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2462A -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2462A
CN103912462A CN201410128307.XA CN201410128307A CN103912462A CN 103912462 A CN103912462 A CN 103912462A CN 201410128307 A CN201410128307 A CN 201410128307A CN 103912462 A CN103912462 A CN 1039124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frame
driving
driv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2830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凌宏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12830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12462A/zh
Publication of CN103912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24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四个驱动单元,该四个驱动单元沿机架的长度方向排列;每个驱动单元均包括,传动链组件,其包括两个滚筒、循环链条;两转动臂;吊绳,其一端与一连接于两循环链条之间的连接件连接、另一端挂接一配重块;传动组件,包括同步联接的主轴、传动轴以及从动轴,主轴与两转动臂同步联接;第一驱动链条,其用于将第一驱动链轮与其中一个滚筒同步联接;托举组件;四个驱动单元的主轴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且四个驱动单元的转动臂在主轴径向截面上的投影呈“米”字形。本发明可以减少对煤炭、汽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的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能源的日趋紧缺,人们对于机械动力输出装置节能型以及环保型的要求逐渐提高,目前的发电机通常是采用煤炭作为能源,将煤炭燃烧后驱动发电机组,是发电机组高速转动的情况下发电,从而将煤炭转换为电能,但是,这种做法对于能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排入大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对环境污染较大。此外,也有的是采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虽然能够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且为可持续的再生能源,但是太阳能设备的使用地域受限,其通常仅能够用于一些高海拔、低纬度等太阳光线较为充足的地域,并且太阳能设备具有相对较高的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其能够解决现有的煤炭发电机组以及其他传动装置燃料消耗大、对环境影响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四个驱动单元,该四个驱动单元沿机架的长度方向排列;
每个驱动单元均包括,
传动链组件,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滚筒、分别位于滚筒两端将两滚筒同步联接的循环链条;
两转动臂,分别位于滚筒的两端,且转动臂的两端分别与两滚筒的相应端部枢接;
吊绳,其一端与一连接于两循环链条之间的连接件连接、另一端绕过其中一个滚筒的外表面并挂接有一配重块;
传动组件,该传动组件包括沿机架长度方向延伸并枢接在机架上的主轴、传动轴以及从动轴,主轴与两转动臂同步联接,主轴上同步联接有一主动齿轮、枢接有驱动齿轮和第一驱动链轮,第一驱动链轮和第一驱动齿轮同步联接;传动轴上同步联接有第二传动齿轮以及与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传动齿轮;从动轴上同步联接有与第二传动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
第一驱动链条,其用于将第一驱动链轮与其中一个滚筒同步联接;
托举组件,其包括枢接在机架上并与主轴同步联接的传动联接轴、与该传动联接轴同步联接的凸轮、位于凸轮上方在受到凸轮顶压时用于托举配重块的支撑杆,支撑杆一端铰接在机架上;
四个驱动单元的主轴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且四个驱动单元的转动臂在主轴径向截面上的投影呈“米”字形。
驱动单元还包括有固定在机架上的齿轮箱,主轴、传动轴以及从动轴均枢接在齿轮箱内,且主动齿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均位于齿轮箱内。
