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72798B - 一种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及其线圈位置的优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及其线圈位置的优化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72798B CN103872798B CN201410119722.9A CN201410119722A CN103872798B CN 103872798 B CN103872798 B CN 103872798B CN 201410119722 A CN201410119722 A CN 201410119722A CN 103872798 B CN103872798 B CN 10387279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radius
- energy transfer
- magnetic resonance
- dist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线圈放置位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及其线圈位置的最优化设计方法。如果要求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最高,则: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为线圈半径的一半,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为线圈半径的两倍,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为线圈半径的一半。本发明适用于需要传输距离较远并且传输效率较高的无线供电系统。通过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位置的最优化设置,能在保证一定传输效率的前提下最大化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传输距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量传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及其线圈位置的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技术,包括无线信号传输和无线能量传输,其发展正如火如荼,并且日益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兴起,计算和环境感知智能设备将遍布世界,我们居住的地球将成为“智慧地球”。为了实现这一设想,需要一系列关键技术,无线能量传输就是其中一种关键技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将使终端摆脱电源线的束缚,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广泛的适应性。这项技术将可以应用到智能通讯、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和健康医疗等领域,实现物流监控、生产制造加工控制、门禁控制、宠物管理、商品防伪、电子档案(生物技术护照)、健康监护、实时位置服务、军事监视与跟踪、环境监测等多种用途。
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是一种中距离无线能量传输的新型技术,具有很多突出优点,因而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其一,传输效率高很高,可以达到70%以上;其二,传输距离相对较远;其三,对负载端的方位没有特殊要求;其四,能够穿越障碍。其五,使用磁场来传输能量,不会被周围的电介质影响,因此具有更好的性能。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是今后能量传输的发展趋势,也是关键技术之一。
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经典结构由四个线圈组成,四个线圈的位置对系统的性能影响很大。但是,现在的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四个线圈多采用均匀间距布置,这种方式导致系统的传输距离有限,因此,线圈位置的最优化设计方法是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关键性技术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线圈放置位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及其线圈位置最优化设计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包括一个驱动模块,一个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和一个负载模块;驱动模块的输出信号连接到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的输入端,产生需要无线传输的能量信号;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的输出信号连接到负载模块的输入端;负载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到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的输出端,对能量信号进行稳压整流等处理,供负载使用;
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由驱动子模块、发射子模块、接收子模块和负载子模块组成;驱动子模块包括驱动线圈和调谐电容,驱动线圈和调谐电容并联组成谐振回路,并谐振于工作频率处;发射子模块包括发射线圈和调谐电容,发射线圈和调谐电容并联组成谐振回路,并谐振于工作频率处,驱动线圈的输出信号经自由空间传播到发射线圈;接收子模块包括接收线圈和调谐电容,接收线圈和调谐电容并联组成谐振回路,并谐振于工作频率处,发射线圈的输出信号经自由空间传播到接收线圈;负载子模块包括负载线圈和调谐电容,负载线圈和调谐电容并联组成谐振回路,并谐振于工作频率处;接收线圈的输出信号经自由空间传播到负载线圈,负载线圈的输出信号连接到负载模块的输入端;
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的位置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最优化设置方法。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的位置对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线圈位置不同,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将工作于过耦合、强耦合和欠耦合三种状态。当两个线圈的距离过近的时候,系统工作于过耦合状态,此时系统会产生频率分裂现象,并效率很低。当两个线圈的距离过远的时候,系统工作于欠耦合状态,此时系统效率很低。当两个线圈的距离处于适当位置的时候,系统工作于强耦合状态,此时系统的效率最高,无线能量传输距离最远。当系统线圈位置满足以下条件时,系统工作于强耦合状态:
所述的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位置通过优化方法进行优化设置,具体为: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一线圈半径并小于三分之五线圈半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四线圈半径并小于四倍线圈半径,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一线圈半径并小于三分之二线圈半径。
如果要求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最高,所述的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位置通过优化方法进行设置,具体为: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为线圈半径的一半,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为线圈半径的两倍,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为线圈半径的一半。
如果要求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在一定传输效率下传输距离最远,则使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处于强耦合区域,然后将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尽量取大,直到达到要求的传输效率,此时的传输距离最远。
上述系统的线圈位置的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利用FEKO软件,在软件中设置单位,添加变量;
步骤2、根据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系统参数绘制系统几何形状,驱动线圈和负载线圈为环形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为螺旋线圈;系统参数包括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的半径、线径、圈数、螺旋长度、材质、形状、间距;
步骤3、在驱动线圈上设置激励端口,加上激励源;在负载线圈上设置负载端口,加上负载;
步骤4、设置求解频率段和扫频间隔;
步骤5、对模型进行剖分,三角形单元的边长不低于lambda/6,段长度要小于lambda/10,线段半径为lambda*0.01;
步骤6、进入editfeko子模块,对仿真算法进行选择;
步骤7、运行仿真并运行postfeko子模块,查看仿真结果,并记录数据;
步骤8、调整参数,重复步骤1-步骤7;
步骤9、将所有仿真结果绘制在一幅图中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能够获得强耦合的线圈位置;
步骤10、根据优化目的(如效率最高、距离最远),在强耦合范围内进行细调,得出最优线圈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适用于需要传输距离较远并且传输效率较高的无线供电系统。通过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位置的最优化设置,能在保证一定传输效率的前提下最大化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传输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原理框图;
其中,1—驱动模块,2—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3—负载模块;
图2是现有技术中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的框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线圈位置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两端口S参数模型图;
图5(a)是本发明中系统效率随d12和d34变化图(d12=d34,d23固定);
图5(b)是本发明中系统效率随频率变化图(d12=d34,d23固定);
图6(a)是本发明中系统效率随d23变化图(固定d12和d34);
图6(b)是本发明中系统效率随频率变化图(固定d12和d34);
图7(a)是本发明中系统效率随d34变化图(固定d12和d23);
图7(b)是本发明中系统效率随频率变化图(固定d12和d23);
图8(a)是本发明中系统效率随d12变化图(固定d23和d34);
图8(b)是本发明中系统效率随频率变化图(固定d23和d3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包括一个驱动模块1,一个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2和一个负载模块3;驱动模块的输出信号连接到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的输入端,产生需要无线传输的能量信号;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的输出信号连接到负载模块的输入端;负载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到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的输入端,对能量信号进行稳压整流等处理,供负载使用。
如图2所示,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2包括驱动子模块21、发射子模块22、接收子模块23和负载子模块24组成。驱动子模块21包括驱动线圈Ld和调谐电容Cd;驱动线圈Ld和调谐电容Cd并联组成谐振回路,并谐振于工作频率处,工作频率一般为10MHz左右,也可以采用其他大小的频率。本发明实施例的工作频率采用10MHz。驱动子模块21的输出信号经自由空间传播到发射子模块22;发射子模块22包括发射线圈Lt和调谐电容Ct;发射线圈Lt和调谐电容Ct并联组成谐振回路,并谐振于工作频率处;发射子模块22的输出信号经自由空间传播到接收子模块23;接收子模块23包括接收线圈Lr和调谐电容Cr;接收线圈Lr和调谐电容Cr并联组成谐振回路,并谐振于工作频率处;接收子模块23的输出信号经自由空间传播到负载子模块24;负载子模块24包括负载线圈Ll和调谐电容Cl;负载线圈Ll和调谐电容Cl并联组成谐振回路,并谐振于工作频率处;负载子模块24的输出信号连接到负载模块3的输入端;
如图3所示,其中,D是驱动线圈,T是发射线圈,R是接收线圈,L是负载线圈;D是环形线圈,连接到电压源,T和R是螺旋线圈,L是环形线圈,连接到负载;线圈的半径为r,线径为a,螺旋线圈的长度为h;D和T之间的距离为d12,T和R之间的距离为d23,R和L之间的距离是d34。
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的位置对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线圈位置不同,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将工作于过耦合、强耦合和欠耦合三种状态。当两个线圈的距离过近的时候,系统工作于过耦合状态,此时系统会产生频率分裂现象,并效率很低。当两个线圈的距离过远的时候,系统工作于欠耦合状态,此时系统效率很低。当两个线圈的距离处于适当位置的时候,系统工作于强耦合状态,此时系统的效率最高,无线能量传输距离最远。当系统线圈位置满足以下条件时,系统工作于强耦合状态: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一线圈半径并小于三分之五线圈半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四线圈半径并小于四倍线圈半径,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一线圈半径并小于三分之二线圈半径。
