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83321A - 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83321A
CN103883321A CN201410153767.8A CN201410153767A CN103883321A CN 103883321 A CN103883321 A CN 103883321A CN 201410153767 A CN201410153767 A CN 201410153767A CN 103883321 A CN103883321 A CN 1038833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dalta
dalta
data
fan
explo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537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83321B (zh
Inventor
张元福
姜在兴
王航
周宝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161091817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85665B/zh
Priority to CN201410153767.8A priority patent/CN1038833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83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3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833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33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石油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该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包括:获取与欲勘探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相关的湖平面变化数据,利用所述湖平面变化数据将所述扇三角洲划分为不同期次的扇三角洲;获取每个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利用所述物源供给数据对相应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得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划分结果;利用所述划分结果对欲勘探的所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进行石油勘探。本发明提供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更能满足石油地质勘的实际使用需求,同时使得石油勘探过程中能够更准确的确定石油勘探的目标区域。

Description

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扇三角洲是一类发育于古代海、湖盆边缘的岸上与水下交界位置的一类沉积体。经过数百万年的沉积埋藏,古代形成的扇三角洲现今已被埋藏至地下深处。由于其内部岩石发育有很多孔隙,能够储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成为我国东部油气勘探领域的一类重要的储油层。但是,由于古代扇三角洲并不是一次形成的结果,而是多期扇体发育并形成纵向叠加复合扇体后被埋藏。该种发育特点导致扇三角洲储油层在纵向上并不能都产油,而是存在一定变化,由此需要对不同期次形成的扇三角洲进行划分,以为石油勘探提供数据基础。
目前,对扇三角洲沉积期次划分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利用时频特征变化来划分沉积体的旋回期次;利用测井曲线小波变换技术来反映信号的周期性特征,从而进行砂砾岩体内部旋回的划分;利用米兰科维奇旋回(天文旋回)特征分析,计算出优势旋回厚度,实现砂砾岩体期次的精细划分。
但现有的扇三角洲砂体期次划分方法多基于地球物理技术手段、单纯依靠数学分析计算得到,在划分的过程中未考虑不同期次扇三角洲形成的地质成因和影响因素;同时,没有考虑期次发育的级别,由此看出现有的扇三角洲砂体期次划分方法对于宏观、微观期次均采用同一种方法实现划分,获得的划分结果不满足石油地质勘探的实际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包括:获取与欲勘探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相关的湖平面变化数据,利用所述湖平面变化数据将所述扇三角洲划分为不同期次的扇三角洲;获取每个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利用所述物源供给数据对相应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得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划分结果;利用所述划分结果对欲勘探的所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进行石油勘探。
优选地,所述获取与欲勘探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相关的湖平面变化数据,包括:获取所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埋藏的动植物化石及岩石样本;利用所述动植物化石的测定数据及所述岩石样本的测井曲线获取所述湖平面变化数据。
优选地,所述利用所述湖平面变化数据将所述扇三角洲划分为不同期次的扇三角洲,包括:利用所述湖平面变化数据确定形成所述扇三角洲过程中湖平面的变化规律,利用确定的所述湖平面的变化规律对所述扇三角洲进行期次划分。
优选地,所述获取每个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包括:获取对应期次的扇三角洲的纵向岩石样本;利用所述纵向岩石样本的粒度数据确定对应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
优选地,所述利用所述纵向岩石样本的粒度数据确定对应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包括:将所述纵向岩石样本划分为多个单位厚度层段;对每个所述单位厚度层段内的所述纵向岩石样本的粗颗粒厚度进行统计,根据所述统计的结果得到粗颗粒厚度与单位层段厚度的比值;利用所述比值及所述纵向岩石样本的粒度,得到所述物源供给数据。
优选地,所述利用所述物源供给数据对相应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包括:根据所述物源供给数据确定形成所述扇三角洲过程中的强物源供给,利用所述强物源供给对所述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装置,包括:第一划分模块,用于获取与欲勘探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相关的湖平面变化数据,利用所述湖平面变化数据将所述扇三角洲划分为不同期次的扇三角洲;第二划分模块,用于获取每个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利用所述物源供给数据对相应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得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划分结果;勘探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划分结果对欲勘探的所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进行石油勘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从扇三角洲的地质成因角度出发,通过湖平面变化数据对扇三角洲的发育期次进行了有效划分,而且利用物源供给数据对划分形成的每期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微观划分,由此使得本方法实现了对多期次、快速沉积的扇体进行了精细的划分,对微观、宏观等不同级别期次的扇三角洲采取了不同的划分方法,实现对扇三角洲的精确、合理划分,进一步基于该划分的结果进行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的石油勘探,该方法及装置划分的结果更能满足石油地质勘的实际使用需求,同时使得石油勘探过程中能够更准确的确定石油勘探的目标区域。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方法中对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进行测定划分过程中,利用了扇三角洲发育的地质规律,其中在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湖平面变化与物源供给是影响扇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其次通过岩石样品粒度分析以及综合数据处理等方法来确定这些因素的变化规律;最终依靠湖平面与物源供给的变化规律对扇三角洲期次进行划分,解决多期次发育、快速沉积的砂砾岩扇体难于划分的问题。
