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41025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41025B
CN104041025B CN201280061278.9A CN201280061278A CN104041025B CN 104041025 B CN104041025 B CN 104041025B CN 201280061278 A CN201280061278 A CN 201280061278A CN 104041025 B CN104041025 B CN 1040410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pixel
group
display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12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41025A (zh
Inventor
渡边辰巳
增谷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ublication of CN104041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10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410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10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02B30/32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f the parallax barriers, e.g. staggered barriers, slanted parallax arrays or parallax arrays of varying shape or siz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0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 G09G3/0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to produce spatial visual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0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lenticular lenses, e.g. arrangements of cylindrical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7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slanted parallax opt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24Colour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66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66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 H04N13/368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for two or more view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93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monitoring data relating to the user, e.g. head-tracking, eye-tra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具备显示立体图像的显示部的显示装置。该显示部从所述多个显示元件中规定用于显示左眼用的左图像及右眼用的右图像其中一方的多个第1元件组和用于显示所述左眼用的左图像及所述右眼用的右图像的另一方的多个第2元件组。所述多个第1元件组包含配置于第1垂直位置的第1高组和配置于与所述第1垂直位置不同的第2垂直位置的第2高组。所述多个第2元件组包含在水平方向与所述第1高组相邻的第1邻接组和在水平方向与所述第2高组相邻的第2邻接组。所述第1邻接组包含与所述第1高组相邻的第1邻接元件。所述第2邻接组包含与所述第2高组相邻的第2邻接元件。所述第1邻接元件以与所述第2邻接元件不同的发光颜色发光。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使用专用的眼镜装置也能让观察者观察立体影像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立体图像的显示装置比较典型的是具备液晶面板或PDP(等离子显示器)等的显示部、被配置在显示部与观察者之间的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或柱状透镜。显示部同时显示用于供左眼观察的左图像和供右眼观察的右图像。视差屏障或柱状透镜分离从显示部射出的影像光,使与左图像对应的左影像光射入左眼,并使与右图像对应的右影像光射入右眼。其结果,观察者不使用专用的眼镜装置,也可以立体地察觉显示部显示的影像。
图46是上述的显示装置900的概要图(参照非专利文献1)。参照图46对显示装置900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900具备显示面板910和视差屏障920。显示面板910利用显示左图像的多个垂直像素列(在图46中用符号“L”表示)和显示右图像的多个垂直像素列(在图46中用符号“R”表示)显示影像。显示左图像的垂直像素列及显示右图像的垂直像素列沿水平方向交替地排列。视差屏障920包含遮挡从显示面板910射出的影像光的多个遮断带921。与垂直像素列同样,多个遮断带921沿垂直方向延伸。在多个遮断带921之间形成允许影像光透过的多个开口部922。
左图像及右图像表示两眼视差那部分不同的内容。观察者通过设定在左图像和右图像之间的两眼视差可以从左图像和右图像合成立体的影像。
显示面板910显示由左图像和右图像合成的视差图像。如果观察者在适当的位置与显示装置900对峙,则在从显示左图像的垂直像素列射出的影像光到达观察者的左眼的同时,从显示右图像的垂直像素列射出的影像光也能到达观察者的右眼。在此期间,遮断带921在遮断从显示左图像的垂直像素列朝向观察者的右眼的影像光的同时,还遮断从显示右图像的垂直像素列朝向观察者的左眼的影像光。其结果,观察者可以适宜地观察到显示装置900显示的立体影像。
上述的垂直像素列分别由在垂直方向上排列的子像素(sub-pixels)而形成。如果子像素的尺寸小,并且,显示面板910和视差屏障920之间的距离不变动,则观察者可适宜地观察图像的距显示装置900的距离(以下称为“适视距离”)变长。例如,如果显示装置900是平板等的便携装置,则上述的特性不令人满意。
图47A和图47B是表示显示装置900具有的其它问题的照片。参照图46至图47B、对显示装置900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900利用显示面板910和视差屏障920显示立体图像。由于视差屏障920的开口部922的模式和显示面板910的像素结构之间的关系,有时会产生图47A和图47B所示的干涉条纹(波纹)。如果开口部922的宽度设计的比较宽,则波纹降低。但另一方面,会产生串扰(由于用左眼不仅观察到左图像也同时观察到右图像从而出现影像模糊或重影的现象)。
图48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显示装置930的概要图。参照图46和图48对以往的显示装置930进行说明。
与显示装置900同样,显示装置930具备视差屏障920。显示装置930具备朝向观察者射出影像光的显示面板940(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940包含用于显示左图像的像素941和用于显示右图像的像素942。左图像用的像素941包含射出红光的R子像素(在图48中用符号“R”表示)、射出绿光的G子像素(在图48中用符号“G”表示)、射出蓝光的B子像素(在图48中用符号“B”表示)。与左图像用的像素941相同,右图像用的像素942也包含射出红光的R子像素、射出绿光的G子像素、射出蓝光的B子像素。R子像素、G子像素及B子像素沿垂直方向排列。像素941、942沿水平方向交替地排列。
在像素941内,R子像素被配置在最右边。B子像素被配置在最左边。G子像素被配置在R子像素和B子像素之间。
在像素942内,R子像素被配置在最右边。B子像素被配置在最左边。G子像素被配置在R子像素和B子像素之间。
显示面板940射出的影像光通过视差屏障920的开口部922到达观察者。如果观察者与显示装置930相距适视距离,从左图像用的像素941射出的影像光通过开口部922到达左眼而不会到达右眼。此外,从右图像用的像素942射出的影像光通过开口部922到达右眼而不会到达左眼。其结果,观察者可以立体地察觉显示面板940显示的影像。
用于显示左图像的像素941和用于显示右图像的像素942之间的距离为由沿水平方向排列的3个子像素而规定的长度。因此,在垂直方向上分别排列的像素941、942之间的距离是参照图46所说明的垂直像素列之间的距离的三倍。其结果,显示装置930的适视距离为显示装置900的1/3。
图49A和图49B是从开口部922出现的像素的概要图。参照图49A和图49B对显示装置930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像素941、942分别由R子像素、G子像素及B子像素构成。在图49A和图49B中,左图像用的像素941被矩形框包围。在图49A和图49B中,包围沿垂直方向排列的像素941的框作为开口部922示出。
图49A示出适宜地观察立体影像的观察者通过开口部922观察的像素。图49B表示观察者向左移动后通过开口部922观察的像素。图49B中的虚线矩形框表示向左移动后的观察者所观察到的观察区域。如图49B中的椭圆所示,如果观察者向左移动,用左眼会观察到右图像用的像素942的R子像素。因此,容易产生颜色波纹。
也可以利用斜面屏障适当地设定视差图像的纵横比(aspect ratio)。然而即使利用斜面屏障,也无法解决颜色波纹的问题。
如上所述,波纹和串扰之间存在权衡(取舍)的关系。因此,如果屏障构件的开口宽度设定得比较宽,虽然可以降低波纹但串扰增大。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233500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图像分割方式无眼镜的3D显示器”,影像信息媒体学会杂志Vol.51,No.7,pp.1070-1078(199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大幅增大串扰而使波纹强度降低的技术。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利用矩阵状配置的多个显示元件显示用左眼观察的左图像和用右眼观察的右图像的合成图像的显示部。该显示部从所述多个显示元件中规定用于显示所述左图像及所述右图像的其中一方的多个第1元件组和用于显示所述左图像及所述右图像的另一方的多个第2元件组。所述多个第1元件组包含配置于第1垂直位置的第1高组和配置于与所述第1垂直位置不同的第2垂直位置的第2高组。所述多个第2元件组包含在水平方向与所述第1高组相邻的第1邻接组和在水平方向与所述第2高组相邻的第2邻接组。所述第1邻接组包含与所述第1高组相邻的第1邻接元件。所述第2邻接组包含与所述第2高组相邻的第2邻接元件。所述第1邻接元件以与所述第2邻接元件不同的发光颜色发光。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不会大幅增大串扰而能降低波纹强度。
本发明的目的、特性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将更为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概要方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概要图。
图3是作为第1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离部所使用的举例示出的斜面屏障的概要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概要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概要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概要图。
图7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概要图。
图8是与图2所示的显示部重合的阶梯屏障的开口部的概要图。
图9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概要图。
图10是作为第1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离部所使用的举例示出的斜面屏障的概要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斜面屏障的放大图。
图12A是影像光的透过模式的概念图。
图12B是影像光的透过模式的概念图。
图12C是影像光的透过模式的概念图。
图13是子像素的概要图。
图14是第2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概要方框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概要图。
图16是与图15所示的显示部重合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的概要图。
图17是与图15所示的显示部重合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的概要图。
图18是应用了凹槽结构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的概要图。
图19是图14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概要图。
图20是与图19所示的显示部重合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的概要图。
图21是在图20所示的开口部附加了凹槽结构的开口部的概要图。
图22是具有非对称的凹槽结构的斜面屏障的放大图。
图23是基于图22所示的凹槽结构的设计方法而形成的举例示出的开口部的概要图。
图24是与图19所示的显示部重合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的概要图。
图25是第3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概要方框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检测部的概要方框图。
图27是图26所示的检测部的头部检测部的概要方框图。
图28是图26所示的检测部执行的处理的概念图。
图29是图26所示的图案匹配部(pattern matching portion)执行的处理的概念图。
图30是图25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概要图。
图31是图30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概要图。
