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4064A - 带电极的气囊及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 - Google Patents
带电极的气囊及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14064A CN104014064A CN201410284444.2A CN201410284444A CN104014064A CN 104014064 A CN104014064 A CN 104014064A CN 201410284444 A CN201410284444 A CN 201410284444A CN 104014064 A CN104014064 A CN 1040140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theter
- elastomeric material
- air bag
- electrode
- gas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0661 pacema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6
- 210000000621 bronchi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3
- 210000003437 trachea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0747 cardia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2003 electrode pas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8
- 210000004072 lun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8 stim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760 body temper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214 mout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685 pulmona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25 therapeu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043261 Hevea brasili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712 air sac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376 aorta thoracic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481 brea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224 diss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31 electrophysiolog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001 electrophysiolo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13 electro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704 glotti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837 heart atri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83 inciso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1 iri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KOZUEZYRPOHIO-UHFFFAOYSA-N iri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Ir] GKOZUEZYRPOHI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52 natural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94 natural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084 poly(chlorop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147 pulmonary arter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58 resili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20 rhythm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8327 secr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36 stimul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56 thermo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27 tracheal intub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电极的气囊,包括第一、第二弹性材料及电极,第一弹性材料的两端均环绕粘贴于一导管的外表面且第一弹性材料的横截面呈拱形状,第二弹性材料的尺寸大于第一弹性材料的尺寸,且第二弹性材料的两端亦环绕粘贴于导管的外表面且第二弹性材料的横截面亦呈拱形状,第二弹性材料粘贴于导管的外表面之后将包裹整个第一弹性材料,且第一弹性材料的外表面与第二弹性材料的内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第二弹性材料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孔,电极粘附于第二弹性材料的外表面上,导线被容置于第一弹性材料与第二弹性材料之间的空隙内且穿过第二弹性材料以与电极电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电极的气囊以及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目前,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已成为当代医疗紧急抢救工作及临床防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人工心脏起搏技术的方法有多种,目前通过支气管起搏在紧急抢救中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申请公布日为2012.5.16的双侧通气式左支气管导管(公开号为CN102451508A),该双侧通气式左支气管导管包括主管,所述的主管上有右侧支气管开口,主管1上装有套囊,套囊上装有一端与套囊相同的套囊气管,套囊气管的另一端穿过主管壁而伸出主管外,在左支气管上装有两电极,两电极分别与电极引线的一端连接,电极引线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主管壁而伸出主管外。