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7493A - 光学元件、分析装置、分析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分析装置、分析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07493A
CN104007493A CN201410067283.1A CN201410067283A CN104007493A CN 104007493 A CN104007493 A CN 104007493A CN 201410067283 A CN201410067283 A CN 201410067283A CN 104007493 A CN104007493 A CN 1040074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element
metallics
light
relation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672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本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074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74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0816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62Systems in which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is excited whereby it emits light or causes a change in wavelength of the incident light
    • G01N21/63Systems in which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is excited whereby it emits light or causes a change in wavelength of the incident light optically excited
    • G01N21/65Raman scattering
    • G01N21/658Raman scattering enhancement Raman, e.g. surface plasm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55Specular reflectivity
    • G01N21/552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 G01N21/553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and using surface plasm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8Surface plasmon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Investigating, Analyzing Materials By Fluorescence Or Luminesc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学元件、分析装置、分析方法及电子设备。提供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大的光学元件。本发明的光学元件(100)包括以第一方向为厚度方向的金属层(10),沿第一方向与金属层(10)分离设置的金属粒子(30),以及使金属层(10)和金属粒子(30)分离的透光层(20),金属粒子(30)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以及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为格子状配置,所述第二方向的间隔和所述第三方向的间隔都按间隔S配置,S满足6nm<S<40nm的关系。

Description

光学元件、分析装置、分析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元件、分析装置、分析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医疗/健康领域为首,在环境、食品、治安等领域中,正寻求高灵敏度、高精度、迅速且简便地检测微量物质的传感技术。作为传感的对象的微量物质分支非常多,例如细菌、病毒、蛋白质、核酸、各种抗原/抗体等生物体关联物质,以及包含无机分子、有机分子、高分子的各种化合物都是传感的对象。现有技术中,经过采样、分析、解析进行微量物质的检测,需要专用的装置,且要求检查操作者熟练,因此大多难以当场分析。因此,到得到检查结果为止需要很长时期(数日以上)。在传感技术中,对迅速且简便的要求非常强,因此希望开发能够与该要求对应的传感器。
例如,由于期待比较容易集成化、不易受到检查/测定环境的影响,因此对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的传感器,和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的传感器的关注不断提高。
作为这样的传感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在基板上形成的高反射层、在高反射层上形成的电介质层、以及在电介质层上形成并具有金属微粒子的增强电磁场形成层的GSPP(Gap type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间隙式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构造的传感器。这样的传感器优选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SP:Surface Plasmon)的光的增强度大。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金属微粒子例如为二维地随机配置,其截面粒径为30nm~400nm,厚度为5nm~70nm,以及电介质层的厚度为60nm~90nm的情况。
然而,在具备如上所述的粒子等的专利文献1的传感器中,根据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而增大光的增强度的效果,难说一定是充分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328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其若干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大的光学元件及分析方法。另外,本发明的若干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包含上述光学元件的分析装置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光学元件包括:
以第一方向为厚度方向的金属层,
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金属层分离设置的金属粒子,以及
使所述金属层和所述金属粒子分离的透光层,
所述金属粒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为格子状配置,所述第二方向的间隔和所述第三方向的间隔都按间隔S配置,
所述S满足6nm<S<40nm的关系。
依据这样的光学元件,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大。
在本发明的光学元件中,
所述S可以满足10nm≤S≤20nm的关系。
依据这样的光学元件,能够进一步增大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