图32是图25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概要图。
图33是图25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概要图。
图34是图31所示的显示部的显示模式的变更动作的概要图。
图35是图31所示的显示部的显示模式的变更动作的概要图。
图36是显示模式的其它的变更动作的概要图。
图37是显示模式的其它的变更动作的概要图。
图38是显示模式的其它的变更动作的概要图。
图39是第4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概要方框图。
图40是图39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决定部的概要方框图。
图41是图39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分离部的概要图。
图42是其它的屏障结构的概要图。
图43是具备柱状透镜的显示装置的概要图。
图44是显示装置的概要图。
图45是显示装置的概要图。
图46是以往的显示装置的概要图。
图47A是表示图46所示的显示装置存在的问题的照片。
图47B是表示图46所示的显示装置存在的问题的照片。
图48是以往的显示装置的概要图。
图49A是从开口部出现的像素的概要图。
图49B是从开口部出现的像素的概要图。
图50是表现视差图像的子像素列数kk不是整数时的概要图。
图51是表示邻接像素没有排列在1条直线上时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可以显示高品质的影像的各种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此外,为了使显示装置的概念更清楚,根据需要,省略重复的说明。附图所示的结构、配置或形状及与附图相关的叙述,仅仅是以容易理解实施例的原理为目的。因此,本实施例的原理并不局限于这些。
(第1实施例)
(显示装置)
图1是第1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的概要方框图。参照图1、图47A及图47B对显示装置100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100具备初期调整部110、屏障调整电路130、显示电路140、显示部150、分离部160、存储介质170。初期调整部110对屏障调整电路130以及显示电路140进行初期调整。存储介质170存储有关由用于左眼观察的左图像及用于右眼观察的右图像合成的视差图像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从存储介质170被传送到显示电路140。显示电路140处理图像数据生成驱动信号。驱动信号从显示电路140被传送到显示部150。显示部150根据驱动信号显示视差图像(2D)。在本实施例中,视差图像以合成图像为例而示出。
分离部160可以是与显示部150分开配置的视差屏障。作为视差屏障,以斜面屏障或阶梯屏障为例而示出。图47A示出了一般的阶梯屏障。阶梯屏障具有与子像素的大小相配合而形成的多个开口部。这些开口部阶梯状地配置。图47B示出了一般的斜面屏障。斜面屏障具备相对于垂直线倾斜的多个开口部。这些开口部在水平方向以指定的间距形成。
显示部150利用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像素或多个子像素,将表示视差图像的影像光向分离部160射出。分离部160具备规定上述的开口部的大小和形状的遮断部。遮断部遮断从显示部150射出的影像光,开口部允许影像光透过。因此,影像光通过开口部能够到达观察者的眼睛。分离部160以让与左图像相对应的影像光射入位于指定位置的观察者的左眼,并让与右图像相对应的影像光射入右眼的方式而形成。此外,分离部160还以让遮断部遮断朝向左眼的右图像的影像光及朝向右眼的左图像的影像光的方式而形成。因此,分离部160可以将表示显示部150显示的视差图像的影像光适当地分离为与左图像相对应的影像光和与右图像相对应的影像光,将左图像和右图像提供给观察者。因为左图像和右图像在视差上不同,所以,观察者可以将显示部150显示的视差图像作为立体图像而察觉。在本实施例中,子像素作为显示元件而被举例示出。
分离部160可以是利用薄的薄膜或具有高透明度的物质(例如,玻璃)而形成的固定式的屏障构件。取而代之,分离部160也可以是在施加电压时,能使遮断位置、遮断面积、开口位置或开口面积等参数改变的屏障装置(例如,TFT液晶面板)。
屏障调整电路130调整分离部160距显示部150的距离或分离部160相对于显示部150的位置。
当显示装置100开始显示影像时,或,显示装置100被设置到所使用的环境下时,初期调整部110调整屏障调整电路130以及显示电路140。如果分离部160是TFT液晶面板等可动式的视差屏障,则初期调整部110以作为最适合的视听距离而被预先决定的观察位置为基准,调整多个开口部之间的间距、开口部的宽度或从显示部150到分离部160的距离等参数。初期调整部110可以针对每个像素或子像素进行分离部160的开口部和遮断部的位置控制。如果分离部160是固定式的屏障构件,则初期调整部110可以调整显示部150和分离部160之间的距离或分离部160相对于显示部150的倾斜角度。指定的调整图像可以被用于初期调整部110对分离部160的调整。
在初期调整部110的上述调整动作的期间,可以利用测试图像进行有关被视觉认知的立体影像的评价及调整工作。在最适合的观察距离进行观察的观察者可以观察测试图像对立体影像是否容易看到或模糊/融像的程度进行评价。观察者也可以利用显示电路140调谐灰度特性。观察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视差图像变更左图像和右图像之间的视差量(例如,利用线性系数的强弱控制或水平方向的偏移量的调整)。
(显示部)
图2是显示部150的概要图。参照图1和图2对显示部150进行说明。
显示部150具备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像素。各像素包含射出红光的R子像素、射出绿光的G子像素、射出蓝光的B子像素。R子像素、G子像素及B子像素在各像素内从左到右沿水平方向(图2中,X轴方向)依次排列。此外,R子像素沿垂直方向(图2中,Y轴方向)排列。G子像素沿垂直方向上排列。B子像素沿垂直方向上排列。另外,这些子像素的配置对本实施例的原理没有任何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视差数被设定为“4”。即,如果4个视点的其中之一与左眼一致,其它的另一个与右眼一致,则观察者可以立体地察觉到显示部150显示的影像。图2示出了在4个视点被观察者作为一个像素而识别的矩形区域FPR。矩形区域FPR的纵横比为“9∶8”。
图2中示出了XY坐标。以下,利用XY坐标对显示部150进行说明。另外,坐标的定义以说明的清晰化为目的。因此,本实施例的原理不受与坐标相关的说明的任何限定。
图2示出了通过坐标值“Y1”的水平线HL1、通过在坐标值“Y1”的下方设定的坐标值“Y2”的水平线HL2、通过在坐标值“Y2”的下方设定的坐标值“Y3”的水平线HL3。水平线HL1至HL3通过各子像素的中心点。
图2示出了通过坐标值“X1”的垂直线“VL1”、通过在坐标值“X1”的右侧设定的坐标值“X2”的垂直线“VL2”、通过在坐标值“X2”的右侧设定的坐标值“X3”垂的直线“VL3”、通过在坐标值“X3”的右侧设定的坐标值“X4”的垂直线“VL4”、通过在坐标值“X4”的右侧设定的坐标值“X5”的垂直线“VL5”、通过在坐标值“X5”的右侧设定的坐标值“X6”的垂直线“VL6”、通过在坐标值“X6”的右侧设定的坐标值“X7”的垂直线“VL7”、通过在坐标值“X7”的右侧设定的坐标值“X8”的垂直线“VL8”以及通过在坐标值“X8”的右侧设定的坐标值“X9”的垂直线“VL9”。垂直线VL1至VL9通过各子像素的中心点。在以下的说明中,利用水平线HL1至HL3和垂直线VL1至VL9的交点坐标对子像素进行说明。例如,位于水平线HL1和垂直线VL1的交点的子像素被称为“子像素(X1,Y1)”。
显示部150利用子像素(X1,Y1)和与子像素(X1,Y1)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子像素(X2,Y1)设定一个显示组LDG1。显示部150利用子像素(X3,Y2)和与子像素(X3,Y2)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子像素(X4,Y2)设定一个显示组LDG2。显示部150利用子像素(X5,Y3)和与子像素(X5,Y3)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子像素(X6,Y3)设定一个显示组LDG3。显示部150从配置在矩形区域FPR内的子像素中将显示组LDG1至LDG3作为用于显示左图像的组来规定。观察者将显示组LDG1至LDG3作为在一个视点的一个像素来认知。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显示组LDG1至LDG3分别作为第1元件组而举例示出。
显示部150利用子像素(X3,Y1)和与子像素(X3,Y1)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子像素(X4,Y1)设定一个显示组RDG1。显示部150利用子像素(X5,Y2)和与子像素(X5,Y2)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子像素(X6,Y2)设定一个显示组RDG2。显示部150利用子像素(X7,Y3)和与子像素(X7,Y3)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子像素(X8,Y3)设定一个显示组RDG3。显示部150从配置在矩形区域FPR内的子像素中将显示组RDG1至RDG3作为用于显示右图像的组来规定。观察者将显示组RDG1至RDG3作为在其它的另一个视点的一个像素来认知。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显示组RDG1至RDG3分别作为第2元件组而被举例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设定在水平线HL1上的显示组LDG1可以作为第1高组而被举例示出。此时,设定在与水平线HL1不同的垂直位置上的水平线HL2或HL3上的显示组LDG2或LDG3可以作为第2高组而被举例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在水平方向与显示组LDG1相邻的显示组RDG1可以作为第1邻接组而被举例示出。在水平方向与显示组LDG2相邻的显示组RDG2或在水平方向与显示组LDG3相接的显示组RDG3可以作为第2邻接组而被举例示出。
在显示组RDG1内,与显示组LDG1相邻的子像素(X3,Y1)是射出蓝光的B子像素。在本实施例中,子像素(X3,Y1)可以作为第1邻接元件而被举例示出。
在显示组RDG2内,与显示组LDG2相邻的子像素(X5,Y2)是射出绿光的G子像素。在本实施例中,子像素(X5,Y2)可以作为第2邻接元件而被举例示出。
在显示组RDG3内,与显示组LDG3相邻的子像素(X7,Y3)是射出红光的R子像素。在本实施例中,子像素(X7,Y3)可以作为第2邻接元件而被举例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组LDG1至LDG3形成相对于垂直线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组列。同样,显示组RDG1至RDG3形成以与由显示组LDG1至LDG3形成的组列相等的倾斜角度倾斜的组列。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组LDG1至LDG3形成的组列可以作为第1组列而被举例示出。显示组RDG1至RDG3形成的组列可以作为第2组列而被举例示出。
显示部150在水平方向上交替地设定显示左图像的组列和显示右图像的组列。因此,如果将斜面屏障作为参照图1所说明的分离部160来使用,显示部150射出的影像光被适当地分离成表示左图像的影像光和表示右图像的影像光。
图3是作为分离部160而被使用的举例示出的斜面屏障200的概要图。参照图1和图3对斜面屏障200进行说明。
斜面屏障200具备遮断从显示部150射出的影像光的多个遮断区域210。在多个遮断区域210之间形成允许影像光透过的开口部220。倾斜延伸的开口部220的中心线CL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屏障间距”),基于子像素之间在水平方向的距离(以下称为“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适视距离、显示部150和斜面屏障200(分离部160)之间的距离(图1中,用符号“d”来表示)以及视差数,被几何学地决定。在图3中,屏障间距用符号“bp”来表示。而且,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相当于参照图2说明的水平线HL1、HL2之间的距离。
图4是显示部150的概要图。参照图1至图4对显示部150进行说明。
图4示出了由显示组LDG1至LDG3形成的组列的中心线CL和沿中心线CL延伸的开口部220。遮断区域210包含大致平行于中心线CL的第1轮廓线211和与第1轮廓线211相对置的第2轮廓线212。第2轮廓线212大致平行于第1轮廓线211。第1轮廓线211和第2轮廓线212规定开口部220和遮断区域210之间的边界。在以下的说明中,第1轮廓线211和第2轮廓线212之间的距离被称为“开口宽度”。符号“bh”被用来表示开口宽度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第1轮廓线211可以作为第1轮廓部而被举例示出。第2轮廓线212可以作为第2轮廓部而被举例示出。
如上所述,显示组LDG1至LDG3分别用在水平方向排列的两个子像素来设定。因此,开口宽度可以被设定为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两倍。以下的公式表示开口宽度和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之间的关系。在以下的公式中,符号“sp”被用来表示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尺寸。
[数1]
bh=sp×2
以下的公式表示根据显示部150和斜面屏障200而得到的适视距离“L1”。此外,左眼和右眼间的距离(眼间距离)用符号“E”来表示。
[数2]
图5是显示部150的概要图。参照图2和图5对显示部150进行说明。
与图2不同,图5所示的显示部150将子像素(X1,Y1)、子像素(X2,Y2)及子像素(X3,Y3)作为显示左图像的区域而分配。显示部150将子像素(X2,Y1)、子像素(X3,Y2)及子像素(X4,Y3)作为显示右图像的区域而分配。观察者在一个视点,将子像素(X1,Y1)、子像素(X2,Y2)及子像素(X3,Y3)作为一个像素来认知。观察者在其它的另一个视点,将子像素(X2,Y1)、子像素(X3,Y2)及子像素(X4,Y3)作为一个像素来认知。
与图2相同,图5所示的显示部150也设定4个视点。关于图5的显示部150所设定的图像的显示模式,在4个视点,由观察者作为一个像素认知的矩形区域FPR的纵横比为“9∶4”。
图6是显示部150的概要图。参照图4至图6对显示部150进行说明。
图6示出了与图5所示的显示部150设定的图像的显示模式相配合而设计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229。开口部229以与子像素(X1,Y1)、子像素(X2,Y2)及子像素(X3,Y3)重合的方式倾斜地延伸。
图5所示的显示部150,在各垂直位置,用一个子像素形成显示左图像的倾斜区域。因此,开口部229的开口宽度(图6中用符号“bh”来表示)可以被设定成与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相等。此时,根据显示部150和开口部229而得到的适视距离“L2”用以下的公式来表示。
[数3]
以下的公式表示适视距离“L1”和适视距离“L2”之间的关系。
[数4]
