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54325A - 用于将智能手机作为基于可信社交网络的公开和私人安全装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将智能手机作为基于可信社交网络的公开和私人安全装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54325A
CN104054325A CN201280050488.8A CN201280050488A CN104054325A CN 104054325 A CN104054325 A CN 104054325A CN 201280050488 A CN201280050488 A CN 201280050488A CN 104054325 A CN104054325 A CN 1040543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state
emergency
alertness
probab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048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塞尔吉奥-加西亚·佩恩
瓦拉迪米尔-费尔南德斯-德·雷森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n Weite Information Service Co
INVI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a
Original Assignee
Yin Weite Information Service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n Weite Information Service Co filed Critical Yin Weite Information Service Co
Publication of CN1040543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43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90Services for handling of emergency or hazardous situations, e.g. earthquake and tsunami warning systems [ET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12Detection or prevention of frau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5Environment-dependent, e.g. using captured environment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50Connection management for emergency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智能手机在个人和集体防护中的用途日渐增长,但缺乏能够提取硬件、软件和人群之间交接点处所有隐藏可能性的专门方法和方案。将所述装置用作触发和整合个人和集体对危机和威胁的反应的有效仪器,需要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设计,其中必须考虑到不同方面。本发明允许处于遇险情况的智能移动用户,容易并恰当地将其状态分享给能够更好地在该状况下可靠地帮助他的人群。

Description

用于将智能手机作为基于可信社交网络的公开和私人安全装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和监控装置领域,更为具体来说,涉及通过移动应用和相应的网络服务,将通用智能手机转化为安全装置。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化方法,该方法允许用户和帮助者在危急情况下进行实时合作。本发明包含了技术、可用性设计、方法和功能,共同实现了一种颠覆性的个人和公共安全提供方式。
背景技术
为了提供追踪和保护,存在着众多迥然不同的资源和/或方案,其范围从简单的移动应用到用于家庭保护和监控的广泛系统。
所述简单移动应用之一,是iPhone应用Silent Bodyguard,其链接为                                               为了通报用户当前经历的紧急情况,该应用向已注册的用户发送电子邮件和/或SMS信息。
家庭保护和监控系统的例子包括Life360和Neer。Life360的链接为http://www.life360.com/,Neer的链接为http://www.neerlife.com。
所述应用Life360提供将移动电话转化为家庭安全装置的功能,包括的功能例如,使用GPS在地图上定位你的家庭;报到,让家庭成员知道你平安无事;查看可能位于附近的安全点和安全线路;知道家庭中的任何人安全或者需要帮助。
Neer是一种用于移动电话的应用,该应用使用电话所在位置来提供位置提醒;根据所设定的有任务要完成的地点,下一次用户到达该地点时,电话就会发出嗡鸣声。Neer还可以将用户的位置私密地分享给用户核心圈子(Inner Circle)的好友。由此,Neer会仅在选定的人群中分享用户选定的地点。
尽管如此,所述系统中没有一个像本发明一样,以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方法来处理危险情况,尤其是在可能受到胁迫的犯罪情境中。本发明设计决策的总体集合是考虑到所述目的产生的具体问题而制定的。例如,其他方案中,触发紧急状态的机制(即:按钮)通常都非常简单,这是由于其对误报没有较大担忧,因为求助呼叫的传播是通过简单地向已知个人传递信息来完成的,而不存在告知附近和/或远处人群的假设。