与第一驱动链条同步联接的滚筒上同步联接有第一从动链轮,该第一从动链轮与第一驱动链轮通过第一驱动链条同步联接;滚筒的端部设置有主动链轮,循环链条将两滚筒同一端的主动链轮同步联接。
第一驱动链轮的直径与第一从动链轮的直径比为a,循环链条的长度与主动链轮的圆周长度比为b,其中a等于b/2。
主动齿轮、驱动齿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以及第二从动齿轮的直径相等。
驱动齿轮和第一驱动链轮通过一轴套同步联接,该轴套活动的套接在主轴上。
主轴上同步联接有一第二驱动链轮;托举组件还包括同步联接在传动联接轴上的第一传动链轮及第二传动链轮、第三驱动链条、与凸轮同步联接的第三传动链轮,其中,第一传动链轮通过一第二驱动链条与第二驱动链轮同步联接;第二传动链轮通过第三驱动链条与第三传动链轮同步联接;第二驱动链轮与第一传动链轮的直径比为2:1,第二传动链轮与第三传动链轮的直径相等。
连接件为一连接在两链条之间的连接杆,吊绳连接于连接杆的中间部位。
机架上设置有一沿机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平衡杆组件,该平衡杆组件包括首尾互相铰接的第一平衡杆和第二平衡杆,平衡杆组件的一端铰接在机架上、另一端铰接在吊绳上。
该动力输出装置还包括有一刹车组件,该刹车组件包括铰接在机架上的刹车杆以及把手,刹车杆位于支撑杆的下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采用配重块对滚筒的牵引所产生的力矩施加于主轴上,为主轴提供转动的动力,其可以在无其他动力或其他动力较小的情况下,使主轴持续的转动,从而输出转动动力,因此,其可以减少对煤炭、汽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并且不会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减少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四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五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六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七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八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侧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平衡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托举组件的另一种结构形式;
其中:10、传动链组件;11、主动链轮;12、滚筒;13、循环链条;14、连接件;15、滚筒;16、第一从动链轮;20、吊绳;21、配重块;30、转动臂;40、第一驱动链条;50、齿轮箱;510、主轴;511、轴套;512、第一驱动链轮;513、驱动齿轮;514、主动齿轮;520、传动轴;521、第一传动齿轮;522、第二传动齿轮;530、从动轴;531、第一从动齿轮;532、第二驱动链轮;533、第二从动齿轮;60、托举组件;61、第一传动链轮;62、第二传动链轮;63、第三驱动链条;64、第三传动链轮;65、凸轮;66、支撑杆;67、第二驱动链条;68、传动联接轴;70、平衡杆组件;71、第一平衡杆;72、第二平衡杆;80、刹车组件;81、刹车杆;82、刹车组件;90、传动联轴;91、斜齿轮组;92、斜齿轮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2以及图12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其包括机架(图未示)以及四个驱动单元,该四个驱动单元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即图示中的X向)排列,该四个驱动单元等间距排列,也可以是根据实际的安装要求,将上述四个驱动单元按照非等间距的方式在机架的长度方向非等间距的排列,无论是上述何种排列方式,从机架的侧面来看,上述的四个驱动单元共同构成一个“米”字形。
驱动单元作为整个装置的动力部件,四个驱动单元的结构形式以及部件的尺寸均相同,其具体的结构如下:
驱动单元包括传动链组件10、两转动臂30、吊绳20、齿轮箱50、第一驱动链条40以及托举组件60;其中,传动链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滚筒12和滚筒15、以及两个循环链条13,滚筒12和滚筒15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主动链轮11,滚筒12和滚筒15的轴向与机架的长度方向一致,循环链条13沿着机架的宽度方向(即图示中的Y向)延伸,两循环链条13分别将滚筒12和滚筒15两端的主动链轮11同步联接,如此,滚筒12和滚筒15能够同步的转动,并且两循环链条13也是同步运动的。两个转动臂30分别位于传动链组件10的两端,即分别位于滚筒12和滚筒15的两端,转动臂30的两端分别与滚筒12和滚筒15的相应端部通过轴承枢接在一起;两循环链条13之间安装有一连接件14,该连接件14可以是一个强度较高的由铁条制成的连接杆,并且该连接件14的延伸方向与机架的长度方向一致,吊绳20的一端连接在上述连接件14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其另一端由滚筒15的上表面绕过并连接有一配重块21,该配重块21依据自重沿着高度方向将吊绳20拉直,并且其对吊绳20施加一个与其所受重力相等的垂直向下的拉力f。
