数字变频电击器及其变频脉冲的控制方法 | |
CN104377778A (zh) | 基于LCL谐振变换的Adjacent-Cell-to-Cell均衡电路及实现方法 | |
CN111244992A (zh) | 一种混合储能单元、级联型变流系统及其充放电控制方法 | |
CN104734231A (zh) | 基于双向直流变换器的串联电池组均衡装置和均衡方法 | |
CN101282044B (zh) | 太阳能电池匹配电路及其实现方法 | |
CN103929079B (zh) | 具备光伏侧解耦电路的微逆变器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6602653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无损均衡电路 | |
CN104065150A (zh) | 一种输出阶梯电流的电池充电电路 | |
CN202494763U (zh) | 能量回馈型动力电池测试装置 | |
CN103956531B (zh) | 铅酸蓄电池超大电流尖峰脉冲充电控制方法 | |
CN105226682A (zh) | 一种混合储能平抑光伏功率波动方法 | |
CN208209602U (zh) | 一种新能源智能充电系统 | |
Abinaya et al. | Methods of battery charging with buck converter using soft-switching techniques | |
CN116545048A (zh) | 一种电池及用电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