该双侧通气式左支气管导管主要通过刺激左支气管进行起搏,但是不能在右支气管需要通气时使用,同时,对左支气管进行刺激的效果没有对右支气管进行刺激的效果好,而且只是在安装有两个电极,电极和组织的接触面不好,导电性能不好,最终的刺激效果就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电极的气囊,还提供了一种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增大了治疗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电极的气囊,包括第一、第二弹性材料及电极,所述第一弹性材料的两端均环绕粘贴于一导管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一弹性材料的横截面呈拱形状,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的尺寸大于第一弹性材料的尺寸,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的两端亦环绕粘贴于导管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的横截面亦呈拱形状,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粘贴于导管的外表面之后将包裹整个第一弹性材料,且所述第一弹性材料的外表面与第二弹性材料的内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第二弹性材料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孔,所述电极粘附于第二弹性材料的外表面上,所述导线被容置于第一弹性材料与第二弹性材料之间的空隙内且穿过第二弹性材料以与电极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第一夹层空间,所述第一夹层空间用于容置导气管,且导管上被第一弹性材料所罩住的第一夹层空间还开设有与第一弹性材料所围成空间相连通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的内壁上还于相对于第一夹层空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夹层空间,所述第二夹层空间用于容置两根电极引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材料与导管的外表面粘附时一端向内一端向外。
本发明还提供了第一种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包括:左支气管导管、右支气管导管、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气囊、第一气管及第一气阀,所述左支气管导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导管接口,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导管接口,所述左支气管导管的下端设置于左出气口,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下端设置有右出气口,且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下端长出左支气管导管的下端,所述右支气管导管上靠近右出气口的位置处设置有通气侧孔,所述第一气囊围绕右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右出气口与通气侧孔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贴附于第一气囊的外表面且相互不接触,所述两根电极引线的一端对应与第一及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两根电极引线的另一端用于与心脏起搏器或除颤仪或心电监护仪相连,所述第一气囊通过第一气管与第一气阀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囊包括第一及第二弹性材料,所述第一弹性材料的两端均环绕粘贴于右支气管导管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一弹性材料的横截面呈拱形状,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的尺寸大于第一弹性材料的尺寸,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的两端亦环绕粘贴于右支气管导管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的横截面亦呈拱形状,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粘贴于右支气管导管的外表面之后将包裹整个第一弹性材料,且所述第一弹性材料的外表面与第二弹性材料的内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第二弹性材料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孔,所述电极粘附于第二弹性材料的外表面上,所述导线被容置于第一弹性材料与第二弹性材料之间的空隙内且穿过第二弹性材料以与电极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第一夹层空间,所述第一夹层空间用于容置导气管,且导管上被第一弹性材料所罩住的第一夹层空间还开设有与第一弹性材料所围成空间相连通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内壁上还于相对于第一夹层空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夹层空间,所述第二夹层空间用于容置两根电极引线。
本发明还提供了第二种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包括:左支气管导管、右支气管导管、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一气管及第一气阀,所述左支气管导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导管接口,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导管接口,所述左支气管导管的下端设置于左出气口,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下端设置有右出气口,且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下端长出左支气管导管的下端,所述右支气管导管上靠近右出气口的位置处设置有通气侧孔,所述第一气囊围绕右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右出气口与通气侧孔之间,所述第二气囊围绕左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左出气口与第二导管接口之间且靠近左支气管导管的左出气口的位置,所述第三气囊围绕右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通气侧孔与左出气口之间,所述第一电极贴附于第一气囊的外表面,所述第二电极贴附于第三气囊的外表面,