在本发明的光学元件中,可以:
所述透光层包含氧化硅,
所述透光层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G满足20nm≤G≤60nm的关系。
依据这样的光学元件,能够进一步增大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
在本发明的光学元件中,可以:
所述透光层包含氧化硅,
所述S满足10nm≤S≤14nm的关系,
所述透光层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G满足220nm≤G≤280nm的关系。
依据这样的光学元件,能够进一步增大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
在本发明的光学元件中,可以:
所述透光层是具有正的介电常数的电介质,
所述S满足10nm≤S≤14nm的关系,
二级峰增强度SQRT比初级峰增强度SQRT大或相等,
所述透光层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G设定为在所述二级峰的增强度SQRT的厚度。
依据这样的光学元件,通过将透光层的厚度设为作为折射率稳定的厚度的在二级峰的增强度SQRT的厚度,能够更可靠地增大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
在本发明的光学元件中,
所述金属粒子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大小D可以满足30nm≤D<54nm的关系。
依据这样的光学元件,能够进一步增大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
在本发明的光学元件中,
所述金属粒子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大小T可以满足4nm≤T<20nm的关系。
依据这样的光学元件,能够进一步增大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
在本发明的光学元件中,
在照射具有比所述金属粒子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大小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大小大的波长的光时,可以增强拉曼散射光。
依据这样的光学元件,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大。
本发明的分析装置包括:
本发明的光学元件,
向所述光学元件照射光的光源,以及
检测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照射引起的来自所述光学元件的光的检测器。
依据这样的分析装置,由于包含本发明的光学元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微量物质的检测、测定。
在本发明的分析装置中,
所述检测器可以检测由所述光学元件增强的拉曼散射光。
依据这样的分析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微量物质的检测、测定。
在本发明的分析装置中,
所述光源可以向所述光学元件照射具有比所述金属粒子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大小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大小大的波长的光。
依据这样的分析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微量物质的检测、测定。
本发明的分析方法,是向光学元件的检测区域导入包含分析对象物的物质、向所述光学元件照射光、检测由所述光的照射引起的来自所述光学元件的光并进行分析的分析方法,
所述光学元件包括:
以第一方向为厚度方向的金属层,
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金属层分离设置的金属粒子,以及
使所述金属层和所述金属粒子分离的透光层,
所述金属粒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为格子状配置,所述第二方向的间隔和所述第三方向的间隔都按间隔S配置,
所述S满足6nm<S<40nm的关系。
依据这样的分析方法,能够增大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并能够容易地进行微量物质的检测、测定。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包括:
本发明的分析装置,
基于来自所述检测器的检测信息运算健康医疗信息的运算部,
存储所述健康医疗信息的存储部,以及
显示所述健康医疗信息的显示部。
依据这样的电子设备,由于包括本发明的分析装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微量物质的检测,并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健康医疗信息。
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健康医疗信息可以包含关于从包括细菌、病毒、蛋白质、核酸及抗原/抗体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生物体关联物质,或者从无机分子及有机分子选择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的有无或数量的信息。
依据这样的电子设备,能够提供有用的健康医疗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的俯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的截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Ag、Au及Cu的介电常数的波长特性的图表。
图6是示出Al及Pt的介电常数的波长特性的图表。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分析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实验例涉及的模型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实验例涉及的模型的SiO2层的厚度和增强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示出实验例涉及的模型的Ag粒子的间隔和反射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12是示出实验例涉及的模型的Ag粒子的间距及厚度与增强度的关系的图表。
符号说明
1…基板,10…金属层,20…透光层,30…金属粒子,100…光学元件,200…光源,300…检测器,1000…分析装置,2000…电子设备,2010…运算部,2020…存储部,2030…显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并非不合理地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另外,以下说明的结构不一定全部都是本发明必需的结构要件。
1.光学元件
首先,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100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100的俯视图。图3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100的图2的III-III线截面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100的图2的IV-IV线截面图。
此外,在图1~图4及以下所示的图8中,作为互相正交的3个轴,图示出X轴、Y轴、Z轴。另外,以下,称与X轴平行的方向为X轴方向(第二方向),与Y轴平行的方向为Y轴方向(第三方向),与Z轴平行的方向为Z轴方向(第一方向)。
如图1~图4所示,光学元件100包括金属层10和金属粒子30。而且,光学元件100能够包括基板1和透光层20。
