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38456A - 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 - Google Patents

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38456A
CN104038456A CN201410240237.7A CN201410240237A CN104038456A CN 104038456 A CN104038456 A CN 104038456A CN 201410240237 A CN201410240237 A CN 201410240237A CN 104038456 A CN104038456 A CN 1040384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node
communication
sent
interferenc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402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38456B (zh
Inventor
韩圣千
陈盼
杨晨阳
黄伟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igu Ruituo Technology Ser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igu Ruituo Technology Servi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igu Ruituo Technology Servi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igu Ruituo Technology Servi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24023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384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38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8456A/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77990 priority patent/WO2015180553A1/en
Priority to US15/314,925 priority patent/US1006966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384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84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8Modification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Modifications for reducing effects due to line faults ; Receiver end 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overcoming line faul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07Relay station based processing for cell extension or control of coverage are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涉及D2D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第一节点接收来自干扰节点的干扰信号;所述第一节点以至少一个第二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有效地降低蜂窝网络对D2D通信的干扰。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不需要消耗基站的资源,信令交互少,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设备间(Device-to-Device,D2D)直接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传统的蜂窝网络下的D2D通信吸引了广泛注意。在D2D通信中,用户设备(UE)既可以通过基站和其它UE进行通信,还可以直接连接通信。D2D通信能够改善网络性能:提高频谱利用率,实现更好的覆盖,减少拥堵问题。还能够通过更高的数据速率、较低的功耗、以及更小的拥堵提高用户体验。
但是,获得上述益处是非常具有挑战的,因为蜂窝网络和D2D链接之间存在着干扰,例如:如果D2D通信使用蜂窝网络下行资源(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系统中,意味着D2D通信发生在下行时隙;在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系统中,意味着D2D通信发生在下行频率),蜂窝网络的基站的下行信号会对接收方D2D UE造成干扰,本文将这种情况下的干扰称为下行干扰,如图1(a)所示,UE1、UE2、UE3均在基站BS1的覆盖范围内,UE2与UE3为D2D通信对,UE2向UE3传输的过程当中,占用了小区下行信道,此时存在从基站BS1发射的下行信号对UE3接收UE2发射的信号的影响。又例如,如果D2D通信使用蜂窝网络上行资源(在TDD系统中,意味着D2D通信发生在上行时隙;在FDD系统中,意味着D2D通信发生在上行频率),其他UE向蜂窝网络的基站的上行信号会对接收方D2D UE造成干扰,本文将这种情况下的干扰称为上行干扰,如图1(b)所示,UE1、UE2、UE3均在基站BS1的覆盖范围内,UE2与UE3为D2D通信对,UE2向 UE3传输的过程当中,占用了小区上行信道,此时存在从UE1发射到基站BS1的上行信号对UE3接收UE2发射的信号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节点接收来自干扰节点的干扰信号;
所述第一节点以至少一个第二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节点,所述通信节点包括:
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干扰节点的干扰信号;
一发送模块,用于以至少一个第二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通过由D2D通信的发起方获取干扰信号,将干扰信号与待发送信号发送给D2D通信的接收方,使得能够在接收方实现干扰消除,从而有效地降低蜂窝网络对D2D通信的干扰。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不需要牺牲基站的资源,信令交互少,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为下行干扰场景示意图;
图1(b)为上行干扰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方面实施例的一种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方面实施例的一种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节点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方面实施例的另一种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节点的结 构框图;
图5为本方面实施例的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节点中合并模块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方面实施例的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节点中合并模块的确定单元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7为本方面实施例的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节点中合并模块的确定单元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8为本方面实施例的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节点中合并模块的确定单元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9为本方面实施例的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节点中合并模块的确定单元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10为本方面实施例的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节点中合并模块的合并单元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结构框图;