所述两根电极引线的一端对应与第一及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两根电极引线的另一端用于与心脏起搏器或除颤仪或心电监护仪相连,所述第一至第三气囊均通过第一气管与第一气阀相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了第三种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包括:左支气管导管、右支气管导管、两个第一电极、两个第二电极、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一气管、第一气阀、第二气管及第二气阀,所述左支气管导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导管接口,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导管接口,所述左支气管导管的下端设置于左出气口,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下端设置有右出气口,且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下端长出左支气管导管的下端,所述右支气管导管上靠近右出气口的位置处设置有通气侧孔,所述第一气囊围绕右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右出气口与通气侧孔之间,所述第二气囊围绕左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左出气口与第二导管接口之间且靠近左支气管导管的左出气口的位置,所述第三气囊围绕右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通气侧孔与左出气口之间,其中一第一电极及以第二电极均贴附于第一气囊的外表面且两者互相不接触,另一第一电极及另一第二电极均贴附于第三气囊的外表面且两者互相不接触,所述两根电极引线的一端对应与第一及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两根电极引线的另一端用于与心脏起搏器或除颤仪或心电监护仪相连,所述第一及第三气囊均通过第一气管与第一气阀相连通,所述第二气囊通过第二气管与第二气阀相连通。
本发明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的有益效果:1)采用的左支气管导管以及右支气管导管,实现了单肺通气功能以及双肺通气功能;2)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能够同时实施心脏起搏、除颤、复律、心电监测或体温监测;3)增设第一气囊或第一气囊和第三气囊,并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气囊或第一气囊和第三气囊上,增大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人体组织的接触面积,增大了心电监测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带电极的气囊的较佳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带电极的气囊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为图1中第一弹性材料与导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二弹性材料与导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导管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的第二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的第三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的第四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带电极的气囊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第一弹性材料6、第二弹性材料8、电极9及导线60,所述带电极的气囊套设于一导管66外。具体来说,请一并参考图3及4所示,所述第一弹性材料6的两端均环绕粘贴于导管66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一弹性材料6的横截面呈拱形状,所述第二弹性材料8的尺寸大于第一弹性材料6的尺寸,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8的两端亦环绕粘贴于导管66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8的横截面亦呈拱形状。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材料8粘贴于导管66的外表面之后将包裹整个第一弹性材料6,且所述第一弹性材料6的外表面与第二弹性材料8的内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材料6与导管66的外表面粘贴时一端向内一端向外,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亦可两端均向内或者两端均向外。所述第二弹性材料8与导管66的外表面粘贴时两端均向外,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亦可两端均向内或者一端向内一端向外。
所述第二弹性材料8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孔80,所述电极9粘附于第二弹性材料8的外表面上,所述导线60被容置于第一弹性材料6与第二弹性材料8之间的空隙内且穿过第二弹性材料8以与电极9电连接。
请继续参考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所述导管66的内壁上还相对设置有第一夹层空间68及第二夹层空间69,所述第一夹层空间68用于容置导气管,且导管66上被第一弹性材料6所罩住的第一夹层空间68还开设有与第一弹性材料6所围成空间相连通的通孔88;所述第二夹层空间69用于容置导线60。
其中,所述导气管用于与外部气源相连,以将外部气体通过导气管及通孔88导入至第一弹性材料6所围成的空间内,即为由第一弹性材料6所围成的空间充气。所述排气孔80的开设可将第一弹性材料6的外表面与第二弹性材料8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的气体排出,以便电极9能更好的贴合人体。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9为导电片,其可通过粘接、印刷、吹塑、注塑或热成型等方法固定在第二弹性材料8的外表面上,导线60则从第一弹性材料6与第二弹性材料8之间的空间穿入导管66内的第二夹层空间69,可有效防止气囊漏气影响使用效果,同时避免了导线60裸露在气囊外面而对使用造成的不利影响(如不好穿入体内、容易缠绕、放电部位不准确等)。同时,所述电极9表面圆滑无棱边和尖角,并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整电极9形状和大小以及安放位置和方位。所述第一弹性材料6及第二弹性材料8均采用柔软有弹性的材料,如天然橡胶、氯丁橡胶、硅橡胶等。另外,所述第一弹性材料6及第二弹性材料8与导管66可采用粘接的方式装配,为保证装配后不漏气,第一弹性材料6及第二弹性材料8与导管66的结合部分的直径应适当小于导管66直径,如此装配后第一弹性材料6及第二弹性材料8与导管66的结合部位有一个收缩的力,使得第一及第二弹性材料能很好的贴合在导管66上从而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亦可采用局部热成型的方式密封,即先将第一及第二弹性材料与导管66装配好,再在配合部位局部加热并加压,使配合部位受热少量融化后再冷却,从而实现第一及第二弹性材料与导管66之间的密封。另外,本实施方中仅示出了一个电极,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亦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电极数量,其中每一电极如何贴附于气囊表面与上面的描述相同。
