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53106A - 麦克风 - Google Patents

麦克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53106A
CN104053106A CN201410314888.6A CN201410314888A CN104053106A CN 104053106 A CN104053106 A CN 104053106A CN 201410314888 A CN201410314888 A CN 201410314888A CN 104053106 A CN104053106 A CN 104053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insulation
vre
louver
microphone
insulatio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1488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文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31488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53106A/zh
Publication of CN104053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31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麦克风,包括麦头、音频线、固定带、隔音外壳和隔音通气窗,音频线连接于麦头上,隔音外壳通过固定带固设于使用者脸部,并与使用者口部和脸部之间形成密封的空腔,麦头固设于隔音外壳一侧并位于空腔内,音频线穿设于隔音外壳上,隔音通气窗设置于隔音外壳上。上述麦克风其隔音外壳可通过固定带固设于使用者脸部,并与使用者口部和脸部之间形成密封的空腔,麦头位于空腔内,这样,使用者嘴部对准麦头说话,由于有隔音外壳与外界隔离,外界声源不会被麦头接收,内部的目标声源也不会传输到外部,从而隔离内外声源,避免了相互影响。

Description

麦克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声音采集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麦克风。
背景技术
麦克风是用于采集声音的装置,常用于会场、播音室、录音棚、卡拉OK厅、商店等场合,在手机、平板电脑、普通电脑等电子设备中也有广泛应用。麦克风采集到声音后通过音频线将声音信号传输到后续的处理系统,由处理系统完成放大、播放、传输或者存储等操作。
普通麦克风无法隔离环境声源与目标声源,这样既不能较好地隔离外界环境声源,也无法防止目标声音外泄。
普通麦克风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对来自于某些角度的声音更加敏感,但是对于非目标角度的声源,普通麦克风的隔离效果并不明显。而对于与目标声源方向相同的环境噪音,则几乎没有区分能力。
普通麦克风也无法防止目标声音外泄影响到周边环境,这在某些场合限制了麦克风的使用,比如,在听音乐会的时候,突然接到紧急电话,此时接通电话就会影响到邻座听音乐会的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隔离环境声源与目标声源,降低环境与目标声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麦克风。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麦克风,包括用于接收声音信号的麦头和可将声音信号传输到后续处理单元的音频线,所述音频线连接于所述麦头上,所述麦克风还包括固定带、隔音外壳和用于空气对流的隔音通气窗,所述隔音外壳通过所述固定带固设于使用者脸部,并与使用者口部和脸部之间形成密封的空腔,所述麦头固设于所述隔音外壳一侧并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音频线穿设于所述隔音外壳上;所述隔音通气窗设置于所述隔音外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隔音外壳为曲面结构,其中部向外凸设,当所述隔音外壳固设于使用者脸部时,其中部与使用者口部和脸部形成所述密封的空腔。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固设于所述隔音外壳的两端,其中部可套设固定于使用者的头部,所述隔音外壳可罩设于使用者的脸部。
进一步地,所述隔音外壳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隔音通气窗包括通气窗壳体和填充内层,所述通气窗壳体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中,其外露于所述隔音外壳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通气口,所述填充内层填充于所述通气窗壳体内,其内部开设有通气通道,所述通气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通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通气通道为折线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通气窗壳体由隔音材料制成,所述填充内层由吸音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隔音外壳包括至少两层隔音材料层和至少一层吸音材料层,所述吸音材料层和所述隔音材料层间隔设置;所述隔音通气窗包括通气通道和两个通气口,所述两个通气口分别开设于所述隔音外壳的两侧,所述通气通道开设于任意相邻两层隔音材料层之间的一层吸音材料层上,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通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隔音通气窗的数量为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麦克风还包括至少两个单向通气阀,每个隔音通气窗的至少一个通气口中安装所述单向通气阀,其中一个隔音通气窗中的所有单向通气阀均往所述隔音通气窗靠近所述麦头一侧的方向通气,另一个隔音通气窗中的所有单向通气阀均往所述隔音通气窗远离所述麦头一侧的方向通气。