如果要求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最高,则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为: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约为线圈半径的三分之一,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约为线圈半径的两倍,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约为线圈半径的二分之一。
如果要求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在一定传输效率下传输距离最远,则使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处于强耦合区域,然后将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尽量取大,直到达到要求的传输效率,此时的传输距离最远。
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可以用二端口网络S参数模型描述,如图4所示。发射端被看做端口1,接收端被看做端口2。
根据S参数,系统的传输效率为:
这里ΓL是反射系数,ZL=RL;Γin是端口1的反射系数,它们分别为:
这里S11,S21,S12和S22是S参数,如图4所示,如果端口1处的失配被忽略,当满足以下匹配条件时系统获得最大传输效率:
所以通过S参数就可以获得系统的传输效率。
下面使用全波电磁电磁仿真软件FEKO来获得S参数,从而对线圈位置对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共振频率进行分析。
①打开FEKO软件,设置单位,如cm;
②添加变量,如频率,波长等;
③根据系统参数(包括半径、线径、圈数、螺旋长度、材质、形状、间距等)绘制系统几何形状,驱动线圈和负载线圈为环形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为螺旋线圈,如图1所示;
④在驱动线圈上设置激励端口,加上激励源;
⑤在负载线圈上设置负载端口,加上负载;
⑥设置求解频率段和扫频间隔,间隔越小,结果越精确,但是速度越慢;
⑦对模型进行剖分,一般三角形单元的边长不低于lambda/6,内存允许建议设为lambda/10,段长度要小于lambda/10,此处设置为lambda/15;线段半径约为,其中l约为线段长度,此处计算大约为lambda*0.01;
⑧进入editfeko,对仿真算法进行选择,此处为MoM;
⑨运行仿真;
⑩运行postfeko,查看仿真结果,并记录数据;
调整参数,重复上面步骤;
将所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获得规律,得出线圈最优位置。
为了获得线圈位置对系统传输效率和共振频率的影响,对参数进行了如下调整,运行仿真,将得到的仿真结果绘制在一幅图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规律;此处线圈半径为30cm。
1)固定d23,变化d12和d34,且d12=d34,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如图5(a)所示,对系统共振频率的影响如图5(b)所示。
从图5(a)可以得出,当d23固定,而d12=d34且增加时,系统的效率先增加,然后饱和,随后下降。当d12和d34小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一时,系统效率很低,因为发生了频率分裂。当d12和d34大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二时,因为耦合太弱,效率也很低。当d12和d34距离处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之间时,效率很高,且随距离增大几乎不变。当d12和d34等于二分之一线圈半径时,效率最高。
从图5(b)可以得出,当d12和d34小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一时,系统带宽很大,但是效率并不是最高。当d12和d34距离处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之间时,带宽变窄,但是效率很高。当d12和d34距离大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二时,带宽较窄,效率也较低。
2)固定d12和d34,变化d23。
固定d12和d34,变化d23,对系统效率和共振频率的影响如图6(a)、6(b)所示。
从图6(a)可以得出,随着d23的增加,系统效率先增加,然后饱和,最后下降。当d23小于线圈半径三分之四时,随着d23的增加,系统效率增加。当d23处于线圈半径三分之四和四倍之间时,随着d23的增加,系统效率几乎不变。当d23大于线圈半径四倍时,随着d23的增加,系统效率降低。当d23等于线圈半径的两倍时,效率最高。
从图6(b)可以得出,当d23小于线圈半径三分之四时,带宽很大但是系统效率不是最高。当d23处于线圈半径三分之四和四倍之间时,带宽变窄,但是效率很高,且随着d23的增加,近乎不变。当d23大于线圈半径四倍时,系统带宽较窄但是效率下降。
3)固定d12和d23,变化d34。
固定d12和d23,变化d34,对系统效率和共振频率的影响如图7(a)、7(b)所示。
从图7(a)可以得出,当d34增大时,系统效率先增加,再饱和,然后下降。当d34小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一时,系统效率较低。当d34处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时,系统效率最高,且随d34增加几乎不变。当d34大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二时,随着d34的增加,系统效率下降。当d34等于线圈半径二分之一时,效率最高。
从图7(b)可以得出,当d34小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一时,带宽很大但是效率并不是最大,当d34处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时,带宽变窄,但是效率较高。当d34大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二时,带宽变窄,效率变低。
4)固定d23和d34,变化d12。
固定d23和d34,变化d12,对效率和共振频率的影响如图8(a)、8(b)所示。
如图8(a)所示,当d12增加时,效率先保持稳定然后下降。当d12小于三分之五线圈半径时,随着d12的增加,系统效率几乎不变。当d12大于三分之五线圈半径时,随着d12的增加,系统效率迅速下降。当d12等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一时,效率最高。
如图8(b)所示,当d12小于三分之五线圈半径,随着d12增加,带宽稍微减少,但是效率几乎不变。当d12大于三分之五线圈半径,随着d12增加,带宽变窄,效率降低。