至于感应能力,基本上是由智能手机自身提供的(GPS及其他)仅基于位置资源的追踪方案,并不试图管理用户的状态(安全性和舒适性)从而调整应用的监控水平,也不提供有关进一步自动化反应和个人反应的重要主观信号。
现有方案中,要么完全没有安全检查,要么其安全检查是源自建筑物警报系统的传统机制,例如秘密单词对,反胁迫字词,反胁迫(不同)密码,或胁迫密码倒置。这些都是最适用于标准警报装置的机制,但对手机和个人使用来说并不方便有效。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如今还没有一种方案,能够可靠、迅速、有效地将求助呼叫传播给事件周围的可能帮助者,甚至传播给未知和/或未注册的帮助者。
必要的隐私顾虑否定了简单地对用户的位置和其他敏感信息进行广播的方案;目前,还没有其他安全方案克服了这些问题,如上所示。
发明内容
智能手机正在变得无处不在,其具有用于包括地点在内各种目的的众多感应器,永久性地连接在网络上,且大多数时间内对用户来说非常接近并可用。
本文所称术语“智能手机“不应当仅限于移动电话。虽然智能电话是一种结合了个人数字助理(PDA)和移动电话的装置,其现在还能用作便携媒体播放器和拍照手机,并带有高解析度触摸屏,GPS导航,Wi-Fi和移动宽带连接。本文所称术语智能手机可以包括任何其他比现有电话具有更先进运算能力和连通性的便携装置,例如定位资源,网络连通性,以及照相机、麦克风和加速计等传感器。
由网络服务形成并服务的社交网络,也经常被用于广播来自个人和/或公共服务的预警和建议信息。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共同形成为辅助全世界的社会和公民进行社群感知的重要工具。
尽管如此,这些无意的保护服务仍非常缺乏信任、智能和隐私,由此很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场景。
本发明源自这样一种认识,即在晕倒、事故、自然灾害或任何危险情况下,越早捕捉和回应求助呼叫,其结果越佳。因此,本发明包括数字化求助呼叫手段,其能够以迅速、精确和最新的方式传达至可利用的最近和最远的帮助者。本发明还能够保留普通呼叫(仅口头呼叫,人传人)可以具有的固有保密水平——包括在犯罪情况下区分帮助者和共犯。
首先,本发明代表着用户之间互利互惠的信任关系,建立小而强力的信任关系网络。
其次,本发明给予用户对于她或他的智能手机背景监控水平的控制,因为用户可使用含蓄语义,在代表他或她的情境/情况需求的状态之间进行选择。本发明的一部分是一种可用性资源,以便向用户提供简单快捷的求助呼叫(紧急状态)方式,且还能避免非故意触发——所述非故意触发是任何临界控制中的典型折衷设计。
本发明所提供的又一可用性资源是一种方便、容易记忆、容易使用并难以欺骗的安全检查机制。该机制将用于处理可能意味着安全漏洞和面对被胁迫用户(例如,紧急取消)的交易。
本发明还涵盖用于对潜在帮助者进行数字化通知的方法,包括考虑到了隐私需要和胁迫可能性的位置感知决策。
所述方法由本发明的一种功能来支持,该功能允许用户(或受信任的好友)与他个人愿意联系求助的任何人,通过文本信息(SMS,e-mail等等)或语音电话(例如,拨打紧急服务,911)共享他或她(用户)的情况室。在本发明中,所述情况室涉及与该呼叫相关的实时信息簿,例如当前位置、个人描述、联系人/信任人等,该实时信息簿可通过网络访问。
与集中在追踪人和事物的其他方案不同,本发明主要致力于提升对个人紧急情况的社会响应性,所述个人紧急情况包括晕倒、事故、自然灾害和犯罪。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用作城市环境中传统紧急频道的一种基础替代形式,允许公民迅速与任何潜在帮助者之间建立数字双向联接,无论是私下或公开的。重要的是,所述联接并不要求帮助者预先注册,进而提供一种容易展开的全球化方案,仅依靠用户的需求和意愿(而不依靠全球的紧急服务)。
特别地,对犯罪情境来说,本发明天然考虑到了用户(及潜在目击者)受到胁迫的可能性,而在此情况下,最终不可能捕捉或广播求助呼叫。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静默紧急状态特征,该特征可以在已经向胁迫区域外广播求助呼叫的情况下,并不对胁迫者显露出任何已发出求助呼叫的证据。这能够大大提高救援机会,包括难以发现和响应的同居伴侣暴力或亲密伴侣暴力的情境。
公开求助呼叫(私人或公开紧急状态)中,也存在同样的胁迫顾虑,因为胁迫者可以强迫用户取消该呼叫。若未通过反胁迫测试,则结束该公开求助呼叫,并启动静默求助呼叫。本发明所处理的又一犯罪情境是,用户面临突发犯罪危险因而没有足够时间触发紧急状态的情况。本发明能够设置警觉状态,由此提供快速触发紧急状态的能力,不经由图形-触键界面,而是由智能手机应用根据警觉状态下的声音和动作(由麦克风和加速计捕捉)来触发。 
技术/功能有益效果
反胁迫区域
本发明能够考虑到事件中心、潜在已知帮助者和目击者的当前位置,以及紧急状态类型,并据此选择发送求助呼叫的对象。
触发的可用性
本发明具有触发紧急状态(和状态切换)的独特设计,该设计既减轻了用户的行动,又避免了多余的误报。
有效的安全检查
本发明的特征之一在于一种与众不同的反胁迫检查机制,该机制容易记忆和使用,且仍能足够可靠地用于所述紧急情况,以满足本发明的目的。
警觉状态监控
本发明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警觉状态,该状态允许用户指出他是否将要面临可能的危急状况。在此状态下,本发明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撤销用户的紧急状态触发。该状态还代表用户发出有关他或她处境的重要信号,极大地提高了预测性保护的自动化和人类能力。
共享情况室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以伦比的分享危急用户实时信息的机制和方法,该机制可作为动态指针,将危险指示给任何能够提供帮助的人。所述指针是用户、目击者和帮助者(专业或非专业)之间的双向渠道,并能用作社会响应和合作的极佳手段。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详细描述并结合附图,能够迅速地理解本发明,所述附图中,用相似标号来标记本发明中的相似结构和/或行为元素,其中:
图1展示了本发明所适用的危险状况的示意图,图中描绘了所涉及的角色原型,与所述状况互动的区域,以及可能的求助呼叫类型。
图2展示了所述移动应用(在通用智能手机上运行)可能处于的内部状态,以及所述应用的相关感知度(监控水平)和相应的网络服务。
图3展示了用于状态切换和求助呼叫的一种可用性资源和功能,两者均处于自然、直观且可靠的方式。
图4描绘了一种用于反胁迫状况的安全检查的可用性和功能性资源,其足够灵活和简便,可以每天使用数次而不会打扰用户。
图5展示了一种用于实时地捕捉和通报危险并进行救援合作的方法,该方法考虑到了已知和未知用户之间的隐私需要和信任关系。 
图6展示了一种在本发明的移动应用处于警觉状态时,通过智能手机的麦克风和加速计感应用户环境的方法。
图7展示了一种根据用户对本发明的警觉状态特征的使用情况,以及根据其他用户的综合历史信息,向用户提供预测性保护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向智能移动用户提供一种方便而可靠的求助呼叫手段,是重要而有价值的问题。传统上讲,该领域充斥着零散的、标准的或临时的方案,而这些方案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相应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可用性设计、方法和功能允许用户和帮助者在危急情况下进行实时合作,能够极大地提高个人和公开的安全。
通过以下描述,并参考图1和其他附图,可以领会本发明的创新方面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迅速领会,本文有关附图的详细描述仅作为解释说明的目的,且本发明的涵盖范围超出这些有限的实施例。
图1描绘了用户105所面对的危急情况原型100。具体来说,且仅出于说明目的,在此所述的该状况为危险犯罪场景(例如,持械抢劫),其中至少有一名攻击者106,且其有能力以武力胁迫受害人105或令他或她的生命面临危险。
图1还描绘了该场景的感知区域原型,其中较大的区域包含较小区域,即:物理屏障104,代表阻碍物理求助呼叫112的视觉和听觉限制;胁迫区域103,是任何试图帮忙的目击者111、107可能成为又一受害人,且令攻击者106注意到已触发救援响应的区域;物理启动区域102,是物理救援可以启动的区域;数字启动区域101,是能够收到该数字化求助呼叫113(及其共享的情况室508)的任何人能够协助物理救援,启动该物理救援114,并向该物理救援提供实时情境信息的区域(可能是全球范围,仅受限于网络通路可用性)。
该情境100考虑到,在任何犯罪发生期间,其周围的救援调动最好遵循接近度和人群之间的信任水平109。显然,所述调动可能产生好的结果(107、108、111和110)和坏的结果115。
由此一来,数字化情境求助呼叫113可能被也使用本发明的任何共犯115轻易取消。因此,本发明考虑了发出数字化求助呼叫113的3个基础方面。首先,本发明为用户提供了静默紧急选项,可以仅向处于胁迫区域103以外(定位在距离该事件指定距离外的智能手机或PC),并受到用户信任的好友和信任的保护服务(公开的110和私人的108)。其次,若数字化求助呼叫113并非静默求助呼叫,则本发明的任何用户都可以接收到该求助呼叫(包括共犯115),且从受害人105的智能手机可以清楚看到发出了求助呼叫。在两种情况下,攻击者106都可以胁迫用户取消紧急呼叫。为此,本发明总是执行安全检查。攻击者可能采取的又一反应是,立刻破坏、扔掉或关闭受害人的智能手机,但在此情况下,求助呼叫已经发出。这就是紧急情况捕捉如此重要的原因,下面将结合图2和图3对其进行详细解释。再者,数字化求助呼叫113实际上是向甚至未注册的用户分享受害人105的相关信息和他或她的状态100的一种方式。因此,本发明将推行常规紧急呼叫114,因其将向用户(受害人105,其已知帮助者107、108,未知帮助者111和未注册帮助者110)提供一种对其状况100保持实时更新的方法。在一种避免被攻击者106或他或她的共犯115不当使用的方式中,本发明考虑一种经由常规紧急频道114分享该数字化求助呼叫113的方法,即利用与人传人的口头传播方式可能用到的相同信任链来传播。
如此前所证实,触发救援响应的基础,在于有效捕捉紧急信号。图2描绘了本发明的移动应用200的状态(和过渡),其目的在于最好地适用于用户的处境需要,尤其在他感到恐惧或面临不确定性时207。
在警觉状态203中,该移动应用可以监控智能手机的麦克风和加速计,以感知若干环境事件(例如,口头威胁,尖叫,爆炸,跌落,轻敲和奔跑),然后自动代表用户触发公开紧急状态。利用该状态和便捷的用户控制切换,如图3所示,本发明能够执行所述高度环境感知(该过程消耗电池、处理器和内存),即使是在资源有限的智能手机上。
所述警觉状态203的隐含语义还在用户隐晦地告知状态严重性时极大地减少了误报的发生,使得感知过程阈值较低,大大提高了响应程度和有效性。
此外,警觉状态203是用户相关情境信息的极好基础来源,用以获得预测安全场景,例如消极反馈控制和前瞻性建议。例如,假如警觉状态203下的智能手机突然关闭,则是比正常状态201下或私人状态202下的同样事实更为强烈的安全事件。又一个很好的示例场景是,根据其他用户令其移动应用进入警觉状态203的地点和时间历史信息,向用户提供建议。
其他状态(私人状态202,正常状态201和紧急状态204)和切换(208、205和206)采用所有安全方案中的传统方式,且如图2中所示,用于警觉状态203的情境化利用。
图3描绘了本发明所提供的状态切换和求助呼叫的可用资源和功能,考虑到了在4种状态之间容易并快捷地切换的需要,如图2所示(该操作一天内可能被用户执行多次),以及警觉状态203如何影响触发紧急行动的灵敏度。
图3代表一种可用性图形设计,考虑到了一种纵向定向的通用智能手机触摸屏300。该设计具有2种基础图形元素:动作按钮和状态指示器301,以及可视的“切换闸门”302——一种类似跑车换挡闸门的移动标尺。注意,按钮301和闸门302在图3中的具体形式仅作为功能性和可用性描述,并非对本发明实际来源的真实代表(品牌风格、形状和颜色)。