1.1.金属层
金属层10只要提供不透过光的金属的表面,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厚板状,也可以具有薄膜、层或膜的形状。金属层10例如可设于基板1上。作为基板1,例如可举出玻璃基板、硅基板、树脂基板等。设有基板1的金属层10的面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基板1在金属层10的表面形成规则构造的情况下可以具有与其规则构造对应的表面,在使金属层10的表面为平面的情况下可以具有平坦的表面(平面)。在图示的例中,在基板1的表面(平面)上设有金属层10。
在此,使用“平面”的表达方式,该表达方式并非指表面没有任何凹凸的平坦(光滑)的数学上严格的平面。例如,在表面既有存在因构成的原子导致的凹凸、和由构成的物质的二次构造(结晶、粒块、粒界等)导致的凹凸等的情况,也有从微观来看并非严格的平面的情况。然而,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以更宏观的视点来看,这些凹凸并不显眼,即使称表面为平面,也观测不出有何问题。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只要在这样更宏观的视点下观察时能够识别为平面,则称其为平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定义金属层1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第一方向)。例如,在基板1的表面设有金属层10时,基板1的表面的法线方向为Z轴方向。
金属层10例如能够利用蒸镀、溅射、铸造、机械加工等方法形成。金属层10可设于基板1的表面的整个面,也可设于基板1的表面的一部分。金属层10的厚度例如能够为10nm以上1mm以下,优选为20nm以上100μm,更优选为30nm以上1μm以下。
金属层10由如下的金属构成:存在由入射光赋予的电场和由该电场诱导的极化反相位振动的电场的金属,即,在赋予特定的电场时,能够具有介电函数的实数部具有负值(具有负的介电常数),虚数部的介电常数比实数部的介电常数的绝对值小的介电常数的金属。作为能够具有可见光区域的这样的介电常数的金属的例子,能够例举金、银、铝、铜及其合金等。另外,金属层10的表面(第一方向的端面)可以为特定的结晶面。假设在金属层10中形成纳米粒子,在该纳米粒子和金属粒子30之间,能够激励局部等离子体。
1.2.透光层
透光层20设于金属层10上,设于金属层10与金属粒子30之间。透光层20使金属层10和金属粒子30分离。透光层20可以具有薄膜、层或膜的形状。透光层20能够隔开金属层10和金属粒子30。透光层20具有沿Z轴方向分离金属粒子30和金属层10的厚度G。
透光层20例如能够利用蒸镀、溅射、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各种涂布等方法形成。透光层20可设于金属层10的表面的整个面,也可设于金属层10的表面的一部分。透光层20以Z轴方向为厚度方向。
透光层20的厚度G,能够满足20nm≤G≤60nm或220nm≤G≤280nm的关系。由此,光学元件100能够增大光的增强度(细节参照后述的实验例)。
另外,二级峰的增强度SQRT比初级峰的增强度SQRT大或相等,透光层20的厚度G可以设定为在二级峰的增强度SQRT的厚度。即,可以将透光层20的厚度G设定为具有二级峰的增强度SQRT时的厚度。此外,对初级峰及二级峰的定义等在后文叙述。
透光层20包含氧化硅(SiO2)。透光层20带有正的介电常数即可,材质可以为SiO2,也可以为Al2O3、TiO2、Ta2O5、Si3N4、MgF、ITO、高分子。而且,透光层20可以由材质互不相同的多个层构成,也可以是复合膜。
1.3.金属粒子
金属粒子30设置成沿Z轴方向与金属层10分离。在图示的例子中,在金属层10上设有透光层20,在其上形成金属粒子30,从而使金属层10和金属粒子30配置成在Z轴方向分离。
金属粒子30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在沿Z轴方向投影时(从Z轴方向的俯视观察中),能够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不定形或将其组合的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金属粒子30是沿Z轴方向具有中心轴的圆柱状的形状,金属粒子30的平面形状(从Z轴方向观看到的形状)是圆形。
金属粒子30的X轴方向的大小Dx,是指能够利用与X轴垂直的平面切割金属粒子30的区间的长度,满足30nm≤Dx<54nm的关系。而且,Dx能够满足46nm≤Dx≤50nm的关系。金属粒子30的Y轴方向的大小Dy,是指能够利用与Y轴垂直的平面切割金属粒子30的区间的长度,满足30nm≤Dy<54nm的关系。而且,Dy能够满足46nm≤Dy≤50nm的关系。
在图示的例子中,Dx和Dy为相同的大小D,是金属粒子30的直径(圆柱状的金属粒子30的底面直径)。即,直径D能够满足30nm≤D<54nm的关系,更优选满足46nm≤D≤50nm的关系。由此,光学元件100能够增大光的增强度(细节参照后述的实验例)。
金属粒子30的Z轴方向的大小T能够满足4nm≤T≤20nm的关系,更优选满足4nm≤T≤12nm的关系。由此,光学元件100能够增大光的增强度(细节参照后述的实验例)。在图示的例子中,T是金属粒子30的厚度(高度)。
设置多个金属粒子30。金属粒子30沿X轴方向按间距Px配置,沿Y轴方向按间距Py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Px及Py为相同的大小P。即,金属粒子30配置成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具有等间距P的格子状(行列状)。P能够满足40nm≤P≤70nm的关系。
此外,“间距Px”是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金属粒子30的重心间的距离。同样,“间距Py”是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金属粒子30的重心间的距离。
金属粒子30沿X轴方向按间隔Sx配置,沿Y轴方向按间隔Sy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Sx及Sy为相同的大小S。即,金属粒子30配置成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具有等间隔S的格子状(行列状)。换言之,金属粒子30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为格子状配置,X轴方向的间隔和Y轴方向的间隔都按间隔S配置。S满足6nm<S<40nm的关系,更优选满足10nm≤S≤20nm的关系,进一步优选满足10nm≤S≤14nm的关系。由此,光学元件100能够增大光的增强度(详细参照后述的实验例)。
此外,“间隔Sx”是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金属粒子30间的最短距离。同样,“间隔Sy”是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金属粒子30间的最短距离。
金属粒子30与金属层10同样,由能够具有实数部具有负的介电常数、虚数部的介电常数比实数部的介电常数的绝对值小的介电常数的金属构成。而且,虚数部的介电常数越接近0越好,电子进行等离子体振动时的能量损耗消失,增强效果变大。更具体而言,作为金属粒子30的材质,例如能够举出金、银、铝、铜、铂及其合金或者多层构造等。
金属粒子30例如能够通过在利用溅射、蒸镀等形成薄膜后进行图案化的方法、微接触印刷法、纳米压印法等形成。另外,金属粒子30能够通过胶体化学方法形成,可利用适当的方法将其配置在与金属层10分离的位置。
金属粒子30具有产生局部等离子体(LSP: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的功能。通过以规定的条件向金属粒子30照射入射光,能够在金属粒子30的周边产生局部等离子体。
1.4.局部等离子体
在向金属粒子30照射光时,金属粒子30内的自由电子集体振动而产生电极化,但是由于与其相伴随的表面电荷而产生反极化电场。反极化电场是指向金属粒子30施加外部电场时,在金属粒子30内产生的与外部电场方向相反的电场。反极化电场对自由电子造成影响,自由电子的振动的情况发生变化。由此,激励出金属粒子30特有的振动。该金属粒子30特有的振动是局部等离子体。