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基于上述的三角洲砂体期次划分思想,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如图1所示,主要处理步骤包括:
步骤S11:获取与欲勘探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相关的湖平面变化数据,利用湖平面变化数据将扇三角洲划分为不同期次的扇三角洲;
步骤S12:获取每个期次的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利用物源供给数据对相应期次的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得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划分结果;
步骤S13:利用划分结果对欲勘探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进行石油勘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从扇三角洲的地质成因角度出发,通过湖平面变化数据对扇三角洲的发育期次进行了有效划分,而且利用物源供给数据对划分形成的每期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微观划分,由此使得本方法实现了对多期次、快速沉积的扇体进行了精细的划分,对微观、宏观等不同级别期次的扇三角洲采取了不同的划分方法,实现对扇三角洲的精确、合理划分,进一步基于该划分的结果进行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的石油勘探,该方法及装置划分的结果更能满足石油地质勘的实际使用需求,同时使得石油勘探过程中能够更准确的确定石油勘探的目标区域。
在对扇三角洲进行期次划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扇三角洲的形成影响因素。其中在扇三角洲形成过程中,影响扇三角洲沉积发育的因素主要包括湖平面相对升降变化与扇体物源供给变化。湖平面上升导致原扇三角洲发育位置被湖水淹没,扇体规模变小、发育萎缩;湖平面下降使得扇体向湖泊内部推进,发育规模扩大,因此,一次湖平面升降的周期控制着宏观扇体期次的形成。同时,伴随着湖平面的升降变化,物源供给速率也会发生一定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单期宏观扇体期次内部形成不同期次的微观砂体期次。所以,扇三角洲的发育是古代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变化综合影响的结果。明确了二者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对宏观扇体期次与微观砂体期次进行划分。
基于上述扇三角洲形成的制约因素,在对扇三角洲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可以从湖平面变化及在湖平面变化过程中物源供给的变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期次划分。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与欲勘探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相关的湖平面变化数据,包括:获取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埋藏的动植物化石及岩石样本;利用动植物化石的测定数据及岩石样本的测井曲线获取湖平面变化数据。
利用湖平面变化数据将扇三角洲划分为不同期次的扇三角洲,包括:利用湖平面变化数据确定形成扇三角洲过程中湖平面的变化规律,利用确定的湖平面的变化规律对扇三角洲进行期次划分。
在获取湖平面变化数据的过程中,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可以通过古代岩石中埋藏的动植物化石来获取。在单期扇三角洲形成的过程中,对应的湖平面变化为先上升后下降。而高水位与低水位时期扇三角洲形成的环境是不相同的,这些不同之处可以体现在动植物化石的类别等方面。早期即湖平面较高时期形成的化石以藻类植物等为主、主要发育较细粒的岩石类别;而晚期即湖平面较低时期形成的化石以陆生植物为主、主要发育较粗粒的岩石类别。由此可以根据岩石样本的(自然伽马、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变化特征)特征的变化规律来判断古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其中测井曲线由高值向低值的一次变化周期则对应着一次宏观扇体期次的形成。
在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
获取每个期次的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包括:获取对应期次的扇三角洲的纵向岩石样本;利用纵向岩石样本的粒度数据确定对应期次的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
利用纵向岩石样本的粒度数据确定对应期次的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包括:将纵向岩石样本划分为多个单位厚度层段;对每个单位厚度层段内的纵向岩石样本的粗颗粒厚度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的结果得到粗颗粒厚度与单位层段厚度的比值;利用该比值及纵向岩石样本的粒度,得到物源供给数据。
利用物源供给数据对相应期次的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包括:根据物源供给数据确定形成扇三角洲过程中的强物源供给,利用强物源供给对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
鉴于单期宏观扇三角洲内部仍然发育有多期不同的微观砂体,所以需要对单期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具体实现方法包括:(1)提取地下埋藏的岩石样品,对其进行粒度分析。通过分析岩石样品中的颗粒粒径的大小与含量的多少,可以判定岩样的粒度,岩石颗粒大、含量多则代表古代河流搬运能力强、物源供给充足;岩石颗粒小、含量少则代表河流搬运能力弱、物源供给匮乏;(2)综合计算明确物源供给变化。扇三角洲的沉积物粒度受物源供给影响较大,当供给较强时,形成的沉积岩石粒度较粗、颗粒含量较多;当供给较弱时,形成的沉积岩石粒度较细、颗粒含量较少。因此,在粒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单期扇三角洲岩样中粗粒径颗粒百分含量的计算得出物源供给速率的变化,具体为:将单期扇三角洲的纵向岩样序列划分为若干个单位厚度层段,对每个单位层段内的粗颗粒厚度进行统计,然后算出粗颗粒厚度与单位层段厚度的比值,该比值即为粗颗粒百分含量。以单位层段为纵坐标、砂砾岩百分含量为横坐标进行投点,并将若干散点连结成平滑的曲线,该曲线即为物源供给速率曲线。结合粒度分析以及物源供给曲线,一次强物源供给则代表着单期宏观扇体内部的微观砂体期次的形成。
结合之前湖平面变化与物源供给速率变化的研究,一次湖平面变化的周期则对应着一期宏观扇体的形成,即为一个扇三角洲期次;单期扇三角洲内部的物源供给变化则对应着微观砂体的形成,一次较强的物源供给形成一期砂体。不同期次砂体代表着不同的成因环境,导致储油层的优劣各不相同。将不同期次形成的扇三角洲砂体划分开,即完成了对不同储油层的划分,解决了多期叠置的扇三角洲纵向储油层优劣较大的问题,有助于指导该类油藏的进一步勘探。
本发明实施例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测定划分方法包括:(1)宏观扇体期次采用湖平面变化划分:湖平面变化控制着单期扇三角洲的发育形成,一次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周期对应着一个扇三角洲的发育期次;湖平面变化可以通过岩样古生物遗迹化石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来确定。
(2)微观砂体采用物源供给速率的变化:影响着一期扇三角洲内部砂体的发育,一次强物源供给对应着一期砂体的形成;物源供给可以通过岩样粒度分析和粗颗粒百分含量的计算来确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装置,如图2所示主要结构包括:
第一划分模块21,用于获取与欲勘探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相关的湖平面变化数据,利用湖平面变化数据将扇三角洲划分为不同期次的扇三角洲;
第二划分模块22,用于获取每个期次的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利用物源供给数据对相应期次的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得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划分结果;
勘探模块23,用于利用划分结果对欲勘探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进行石油勘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与欲勘探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相关的湖平面变化数据,利用所述湖平面变化数据将所述扇三角洲划分为不同期次的扇三角洲;
获取每个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利用所述物源供给数据对相应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得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划分结果;
利用所述划分结果对欲勘探的所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进行石油勘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与欲勘探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相关的湖平面变化数据,包括:
获取所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埋藏的动植物化石及岩石样本;
利用所述动植物化石的测定数据及所述岩石样本的测井曲线获取所述湖平面变化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湖平面变化数据将所述扇三角洲划分为不同期次的扇三角洲,包括:
利用所述湖平面变化数据确定形成所述扇三角洲过程中湖平面的变化规律,利用确定的所述湖平面的变化规律对所述扇三角洲进行期次划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每个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包括:
获取对应期次的扇三角洲的纵向岩石样本;
利用所述纵向岩石样本的粒度数据确定对应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纵向岩石样本的粒度数据确定对应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包括:
将所述纵向岩石样本划分为多个单位厚度层段;
对每个所述单位厚度层段内的所述纵向岩石样本的粗颗粒厚度进行统计,根据所述统计的结果得到粗颗粒厚度与单位层段厚度的比值;
利用所述比值及所述纵向岩石样本的粒度,得到所述物源供给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物源供给数据对相应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包括:
根据所述物源供给数据确定形成所述扇三角洲过程中的强物源供给,利用所述强物源供给对所述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
7.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划分模块,用于获取与欲勘探的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相关的湖平面变化数据,利用所述湖平面变化数据将所述扇三角洲划分为不同期次的扇三角洲;
第二划分模块,用于获取每个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物源供给数据,利用所述物源供给数据对相应期次的所述扇三角洲的砂体进行划分,得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划分结果;
勘探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划分结果对欲勘探的所述地下埋藏扇三角洲进行石油勘探。
CN201410153767.8A 2014-04-16 2014-04-16 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38833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18171.1A CN106285665B (zh) 2014-04-16 2014-04-16 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测定划分方法
CN201410153767.8A CN103883321B (zh) 2014-04-16 2014-04-16 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53767.8A CN103883321B (zh) 2014-04-16 2014-04-16 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18171.1A Division CN106285665B (zh) 2014-04-16 2014-04-16 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测定划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83321A true CN103883321A (zh) 2014-06-25
CN103883321B CN103883321B (zh) 2017-03-22

Family

ID=509524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18171.1A Active CN106285665B (zh) 2014-04-16 2014-04-16 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测定划分方法
CN201410153767.8A Active CN103883321B (zh) 2014-04-16 2014-04-16 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18171.1A Active CN106285665B (zh) 2014-04-16 2014-04-16 地下埋藏扇三角洲砂体期次测定划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62856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0219A (zh) * 2015-12-05 2016-03-02 朱成河 一种地质勘探的钻探方法以及一种油层套管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02455A (zh) * 2021-06-02 2021-08-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石油勘探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3301A (zh) * 2008-11-18 2009-04-0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
CN102289006A (zh) * 2011-07-19 2011-12-21 北京师范大学 陆相深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模式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85313B2 (en) * 2009-02-25 2012-05-22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Classifying potential hydrocarbon reservoirs using electromagnetic survey information
CN102243678A (zh) * 2011-07-19 2011-11-16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沉积动力学反演的储集砂体分析方法
CN103345001B (zh) * 2013-06-25 2016-05-2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测定古湖泊水深的方法