图11为本方面实施例的又一种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节点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若干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素)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为D2D通信对,“第一节点”为D2D通信中的发起方,“第二节点”为D2D通信的接收方,二者为同一基站覆盖范围内的UE,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智能设备等等。“第一”和“第二”仅用于区别在D2D通信中的角色,不表示节点必然具有不同功能。“干扰节点”指会对D2D通信造成干扰的(D2D通信占用的时频资源与该干扰节点所使用的无线资源相同)设备,这样的设备可为基站本身,也可为其他UE。例如:图1(a)中所示下行干扰场景,干扰节点为蜂窝网络的 基站BS1,图1(b)中所示的上行干扰场景,干扰节点为基站BS1覆盖范围内的其它UE,UE1。
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运行于D2D通信的发起方,也即第一节点。如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包括:
S210.第一节点接收来自干扰节点的干扰信号。
S220.所述第一节点以至少一个第二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干扰信号为在所述第一节点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的无线资源上接收到的来自所述干扰节点的信号,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在所述无线资源上能够接收到第一节点发送的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还能接收到来自干扰节点的干扰信号,第一节点发送的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可以用于在第二节点处的干扰消除,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中,第一节点至少在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的无线资源上处于全双工模式(假设其具有一个发射天线,一个接收天线),以能够在同样的无线资源上同时发射和接收信号,也即,向第二节点发送信号的同时接收干扰信号,有效地提高频谱效率。且为了减少处理时延,第一节点接收到干扰信号后,不解码该干扰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通过由D2D通信的发起方获取干扰信号,将干扰信号与待发送信号发送给D2D通信的接收方,使得能够在接收方实现干扰消除,从而有效地降低蜂窝网络对D2D通信的干扰。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不需要消耗基站的资源(例如,进行D2D链路与蜂窝网络的干扰协调),信令交互少,不会降低蜂窝网络用户的性能,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中,为了在第二节点处能够更好的实现干扰消除等,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在S220之前还包括:
S230.合并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合并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可以综合考虑第一节点的发射功率以及所述第二节点处的信干噪比(SINR)。在S220中,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所述合并后的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230进一步包括:
S231.第一节点分别确定:干扰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第一信道的第一信道特征h12、所述干扰节点与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信道的第二信道特征h13、以及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三信道的第三信道特征h23。其中,信道特征至少包括信道冲激响应。
S232.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2、第二信道特征h13、以及第三信道特征h23,合并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中,可在满足第一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约束前提下,根据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2、第二信道特征h13、以及第三信道特征h23,设计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的合并权重,以获得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的最大SINR。
在步骤S231中,信道的直接使用者可通过本领域中常用的信道估计算法确定对应的信道特征,非直接使用者可从信道的直接使用者获取相应的信道特征。例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a)中所示的下行干扰的场景,UE2为第一节点,UE3为第二节点,干扰节点为基站BS1。对于第一信道特征h12,第一节点UE2和基站BS1为第一信道的直接使用者,第一节点UE2可通过接收基站BS1的导频信号来进行信道估计,确定第一信道特征h12。也即,步骤S231包括:
S2311.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来自所述基站的导频信号确定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2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b)中所示的上行干扰的场景,UE2为第一节点,UE3为第二节点,干扰节点为基站BS1覆 盖范围内的另一个用户设备,图中所示为UE1。在该情况下,UE2和UE3在进行D2D通信之前需要确定可能对其造成干扰的干扰节点,并在确定干扰节点之后确定各信道特征。UE2可通过直接询问基站的方式确定干扰节点,之后再进行信道估计;或无需确定干扰节点,仅通过接收到的来自干扰节点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例如,步骤S231包括:
S2311’.第一节点UE2向基站BS1发送请求或监听基站BS1的调度信息。
由于D2D通信是由基站控制的,D2D通信所使用的资源由基站分配。因此,为了确定干扰节点并进而确定信道特征,UE2可向基站发出请求,或监听基站BS1在D2D通信所占用的无线资源上的调度信息,以获取能够用于确定干扰节点的相关信息。
S2312’获取可能的干扰节点的参考信号参数。
UE2通过监听基站BS1的调度信息能够获知参考信号参数;或者,基站BS1响应UE2的请求,可向其发送干扰节点的参考信号参数。UE2根据该参数接收干扰节点的参考信号,进而根据该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例如且不做为限制的:该参考信号可为LTE系统中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该参考信号是由UE向基站发射的大带宽的探测信号,UE在向基站发送上行信号之前,会按照基站指定的SRS参数(包括发送周期、频点等等)向基站发送SRS,基站根据接收到的SRS进行解调和信道状况评估等,以进行上行调度。在步骤S2312’中,第一节点获取基站发送的SRS参数。
S2313’.根据所述参数接收来自所述干扰节点的参考信号,并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确定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2
例如,UE2根据接收到的SRS参数,在对应的时频资源上接收到的信号即为干扰节点的SRS,进而根据该SRS进行信道估计,确 定出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干扰节点为其他UE的情况下,参考信号参数的获取也可由第二节点完成,第一节点从第二节点处获取该参数。