进一步地,所述麦克风还包括两个通气风扇,每个通气风扇设于所述隔音外壳远离所述麦头的一侧,并位于每个隔音通气窗于此侧的通气口的上方,其中一个通气风扇往所述隔音通气窗靠近所述麦头一侧的方向吹风,另一个往所述隔音通气窗远离所述麦头一侧的方向吹风。
进一步地,所述麦克风还包括一个通气风扇,所述通气风扇设于所述隔音外壳远离所述麦头的一侧,并位于其中一个隔音通气窗于此侧的通气口的上方,所述通气风扇往所述隔音通气窗靠近所述麦头一侧的方向吹风,或者往所述隔音通气窗远离所述麦头一侧的方向吹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麦克风其隔音外壳可通过固定带固设于使用者脸部,并与使用者口部和脸部之间形成密封的空腔,麦头位于空腔内,这样,使用者嘴部对准麦头说话,由于有隔音外壳与外界隔离,外界声源不会被麦头接收,内部的目标声源也不会传输到外部,从而隔离内外声源,避免了相互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麦克风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隔音通气窗外露于隔音外壳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隔音通气窗外露于隔音外壳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隔音通气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麦克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装设通气风扇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该麦克风包括隔音外壳100、麦头200、音频线300、固定带400和隔音通气窗500。
隔音外壳100为曲面结构,其中部101向外凸设。固定带400的两端固设于隔音外壳100的两端上,其中部可套设固定于使用者头部,使隔音外壳100固定罩设于使用者脸部,并与使用者口部和脸部之间形成密封的空腔。麦头200固设于隔音外壳100一侧并位于空腔内,用于接收声音信号。音频线300穿设于隔音外壳100上,其一端与麦头200连接,另一端与后续处理单元(图中未示出)连接,从而将麦头200接收的声音信号传输到后续处理单元。
上述隔音外壳100固定罩设于使用者脸部上,一般也会罩设使用者的鼻部,为了使空气对流,避免使用者窒息,该麦克风还设有用于通气的隔音通气窗500,隔音通气窗500设置于隔音外壳100上。即使隔音外壳100不罩设使用者的鼻部,使用者在说话时,隔音外壳100的内部也需要有空气对流,因此也需要设置隔音通气窗500。
具体地,请一同参阅图2至图4,隔音外壳100上开设有安装孔,隔音通气窗500包括通气窗壳体510和填充内层520。通气窗壳体510由隔音材料制成,安装于安装孔中,其外露于隔音外壳100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通气口,分别为第一通气口501和第二通气口502。第一通气口501位于通气窗壳体510靠近麦头200的一侧,第二通气口502位于通气窗壳体510远离麦头200的一侧。填充内层520由吸音材料制成,填充于通气窗壳体510内,其内部开设有通气通道521,通气通道521为折线通道,其两端分别具有通气孔5211、5212,通气孔5211、5212分别与第一通气口501和第二通气口502相连通。
上述通气窗壳体510由隔音材料制成,填充内层520由吸音材料制成,通气通道521为折线通道,声音是沿曲线传播,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将损失大部分能量,这样,声音进入隔音通气窗500,经过多次转折,和吸音材料的吸收,再从隔音通气窗500出来时,音量可以降低10到20分贝。
优选地,通气窗壳体510的外侧还可以包裹至少一层吸音材料层和至少一层隔音材料层,吸音材料层和隔音材料层间隔设置,这样可以达到更好地隔音效果。再优选地,隔音外壳100也可以由隔音材料制成。
当隔音通气窗500的数量为一个时,进气和出气都是在一个隔音通气窗500中进行,第一通气口501为进气口,第二通气口502为出气口。然而,由于通气通道521是有容积的,可容纳一部分空气,使用者在排气时,废气充满通气通道521,无法完全排出,在吸气时,这些废气又会被吸进隔音外壳100内部,这样,影响了通气效率。
因此,优选地,隔音通气窗500的数量为两个。为保证一个隔音通气窗500只用于吸气,另一个隔音通气窗500只用于排气,该麦克风还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单向通气阀。每个隔音通气窗500的第一通气口501和\或第二通气口502中安装一个单向通气阀。其中一个隔音通气窗500中的所有单向通气阀均往隔音通气窗500靠近麦头200一侧的方向通气,另一个隔音通气窗500中的所有单向通气阀均往隔音通气窗500远离麦头200一侧的方向通气。这样,其中一个隔音通气窗500的第一通气口501为进气口,另一个隔音通气窗500的第二通气口502为进气口。
为了加快空气的流通,该麦克风还可以设置两个通气风扇,每个通气风扇设于隔音外壳远离麦头200的一侧,并位于每个隔音通气窗500的第二通气口502的上方。其中一个通气风扇向隔音通气窗500靠近麦头200的一侧吹风,另一个向隔音通气窗500远离麦头200的方向吹风。