本发明的优选执行方式中,动作按钮301用4种颜色:灰、绿、黄和红,来指示移动应用200的运作状态,分别代表4种状态:私人202,正常201,警觉203和紧急204。
动作按钮301首先用于,当用户无论何时触摸屏幕上的所述按钮并向下滑动304时,在私人状态202和正常状态201之间(及反向)切换。若该应用处于警觉状态203或紧急状态204,则同一动作304也用于切换至正常状态201,分别意味着结束警觉或紧急状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处于私人状态202或正常状态201时,触发紧急状态305的动作(切换至紧急状态204)为触摸屏幕上的动作按钮301,滑动至切换闸门302的一侧,然后滑动至另一侧。
当处于私人状态202或正常状态201时,切换至警觉状态203的动作306为触摸屏幕上的动作按钮301并滑动至切换闸门302的一侧。当处于警觉状态203时,同样的动作306触发紧急状态(切换至紧急状态204)。注意,图3仅展示了一种顺序下的动作305和306,但其在两个方向上均可发生。
若该智能手机具有通用接近传感器303,则每当传感器指示为真时,禁用动作按钮301,以防止意外触发紧急状态或切换状态。
在动作304、305和306期间,状态指示器301在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最终状态之间逐渐变色,如上所述,以便向用户指示他或她执行中的指令的意义。
每当状态发生降级时,即,每当用户切换至比在先状态严重程度低的新状态时(参考以下严重度依次提高:私人状态202、正常状态201、警觉状态203和紧急状态204),本发明执行安全检查,如图4所示。
每当用户可能被认为是受到胁迫时,就必须执行同样的安全检查。因此,该检查可能每天执行数次,所以必须足够方便,以使得用户既不会对该机制反感,又不会触发会被当成静默紧急状态的胁迫误报,下面将会对此进行详细解释。
另一方面,胁迫者总是会监视执行安全测试的用户。因此,强制性地不显示检查结果,且同时仍然在未通过检查时执行响应动作。这解释了上述能力对本发明的总体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原因。
图4还展示了图形可用性设计,其考虑的是一种纵向定向的通用智能手机触摸屏400。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检查机制向用户展示预定的一组16幅容易记忆的常见类别的图片。所述图片的例子可以使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工具,玩具,车辆,鞋类,家居用品,以及其他。
所述图片组对本发明的所有用户而言是稳定而常见的。
特定用户可以此前选定一个图片类别,然后秘密选定他愿意用作自身保护标志的图片。所述图片的选择和准备使得只有私密的想法和情感能够揭示用户的选择。
所述秘密选定图片401和其他同类别图片一起展示给用户,且这些图片以随机顺序展示给用户;考虑到用户不得不执行安全检查的情况自身具有偶然性和私密性,这使得潜在胁迫者难以仅通过观察用户找出用户的秘密图片。
必须指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注意到,图片的实际数目可以根据具体指定的智能手机的触摸屏实际大小进行调整。该检查机制的创新方面在于,少量标准图片就足以对胁迫者产生高度不确定性,使其宁可不冒险尝试。
图4还描绘了本发明中的应用在用户选择正确图片402和错误图片403时均同样运作。若未通过检查,则仅通知胁迫区域103外的受信任人群,如下所述。
为了建立全面的安全方案,本发明必须能够协调整合众多注册和非注册用户使用若干装置(智能手机和PC)发出的动作。
图5描绘了本发明的方法500,其主要由整合在智能手机和PC应用中的网络服务自动进行。
如图5中所示,本发明等待用户进行求助呼叫501,并在本发明提供的三种紧急状态类型,即:静默、私人和公开紧急状态之中,检查紧急状态类型。
若其为静默紧急状态502(意味着胁迫),则本发明不在智能手机上指示触发紧急情况,仅受到用户信任且处于胁迫区域103之外的人群得到通知507。
若其为私人紧急状态,则通知所有受到用户信任的人群505。
若其为公开紧急状态503,则通知所有受到用户信任的人群或靠近事件中心指定距离的人群504,并向网络发送(通过指定网站和社交网络)公开通报(连同有限的敏感信息,例如用户照片,名,当前位置,身体特征,血型和慢性疾病)506。
一旦确定了通报范围,所有接收通报的移动用户接到特定短网址URL和秘密安全码。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特定短网址URL可以是例如http://abc.de/ElF2G,而用于该事件508的共享情况室的所述秘密安全码可以是3H4。
在本发明的支持下,具有该URL和安全码的任何人可以呼叫紧急服务,且要么将其(通过任何已知方法例如口述、短信、email等等)传递给工作人员,或口头协作工作人员。
所述情况室将保持可用状态,直至受信任个人509关闭该事件514,或用户不再处于危急状态510。与网络通报506相比,所述情况室所提供的关于用户(例如他的照片、全名、身体特征、血型、慢性疾病、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联系人名和电话号码)及其面临状况的信息要多得多。此外,其允许所有确认收到该通报的帮助者进行双向合作(通过聊天、定位、照片等等)。
如上所述,对任何取消紧急状态的人进行安全检查511。若未通过检查512,则发布假定受到胁迫的个人的另一静默紧急状态。同样重要的是,若成功通过检查513,则前者事件正常关闭。
应当指出,方法500是克服在感知度和隐私度之间的既定折衷的一种方法,即是说,一种向社会通知正发生于个人的事件(以向他提供帮助)的方法,但仍给予个人对自身隐私度的极大控制,哪怕是在紧急状况之下。本发明还是一种克服开放性和滥用性之间的折衷的方法,即是说,一种放大通报听众,但仍避免他们将其不当使用于犯罪和/或偷窥目的的方法。
图6描绘了本发明的方法600,其由移动应用来自动操作。
如图6中所示,本发明等待用户改变移动应用的状态601。若新状态为警觉状态602,则该移动应用开始感应智能手机的麦克风603和加速计604,以便捕捉用户周围能够指示其处于危急状态中的事件。
