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6971A - 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6971A
CN103916971A CN201310743472.1A CN201310743472A CN103916971A CN 103916971 A CN103916971 A CN 103916971A CN 201310743472 A CN201310743472 A CN 201310743472A CN 103916971 A CN103916971 A CN 1039169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ality indicator
channel quality
communicator
network terminal
design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4347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16971B (zh
Inventor
李建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3916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6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169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69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6Generation of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4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with feedback of measurements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volving special memory structures, e.g.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所述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在该通信装置与一网络端间的一信道上,执行一信道测量;根据该信道测量,决定达到一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所需的至少一参考资源的一数量;以及传送用来指示该至少一参考资源的该数量的一指示符至该网络端。

Description

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为了改善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制定了具有较佳效能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其支援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第八版本(3GPP Rel-8)标准及/或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第九版本(3GPP Rel-9)标准,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使用者需求。长期演进系统被视为提供高数据传输率、低潜伏时间、封包最佳化以及改善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的一种新无线接口及无线网络架构,包括由复数个演进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s,eNBs)所组成的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一方面与用户端(user equipment,UE)进行通信,另一方面与处理非存取层(NonAccess Stratum,NAS)控制的核心网路进行通信,而核心网络包含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及移动管理单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等实体。
先进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由长期演进系统进化而成,其包括载波集成(carrier aggregation)、协调多点(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传送/接收以及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等先进技术,以延展频宽、提供快速转换功率状态及提升细胞边缘效能。为了使先进长期演进系统中的用户端及演进式基地台能相互通信,用户端及演进式基地台必须支援为了先进长期演进系统所制定的标准,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第十版本(3GPP Rel-10)标准或较新版本的标准。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用户端需要取得(如测量)信道状态资讯(channelstate information,CSI),并回报信道状态资讯至网络端。通常而言,用户端通过传送对应于信道状态资讯的一信道品质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映射表的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来回报信道状态资讯。然而,信道状态资讯可能过于糟糕,导致无法在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中取得与此信道状态资讯相对应且合适的信道品质指示符。在此状况下,用户端可能会传送最低的信道品质指示符(即最低的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至网络端。在接收到最低的信道品质指示符后,网络端仅能得知用户端具有糟糕的频道,而无法得知信道糟糕的程度。据此,网络端可能会决定不与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或者网络端可能会根据接收到的信道品质指示符,利用不合适的方式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与用户端进行通信。如此一来,用户端的输出率(throughput)可能会被降低。
因此,如何正确地回报信道状态资讯便成为业界亟欲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该方法包括在该通信装置与一网络端间的一信道上,执行一信道测量;根据该信道测量,决定达到一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所需的至少一参考资源的一数量;以及传送用来指示该至少一参考资源的该数量的一指示符至该网络端。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该方法包括在该通信装置与一网络端间的一信道上,执行一信道测量;根据该信道测量,决定利用至少一参考资源所达到的一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以及传送用来指示该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的一第一指示符至该网络端。