作为另外的实施方式,该麦克风还可以只设置一个通气风扇,设于隔音外壳远离麦头200的一侧,并位于其中一个隔音通气窗500的第二通气口502的上方,该通气风扇向隔音通气窗500靠近麦头200的一侧吹风,或者向隔音通气窗500远离麦头200的方向吹风。
应当注意,该麦克风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或者两个通气风扇,而不设置单向通气阀,同样可以达到保证一个隔音通气窗500只用于吸气,另一个隔音通气窗500只用于排气的目的。
该麦克风的隔音外壳100可通过固定带400固设于使用者脸部上,并与使用者口部和脸部之间形成密封的空腔,麦头200位于空腔内,这样,使用者嘴部对准麦头200说话时,由于有隔音外壳100与外界隔离,外界声源不会被麦头200接收,内部的目标声源也不会传输到外部,从而隔离内外声源,避免了相互影响。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隔音通气窗500’不是独立的部件,而是内建于隔音外壳100’上。
隔音外壳100’包括至少两层隔音材料层110’和至少一层吸音材料层120’,隔音材料层110’和吸音材料层120’间隔设置。隔音通气窗500’包括通气通道和两个通气口,两个通气口分别开设于隔音外壳100’的两侧,同样地,两个通气口分别为第三通气口510’和第四通气口520’,第三通气口510’开设于吸音材料层120’上,并且位于隔音通气窗500’靠近麦头200的一侧,第四通气口520’开设于隔音材料层110'上,并且位于隔音通气窗500’远离麦头200的一侧。通气通道开设于任意相邻两层隔音材料层110’之间的一层吸音材料层120’上,其两端分别具有两个通气孔,两个通气孔分别与第三通气口510’和第四通气口520’相连通。优选地,通气通道开设于较内侧的吸音材料层120’上,这样,其外侧具有较多层的隔音材料层110’和吸音材料层120’,可以起到更好地隔音效果。
本实施例中,隔音材料层110’和吸音材料层120’各有两层,麦克风罩设于使用者脸部时的最内层为吸音材料层120’,可以更好地吸收声音,最外层为隔音材料层110’,可以起到更好地隔音作用。该麦克风也包括至少两个单向通气阀和两个通气风扇600’(如图6所示),每个通气风扇600’设于隔音外壳100’远离麦头200的一侧,并位于每个隔音通气窗500’的第四通气口520’的上方。其中一个通气风扇600’向隔音通气窗500’靠近麦头200的一侧吹风,另一个向隔音通气窗500’远离麦头200的方向吹风。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麦克风,包括用于接收声音信号的麦头和可将声音信号传输到后续处理单元的音频线,所述音频线连接于所述麦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还包括固定带、隔音外壳和用于空气对流的隔音通气窗,所述隔音外壳通过所述固定带固设于使用者脸部,并与使用者口部和脸部之间形成密封的空腔,所述麦头固设于所述隔音外壳一侧并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音频线穿设于所述隔音外壳上;所述隔音通气窗设置于所述隔音外壳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外壳为曲面结构,其中部向外凸设,当所述隔音外壳固设于使用者脸部时,其中部与使用者口部和脸部形成所述密封的空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固设于所述隔音外壳的两端,其中部可套设固定于使用者的头部,所述隔音外壳可罩设于使用者的脸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外壳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隔音通气窗包括通气窗壳体和填充内层,所述通气窗壳体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中,其外露于所述隔音外壳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通气口,所述填充内层填充于所述通气窗壳体内,其内部开设有通气通道,所述通气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通气口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通道为折线通道。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窗壳体由隔音材料制成,所述填充内层由吸音材料制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外壳包括至少两层隔音材料层和至少一层吸音材料层,所述吸音材料层和所述隔音材料层间隔设置;所述隔音通气窗包括通气通道和两个通气口,所述两个通气口分别开设于所述隔音外壳的两侧,所述通气通道开设于任意相邻两层隔音材料层之间的一层吸音材料层上,其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通气口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通气窗的数量为两个。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还包括至少两个单向通气阀,每个隔音通气窗的至少一个通气口中安装所述单向通气阀,其中一个隔音通气窗中的所有单向通气阀均往所述隔音通气窗靠近所述麦头一侧的方向通气,另一个隔音通气窗中的所有单向通气阀均往所述隔音通气窗远离所述麦头一侧的方向通气。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还包括两个通气风扇,每个通气风扇设于所述隔音外壳远离所述麦头的一侧,并位于每个隔音通气窗于此侧的通气口的上方,其中一个通气风扇往所述隔音通气窗靠近所述麦头一侧的方向吹风,另一个往所述隔音通气窗远离所述麦头一侧的方向吹风。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麦克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麦克风还包括一个通气风扇,所述通气风扇设于所述隔音外壳远离所述麦头的一侧,并位于其中一个隔音通气窗于此侧的通气口的上方,所述通气风扇往所述隔音通气窗靠近所述麦头一侧的方向吹风,或者往所述隔音通气窗远离所述麦头一侧的方向吹风。