对所述事件的捕捉,是通过从所述智能手机传感器的特定声音或动作读数计算出的概率605。所述方法600并不涵盖所述时间概率的技术和计算,而是涵盖利用上述警觉状态,以便以切实有效的方法感应用户可能受到的威胁并作出反应的方法。
因此,如下所述,所述方法600允许对一个广泛范围内的事件类型进行捕捉,所述捕捉可以通过麦克风:人声中的攻击性,特定词语发音(例如,救救我),开枪、呻吟、叹息或尖叫的声波标记;可以通过加速计:用户跌倒,用户奔跑;以及通过用户在智能手机上执行特定动作(即,轻敲或滑动给定次数)。
上述每个事件类型都具有相应的概率阈值,而且,在该移动应用已计算出每种事件类型的概率后,该应用检查其是否已经超过任何事件阈值606。若是,则该移动应用代表用户触发上述公开紧急状态(即,切换至紧急状态)608。若否,则该移动应用保持感应麦克风和加速计,直到用户取消警觉状态(即,切换至警觉状态以外的状态)607。
图7描绘了本发明的方法700,其由网络服务自动运行。
如图7所示,本发明等待本发明的移动应用向网络服务701报告用户相关的变化及其对该移动应用的使用情况。这些报告定期进行(例如,每3分钟),以令网络服务上有关该用户及其安全的情境信息(他的位置、活动、动作等等)保持更新。此外,该移动应用的每次状态切换都关系到用户保护,因而与他的当前位置和时间以及此刻电池水平和连通水平一起进行报告。
每次报告701之后,本发明检查是否切换到警觉状态702。若是,则本发明存储所有报告信息,以便建立用户历史信息703。其还将该信息存储在所有用户的综合历史信息704中,以便对发出警觉状态的地区和时间的每种相互关联性进行模式分析。然后,本发明等待特定时间(例如,5分钟)以待下一次报告。若所述时间结束后,所报告的电池水平并非极低706,则向用户信任的好友707发出胁迫怀疑(即如上所述的静默紧急状态)。
若本发明的移动应用报告并非切换至警觉状态,则本发明的网络服务分析关于用户的情境信息(即,他的位置、活动、事件和动作)708并对比用户的警觉状态切换历史(例如,每次他夜里到家)709。若存在模式状态匹配,则所述网络服务自动向所述移动应用发送信号,将其状态切换为警觉状态710。
若未在用户历史中找到匹配,则所述网络服务将所述已报告的情境信息与所有用户的综合历史进行对比。若存在模式状态匹配711,则所述网络服务向用户712发送建议信息(通过所述移动应用),提醒他正在进入潜在危险情况。
在本书面描述中,本发明的众多特征和优势显而易见,因此,附属权利要求意在涵盖本发明的所有这些特征和优势。
虽然在此参考本发明的优选执行形式和改进形式,对所公开的发明思路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其进行众多其他改进。因此,所述发明思路范围并不在任何方面受限于上述描述,而应当完全决定于如下权利要求。

Claims (13)

1.一种控制移动应用的状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显示警觉状态,所述显示的方式使得用户能够选择所述警觉状态,所述警觉状态反映着未进入紧急状态但怀有忧虑;
    由于所述警觉状态作为对使用感应的必要性进行捕捉的手段,据此以经济有效的方式执行麦克风和加速计的环境感应,该感应是复杂并消耗资源的;
    向网络服务报告任何状态切换以及其他情境信息,以建立历史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处于警觉状态并有效感应智能手机的麦克风时,所述移动应用可以执行一种或多种以下自动分析:
    捕捉到的人声中含有攻击性的概率;所发的音中特定词语的概率;
    捕捉到的开枪的声波标记的概率;以及
    捕捉到的呻吟、叹息或尖叫的概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处于警觉状态并有效感应智能手机的加速计时,所述移动应用可以执行一种或多种以下自动分析:
    用户摔倒了的概率;
    用户正在奔跑奔跑的概率;以及
用户已在智能手机上执行了特定动作的概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概率超过给定阈值,则代表用户而发出自动求助呼叫。
5.一种用于预测性保护告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分析用户的警觉状态切换历史,由此每当模式条件匹配时,自动代表用户而将移动应用状态切换至警觉状态;以及
    整合并分析所有用户的历史,从而在不安全时刻和地点告诫特定用户。
6.一种用于预测性保护告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每当处于警觉状态且电池水平并非极低的智能手机停止向所述网络服务发送报告时,向用户信任的人群发送胁迫怀疑。
7.一种用于状态切换和紧急状态触发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以对应于当前状态的颜色,向用户展示用于切换状态的图形控制;
    向用户展示图形标尺,所述图形标尺限制所述图形控制的可能动作;
    从智能手机的触摸屏接收所述智能移动用户的触屏动作输入;
    若所述智能手机的接近感应器指示为真,忽略所述动作;
    确定所述触屏动作的路线是否为向下滑动、向右滑动、向左滑动、向右再向左滑动或向左再向右滑动;
    根据所述动作和所述应用的当前状态,逐渐改变所述图形控制的颜色;以及
    根据所述当前状态和所述路线,切换所述应用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所述移动应用的运行状态的颜色优选为灰色、绿色、黄色和红色,分别代表四种状态:私人、正常、警觉和紧急。
9.一种执行安全检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向用户展示图形控制,该图形控制具有少量随机排列的指定种类物品的预定图片;
    要求用户选出他已指定并记住的图片;
    将所述选择发送至所述网络服务,以便进行自动确认;
    无论所述选择正确与否,向用户显示表示得到验证有效的检查消息;以及