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选择传输区块尺寸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该方法包括在一网络端所传送的一下链路控制资讯中,接收实体资源区块的一第一数量及传输区块尺寸的一指示符;将该实体资源区块的该第一数量除以一第一参数,以取得该实体资源区块的一第二数量;根据该实体资源区块的该第二数量及该传输区块尺寸的该指示符,自一传输区块尺寸表中选择该传输区块尺寸;以及在一子帧中,传送或接收具有该传输区块尺寸的复数个资讯位元至该网络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10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20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30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40及一位元表示表42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包括相对应参数的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50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包括新增条目的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60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70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80及一位元表示表82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90及一位元表示表92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100及一位元表示表102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110及一位元表示表112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120的流程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传输区块尺寸表130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无线通信系统
20                               通信装置
200                              处理装置
210                              储存单元
214                              程式代码
220                              通信接口单元
30、70、120                      流程
300、302、304、306、308、700、   步骤
702、704、706、708、1200、
1202、1204、1206、1208、1210
40、50、60、80、90、100、110、   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
130
42、82、92、102、112             位元表示表
ITBS                             指示符
NPRB                             数量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10的示意图,其简略地由一网络端及复数个通信装置所组成。在图1中,网络端及通信装置用来说明无线通信系统10之架构。在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中,网络端可为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TRAN),其包括复数个基地台(Node-Bs,NBs),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先进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或是先进长期演进系统的后续版本中,网络端可为一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可包括复数个演进式基地台(evolved NBs,eNBs)及/或中继站(relays)。
除此之外,网络端也可同时包括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及核心网络(如演进式封包核心(evolved packetcore,EPC)网络),其中核心网络可包括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移动管理单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封包数据网络(packet datanetwork,PDN)网关(PDN gateway,P-GW)、本地网关(local gateway,L-GW)、自我组织网络(Self-Organizing Network,SON)及/或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Network Controller,RNC)等实体。换句话说,在网络端接收通信装置所传送的资讯后,可由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来处理资讯及产生对应于该资讯的决策。或者,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可将资讯转发至核心网络,由核心网络来产生对应于该资讯的决策。此外,也可在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演进式通用陆地全球无线存取网络及核心网络在合作及协调后,共同处理该资讯,以产生决策。通信装置可为用户端(user equipment,UE)、低成本装置(如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装置)、移动电话、笔记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电子书及可携式计算机系统等装置。此外,根据传输方向,可将网络端及通信装置分别视为传送端或接收端。举例来说,对于一上链路而言,通信装置为传送端而网络端为接收端;对于一下链路而言,网络端为传送端而通信装置为接收端。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20的示意图。通信装置20可为图1中的通信装置或网络端,包含一处理装置200、一储存单元210以及一通信接口单元220。处理装置200可为一微处理器或一特定应用积体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储存单元210可为任一数据储存装置,用来储存一程序代码214,处理装置200可通过储存单元210读取及执行程序代码214。举例来说,储存单元210可为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DVD-ROM)、磁带(magnetic tape)、硬盘(hard disk)及光学数据储存装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等,而不限于此。通信接口单元220可为一无线收发器,其根据处理装置200的处理结果,用来传送及接收资讯(如信息或封包)。
请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30的流程图。流程30用于图1的通信装置中,用来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流程30可被编译成程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0:开始;
步骤302:在该网络端与该通信装置间的一信道上,执行一信道测量;
步骤304:根据该信道测量,决定达到一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level)所需的至少一参考资源的一数量;
步骤306:传送用来指示该至少一参考资源的该数量的一指示符至该网络端;
步骤308:结束。