L1=L2×0.5
如果显示部150和斜面屏障200之间的距离(图1中用符号”d”表示的尺寸)恒定,参照图2说明的图像的显示模式,与参照图5说明的影像显示模式相比,可以制作出的一半的适视距离。
可知较大的开口宽度对降低波纹有贡献。如图4所示,如果显示部150使用在水平方向排列的多个子像素来设定显示组,则可以利用具有较大的开口宽度的开口部220。因此,可以得出图4所示的图像的显示模式与图5和图6所示的图像的显示模式相比,波纹较少的结论。如果将较大的开口部220应用于参照图5和图6说明的图像的显示模式,从开口部220露出显示右图像的区域。这又归结到串扰的问题。
如参照图4所说明的,在一个视点,观察者作为一个像素而认知的区域包含两个R子像素、两个G子像素及两个B子像素(RG+BR+GB)。因此,图4所示的图像的显示模式不容易引起颜色均衡的失衡。
图7是显示部150的概要图。参照图4、图5至图7以及图49B对显示部150进行说明。
观察者如果从用左眼观察左图像的位置(参照图4)沿水平方向移动,观察者观察的区域也随之沿水平方向移动。图7中用虚线包围的区域表示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观察者通过开口部220观察到的区域。如图7中用椭圆包围的区域所示,观察者用左眼观察到右图像的一部分。与图49B不同,在观察者观察的区域,因为显示右图像的R子像素、显示右图像的G子像素及显示右图像的B子像素同时出现,所以,几乎不会产生以往技术中存在的颜色波纹的问题。
如图7所示,即使观察者沿水平方向移动后,观察者用左眼所观察的左图像的区域也充分宽于左眼所观察的右图像的区域。因此,不容易产生明显的串扰。另一方面,在参照图5和图6所说明的图像的显示模式下,如果观察者沿水平方向移动,因为左眼所观察的左图像的区域和左眼所观察的右图像的区域之间的差异容易变小,所以,容易产生明显的串扰。
斜面屏障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可以比显示部150设定的显示组的水平宽度短。例如,斜面屏障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可以被设定为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1.5倍”的值。如果斜面屏障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被设定得比显示部150设定的显示组的水平宽度短,则不容易产生串扰。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开口宽度被设定得比参照图5和图6的开口部229大,所以,几乎不产生波纹。
形成一个显示组的子像素的数量可以基于矩形区域FPR的纵横比来决定。矩形区域FPR在水平方向的比可以通过视差数和显示组内的子像素的数量的乘积来表示。因此,图2所示的矩形区域FPR在水平方向的比用“8”的值来表示。另一方面,图5所示的矩形区域FPR在水平方向的比用“4”来表示。垂直方向的子像素间距为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三倍。由于图2和图5所示的矩形区域FPR在垂直方向的长度可以由在垂直方向排列的三个子像素来决定,因此,图2和图5所示的矩形区域FPR在垂直方向的比用“9”的值来表示。这样,图2所示的矩形区域FPR的纵横比为“9∶8”,而图5所示的矩形区域FPR的纵横比为“9∶4”。图2所示的矩形区域FPR因为具有接近正方形的纵横比,所以不容易产生在水平方向的轮廓的锯齿状感的问题。
(阶梯屏障)
作为参照图1所说明的分离部160,也可以使用阶梯屏障来代替上述的斜面屏障200。
图8是与显示部150重合的阶梯屏障的开口部230的概要图。参照图2和图8对阶梯屏障进行说明。
显示部150在参照图2所说明的显示模式下显示图像。如果比较图2和图8,阶梯屏障的开口部230与显示组LDG1至LDG3重合。因此,子像素(X1,Y1)及子像素(X2,Y1)从形成在水平线HL1上的开口部230露出。子像素(X3,Y2)及子像素(X4,Y2)从形成在水平线HL2上的开口部230露出。子像素(X5,Y3)及子像素(X6,Y3)从形成在水平线HL3上的开口部230露出。
开口部230的配置的倾斜角为“3∶2(3sp×3子像素(垂直方向)∶1sp×6子像素(水平方向))”。以倾斜角“3∶2”配置排列的开口部230形成阶梯状的开口区域。
与上述的斜面屏障200相同,关于适视距离,上述公式2所表示的关系针对阶梯屏障也成立。因此,图8所示的阶梯屏障也能达到较短的适视距离。
与上述的斜面屏障200相同,关于开口宽度,上述公式1所表示的关系针对阶梯屏障也成立。因此,图8所示的阶梯屏障也几乎不产生波纹。
即使阶梯屏障作为分离部160而被使用,显示部150也在参照图2说明的显示模式下显示图像。因为设定具有接近正方形纵横比的矩形区域FPR,所以,不容易产生不自然的轮廓(锯齿状感)这样的问题。
与斜面屏障200相同,在一个视点,观察者作为一个像素认知的区域包含两个R子像素、两个G子像素及两个B子像素(RG+BR+GB)。因此,即使使用阶梯屏障,颜色均衡也不容易失衡。
图9是显示部150的概要图。参照图7和图9对显示部150进行说明。
与图7相同,图9用虚线的矩形框示出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观察者观察的区域。此外,观察者用左眼观察的右图像的显示区域被椭圆包围。
如图9所示,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观察者用左眼观察的右图像的显示区域包含R子像素、G子像素及B子像素。因此,不容易产生颜色波纹。
如图9所示,即使观察者沿向水平方向移动,观察者的左眼所观察的左图像的区域也充分宽于观察者的左眼所观察的右图像的区域。因此,不容易产生明显的串扰。
(具有凹槽结构的斜面屏障)
作为参照图1说明的分离部160,也可以使用具有凹槽结构的斜面屏障。
图10是具有凹槽结构的斜面屏障300的概要图。参照图1和图10对斜面屏障300进行说明。
斜面屏障300具备遮断从显示部150射出的影像光的多个遮断区域310。在多个遮断区域310之间形成允许影像光透过的开口部320。图10示出开口部320的中心线CL和垂直线VL。中心线CL相对于垂直线VL倾斜。在图10中,中心线CL相对于垂直线VL的倾斜角度用符号“α”来表示。本实施例中,倾斜角“α”作为规定的角度而被举例示出。
图11是开口部320周围的斜面屏障300的放大图。参照图11对斜面屏障300进行说明。
遮断区域310具有朝向开口部320的中心线CL突出的多个三角形状的凸部311。多个凸部311沿着中心线CL排列。在多个凸部311之间形成多个三角形状的凹槽区域321。
凸部311包含朝向中心线CL鼓出的顶部312。图11示出了连接形成在中心线CL右侧的凸部311的顶部312的虚拟线PLR及连接形成在中心线CL左侧的凸部311的顶部312的虚拟线PLL。开口部320除了上述凹槽区域321之外,还包含在虚拟线PLR和虚拟线PLL之间的矩形状的开口区域322。
开口区域322沿中心线CL具有大致恒定的开口宽度(水平方向)。开口区域322具有在开口部320中最窄的水平宽度。在以下的说明中,开口区域322在水平方向的宽度称为“最小开口宽度”。图11中,最小开口宽度用符号“hmin”来表示。
遮断区域310包含规定开口部320的轮廓形状的轮廓部313。轮廓部313包含规定凹槽区域321的鼓出的顶部的谷顶部314。中心线CL左侧的谷顶部314及中心线CL右侧的谷顶部314排列在水平线HL上。以下的说明中,在水平线HL上排列的谷顶部314之间的距离称为“最大开口宽度”。在图11中,最大开口宽度用符号“hmax”来表示。凹槽结构的开口部320的宽度尺寸在最小开口宽度和最大开口宽度之间线性地变化。
图11示出了连接两个谷顶部314的水平线HL和与中心线CL的交点C。相对于中心线CL位于右侧的凹槽区域321与相对于中心线CL位于左侧的凹槽区域具有以交点C为轴的点对称的关系。
沿中心线CL连续配置的两个凸部311的顶部312之间在垂直方向的距离,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垂直周期幅度”。图11中,垂直周期幅度用符号“dsv”来表示。
在图11中,中心线CL的右侧的凹槽区域321的上侧边界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用符号“β”来表示。
以下的说明中,谷顶部314和虚拟线PLL(或虚拟线PLR)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凹槽深度”。在图11中,凹槽深度用符号“dwh”来表示。凹槽深度也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表示。
[数5]
在图11中,用符号“p”表示的尺寸表示子像素的垂直方向间距。本实施例中,像素包含三个子像素(R子像素、G子像素、B子像素),因为像素为均等像素结构,所以,子像素的垂直方向间距p用以下的公式来表示。
[数6]
p=3×sp
子像素的垂直方向间距p内的凹槽结构的分割数(凸部311或凹槽区域321的数目)与垂直周期幅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表示。而且,在以下的公式中,凹槽结构的分割数用符号“n”来表示。
[数7]
图12A至图12C是透过各种斜面屏障的影像光的透过模式的概念图。参照图11至图12C对上述凹槽结构的效果进行说明。
图12A是透过一般的斜面屏障950的影像光的透过模式的概念图。
斜面屏障950具备水平排列的多个遮断部951。在相邻的遮断部951之间形成开口部952。
在斜面屏障950的背后配置用多个像素形成的显示面953。像素包含三个子像素(发出红光的R子像素、发出绿光的G子像素、发出蓝光的B子像素)。
屏障间距被设计成使观察者在适当的观察位置观察在显示面953放映出的影像时,表示左图像的影像光射入观察者的左眼,表示右图像的影像光射入右眼。一般来说,屏障间距以满足以下的公式的方式而决定。在以下的公式中,屏障间距用符号“bp”来表示。符号“N”表示视差数。
[数8]
bp<N×sp
如上述公式所示,屏障间距被设计得略小于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视差数倍。因此,从开口部952露出的子像素的面积在水平方向变化。如果从开口部952露出的子像素的面积大,则产生亮区域。如果从开口部952露出的子像素面积小,则产生暗区域。因此,图12A所示的斜面屏障950制作出明暗图案。观察者将明暗图案作为波纹观察。亮区域和暗区域的亮度差可以作为波纹强度来定义。
图12B是透过具有扩散结构的斜面屏障960的影像光的透过模式的概念图。
与参照图12A说明的斜面屏障950相同,斜面屏障960具备多个遮断部951。斜面屏障960还具备覆盖形成在多个遮断部951之间的开口部的扩散部954。
在斜面屏障960的背后配置显示面953。从显示面953射出的影像光通过扩散部954到达观察者。扩散部954可以是扩散影像光的一般的扩散板或扩散膜。因为扩散部954扩散影像光,所以,可以减小因显示面953的黑色矩阵(图未示)或辅助电极(图未示)引起的明暗图案的反差。此外,因为扩散部954能降低参照图12A所说明的亮区域和暗区域之间的亮度差,所以,观察者不容易观察到波纹。而且,黑色矩阵是指PDP中的发光像素的隔壁部分,在LCD相当于凸部。类似的关于凹槽的想法也适用于在像素内或周边具有黑色区域的面板,在此以PDP为例进行说明。
图12B所示的图解是来自子像素的通过扩散部954后的概略的光量分布。因为扩散部954扩散影像光,使光量分布变成高斯分布,所以,有时使视差图像模糊,使串扰增大。因此,从图像质量的观点出发,斜面屏障960并不是所期望的。
图12C是透过参照图11说明的斜面屏障300的影像光的透过模式的概念图。
在斜面屏障300的背后配置显示部150。有关斜面屏障300,在屏障间距和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之间,参照图12A所说明的关系(即,用公式8表示的关系)成立。因此,与用最大开口宽度表示的区域相对应的显示部150上的区域的子像素的面积,根据水平位置而变动。
与参照图12A说明的形成亮区域的左侧的开口部952相同,从图12C的左侧的开口部320露出两个子像素。因为凸部311部分地覆盖子像素,所以,亮度被降低。
与参照图12A说明的形成暗区域的右侧的开口部952相同,从图12C的右侧的开口部320露出B子像素。因为凹槽区域321使与B子像素相邻的R子像素及G子像素部分地露出,所以,使亮度增大。因此,与斜面屏障950相比,斜面屏障300不容易产生波纹。根据凹槽结构的设计,所观察的影像的模糊的程度或模糊的范围得到控制。例如,可以设计凹槽结构,以便切除图12A所示的光量分布的左右端,得到梯形的光量分布。
图13是子像素的概要图。参照图1和图13对凹槽结构的分割数与子像素的区域分割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另外,图13所示的分割模式或被分割的区域的计数方法只是举例说明而已,并不对本实施例的原理作任何的限定。
显示部150具备用于向子像素施加电压的多个金属电极和被配置在子像素的上下的两个黑色矩阵区域。图13所示的金属电极沿水平方向延伸,横切子像素。多个金属电极沿垂直方向排列。图13示出了(m-1)个金属电极。与金属电极相对应的子像素中的区域作为边界区域而被举例示出。
子像素通过(m-1)个金属电极被分割为m个区域。m个区域沿垂直方向排列。
为了获得上述降低波纹的效果,认为最好将凹槽结构的垂直周期幅度设定为较小的值,但是,根据本发明者的见解,垂直周期幅度的最佳值依赖于子像素的分割结构。如图13所示,如果子像素被分割为m个区域,若将凹槽结构的分割数设定为近似于用以下的公式来表示的条件的值,可大幅度地降低波纹。另外,在以下的公式中,符号“k”为大于1的自然数(k>1)。
[数9]
n=k×m
根据本发明者的见解,如果利用上述公式9所决定的分割数来设定垂直周期幅度,可大幅度地降低波纹。
根据本发明者对垂直周期幅度的其它见解,如果利用以下公式所决定的参数来设定垂直周期幅度,即使存在斜面屏障的制造误差,也能大幅度地降低波纹。
[数10]
在上述的公式中,如果设定垂直周期幅度以使由符号“nnd”表示的参数成为连续的整数值的中间值或近似于中间值的值,则即使存在斜面屏障的制造误差,也能大幅度地降低波纹。
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的宽度(开口率)被作为串扰的基准而使用。因为斜面屏障300的开口部320的宽度如图11所示发生变化,所以,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斜面屏障300的开口部320的宽度的比率,可以用开口部320的平均宽度作为“平均开口率”来定义。
因为斜面屏障300具有非常细小的凹槽结构,所以,斜面屏障300的关于串扰的特性与具有和斜面屏障300的平均开口率相等的开口率的通常的斜面屏障(没有凹槽结构的斜面屏障)大致相同。
通过考虑到串扰而适当地设定的平均开口率和考虑到模糊的程度而适当地设计的凹槽结构,在几乎不使串扰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开口部320观察到的像素面积可被平均化。
如图11所示,凸部311及凹槽区域321为三角形状。取而代之,形成凹槽结构的这些要素也可以为梯形或平行四边形。进一步取而代之,这些要素的轮廓也可以为曲线(例如,椭圆弧)。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斜面屏障300对凹槽结构进行说明。取而代之,凹槽结构也可以适用于纵条纹屏障或阶梯屏障。
如图11所示,凸部311朝向中心线CL水平地突起。取而代之,凸部的突起方向也可以相对于中心线CL为直角。
在垂直方向上一个子像素间距中的凹槽区域321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表示。另外,在以下的公式中,符号“dSnt”表示在垂直方向上一个子像素间距中的凹槽区域321的开口面积的总和。
[数11]
dSnt=dwh×p
在垂直方向上一个子像素间距中的开口区域322的开口面积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表示。另外,在以下的公式中,符号“dSot”表示在垂直方向上一个子像素间距中的开口区域322的开口面积。
[数12]
dSot=hmin×p