同时,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9是直接采用导电金属片,其他实施方式中,亦可采用电镀方法生成电极,比如,在第二弹性材料8的外表面上采用多层微粒铱镀复电极进行覆盖以形成,导线60与多层微粒铱镀复电极电连接即可。另外,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亦可替换为热敏电阻,通过将导线与热敏电阻电连接即可实现体温监测功能。
请参考图6所示,为本发明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
为便于后续能更好的描述本发明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的工作原理,先对人体的器官位置进行简单的描述:
从人体解剖上看,支气管分叉与心脏底部和胸四椎位于同一水平上,心脏在前,支气管分叉部位在后,非常接近。如果通过口腔将带有电极的支气管导管插入到右支气管这个部位,即可使得心脏起搏器或者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的脉冲电流能刺激心房引起起搏,使心脏随心脏电生理刺激仪有节奏的跳动,达到人工心脏起搏的目的;还可利用除颤仪达到除颤或复律的目的;还可利用心电监护仪达到心电监护的目的;以及利用电子体温计达到监测体温的目的。
所述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包括左支气管导管12、右支气管导管11、两个第一电极13(正极)、两个第二电极10(负极)、两根电极引线90、第一气囊14a、第一气管15和第一气阀16、第二气管18、第二气阀19、第二气囊17及第三气囊14b。
具体地,右支气管导管11与左支气管导管12平行设置且右支气管导管11的下端长出左支气管导管12的下端,所述左支气管导管12的下端设置有左出气口120,所述右支气管导管11的下端设置有右出气口110,其中,所述右支气管导管11用于为右肺通气,所述左支气管导管12用于为左肺通气。
所述右支气管导管1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导管接口111,所述左支气管导管12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导管接口121,所述第一导管接口111和第二导管接口121均用于通过连接导管与呼吸机(图未示)连接。
在所述右支气管导管11上靠近右出气口110的位置处设置有通气侧孔112。
上述出气口110及通气侧孔112如此被设置的原因在于,人体支气管分为右支气管和左支气管,左支气管和右支气管分别为左肺和右肺供气,右支气管又分为上叶支气管、中叶支气管以及下叶支气管。因此,所述右出气口110用于通过中叶支气管和下叶支气管为右中肺叶和右下肺叶供气,所述左出气口120用于通过左支气管为左肺供气,所述通气侧孔112则用于通过上叶支气管为右上肺叶供气。其中,所述通气侧孔112为椭圆形,所述通气侧孔112的直径为1cm~1.5cm。
所述第一气囊13围绕右支气管导管11设置且位于右出气口110与通气侧孔112之间,其中所述两个第一电极13均贴附于第一气囊14a的表面且相互不接触。对于电极如何设置于气囊上可参照上述带电极的气囊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表述。
所述第二气囊17设置于左出气口120与导管接口121之间且靠近左支气管导管12的左出气口120的位置,所述第三气囊14b设置于通气侧孔112与左出气口120之间,所述两个第二电极10均贴附于第三气囊14b的表面且相互不接触。
其中一根电极引线90的一端与两个第一电极13电连接,所述另一根电极引线90的一端与两个第二电极10电连接,所述两根电极引线90的另一端则与心脏起搏器、除颤仪或心电监测仪相连。所述第一气囊14a及第三气囊14b均通过第一气管15与第一气阀16相连通,所述第二气囊17通过第二气管18与第二气阀19相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右支气管导管11的上部分与左支气管导管12的上部分分开,右支气管导管11的下部分与左支气管导管12的下部分一体注塑成型。每一第一电极13及第二电极10均采用铜片制成。每一铜片的长度均为0.7cm~0.9cm,每一铜片的宽度均为0.1cm~0.3cm。优选每一铜片的长度均为0.8cm,优选每一铜片的宽度均为0.2cm。具体而言,所述两个第一电极13均与其中一根电极引线电连接,所述两个第二电极10均与另一根电极引线电连接。所述两根电极引线90用于与心脏起搏器、除颤仪或者心电监测仪相连。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亦可采用其他材质制成,比如金属箔、铱等导电材质。
其中,左支气管导管12或右支气管导管11的外壁上开设有一夹层,所述电极引线90设置于左支气管导管12或右支气管导管11的夹层内。左支气管导管12或右支气管导管11的外壁上还开设有另一夹层,所述第一气管15及第二气管18的部分均设置于该夹层内。
本发明在使用时,采用的方法与普通气管插管方法基本类似,医生左手用喉镜显露声门,右手握左支气管导管12和右支气管导管11,使其第一导管接口111以及第二导管接口121向上,并将左支气管导管12和右支气管导管11伸入人体支气管内,右出气口110距人体门齿距离约28cm~31cm,此时,根据上面的描述可知,所述右出气口110位于中叶支气管与下叶支气管交叉的位置,左出气口120位于左支气管的入口处,所述通气侧孔112位于上叶支气管的入口处,所述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0位于右支气管的位置。
插管成功后,第一导管接口111以及第二导管接口121分别通过连接导管与呼吸机相连,使呼吸机通过左支气管导管12和右支气管导管11分别为左肺和右肺通气,在只需对单肺通气的手术中,用夹子夹住不用通气的左支气管导管12或右支气管导管11,即可实现其单肺通气功能。最后,当将本发明的电极引线与心脏起搏器相连时,由于主动脉弓下的透明区称为主肺动脉窗,主肺动脉窗内有支气管分叉、左主支气管及左肺动脉,插入支气管内的左出气口120所在位置即为支气管分叉,心脏在前,支气管分叉部位在后,非常接近。通过口腔将带有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0的右支气管导管插入到右支气管这个部位,在心脏起搏器的作用下,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0刺激支气管,从而很容易完成对患者进行心脏起搏。当将本发明的电极引线与除颤仪相连时,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0刺激支气管,从而很容易完成对患者进行心脏除颤或复律。当将本发明的电极引线与心电监护仪相连时,即可完成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另外,其他实施方式中,亦可将两个电极替换为热敏电阻,当将与热敏电阻电连接的电极引线与电子体温计相连时即可起到监测体温的目的。