根据流程30,通信装置在网络端与通信装置间的一信道上执行一信道测量。并根据此信道测量,决定达到一(例如预先决定的)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即信道品质指示符或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所需的至少一参考资源(如信道状态资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参考资源)的一数量。举例来说,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可为能够确保区块错误率(block error rate,BLER)小于等于0.1的最低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需注意的是,参考资源可为任何能够用来执行信道测量(如用来决定网络端与通信装置的信道品质)的资源。举例来说,一参考资源可能需要通过一合并方法来被累积(如被合并)N次,以达到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然后,通信装置传送用来指示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的一指示符至网络端。换言之,网络端能够根据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及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准确地了解信道状态。因此,网络端可根据接收到的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以一合适的调制解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MCS)与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如此一来,通信装置的输出率(throughput)可获得提升。
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方式不限于此。
在一实施例中,(如在考虑或是不考虑用来指示通信装置处于范围外(outof range)的状况的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情况下)流程30中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可为一信道品质指示符表中最低的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也就是说,即使通信装置具有一糟糕的信道,根据达到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所需的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信道糟糕的严重程度可获得解析(如识别)。因此,网络端可根据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准确地决定如何与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此外,通过网络端所传送的一高层信令(signaling)(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或下链路控制资讯中一信道状态资讯(channelstate information)请求栏位,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可被配置予通信装置。也就是说,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可能不是由通信装置所决定,而是由网络端通过高层信令或通过信道状态资讯请求栏位来指示予通信装置。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流程30中通信装置传送的指示符可指示一基础数量,其中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为此基础数量及一参数的一函数。换言之,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是根据基础数量及该参数所决定。此参数可被预先决定、通过一高层信令(如无线资源控制信令)被配置或是动态地(如通过网络端传送的下链路控制讯息中一信道状态资讯请求栏位)被配置。
此外,指示符可以复数个位元表示。也就是说,用来表示指示符的位元会被传送至网络端,以提供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的资讯予网络端。在另一实施例中,指示符可通过指示一信道品质映射表的一新增条目,指示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至网络端。换言之,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中现有的条目可能不足以准确辨别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如由于不足的解析度(resolution))。因此,一个或多个条目可被新增于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映射表中,以使通信装置可利用新增的(复数个)条目其中之一来指示一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进一步地,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甚至可为新设计的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以包含新增的(复数个)条目。
请参考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道品质指示符表40及一位元表示表42的示意图,其中图4也绘示有相对应的调制解码方式及效率。在一实施例中,通信装置可根据在网络端与通信装置间的一信道上执行的一信道测量,决定达到最低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即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1)需要32个参考资源。接下来,通信装置传送指示〝32〞的指示符至网络端。需注意的是,通信装置可根据位元表示表42,通过传送位元〝01〞来传送指示符至网络端。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通过一高层信令(如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网络端可配置(如指示)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3予通信装置。据此,通信装置可根据信道测量,决定达到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3需要128个参考资源。然后,通信装置传送用来指示〝128〞的指示符至网络端。相似地,根据位元表示表42,通信装置可通过传送位元〝11〞来传送指示符至网络端。
请参考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包括相对应参数的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50的示意图,其中图5也绘示有相对应的方式调制编码方式及效率。在一实施例中,通信装置可根据在网络端及通信装置间一信道上所执行的一信道测量,决定达到最低的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即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1)需要32个参考资源。接下来,由于网络端可通过将〝16〞乘以参数2来取得32,因此通信装置可传送用来指示〝16〞的指示符至网络端。需注意的是,根据位元表示表42,通信装置可通过传送位元〝00〞来传送指示符至网络端。在另一实施例中,(如通过下链路控制资讯的一信道状态资讯请求栏位)网络端可配置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3予通信装置。据此,通信装置可根据信道测量,决定达到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3需要128个参考资源。接下来,由于网络端可通过将〝16〞乘以参数8来取得128,因此通信装置可传送用来指示〝16〞的指示符至网络端。需注意的是,根据位元表示表42,通信装置可通过传送位元〝00〞来传送指示符至网络端。在此实施例中,虽表50中的参数是被预先决定,但本发明的实现方式不限于此。参数可被半静态地配置或被动态地配置。
