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5558B - 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5558B
CN103955558B CN201410128456.6A CN201410128456A CN103955558B CN 103955558 B CN103955558 B CN 103955558B CN 201410128456 A CN201410128456 A CN 201410128456A CN 103955558 B CN103955558 B CN 1039555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ata
field
hole
tab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284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55558A (zh
Inventor
吴鉴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RUANX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RUANX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RUANX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RUANX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12845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555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55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5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55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55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其步骤是:1)导入全部原始数据,与外部勘察软件系统互联;2)处理野外描述数据表,提取关键信息,生成混合分层数据;3)处理混合分层数据表,生成标准分层数据;4)处理标准分层数据,输出标准剖面图并调整,或转步骤3)重新处理;所有各步中都可随时与外部勘察软件系统互通关键数据;本方法以混合分层数据表为核心进行一系列相关处理及转化工作,实现了与外部勘察软件的统一互通并融不同行业工勘数据处理习惯模式于一体,整合了不同行业勘察技术人员的思维和工作习惯,减化了技术人员手工分层的思维过程,减少了分层数据输入工作量。

Description

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勘察领域中原始数据采集及内业资料分析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适用于岩土工程勘察内业阶段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数据采集导入及资料分析处理工作。
背景技术
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查明与正确评价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勘察方法以勘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为主。建筑场地经过勘察后,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计算,绘制图形,并提供勘察报告。相关人员在野外的工作称为外业工作,在室内的工作称为内业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勘察内业工作基本是手工完成,进入八十年代,内业工作逐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并且可以完全做到让工程技术人员彻底舍弃绘图板,目前市场上已经成熟的商品化软件都能做到这一点,如北京理正的《工程地质勘察CAD》,上海华岩的《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处理系统》,南京设计研究院的《华宁岩土工程勘察软件包》,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处理系统》,武汉基华电脑系统有限公司的《基华岩土工程勘察CAD系统》,武汉软想科技有限公司的《软想智能工勘CAD系统》。
由于勘察软件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市场上的任何一种勘察软件都有一定数量的用户,且都有一定的的优点,但这些勘察软件都是相互独立的,既不利于数据共享,又不利于在同一个工程中同时发挥不同的现有勘察软件的优点进行所需的数据处理及成果输出工作。在勘察软件界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不同类别的勘察软件的功能没有融于一体,一般是工民建勘察、公路勘察、铁路勘察、桥梁勘察……等各种不同行业类别的勘察软件均不相同,甚至出现大量的地方版,不同的单位产生不同的版本,如果一个单位要搞多类勘察项目,就不得不购买并学习多种软件,甚至是不得不自己开发,这样是极为不便的。
目前不同行业岩土工程勘察内业在数据处理习惯模式上有两大类别,第一类是以出柱状图为主,且柱状图中不需要地层编号,少量剖面图中也无地层编号,第二类是以出剖面图为主,无论柱状图和剖面图都必须严格给出地层编号,有些勘察项目还要求柱状图的层位要同时参考剖面图中划分出来的地层深度和野外描述中的描述深度,也就是说柱状态图的层位比剖面图更细,有些勘察项目柱状图中的层底深度只考虑野外描述层底深度,大量的勘察项目只需要考虑剖面图中的分层深度等;工程技术人员在对场地地层的认识模式上也分两大类,第一类是在野外就知道整个场地分几层,并且层次非常明确,第二类,是需要在室内反复分析数据,反复进行统计和修改,最后才能确定分几层并实际划分出地层,有些勘察项目甚至不划分地层,只出柱状图。不同行业类别勘察软件的区别主要在于所依据的勘察规范不同,图件、表格的习惯格式不同,行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思维习惯不同,其中的勘察规范不同,图件、表格的习惯格式不同的问题通过配置项可以简单解决,若有效地整合不同行业人员采集、分析、处理工勘数据的工作和思维习惯,就能减轻思维负担和数据输入的工作量,全面实现不同行业勘察软件融于一体。
为了方便本发明的相关描述,本发明定义了两个新概念:混层剖面图及标准剖面图,与混层剖面图对应的分层数据称为混合分层数据,与标准剖面图对应的分层数据称为标准分层数据。