在垂直方向上一个子像素间距中的开口部320的开口面积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表示。另外,在以下的公式中,符号“S”表示在垂直方向上一个子像素间距中的开口部的开口面积320。
[数13]
S=dSnt+dSot
根据上述公式11至公式13,即使在垂直方向上一个子像素间距中的分割数增大,在垂直方向上一个子像素间距中的开口部320的面积也不会变化。
最大开口宽度考虑到串扰而被适当地设定。如果最大开口宽度不被设定得过大,则不容易产生串扰。例如,如本实施例所示用两个子像素构成1个视差图像时,通过一边将像素尺寸下的平均开口率保持在规定值,一边将最大开口宽度hmax相对于子像素尺寸sp抑制在LMaX=sp×dmax(dmax≤2)以内,能够满足降低串扰。此时,为了考虑到串扰设定适当的平均开口率,可以将最小开口宽度设定在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以下。如果最小开口宽度达到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0.5倍”以下,由于急剧的开口宽度的变动,有时在图像上会产生条纹模样的这样的弊病。或者,所观察的图像容易受到观察者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观察位置的变动的影响。因此,最小开口宽度可以被设定成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0.7倍”以上的值。
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被作为有关视差图像的各种基准而使用。如上所述,如果平均开口率、最大开口宽度及最小开口宽度以子像素间距为基准而适当地设定,则可以几乎不增大串扰地降低波纹图案。
另外,本实施例以用两个子像素构成1个视差图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虽然也可以用大于1.0的自然数kk来构成,但图2所示的矩形区域FPR内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比最好被设定成接近相等。此时,当kk为整数时,各视差图像可以矩形区域内的子像素单位进行像素配置。另一方面,当kk不是整数时,在矩形区域内配置各视差图像时,各视差图像的相应的子像素值,例如用矩形区域内的多个子像素的合成来表现。即,当kk不是整数时,会发生元件位于第1高组和第1邻接组的边界的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第1邻接元件可以替换成第1边界元件。可以将左图像的像素值赋予第1边界元件的像素值。此外,也可以将右图像的像素值赋予第1边界元件的像素值。也可以将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像素值生成的像素值赋予第1边界元件的像素值。也可以将与右图像的像素值和左图像的像素值都不同的像素值(例如像素值0∶黑)赋予第1边界元件的像素值。同样,也会发生元件位于第2高组和第2邻接组的边界的情况,此时,第2邻接元件可以替换成第2边界元件。可以将左图像的像素值赋予第2边界元件的像素值。此外,也可以将右图像的像素值赋予第2边界元件的像素值。也可以将从右图像和左图像的像素值生成的像素值赋予第2边界元件的像素值。也可以将与右图像的像素值和左图像的像素值都不同的像素值(例如像素值0∶黑)赋予第2边界元件的像素值。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如本发明所述,因视差屏障等的图像分离部引起的串扰得到抑制。然而,另一方面,有可能产生因用矩形区域内的多个子像素的合成来表现各视差图像的相应的子像素值而引起的串扰,因此需要进行像素配置以便抑制该图像配置本身所引起的串扰。图50是针对2个视差图像配置了5列子像素列的示意图。符号“6001”表示第1视差图像列,符号“6002”表示第2视差图像列,符号“6003”表示相当于两个之间的第1视差图像的子像素,符号“6004”表示相当于两个之间的第2视差图像的子像素。另外,符号“6003”和符号“6004”以使子像素数在第1和第2视差图像相等的方式而配置。
此外,即使kk为整数,如图51所示,也会出现邻接像素不在一条直线上排列的情况。此时,例如,即使在坐标值“Y1”存在邻接像素,也有在坐标值“Y2”存在边界像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是使两者都为邻接像素,还是使两者都为边界像素,可以选择其一。
(第2实施例)
(显示装置)
图14是第2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A的概要方框图。参照图14对显示装置100A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例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符号。对标注相同符号的要素,引用第1实施例的说明。
与第1实施例相同,显示装置100A具备初期调整部110、屏障调整电路130、显示电路140、存储介质170。显示装置100A具备显示部150A、分离部160A。显示部150A在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显示模式下显示影像。分离部160A按照显示部150A制作出的显示模式而被形成。
(显示模式)
图15是显示部150A的概要图。参照图15对显示部150A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视差数被设定为“4”。即,如果4个视点的其中之一与左眼一致,其它的另一个与右眼一致,则观察者可以立体地察觉到显示部150A显示的影像。图15示出了在4个视点被观察者作为一个像素而识别的矩形区域FPR。矩形区域FPR的纵横比为“9∶8”。
显示部150A利用子像素(X1,Y1)和与子像素(X1,Y1)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子像素(X2,Y1)设定一个显示组LDG1。显示部150A利用子像素(X2,Y2)和与子像素(X2,Y2)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子像素(X3,Y2)设定一个显示组LDG2。显示部150A利用子像素(X3,Y3)和与子像素(X3,Y3)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子像素(X4,Y3)设定一个显示组LDG3。显示部150A从配置在矩形区域FPR内的子像素中将显示组LDG1至LDG3作为用于显示左图像的组来规定。观察者将显示组LDG1至LDG3作为在一个视点的一个像素来认知。
显示部150A利用子像素(X3,Y1)和与子像素(X3,Y1)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子像素(X4,Y1)设定一个显示组RDG1。显示部150A利用子像素(X4,Y2)和与子像素(X4,Y2)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子像素(X5,Y2)设定一个显示组RDG2。显示部150A利用子像素(X5,Y3)和与子像素(X5,Y3)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子像素(X6,Y3)设定一个显示组RDG3。显示部150A从配置在矩形区域FPR内的子像素中将显示组RDG1至RDG3作为用于显示左图像的组来规定。观察者将显示组RDG1至RDG3作为在一个视点的一个像素来认知。
在显示组RDG1内,与显示组LDG1相邻的子像素(X3,Y1)是射出蓝光的B子像素。在本实施例中,子像素(X3,Y1)可以作为第1邻接元件而被举例示出。
在显示组RDG2内,与显示组LDG2相邻的子像素(X4,Y2)是射出红光的R子像素。在本实施例中,子像素(X4,Y2)可以作为第2邻接元件而举例示出。
在显示组RDG3内,与显示组LDG3相邻的子像素(X5,Y3)是射出绿光的G子像素。在本实施例中,子像素(X5,Y3)可以作为第2邻接元件而被举例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左图像显示的显示组LDG1至LDG3及用于右图像显示的显示组RDG1至RDG3形成相对于垂直线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组列。由显示组LDG1至LDG3、RDG1至RDG3形成的组列的倾斜角度为”18.435°”(3∶1)。另外,由在第1实施例中说明的显示组LDG1至LDG3、RDG1至RDG3形成的组列的倾斜角度为“33.69°”(3∶2)。在这一点上,本实施例的显示模式和第1实施例的显示模式不同。
已知如果斜面屏障的开口部的倾斜角度为20°至30°,则波纹变薄或消失。因为子像素的纵横比一般为“3∶1”,所以,如果组列的倾斜角度超过“18.435°”,则看到的相邻像素的面积变大容易产生串扰。例如,用左眼观察的区域出现显示右图像的相邻的子像素,用右眼观察的区域出现显示左图像的相邻的子像素。
图16是与显示部150A重合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220A的概要图。参照图14至图16对显示装置100A的有益的效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由显示组LDG1至LDG3、RDG1至RDG3形成的组列以“18.435°”的角度倾斜。因此,作为分离部160A使用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220A也以“18.435°”的角度倾斜。因此,几乎不会产生串扰。
图17是与显示部150A重合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220A的概要图。参照图14至图17对显示装置100A的有益的效果进行说明。
图17中,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观察者所观察的区域用虚线的矩形框来表示。此外,观察者用左眼所观察的右图像的显示区域用椭圆包围。
如图17所示,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观察者用左眼所观察的右图像的显示区域包含R子像素、G子像素及B子像素。因此,不容易产生颜色波纹。
如图17所示,即使观察者沿水平方向移动后,观察者用左眼所观察的左图像的区域也充分地宽于用左眼所观察的右图像的区域。因此,不容易产生明显的串扰。
(具有凹槽结构的斜面屏障)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参照图14说明的分离部160A,也可以采用通过在第1实施例中关联说明的方法设计的具有凹槽结构的斜面屏障。
图18是应用了凹槽结构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320A的概要图。参照图14、图16以及图18对开口部320A进行说明。
在图18中,参照图16所说明的开口部220A用虚线表示。开口部320A的平均开口率被设定成与开口部220A的开口率相等。因此,开口部320A的最小开口宽度(图18中用符号“hmin”来表示)小于开口部220A的开口宽度(图8中用符号“bh”来表示)。
在本实施例中,开口部220A的开口宽度被设定成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两倍的值。另一方面,开口部320A的最小开口宽度被设定成比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两倍小的值。例如,开口部320A的最小开口宽度可以被设定成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1.2倍”至“1.6倍”的值。因此,如果具有凹槽结构的斜面屏障作为分离部160A而被利用,几乎不会引起串扰,能降低波纹。
最大开口宽度(图18中用符号“hmax”来表示)可以考虑到串扰而适当地设定。只要最大开口宽度不是设定得过分大,则不容易产生串扰。为了考虑串扰来设定适当的平均开口率,最小开口宽度可以被设定在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以下。如果最小开口宽度为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0.5倍”以下,则由于急剧的开口宽度的变动,有时在图像上会产生条纹模样的这样的弊病。或者,所观察的图像容易受到观察者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观察位置的变动的影响。因此,最小开口宽度可以被设定成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0.7倍”以上的值。
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被作为有关视差图像的各种基准而使用。如上所述,如果平均开口率、最大开口宽度及最小开口宽度以子像素间距为基准而适当地设定,可以几乎不增大串扰但能降低波纹图案。
(具有较小开口宽度的开口部的斜面屏障)
图19是显示部150A的概要图。参照图16及图19对具有较小开口宽度的开口部的斜面屏障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图19的显示部150A上描绘有开口部228。开口部228具有比参照图16所说明的开口部220A小的开口宽度(图19中用符号“bh”来表示)。例如,开口部228的开口宽度被设定成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1倍”至“1.4倍”的值。
开口部228与显示组LDG1至LDG3重合。如上所述,因为开口部228的开口宽度设定得较窄,所以,观察者不容易通过开口部228观察到在显示组LDG1至LDG3以外的显示组中所包含的子像素。因此,以较窄的开口宽度设计的斜面屏障不容易引起串扰。
图20是与显示部150A重合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228的概要图。参照图19和图20对具有较小的开口宽度的开口部的斜面屏障的效果进行说明。
图20中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观察者所观察的区域用虚线的矩形框来表示。此外,观察者用左眼观察的右图像的显示区域用椭圆包围。
如图20所示,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观察者用左眼观察的右图像的显示区域包含R子像素、G子像素及B子像素。因此,不容易产生颜色波纹。
如图20所示,即使观察者在水平方向移动后,用观察者的左眼所观察的左图像的区域也充分地宽于用左眼观察的右图像的区域要。因此,不容易产生明显的串扰。
如上所述,具有较窄开口宽度的斜面屏障有各种优点,而另一方面,有时也因开口宽度狭窄而不能充分地降低波纹。
(凹槽结构的效果)
图21是在开口部228附加有凹槽结构的开口部227的概要图。参照图18、图19以及图21对凹槽结构的效果进行说明。
图21示出了开口部228的中心线CL。在中心线CL的左方形成左凹槽结构226。在中心线CL的右方形成右凹槽结构225。左凹槽结构226和右凹槽结构225按照在第1实施例所说明的设计方法形成。
将图21与图18相比较可知,图21所示的开口部227与参照图18所说明的开口部320A呈相同或相似的形状。因此,开口部227的形状如参照图18所说明的那样,可以充分地降低波纹。
最大开口宽度考虑到串扰而被适当地设定。如果最大开口宽度被设定得过大,则不容易产生串扰。为了考虑串扰来设定适当的平均开口率,最小开口宽度可以被设定为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以下。如果最小开口宽度达到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0.5倍”以下,由于急剧的开口宽度的变动,有时在图像上会产生条纹模样的这样的弊病。或者,所观察的图像容易受到观察者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观察位置的变动的影响。因此,最小开口宽度可以被设定成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0.7倍”以上的值。