请参考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包括新增条目的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60的示意图,其中图6也绘示有相对应的方式调制编码方式及效率。在图6中,信道品质指示符0~7为新增的条目,以改善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的解析度。在一实施例中,通信装置根据网络端与通信装置间的一信道上执行的一信道测量,决定达到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8(如达到区块错误率小于等于0.1的最低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需要32个参考资源。接下来,通信装置传送用来指示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3的一指示符至网络端。需注意的是,根据相对应的位元表示,通信装置可通过传送位元〝0011〞来传送指示符至网络端。在另一实施例中,通信装置可根据信道测量,决定达到信道品质指示符指表8需要8个参考资源。然后,通信装置传送用来指示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5的指示符至网络端。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相对应的位元表示,通信装置可通过传送位元〝0101〞来传送指示符至网络端。
因此,根据流程30及以上叙述,网络端可根据接收到的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所决定的一合适的调制编码方式,与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如此一来通信装置的输出率可获得提升。
请参考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70的流程图。流程70用于图1的通信装置中,用来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流程70可被编译成程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0:开始;
步骤702:在该通信装置与该网络端间的一信道上,执行一信道测量;
步骤704:根据该信道测量,决定利用至少一参考资源所达到的一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level);
步骤706:传送用来指示该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的一指示符至该网络端;
步骤708:结束。
根据流程70,通信装置在网络端与通信装置间的一信道上执行一信道测量,并根据此信道测量决定利用至少一参考资源(如信道状态资讯参考资源)所达到的一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如信道品质指示符或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需注意的是,参考资源可为任何能够用来执行信道测量(如用来决定网络端与通信装置的品质)的资源。举例来说,一参考资源可能需要通过一合并方法来被累积(如被合并)N次,以达到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然后,通信装置传送用来指示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的一指示符至网络端。换言之,网络端能够根据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及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准确地了解信道状态。因此,网络端可根据接收到的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以一合适的调制解码方式与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如此一来,通信装置的输出率可获得提升。
本发明的实现方式不限于此。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可为一预定值。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是通过网络端所传送的一高层信令(如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或下链路控制资讯中一信道状态资讯请求栏位,配置予通信装置。也就是说,至少一资源的数量不是由通信装置所决定,而是由网络端通过高层信令或通过信道状态资讯栏位来指示予通信装置。
此外,通信装置可另传送用来指示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的另一指示符至网络端。举例来说,上述情况可能发生在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是由通信装置所决定而不是由网络端所决定的状况下。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情况也可能发生在由网络端所决定的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被通信装置改变或调整的状况下。相似地,此另一指示符可指示一基础数量,其中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为基础数量与一参数的一函数。也就是说,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是根据基础数量及此参数所决定。此参数可被预先决定、通过一高层信令(如无线资源信令)被配置或是动态地(如通过网络端所传送的下链路控制资讯的一信道状态资讯栏位)被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用来指示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的指示符可由复数个位元表示。也就是说,用来表示指示符的位元会被传送至网络端,以提供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的资讯予网络端。类似地,用来指示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的另一指示符也可以复数个位元表示。换言之,用来表示另一指示符的位元会被传送至网络端,以提供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的资讯至网络端。
此外,指示符可通过指示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中一新增条目(如具有相对应参数的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来指示一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也就是说,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中现有的条目可能不足以准确辨别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如由于不足的解析度)。因此,一个或多个条目可被新增于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映射表中,以使通信装置可利用新增的(复数个)条目其中之一来指示一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进一步地,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甚至可为新设计的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以包含新增的(复数个)条目。