局部等离子体是在金属粒子30的附近区域局部化的等离子体,因而强度大。特别是,存在多个金属粒子30,相邻的金属粒子30的间隔满足规定的值时,在相邻的金属粒子30间特别地激励出强等离子体。其结果,光能成为金属粒子30表面的等离子体,强烈地汇集在非常狭窄的区域(热点)。在存在该等离子体的区域中,光与分子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产生拉曼散射光显著增强的SERS。
热点在金属粒子30中沿入射光的偏光方向产生。即,在入射光具有沿X轴方向偏光的成分时,热点沿金属粒子30的X轴方向产生。在此,在入射光具有沿X轴方向偏光的成分时,如果入射光的波长比金属粒子30的厚度及X轴方向的大小Dx大,则局部等离子体被激励。即,照射具有比金属粒子30的厚度及X轴方向的大小Dx大的波长的光时,激励出局部等离子体。而且,如果X轴方向相邻的金属粒子30的间距Px在入射光的波长以下,则局部等离子体的强度变得更大。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等离子体的强度”是指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局部等离子体为主体)的光的增强度,具体而言,是热点的电场强度。
表面等离子体存在于使构成金属粒子30的金属的介电函数(介电常数)的实数部取负值的光的波长处。这里,“介电函数(介电常数)的实数部为负值”,对应于在金属粒子30内产生的外部电场与由该外部电场诱导的极化反相位振动的情况,在某波长下,只要是介电常数的虚数部ε2比介电常数的实数部ε1的绝对值小的金属,则激励出表面等离子体。而且,介电常数的虚数部ε2接近0时,电子的等离子体振动的损耗消失,增强度变得无限大。即,产生等离子体的物质,介电常数的实数部ε1为负并较大,且虚数部ε2越大,则越能够得到大的等离子体强度。
更具体而言,使金属粒子30产生局部等离子体的条件,通过介电常数的实数部以Real[ε(ω)]=-2ε而赋予。设周边的折射率n为1时介电常数的实数部ε1=n22=1,因而Real[ε(ω)]=-2。在此,ω是射入金属粒子30的入射光的角频率,ε(ω)是构成金属粒子30的金属的介电常数,ε是周边的介电常数。此外,介电常数的虚数部ε2由ε2=2nκ给出。
图5示出Ag、Au及Cu金属的介电常数的波长特性。另外,图6示出Al及Pt金属的介电常数的波长特性。满足上述的等离子体激励条件的金属及波长,Ag为350nm以上的波长,Au为500nm以上的波长,Cu为550nm以上的波长,Al为420nm以下,用具有这些波长的各金属激励等离子体。Ag的虚数部ε2最接近0。另一方面,Pt的虚数部ε2的值大,导致在紫外到红外的波段中等离子体未被激励。如图5所示,在至少350nm以上的波长下,ε2的绝对值比ε1的绝对值小。即,金属粒子30的材质是银时,在激励局部等离子体的情况下,需要向金属粒子30照射350nm以上的波长的光。
此外,根据图5,Ag满足Real[ε(ω)]=-2的波长为370nm附近,但如上所述,在多个金属粒子30(Ag粒子)以纳米级接近的情况下,或金属粒子30和金属层10(Au膜等)被透光层20隔开配置的情况下,受该间隙的影响,局部等离子体的激励峰波长发生红移(向长波长侧偏移)。该偏移量依赖于金属粒子30的直径Dx、Dy,金属粒子30的厚度T,金属粒子30的间距Px、Py,透光层20的厚度G等尺寸,例如,显示局部等离子体在500nm~1200nm达到峰值的波长特性。
1.5.覆盖层
光学元件100也可根据需要而具有覆盖层。虽未图示,但覆盖层能够以覆盖金属粒子30的方式形成。另外,覆盖层也可以以使金属粒子30露出,而覆盖其他结构的方式形成。
覆盖层具有例如机械或化学地保护金属粒子30或其他结构免受环境影响的功能。而且,覆盖层有时也具有粘合成为传感的对象的微量物质的功能。覆盖层例如能够通过蒸镀、溅射、CVD、各种涂布等方法形成。覆盖层的材质并无特别限制,例如,不仅能够通过SiO2、Al2O3、TiO2、Ta2O5、Si3N4等绝缘体,还能够通过ITO等透明导电膜或Cu、Al等金属,以及高分子等形成,厚度优选薄至数纳米以下。
光学元件100例如具有以下的特征。
在光学元件100中,金属粒子30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具有间隔S而配置成格子状,间隔S满足6nm<S<40nm的关系。因此,在光学元件100中,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大(细节参照后述的实验例)。由此,光学元件100具有高增强度,例如,在医疗/健康、环境、食品、治安等领域中,能够用于高灵敏度、高精度、迅速且简便地检测细菌、病毒、蛋白质、核酸、各种抗原/抗体等生物体关联物质,和包含无机分子、有机分子、高分子的各种化合物的传感器。例如,能够预先使抗体与光学元件100的金属粒子30结合并求出此时的增强度,然后根据抗原与该抗体结合时的增强度的变化来调查抗原的有无及数量。另外,利用光学元件100的光的增强度,能够用于微量物质的拉曼散射光的增强。
在光学元件100中,金属粒子30的间隔S能够满足10nm≤S≤20nm的关系,透光层20的厚度G能够满足20nm≤G≤60nm的关系。而且,能够满足10nm≤S≤14nm且220nm≤G≤280nm的关系。而且,在透光层20为氧化硅层的情况下,金属粒子30的大小D能够满足30nm≤D<54nm的关系,金属粒子30的厚度T能够满足4nm≤T<20nm的关系。因此,在光学元件100中,能够进一步增大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细节参照后述的实验例)。
2.分析装置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分析装置1000。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分析装置1000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分析装置1000能够包含本发明的光学元件。以下,说明包含上述的光学元件100作为本发明的光学元件的分析装置1000。
如图7所示,分析装置1000包括光学元件100,照射入射光的光源200,检测从光学元件100放射的光的检测器300。分析装置1000也以可包含未图示的其他的适当的结构。
光学元件100在分析装置1000中起增强光的作用以及作为传感器的作用。光学元件100与成为分析装置1000的分析的对象的样品接触使用。分析装置1000中的光学元件100的配置并无特别限制,可以配置于可调节设置角度的平台等。
光源200对光学元件100照射入射光。光源200向光学元件100射入比金属粒子30的厚度T、以及金属粒子30的大小Dx、Dy大的波长。从光源200照射的入射光的入射角θ可以设定为能够根据光学元件100的表面等离子体的激励条件而适当地变化。光源200可以设置于测角器等。
光源200照射的光只要能够激励光学元件100的表面等离子体,则并无特别限定,能够采用包括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的电磁波。光源200照射的光能够沿金属粒子30的大小为30nm以上小于50nm的方向具有偏光的成分。更具体而言,光源200照射的光具有沿X轴方向偏光的成分。而且,光源200照射的光可以具有沿Y轴方向偏光的成分。另外,光源200照射的光,可为相干的光也可以为不相干的光。具体而言,作为光源200能够例示出半导体激光、气体激光、卤素灯、高压水银灯、氙灯等。
来自光源200的光成为入射光,放射出被光学元件100增强的光。由此,能够进行样品的拉曼散射光的放大,和与光学元件100相互作用的物质的检测。
检测器300检测与来自光源200的光的照射相应的从光学元件100放射的光。具体而言,检测器300能够检测由光学元件100增强的拉曼散射光。作为检测器300,例如,能够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装置),光电子倍增管,光电二极管,成像板等。
检测器300只要设于能够检测从光学元件100放射的光的位置即可,与光源200的位置关系并无特别限制。另外,检测器300可以设于测角器等。
在分析装置1000中,包括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大的光学元件100。因此,分析装置1000能够容易地进行微量物质的检测、测定。