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可被作为有关视差图像的各种基准而使用。如上所述,如果平均开口率、最大开口宽度及最小开口宽度以子像素间距为基准而适当地设定,可以几乎不增大串扰但能降低波纹图案。
(非对称的凹槽结构)
图22是具有非对称的凹槽结构的斜面屏障400的放大图。参照图11、图14以及图22对斜面屏障400进行说明。
斜面屏障400具备遮断从显示部150A射出的影像光的遮断区域410。遮断区域410具备规定开口部490的轮廓形状的轮廓部411。轮廓部411包含形成左侧的凹槽结构420的左轮廓部412和形成右侧的凹槽结构430的右轮廓部413。
左侧的凹槽结构420形成三角形状的左凹槽区域421。右侧的凹槽结构430形成三角形状的右凹槽区域431。开口部490除了左凹槽区域421及右凹槽区域431之外,还包含形成在左凹槽区域421和右凹槽区域和431之间的矩形状的开口区域491。左凹槽区域421和开口区域491之间的边界用虚拟线PLL来表示。右凹槽区域431和开口491区域之间的边界用虚拟线PLR来表示。
右凹槽区域431的上侧的角隅部和右凹槽区域431的下侧的角隅部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参照图11所说明的垂直周期幅度。因此,图22中,右凹槽区域431的上侧的角隅部和右凹槽区域431的下侧的角隅部之间的距离用和图11相同的符号“dsv”来表示。
左侧的凹槽结构420的垂直周期幅度被设定成与右侧的凹槽结构430的垂直周期幅度不同的值。左侧的凹槽结构420的垂直周期幅度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表示。另外,在以下的公式和图22中,左侧的凹槽结构420的垂直周期幅度用符号“dsv'”来表示。在以下的公式中,符号“kdsR”是有关左侧的凹槽结构420的垂直周期幅度的变化参数。变化参数“kdsR”可以根据所推定的有关波纹图案的数据而适当地设定。
[数14]
dsv′=dsv×(1+kdsR)
上侧的右凹槽区域431的上侧的角隅部与开口区域491的上端一致,而上侧的左凹槽区域421的上侧的角隅部从开口区域491的上端向下方偏移。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左凹槽区域421的上侧的角隅部从开口区域491的上端起在垂直方向的偏移量称为“相位偏移”。图22中,相位偏移用符号“dpv”来表示。
上侧的右凹槽区域431的下侧的角隅部与下侧的右凹槽区域431的上侧的角隅部分离。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侧的右凹槽区域431的下侧的角隅部和下侧的右凹槽区域的431的上侧的角隅部之间在垂直方向的距离称为“凹槽结构间隙”。在图22中,凹槽结构间隙用符号“dds”来表示。另外,凹槽结构间隙在左侧的凹槽结构420和右侧的凹槽结构430之间可以相同。
图11所说明的设计因素(最大开口宽度、最小开口宽度、开口部的倾斜角度、凹槽区域的轮廓的倾斜角),在图22中用同一符号来表示。利用上述的各种设计因素,适当地设计凹槽结构。
图23是基于参照图22所说明的凹槽结构的设计方法形成的举例示意的开口部480的概要图。参照图23对凹槽结构的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参照图22说明的凹槽结构的设计方法,开口部480被形成各种形状。因此,在暗区域(例如,黑色矩阵的周围区域)可以设定比较大的开口宽度。而在亮区域(子像素的区域)可以设定比较小的开口宽度。
参照图22说明的各种设计要素的值也可以考虑到斜面屏障的制造误差来决定。尤其是最小开口宽度容易受到制造误差的影响。因此,最小开口宽度的值可以考虑到制造误差来决定。然后,可以基于被决定的最小开口宽度来推定波纹图案。可以基于被推定的波纹图案来决定应该被遮断区域遮住的区域。
如图22所示,左凹槽区域421及右凹槽区域431为三角形状。取而代之,形成凹槽结构的这些要素也可以为梯形或平行四边形。进一步取而代之,这些要素的轮廓也可以为曲线(例如,椭圆弧)。
凹槽区域可以在水平方向突起,或者,可以在相对于开口部的中心线成直角的方向突起。
左凹槽区域的凹槽深度可以被设定成与右凹槽区域的凹槽深度不同的值。如果左凹槽区域的凹槽深度与右凹槽区域的凹槽深度的和等于平均开口宽度的两倍,则上述公式11至13所说明的关系成立。
开口部的形状由于可以基于上述的各种因素而设定,所以可以获得关于适当的垂直周期幅度的多个候补。如参照图13说明所示,对波纹的降低有效的垂直周期幅度依赖于子像素的结构。
如果垂直周期幅度被设定成使由上述公式10决定的参数“nnd”成为连续的整数值的中间值或为接近于中间值的值,则即使在斜面屏障的制造误差存在的情况下,也能大幅度地降低波纹。因此,可以从有关适当的垂直周期幅度的多个候补中选择满足该条件的候补作为垂直周期幅度。
也可以对应于被选择的垂直周期幅度,相应地设定有关参照图22说明的各种设计因素(例如,图22中用“hmax”、“hmin”、“dpv”、“dwh”、“α”及“β”来表示的尺寸)的设计数据。也可以基于被设定的设计数据来推定从指定的观察位置观察的波纹图案。另外,在波纹图案的推定处理中,对于适视距离、显示部150A和分离部160A之间的距离、垂直方向的子像素间距、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或视差数,可以使用初期调整部110(参照图14)所设定的值。
上述各种设计因素中的一些因素(例如,角度“α”、平均开口率、最小开口宽度“hmin”)可以根据子像素的结构或其它的设计条件,作为被固定的值而对待。其它的设计因素(例如,最大开口宽度“hmax”、凹槽深度“dwh”)可以是可变的。也可以利用针对这些设计因素而分配的变化参数来适当地决定这些设计因素的值。
也可以按照基于上述的设计数据而决定的开口部的形状数据来推定波纹图案。波纹图案的推定以及/或评价也可以利用适当的数值演算软件(例如,执行用于推测光的轨迹的运算的软件)。也可以基于被推定的波纹图案进行开口部的形状的最优化。其结果,可以在维持低的串扰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波纹。
(阶梯屏障)
作为参照图14说明的分离部160A,也可以使用阶梯屏障来代替上述的各种斜面屏障。
图24是与显示部150A重合的阶梯屏障的开口部230A的概要图。参照图15和图24对阶梯屏障进行说明。
显示部150A在参照图15说明的显示模式下显示图像。如果比较图24与图15,阶梯屏障的开口部230A与显示组LDG1至LDG3重合。因此,子像素(X1,Y1)及子像素(X2,Y1)从形成于水平线HL1上的开口部230A露出。子像素(X2,Y2)及子像素(X3,Y2)从形成于水平线HL2上的开口部230A露出。子像素(X3,Y3)及子像素(X4,Y3)从形成于水平线HL3上的开口部230A露出。
与显示组LDG1至LDG3相同,开口部230A配置的倾斜角为“3∶1”。以倾斜角“3∶1”配置排列的开口部230A形成阶梯状的开口区域。
与参照图16说明的斜面屏障相同,关于适视距离,上述的公式2所表示的关系针对阶梯屏障也成立。因此,图24所示的阶梯屏障也可以达到短的适视距离。
与第1实施例相同,关于开口宽度,上述的公式1所表示的关系针对阶梯屏障也成立。因此,图24所示的阶梯屏障也几乎不产生波纹。
即使将阶梯屏障作为分离部160A来使用,显示部150A也在参照图15说明的显示模式下显示图像。因为设定具有接近正方形的纵横比的矩形区域FPR,所以不容易产生出现不自然的轮廓的问题。
与第1实施例相同,在一个视点,观察者作为一个像素认知的区域包含两个R子像素、两个G子像素及两个B子像素(RG+BR+GB)。因此,即使使用阶梯屏障也不容易出现颜色均衡的失衡。
与第1实施例相同,即使观察者在水平方向移动,观察者的左眼所观察的左图像的区域充分地宽于左眼所观察的右图像的区域。因此,不容易产生明显的串扰。
(第3实施例)
(显示装置)
图25是第3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B的概要方框图。参照图25对显示装置100B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例共同的要素赋予相同符号。对赋予相同符号的要素引用第1实施例的说明。
与第1实施例相同,显示装置100B具备初期调整部110、屏障调整电路130、显示电路140、存储介质170。显示装置100B还包含显示部510、分离部520、照相机530、检测部540、切换部550、控制部560。
照相机530拍摄观察显示部510所显示的影像的观察者所存在的区域并生成图像数据。图像数据被从照相机530输出到检测部540。检测部540利用图像数据,取得有关观察者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的位置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检测部540作为取得部而被举例示出。
当显示装置100B开始显示影像时、或者、显示装置100B被设置于所使用的环境时,初期调整部110调整屏障调整电路130及显示电路140。同时,初期调整部110调整检测部540,使检测部540能适当地取得位置信息。
存储介质170存储有关将用于供左眼观察的左图像及用于供右眼观察的右图像合成的视差图像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被从存储介质170传送到显示电路140。显示电路140处理图像数据,生成驱动信号。驱动信号被从显示电路140传送到显示部510。显示部510根据驱动信号,显示视差图像(2D)。
分离部520可以是与显示部510分开配置的视差屏障。作为视差屏障,举例示出斜面屏障和阶梯屏障。分离部520具备规定上述的开口部的大小和形状的遮断部。遮断部遮断从显示部510射出的影像光,开口部允许影像光透过。因此,影像光通过开口部能够到达观察者的眼睛。分离部520以让与左图像相对应的影像光射入到存在于指定位置的观察者的左眼,并且让与右图像相对应的影像光射入到右眼的方式而形成。此外,分离部520还以让遮断部遮断朝向左眼的右图像的影像光及朝向右眼的左图像的影像光的方式而形成。
屏障调整电路130执行对分离部520的控制。控制部560根据来自初期调整部110及检测部540的输出信号,控制显示电路140。其结果,显示部510所显示的图像的显示模式成为随观察者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分离部520可以是利用薄膜或具有高透明度的物质(例如,玻璃)而形成的固定式的屏障构件。在这种情况下,初期调整部110不进行对开口部的位置的调整或屏障间距的调整。另外,在初期调整部110执行上述的初期调整的期间,屏障调整电路130可以使薄膜成为整体透明(允许光透过的状态),或者,可以使薄膜成为整体都不透明(不允许光透过的状态)。
分离部520也可以是在施加电压时,能使遮断位置、遮断面积、开口位置或开口面积等参数变化的屏障装置(例如,TFT液晶面板)。初期调整部110可以针对每个像素或子像素进行分离部520的开口部和遮断部的位置控制。
图26是检测部540的概要方框图。参照图25和图26对检测部540进行说明。
检测部540具备头部检测部570、基准设定部576、位置检测部580、判断部585。从照相机530输出的图像数据被输入到头部检测部570及基准设定部576。头部检测部570基于图像数据检测观察者的头部。基准设定部576根据图像数据,设定用于检测观察者的位置的基准点。位置检测部580基于头部检测部570检测出的观察者的头部信息和基准设定部576所设定的基准点的信息,检测观察者的位置。判断部585基于位置检测部580检测出的有关观察者的位置信息,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判断部585的判断结果作为位置信息而被输出。
图27是头部检测部570的概要方框图。参照图25至图27对头部检测部570进行说明。
头部检测部570具备颜色检测部571、轮廓检测部572、提取部573、图案匹配部574及模板存储器575。从照相机530输出的图像数据被输入到颜色检测部571和轮廓检测部572。颜色检测部571基于图像数据,检测颜色信息。轮廓检测部572基于图像数据,检测轮廓信息。提取部573基于有关颜色和轮廓的信息,提取图像数据的特征量。模板存储器575存储图案匹配部574的匹配处理所使用的模板数据。图案匹配部574将被提取的有关特征量的数据与模板数据相比较,输出在位置检测部580的位置检测处理中被利用的对象区域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模板存储器575是外部存储器。取而代之,模板存储器也可以是组装在头部检测部570内的存储元件。
(检测部)
图28是检测部540执行的处理的概念图。参照图25至图28对检测部540的处理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初期调整部110对检测部540进行初期设定。初期调整部110可以使用例如离开照相机530指定的距离并且正对着照相机530的人的照片数据。初期调整部110调整图案匹配部574执行的匹配处理所使用的有关阈值的参数。初期调整部110可以调整照片数据的亮度分布或颜色分布。其结果,检测部540能适当地提取观察者的面部的区域。
初期调整部110也可以调整用于计算多个观察者之间的距离的基准值。在模板存储器575中存储作为基准而被使用的有关图像的数据。初期调整部110将上述的照片数据的面部的部分的大小与模板存储器575的面部图像的大小(图28中用符号“FLEN”来表示)相比较,计算出这些大小之间的相互对比量。
在该期间,初期调整部110可以利用测试图像执行有关对被视觉认知的立体影像的评价及调整作业。在最适合的观察距离观察的观察者可以观察测试图像并评价立体影像的易观看性或模糊/融像的程度。观察者可以利用显示电路140来调谐灰度特征。观察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视差图像,变更左图像和右图像之间的视差量(例如,利用线性系数的强弱控制或水平方向的偏移量的调整)。其结果,在基准设定部576设定的基准点(图28中用星符号表示的点),可以立体地察觉测试图像。
如图28所示,照相机530拍摄观察者存在的区域。关于摄影范围,例如可以将来自显示装置100B的视角设定为“100”。此外,可以将观察者和显示装置100B之间的距离设定为“1.5m”到“6米”或到“7米”的范围。
照相机530将表示观察者存在的区域的图像数据输出到头部检测部570。头部检测部570提取由图像数据表示的人的头部。
照相机530还将表示观察者存在的区域的图像数据输出到基准设定部576。基准设定部576设定基准点(图28中用星符号表示的点)。基准点被用于检测由图像数据表示的对象的相对的大小。
在图28的照片中,被拍摄了2名观察者(图28中示为“观察者A”及“观察者B”)。位置检测部580检测2名观察者的头部的位置。位置检测部580计算2名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图28中用符号“Len_AB”来表示)、从基准点到一方的观察者(图28中为“观察者A”)的距离(图28中用符号“Len_A”来表示)、从基准点到另一方的观察者(图28中为“观察者B”)的距离(图28中用符号“Len_B”来表示)。
位置检测部580可以利用以下的公式取得上述的距离数据。在以下的公式中,符号“slen_A”表示头部检测部570提取的“观察者A”的头部的大小。符号“slen_B””表示头部检测部570提取的“观察者B”的头部的大小。符号“slen_AB”表示“观察者A”的头部和“观察者B”的头部之间的距离。符号“Rface”是图像数据的头部的大小和模板存储器575的面部图像的大小之间的相对比。
[数15]
Len_A=slen_A×Rface
[数16]
Len_B=slen_B×Rface
[数17]
Len_AB=slen_AB×Rface
判断部585可以将从上述的公式15至17获得的距离数据作为基准,判断观察者是否移动了。如果上述的三种距离数据中有两个变化了在左图像和右图像之间设定的视差量的一半的距离以上的距离,则判断部585可以判断观察者已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判断部585向控制部560输出位置信息。控制部560根据位置信息,执行用于变更显示部510的图像的显示模式的控制。