请参考图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80及一位元表示表82的示意图,其中图8也绘示有相对应的调制解码方式及效率。在一实施例中,通信装置可根据在网络端与通信装置间的一信道上执行的一信道测量,决定利用128个参考资源可达到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3。随后,通信装置传送用来指示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3至网络端。在另一实施例中,根据位元表示表82,网络端可通过传送位元〝10〞,配置〝128〞至通信装置。据此,通信装置可决定利用128个参考资源能够达到的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
请参考图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90及一位元表示表92的示意图,其中图9也绘示有相对应的调制解码方式及效率。在一实施例中,通信装置可根据在网络端与通信装置间的一信道上执行的一信道测量,决定利用64个参考资源可达到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2。随后,通信装置传送用来指示〝64〞的一第一指示符及用来指示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2的一第二指示符至网络端。也就是说,参考资源的数量及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的资讯都被提供给网络端。举例来说,上述状况可能发生在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及至少一参考资源的数量都是由通信装置所决定,而不是由网络端所决定的状况下。需注意的是,通信装置可传送位元〝0110〞至网络端,其中用来指示〝64〞的第一指示符是由前两个位元〝01〞表示,而用来指示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2的第二指示符则是由后两个位元〝10〞表示。
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100及一位元表示表102的示意图,其中图10也绘示有相对应的调制解码方式、效率及参数k。在一实施例中,通信装置可根据在网络端与通信装置间的一信道上执行的一信道测量,决定利用64个参考资源可达到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1。随后,通信装置传送用来指示〝64*1〞的一第一指示符及用来指示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1的一第二指示符至网络端。也就是说,参考资源的数量及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的资讯都被提供给网络端。在此状况下,通信装置可传送位元〝1001〞至网络端,其中用来指示〝64*k〞的第一指示符是由前两个位元〝10〞表示,而用来指示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1的第二指示符则是由后两个位元〝01〞表示。据此,网络端可根据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决定k为1。
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110及一位元表示表112的示意图,其中图11也绘示有相对应的调制解码方式及效率。位元表示表112中的参数m可由网络端(如半静态地或动态地)配置为1或16。在以下实施例中,假设m都已经被配置为16。在一实施例中,通信装置可根据在网络端与通信装置间的一信道上执行的一信道测量,决定利用128个参考资源可达到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1。然后,通信装置传送用来指示〝8*16〞的一第一指示符及用来指示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1的一第二指示符至网络端。也就是说,参考资源的数量及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的资讯都被提供给网络端。在此状况下,通信装置可传送位元〝1001〞至网络端,其中用来指示〝8*m〞的第一指示符是由前两个位元〝10〞表示,而用来指示信道品质指示符指标1的第二指示符则是由后两个位元〝01〞表示。由于m已经被配置为16,网络端可决定参考资源的数量为128。
因此,根据流程70及以上叙述,网络端可根据接收到的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所决定的一合适的方式调制编码方式,与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如此一来通信装置的输出率可获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图4~6及图8~11中所示的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仅为范例。本发明也可应用在各式各样的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如规范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中现有的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及新设计的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且不限于此。相似地,图4及图8~11中所示的位元表示表也仅为范例。本发明也可应用在各式各样的位元表示表,如规范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中现有的位元表示表及新设计的位元表示表,且不限于此。此外,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及╱或位元表示表可完全地被预先决定并被储存于网络端及╱或通信装置。在另一实施例中,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及╱或位元表示表可部份地被预先决定且被储存于网络端及╱或通信装置,且剩余的资讯(如(复数个)参数)则是半静态地或动态地被决定(如被配置)。
请参考图12,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120的流程图。流程120用于图1的通信装置中,用来选择传输区块尺寸。流程120可被编译成程式代码214,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200:开始;
步骤1202:在该网络端所传送的一下链路控制资讯中,接收实体资源区块的一第一数量及传输区块尺寸的一指示符;
步骤1204:将该实体资源区块的该第一数量除以一参数,以取得该实体资源区块的一第二数量;
步骤1206:根据该实体资源区块的该第二数量及该传输区块尺寸的该指示符,自一传输区块尺寸表中选择该传输区块尺寸;
步骤1208:在一子帧中,传送或接收具有该传输区块尺寸的复数个资讯位元至该网络端;
步骤1210:结束。
根据流程120,通信装置在网络端所传送的下链路控制资讯中,接收实体资源区块的一第一数量,并将实体资源区块的第一数量除以一参数(如由网络端所预先决定或配置的参数),以取得该实体资源区块的一第二数量。然后,通信装置根据实体资源区块的第二数量及传输区块尺寸的指示符,自一传输区块尺寸表(例如定义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中的传输区块尺寸表)中选择传输区块尺寸。因此,通信装置可在一子帧中,传送具有此传输区块尺寸的复数个资讯位元至网络端,或自网络端接收具有此传输区块尺寸的复数个资讯位元。换言之,通信装置不是直接使用网络端所指示实体资源区块的第一数量及传输区块的指示符,而是使用被参数减少的实体资源区块的数量。因此,通过减少传输区块尺寸,传输╱接收的稳定性(robustness)可被改善。此外,定义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原始的传输区块尺寸表可被重新使用,从而不需要改变原始的传输区块尺寸表也不需要设计新的传输区块尺寸表。
请参考图13,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传输区块尺寸表130的示意图。传输区块尺寸表130包括多个传输区块尺寸,其中每一传输区块尺寸可根据实体资源区块的一数量NPRB及传输区块尺寸的一指示符ITBS所决定(如选择)。在一实施例中,根据流程120,在网络端所传送的下链路控制资讯中接收到数量NPRB为50及指示符ITBS为0且假设N为2之后,通信装置取得数量N’PRB=NPRB╱N=25。接下来,根据数量N’PRB=25且指示符ITBS=0,通信装置可决定传输区块尺寸为680。进一步地,在一子帧中,通信装置可传送或接收680个资讯位元。通常而言,子帧中传输所传输的是由资讯位元编码而成的编码位元(coded bit),且编码位元的数量(如8500)通常大于资讯位元的数量(在此实施例中为680)。因此,通过减少传输区块尺寸并同时重新使用传输区块尺寸表130,传输╱接收的稳定性可获得提升。