3.分析方法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分析方法。本实施方式的分析方法能够使用本发明的分析装置。以下,说明使用上述的分析装置1000作为本发明的分析装置的分析方法。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分析方法是如下的分析方法:向光学元件100的检测区域导入包含分析对象物的物质,向光学元件100照射入射光,根据该入射光的照射检测从光学元件100放射的光,分析吸附于光学元件100表面的对象物。
在本实施方式的分析方法中,使用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大的光学元件100。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微量物质的检测、测定。
4.电子设备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2000。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2000的示意图。电子设备2000能够包含本发明的分析装置。以下,对包含上述的分析装置1000作为本发明的分析装置的电子设备2000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2000包括分析装置1000、基于来自检测器300的检测信息运算健康医疗信息的运算部2010、存储健康医疗信息的存储部2020、以及显示健康医疗信息的显示部2030。
运算部2010例如是个人计算机、便携式信息终端(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ce:个人数字助理),接收从检测器300送出的检测信息(信号等),并基于此进行运算。另外,运算部2010也可以进行分析装置1000的控制。例如,运算部2010可以进行分析装置1000的光源200的输出、位置等的控制,以及检测器400的位置的控制等。运算部2010能够基于来自检测器300的检测信息运算健康医疗信息。而且,由运算部2010运算的健康医疗信息存储在存储部2020中。
存储部2020例如是半导体存储器、硬盘驱动等,可以与运算部2010一体地构成。在存储部2020存储的健康医疗信息送出至显示部2030。
显示部2030例如由显示板(液晶显示器等)、打印机、发光体、扬声器等构成。显示部2030基于由运算部2010运算的健康医疗信息等,以用户能够识别该内容的方式进行显示或警报。
作为健康医疗信息,能够包含与从包括细菌、病毒、蛋白质、核酸及抗原/抗体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生物体关联物质,或从无机分子及有机分子选择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的有无或数量相关的信息。
在电子设备2000中,包括基于由光照射激励的表面等离子体的光的增强度大的光学元件100。因此,电子设备2000能够容易地进行微量物质的检测,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健康医疗信息。而且,电子设备2000能够提供有用的健康医疗信息。
5.实验例
以下示出实验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的例子。以下的例子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模拟。
5.1.计算模型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模拟所用的模型M的基本结构的截面图。用于实验例的计算的模型M,如图9所示,在不透光程度的充分厚的Au层(金属层)上形成SiO2层(透光层),在SiO2层上形成Ag粒子(金属粒子)。Ag粒子的形状为以Z轴方向为中心轴的圆柱,将多个Ag粒子以等间隔S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配置成格子状。
在本实验例中,计算使用莎益博工程系统开发(Cybernet)株式会社的FDTD软件Fullwave。另外,使用的网眼的条件取1nm最小网眼,计算时间cT取10μm。另外,设周边折射率为1,入射光为从Z轴方向垂直入射并沿X轴方向直线偏光。
在本实验例中,在如上所述的模型M中,改变Ag粒子的厚度(Z轴方向的大小)T,Ag粒子的直径(底面的直径、X轴方向的大小及Y轴方向的大小)D,Ag粒子的间距P,Ag粒子的间隔S及SiO2层的厚度(Z轴方向的大小)G,计算增强度。
此外,在本实验例中,“增强度”是从模型M放射的光的强度相对射入模型M的光的强度的比例,用SQRT(Ex2+Ez2)表示。这是通过在模型M中计算近场特性而得到的,但是可知,存在热点(最大增强位置)、即YeeCell的位置仅偏移最低网眼尺寸的一半则电场向量的方向就大大改变的情况。因此用标量表示电场时YeeCell的位置的影响变小。在此,Ex表示X轴方向的电场强度,Ez表示Z轴方向的电场强度。此外,在该情况下,Y轴方向的电场强度较小因此不予考虑。
5.2.实验例1
固定Ag粒子的间距P为60nm,Ag粒子的厚度T为12nm,以及激励波长(激励等离子体的光的波长,射入模型M的光的波长)为633nm。而且,设Ag粒子的直径D为40nm、46nm、50nm、54nm,调查了SiO2层的厚度G和增强度的关系。结果示于图10。
如图10所示,在D=40nm、46nm、50nm的模型中,增强度在20nm≤G≤60nm的范围内具有第一峰(初级峰),在220nm≤G≤280nm的范围内具有第二峰(二级峰)。而且,初级峰及二级峰的值全都大于30。另一方面,在D=54nm的模型中,不像其他模型那样具有明确的初级峰及二级峰,增强度小至30程度。因为P=60nm,因此D=40nm、46nm、50nm、54nm的模型的Ag粒子间隔S分别为S=20nm、14nm、10nm、6nm。
因此,根据图10可知,增强度在6nm<S≤20nm(40nm≤D<54nm)的范围内变大,而且,在10nm≤S≤20nm(40nm≤D≤50nm)的范围内变得更大,进一步,在10nm≤S≤14nm的范围内,进一步变大。
此外,可以认为初级峰是基于Ag粒子和Au金属层间隙间的局部等离子体的峰,二级峰是基于干涉效应的峰。初级峰是出现在透光层的厚度G小的一侧的增强度的峰,二级峰是出现在透光层的厚度G大的一侧的增强度的峰。在此,“干涉效应”是如下的现象:由SiO2层的上表面(与SiO2层的Ag粒子的接触面)反射的光与由SiO2层的下表面(与SiO2层的Au层的接触面)反射的光彼此产生干涉,光的相位一致时强度增强,偏移时强度减弱。
图10例示出在透光层的主要材质为SiO2的情况下,在20nm≤G≤80nm或200nm≤G≤300nm的范围内,增强度变大。
相对于利用干涉效应的透光层的厚度G的增强度SQRT的增强度增高的条件是,透光层的厚度G、折射率n与波长λ为G≈m·λ/(2·n),m=±1,±2,…。在m=1的情况下,取G=λ/(2·n),代入λ=633nm、n=1.45时,Gd=218nm。这与D=50nm时显示峰的透光层的厚度G大致一致。在D=46nm时,在240nm取得第二峰。有效折射率为neff=633/(2×240)=1.32。可以认为,有效折射率在开口面积扩大(从P=60nm、D=50nm到P=60nm、D=46nm)时下降。
从以上可知,在透光层为比SiO2的折射率=1.45大的Al2O3=1.76或TiO2=2.52的情况下,与透光层的折射率的大小成反比例,相对于透光层的厚度G的增强度峰向透光层的厚度G薄的一侧偏移。然而,透光层的厚度的第一峰(初级峰),第二峰(二级峰)带来的效果相同。就是说,新发现第一峰SQRT(Ex2+Ez2)≤第二峰SQRT(Ex2+Ez2)成立。即,透光层是具有正的介电常数的电介质,二级峰的增强度SQRT比初级峰增强度SQRT大或相等。
如D=54nm(S=6nm)的模型所示,可以认为设间隔S为6nm以下时入射光难以到达Au层,不能够利用SiO2层的效果,因此增强度变小。
5.3.实验例2
设Ag粒子的直径D为30nm,Ag粒子的厚度T为4nm,SiO2层的厚度G在10nm~50nm内浮动。而且,设Ag粒子的间距P为40nm、50nm、60nm、70nm、80nm(即,设Ag粒子的间隔S为10nm、20nm、30nm、40nm、50nm),调查Ag粒子的间隔S与反射率低的G中的反射率的关系。其结果示于图11及表1。
表1
Ag间距P[nm] Ag直径D[nm] Ag间隔S[nm] 反射率[nm]
40 30 10 0.01
50 30 20 0.014
60 30 30 0.01
70 30 40 0.011
80 30 50 0.056