综上所示,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的位置对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线圈位置不同,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将工作于过耦合、强耦合和欠耦合三种状态。当两个线圈的距离过近的时候,系统工作于过耦合状态,此时系统会产生频率分裂现象,并效率很低。当两个线圈的距离过远的时候,系统工作于欠耦合状态,此时系统效率很低。当两个线圈的距离处于适当位置的时候,系统工作于强耦合状态,此时系统的效率最高,无线能量传输距离最远。根据上面的仿真分析,固定d23,变化d12和d34,且d12=d34,当d12和d34距离处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之间时,处于强耦合区;固定d12和d34,变化d23,当d23处于线圈半径三分之四和四倍之间时,处于强耦合区;固定d12和d23,变化d34,当d34处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时,处于强耦合区;固定d23和d34,变化d12,当d12小于三分之五线圈半径时,处于强耦合区。综合上述情况,当线圈位置(即d12,d23和d34)分别能使系统工作于强耦合状态时,整个系统工作于强耦合状态,也就是说,当系统线圈位置满足以下条件时,系统工作于强耦合状态: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一线圈半径并小于三分之五线圈半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四线圈半径并小于四倍线圈半径,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一线圈半径并小于三分之二线圈半径。
根据上面的仿真分析,固定d23,变化d12和d34,且d12=d34,当d12和d34等于二分之一线圈半径时,效率最高;固定d12和d34,变化d23,当d23等于线圈半径的两倍时,效率最高;固定d12和d23,变化d34,当d34等于线圈半径二分之一时,效率最高;固定d23和d34,变化d12,当d12等于线圈半径三分之一时,效率最高。如果要求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最高,则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为: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约为线圈半径的三分之一,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约为线圈半径的两倍,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约为线圈半径的二分之一。
根据上面的仿真分析,d34对效率的影响最大,d23和d12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变化而保持系统工作在强耦合区域内。因此,如果要求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在一定传输效率下传输距离最远,则使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处于强耦合区域,然后将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尽量取大,直到达到要求的传输效率,此时的传输距离最远。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2驱动线圈Ld和负载线圈Ll均为圆形线圈,半径为30cm。发射线圈Lt和接收线圈Lr均为螺旋线圈,半径为30cm,长度为20cm,匝数为5.25。调谐电容Cd、Ct、Cr和Cl均为可变电容,方便将共振频率调为工作频率,本实施例中为10MHz。驱动线圈Ld与发射线圈Lt之间的距离为d12,发射线圈Lt与接收线圈Lr之间的距离为d23,接收线圈Lr与负载线圈Ll之间的距离为d34。然后通过以下步骤确定系统传输效率最大的线圈位置:
(1)在FEKO中建立系统模型;
(2)固定d23=150cm,令d12=d34,从5cm以间隔5cm变化到60cm,进行仿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确定强耦合区域和获得最大效率的距离;
(3)固定d12=d34=15cm,令d23从20cm以间隔20cm变化到300cm,进行仿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确定强耦合区域和获得最大效率的距离;
(4)固定d12=15cm,d23=150cm,令d34从5cm以间隔5cm变化到60cm,进行仿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确定强耦合区域和获得最大效率的距离;
(5)固定d23=150cm,d34=15cm,令d12从5cm以间隔5cm变化到60cm,进行仿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确定强耦合区域和获得最大效率的距离;
(6)根据以上仿真,分析数据,确定获得最大效率的d12、d23和d34的大概值
(7)在获得最大效率的d12、d23和d34的大概值附近取几组值进行仿真,从而确定获得最大效率的d12、d23和d34的确切值,如表1所示。
d12(cm) | d23(cm) | d34(cm) | 效率(%) |
10 | 55 | 10 | 95.29117695631 |
10 | 60 | 10 | 95.26711570494 |
15 | 60 | 10 | 95.16770034531 |
15 | 60 | 15 | 92.21450839297 |
当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d12为10cm,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d23为55cm,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d34为10cm,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最高,达到95.29%。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2驱动线圈Ld和负载线圈Ll均为圆形线圈,半径为30cm。发射线圈Lt和接收线圈Lr均为螺旋线圈,半径为30cm,长度为20cm,匝数为5.25。调谐电容Cd、Ct、Cr和Cl均为可变电容,方便将共振频率调为工作频率,本实施例中为10MHz。驱动线圈Ld与发射线圈Lt之间的距离为d12,发射线圈Lt与接收线圈Lr之间的距离为d23,接收线圈Lr与负载线圈Ll之间的距离为d34。当要求传输效率大于80%且传输距离最远时,
(1)在FEKO中建立系统模型;
(2)固定d23=150cm,令d12=d34,从5cm以间隔5cm变化到60cm,进行仿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确定强耦合区域和获得最大效率的距离;
(3)固定d12=d34=15cm,令d23从20cm以间隔20cm变化到300cm,进行仿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确定强耦合区域和获得最大效率的距离;
(4)固定d12=15cm,d23=150cm,令d34从5cm以间隔5cm变化到60cm,进行仿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确定强耦合区域和获得最大效率的距离;
(5)固定d23=150cm,d34=15cm,令d12从5cm以间隔5cm变化到60cm,进行仿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确定强耦合区域和获得最大效率的距离;
(6)根据以上仿真,分析数据,确定获得最大传输距离的d12、d23和d34的大概值
(7)在获得最大传输距离的d12、d23和d34的大概值附近取几组值进行仿真,从而确定获得最大效率的d12、d23和d34的确切值,如表2所示。
d(cm) | d12(cm) | d23(cm) | d34(cm) | 效率(%) |
200 | 60 | 120 | 20 | 85.30894909542 |
220 | 60 | 140 | 20 | 84.19225017726 |