齿轮箱50内部设置有一传动组件,该传动组件包括互相平行的主轴510、传动轴520以及从动轴530,主轴510、传动轴520以及从动轴530均是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延伸,主轴510、传动轴520以及从动轴530均是通过轴承枢接在齿轮箱50中,并且主轴510和从动轴530是由齿轮箱50靠近传动链组件10的一端穿出,而传动轴520则是由齿轮箱50远离传动链组件10的一端穿出,主轴510穿出齿轮箱50的部分延伸至传动链组件10的滚筒12和滚筒15中间的位置,并且,主轴510是与滚筒12和滚筒15两端设置的转动臂30固定,其固定位置位于转动臂30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说,转动臂30能够随着主轴510同步的转动。主轴510上同步联接有一主动齿轮514、枢接有一驱动齿轮513和第一驱动链轮512,其中,第一驱动链轮512和驱动齿轮513是同步转动的,具体的是,在主轴510上通过轴承枢接有一轴套511,第一驱动链轮512固定于轴套511靠近传动链组件10的一端,而驱动齿轮513则是位于轴套511远离传动链组件10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轴套511、驱动齿轮513以及第一驱动链轮512是位于齿轮箱50的外部,主动齿轮514则是位于齿轮箱50的内部。传动轴520上同步联接有第二传动齿轮522和第一传动齿轮521,其中第一传动齿轮521与主动齿轮514啮合,第一传动齿轮521和第二传动齿轮522均是位于齿轮箱50内部;从动轴530上同步联结有第一从动齿轮531以及第二从动齿轮533,其中,第一从动齿轮531与第二传动齿轮522啮合,并且,第一从动齿轮531位于齿轮箱50内部,第二从动齿轮533位于齿轮箱50外部,其与驱动齿轮513啮合。在滚筒15的端部同步联接有一第一从动链轮16,第一驱动链条40绕设在第一驱动链轮512和第一从动链轮16的外部并将其二者同步联接。
在以上结构中,配重块21对吊绳20施加的拉力f使滚筒15顺时针绕主轴510转动,即转动臂30也随着滚筒15顺时针转动,继而带动主轴510顺时针转动,由于主动齿轮514与第一传动齿轮521啮合,从而使得传动轴520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二传动齿轮522与第一从动齿轮531啮合,从而使得从动轴530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二从动齿轮533与驱动齿轮513啮合,从而使得轴套511逆时针转动,继而带动第一驱动链轮512逆时针转动,也就是说,通过上述机构,可以使第一驱动链轮512和转动臂30同时转动,但是,其二者转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在此情况下,第一驱动链轮512带动第一驱动链条40、第一从动链轮16均是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最终带动滚筒50沿着逆时针转动的同时,使得循环链条13逆时针转动,循环链条13逆时针转动时牵引吊绳20。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也可以不需要上述齿轮箱,只要将主轴510、传动轴520以及从动轴530通过轴承枢接在机架上即可。此外,上述的主动齿轮514、驱动齿轮513、第一传动齿轮521、第二传动齿轮522、第一从动齿轮531以及第二从动齿轮533的直径相等,也就是说,在两者相应啮合结构处的传动比为1。
托举组件60包括枢接在机架上的传动联接轴68、与该传动联接轴68同步联接的凸轮65以及位于凸轮65上方的支撑杆66,支撑杆66的一端铰接在机架上,传动联接轴68与主轴510同步联接,当传动联接轴68在主轴510的带动下转动时,其能够带动凸轮65转动,以使凸轮65能够将支撑杆66顶起,从而使支撑杆66能够托举配重块21,消除吊绳20的张紧力。从动轴530上同步联接一第二驱动链轮532,即该第二驱动链轮532是与主轴510同步联接的,托举组件60还包括同步联接在传动联接轴68上的第一传动链轮61和第二传动链轮62、第三驱动链条63以及与凸轮65同步联接的第三传动链轮64,其中,第一传动链轮61通过一第二驱动链条67与第二驱动链轮532同步联接,第二传动链轮62通过第三驱动链条63与第三传动链轮64同步联接;第二驱动链轮532与第一传动链轮61的直径比为2:1,即,其二者的传动比为2:1,第二传动链轮62与第三传动链轮64的直径相等,即其二者的传动比为1:1,也就是说,主轴510每转动一圈,凸轮65则转动两圈。
上述的第一驱动链轮512的直径与第一从动链轮16的直径比为a,循环链条13的长度为L,主动链轮11的圆周长度为2πR,其中L/2πR为b,并且上述的a等于b/2。