对于第二信道特征h13,干扰节点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为第二信道的直接使用者,上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可按照步骤S2311’-2313’确定第二信道特征h13,第一节点从第二节点处获取该第二信道特征h13。相应地,步骤S231包括:
S2314.获取来自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的第二信道特征h13
对于第三信道特征h23,第一节点以及对应的第二节点为第三信道的直接使用者。由于第一节点与对应的第二节点为D2D通信对,因此,在建立了D2D连接之后,第一节点即可根据来自第二节点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相应地,步骤S231包括:
S2315.所述第一节点建立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S2316.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所述第三信道特征h23
在步骤S232中,可按照下面的公式确定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的权重:
| w 1 | = A + D - ( A + D ) 2 - AC 2 B C - - - ( 1 )
| w 2 | = P 2 - | w 1 * | ( P 1 | h 12 | 2 + s I 2 + s n 2 ) - - - ( 2 )
其中,A=P2|h23|2
B = P 1 | h 12 | 2 | h 23 | 2 + | h 23 | 2 ( s I 2 + s n 2 )
C=2P1|h12||h13||h23|
D = P 1 | h 13 | 2 + σ n 2
且,w1为干扰信号的权重,w2为待发送信号的权重,P1为干扰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P2为第一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为第一节点的自干扰建模为加性高斯白噪声时的零均值方差,为第一信道 的加性高斯白噪声的零均值方差,上述两个方差对于第一节点来说均为已知参数。相应地:步骤S232包括:
S2321.获取所述干扰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P1
S2322.根据所述干扰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P1、所述第一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P2、以及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2、第二信道特征h13、以及第三信道特征h23,确定所述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的权重;
S2323.按照所述权重合并所述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
其中,无论干扰节点是基站还是其他UE,第一节点均可直接向基站获取该P1,因此,在步骤S2321中的获取为接收来自蜂窝网络的基站的所述干扰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P1
确定了上述权重,并按照上述权重合并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之后,即可向对应的第二节点发送合并后的信号。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上述方法中,各步骤的序号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步骤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能够执行上述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的通信节点,当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时,该通信节点为所述第一节点。如图3所示,该通信节点300包括:
接收模块310,用于接收来自干扰节点的干扰信号。
发送模块320,用于以至少一个第二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干扰信号为在所述通信节点300在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的无线资源上接收到的来自所述干扰节点的信号,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在所述无线资源上能够接收到通信节点300发送的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还能接收到来自干扰节点的干扰信号,通信节 点300发送的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可以用于在第二节点处的干扰消除,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节点至少在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的无线资源上处于全双工模式(假设其具有一个发射天线,一个接收天线),以能够在同样的无线资源上同时发射和接收信号,也即,向第二节点发送信号的同时接收干扰信号,有效地提高频谱效率。且为了减少处理时延,第一节点接收到干扰信号后,不解码该干扰信号。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节点获取干扰信号,将干扰信号与待发送信号发送给D2D通信的接收方,使得能够在接收方实现干扰消除,从而有效地降低蜂窝网络对D2D通信的干扰。使用本发明实施例通信节点进行D2D通信,不需要消耗基站的资源(例如,进行D2D链路与蜂窝网络的干扰协调),信令交互少,不会降低蜂窝网络用户的性能,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了在第二节点处能够更好的实现干扰消除等,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节点300还包括:
合并模块330,用于合并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合并模块330合并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可以综合考虑第一节点的发射功率以及所述第二节点处的SINR。发送模块320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合并模块330合并后的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合并模块330进一步包括:
确定单元331,用于分别确定干扰节点与所述通信节点300之间的第一信道的第一信道特征h12、所述干扰节点与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信道的第二信道特征h13、以及所述通信节点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三信道的第三信道特征h23。其中, 信道特征至少包括信道冲激响应。
合并单元33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道特征、第二信道特征、以及第三信道特征,合并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节点中,合并单元332可在满足第一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约束前提下,根据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2、第二信道特征h13、以及第三信道特征h23,设计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的合并权重为能够获得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的最大SINR。
所述确定单元331可通过本领域中常用的信道估计算法确定对应的信道特征,还可从信道的直接使用者获取相应的信道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a)中所示的下行干扰的场景,UE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节点,UE3为第二节点,干扰节点为基站BS1。对于第一信道特征h12,UE2和基站BS1为第一信道的直接使用者,UE2可通过接收基站BS1的导频信号来进行信道估计,确定第一信道特征h12。也即,如图6所示,确定单元331包括:
第一确定子单元3311,根据来自所述基站的导频信号确定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2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b)中所示的上行干扰的场景,UE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节,UE3为第二节点,干扰节点为基站BS1覆盖范围内的另一个用户设备,图中所示为UE1。在该情况下,UE2和UE3在进行D2D通信之前需要确定可能对其造成干扰的干扰节点,并在确定干扰节点之后确定各信道特征。UE2可通过直接询问基站的方式确定干扰节点,之后再进行信道估计;或无需确定干扰节点,仅通过接收到的来自干扰节点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相应地,如图7所示,确定单元331可包括:
发送/监听子单元3311’,用于向所述蜂窝网络的基站BS1发送请求或监听基站BS1的调度信息。
由于D2D通信是由基站控制的,D2D通信所使用的资源由基站 分配。因此,为了确定干扰节点并进而确定信道特征,UE2可通过发送/监听子单元3311’向基站发出请求,或监听基站BS1在D2D通信所占用的无线资源上的调度信息,以获取能够用于确定干扰节点的相关信息。
第一获取子单元3312’,用于获取可能的干扰节点的参考信号参数。
第一获取子单元3312’获取监听到的基站BS1的调度信息能够获知参考信号参数;或者,基站BS1响应UE2的请求,可向其发送干扰节点的参考信号参数。UE2根据该参数接收干扰节点的参考信号,进而根据该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例如且不做为限制的:该参考信号可为LTE系统中的SRS)该参考信号是由UE向基站发射的大带宽的探测信号,UE在向基站发送上行信号之前,会按照基站指定的SRS参数(包括发送周期、频点等等)向基站发送SRS,基站根据接收到的SRS进行解调和信道状况评估等,以进行上行调度。第一获取子单元3312’获取基站发送的SRS参数。
第一确定子单元3313’,用于根据所述参数接收来自所述干扰节点的参考信号,并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确定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2
例如,第一确定子单元3313’根据接收到的SRS参数,在对应的时频资源上接收到的信号即为干扰节点的SRS,进而根据该SRS进行信道估计,确定出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干扰节点为其他UE的情况下,参考信号参数的获取也可由第二节点完成,第一获取子单元3312’直接从第二节点处获取该参数。
对于第二信道特征h13,干扰节点与上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为第二信道的直接使用者,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节点300可在第二节点确定了第二信道特征h13后,直接从第二节点处获取该第二信道特征h13。相应地,如图8所示,确定单元331除图6或图7所示各单元外,还可 包括:
第二确定子单元3314,用于获取来自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的第二信道特征h13
对于第三信道特征h23,本实施例的通信节点300以及对应的第二节点为第三信道的直接使用者。由于通信节点300与对应的第二节点为D2D通信对,因此,在建立了D2D连接之后,通信节点300可根据来自第二节点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如图9所示,确定单元331还包括:
连接子单元3315,用于建立所述通信节点300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第三确定子单元3316,用于确定所述第三信道特征h23
合并单元332可按照上述公式(1)-(2)确定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的权重,且如图10所示的,合并单元332可包括:
第二获取子单元3321,用于获取所述干扰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P1
权重确定子单元3322,用于根据所述干扰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P1、所述第一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P2、以及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2、第二信道特征h13、以及第三信道特征h23,确定所述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的权重。
合并子单元3323,用于按照所述权重确定单元确定的权重合并所述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
其中,无论干扰节点是基站还是其他UE,通信节点300均可直接向基站获取该P1,因此,第二获取子单元321通过接收来自蜂窝网络的基站的所述干扰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P1的方式获取所述最大发射功率P1
合并子单元3323按照上述权重合并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之后,发送模块320即可向对应的第二节点发送合并后的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节点中各单元和/或模 块的发送功能可由同一个具有发送功能的模块实现;各单元和/或模块的接收功能可由同一个具有接收功能的模块实现。
图11为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节点11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并不对通信节点1100的具体实现做限定。如图11所示,所述通信节点1100可以包括:
处理器(processor)11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1120、存储器(memory)1130、以及通信总线1140。其中:
处理器1110、通信接口1120、以及存储器1130通过通信总线11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通信接口1120,用于与比如客户端等的网元通信。
处理器1110,用于执行程序1132,具体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具体地,程序1132可以包括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
处理器1110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存储器1130,用于存放程序1132。存储器1130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程序1132具体可以用于使得所述显示控制装置1100执行以下步骤:
第一节点接收来自干扰节点的干扰信号;
所述第一节点以至少一个第二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程序1132中各步骤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应步骤和单元中对应的描述,在此不赘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和模块的具体工作 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方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所述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所述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并非对本申请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申请的范畴,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30)

1.一种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节点接收来自干扰节点的干扰信号;
所述第一节点以至少一个第二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至少在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的无线资源上处于全双工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所述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之前还包括:
合并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在所述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中:
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所述合并后的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分别确定所述干扰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第一信道特征、所述干扰节点与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信道特征、以及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三信道特征;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一信道特征、第二信道特征、以及第三信道特征合并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节点为蜂窝网络的基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道特征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来自所述基站的导频信号确定所述第一信道特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节点为蜂窝网络中的用户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所述第一信道特征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蜂窝网络的基站发送请求;
获取干扰节点的参考信号参数;
根据所述参数接收来自所述干扰节点的参考信号,并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确定所述第一信道特征。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所述第二信道特征包括:
获取来自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的至少一个第二信道特征。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中:
满足所述第一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约束的条件下,合并所述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以获得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处的最大信干噪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包括:
获取所述干扰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
根据所述干扰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所述待发送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以及所述第一信道特征、第二信道特征和第三信道特征,确定所述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的权重;
按照所述权重合并所述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干扰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包括:
接收来自蜂窝网络的基站的所述干扰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的权重中,按照下面的公式确定所述权重:
| w 1 | = A + D - ( A + D ) 2 - AC 2 B C
| w 2 | = P 2 - | w 1 * | ( P 1 | h 12 | 2 + s I 2 + s n 2 )
其中,A=P2|h23|2
B = P 1 | h 12 | 2 | h 23 | 2 + | h 23 | 2 ( s I 2 + s n 2 )
C=2P1|h12||h13||h23|
D = P 1 | h 13 | 2 + s n 2
且,h12为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3为所述第二信道特征,h23为所述第三信道特征,w1为所述干扰信号的权重,w2为所述待发送信号的权重,P1为所述干扰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P2为所述第一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为所述第一节点的自干扰建模为加性高斯白噪声时的零均值方差,为所述第一节点与干扰节点之间信道的加性高斯白噪声的零均值方差。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分别确定干扰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第一信道特征、所述干扰节点与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二信道特征、以及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三信道特征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建立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所述第三信道特征。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为所述第一节点在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的无线资源上接收到的来自所述干扰节点的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4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特征包括信道冲激响应。
17.一种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节点包括:
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干扰节点的干扰信号;
一发送模块,用于以至少一个第二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节点至少在发送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的无线资源上处于全双工模式。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节点还包括:
一合并模块,用于合并所述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所述发送模块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能够接收到的方式发送所述合并后的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模块包括:
一确定单元,用于分别确定干扰节点与所述通信节点之间的第一信道特征、所述干扰节点与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信道特征、以及所述通信节点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三信道特征;
一合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道特征、第二信道特征、以及第三信道特征,合并干扰信号以及待发送信号。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节点为蜂窝网络的基站。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包括:
一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来自所述基站的导频信号确定所述第一信道特征。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节点为蜂窝网络中的用户设备。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包括:
一发送/监听子单元,用于向所述蜂窝网络的基站发送请求或监听上述基站的调度信息;
一第一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干扰节点的参考信号参数;
一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参数接收来自所述干扰节点的参考信号,并根据所述参考信号确定所述第一信道特征。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包括:
一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获取来自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的至少一个第二信道特征。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单元在满足所述通信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约束的条件下,合并所述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以获得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处的最大信干噪比。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并单元包括:
一第二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干扰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
一权重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干扰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所述待发送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以及所述第一信道特征、第二信道特征和第三信道特征,确定所述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的权重;
一合并子单元,用于按照所述权重确定子单元确定的权重合并所述干扰信号及待发送信号。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获取子单元接收来自蜂窝网络的基站的所述干扰信号的最大发射功率。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权重确定子单元按照下面的公式确定所述权重:
| w 1 * | = A + D - ( A + D ) 2 - AC 2 B C
| w 2 * | = P 2 - | w 1 * | ( P 1 | h 12 | 2 + s I 2 + s n 2 )
其中,A=P2|h23|2
B = P 1 | h 12 | 2 | h 23 | 2 + | h 23 | 2 ( s I 2 + s n 2 )
C=2P1|h12||h13||h23|
D = P 1 | h 13 | 2 + s n 2
且,h12为所述第一信道特征,h13为所述第二信道特征,h23为所述第三信道特征,w1为所述干扰信号的权重,w2为所述待发送信号的权重,P1为所述干扰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P2为所述通信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为所述通信节点的自干扰建模为加性高斯白噪声时的零均值方差,为所述通信节点与干扰节点之间信道的加性高斯白噪声的零均值方差。
30.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
一连接子单元,用于建立所述通信节点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一第三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三信道特征。
CN201410240237.7A 2014-05-30 2014-05-30 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 Active CN1040384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40237.7A CN104038456B (zh) 2014-05-30 2014-05-30 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
PCT/CN2015/077990 WO2015180553A1 (en) 2014-05-30 2015-04-30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node for device-to-device direct communication
US15/314,925 US10069661B2 (en) 2014-05-30 2015-04-30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node for device-to-device direct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40237.7A CN104038456B (zh) 2014-05-30 2014-05-30 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38456A true CN104038456A (zh) 2014-09-10
CN104038456B CN104038456B (zh) 2018-02-02

Family

ID=51469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40237.7A Active CN104038456B (zh) 2014-05-30 2014-05-30 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69661B2 (zh)
CN (1) CN104038456B (zh)
WO (1) WO201518055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80553A1 (en) * 2014-05-30 2015-12-03 Beijing Zhigu Rui Tuo Tech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node for device-to-device direct communication
CN105554805A (zh) * 2015-12-07 2016-05-04 中国矿业大学 用于蜂窝网络的带内全双工d2d通信链路干扰消除方法
CN107667563A (zh) * 2015-06-30 2018-02-06 英特尔Ip公司 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分布式链路调度技术
CN112882063A (zh) * 2021-01-12 2021-06-01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位模块以及通信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63645B2 (en) 2018-12-18 2021-07-13 XCOM Labs, Inc. Methods of wirelessly communicating with a group of devices
US10756795B2 (en) 2018-12-18 2020-08-25 XCOM Labs, Inc. User equipment with cellular link and peer-to-peer link
US11330649B2 (en) 2019-01-25 2022-05-10 XCOM Lab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of multi-link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US11895621B2 (en) * 2019-06-17 2024-0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delink operation
CN110996348A (zh) * 2019-11-05 2020-04-10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移动通信下行传输速率调节方法及相关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0246A (zh) * 2008-01-31 2009-08-0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设有中继站的通信系统的数据收发方法及装置
CN103117757A (zh) * 2013-01-21 2013-05-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接收方法及终端
WO2014027867A1 (en) * 2012-08-17 2014-02-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ter-link interference information sharing-based link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29550B2 (en) * 2013-02-01 2015-01-06 Department 13, LLC LPI/LPD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742090B2 (en) 2006-12-22 2010-06-22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Flexible segmented image sensor