本发明的特点在于:在急救时,将两根电极引线与心脏起搏器相连,就可以进行心脏起搏;将两根电极引线与除颤仪相连,就可以进行除颤或复律;将两根电极引线与心电监护仪相连,就可以进行心电监护;将两根电极引线与电子体温计相连,就可以进行体温监测。打开第一气阀16,通过第一气管15为第一气囊14a及第三气囊14b通气,第一气囊14a及第二气囊14b均鼓起,使得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0(或热敏电阻)与人体组织充分接触,就增大了心电起搏时的刺激,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气囊14a及第二气囊14b增大了第一电极13和第二电极10在人体内形成的电路回路,增大起搏效果;同时打开第二气阀19,通过第二气管18为第二气囊17通气,第二气囊17鼓起,其作用在于当第二气囊2被充气之后可卡在气管内,从而可固定好整个支气管导管在气管中的位置,还可防止返流物或者口鼻腔分泌物进入支气管。
请参考图7所示,为本发明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的第二较佳实施方式。
所述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包括左支气管导管、右支气管导管、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两根电极引线、第一气囊22、第二气囊27、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第一气阀及第二气阀。即第二较佳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只具有两个个气囊、一个第一电极及一个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气囊22围绕左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左出气口与通气侧孔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贴附于第一气囊22的表面且相互不接触。所述第二气囊27设置于左出气口与导管接口之间且靠近左支气管导管的左出气口的位置。所述第一气囊通22过第一气管与第一气阀相连通,所述第二气囊27通过第二气管与第二气阀相连通,即通过第一气阀可对第一气囊22进行充气,通过第二气阀可对第二气囊27进行充气。
请参考图8所示,为本发明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的第三较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1)所述第二气囊、第三气囊和第一气囊一起通过第一气管和第一气阀连通;2)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数量均为一个,其中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第一气囊上,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三气囊上。
第三较佳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第一气阀控制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的充气与否。
请参考图9所示,为本发明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的第四较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右支气管导管51与左支气管导管52一体注塑成型,两者中间采用隔板隔开。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带电极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第二弹性材料及电极,所述第一弹性材料的两端均环绕粘贴于一导管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一弹性材料的横截面呈拱形状,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的尺寸大于第一弹性材料的尺寸,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的两端亦环绕粘贴于导管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的横截面亦呈拱形状,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粘贴于导管的外表面之后将包裹整个第一弹性材料,且所述第一弹性材料的外表面与第二弹性材料的内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第二弹性材料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孔,所述电极粘附于第二弹性材料的外表面上,所述导线被容置于第一弹性材料与第二弹性材料之间的空隙内且穿过第二弹性材料以与电极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极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第一夹层空间,所述第一夹层空间用于容置导气管,且导管上被第一弹性材料所罩住的第一夹层空间还开设有与第一弹性材料所围成空间相连通的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极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内壁上还于相对于第一夹层空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夹层空间,所述第二夹层空间用于容置两根电极引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极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材料与导管的外表面粘附时一端向内一端向外。
5.一种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包括:左支气管导管、右支气管导管、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第一气阀及第二气阀,所述左支气管导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导管接口,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导管接口,所述左支气管导管的下端设置于左出气口,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下端设置有右出气口,且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下端长出左支气管导管的下端,所述右支气管导管上靠近右出气口的位置处设置有通气侧孔,所述第一气囊围绕左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左出气口与通气侧孔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贴附于第一气囊的外表面且相互不接触,所述两根电极引线的一端对应与第一及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两根电极引线的另一端用于与心脏起搏器或除颤仪或心电监护仪相连,所述第一气囊通过第一气管与第一气阀相连通;所述第二气囊围绕左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左出气口与第二导管接口之间且靠近左支气管导管的左出气口的位置,所述第二导管通过第二气管与第二气阀