240 | 60 | 160 | 20 | 81.33356698742 |
250 | 70 | 160 | 20 | 80.99169534583 |
260 | 80 | 160 | 20 | 80.39443388843 |
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为80cm,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为160cm,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为20cm,此时达到最远的传输距离为260cm。
以上内容是结合最佳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说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情况下,可以在细节上进行各种修改,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
1.一种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线圈位置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包括一个驱动模块,一个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和一个负载模块;驱动模块的输出信号连接到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的输入端,产生需要无线传输的能量信号;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的输出信号连接到负载模块的输入端;负载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到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的输出端,对能量信号进行稳压整流处理,供负载使用;
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模块由驱动子模块、发射子模块、接收子模块和负载子模块组成;驱动子模块包括驱动线圈和调谐电容,驱动线圈和调谐电容并联组成谐振回路,并谐振于工作频率处;发射子模块包括发射线圈和调谐电容,发射线圈和调谐电容并联组成谐振回路,并谐振于工作频率处,驱动线圈的输出信号经自由空间传播到发射线圈;接收子模块包括接收线圈和调谐电容,接收线圈和调谐电容并联组成谐振回路,并谐振于工作频率处,发射线圈的输出信号经自由空间传播到接收线圈;负载子模块包括负载线圈和调谐电容,负载线圈和调谐电容并联组成谐振回路,并谐振于工作频率处;接收线圈的输出信号经自由空间传播到负载线圈,负载线圈的输出信号连接到负载模块的输入端;
所述的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位置通过优化方法进行优化设置,具体为: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一线圈半径并小于三分之五线圈半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四线圈半径并小于四倍线圈半径,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一线圈半径并小于三分之二线圈半径;此时系统工作于强耦合状态;
所述的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位置通过优化方法进行设置,使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最高,具体为: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为线圈半径的一半,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为线圈半径的两倍,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为线圈半径的一半;
所述的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位置通过优化方法进行设置,使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在给定传输效率下传输距离最远,具体为: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三分之一线圈半径并小于三分之二线圈半径,驱动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以及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尽量取大,直到达到给定的传输效率,此时的传输距离最远;
所述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利用电磁仿真软件—FEKO软件,在软件中设置单位,添加变量;
步骤2、根据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系统参数绘制系统几何形状,驱动线圈和负载线圈为环形线圈,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为螺旋线圈;系统参数包括驱动线圈、发射线圈、接收线圈和负载线圈的半径、线径、圈数、螺旋长度、材质、形状、间距;
步骤3、在驱动线圈上设置激励端口,加上激励源;在负载线圈上设置负载端口,加上负载;
步骤4、设置求解频率段和扫频间隔;
步骤5、对模型进行剖分,三角形单元的边长不低于lambda/6,段长度要小于lambda/10,线段半径为lambda*0.01;lambda为工作波长;
步骤6、进入FEKO软件中的卡片编辑器editfeko子模块,对仿真算法进行选择;
步骤7、运行仿真并运行FEKO软件中的后处理模块postfeko子模块,查看仿真结果,并记录数据;
步骤8、调整参数,重复步骤1-步骤7;
步骤9、将所有仿真结果绘制在一幅图中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能够获得强耦合的线圈位置;
步骤10、根据优化目的,在强耦合范围内进行细调,得出最优线圈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19722.9A CN103872798B (zh) | 2014-03-27 | 2014-03-27 | 一种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及其线圈位置的优化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19722.9A CN103872798B (zh) | 2014-03-27 | 2014-03-27 | 一种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及其线圈位置的优化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72798A CN103872798A (zh) | 2014-06-18 |
CN103872798B true CN103872798B (zh) | 2016-04-13 |
Family
ID=50911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1972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72798B (zh) | 2014-03-27 | 2014-03-27 | 一种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及其线圈位置的优化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87279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91190B (zh) * | 2015-11-17 | 2018-03-13 | 东南大学 | 基于功率波动标准差最小的双源无线供电系统间距寻优方法 |