标准剖面图就是传统的剖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大层和透镜体,并且相邻孔同层地层线是互联的,各相邻孔透镜体可以独立,也可以相同透镜体相邻孔标高最接近的相连,也可以由人工指定按习惯相连。
混层剖面图是一种新剖面图,相当于一种中间剖面图,仅供设计阶段使用,从图上看不出各地层是大层还是透镜体,且相邻孔中的地层线不连接,地层分隔线仅画一根短水平线,图例仅采用局部填充,其他内容同标准剖面图是一样的,例如,在混层剖面图上也能显示一切与分层相关的信息,其中主要包括野外描述中的关键信息,原位测试曲线,土样关键指标及承载力,也可以随意隐藏暂时不想显示的信息。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某些工程适合于自动分层,某些工程适合于手工分层,某些工程适合于自动分层和手工分层结合起来分层。在整个场地还没有完全分完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往往并不能完全知道某层是大层还是透镜体,也不能完全确认整个场地分几层,需要随时任意加层减层。
另外,地层描述中包含有很多有用的信息,无论是对自动分层还是对手工分层都非常重要,传统软件并没有经过自动提取然后充分加以利用,并且野外描述中的层底深度数据不能自动准确地且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变成标准分层数据。
综上所述:目前的传统工勘软件相关系统中存在如下问题:
1现有勘察软件都是相互独立的,既不利于数据共享,又不利于在同一个工程中同时发挥不同的现有勘察软件各自的优点进行所需的数据处理及成果输出工作。
2不同类别的勘察软件的功能没有融于一体,一般是工民建勘察、公路勘察、铁路勘察、桥梁勘察……等各种不同行业类别的勘察软件均不相同,如果一个单位要搞多类勘察项目,就不得不购买并学习多种软件,甚至是不得不自己开发。
3野外描述中的层底深度数据不能自动准确而又灵活地变成标准分层数据。
4野外地层描述中的关键信息没有自动提取并加以利用。
5不同行业类别的技术人员的工作和思维习惯各不相同,手工划分地层的总体工作方式不能有效地减轻各类技术人员的思维负担和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该方法易行,操作简便,自动提取及充分利用野外地层描述中的关键信息,野外描述中的层底深度数据能准确灵活地变成标准分层数据,实现混层剖面图和标准剖面图双向切换,整合不同行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思维习惯,减轻了技术人员手工分层的思维负担,减轻数据输入及分析处理的工作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其步骤是:
1、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建立工勘原始数据表、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野外描述文本文件,将现有电子版工勘原始数据直接传入、导入、或贴入到工勘原始数据表,将非电子版的除野外描述之外的工勘原始数据手工输入到工勘原始数据表,将野外描述记录纸中的孔号、进尺深度、地层描述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格式输入到野外描述文本文件中;
02、建立工勘原始数据表的子表野外描述数据表,采集野外定名、颜色、状态、包含物信息,填入全部或部分地层编号,并对数据进行如下处理,建立混合分层数据表及混合地层表保存处理结果:
(02.1)、将所输入的野外描述文本文件中的孔号、进尺深度、地层描述信息分别导入到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的孔号、层底深度,地层描述字段中;
(02.2)、从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的地层描述字段值中按照位置优先的方法提取野外定名、颜色、状态、包含物信息置于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的对应字段:在地层描述字段值中搜索标准岩土名称、颜色、状态、包含物的名称,每类信息取首次出现的信息为所提取信息;
(02.3)、定义一个合并操作,并在此执行合并操作:查出野外描述数据表中除了层底深度及地层编号外,其他字段内容完全相同的同孔且深度相邻的所有记录,仅保留其中层底深度最深的记录,删掉其他记录,即合并重复野外描述记录;
(02.4)、定义一个分裂操作:将属于两层或大于两层的同一野外描述记录复制成两条或大于两条的记录,修改复制新记录的层底深度和地层编号为所需值;
(02.5)、将属于两层或大于两层的同一条记录,进行分裂操作,在野外描述数据表中人工填入地层编号,填入地层编号的记录的条数为0至全部记录数;如果填入了地层编号且需要自动分层就在此先提取一份场地地层特征数据:把野外描述数据表中人工填入的每个地层编号所对应的野外定名、状态、颜色、包含物等传入到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中对应的野外定名、野外状态、野外颜色、野外包含物字段,所述的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中野外定名、野外状态、野外颜色、野外包含物字段值的容纳限度均大于或等于2个,去掉超出容纳限度且在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出现次数相对较少的值,最后把在野外描述数据表中每层出现次数最多的值作为该层野外定名、状态、颜色、包含物的代表,传入到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中该层记录中的岩土名称、状态、颜色、包含物字段;
(02.6)、将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信息自动传入到混合分层数据表相同字段中,将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地层编号、该层出现次数最多的野外定名、该层出现次数最多的状态密度传入到混合地层表中的地层编号、岩土名称、状态字段;
03、建立标准分层数据表,并对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如下处理:
(03.1)、根据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及第01步中导入的工勘原始数据,结合混合地层表的信息画出混层剖面图;
(03.2)、在混层剖面图中没有地层编号的层以及要改地层编号的层中,点击相应层弹出混合地层表输入及编辑对话框,然后在该对话框中输入或选择地层编号;
(03.3)、调出每张混层剖面图,在图形中移动分层线、删地层、加地层等操作完成最终的混层剖面图,得到最终的混合分层数据表;
(03.4)、确定出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大层和透镜体,确定方法是:相邻两层在整个场地中如果存在上下顺序不一致的孔,其中必有一层为透镜体,其中在整个场地范围内所有孔中总厚度相对较小的层为透镜体,另一层为大层;
