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60547B - 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60547B
CN103860547B CN201410116216.4A CN201410116216A CN103860547B CN 103860547 B CN103860547 B CN 103860547B CN 201410116216 A CN201410116216 A CN 201410116216A CN 103860547 B CN103860547 B CN 1038605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rbal composite
antimicrobial nano
breast
composite antimicrobial
herb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621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60547A (zh
Inventor
周华锋
段明星
高杨
姜梅
严泽民
徐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lyle Cosmetics Co Ltd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LONGLIQI BIOTECHNOLOGY CO Ltd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LONGLIQI BIOTECHNOLOGY CO Ltd,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SU LONGLIQ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11621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605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60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0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60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05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中草药组合为蒿本内酯、3-丁烯基苯酞、肉桂醛、4-香豆酸、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丁香酚中至少2种组分的组合物,并将中草药组合物制备为抗菌纳米乳。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提供的中草药组合物,来源天然中草药,毒副作用小,通过组合相互协同增效,增加了中草药组合物抗菌广谱性,可有效用于制备治疗或缓解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等菌的药品或化妆品中。本发明抗菌纳米乳制备方法简单,可大规模应用于药品或化妆品中。

Description

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抗菌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杀死或抑制微生物活性的各种制剂,是对细菌、霉菌等微生物高度敏感的化学物质。抗菌剂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抗菌剂的化学成分,可将其分为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和复合抗菌剂三类。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品、卫生用品、食品包装、医用材料等领域对其抗菌、抑菌功能有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在西药抗生素“限售”的全社会行动中,我国中医药企业从中受益匪浅,中药生产企业在产量、销量猛增数倍,中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得到提升,平时人们不熟悉的一些正源丹、急支糖浆、蟾蜍针、通络生骨胶囊等中药词语一下子融入了人们的保健生活。但“限售飓风”过后,既给中医药企业带来了商机,又将是对我国中医药在产品创新能力上的一次考验。近两年,我国传统中医药科研和生产全面迈向复兴阶段。“非典”,我国中医药在抗菌方面显出了优势,一些普通抗菌类中成药替代了消炎药,使中药抗生素在西药药坛上大显神威。而在今年,随着我国“中药抗生素”研发浪潮的兴起,中药抗生素药学机理取得了大的进展。在药物的抗感染机理中,抗菌作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由植物提取部位制成的植物药已逐渐为各国接受,即使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也开始重视植物药研制,并颁布了“植物药品生产指南”草案,考虑同意接受由植物提取部位组成的新药进行临床研究,但必需保证该提取部位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与一致性。如果能充分利用植物中的有效物质做成抗生素,实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益人类健康的有效举措。受健康卫生的现代消费理念驱动,我国的消费市场已呈现出对抗菌生活用品越来越旺盛的需求态势。我国抗菌材料和用品的研发起步较晚,现有的抗菌制品品种还比较少,许多产品处于市场导入期,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我国有着使用中医药的传统,千百年的中草药实践已经证实了众多的中草药都具有消炎抗菌的功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性高,抗菌效果好,应用广泛的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本发明另一个目的提供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其特征在于:该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含有以下组分,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
将上述组分经混合搅拌形成粒径小于500nm的纳米乳液,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为蒿本内酯、3-丁烯基苯酞、肉桂醛、4-香豆酸、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丁香酚中至少两种组分的组合;所述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为10≤HLB≤18。
本发明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还含有1%~20%的甘油酯,所述甘油酯为辛酸/癸酸三甘油酯、辛酸/癸酸丙二醇二酯、油酸三甘油酯、大豆油、橄榄油、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棕榈油或蓖麻油。
本发明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1:0.5~5。
本发明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蓖麻油或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
所述多元醇为甘油或丙二醇。
所述的纳米乳的粒径小于200nm;所述的纳米乳的粒径优选小于100n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将重量百分比为0.01%~10%中草药组合物、0.05%~2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1%~30%多元醇在50~70℃条件下,以200~10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搅拌情况下,缓慢加入50~70℃的去离子水至透明,之后将温度降低至30~40℃;
3)、然后继续搅拌,并缓慢加入30~4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去离子水,即得到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
本发明提供了另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将重量百分比为0.01%~10%中草药组合物、0.05%~2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20%的甘油酯及1%~30%多元醇在50~70℃条件下,以200~10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搅拌情况下,缓慢加入50~70℃的去离子水至透明,之后将温度降低至30~40℃;
3)、然后继续搅拌,并缓慢加入30~4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去离子水,即得到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
本发明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具有以下优点:①本发明的中草药抗菌组合物具有抗菌广谱性,弥补了单一组分抗菌的单一性的不足;②本发明提供的中草药组合物,来源天然中草药,毒副作用小,通过组合相互协同增效,杀菌效率高,不易产生抗性等特点,增加了中草药组合物抗菌广谱性,可有效用于制备治疗或缓解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等菌的药品或化妆品中,且制备方法简单;③水溶性好,使用方便,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抗菌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按重量百分比含有以下组分:
将上述组分经混合搅拌形成粒径小于500nm的纳米乳液,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为蒿本内酯、3-丁烯基苯酞、肉桂醛、4-香豆酸、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丁香酚中至少两种组分的组合;所述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为10≤HLB值≤18;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优选为1:0.5~5。