此外,图11及表1所示的“反射率”是指向模型射入光并从该模型反射的光的反射率,在图11及表1中绘制出在反射率的波长特性(远场特性)中,反射率下降时的值(反射率的最小值)。在近场(Near field)中光增强并被封闭的情况下,远场特性的反射率下降。即,在远场特性中反射率下降,表示光被表面等离子体增强。
如图11及表1所示,在S=50nm的模型中,反射率急剧增加。根据图11及表1可知,反射率在10nm≤S<40nm的范围内小到0.01程度,在该范围内增强度变大。即,根据实验例1的图10及本实验例2的图11、表1,可知增强度在6nm<S<40nm的范围内变大。
5.4.实验例3
固定Ag粒子的间距P为60nm或120nm,以及激励波长为633nm(但是,D=80nm的模型时,激励波长680nm)。而且,设Ag粒子的直径D为30nm、40nm、46nm、50nm、54nm、80nm(即,分别设Ag粒子的间隔S为30nm、20nm、14nm、10nm、6nm、40nm),设Ag粒子的厚度T分别为4nm、6nm、12nm、12nm、12nm、20nm,调查SiO2层的厚度G与增强度的关系,绘制出各模型中的初级峰及二级峰(参照实验例1)。其结果示于图12及表2。
表2
Ag间距P[nm] 60 60 60 60 60 120
Ag直径D[nm] 30 40 46 50 54 80
Ag间隔S[nm] 30 20 14 10 6 40
Ag厚度T[nm] 4 6 12 12 12 20
SiO2厚度G(第一峰)[nm] 50 30 20 20 40 40
第一峰SQRT(Ex2+Ez2) 66.4 58.5 51.2 42.9 31.4 29.8
SiO2厚度G(第二峰)[nm] 270 240 240 220 200
第二峰SQRT(Ex2+Ez2) 66 59.6 50.5 52.9 33.2
如图12及表2所示,S=6nm(D=54nm)及S=40nm(D=120nm)的模型中,增强度为30左右,与S=10nm~30nm(D=30nm~50nm)的模型相比,增强度小。因此,根据图12及表2可知,与实验例2同样,在6nm<S<40nm的范围内,增强度大到40以上。更具体而言,如图12及表2所示,在10nm≤S≤30nm(30nm≤D≤50nm)的范围内,增强度变大。
而且,根据图12及表2可知,在S=10nm~30nm(D=30nm~50nm)的模型中,Ag粒子的厚度T越小则增强度越大。即使在D=50nm且T=12nm的模型中,增强度也大到40以上,可以说在4nm≤T≤12nm的范围内,增强度充分大。
此外,如图12及表2所示,T=20nm的模型的增强度为30左右,如上所述,T越小则增强度越大,因而可以说T小于20nm时,增强度比30大。因此可以说,在4nm≤T≤20nm的范围内,同样,增强度充分大。
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为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如,可以适当组合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
本发明包含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例如,功能、方法及结果相同的结构,或者目的及效果相同的结构)。另外,本发明包含置换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的非本质部分的结构。另外,本发明包含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的结构或达到相同目的的结构。另外,本发明包含向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添加公知技术的结构。

Claims (14)

1.一种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
金属层,以第一方向为厚度方向;
金属粒子,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金属层分离设置;以及
透光层,使所述金属层和所述金属粒子分离,
所述金属粒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为格子状配置,所述第二方向的间隔和所述第三方向的间隔都按间隔S配置,
所述S满足6nm<S<40nm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S满足10nm≤S≤20nm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层包含氧化硅,
所述透光层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G满足20nm≤G≤60nm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层包含氧化硅,
所述S满足10nm≤S≤14nm的关系,
所述透光层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G满足220nm≤G≤280nm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层是具有正的介电常数的电介质,
所述S满足10nm≤S≤14nm的关系,
二级峰增强度SQRT比初级峰增强度SQRT大或相等,
所述透光层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G设定为在所述二级峰的增强度SQRT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粒子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大小D满足30nm≤D<54nm的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粒子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大小T满足4nm≤T<20nm的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元件,其特征在于,
照射具有比所述金属粒子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大小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大小大的波长的光时,使拉曼散射光增强。
9.一种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元件;
光源,向所述光学元件照射光;以及
检测器,检测由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照射引起的来自所述光学元件的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器检测通过所述光学元件增强的拉曼散射光。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向所述光学元件照射具有比所述金属粒子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大小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大小大的波长的光。
12.一种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是向光学元件的检测区域导入包含分析对象物的物质、向所述光学元件照射光、检测由所述光的照射引起的来自所述光学元件的光并进行分析的分析方法,
所述光学元件包括:
金属层,以第一方向为厚度方向;
金属粒子,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金属层分离设置;以及
透光层,使所述金属层和所述金属粒子分离,
所述金属粒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为格子状配置,所述第二方向的间隔和所述第三方向的间隔都按间隔S配置,
所述S满足6nm<S<40nm的关系。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
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析装置;
运算部,根据来自所述检测器的检测信息运算健康医疗信息;
存储部,存储所述健康医疗信息;以及