(03.5)、将确定出来的大层和透镜体的关系输出到大层与透镜体的关系信息报告中,所述的报告中提供如下六种孔号信息:有该透镜体无该大层的孔、该透镜体在该大层中间的孔、该大层在该透镜体中间的孔、该大层在该透镜体之上的孔、该透镜体在该大层之上的孔、该透镜体与该大层不直接相邻的孔;
(03.6)、将确定出来的所有孔中的大层和透镜体的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是否透镜体信息输出到标准分层数据表中,同时将混合地层表中的地层编号、岩土名称、状态传入到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中的地层编号、岩土名称、状态字段;
04、输出并分析调整标准剖面图,同步处理标准分层数据表:
(04.1)、根据标准分层数据表中的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是否透镜体等信息及第01步中导入的工勘原始数据,结合场地地层特征数据生成标准剖面图;
(04.2)、查看上述标准剖面图确定有问题的层所在的孔;从(03.5)步中输出的大层与透镜体的关系信息报告中判断有问题的透镜体所在的孔:报告中存在有该透镜体无该大层的孔,表明该透镜体应为一个大层,有问题的孔就是报告中指明的该透镜体在该大层中间的孔;从整个场地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中判断有问题的孔:先根据变异系数的大小确定有问题的层,再查该层经排序后的各指标所在的孔,有问题的指标排在两端,从而确定出有问题的相应孔;
(04.3)、调出有问题的孔所在的标准剖面图,在标准剖面图上显示出工勘原始数据表中的土样选定指标值、土样承载力、原位测试曲线、野外描述信息等,根据标准剖面图上显示的孔的信息,由人工最终判断是应该删层、加层或改层来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在标准剖面图上直接作出移分层线、改地层编号、删地层、加地层等操作进行调整,标准分层数据表自动同步变化;
所述的步骤01中野外描述文本文件的格式为:以孔号为文件名,其内容为一个钻孔中的所有野外描述记录,每条记录的第一行为层底深度,第二行及其后连续行全部为地层描述,最后输入一空行或到文件尾表示该记录的地层描述结束;
所述的步骤01中野外描述文本文件的格式为:文件名为任意,其内容为一个或大于一个钻孔的野外描述记录,每条记录的第一行为孔号或层底深度,第一行的孔号有固定可识别前缀,没有前缀的第一行为层底深度,第一行为孔号时,第二行必为层底深度,层底深度后必为地层描述,地层描述可以占一行或多行,最后输入一空行或到文件尾表示该记录的地层描述结束;
所述的步骤01中野外描述文本文件的格式为:以孔号为文件名,其内容为一个钻孔的所有野外描述记录,具体格式是:层底深度行与地层描述行反复循环,直到结束;其中,孔号与层底深度均只占一行,地层描述占大于或等于1行,采用本格式在输入地层描述时要求:不能把地层描述中间的内容写成一系列纯数字且又无标点符号,如果地层描述的最后一个字为纯数据,可以提到上一行,或在结束时随便加一个标点符号即可;
所述的步骤01中野外描述文本文件的格式为:文件名为任意,其内容为一个或大于一个钻孔的野外描述记录,每孔的各个记录之间不留空行,两孔之间留空行,每孔第一行为孔号,其后为层底深度行与地层描述行反复循环,直到遇到空行则进入下一个孔,遇到文件尾则结束;其中,孔号与层底深度均只占一行,地层描述占大于或等于1行,采用本格式在输入地层描述时要求:不能把地层描述中间的内容写成一系列纯数字且又无标点符号,如果地层描述的最后一个字为纯数据,可以提到上一行,或在结束时随便加一个标点符号即可;
所述的步骤01中,电子版工勘原始数据可以是标准电子表格数据,标准数据库文件,文本文件,或格式可识别的其他文件,还可以是外部勘察软件系统中的数据库。如果电子版工勘原始数据来源于外部勘察软件系统,其实现方法为:将外部勘察软件数据处理程序与外部勘察软件系统互联,具体有两种互联方式,如图2所示:
方式1:在外部勘察软件系统所在的计算机上添加一个工勘数据库服务器程序,在外部勘察软件数据处理程序中添加一个工勘数据库网络客户端模块,二者之间通过网线建立连接,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查询命令,服务器就根据命令从工勘察数据库中获取工勘数据表,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发起更新命令,同时附上工勘数据表,服务器就更新工勘数据库中的相应工勘数据表。
方式2:方式2是专门针对文件型工勘数据库,现有的处部勘察软件系统绝大多数都是access数据库,这属于一个独立文件型数据库,简单拷入到任何一台机器,都可以通过odbc接口进行读写,可以通过U盘或网线先将文件型工勘数据库拷入到外部勘察软件数据处理程序所在的计算机,然后,利用文件型工勘数据库读写接口模块进行读写。
上述两种方法均可以同外部勘察软件系统任意互传数据。
所述的步骤01中,导入工勘原始数据的方法为:直接把第201410059890.3号专利申请文件中的相关方法与本发明融于一体,用该专利中的方法把工勘原始数据导入到工勘原始数据表中。
所述的步骤(02.1)和(02.2)只是产生野外描述数据的方法之一:野外描述数据还可以有其他多种方法产生:方法1:利用第201410059890.3号专利申请文件中提供的方法从野外记录纸中全自动扫入野外描述;方法2:在野外描述数据表输入界面中直接输入野外描述;方法3:从外部勘察软件中直接传入野外描述,传入路径如图1所示,互联后直接传入到工勘原始数据表中,而野外描述数据表为工勘原始数据表中的一个子表。
所述的步骤(02.5)中,在野外描述数据表中人工填入地层编号,填入地层编号的记录的条数为0至全部记录数;如果一条记录的地层编号都不填,此时,照样可以执行(02.6),只是此时产生的混合分层数据中的地层编号字段全部为空,随后,可以在步骤(03.2)中在图形方式下填充地层编号,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内容自动产生了同步变化,采用如下方法,可以使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的内容也产生同步变化,并自动填写在(02.5)步中人工没有填入的相应地层编号:先对野外描述数据表执行一次所述步骤(02.3)中的合并操作,再以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层底深度为标准深度,对在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层底深度与标准深度完全一样的记录直接刷新地层编号,对无相等值的标准深度所在的野外描述数据表层底深度地层段记录,以该标准深度为分界深度执行(02.4)步中的分裂操作;
所述的步骤(02.6)只是产生混合分层数据的方法之一,混合分层数据还可以有其他多种方法产生:方法1:根据(02.5)步中产生的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自动分层,产生第(04)步的标准分层数据表,再将标准分层数据表转换到混合分层数据表,转换的方法是去掉标准分层数据表中的是否透镜体信息即可;方法2:在标准分层数据表格输入界面上直接输入或在标准剖面图上用鼠标点入标准分层数据,再转换成混合分层数据,转换的方法是去掉标准分层数据表中的是否透镜体信息即可;方法3:从外部勘察软件系统中的分层表中直接传入,传入时取其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信息,去掉是否透镜体相关信息;方法4:在混合分层数据表格输入界面上直接输入或在混层剖面图上用鼠标点入混合分层数据;