除了在此子帧中传输(或接收)具有此传输区块尺寸的资讯位元之外,通信装置可进一步地于另至少一子帧中,传送(或接收)具有此传输区块尺寸的资讯位元。其中,子帧及另至少一子帧的一数量是由另一参数所规范。也就是说,第一参数(如由网络端所预先决定或配置的参数)是用来决定实体资源区块的数量(如流程30中实体资源区块的数量),而第二参数(如由网络端所预先决定或配置的参数)则是用来决定子帧的数量,其中(如可能具有不同数量的编码位元的)资讯位元是在每一子帧中被传输。因此,通过降低传输区块尺寸及╱或增加用于传送╱接收的资源数量,传送╱接收的稳定性可获得提升。需注意的是,第一参数与第二参数可为相同的参数。换言之,单一个参数可用于决定实体资源区块的数量以及子帧的数量。
请参考图13,在一实施例中,在网络端所传送的下链路控制讯息中接收到数量NPRB=50及指示符ITBS=0之后,通信装置首先决定传输区块尺寸为1384。然后,假设第一参数及第二参数都为2,根据流程120,通信装置取得数量N’PRB=NPRB╱N=25,并决定于2个子帧内传送(或接收)区块尺寸为680的资讯位元。也就是说,通信装置在一第一子帧中传送(或接收)680个资讯位元,并在一第二子帧中传送(或接收)相同的680个资讯位元。如上所述,通常来说,子帧中传输所传输的是由资讯位元编码而成的编码位元,且编码位元的数量(如8500)通常大于资讯位元的数量(在此实施例中为680)。在此实施例中,即使子帧内的编码位元来自于相同的资讯位元,根据不同的编码率(code rate)及不同的调制方式等参数,子帧内编码位元的数量可为不同。如此一来,通过降低传输区块尺寸及╱或增加用来传送╱接收的资源数量并同时重新利用传输区块尺寸表130,传送╱接收的稳定性可获得提升。
此外,上述实施例是利用(复数个)参数来决定子帧的数量。然而,实体资源区块的数量(即数量NPRB’)也可被用来决定子帧的数量。举例来说,数量NPRB’可被预先决定(或被网络端配置)在通信装置中。通信装置在接收到由网络端所传送的数量NPRB后,可以计算数量NPRB’除以数量NPRB(NPRB’╱NPRB)的结果作为参数。随后,通信装置可在数量NPRB’除以数量NPRB(NPRB’╱NPRB)个子帧中,传送(或接收)资讯位元。
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依本发明的精神加以结合、修饰或变化以上所述的实施例,而不限于此。前述的所有流程的步骤(包括建议步骤)可通过装置实现,装置可为硬件、韧件(为硬件装置与计算机指令与数据的结合,且计算机指令与数据属于硬件装置上的只读软件)或电子系统。硬件可为模拟微计算机电路、数字微计算机电路、混合式微计算机电路、微计算机芯片或硅芯片。电子系统可为系统单芯片(system on chip,SOC)、系统级封装(systemin package,SiP)、嵌入式计算机(computer on module,COM)及通信装置20。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所述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据此,通信装置可提供准确的信道品质指示符及充足的资讯至网络端,网络端从而可根据对应于接收到的信道品质指示符的合适的调制编码方法,与通信装置进行通信。如此一来,通信装置的输出率可获得提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该方法包括:
在该通信装置与一网络端间的一信道上,执行一信道测量;
根据该信道测量,决定达到一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所需的至少一参考资源的一数量;以及
传送用来指示该至少一参考资源的该数量的一指示符至该网络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为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中最低的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是通过该网络端所传送的一高层信令或下链路控制资讯中一信道状态资讯请求栏位,配置予该通信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指示符指示一基础数量,且该至少一参考资源的该数量为该基础数量及一参数的一函数,其中该参数是被预先决定、通过一高层信令被配置或是动态地被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指示符是以复数个位元表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指示符通过指示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中一新增的条目,指示该至少一参考资源的该数量予该网络端。
7.一种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该方法包括:
在该通信装置与一网络端间的一信道上,执行一信道测量;
根据该信道测量,决定利用至少一参考资源所达到的一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以及
传送用来指示该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的一第一指示符至该网络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参考资源的一数量为一预定值。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参考资源的一数量是通过该网络端所传送的一高层信令或下链路控制资讯中一信道状态资讯请求栏位,配置予该通信装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另包括:传送用来指示该至少一参考资源的一数量的一第二指示符至该网络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指示符指示一基础数量,且该至少一参考资源的该数量为该基础数量及一参数的一函数,其中该参数被预先决定、通过一高层信令被配置或是动态地被配置。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指示符是以复数个位元表示。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指示符是以复数个位元表示。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指示符通过指示一信道品质指示符映射表中一新增的条目,指示该信道品质指示符级数。
15.一种选择传输区块尺寸的方法,用于一通信装置中,该方法包括:
在一网络端所传送的一下链路控制资讯中,接收实体资源区块的一第一
数量及传输区块尺寸的一指示符;
将该实体资源区块的该第一数量除以一第一参数,以取得该实体资源区块的一第二数量;
根据该实体资源区块的该第二数量及该传输区块尺寸的该指示符,自一传输区块尺寸表中选择该传输区块尺寸;以及
在一子帧中,传送或接收具有该传输区块尺寸的复数个资讯位元至该网络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选择传输区块尺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另包括:
在另至少一子帧中,传送或接收具有该传输区块尺寸的该复数个资讯位元至该网络端,其中该子帧及该另至少一子帧的一数量是由一第二参数所规范。
CN201310743472.1A 2012-12-28 2013-12-30 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Active CN1039169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746570P 2012-12-28 2012-12-28
US61/746,570 2012-12-28
US14/140,576 2013-12-26
US14/140,576 US10033601B2 (en) 2012-12-28 2013-12-26 Method of reporting CQI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6971A true CN103916971A (zh) 2014-07-09