    若所述选择错误,则向受到用户信任且位于胁迫区域外的人群发送胁迫怀疑。
10.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片选自包括下述物品的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工具、玩具、车辆、鞋类、家居用品以及其他。
11.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每当所述状态切换是在降低所述状态的严重度时,执行所述安全检查,所述严重度按如下顺序递增:私人、正常、警觉和紧急状态;
    每当用户取消自身求助呼叫、或其信任的用户好友的求助呼叫时,执行所述安全检查;以及
    在任何用户可能受到胁迫而做出安全性或非安全性交易时,执行所述安全检查。
12.一种用于将关于用户当前面临的危急情况的紧急情况室与注册的移动用户分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等待用户使用所述图形控制明确地触发紧急状态;
    向用户显示三类紧急呼叫;
    等待一给定时间使用户选择所述紧急类型,并且,若在所述时间结束时仍未作出所述选择,则自动选择静默紧急类型;
    向危急用户所信任的其他移动用户通知所述危急用户已发出求助呼叫;
    若所述呼叫为静默紧急状态呼叫,则出于胁迫概率考虑,若所述受到信任的移动用户靠近所述求援信号发出地点指定安全距离内,则将其从接收者中排除;
    若所述呼叫为公开紧急状态呼叫,则在所述通知中包含任何靠近所述求助呼叫地点的移动用户;
    向所有所述接到通知的移动用户提供所述网络紧急情况室的短因特网URL和秘密安全码;
    向所有所述接到通知的移动用户展示移动紧急情况室,所述紧急情况室公开有关危急用户的秘密信息;
    允许所有接到通知的移动用户发送和接受与所述情况有关的情境信息,包括文字短信、照片、音频和视频,以及受害人和帮助者的实时位置;以及
    若所述受到信任的移动用户或所述危急用户本人取消所述紧急状态,则关闭所述移动紧急情况室。
13.一种与未注册用户分享所述紧急情况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若所述求助呼叫为公开紧急状态,则向网络发布所述求助呼叫的公开开放通知,所述通知公开的所述用户相关信息较少;
    提供一间公开但封闭的网络紧急情况室,所述网络紧急情况室公开有关所述危急用户的秘密信息;
    向所述未注册用户提供短域名因特网网站,以将所述短URL重新定向至常规URL;
    接收所述短URL并显示用于安全检查的网页;
    等待所述未注册用户输入与所述短URL相关的所述安全码;
    等待所述未注册用户输入他或她的昵称和组织名称;
    将所述输入的安全码与所述秘密安全码进行核对;
    若所述两种安全码匹配,则将所述短URL重新定向至相应的所述网络紧急状态室;  
    向所述未注册用户展示,并从其接收,有关所述状况的所述情境信息;以及
    若所述受到信任的移动用户或所述危急用户本人取消所述紧急状态,则关闭所述网络紧急状态室。
CN201280050488.8A 2011-08-12 2012-08-13 用于将智能手机作为基于可信社交网络的公开和私人安全装置的方法 Pending CN1040543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208,710 2011-08-12
US13/208,710 US20130040596A1 (en) 2011-08-12 2011-08-12 Method for using smartphones as public and personal security devices based on trusted social networks
PCT/BR2012/000289 WO2013023265A1 (en) 2011-08-12 2012-08-13 Method for using smart phones as public and personal safety devices in trustworthy social network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4325A true CN104054325A (zh) 2014-09-17

Family

ID=47677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0488.8A Pending CN104054325A (zh) 2011-08-12 2012-08-13 用于将智能手机作为基于可信社交网络的公开和私人安全装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40596A1 (zh)
CN (1) CN104054325A (zh)
RU (1) RU2014109443A (zh)
WO (1) WO20130232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3372A (zh) * 2019-05-20 2019-09-20 上海大学 一种基于群智感知系统的事件检测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40154A1 (en) * 2012-08-06 2014-02-06 Steven C. Webb Defamation Avoiding System and Process to Identify Pattern Crimes
CN104376324A (zh) * 2013-08-12 2015-02-25 索尼公司 基于信号处理的状态检测方法和装置
WO2015036926A2 (en) * 2013-09-10 2015-03-19 Amrita Vishwa Vidyapeetham Networke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ersonal safety and security