CN107332293A (zh) * | 2016-04-29 | 2017-11-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载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 |
CN106294994B (zh) * | 2016-08-09 | 2019-06-18 | 华南理工大学 | 应用于对称式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补偿电容调节方法 |
CN107729683B (zh) * | 2017-11-06 | 2020-07-10 | 武汉大学 | 高压电力线路监测中的磁共振式无线供电的电场分析方法 |
CN108599393B (zh) * | 2018-05-03 | 2021-04-20 | 河南师范大学 | 高效无线电能传输的等长度接收线圈设计方法 |
CN109038836B (zh) * | 2018-07-10 | 2022-04-19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
CN110061572A (zh) * | 2019-05-10 | 2019-07-26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一种基于e类功率放大器和四线圈结构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
CN111143818B (zh) * | 2019-12-10 | 2023-05-05 | 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部件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系统、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10062841A (ko) * | 2009-12-04 | 2011-06-10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
JP5968596B2 (ja) * | 2011-04-11 | 2016-08-10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無線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
CN103414261B (zh) * | 2013-09-06 | 2015-06-24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变耦合系数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
-
2014
- 2014-03-27 CN CN201410119722.9A patent/CN10387279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72798A (zh) | 2014-06-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72798B (zh) | 一种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及其线圈位置的优化方法 | |
CN102971940B (zh) | 在谐振电能传输系统中跟踪谐振阻抗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8494112B (zh) | 一种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超材料等效电路的分析方法 | |
CN107482797A (zh) | 基于谐振式无线功率传输的环形线圈电磁辐射预测方法 | |
CN105226839A (zh) |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双侧自调谐方法 | |
Niu et al. | Frequency splitting patterns in wireless power relay transfer | |
CN103456156A (zh) | 一种工作频率可调的长距离无源无线传感器遥测系统 | |
CN103069686A (zh) | 自适应谐振电力发送器 | |
CN104050499B (zh) | 一种高频射频识别标签 | |
CN104135088A (zh) | 应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的可抑制频率分裂的非相同收发线圈对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5160395A (zh) | 谐振式电能发送装置的效率寻优惯性变化粒子群方法 | |
Das et al. | Solution of short-term hydrothermal scheduling problem using quasi-reflected symbiotic organisms search algorithm considering multi-fuel cost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 generator | |
CN106208416A (zh) | 电磁链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 |
Wang et al. | Power efficiency optimisation of a three‐coi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ing compensatory reactance | |
CN111413542A (zh) | 目标工作频率获取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 |
KR20130016247A (ko) | 효율적이고 튼튼한 무선 에너지 전송 | |
CN105184361A (zh) | 电动汽车磁耦合无线充电系统的最大效率跟踪方法 | |
CN103150435B (zh) | 时钟节点结群方法以及时钟网络结构 | |
Piri et al. | Verification of a mutual inductance calculation between two helical coils | |
KR102085010B1 (ko) | 무선전력전송 시스템용 형상 설계 시스템 및 방법 | |
Gupta et al.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mart Energy Distribu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small autonomous Photo-voltaic Systems | |
CN105871081A (zh) | 基于单圈圆形铜线线圈的无线电能传输最优电容选择方法 | |
Aluf | Microwave RF Antennas and Circuits | |
CN103105526B (zh) | 信号波形对谐振感应无线能量传输效率影响的验证方法 | |
Kazmierski et al. | Fast design space exploration of vibration-based energy harvesting wireless senso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