CN103916971B CN103916971B (zh) 2018-07-24

Family

ID=49882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3472.1A Active CN103916971B (zh) 2012-12-28 2013-12-30 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3601B2 (zh)
EP (2) EP2750308B1 (zh)
CN (1) CN103916971B (zh)
TW (2) TWI5100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22380A1 (en) * 2015-01-30 2016-08-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 node,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configuring a plurality of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values
WO2016175576A1 (ko) * 2015-04-29 2016-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계타입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채널상태정보를 피드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485003B2 (en) 2015-05-14 2019-11-19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10044491B2 (en) 2016-03-14 2018-08-07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performing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s and base station using the same
US10425935B2 (en) * 2017-05-02 2019-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ing a nominal number of resource elements in a data channel
US10938537B2 (en) * 2017-05-05 2021-03-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performance for introduction of 64-QAM in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10715275B2 (en) 2018-05-11 2020-07-1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onfigur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for communication service categori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0492212B1 (en) 2018-06-22 2019-11-2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cheduling 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1272539B2 (en) * 2018-08-09 2022-03-08 Ofinno, Llc Channel access and bandwidth part switching
US11272540B2 (en) 2018-08-09 2022-03-08 Ofinno, Llc Channel access and uplink switching
CN111050349B (zh) * 2018-10-12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信道质量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424615B (zh) * 2019-02-15 2022-1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4827A (zh) * 2004-02-04 2007-02-14 诺基亚公司 补偿信道质量报告的量化误差的方法和设备
CN1941682A (zh) * 2005-09-29 2007-04-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01640579A (zh) * 2008-07-30 2010-02-0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方法、系统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05859B1 (ko) * 2002-03-26 2006-07-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채널 품질 지시자 정보의 부호화 및 복호화 방법 및 장치
EP1388964B1 (en) * 2002-08-06 2006-11-22 Mitsubishi Elec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e Europe B.V. Transmission quality reporting method
US6978138B2 (en) 2002-10-28 2005-1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RAT cell re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0566274B1 (ko) * 2003-11-20 2006-03-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 시스템에서 부반송파 할당 장치 및방법
KR20050081528A (ko) * 2004-02-14 2005-08-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반송파 통신시스템을 위한 채널 상태정보 피드백 방법
US7747275B2 (en) 2004-05-06 2010-06-29 M-Stack Limited Cell selec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CN101536320B (zh) * 2005-06-16 2013-05-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商信道信息报告
US20090067386A1 (en) 2007-06-19 2009-03-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ell reselection enhancement for e-utran
JP4793762B2 (ja) 2007-07-05 2011-10-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プログラム、tbs決定方法、及びtbs決定装置
KR101066350B1 (ko) 2007-07-20 2011-09-20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긴급 호 번호 정보 취득 시스템
US20090116570A1 (en) * 2007-11-02 2009-05-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and rank information