所述的步骤(02.6)中将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信息自动传入到混合分层数据表相同字段中的方式为:每个孔的所有记录均传入,对每一个待传入孔,先删掉混合分层数据表中该孔的所有记录,再传入。
所述的步骤(02.6)中将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信息自动传入到混合分层数据表相同字段中的方式为:只传入全部非静力触探孔中的全孔记录,及含静力探钻孔且钻孔深度大于静力触探深度的孔中的部分地层段记录,先删除混合分层表中的待传入地层段中的记录,再传入;所述的部分地层段是:静力触探底部到钻孔底之间的地层段。
所述的步骤(03.6)只是产生标准分层数据的方法之一,标准分层数据还可以有其他多种方法产生:方法1:根据(02.5)步中产生的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利用第201410059890.3号专利申请文件中提供的方法全自动分层,直接生成所有勘探孔的标准分层数据,存入标准分层数据表中;方法2:在标准分层数据表格输入界面上直接输入或在标准剖面图上用鼠标点入标准分层数据;方法3:从外部勘察软件系统中的分层表中直接传入,传入路径及信息如图1所示;
所述的步骤(04.3)中如果有问题的层或孔较多,并且在标准剖面图上直接调整较麻烦,可采用如下三种处理方法:
方法1:如果标准分层数据是从通过全自动分层产生,则转到第201410059890.3号专利申请文件中的场地地层特征数据采集器中重新采集特征数据,然后重新自动分层,产生新的标准分层数据;
方法2:如果标准分层数据是从(03.6)中产生,又分两种子处理方法:子方法1:如果在第(04.3)中已经对标准分层数据进行了调整,并且确认这种调整是正确的,就将调整后的标准分层数据逆转换到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然后转步骤03重新处理;子方法2:如果在第(04.3)中没有对标准分层数据进行有效调整,则直接转步骤03重新进行处理;
方法3:如果一部分标准分层数据是从全自动分层中产生,另一部分标准分层数据是从(03.6)中产生,则要分别执行方法1及方法2两种处理。
本发明上述内容中涉及的相关表中的字段都是实现本功能所必不可少的关键字段,但并不意味着只需要这些字段,在实际实现相关功能时,可任意添加其他需要的字段。可将所述的步骤(02.2)中的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的野外定名分为主野外定名和夹层野外定名,增加夹层野外定名字段,主野外定名和夹层野外定名的信息提取方法为:地层描述中的野外定名中不带夹字的全部置于野外描述数据表的主野外定名字段中,地层描述中带夹字的野外定名就将夹字前面的置于野外描述数据表的主野外定名字段中,将地层描述中夹字后面的野外定名置于野外描述数据表的夹层野外定名字段中。
本发明以混合分层数据表及其相关处理转化为桥梁,不仅实现了与大量外部勘察软件的统一互通,而且能融不同行业工勘数据处理习惯模式于一体,还能与第201410059890.3号专利申请文件中的自动分层方法融于一体。
野外描述数据、混合分层数据、标准分层数据均有数种产生方法并可以相互转换,先在混层剖面中手工分层,全部分完后,再由计算机自动对混合分层数据进行整体分析,自动区分出大层和透镜体,再转换成标准分层数据,形成标准剖面图,最后的局部调整可以在标准剖面图上直接进行,如果需要全局修改,再转换成混合分层数据,或直接从最初的混合分层数据开始进行处理,这种总体处理方法包含了很多可变的工作流程,以适应不同行业的勘察技术人员的传统工作习惯,以适应不同类别勘察项目所需的不同工作特点,且在人工设计时不需要知道是大层还是透镜体,这样既减化了思维负担,又整合了不同行业勘察技术人员的工作和思维习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实现与现有的外部勘察软件的统一互通,这样既有利于数据共享,又有利于在同一个工程中同时发挥不同的现有外部勘察软件各自的优点进行所需的数据处理及成果输出工作。
2通过输出透镜体与大层的关系报告,技术人员很容易判断出整个场地的综合信息,很容易分析出外部勘察软件系统中的分层数据或内部手工混合分数据中是否存在相关错误。
3本发明的总体处理方法中包含了很多可变的工作流程,且在人工设计时不需要知道是大层还是透镜体,但最后又能由计算机完全准确的判断出是大层还是透镜体,提高了手工分层的效率和灵活性,这样既减轻了思维负担,又整合了不同行业勘察技术人员的工作和思维习惯,本发明的总体处理方案再加上加配置项的公知方法,就可以从根本上全面实现一个单位即使要搞多类勘察项目,也只需用一套勘察软件。
4野外描述中的层底深度数据能自动准确而又灵活地以多种方式变成标准分层数据。并提供了表格和图形两种不同的形式在野外描述数据表和混合分层数据表中同步填入或插入分层编号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5野外地层描述中的关键信息能自动提取并加以充分利用。野外描述中的野外定名、颜色、状态、包含物信息,采用位置优先法从地层描述字段中直接提取,不需要手工输入,可节省工作量。并且这些信息在自动分层和手工分层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图2为与外部勘察软件所在计算机互联图。
图3为第2层地层编号有错误的混层剖面图。
图4为与图3对应的标准剖面图。
图5为纠正第2层地层编号错误后的混层剖面图。
图6为与图5相对应的标准剖面图。
图7为未确定地层编号的混层剖面图。
图8为图7处于待确定1号孔杂填土地段地层编号时的状态。
图9输入或选择混合地层编号界面。
图10为图7第1号孔杂填土地段地层编号确定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同一设计思想可以有多种具体实现方式,这里的实施方式主要以《软想智能工勘CAD系统》中的实现方式为例进行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其步骤是:
01、建立工勘原始数据表、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野外描述文本文件,将现有电子版工勘原始数据直接传入、导入、或贴入到工勘原始数据表,将非电子版的除野外描述之外的工勘原始数据手工输入到工勘原始数据表,将野外描述记录纸中的孔号、进尺深度、地层描述信息以如下格式输入到野外描述文本文件中:文件名为“1-4孔野外描述.txt”,其内容为4个孔的野外描述记录,每孔的多个记录之间不留空行,两孔之间留一空行,每孔第一行为孔号,其后为层底深度行与地层描述行反复循环,直到遇到空行则进入下一个孔,遇到文件尾则结束;其中,孔号与层底深度均只占一行,地层描述占大于或等于一行,采用本格式在输入地层描述时要求:不能把地层描述中间的内容写成一系列纯数字且又无标点符号,如果地层描述的最后一个字为纯数据,可以提到上一行,或在结束时随便加一个标点符号即可;野外描述文本文件内容中的地层描述部分只记录了野外定名及状态,4个孔的孔号依次为1、2、3、4,具体内容如下:
“1
8.1
杂填土,松散。
9.4
粉土,硬塑。
11.5
粘土,软塑。
13.3
淤泥,流塑。
17.1
粉砂,松散。
18.2
淤泥,流塑。
2
7.2
杂填土,松散。
10.4
粉土,硬塑。
12.5
粘土,软塑。
16.7
淤泥,流塑。
3
1.9
杂填土,松散。
8.1
粉质粘土,可塑。
9.9
粉土,硬塑。
11.1
粉质粘土,可塑。
13.7
粘土,软塑。
17.3
淤泥,流塑。
4
1.7
杂填土,松散。
7.7
粉质粘土,可塑。
10.3
粉土,硬塑。
13.8
粘土,软塑。
18.3
淤泥,流塑。”
02、建立工勘原始数据表的子表野外描述数据表,采集野外定名、颜色、状态、包含物信息,填入全部或部分地层编号,并对数据进行如下处理,建立混合分层数据表及混合地层表保存处理结果:
(02.1)、将所输入的野外描述文本文件中的孔号、进尺深度、地层描述信息分别导入到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的孔号、层底深度,地层描述字段中,野外描述数据表的内容如表1所示;在野外描述数据表输入界面中直接输孔号、底部深度、综合描述1的方法:为了方便输入,可以将表1中地层编号、野外定名、状态三列内容暂时隐藏掉,形成如表2所示的简化输入界面,并在其中直接输入数据。
表1导入野外记录文件内容后的野外描述数据表
上表中,“综合描1”列的内容就是地层描述字段的内容,“底部深度”列的内容就是层底深度字段的内容,其后所有表中“综合描1”和“底部深度”含义均是如此。
表2野外描述中孔号、底部深度、综合描述1直接输入表
(02.2)、从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的地层描述字段值中按照位置优先的方法提取野外定名、颜色、状态、包含物信息置于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的对应字段:在地层描述字段值中搜索标准岩土名称、颜色、状态、包含物的名称,每类信息取首次出现的信息为所提取信息;从综合描述1字段中提取的野外定名和状态信息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提取关键信息后的野外描述数据表
(02.3)、定义一个合并操作,并在此执行合并操作:查出野外描述数据表中除了层底深度及地层编号外,其他字段内容完全相同的同孔且深度相邻的所有记录,仅保留其中层底深度最深的记录,删掉其他记录,即合并重复野外描述记录;
(02.4)、定义一个分裂操作:将属于两层或大于两层的同一野外描述记录复制成两条或大于两条记录,修改复制新记录的层底深度和地层编号为所需值;
(02.5)、将属于两层或大于两层的同一条记录,进行分裂操作,在野外描述数据表中人工填入地层编号,填入记录的条数为全部记录数,填入全部地层编号后如表4所示;
表4人工填完地层编号后的野外描述数据表
(02.6)、将野外描述数据表表4中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信息自动传入到混合分层数据表相同字段中,将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地层编号、该层出现次数最多的野外定名、该层出现次数最多的状态密度传入到混合地层表中的地层编号、岩土名称、状态字段,最终,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内容如表5的所示。
将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信息自动传入到混合分层数据表相同字段中的方式为:每个孔的所有记录均传入,对每一个待传入孔,先删掉混合分层数据表中该孔的所有记录,再传入。
表5由表4转换而来的混合分层数据表
03、建立标准分层数据表,并对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如下处理:
(03.1)、根据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及第01步中导入的工勘原始数据,结合混合地层表的信息画出混层剖面图如图3所示;图3中的各地层编号对应的岩土名称及状态来源于混合地层表,该表的内容在步骤(02.6)中已经给出,另外,野外定名、状态及在步骤01中导入的的工勘原始数据均可以在混层剖面中显示出来,以帮助技术人员进行手工分层时参考,并且一般要设置显示开关,需要时才显示。
(03.2)、在混层剖面图中没有地层编号的层以及想改地层编号的层中,点击相应层弹出混合地层表输入及编辑对话框,然后在该对话框中输入或选择地层编号;
(03.3)、调出每张混层剖面图,在图形中直接用鼠标通过移动分层线、删地层、加地层等操作完成最终的混层剖面图,得到最终的混合分层数据表;
(03.4)、自动确定出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大层和透镜体,确定方法是:相邻两层在整个场地中如果存在上下顺序不一致的孔,其中必有一层为透镜体,其中在整个场地范围内所有孔中总厚度相对较小的层为透镜体,另一层为大层;
(03.5)、将确定出来的大层和透镜体的关系输出到大层与透镜体的关系信息报告,报告的内容如下:
“大层=2透镜体=3
有透镜体无大层的孔=,1,2,
透镜体在中间的孔=,3,
大层在中间的孔=,
大层在透镜体之上的孔=,4,
透镜体在大层之上的孔=,
透镜体与大层不直接相邻的孔=,
大层=5透镜体=6
有透镜体无大层的孔=,
透镜体在中间的孔=,1,
大层在中间的孔=,
大层在透镜体之上的孔=,
透镜体在大层之上的孔=,
透镜体与大层不直接相邻的孔=,”
结合图3,上述报告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一看第1号孔中的第6层夹在第5层中间,因此,第6层应为第5层的一个透镜体,且“透镜体在中间的孔=,1,”;第3号孔中的第3层夹在第2层中间,且第3层的总厚度更小,因此,第3层应为第2层的一个透镜体,但第1,2号孔中又无第2层,因此有“有透镜体无大层的孔=,1,2,”,“透镜体在中间的孔=,3,”,又由于第4号孔中透镜体3和大层2都有,且大层2在透镜体3之上,因此,“大层在透镜体之上的孔=,4,”。
(03.6)、将确定出来的所有孔中的大层和透镜体的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是否透镜体信息输出到标准分层数据表中,输出的标准分层数据表中的大层表的内容如表6所示,输出的标准分层数据表中的透镜体表的内容如表7所示,同时将混合地层表中的地层编号、岩土名称、状态传入到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中的地层编号、岩土名称、状态字段。
表6标准分层数据表中的大层表
其中,每孔的最后一层的层底深度为空,表明直到孔深为止。
表7标准分层数据表中的透镜体表
04、输出并分析调整标准剖面图,同步处理标准分层数据表:
(04.1)、根据标准分层数据表中的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是否透镜体等信息及第01步中导入的工勘原始数据,结合场地地层特征数据生成标准剖面图,如图4所示;