如图27所示,轮廓检测部572被输入表示彩色图像的图像信号(图像数据)。轮廓检测部572基于图像数据取得有关轮廓的轮廓信息。
以下的行列式是作为2维滤波器由轮廓检测部572使用的举例示出的行列式。
[数18]
轮廓检测部572利用“公式18”所表示的2维滤波器,计算图像数据内的微分矢量。以下的公式表示被计算出的微分矢量。在以下的公式中,符号“i”表示图像数据中的“X坐标”。符号“j”表示图像数据中的“y坐标”。符号“xd(i、j)”表示对应于图像数据中的位置的“x轴方向”的微分矢量的函数。符号“yd(i、j)”表示对应于图像数据中的位置的“y轴方向”的微分矢量的函数。符号“k(i-n,j-m)”表示对应于图像数据中的位置的图像数据的值。
[数19]
轮廓检测部572可以利用上述“公式19”表示的微分矢量,计算微分矢量的大小。另外,在以下的公式中,符号“stv(i、j)”表示对应于图像数据中的位置的微分矢量的大小。
[数20]
以下的公式是轮廓检测部572所用的判断式。在以下的公式中,符号“E(i、j)”表示对应于图像数据中的位置的判断结果。如果“E(i、j)=1”表示的关系成立,则图像数据中的位置“(i、j)”所对应的像素含有轮廓。在其它的情况下,图像数据中的位置“(i、j)”所对应的的像素不含轮廓。符号“TH2”是轮廓检测部572的判断处理所用的阈值。其结果,轮廓检测部572的判断结果被二值化。
[数21]
利用上述公式21所得到的轮廓信息从轮廓检测部572输出到提取部573。
来自照相机530的图像数据还被输出到颜色检测部571。颜色检测部571根据图像数据中的颜色分布执行簇分类。颜色检测部571执行从图像数据到颜色信息的变换处理,以便在从簇分类得到的簇区域内,将“1.0”的输出值分配给表示肤色或接近肤色的颜色的像素包含得较多的簇区域。颜色检测部571执行从图像数据到颜色信息的变换处理,以便将低于“1.0”的输出值分配给表示肤色或接近肤色的颜色的像素较少的簇区域。颜色信息被从颜色检测部571输出到提取部573。
提取部573基于轮廓信息和颜色信息,提取用于识别图像数据中的观察者的特征量。特征量可以通过将轮廓信息和颜色信息线性结合来取得。取而代之,特征量也可以从对轮廓信息和颜色信息的非线性变换处理来取得。
如上所述,如果表示肤色或接近肤色的像素较多,则分配给颜色信息的输出值变大。如果表示肤色或接近肤色的像素较少,则分配给颜色信息的输出值变小。因此,颜色信息可以作为用于强调轮廓信息或减弱轮廓信息的系数来利用。例如,提取部573可以将颜色信息的数据和轮廓信息的数据相乘来提取特征量。另外,提取部573也可以不使用颜色信息。提取部573也可以只依赖于轮廓信息提取特征量。
图29是图案匹配部574所执行的处理的概念图。参照图27和图29对图案匹配部574所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29示出了模板存储器575所存储的举例所示的形状数据(图29中用符号“Tp(k,s)”来表示)。模板存储器575可以存储多种类的形状数据。
图案匹配部574从模板存储器575读取形状数据,将从提取部573输出的有关特征量的数据与形状数据相比较。其结果,作为位置信息来对待的对象的区域被决定。在本实施例中,面部的区域作为对象的区域被提取。取而代之,也可以将观察者的区域(上半身或全身)或面部的一部分(眼、鼻子或嘴)作为对象的区域而提取。
因为图案匹配部574将面部的区域作为对象的区域而提取,所以模板存储器575保存关于面部的区域的标准的形状数据。形状数据可以是从各个方向拍摄的面部的数据。如果将观察者的区域(上半身或全身)作为对象的区域来对待,模板存储器575可以保存关于人的上半身及/或全身的形状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形状数据可以是从各个方向拍摄的人的上半身及/或全身的数据。如果将面部的一部分(眼、鼻子或嘴)作为对象的区域来对待,存储器575模板可以保存关于面部的一部分(眼、鼻子或嘴)的形状的数据。
图案匹配部574以形成从模板存储器575读取的形状数据(图像数据)的任意的像素为中心,设定矩形区域的多个候补。图案匹配部574利用以下的评价函数(在以下的公式中用符号“R(i,j,Wp,Hp)”来表示)评价特征量和形状数据之间的一致程度。另外,在以下的公式中,符号“Wp”表示被设定的矩形区域中的水平方向的像素数。符号“Hp”表示被设定的矩形区域中的垂直方向的像素数。符号“p”表示模板的数量。
[数22]
图案匹配部574利用以下的公式提取对象的区域。
[数23]
图案匹配部574计算由上述的“公式22”所表示的评价函数的最大值。在上述的“公式23”中,用符号“max”表示的函数是用于计算评价函数的最大值的函数。上述的公式中,符号“THMR”表示针对评值函数而决定的阈值。如果评价函数的最大值超过阈值,图案匹配部574将对应的候补的矩形区域作为对象的区域而提取。如果超过阈值的候补的矩形区域不存在,图案匹配部574输出从位置检测部580输出的图像信息。有关利用上述的“公式23”所获得的对象的区域的数据作为位置信息而被输出到控制部560。
图30是显示装置100B的概要图。图31是图30所示的显示装置100B的显示部510的概要图。参照图25、图30以及图31,对基于显示部510的图像的显示模式进行说明。另外,有关图31所示的坐标及子像素的名称与第1实施例相同。
图30示出观察者的左眼和右眼。观察者与显示装置100B相距适视距离。
如图31所示,显示部510利用子像素(X1,Y1)及子像素(X2,Y1)设定显示右图像的显示组RDG1。显示部510利用子像素(X3,Y2)及子像素(X4,Y2)设定显示右图像的显示组RDG2。显示部510利用子像素(X5,Y3)及子像素(X6,Y3)设定显示右图像的显示组RDG3。
图30所示的符号“R2”表示子像素(X1,Y1)、子像素(X3,Y2)及子像素(X5,Y3)的组。图30所示的符号“R1”表示子像素(X2,Y1)、子像素(X4,Y2)及子像素(X6,Y3)的组。
如图30所示,分离部520包含多个遮断区域521。遮断区域521之间形成开口部522。从显示组RDG1至RDG3射出的影像光通过开口部522到达观察者的右眼。另一方面,遮断区域521遮断朝向左眼的来自显示组RDG1至RDG3的影像光。因此,观察者用右眼只能观察到由显示组RDG1至RDG3显示的右图像。
如图31所示,显示部510利用子像素(X3,Y1)及子像素(X4,Y1)设定显示左图像的显示组LDG1。显示部510利用子像素(X5,Y2)及子像素(X6,Y2)设定显示左图像的显示组LDG2。显示部510利用子像素(X7,Y3)及子像素(X8,Y3)设定显示左图像的显示组LDG3。
图30所示的符号“L2”表示子像素(X3,Y1)、子像素(X5,Y2)及子像素(X7,Y3)的组。图30所示的符号“L1”表示子像素(X4,Y1)、子像素(X6,Y2)及子像素(X8,Y3)的组。
从显示组LDG1至3LDG射出的影像光通过开口部522到达观察者的左眼。另一方面,遮断区域521遮断朝向右眼的来自显示组LDG1至LDG3的影像光。因此,观察者用左眼只能观察到显示组LDG1至LDG3显示的左图像。
图32是显示装置100B的概要图。参照图32对显示装置100B进行说明。
图32示出了开口部522。开口部522的倾斜角为“3∶2”。另外,视差数被设定为“2”。
图33表示观察者在水平方向移动前和移动后的显示装置100B。参照图25和图33对显示装置100B进行说明。
在图33中,观察者向左方移动眼间距离的一半的距离。此时,检测部540检测观察者的移动。其结果,表示观察者的移动以及移动量的信号作为位置信息从检测部540输出到控制部560。控制部560控制显示电路140,使显示部510变更显示模式。
另外,如果显示部510不变更显示模式,观察者用右眼不仅观察到符号“R1”所示的子像素的组所显示的右图像,而且还观察到符号“L2”所示的子像素的组所显示的左图像。同样,如果显示部510不变更显示模式,观察者用左眼不仅观察到符号“L1”所示的子像素的组所显示的左图像,而且还观察到符号“R2”所示的子像素的组所显示的右图像。如上所述,由于产生串扰,所以观察者不能适宜地观察到显示部510所显示的立体影像。
图34是显示部510的显示模式的变更动作的概要图。参照图25、图31、图33以及图34,对显示部510的显示模式的变更动作进行说明。
显示部510根据检测部540输出的位置信息重新编组显示组。图34中,用实线表示的矩形框表示参照图31所说明的显示组RDG1至RDG3。图34中,用虚线表示的矩形框表示随着参照图33所说明的观察者的水平移动,重新设定的显示组REG1至REG3。在显示组REG1至REG3显示显示组RDG1至RDG3所显示的右图像。
显示组REG1利用子像素(X2,Y1)和子像素(X3,Y1)而被设定。与显示组RDG3相同,显示组REG1包含G子像素和B子像素。因此,显示组REG1也可以显示显示组RDG3所显示的图像。
显示组REG2利用子像素(X4,Y2)和子像素(X5,Y2)而被设定。与显示组RDG1相同,显示组REG2包含R子像素和G子像素。因此,显示组REG2也可以显示显示组RDG1所显示的图像。
显示组REG3利用子像素(X6,Y3)和子像素(X7,Y3)而被设定。与显示组RDG2相同,显示组REG3包含B子像素和R子像素。因此,显示组REG3也可以显示显示组RDG2所显示的图像。
图33所示的符号“R2’”表示子像素(X2,Y1)、子像素(X4,Y2)及子像素(X6,Y3)的组。图33所示的符号“R1’”表示子像素(X3,Y1)、子像素(X5,Y2)及子像素(X7,Y3)的组。
图35是显示部510的显示模式的变更动作的概要图。参照图31、图33以及图35对显示部510的显示模式的变更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34中,用实线表示的矩形框表示参照图31所说明的显示组LDG1至LDG3。图35中,用虚线表示的矩形框表示随着参照图33所说明的观察者的水平移动,重新设定的显示组LDG1至LDG3。在显示组LEG1至LEG3显示显示组LDG1至LDG3所显示的左图像。
显示组LEG1利用子像素(X4,Y1)和子像素(X5,Y1)而被设定。与显示组LDG3相同,显示组LEG1包含R子像素和G子像素。因此,显示组LEG1也可以显示显示组LDG3所显示的图像。
显示组LEG2利用子像素(X6,Y2)和子像素(X7,Y2)而被设定。与显示组LDG1相同,显示组LEG2包含B子像素和R子像素。因此,显示组LEG2也可以显示显示组LDG1所显示的图像。
显示组LEG3利用子像素(X8,Y3)和子像素(X9,Y3)而被设定。与显示组LDG2相同,显示组LEG3包含G子像素和B子像素。因此,显示组LEG3也可以显示显示组LDG2所显示的图像。
图33所示的符号“L2’”表示子像素(X4,Y1)、子像素(X6,Y2)及子像素(X8,Y3)的组。图33所示的符号“L1’”表示子像素(X5,Y1)、子像素(X7,Y2)及子像素(X9,Y3)的组。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原理在于即使观察者移动也可以让观察者适宜地观察图像。另外,与上述的各种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的原理也具有以下有利的特征。
本实施例的原理在于,如果分离部和显示部的距离恒定,则可以设定比以往技术更短的适视距离。
本实施例的原理在于,因为允许设定较大的开口部,所以能有效地降低波纹。如果利用具有比利用在水平方向排列的多个子像素而设定的显示组的水平宽度还窄的开口宽度的分离部,也能降低串扰。
本实施例的原理在于,在某一视点观察者所观察的图像的颜色均衡几乎不会失衡。即使观察者在水平方向移动,也几乎不会产生颜色波纹。
图36是显示模式的其它的变更动作的概要图。参照图32和图36对显示模式的变更动作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原理不依赖于分离部的开口部的倾斜角。图36所示的斜面屏障的开口部具有“3∶1”的倾斜角。因此,图36的斜面屏障能够达成比参照图32说明的利用“3∶2”的倾斜角而设计的斜面屏障还小的串扰。另外,图36的斜面屏障有时产生比参照图32说明的斜面屏障大的波纹。然而,波纹可通过上述的各种实施例所说明的凹槽结构消除。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显示组包含两个子像素,所以凹槽结构的最大开口宽度可以被设定为子像素间距的两倍以下的值。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不必要的子像素的露出减少,所以不容易产生串扰。
如果垂直周期幅度被设定成使由上述的公式10决定的参数“nnd”成为连续的整数值的中间值或接近中间值的值,则即使存在斜面屏障的制造误差,也能大幅度地降低波纹。凹槽结构可以按照第1实施例或第2实施例所说明的原理来设计。
形成凹槽结构的要素可以是三角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进一步取而代之,这些要素的轮廓也可以为曲线(例如,椭圆弧)。
凹槽结构的凸部的突出方向可以是相对于水平线或开口部的中心线呈直角。
图37和图38是显示模式其它变更动作的概要图。参照图37和图38对显示模式变更动作进行说明。
图37和图38的上侧的图示出第1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所说明的阶梯屏障的开口部。本实施例也适用于使用这些阶梯屏障的情况。如果显示模式配合观察者的移动而被切换,观察者可以适宜地观察立体影像。
(第4实施例)
(显示装置)
图39是第4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C的概要方框图。参照图39对显示装置100C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3实施例共同的要素赋予相同符号。对赋予相同符号的要素引用第3实施例的说明。
与第3实施例相同,显示装置100C包含初期调整部110、屏障调整电路130、显示电路140、存储介质170、显示部510、照相机530、检测部540、切换部550、控制部560。显示装置100C还包含分离部610、决定部620。
存储介质170存储有关将用于供左眼观察的左图像及用于供右眼观察的右图像合成的视差图像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被从存储介质170传送到显示电路140。显示电路140处理图像数据,生成驱动信号。驱动信号被从显示电路140传送到显示部510。显示部510根据驱动信号显示视差图像(2D)。
分离部610可以是与显示部510分离配置的视差屏障。作为视差屏障,举例示出斜面屏障和阶梯屏障。分离部610具备决定上述的开口部的大小和形状的遮断部。遮断部遮断从显示部510射出的影像光,开口部允许影像光透过。因此,影像光通过开口部能够到达观察者的眼睛。分离部610以让与左图像相对应的影像光射入存在于指定位置的观察者的左眼,让与右图像相对应的影像光射入右眼的方式而形成。此外,分离部610还以让遮断部遮断朝向左眼的右图像的影像光及朝向右眼的左图像的影像光的方式而形成。
屏障调整电路130执行对分离部610的控制。例如,分离部610的形状及显示部510和分离部610之间的距离通过屏障调整电路130而被调整。
照相机530拍摄观察显示部510所显示的影像的观察者所存在的区域,并生成图像数据。图像数据被从照相机530输出到检测部540。检测部540利用图像数据,取得观察者的位置及与位置的变化有关的位置信息。
与第3实施例不同,位置信息不仅被输入到控制部560而且也被输入到决定部620。决定部620利用屏障调整电路130,控制分离部610。
图40是决定部620的概要方框图。参照图39和图40对决定部620进行说明。
决定部620具备宽度决定部621、初期化部622、区域确认部623、透光率决定部624、更新部625。检测部540生成的位置信息被输入到幅度决定部621。宽度决定部621根据位置信息决定遮断影像光的遮断区域的位置、允许影像光透过的开口部的位置和开口部的宽度。初期化部622将成为处理对象的区域设定成指定的初期位置。区域确认部623执行有关处理对象的区域的确认处理。透光率决定部624决定处理对象的区域的透光率。如果对分离部610的整体的处理还没有完成,更新部625重新设定成为处理对象的区域。
图41是分离部610的概要图。参照图39至图41对分离部61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分离部610作为斜面屏障而被使用。取而代之,分离部610也可以使用其它种类的屏障构件(例如,阶梯屏障)。