WO2010012239A1 (zh) 2008-07-30 2010-02-0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方法、系统及装置
EP2230786A1 (en) * 2009-03-16 2010-09-22 Panasonic Corporation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signalling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1123755A1 (en) 2010-04-02 2011-10-0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Group procedures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devices
JP5663661B2 (ja) 2010-07-14 2015-02-04 ブラックベリー リミテッド 異種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アイドルモードハイブリッド移動手順
US8687555B2 (en) * 2010-09-29 2014-04-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effective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ultiple antennas
US10524240B2 (en) 2012-02-06 2019-12-3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ser equipment,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determining a transport block size in downlink transmission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9198070B2 (en) * 2012-05-14 2015-11-24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097990B2 (en) 2012-11-13 2018-10-0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of specific operation mode for terminals operating in extended long rang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4827A (zh) * 2004-02-04 2007-02-14 诺基亚公司 补偿信道质量报告的量化误差的方法和设备
CN1941682A (zh) * 2005-09-29 2007-04-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01640579A (zh) * 2008-07-30 2010-02-0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方法、系统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47115B (zh) 2016-08-21
EP2750308B1 (en) 2017-10-18
CN103916971B (zh) 2018-07-24
TW201427326A (zh) 2014-07-01
EP2750308A3 (en) 2014-08-20
EP2750308A2 (en) 2014-07-02
TWI510011B (zh) 2015-11-21
US10033601B2 (en) 2018-07-24
EP2894805A1 (en) 2015-07-15
TW201526570A (zh) 2015-07-01
US20140185479A1 (en)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16971A (zh) 回报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US1115921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procedure configuration
CN109474372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660330B (zh) 无线/蜂窝通信网络中的节点和基站及其操作方法
US20160226623A1 (en) Network Node,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Obtaining a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CN103517435A (zh) 处理下链路控制资讯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4144029A (zh) 一种确定传输块大小的方法、基站和终端
CN103516481A (zh) 处理信道状态信息报告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11989959B (zh) 一种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5099617A (zh) 处理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
CN101569124A (zh) 控制信道的盲估计
CN107889220A (zh)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CN105163264A (zh) 处理用于机器型态通信的资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3580841A (zh) 分时双工系统中处理通信运作的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CN106559165B (zh) 一种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设备
CN103199970A (zh) 处理混合式自动重发请求确认收讫响应的方法
CN103780292B (zh) 处理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成形回传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US20190349779A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verage enhancement
CN103475456A (zh) 处理混合式自动重送请求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US20240031845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3916213A (zh)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中处理多用户信道品质指示符的方法
CN104468182A (zh) 在时分双工系统中处理测量模式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3516497A (zh) 指示下链路控制信道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3384185A (zh) 处理分时双工系统中资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3475457A (zh) 处理混合式自动重送请求资源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29

Address after: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after: Acer Inc

Address before: Hsinchu Coun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