(04.2)、结合图4及大层与透镜体的关系信息报告分析,大层5中的透镜体6是没有问题的。而大层2中的透镜体3从报告上看存在问题,判断有问题的透镜体所在的孔:如果报告中存在有该透镜体无该大层的孔,表明该透镜体应为一个大层,有问题的孔就是报告中指明的该透镜体在该大层中间的孔,在本报告中存在两个有透镜体无大层的孔1和2,透镜体一般都是在某个大层中出现的,不能单独出现,因此,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重点检查,另外,报告中还显示,3号孔中的透镜体3在大层2中间,因此,3号孔就是有问题的孔。
(04.3)、调出问题孔3号孔所在的标准剖面图,如图4所示,第3层整个场地每个孔都有,且层顶层底埋深起伏都不大,应该是一个大层,在步骤(03.4)中的将其判断为一个透镜体就是因为3号孔中第3层的下面又有一个第2层,显然,应该把3号孔中9.90~11.10处的第2层的地层编号改成一个新值,假定改为3-1.
转到03步重新处理,调出混层剖面图,将3号孔中9.90~11.10处的第2层的地层编号改成3-1,这个地层编号为新加地层编号,且其岩土名称及状态属性与第2层相同,地层编号经修改后的混层剖面图如图5所示。
再次输出透镜体与大层的关系报告如下:
“大层=5透镜体=6
有透镜体无大层的孔=,
透镜体在中间的孔=,1,
大层在中间的孔=,
大层在透镜体之上的孔=,
透镜体在大层之上的孔=,
透镜体与大层不直接相邻的孔=,”
此时,只有一个透镜体层,即第6层为第5层的透镜体,再次采用步骤(03.6)将在(03.4)中识别出来的大层和透镜体输出到标准分层数据表中,然后,再调出标准剖面图,如图6所示。
实施例2:
步骤01,步骤(02.1)、(02.2)、(02.3)、(02.4)与实施例1相同。
步骤(02.5)在野外描述数据表中一个记录的地层编号都不填,转步骤(02.6)(此步骤同实施例1),此时产生的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地层编号字段全部为空,在(02.5)中未填地层编号的野外描述数据表如表8所示。
表8未填地层编号的野外描述数据表
不填地层编号,直接将表8中的数据用步骤(02.6)传入到混合分层数据表中,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内容如表9所示。
表9无地层编号的混合分层数据表
(03.1)根据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及第01步中导入的工勘原始数据,结合混合地层表的信息画出混层剖面图,显示出混层剖面图如图7所示,注意:在该图中打开了显示野外描述数据表中野外定名、状态、包含物的开关,由于不知各层的地层编号,所以图中无地层号,也无图例。
(03.2)在混层剖面图上直接填写或修改地层编号,假如现在要在1号孔的0~8.1米之间的地层填一个地层编号1,首先把鼠标移到1号孔附近0~8.10米之间的任何地方点击一下,如图8所示,这时就弹出一个如图9所示的混合地层表对话框,选中其中的第一条记录,混层剖面图就会自动变成如图10所示,可用相同的方法填完所有的地层编号。
(03.3)、调出每张混层剖面图,在图形中直接用鼠标通过移动分层线、删地层、加地层等操作完成最终的混层剖面图,得到最终的混合分层数据表;
(03.2)和(03.3)中的操作,直接同步混合分层数据表的内容,采用如下方法可以使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的内容也产生同步变化,并自动填写在(02.5)步中人工没有填入的相应地层编号:先对野外描述数据表执行一次所述步骤(02.3)中的合并操作,再以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层底深度为标准深度,对在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层底深度与标准深度完全一样的记录直接刷新地层编号,对无相等值的标准深度所在的野外描述数据表层底深度地层段记录,以该标准深度为分界深度执行(02.4)步中的分裂操作;
以图10所对应的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层底深度为标准深度,由于是直接修改地层编号,层底深度没有变化,所以,此时对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第1号孔的第一条记录直接刷新地层编号,将其值由空白刷新为1,如表10所示,其余所有地层编号都按相同方法处理。
表10在混层剖面图中填完第1号孔第1层并同步后的野外描述数据表
后面步骤同实施例1。

Claims (4)

1.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建立工勘原始数据表、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野外描述文本文件,将现有电子版工勘原始数据直接传入、导入或贴入到工勘原始数据表,将非电子版的除野外描述之外的工勘原始数据手工输入到工勘原始数据表,将野外描述记录纸中的孔号、进尺深度、地层描述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格式输入到野外描述文本文件中;
02、建立工勘原始数据表的子表野外描述数据表,采集野外定名、颜色、状态、包含物信息,填入全部或部分地层编号,并对数据进行如下处理,建立混合分层数据表及混合地层表保存处理结果:
(02.1)、将所输入的野外描述文本文件中的孔号、进尺深度、地层描述信息分别导入到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的孔号、层底深度,地层描述字段中;
(02.2)、从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的地层描述字段值中按照位置优先的方法提取野外定名、颜色、状态、包含物信息置于野外描述数据表中的对应字段:在地层描述字段值中搜索标准岩土名称、颜色、状态、包含物的名称,每类信息取首次出现的信息为所提取信息;
(02.3)、定义一个合并操作,并在此执行合并操作:查出野外描述数据表中除了层底深度及地层编号外,其他字段内容完全相同的同孔且深度相邻的所有记录,仅保留其中层底深度最深的记录,删掉其他记录,即合并重复野外描述记录;
(02.4)、定义一个分裂操作:将属于两层或大于两层的同一野外描述记录复制成两条或大于两条记录,修改复制新记录的层底深度和地层编号为所需值;
(02.5)、将属于两层或大于两层的同一条记录,进行分裂操作,在野外描述数据表中人工填入地层编号,填入地层编号的记录的条数为0 至全部记录数;填入了地层编号且要自动分层就在此先提取一份场地地层特征数据:把野外描述数据表中人工填入的每个地层编号所对应的野外定名、状态、颜色、包含物传入到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中对应的野外定名、野外状态、野外颜色、野外包含物字段,所述的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中野外定名、野外状态、野外颜色、野外包含物字段值的容纳限度均大于或等于2 个,去掉超出容纳限度且在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出现次数相对较少的值,最后把在野外描述数据表中每层出现次数最多的值作为该层野外定名、状态、颜色、包含物的代表,传入到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中该层记录中的岩土名称、状态、颜色、包含物字段;