CN103513286B (zh) * 2013-10-15 2016-05-1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地质模型约束下的滩坝结构单元判别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3301A (zh) * 2008-11-18 2009-04-0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获取储层粒度区域分布规律的方法
CN102289006A (zh) * 2011-07-19 2011-12-21 北京师范大学 陆相深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模式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维岭等: "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深洼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沉积特征",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
鄢继华等: "湖平面变化对扇三角洲发育影响的模拟试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0219A (zh) * 2015-12-05 2016-03-02 朱成河 一种地质勘探的钻探方法以及一种油层套管柱
CN105370219B (zh) * 2015-12-05 2017-07-11 朱成河 一种地质勘探的钻探方法以及一种油层套管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85665B (zh) 2019-03-29
CN103883321B (zh) 2017-03-22
CN106285665A (zh)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oo et al. 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history of late Quaternary deposits in a tide-dominated setting: An example from the eastern Yellow Sea
Patton et al. Geophysical constraints on the dynamics and retreat of the Barents Sea ice sheet as a paleobenchmark for models of marine ice sheet deglaciation
Mountney Periodic accumul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aeolian erg sequences in the Permian Cedar Mesa Sandstone, White Canyon, southern Utah, USA
Zhang et al. Storm‐driven bottom sediment transport on a high‐energy narrow shelf (NW Iberia) and development of mud depocenters
Palermo et al. Insights into a new super-giant gas field-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modeling of the Coral Reservoir Complex, Offshore Northern Mozambique
CN102243678A (zh) 一种基于沉积动力学反演的储集砂体分析方法
Wang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in sediment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n a muddy clinoform in the Yellow Sea
Chesnel et al. Facies, geometry and growth phases of the Valdorria carbonate platform (Pennsylvanian, northern Spain)
Uddin et al. Two 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ling of Northern Bay of Bengal coastal waters
Du et 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Permian Shanxi formation,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China
Gao et al. Modelling the dispersal and depositional processes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during the winter
Lee et al. Seismic stratigraphy of the Heuksan mud belt in the southeastern Yellow Sea, Korea
Liu et al. 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ux of catchment-fluvial segment and their sedimentary response to diverse bedrock types in subtropical lacustrine rift basins
Zhang et al. A multiscale centennial morphodynamic model for the Southern Baltic coast
Shan et al. Changjiang coastal mud‐belt deposits in Taiwan Strait: Controls on its distribution and facies
CN103883321A (zh) 地下埋藏扇三角洲中的石油勘探方法及装置
Ruberti et al. LGM incised valley in a volcanic setting. The northern Campania Plain (Southern Italy)
Li et al.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and integrated 3D geological modeling of M1 block, Wenmingzhai oilfield, Dongpu depression, China
Peng et al. Sedimentolog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a retrogradational fan-delta system within Lower Triassic in the Mabei area, Junggar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Liu et al. The formation of atolls: New insights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s
Korytny et al. Hydrologo-morphological approach to regionalization of the Selenga river basin
Xu et al. Simul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flow field of a small bedrock island based on remote sense: a case study in Wailingding Island, China.
Li et al. A case study on statistical wireline log parameters in identifying shallow-water delta microfacies of Late Dongying Formation, northern Liaozho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Zhu et al. Link between bedrock lithology and sedimentary systems in Lake Erhai Basin, southwest China, with respect to source to sink
Jiang et al. Paleogene sedimentary system and sedimentary dynamics of windfield-source-basin system in the Dongying Sa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