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包括第一及第二弹性材料,所述第一弹性材料的两端均环绕粘贴于右支气管导管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一弹性材料的横截面呈拱形状,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的尺寸大于第一弹性材料的尺寸,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的两端亦环绕粘贴于右支气管导管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的横截面亦呈拱形状,所述第二弹性材料粘贴于右支气管导管的外表面之后将包裹整个第一弹性材料,且所述第一弹性材料的外表面与第二弹性材料的内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所述第二弹性材料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孔,所述电极粘附于第二弹性材料的外表面上,所述导线被容置于第一弹性材料与第二弹性材料之间的空隙内且穿过第二弹性材料以与电极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第一夹层空间,所述第一夹层空间用于容置导气管,且导管上被第一弹性材料所罩住的第一夹层空间还开设有与第一弹性材料所围成空间相连通的通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内壁上还于相对于第一夹层空间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夹层空间,所述第二夹层空间用于容置两根电极引线。
9.一种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包括:左支气管导管、右支气管导管、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一气管及第一气阀,所述左支气管导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导管接口,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导管接口,所述左支气管导管的下端设置有左出气口,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下端设置有右出气口,且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下端长出左支气管导管的下端,所述右支气管导管上靠近右出气口的位置处设置有通气侧孔,所述第一气囊围绕右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右出气口与通气侧孔之间,所述第二气囊围绕左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左出气口与第二导管接口之间且靠近左支气管导管的左出气口的位置,所述第三气囊围绕右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通气侧孔与左出气口之间,所述第一电极贴附于第一气囊的外表面,所述第二电极贴附于第三气囊的外表面,所述两根电极引线的一端对应与第一及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两根电极引线的另一端用于与心脏起搏器或除颤仪或心电监护仪相连,所述第一至第三气囊均通过第一气管与第一气阀相连通。
10.一种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包括:左支气管导管、右支气管导管、两个第一电极、两个第二电极、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一气管、第一气阀、第二气管及第二气阀,所述左支气管导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导管接口,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导管接口,所述左支气管导管的下端设置于左出气口,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下端设置有右出气口,且所述右支气管导管的下端长出左支气管导管的下端,所述右支气管导管上靠近右出气口的位置处设置有通气侧孔,所述第一气囊围绕右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右出气口与通气侧孔之间,所述第二气囊围绕左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左出气口与第二导管接口之间且靠近左支气管导管的左出气口的位置,所述第三气囊围绕右支气管导管设置且位于通气侧孔与左出气口之间,其中一第一电极及以第二电极均贴附于第一气囊的外表面且两者互相不接触,另一第一电极及另一第二电极均贴附于第三气囊的外表面且两者互相不接触,所述两根电极引线的一端对应与第一及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两根电极引线的另一端用于与心脏起搏器或除颤仪或心电监护仪相连,所述第一及第三气囊均通过第一气管与第一气阀相连通,所述第二气囊通过第二气管与第二气阀相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84444.2A CN104014064B (zh) | 2014-06-23 | 2014-06-23 | 带电极的气囊及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 |
PCT/CN2014/086648 WO2015039591A1 (zh) | 2013-09-17 | 2014-09-16 | 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及带电极的气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84444.2A CN104014064B (zh) | 2014-06-23 | 2014-06-23 | 带电极的气囊及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14064A true CN104014064A (zh) | 2014-09-03 |
CN104014064B CN104014064B (zh) | 2016-02-24 |
Family
ID=51431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8444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14064B (zh) | 2013-09-17 | 2014-06-23 | 带电极的气囊及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014064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39591A1 (zh) * | 2013-09-17 | 2015-03-26 | 蔡国强 | 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及带电极的气囊 |
CN104546428A (zh) * | 2015-01-30 | 2015-04-29 | 张建卿 | 复合多功能三维立体心脏保护罩 |
CN112587779A (zh) * | 2020-12-10 | 2021-04-02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一种兼顾心脏除颤和多功能监测的气管导管 |