AU2014337037A1 (en) 2013-10-17 2016-04-07 Adt Us Holdings, Inc. Portable system for managing events
US9781063B2 (en) 2014-10-07 2017-10-03 At&T Mobility Ii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erting a list of multiple recipients of a user's request for assistance
US9615236B2 (en) 2015-05-28 2017-04-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reeing up mobile network for important phone calls in case of disaster
CN105357107B (zh) * 2015-11-18 2019-05-07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云平台的用于智能小区的社交系统及方法
US9589448B1 (en) 2015-12-08 2017-03-07 Micro Apps Group Inventions, LLC Autonomous safety and security device on an unmanned platform under command and control of a cellular phone
CN105934047B (zh) 2016-04-20 2019-03-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智能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EP3255619A1 (en) 2016-06-10 2017-12-13 Micro APPS Group Inventions LLC Wireless personal safety device
US10102732B2 (en) 2016-06-28 2018-10-16 Infinite Designs, LLC Danger monitoring system
US9697721B1 (en) * 2016-07-08 2017-07-04 Samuel Akuoku Systems, methods, components, and software for detection and/or display of rear security threats
US10043366B2 (en) 2016-10-18 2018-08-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ersonal safety monitoring
US20180357887A1 (en) * 2017-06-08 2018-12-13 Guardian Band, Inc. Wearable personal safety devices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the same
WO2019023265A1 (en) 2017-07-24 2019-01-31 Regenesis Biomedical, Inc. HIGH POWER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APPLICATOR SYSTEM
US11507605B2 (en) 2019-05-07 2022-11-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lationship discovery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35007A1 (en) * 2007-10-04 2009-05-28 Donovan John J Alerting system for safety, security, and business productivity having alerts weighted by attribute data
CN101938556A (zh) * 2010-08-26 2011-01-05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手机的摔倒监测方法及手机
WO2011060140A1 (en) * 2009-11-12 2011-05-19 Soteria Systems, Llc Personal safety application for mobile device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94993B1 (en) * 1999-07-06 2001-09-25 Gregory A. Calaman System for providing personal security via event detection
GB0316122D0 (en) * 2003-07-10 2003-08-13 Symbian Ltd Control area selection in a computing device with 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TWI271672B (en) * 2005-09-16 2007-01-21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sonal security
WO2007139644A2 (en) * 2006-05-24 2007-12-06 Vidoop, L.L.C. Graphical image authentication and security system
US20080136642A1 (en) * 2006-12-07 2008-06-12 Charles Michael Wise Personal security system