请参见图3-10,以本发明的其中一个驱动单元来说明本发明的动作原理,以上述的a等于4为例,即第一驱动链轮512与第一从动链轮16的传动比为4;在图3所示的初始状态下,滚筒12位于图示的左侧,滚筒15位于图示的右侧,转动臂30则处于水平状态,连接件14位于滚筒12的侧面并且是与主轴510的中心轴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在此状态下,凸轮65的半径较小的圆周面与支撑杆66的自由端接触,支撑杆66处于低位,其不会与配重块21接触,配重块21处于悬空状态,其对吊绳20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f,该向下的拉力f作用于滚筒15的表面,使滚筒15沿着顺时针方向绕主轴510转动,即驱动转动臂30顺时针转动,同时,由于转动臂30与主轴510同步联接,转动臂30的转动又带动主轴510顺时针转动,主轴510顺时针转动的同时,通过传动组件使第一驱动链轮512逆时针转动,继而,使滚筒12、滚筒15和循环链条13逆时针转动,在滚筒15绕主轴510转动45°至驱动单元运动到如图4所示的过程中,由于转动臂30转动了45°,主轴510也同样顺时针转过45°,并且由于主轴510和第一驱动链轮512之间的传动比为1,因此,在主轴510的带动下,第一驱动链轮512恰好是按照逆时针方向转过45°,由于第一驱动链轮512与第一从动链轮16的传动比为4,也就是说第一驱动链轮512能够使第一从动链轮16转动180度,同时,第一驱动链条40对第一从动链轮16的反向张紧力,使得第一从动链轮16同样逆时针转过180°,也就是说,当转动臂30从0°顺时针转动到45°的过程中,实际上第一从动链轮16是逆时针转动了360°,即滚筒12和滚筒15逆时针转动了360°,循环链条13逆时针运动的长度为L/8,从而,使连接件14运动到图4所示的位置,并且,在图4所示的状态时,托举组件60恰好托住配重块21,原因是从图3到图4的状态过程中,由于第二驱动链轮532与第一传动链轮61的传动比为2:1,上述的主动齿轮514、驱动齿轮513、第一传动齿轮521、第二传动齿轮522、第一从动齿轮531以及第二从动齿轮533的组成的传动组件的传动比为1,主轴510转动了45°的同时,其能够带动第一传动链轮61转动90°,即凸轮65顺时针转动了90°,所以,在图4所示的状态,凸轮65半径较大的外周缘面与支撑杆66接触,支撑杆66被凸轮65顶起一定的高度,使支撑杆66处于高位,从而托举配重块21,吊绳20将不会牵引滚筒15;从图4所示状态到图5所示的状态过程中,主轴510继续转动,并带动转动臂30以及滚筒15转动45°,同时,循环链条13逆时针继续运动的长度同样为L/8,并且凸轮65继续顺时针转动了90度,凸轮65在转动了90°后,其半径较大的外周缘面仍然是与支撑杆66接触,此时支撑杆66仍然处于高位,支撑杆66支撑配重块21,吊绳20将不会牵引滚筒12。在图5所示状态的基础上,主轴510继续转动,并带动转动臂30以及滚筒15转动45°至图6所示的状态时,此时,凸轮65继续顺时针转动90°,此时,凸轮65半径较小的外圆周面与支撑杆66接触,支撑杆66依自重下落至低位,并与配重块21分离,此时,吊绳20悬空,将牵引滚筒12,使滚筒12产生顺时针转动的趋势,也就是说对主轴510施加一个顺时针转动的力矩,当从图6所示状态运动到图7所示状态时,滚筒12和滚筒15恰好转换位置,滚筒12作为被吊绳20牵引的部件,继续使该驱动单元转动;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滚筒12被吊绳20牵引,对主轴510施加一个顺时针转动的力矩,使驱动单元继续转动45°至图8所示的状态,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驱动单元继续转动45°至图9所示的状态,滚筒15不受吊绳20牵引,在此状态下,驱动单元继续转动45°至图10所示的状态,配重块21再次悬空,滚筒15再次受到吊绳20的牵引,对主轴510施加一个顺时针转动的力矩,再次继续转动将回到图3所示的状态,如此,驱动单元恰好转动一圈的过程,在上述的八个状态的过程中,由于滚筒12和滚筒15各有两个状态是受到吊绳20的牵引,也就是说,驱动单元每转动一圈,吊绳20依据配重块21的自重对滚筒12或滚筒15施加的牵引力分别在上述四个相应的状态对主轴510施加转动力矩,也就是对主轴510做功四次。
本发明的四个驱动单元在协同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持续转动,其具体的是,四个驱动单元的主轴510是以固定的方式同步联接的,即四个主轴510可以是一体结构,其枢接在机架上,并且,四个驱动单元所处的基准平面沿着其排列的方向逐渐的错开45°,使整个动力输出装置在侧面看起来形成“米”字形,在依序排列的四个驱动单元中,当第一个驱动单元处于上述的图3所示状态时,第二个驱动单元处于上述的图4所示状态,第三个驱动单元处于上述图5所示的状态,而第四个驱动单元则处于上述的图6所示状态,如此,可以持续的对四个驱动单元连接在一起的主轴510施加一个转动力矩,从而确保主轴510持续的转动。