显示部,显示所述健康医疗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健康医疗信息包含与从包括细菌、病毒、蛋白质、核酸及抗原/抗体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生物体关联物质、或者从无机分子及有机分子选择的至少一种化合物的有无或数量相关的信息。
CN201410067283.1A 2013-02-27 2014-02-26 光学元件、分析装置、分析方法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40074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6769A JP2014163869A (ja) 2013-02-27 2013-02-27 光学素子、分析装置、分析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036769 2013-0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7493A true CN104007493A (zh) 2014-08-27

Family

ID=51368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67283.1A Pending CN104007493A (zh) 2013-02-27 2014-02-26 光学元件、分析装置、分析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42573A1 (zh)
JP (1) JP2014163869A (zh)
CN (1) CN10400749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6497A (zh) * 2016-03-01 2016-05-11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表面增强的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的结构
CN110297372A (zh) * 2018-03-23 2019-10-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束扫描设备及包括其的光学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69955A (ja) 2013-03-05 2014-09-18 Seiko Epson Corp 分析装置、分析方法、これらに用いる光学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並びに光学素子の設計方法
JP6365817B2 (ja) * 2014-02-17 2018-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分析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0408752B2 (en) * 2016-10-18 2019-09-10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lasmonic sensor
WO2018138415A1 (en) * 2017-01-30 2018-08-02 Aalto University Foundation Sr A plasmonic device
CN108872185B (zh) * 2018-03-22 2021-07-27 苏州英菲尼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sers芯片的制备方法
CN108535803B (zh) * 2018-04-28 2020-12-11 西安柯莱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动态调节非对称传输信号的光学偏振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9932765A (zh) * 2019-02-28 2019-06-25 湖北大学 一种基于二维光栅的光吸收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14436205A (zh) * 2021-12-21 2022-05-06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对称金属条带结构的等离子体粒子传送带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66761A1 (en) * 2006-01-17 2007-07-19 Moore Wayne E Plasmon fluorescence augmentation for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sting apparatus
CN101467028A (zh) * 2006-06-08 2009-06-2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分光装置和拉曼分光系统
CN101688809A (zh) * 2007-06-26 2010-03-31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电场增强结构及使用其的检测装置
US20100233825A1 (en) * 2007-11-02 2010-09-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hemical sensor element, sensing apparatus, and sensing method
US20110250464A1 (en) * 2010-04-08 2011-10-13 Wilson Robert J Directly fabricated nanoparticles for Raman scattering
US20120327417A1 (en) * 2011-06-23 2012-12-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Optical device and detec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18605A1 (en) * 2002-08-30 2009-05-07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urface-enhanced raman nanobiosensor
US7914460B2 (en) * 2006-08-15 2011-03-29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Condensate glucose analyzer
JP5807373B2 (ja) * 2011-04-27 2015-11-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検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66761A1 (en) * 2006-01-17 2007-07-19 Moore Wayne E Plasmon fluorescence augmentation for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sting apparatus
CN101467028A (zh) * 2006-06-08 2009-06-2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分光装置和拉曼分光系统
CN101688809A (zh) * 2007-06-26 2010-03-31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电场增强结构及使用其的检测装置
US20100233825A1 (en) * 2007-11-02 2010-09-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hemical sensor element, sensing apparatus, and sensing method