KR101142344B1 (ko) * 2010-01-25 2012-06-13 티더블유모바일 주식회사 모바일폰을 이용한 지능형 위급신호 전송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EP2395463A1 (en) * 2010-06-11 2011-12-14 France Telecom Dynamic event resolu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35007A1 (en) * 2007-10-04 2009-05-28 Donovan John J Alerting system for safety, security, and business productivity having alerts weighted by attribute data
WO2011060140A1 (en) * 2009-11-12 2011-05-19 Soteria Systems, Llc Personal safety application for mobile device and method
CN101938556A (zh) * 2010-08-26 2011-01-05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手机的摔倒监测方法及手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3372A (zh) * 2019-05-20 2019-09-20 上海大学 一种基于群智感知系统的事件检测方法
CN110263372B (zh) * 2019-05-20 2023-05-23 上海大学 一种基于群智感知系统的事件检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23265A1 (en) 2013-02-21
RU2014109443A (ru) 2015-09-20
US20130040596A1 (en) 2013-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4325A (zh) 用于将智能手机作为基于可信社交网络的公开和私人安全装置的方法
US10755372B2 (en) Portable system for managing events
US10217090B2 (en) Methods for providing notifications for follow-up actions in response to events detected by an automation system, and systems and devices related thereto
CN104685532A (zh) 人身安全和应急服务
FI126916B (en) Procedure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US8560557B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progress monitoring
Khandoker et al. Lifecraft: an android based application system for women safety
PenzeyMoog et al. As technology evolves, so does domestic violence: Modern-day tech abuse and possible solutions
JP7131006B2 (ja) 情報管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157310B1 (ko) 피보호자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KR102118453B1 (ko) 비활동 감지를 이용한 피보호자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12335220B (zh) 紧急情况套件及其使用方法
Silva et al. WeDoCare: A system for vulnerable social groups
Banerjee et al. Empowering Personal Safety Through Mobile Apps
Iachello Privacy and proportionality
Kannabiran et al. wSafe24/7: Empowering Women's Personal Security Through Innovative Mobile and Wearable Technology
KR20180127291A (ko) 타이머를 이용하여 사용자의 위험 상태를 공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20210287514A1 (en) Method for sharing risk status of user using timer and apparatus therefor
EP3803822A1 (en) A safety alert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 system
KR20160090995A (ko) 가장 코드를 이용한 보안 장치 및 방법
WO2014011185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for utilizing a secondary password for sending warnings
KR20160071966A (ko) 가장 코드를 이용한 보안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