在驱动单元运动过程中,在图4至图6所示状态之前的过程中,由于吊绳20对滚筒15及滚筒12施加的牵引力对滚筒15及滚筒12所产生的转动力矩变小,并且,离图6所示的位置越近,吊绳20对滚筒12和滚筒15的拉力越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一驱动链轮512的张紧力是不变的,因此,该驱动单元需要继续转动,则需要相邻的另一个驱动单元克服两驱动单元所产生的阻力,这样,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就很难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转动,为此,当滚筒15及滚筒12转动到图6所示的位置时,就需要托举组件60来工作,托举配重块21以消除吊绳20对滚筒15及滚筒12的牵引力,此时,吊绳20对滚筒15及滚筒12的牵引力为零,也就是减轻了与该驱动单元相邻的另一个驱动单元的负载,当至图6的位置时,配重块21对滚筒15及滚筒12的牵引力大于第一驱动链轮512的张紧力,凸轮65半径较小的外圆周面与支撑杆66接触,支撑杆66回到低位,配重块21与支撑杆66分离,配重块21悬空,再次对驱动单元的另一头施加一个顺时针转动的力矩,吊绳20再次将驱动单元拉到图8所示的位置;重复上述的过程,由此,每个驱动单元都是以自身动力来带动主轴510的转动,并协助与他相邻的驱动单元转动,因此,就使主轴510不断的持续转动。
在上述的过程中,配重块21的高度始终不变,其距离主轴510的中心轴的距离始终为H。配重块21仅仅是在机架的宽度方向上来回移动,原因是,当承受吊绳20牵引的滚筒12或滚筒15顺时针向下摆动时,拉动吊绳20的连接件14是在循环链条13逆时针转动的情况下被反向的拉动。由于第一驱动链轮512的直径与第一从动链轮16的直径比为a,循环链条13的长度为L,主动链轮11的圆周长度为2πR,其中L/2πR为b,并且上述的a等于b/2,驱动单元从一个状态转动至另一个状态的过程中,滚筒12或滚筒15上圆周转动的弧线长度等于L/8。为了防止配重块21在机架的长度方向偏摆,可以是在机架上每一个配重块21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防止配重块21偏摆的挡板,当然,也可以是如图13所示,在机架上设置一个沿着机架宽度方向延伸的平衡杆组件70,该平衡杆组件70包括首尾互相铰接的第一平衡杆71和第二平衡杆72,平衡杆组件70的一端铰接在机架上、另一端铰接在吊绳20上。
参见图1,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还包括有一刹车组件80,该刹车组件80包括铰接在机架上的刹车杆81以及把手82,刹车杆81位于支撑杆65的下方,在需要是装置停止时,转动把手82,使刹车杆81端部向上转动,将支撑杆65顶起,使支撑杆65与配重块21接触,吊绳20的张紧力变为零,继而使得整个动力输出装置停止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托举组件60还可以是如图14所示,第一传动链轮61和凸轮65之间设置一个传动联轴91,该传动联轴91的一端通过一个斜齿轮组92与第一传动链轮61同步联接,并且实现动力输出方向的转变,同时,传动联轴91的另一端通过一个斜齿轮组93与凸轮65同步联接,并且实现动力输出方向的转变,如此,可以将凸轮65与第一传动链轮61同步联接。此外,本发明上述的第一驱动链轮512与第一从动链轮16的配合也可以是采用上述轴联接的方式同步配合,当然,第二驱动链轮532与传动链轮61也可以是采用上述轴联接的方式同步配合。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四个驱动单元,该四个驱动单元沿机架的长度方向排列;
每个驱动单元均包括,
传动链组件,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滚筒、分别位于滚筒两端将两滚筒同步联接的循环链条;
两转动臂,分别位于滚筒的两端,且转动臂的两端分别与两滚筒的相应端部枢接;
吊绳,其一端与一连接于两循环链条之间的连接件连接、另一端绕过其中一个滚筒的外表面并挂接有一配重块;
传动组件,该传动组件包括沿机架长度方向延伸并枢接在机架上的主轴、传动轴以及从动轴,主轴与两转动臂同步联接,主轴上同步联接有一主动齿轮、枢接有驱动齿轮和第一驱动链轮,第一驱动链轮和第一驱动齿轮同步联接;传动轴上同步联接有第二传动齿轮以及与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传动齿轮;从动轴上同步联接有与第二传动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
第一驱动链条,其用于将第一驱动链轮与其中一个滚筒同步联接;
托举组件,其包括枢接在机架上并与主轴同步联接的传动联接轴、与该传动联接轴同步联接的凸轮、位于凸轮上方在受到凸轮顶压时用于托举配重块的支撑杆,支撑杆一端铰接在机架上;
四个驱动单元的主轴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且四个驱动单元的转动臂在主轴径向截面上的投影呈“米”字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单元还包括有固定在机架上的齿轮箱,主轴、传动轴以及从动轴均枢接在齿轮箱内,且主动齿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均位于齿轮箱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与第一驱动链条同步联接的滚筒上同步联接有第一从动链轮,该第一从动链轮与第一驱动链轮通过第一驱动链条同步联接;滚筒的端部设置有主动链轮,循环链条将两滚筒同一端的主动链轮同步联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驱动链轮的直径与第一从动链轮的直径比为a,循环链条的长度与主动链轮的圆周长度比为b,其中a等于b/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主动齿轮