(02.6)、将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信息自动传入到混合分层数据表相同字段中,将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地层编号、该层出现次数最多的野外定名、该层出现次数最多的状态密度传入到混合地层表中的地层编号、岩土名称、状态字段;
03、建立标准分层数据表,并对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如下处理:
(03.1)、根据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及第01 步中导入的工勘原始数据,结合混合地层表的信息画出混层剖面图;
(03.2)、在混层剖面图中没有地层编号的层以及要改地层编号的层中,点击相应层弹出混合地层表输入及编辑对话框,然后在该对话框中输入或选择地层编号;
(03.3)、调出每张混层剖面图,在图形中移动分层线、删地层、加地层操作完成最终的混层剖面图,得到最终的混合分层数据表;
(03.4)、确定出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大层和透镜体,确定方法是:相邻两层在整个场地中如果存在上下顺序不一致的孔,其中必有一层为透镜体,其中在整个场地范围内所有孔中总厚度相对较小的层为透镜体,另一层为大层;
(03.5)、将确定出来的大层和透镜体的关系输出到大层与透镜体的关系信息报告中,所述的报告中提供如下六种孔号信息:有该透镜体无该大层的孔、该透镜体在该大层中间的孔、该大层在该透镜体中间的孔、该大层在该透镜体之上的孔、该透镜体在该大层之上的孔、该透镜体与该大层不直接相邻的孔;
(03.6)、将确定出来的所有孔中的大层和透镜体的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是否透镜体信息输出到标准分层数据表中,同时将混合地层表中的地层编号、岩土名称、状态传入到场地地层特征数据表中的地层编号、岩土名称、状态字段;
04、输出并分析调整标准剖面图,同步处理标准分层数据表:
(04.1)、根据标准分层数据表中的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是否透镜体信息及第01步中导入的工勘原始数据,结合场地地层特征数据生成标准剖面图;
(04.2)、查看上述标准剖面图确定有问题的层所在的孔;从(03.5)步中输出的大层与透镜体的关系信息报告中判断有问题的透镜体所在的孔:报告中存在有该透镜体无该大层的孔,表明该透镜体应为一个大层,有问题的孔就是报告中指明的该透镜体在该大层中间的孔;从整个场地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中判断有问题的孔:先根据变异系数的大小确定有问题的层,再查该层经排序后的各指标所在的孔,有问题的指标排在两端,确定出有问题的相应孔;
(04.3)、调出有问题的孔所在的标准剖面图,在标准剖面图上显示出工勘原始数据表中的土样选定指标值、土样承载力、原位测试曲线、野外描述信息,根据标准剖面图上显示的孔的信息,由人工最终判断是应该删层、加层或改层来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在标准剖面图上直接作出移分层线、改地层编号、删地层、加地层等操作进行调整,标准分层数据表自动同步变化。
2.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02.6)中将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信息自动传入到混合分层数据表相同字段中的方式为:每个孔的所有记录均传入,对每一个待传入孔,先删掉混合分层数据表中该孔的所有记录,再传入。
3.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02.6)中将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孔号、地层编号、层底深度信息自动传入到混合分层数据表相同字段中的方式为:只传入全部非静力触探孔中的全孔记录,及含静力探钻孔且钻孔深度大于静力触探深度的孔中的部分地层段记录,先删除混合分层表中的待传入地层段中的记录,再传入;所述的部分地层段是:静力触探底部到钻孔底之间的地层段。
4.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03.3)中的混合分层数据表的内容,同步到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先对野外描述数据表执行一次所述步骤(02.3)中的合并操作,再以混合分层数据表中的层底深度为标准深度,对在野外描述数据表中层底深度与标准深度完全一样的记录直接刷新地层编号,对无相等值的标准深度所在的野外描述数据表层底深度地层段记录,以该标准深度为分界深度执行(02.4)步中的分裂操作。
CN201410128456.6A 2014-04-01 2014-04-01 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55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28456.6A CN103955558B (zh) 2014-04-01 2014-04-01 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28456.6A CN103955558B (zh) 2014-04-01 2014-04-01 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5558A CN103955558A (zh) 2014-07-30
CN103955558B true CN103955558B (zh) 2017-04-19

Family

ID=51332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2845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5558B (zh) 2014-04-01 2014-04-01 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555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63036A (zh) * 2018-07-16 2018-12-21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利用excel快速制作理正勘察标准接口数据文件的方法
CN109101587A (zh) * 2018-07-24 2018-12-28 深圳九九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录入方法