CN116328177A (zh) * | 2022-11-24 | 2023-06-27 | 陈劲名 | 一种支气管伸入式心脏起搏除颤用电极气囊生产方法 |
CN118490954A (zh) * | 2024-07-19 | 2024-08-16 | 沈阳正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球囊神经监护气管插管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6018U (zh) * | 1989-01-27 | 1989-10-18 | 陆嘉 | 多功能双侧通气式左支气管导管 |
CN201959374U (zh) * | 2011-01-24 | 2011-09-07 | 过伟 | 偏分双腔支气管导管 |
CN102451508A (zh) * | 2010-10-25 | 2012-05-16 | 西安科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侧通气式左支气管导管 |
CN103027750A (zh) * | 2012-11-23 | 2013-04-10 | 刘宗军 | 一种经皮肾动脉内电消融球囊射频导管 |
-
2014
- 2014-06-23 CN CN201410284444.2A patent/CN10401406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6018U (zh) * | 1989-01-27 | 1989-10-18 | 陆嘉 | 多功能双侧通气式左支气管导管 |
CN102451508A (zh) * | 2010-10-25 | 2012-05-16 | 西安科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侧通气式左支气管导管 |
CN201959374U (zh) * | 2011-01-24 | 2011-09-07 | 过伟 | 偏分双腔支气管导管 |
CN103027750A (zh) * | 2012-11-23 | 2013-04-10 | 刘宗军 | 一种经皮肾动脉内电消融球囊射频导管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39591A1 (zh) * | 2013-09-17 | 2015-03-26 | 蔡国强 | 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及带电极的气囊 |
CN104546428A (zh) * | 2015-01-30 | 2015-04-29 | 张建卿 | 复合多功能三维立体心脏保护罩 |
CN104546428B (zh) * | 2015-01-30 | 2016-06-15 | 张建卿 | 复合多功能三维立体心脏保护罩 |
CN112587779A (zh) * | 2020-12-10 | 2021-04-02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一种兼顾心脏除颤和多功能监测的气管导管 |
CN116328177A (zh) * | 2022-11-24 | 2023-06-27 | 陈劲名 | 一种支气管伸入式心脏起搏除颤用电极气囊生产方法 |
CN116328177B (zh) * | 2022-11-24 | 2023-12-19 | 金湖县华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支气管伸入式心脏起搏除颤用电极气囊生产方法 |
CN118490954A (zh) * | 2024-07-19 | 2024-08-16 | 沈阳正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球囊神经监护气管插管 |
CN118490954B (zh) * | 2024-07-19 | 2024-09-13 | 沈阳正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球囊神经监护气管插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14064B (zh) | 2016-0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14064B (zh) | 带电极的气囊及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 | |
US4574807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ing the heart employing external and internal electrodes | |
US8301239B2 (en) |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acute autonomic stimulation | |
US5379765A (en) | Monitoring apparatus for use in obtaining bronchial electrocardiogram | |
JP5465538B2 (ja) | 経血管的神経刺激装置および方法 | |
US4960133A (en) | Esophageal electrode | |
CN204910377U (zh) | 一种带仿生排痰功能的无创呼吸机 | |
CN217430032U (zh) | 一种体内体外两用喉返神经连续实时监测系统 | |
CN203989358U (zh) | 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 | |
US10736773B2 (en) |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patient temperature and correcting cardiac arrhythmia | |
CN203090257U (zh) |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系统 | |
CN203447606U (zh) | 可用于心电起搏的多功能双腔支气管导管 | |
CN103446649B (zh) | 可用于心电起搏的多功能双腔支气管导管 | |
WO2015039591A1 (zh) | 可用于心电起搏除颤监护的支气管导管及带电极的气囊 | |
CN102451508A (zh) | 一种双侧通气式左支气管导管 | |
JPH0638937A (ja) | 気管支誘導心電図の測定装置 | |
Vanderlinden et al. | Management of chronic ventilatory insufficiency with electrical diaphragm pacing | |
JP4169460B2 (ja) | 体内埋め込み電極 | |
CN221601067U (zh) | 通气除颤设备 | |
US11957924B2 (en) | Airway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system | |
CN1095683C (zh) | 经食管心室起搏导电球囊电极导管 | |
CN213724419U (zh) | 一种食道电极导管 | |
CN204951947U (zh) | 一种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管 | |
CN219050118U (zh) | 一种食管上括约肌用电刺激导管 | |
CN209884965U (zh) | 一种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新型双腔支气管导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