、驱动齿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以及第二从动齿轮的直径相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齿轮和第一驱动链轮通过一轴套同步联接,该轴套活动的套接在主轴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轴上同步联接有一第二驱动链轮;托举组件还包括同步联接在传动联接轴上的第一传动链轮及第二传动链轮、第三驱动链条、与凸轮同步联接的第三传动链轮,其中,第一传动链轮通过一第二驱动链条与第二驱动链轮同步联接;第二传动链轮通过第三驱动链条与第三传动链轮同步联接;第二驱动链轮与第一传动链轮的直径比为2:1,第二传动链轮与第三传动链轮的直径相等。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件为一连接在两链条之间的连接杆,吊绳连接于连接杆的中间部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机架上设置有一沿机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平衡杆组件,该平衡杆组件包括首尾互相铰接的第一平衡杆和第二平衡杆,平衡杆组件的一端铰接在机架上、另一端铰接在吊绳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动力输出装置还包括有一刹车组件,该刹车组件包括铰接在机架上的刹车杆以及把手,刹车杆位于支撑杆的下方。
CN201410128307.XA 2014-04-01 2014-04-01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Pending CN1039124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28307.XA CN103912462A (zh) 2014-04-01 2014-04-01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28307.XA CN103912462A (zh) 2014-04-01 2014-04-01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2462A true CN103912462A (zh) 2014-07-09

Family

ID=51038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28307.XA Pending CN103912462A (zh) 2014-04-01 2014-04-01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1246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15495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5927486A (zh) 重力实验发电装置
CN204453573U (zh) 一种大口径管道多管板链式横移装置
CN204061067U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3912461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3912462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204061066U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3195896B (zh) 一种行走减速器及采矿机械
CN104763601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202578505U (zh) 一种新型车装钻修井机传动装置
CN202054568U (zh) 更换电容器组专用吊装工具
CN104061316A (zh) 风电齿轮箱的低速轴支撑结构
CN203962939U (zh) 一种风电齿轮箱的低速轴支撑结构
CN109139398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4533734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203756877U (zh) 提升式百叶窗帘传动箱
CN113123935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206529584U (zh) 双面针织机大鼎结构
CN205534046U (zh) 汽车分动器结构总成
CN205937005U (zh) 一种发电机组
CN204237481U (zh) 绞磨机
CN203946784U (zh) 一种吊具用翻爪装置
CN203822550U (zh) 风力发电机传动装置及风力发电机
CN105927488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CN108825454A (zh)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