分离部610包含第1区域611、第2区域612、第3区域613。第1区域611是通过宽度决定部621作为遮断区域而被决定的区域。第2区域612是通过宽度决定部621作为开口部而被决定的区域。第3区域613是透光率根据宽度决定部621所决定的开口部的宽度而变动的区域。区域确认部623从第1区域611、第2区域612以及第3区域613识别相当于处理对象的区域的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宽度决定部621从预先决定的两个默认值(图41中用符号“W1”、“W2”来表示)中决定开口部的宽度。取而代之,宽度决定部621也可以根据显示装置100C的使用环境来设定作为开口部的宽度而被使用的两个值。
分离部610可以利用液晶层和施加到液晶层的电压设定透光率。作为分离部610举例示出TFT液晶装置。在第1区域611,电压被调整以达到“0%”的透光率。在第2区域612,电压被调整以达到“100%”的透光率。
如果与第2区域612相邻的第3区域613的透光率被设定为“0%”,观察者会观察到波纹图案。如果与第2区域612相邻的第3区域613的透光率被设定为“100%”,观察者也会观察到波纹图案。宽度决定部621根据位置信息,在宽度尺寸“W1”、“W2”之间决定观察者不会观察到波纹图案的开口宽度。透光率决定部624决定与被决定的开口宽度相应的透光率。第3区域613被施加与被决定的透光率相应的电压。在本实施例中,第3区域613作为调整区域而被举例示出。
例如,宽度尺寸“W2”可以被设定为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2倍”的值。宽度尺寸“W1”可以被设定为与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相同的值。如果第3区域613的透光率被设定为“50%”,则具有水平方向的子像素间距的“1.5倍”的宽度尺寸的开口部可以通过第2区域612和第3区域613而被定形。如果能适当地设定针对第3区域613的透光率,可以有效地降低波纹。
在本实施例中,波纹是在电控制下得以降低的。因此,与依赖于机械的加工精度而降低波纹的技术不同,不需要精密的加工技术也能降低波纹。
本实施例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第3实施例。开口部的宽度尺寸或位置可以根据观察者的头部的位置变动,与显示部的图像的显示模式相配合来进行调整。例如,开口部的水平位置可以根据观察者的移动来变更。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屏障间距得以维持。本实施例的原理不依赖于视差数。例如,即使是在超过“2”的视差数的条件下,本实施例的原理也有效。
另外,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位置也可以被固定。在这种情况下,第2区域被施加用于实现“100%”透光率的电压。此外,“0%”透光率的第1区域也可以利用进行了遮蔽处理的玻璃或薄膜来形成。
本实施例的原理不仅适合应用于斜面屏障,而且也能适合应用于阶梯屏障或纵条纹遮断。
作为在上述的各种实施例中所说明的显示部,举例示出等离子显示器、液晶显示器或有机EL显示器。
在上述的各种实施例中,显示组被设定成包含在水平方向相邻的两个子像素。取而代之,显示组也可以被设定成包含超过“2”个的子像素。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被设定的全部视点,观察者作为一个像素来认知的区域(相当于图2所示的矩形区域FPR的区域)中在垂直方向上排列的子像素的数量和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子像素的数量之间的比能达到均一。此外,优选以不使显示组的宽度相对于开口部的宽度尺寸过大的方式来设定显示组中的子像素的数量。
在第3实施例和第4实施例中,利用由照相机取得的图像数据。另外,图像数据也可以通过多个照相机来获得。如果利用从多个照相机获得的图像数据,能提高头部的位置的检测精度。
另外,检测部除了摄像数据以外还可以测量时间TOF(Time ofFlight)(TOF法)。如果测量从LED的照明光照射到对象物体(观察者)的时刻起到反射光返回为止的时间,能适当地检测出显示装置和对象物体之间的距离。另外,作为上述的追踪技术,可以使用利用了电磁力的3维的位置测量技术。
显示装置可以根据观察者的头部的位置控制视差图像的配置。例如,显示装置可以利用CPU或GPU实时地计算视差图像的配置。取而代之,显示装置也可以从预先准备的LUT选择视差图像的配置。
上述的各种实施例的原理不受屏障结构的限制。作为分离部可以使用斜面屏障、阶梯屏障或纵条纹屏障。或者,即使在使用具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开口模式的屏障结构的情况下,上述实施例的原理也有效。
图42是其它的屏障结构的概要图。参照图42对其它的屏障结构进行说明。
显示部设定显示左图像或右图像的显示组。最上方的显示组和最下方的显示组沿垂直方向排列,而中央的显示组相对于其它的显示组向右偏离一个子像素部分。屏障结构可以具有配合被设定的显示组的模式而形成的矩形状的开口部。
在本实施例中,子像素具有“3∶1”的纵横比。取而代之,子像素也可以具有其它的比率。例如,子像素也可以具有“5∶1”的纵横比。对斜面屏障或阶梯屏障设定的倾斜角根据子像素的纵横比来设定。如果根据第1实施例,屏障结构的开口部的倾斜角被设定为“5∶2”。如果根据第2实施例,屏障结构的开口部的倾斜角被设定为“5∶1”。
图43是具备柱状透镜的显示装置的概要图。参照图43对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替代参照上述的各种实施例所说明的屏障结构,也可以使用柱状透镜。在这种情况下,柱状透镜作为分离部而发挥其功能。
图44是显示装置的概要图。参照图44对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参照上述的各种实施例所说明的屏障结构也可以不配置在观察者和显示部之间。例如,如果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部,则屏障结构可以配置在液晶面板和光源之间。
图45是显示装置的概要图。参照图45对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如果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部,则屏障结构可以不是必须的。例如,如果光源具有条纹状的发光区域,则不使用屏障结构也能获得上述的各种实施例所带来的有益的效果。
可以使用用于适当地设定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凹槽结构的垂直周期幅度的要素。例如,可以设置有关垂直周期幅度的判断要素,以便设定不会让凹槽结构本身引起波纹图案的垂直周期幅度。
在上述的各种实施例中对具有三角形状的凸部的凹槽结构进行了说明。取而代之,凹槽结构也可以具有锯齿状、锯齿状、矩形状、梯形状、平行四边形状或新月状的轮廓。凹槽结构的轮廓也可以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或与其近似的函数来描述。上述的各种实施例的原理并不限于凹槽结构的轮廓部所描述的特定的形状。
在上述的各种实施例中,也可以利用凸部(及/或凹部)形状不均一的凹槽结构。“形状不均一的凸部(及/或凹部)”这一术语是指在一个凹槽结构内设定多个凹槽深度。
在上述的各种实施例中,以子像素为基准来决定凹槽结构的各种尺寸。取而代之,也可以将用于图像显示的最小的元件作为凹槽结构的设计的基准。例如,可以将包含多个子像素的像素作为凹槽结构的设计的基准来使用。
上述的实施例所说明的各种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的特征。
上述的实施例的一方面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利用矩阵状配置的多个显示元件显示用左眼观察的左图像和用右眼观察的右图像的合成图像的显示部。该显示部从所述多个显示元件中规定用于显示所述左图像及所述右图像的其中一方的多个第1元件组和用于显示所述左图像及所述右图像的另一方的多个第2元件组。所述多个第1元件组包含配置于第1垂直位置的第1高组和配置于与所述第1垂直位置不同的第2垂直位置的第2高组。所述多个第2元件组包含在水平方向与所述第1高组相邻的第1邻接组和在水平方向与所述第2高组相邻的第2邻接组。所述第1邻接组包含与所述第1高组相邻的第1邻接元件。所述第2邻接组包含与所述第2高组相邻的第2邻接元件。所述第1邻接元件以与所述第2邻接元件不同的发光颜色发光。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利用矩阵状配置的多个显示元件显示用左眼观察的左图像和用右眼观察的右图像的合成图像,所以显示装置可以向观察者提供立体影像。如果观察者的观察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者有时会观察到与第1高组相邻的第1邻接组的第1邻接元件及与第2高组相邻的第2邻接组的第2邻接元件。由于第1邻接元件以与第2邻接元件不同的发光颜色发光,因此不容易产生强的波纹。因为几乎不依赖于遮断来自显示部的影像光的屏障结构的开口部的宽度而能降低波纹,所以串扰不容易增大。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多个第1元件组可以相对于垂直线以指定的角度倾斜地排列而形成第1组列。所述多个第2元件组可以以所述指定的角度倾斜而形成第2组列。所述第1组列及所述第2组列可以沿水平方向交替地排列。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第1组列和第2组列相对于垂直线以指定的角度倾斜,所以可以设定观察者在一个视点作为一个像素而认识的区域的纵横比。因此,观察者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影像。
在上述的结构中,显示装置还具备分离部,该分离部与所述显示部分开配置,将所述合成图像的影像光分离成与所述左图像对应的左影像光和与所述右图像对应的右影像光。所述分离部可以包含遮断所述影像光的多个遮断区域。在该多个遮断区域之间可以形成允许所述影像光透过的开口部。该开口部可以沿所述第1组列或所述第2组列而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分离部通过规定沿第1组列或第2组列延伸的开口部的遮断区域遮断影像光,因此可以适当地分离左图像的影像光和右图像的影像光。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遮断区域可以包含朝向相对于所述垂直线以所述规定的角度倾斜的所述开口部的中心线突出的多个凸部。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通过朝向开口部的中心线突出的多个凸部可以适当地调整从开口部露出的显示元件的面积或形状,所以观察者不容易察觉到波纹。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遮断区域可以包含规定所述开口部的边界的第1轮廓部和与该第1轮廓部相对置的第2轮廓部。所述第1轮廓部及所述第2轮廓部可以向所述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1轮廓部和所述第2轮廓部之间的距离可以比所述第1元件组或所述第2元件组的水平宽度短。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沿开口部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1轮廓部及第2轮廓部之间的距离比第1元件组或第2元件组的水平宽度短,所以第1邻接元件及第2邻接元件容易被遮断区域遮蔽而不易被观察者看到。因此,观察者几乎察觉不到串扰。
在上述的结构中,显示装置还可以具备取得有关观察所述显示部显示的影像的观察者的位置的位置信息的取得部。所述显示部根据所述位置信息,从所述多个显示元件中选择所述多个第1元件组和所述多个第2元件组。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显示部根据位置信息从多个显示元件中选择多个第1元件组和多个第2元件组,因此即使观察者移动,观察者也能适宜地观察立体图像。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遮断区域可以包含可调整所述影像光的透光率的调整区域。该调整区域可以形成在所述开口部的周围。所述显示部可以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变更所述透光率。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开口部的形状通过调整区域根据位置信息而被适当地调整,因此,观察者能适宜地观察立体图像。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显示元件可以为子像素。
根据上述结构,显示装置可以利用子像素适当地显示立体图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上述的各种实施例的原理可适合应用于显示立体图像的装置。上述的原理尤其有益于便携式的显示装置(例如,平板设备)。

Claims (7)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部,利用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子像素来显示用左眼观察的左图像和用右眼观察的右图像的合成图像;和
分离部,与所述显示部分开配置,将所述合成图像的影像光分离成与所述左图像对应的左影像光和与所述右图像对应的右影像光,其中,
所述显示部,从所述多个子像素中规定用于显示所述左图像及所述右图像的其中一方的多个第1元件组和用于显示所述左图像及所述右图像的另一方的多个第2元件组,
所述多个第1元件组包含配置于第1垂直位置的第1高组和配置于与所述第1垂直位置不同的第2垂直位置的第2高组,
所述多个子像素包含所述第1高组所包含的第1子像素及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第1子像素相邻的第2子像素,
所述第1子像素为R子像素、G子像素、B子像素中的一个子像素,
所述第2子像素为所述R子像素、所述G子像素、所述B子像素中的除了所述第1子像素以外的一个子像素,
所述多个第2元件组包含在水平方向与所述第1高组相邻的第1邻接组和在水平方向与所述第2高组相邻的第2邻接组,
所述第1邻接组包含与所述第1高组相邻的第1邻接元件,
所述第2邻接组包含与所述第2高组相邻的第2邻接元件,
所述第1邻接元件以与所述第2邻接元件不同的发光颜色发光,
所述分离部包含遮断所述影像光的多个遮断区域,
所述多个遮断区域之间的允许所述影像光透过的开口部,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于所述第1子像素的一部分与整个所述第2子像素之前,或者形成于整个所述第1子像素与所述第2子像素的一部分之前,或者形成于整个所述第1子像素与整个所述第2子像素之前,
所述开口部相对于垂直线以指定的角度倾斜地延伸,
所述遮断区域包含规定所述开口部的边界的第1轮廓部和与该第1轮廓部相对置的第2轮廓部,
所述第1轮廓部及所述第2轮廓部向以所述指定的角度倾斜的所述开口部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
所述第1轮廓部和所述第2轮廓部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1元件组或所述第2元件组的水平宽度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1元件组以所述指定的角度倾斜地排列而形成第1组列,
所述多个第2元件组以所述指定的角度倾斜而形成第2组列,
所述第1组列及所述第2组列沿所述水平方向交替地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断区域包含朝向所述中心线而突出的多个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取得部,取得有关观察所述显示部显示的影像的观察者的位置的位置信息,其中,