CN201410314888.6A 2014-07-03 2014-07-03 麦克风 Pending CN1040531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14888.6A CN104053106A (zh) 2014-07-03 2014-07-03 麦克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14888.6A CN104053106A (zh) 2014-07-03 2014-07-03 麦克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3106A true CN104053106A (zh) 2014-09-17

Family

ID=51505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14888.6A Pending CN104053106A (zh) 2014-07-03 2014-07-03 麦克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5310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02831A (zh) * 2017-06-21 2018-12-28 宁波漫睿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头戴式录音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0478A (zh) * 2007-01-04 2009-12-09 联合技术公司 一种用于呼吸面罩的声音传感器
CN201978372U (zh) * 2011-02-18 2011-09-21 于龙佐 语音通话防尘面罩
CN102296917A (zh) * 2011-06-14 2011-12-28 何昌云 一种采光、通风、隔音的门窗
CN203942646U (zh) * 2014-07-03 2014-11-12 付文敬 一种麦克风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0478A (zh) * 2007-01-04 2009-12-09 联合技术公司 一种用于呼吸面罩的声音传感器
CN201978372U (zh) * 2011-02-18 2011-09-21 于龙佐 语音通话防尘面罩
CN102296917A (zh) * 2011-06-14 2011-12-28 何昌云 一种采光、通风、隔音的门窗
CN203942646U (zh) * 2014-07-03 2014-11-12 付文敬 一种麦克风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02831A (zh) * 2017-06-21 2018-12-28 宁波漫睿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头戴式录音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48009A1 (zh) 扬声器模组
WO2020077782A1 (zh) 一种移动终端设备
US10567858B2 (en) Loudspeaker modul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05228039A (zh) 具有通风室的质量加载耳塞
CN105927816A (zh) 一种带主动降噪的通风管道装置及降噪方法
CN101196016B (zh) 换气装置
CN206596162U (zh) 电子设备
CN110972029B (zh) 定向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4681561U (zh) 内耳甲式耳机
CN102668523A (zh) 用于在便携式设备中使用的装置
CN203942646U (zh) 一种麦克风
CN103234243A (zh) 一种压缩机隔音罩
CN107360516A (zh) 扬声器箱
CN106686505A (zh) 防水声学器件及电子设备
WO2015000415A1 (zh) 一种麦克风
CN104053106A (zh) 麦克风
US10041697B1 (en) Noise reduction system for in-wall HVAC systems
CN108781322A (zh) 直接辐射耳塞式耳机驱动器
CN204929201U (zh) 发声器件
CN105450810A (zh) 手机隔音、扰音器
JP5454085B2 (ja) 換気装置
CN108150753A (zh) 一种主被动复合消声器
CN208935030U (zh) 减噪装置及具有该减噪装置的减噪风机舱室
US8948411B1 (en) Ergonomic tubular anechoic chambers for use with a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s
CN202617308U (zh) 一种开口式音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