CN109271745A (zh) * 2018-11-06 2019-01-25 浙江华厦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土工试验数据处理系统
CN111488384B (zh) * 2019-01-29 2022-05-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钻井方案智能推荐方法及系统
CN110348052A (zh) * 2019-06-06 2019-10-1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图形分布的勘察数据自动识别方法
CN111159862B (zh) * 2019-12-17 2023-09-08 核工业二四三大队 一种铀矿钻孔设计指示书电子化设计及编制方法
CN111402361A (zh) * 2020-03-13 2020-07-10 广州轨道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一种地质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1352617B (zh) * 2020-03-16 2023-03-31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一种基于Fortran语言的磁法数据辅助整理方法
CN113760381A (zh) * 2020-06-04 2021-12-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非规范化录井岩性数据信息提取方法及系统
CN113407688B (zh) * 2021-06-15 2022-09-16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勘察规范智能问答系统的建立方法
CN114564555B (zh) * 2022-04-28 2022-07-19 加华地学(武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兼容多行业、多地区规范的勘察数据入库方法及系统
CN115619898B (zh) * 2022-10-31 2023-10-17 广西发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自由定制与扩展的工程勘察制图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0404A (zh) * 2011-11-01 2012-02-22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洞室地质展示图的编绘方法
CN102446214A (zh) * 2011-09-19 2012-05-09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勘察内业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46214A (zh) * 2011-09-19 2012-05-09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勘察内业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360404A (zh) * 2011-11-01 2012-02-22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洞室地质展示图的编绘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5558A (zh) 2014-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5558B (zh) 一种采集并处理不同行业工勘数据的方法
CN108222925A (zh) 页岩气储层分级综合评价方法
CN109710701A (zh) 一种用于公共安全领域大数据知识图谱的自动化构建方法
CN107038505A (zh) 基于机器学习的找矿模型预测方法
CN102830441A (zh) 包含数据挖掘的油气层综合解释评价方法
CN104181597B (zh) 一种基于叠前地震数据的地震相分析方法
CN106951554A (zh) 一种层次化新闻热点及其演化的挖掘与可视化方法
CN106570262A (zh) 一种储层构型结构的描述方法
CN107730426A (zh) 一种基于ArcGIS的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
CN105321204A (zh) 一种三维地质栅格体模型构建方法
CN106599338A (zh) 页岩气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CN116797083A (zh) 一种煤层气勘查开发方法和系统
CN114638300A (zh) 一种识别页岩油气藏“甜点”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7944723A (zh) 一种基于本体的土家织锦文化资源分类标注方法及系统
Zhao et al. Data-driven diagenetic facies classification and well-logging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A case study on Xujiahe tight sandstone in Sichuan Basin
CN113534283B (zh) 一种砂岩型铀矿成矿要素特征的定量评价方法
Suwanwiwattana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geotechnical database of Bangkok subsoil using GRASS-GIS
CN114742526A (zh) 基于标准化设计流程的勘察全流程信息化方法和系统
CN114386573A (zh) 一种基于多层感知机的静力触探土层划分方法及系统
CN114202036A (zh) 一种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静力触探自动划分土层技术
CN107194966A (zh) 一种二维地质断面图地质界线及其属性信息的辨识方法
CN107013207A (zh) 一种获取复杂断块油藏砂体地下井位信息的方法
Eskandari et al. Growthsim–a multiple point framework for pattern simulation
Grender et al. Experiment in quantitative geologic modeling
CN107060744A (zh) 一种测井地质评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9

Termination date: 201804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