所述显示部,根据所述位置信息从所述多个子像素中选择所述多个第1元件组和所述多个第2元件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断区域包含能够调整所述影像光的透光率的调整区域,
所述调整区域形成在所述开口部的周围,
所述显示部,根据所述位置信息变更所述透光率。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1元件组分别包括沿水平方向配置的多个所述子像素,
所述多个第2元件组分别包括沿水平方向配置的多个所述子像素,
所述第1轮廓部和所述第2轮廓部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1元件组或所述第2元件组的所述多个子像素的水平宽度以下。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部,利用矩阵状配置的多个子像素显示用左眼观察的左图像和用右眼观察的右图像的合成图像;和
分离部,与所述显示部分开配置,将所述合成图像的影像光分离成与所述左图像对应的左影像光和与所述右图像对应的右影像光,其中,
所述显示部,从所述多个子像素中规定用于显示所述左图像及所述右图像的其中一方的多个第1元件组和用于显示所述左图像及所述右图像的另一方的多个第2元件组,
所述多个第1元件组包含配置于第1垂直位置的第1高组和配置于与所述第1垂直位置不同的第2垂直位置的第2高组,
所述多个子像素包含所述第1高组所包含的第1子像素及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第1子像素相邻的第2子像素,
所述第1子像素为R子像素、G子像素、B子像素中的一个子像素,
所述第2子像素为所述R子像素、所述G子像素、所述B子像素中的除了所述第1子像素以外的一个子像素,
所述多个第2元件组包含在水平方向与所述第1高组相邻的第1邻接组和在水平方向所述第2高组相邻的第2邻接组,
所述显示部还规定所述第1邻接组和所述第1高组之间的第1边界元件,
所述显示部还规定所述第2邻接组和所述第2高组之间的第2边界元件,
所述第1边界元件以与所述第2边界元件不同的发光颜色发光,
所述分离部包含遮断所述影像光的多个遮断区域,
所述多个遮断区域之间的允许所述影像光透过的开口部,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于所述第1子像素的一部分与整个所述第2子像素之前,或者形成于整个所述第1子像素与所述第2子像素的一部分之前,或者形成于整个所述第1子像素与整个所述第2子像素之前,
所述开口部相对于垂直线以指定的角度倾斜地延伸,
所述遮断区域包含规定所述开口部的边界的第1轮廓部和与该第1轮廓部相对置的第2轮廓部,
所述第1轮廓部及所述第2轮廓部向以所述指定的角度倾斜的所述开口部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
所述第1轮廓部和所述第2轮廓部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1元件组或所述第2元件组的水平宽度以下。
CN201280061278.9A 2011-12-19 2012-12-19 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410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7100 2011-12-19
JP2011-277100 2011-12-19
PCT/JP2012/008108 WO2013094192A1 (ja) 2011-12-19 2012-12-19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1025A CN104041025A (zh) 2014-09-10
CN104041025B true CN104041025B (zh) 2017-03-29

Family

ID=48668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127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41025B (zh) 2011-12-19 2012-12-19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40746A1 (zh)
JP (1) JP5809293B2 (zh)
CN (1) CN104041025B (zh)
WO (1) WO20130941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9892B2 (ja) * 2012-07-09 2017-03-22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映像表示装置
JP2014110568A (ja) * 2012-12-03 2014-06-12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GB2527549A (en) * 2014-06-25 2015-12-30 Sharp Kk Image data redundancy for high quality 3D
KR102208965B1 (ko) * 2014-10-07 2021-0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3차원 이미지 센서 모듈 및 3차원 이미지 센서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283146B1 (ko) * 2014-12-30 2021-07-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체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4635398A (zh) * 2015-03-09 2015-05-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光栅控制方法
KR102415502B1 (ko) * 2015-08-07 2022-07-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사용자를 위한 라이트 필드 렌더링 방법 및 장치
CN105681778B (zh) * 2016-01-05 2018-07-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KR101835060B1 (ko) * 2016-06-30 2018-03-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무안경 입체 영상 표시장치
NL2020217B1 (en) * 2017-12-30 2019-07-08 Zhangjiagang Kangde Xin Optronics Mat Co Ltd Method for reducing moire patterns on a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KR102098286B1 (ko) * 2018-05-31 2020-04-07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무안경식 3차원 영상표시장치
CN112335235B (zh) * 2018-06-26 2022-09-23 京瓷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系统、平视显示器、移动体及图像显示方法
WO2020004275A1 (ja) * 2018-06-26 2020-01-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3次元表示装置、制御コントローラ、3次元表示方法、3次元表示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体
JP7188981B2 (ja) * 2018-11-05 2022-12-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3次元表示装置、3次元表示システム、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及び移動体
JP6500160B1 (ja) * 2018-12-27 2019-04-10 株式会社ドワンゴ 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表示媒体
EP3687168A1 (en) 2019-01-24 2020-07-29 Ultra-D Coöperatief U.A. Assigning view numbers to display elements of a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JP6758447B1 (ja) * 2019-03-28 2020-09-23 株式会社ドワンゴ 表示媒体、処理装置および処理プログラム
JP7337158B2 (ja) * 2019-06-21 2023-09-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3次元表示装置、3次元表示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体
WO2023275960A1 (ja) * 2021-06-28 2023-01-0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23112780A1 (ja) * 2021-12-13 2023-06-22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4127A (ja) * 1996-12-13 1998-06-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立体表示方法および立体表示装置
CN1735173A (zh) * 2004-08-11 2006-02-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中的图像信息生成方法
CN101398608A (zh) * 2007-09-25 2009-04-01 株式会社东芝 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以及立体影像显示方法
JP2011188142A (ja) * 2010-03-05 2011-09-22 Kenji Yoshida 中間画像生成方法、中間画像ファイル、中間画像生成装置、立体画像生成方法、立体画像生成装置、裸眼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立体画像生成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475A (ja) * 1984-07-01 1986-01-23 Canon Inc 撮像素子及び撮像装置
JP4015090B2 (ja) * 2003-09-08 2007-11-28 株式会社東芝 立体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4127A (ja) * 1996-12-13 1998-06-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立体表示方法および立体表示装置
CN1735173A (zh) * 2004-08-11 2006-02-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中的图像信息生成方法
CN101398608A (zh) * 2007-09-25 2009-04-01 株式会社东芝 立体影像显示装置以及立体影像显示方法
JP2011188142A (ja) * 2010-03-05 2011-09-22 Kenji Yoshida 中間画像生成方法、中間画像ファイル、中間画像生成装置、立体画像生成方法、立体画像生成装置、裸眼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立体画像生成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09293B2 (ja) 2015-11-10
CN104041025A (zh) 2014-09-10
WO2013094192A1 (ja) 2013-06-27
US20140340746A1 (en) 2014-11-20
JPWO2013094192A1 (ja) 2015-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1025B (zh) 显示装置
CN103595988B (zh)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EP1771014A1 (en) Stereoscopic image gener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664397B (zh) 用于生成三维图像的方法和装置
JP6278323B2 (ja) 自動立体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
CN105527718B (zh) 裸眼3d显示方法、显示系统和显示系统的模拟分析方法
CN104539935B (zh) 图像亮度的调节方法及调节装置、显示装置
US20170155893A1 (en) Variable barrier pitch correction
CN101133360A (zh) 视觉感知增强
JP2014016477A (ja) 映像表示装置
WO2012016092A2 (en)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with optical emission frequency control
JP2013527932A5 (zh)
WO2017117972A1 (zh) 三维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TWI661391B (zh) 立體影像調整方法與顯示裝置
CN206260049U (zh) 一种裸眼3d显示设备
CN106991715A (zh) 基于光场采集的光栅棱柱三维显示渲染方法
TW201320719A (zh) 立體畫像顯示裝置、畫像處理裝置及畫像處理方法
CN108271013A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CN101442683B (zh)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
Nam et al. 7.3: Auto‐Stereoscopic Swing 3D Display
CN104735440B (zh) 用于显示屏显示立体图像或视频的装置和方法
KR100911455B1 (ko) 입체 영상 관람용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2276252B1 (ko) 3d 필터의 부착오차가 보정된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 및 부착오차 보정방법
KR102267601B1 (ko) 최적의 3d을 제공할 수 있는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 및 입체영상 표시방법
CN111458897B (zh) 一种狭缝光栅裸眼3d显示器的串扰定量估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