US9072060B2 (en) 2008-06-03 2015-06-30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power control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US8103287B2 (en) * 2008-09-30 2012-01-24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solving wireless signal components
CN101895990B (zh) * 2010-06-13 2013-04-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接入方法、设备和系统
US9402034B2 (en) 2011-07-29 2016-07-26 Apple Inc. Adaptive auto exposure adjustment
CN103384161B (zh) * 2012-05-02 2018-0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Mimo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4350778A (zh) * 2012-05-31 2015-02-11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设备到设备(d2d)链路自适应
WO2014092479A1 (ko) * 2012-12-12 2014-06-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적응적인 블라인드 간섭 정렬 기반의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CN103781050B (zh) * 2014-01-09 2017-04-0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小区边缘d2d用户的资源分配方法
CN104038456B (zh) 2014-05-30 2018-02-02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00246A (zh) * 2008-01-31 2009-08-0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设有中继站的通信系统的数据收发方法及装置
WO2014027867A1 (en) * 2012-08-17 2014-02-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ter-link interference information sharing-based link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117757A (zh) * 2013-01-21 2013-05-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接收方法及终端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80553A1 (en) * 2014-05-30 2015-12-03 Beijing Zhigu Rui Tuo Tech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node for device-to-device direct communication
US10069661B2 (en) 2014-05-30 2018-09-04 Beijing Zhigu Rui Tuo Tech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node for device-to-device direct communication
CN107667563A (zh) * 2015-06-30 2018-02-06 英特尔Ip公司 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分布式链路调度技术
CN107667563B (zh) * 2015-06-30 2021-07-27 苹果公司 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分布式链路调度技术
CN105554805A (zh) * 2015-12-07 2016-05-04 中国矿业大学 用于蜂窝网络的带内全双工d2d通信链路干扰消除方法
CN112882063A (zh) * 2021-01-12 2021-06-01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位模块以及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38456B (zh) 2018-02-02
US10069661B2 (en) 2018-09-04
US20170250842A1 (en) 2017-08-31
WO2015180553A1 (en) 2015-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38456A (zh) 设备间直接通信的通信方法及通信节点
WO2021027940A1 (zh) 一种用于指示信号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US10313073B2 (en) Transmission of reference signals
CN102655676B (zh) 子帧配置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
CN104009820A (zh) 用于传输下行控制信息dci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9152017B (zh) 一种传输块大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5744625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CN103796214A (zh) 避免d2d传输干扰的处理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WO2021072662A1 (zh)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6961742B (zh) 一种上行laa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6561066A (zh) 无线通信中的一种降低网络延迟的方法和装置
WO2021088028A1 (zh)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3684534A (zh) 端到端的通信方法、终端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6982465A (zh) 一种无线帧的传输方法以及无线网络设备
WO2021032134A1 (zh) 同步信号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05165083A (zh) 反馈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2917457A (zh) 传输增强调度信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12188443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6367312A (zh) 传输确定方法、装置、终端、网络侧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8633090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
CN109863798A (zh)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基站
WO2024022159A1 (zh) 信息配置方法、装置、终端、网络侧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503721A (zh)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及装置
WO2023160460A1 (zh) 一种频域密度确定方法、装置、芯片及模组设备
CN104244428A (zh) 一种干扰协调调度方法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