US20110250464A1 (en) * 2010-04-08 2011-10-13 Wilson Robert J Directly fabricated nanoparticles for Raman scattering
US20120327417A1 (en) * 2011-06-23 2012-12-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Optical device and detection devic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6497A (zh) * 2016-03-01 2016-05-11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表面增强的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的结构
CN110297372A (zh) * 2018-03-23 2019-10-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束扫描设备及包括其的光学设备
CN110297372B (zh) * 2018-03-23 2024-03-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束扫描设备及包括其的光学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42573A1 (en) 2014-08-28
JP2014163869A (ja) 2014-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07493A (zh) 光学元件、分析装置、分析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007494A (zh) 光学元件、分析装置、分析方法及电子设备
Wang et al. A sensitive and stabl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 based on monolayer protected silver film
Roh et al. Over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and nano-structur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ensors
Hartsfield et al. Single quantum dot controls a plasmonic cavity’s scattering and anisotropy
CN104422683A (zh) 分析装置、分析方法、光学元件及电子设备
CN104034657A (zh) 分析装置及方法、光学元件及其设计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4849217A (zh) 分析装置及电子设备
Brunetti et al. Novel micro-nano optoelectronic biosensor for label-free real-time biofilm monitoring
CN104034658B (zh) 分析装置及方法、光学元件及其设计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Wan et al. Fabrication of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fiber probes using ionic self-assembled gold nanoparticles
Farooq et al. Optimizing and quantifying gold nanospheres based on LSPR label-free biosensor for dengue diagnosis
Karabchevsky et al. Study of immobilization procedure on silver nanolayers and detection of estrone with diverged beam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imaging
Baquedano et al. Low-cost and large-size nanoplasmonic sensor based on Fano resonances with fast response and high sensitivity
Awada et al. SARS-CoV-2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as a stable-potential target for SARS-CoV-2 detection by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Costa et al. Limits of the effective medium theory in particle amplifi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ectroscopy biosensors
Wang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for trace analysi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Wang et al.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accuracy of an Ag/Au bimetallic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iosensor based on graphene
Baillieul et al. Toward chalcogenide platform infrared sensor dedicated to the in situ detection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natural waters via an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spectroscopy study
Wang et al. Waveguid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WERS): an emerging chip-based tool for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sensing
Colombelli et al. Nanoplasmonic biosensing approach for endotoxin detection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Ghasemi et al. Novel photonic bio-chip sensor based on strained graphene sheets for blood cell sorting
Wang et al. Research on tunable SPR sensors based on WS2 and graphene hybrid nanosheets
Alharbi et al. Au-graphene hybrid plasmonic nanostructure sensor based on intensity shift
Gonçalves et al. Interband, surface plasmon and fano resonances in titanium carbide (MXene) nanoparticles in the visible to infrared ran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