本发明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还含有1%~20%的甘油酯,所述甘油酯为辛酸/癸酸三甘油酯、辛酸/癸酸丙二醇二酯、油酸三甘油酯、大豆油、橄榄油、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棕榈油或蓖麻油。
本发明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蓖麻油或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所述多元醇为甘油或丙二醇。
本发明所述的纳米乳的粒径小于200nm,优选的粒径小于100nm。
本发明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将重量比为0.01%~10%中草药组合物、0.05%~2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1%~30%多元醇在50~70℃条件下,200~10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200~10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1)缓慢加入50~70℃的水至透明,然后将温度降低至30~40℃恒温;
3)、在200~10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2)中缓慢加入30~4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水,即可得到全力要求1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
本发明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将重量比为0.01%~10%中草药组合物、0.05%~2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20%的甘油酯及1%~30%多元醇在50~70℃条件下,200~10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200~10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1)缓慢加入50~70℃的水至透明,然后将温度降低至30~40℃恒温;
3)、在200~10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2)中缓慢加入30~4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水,即得到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
下面举出几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中草药组合物的抑菌及杀菌实验:
(1)受试样品为中草药组合物,中草药组合物为:蒿本内酯、3-丁烯基苯酞、肉桂醛、4-香豆酸、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丁香酚中至少两种组分的混合物。
(2)菌株: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
(3)培养基:
1)细菌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
2)真菌培养基:沙堡液体培养基、沙堡琼脂培养基。
(4)抑菌实验方法步骤:
1)将所需培养基按配方配好后灭菌、配制、备用;
2)将所需菌种进行活化;
4)将活化后菌种做菌浓度标准曲线(测OD600活体菌落计数);
5)将本发明各抗菌剂分别稀释成所需浓度后加入液体培养基试管,混匀备用(倍比
稀释法);
6)在步骤5)制好的含药培养基中加入适当浓度的实验用菌悬液;
7)将加菌后试管用封口膜封好,放入摇床内固定好,37oC、220r/min震荡培养24h;
8)培养结束后取出观察抑菌情况并记录抑菌结果。
具体操作见《国家消毒技术规范》,试验重复3次,以三次结果相同的记为有效结果。
(5)杀菌实验方法步骤:
1)将所需培养基按配方配好后灭菌、配制、备用;
2)将所需菌种进行活化;
4)将各所需活化后菌种做菌浓度标准曲线(测OD600,活体菌落计数);
5)将本发明各抗菌剂分别稀释成所需浓度后加入Tps稀释液混匀备用(倍比稀释法);
6)在“5)”制好的药物反应液中加入适当浓度的实验用菌悬液,迅速摇匀、开始计
时,30min后加入反应终止剂;
7)终止反应10min后取出适量反应液原液或稀释后液体涂对应的琼脂固体培养基,
37oC培养48h;
8)培养结束后拿出活体计数,记录结果。
具体操作见《国家消毒技术规范》,试验重复3次,以三次结果相同的记为有效结果。
(6)试验结果:
1)中草药组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性实验结果:
表1中草药组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性实验结果
注:“A”代表肉桂醛、“B”代表3-丁烯基苯酞、“C”代表蒿本内酯、“D”代表丁香酚、“E”代表4-香豆酸、“F”代表木香烃内酯、“G”去氢木香内酯、“……”代表抑菌、“××”代表不抑菌、“×…”代表有抑菌效果但不完全抑制。
由表1可知,中草药组合物对大肠杆菌有突出的抑菌效果,各复合型配方都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的效果。当肉桂醛:丁香酚=8:5时,其抑菌效果是两物单独使用的4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4倍;当肉桂醛:4-香豆酸=4:1时,其抑菌效果是两物单独使用的2-4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2-4倍;当肉桂醛:3-丁烯基苯酞:丁香酚=8:6:5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16-32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16-32倍;当肉桂醛:蒿本内酯:丁香酚=8:5:5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8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8倍;当肉桂醛:3-丁烯基苯酞:4-香豆酸=4:3:1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16-32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16-32倍;当肉桂醛:蒿本内酯:4-香豆酸=8:5:2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8-16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8-16倍,当肉桂醛:丁香酚:木香烃内酯=8:5:6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16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16倍,当肉桂醛:丁香酚:氢木香烃内酯=8:5:4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16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16-32倍。
2)中草药组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实验结果:
表2中草药组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实验结果
注:“A”代表肉桂醛、“B”代表3-丁烯基苯酞、“C”代表蒿本内酯、“D”代表丁香酚、“E”代表4-香豆酸、“F”代表木香烃内酯、“G”去氢木香内酯、“……”代表抑菌、“××”代表不抑菌、“×…”代表有抑菌效果但不完全抑制。
由表2可知,中草药组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突出的抑菌效果,各复合型配方都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的效果。当肉桂醛:丁香酚=8:5时,其抑菌效果是两物单独使用的4-8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4-8倍;当肉桂醛:4-香豆酸=4:1时,其抑菌效果是两物单独使用的2-4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2-4倍;当肉桂醛:3-丁烯基苯酞:丁香酚=8:6:5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32-64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32-64倍;当肉桂醛:蒿本内酯:丁香酚=8:5:5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8-16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8-16倍;当肉桂醛:3-丁烯基苯酞:4-香豆酸=4:3:1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16-32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16-32倍;当肉桂醛:蒿本内酯:4-香豆酸=8:5:2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8-16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8-16倍,当肉桂醛:丁香酚:木香烃内酯=8:5:6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16-32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16-32倍,当肉桂醛:丁香酚:氢木香烃内酯=8:5:4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32-64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32-64倍。
3)中草药组合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性实验结果:
表3中草药组合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性实验结果
注:“A”代表肉桂醛、“B”代表3-丁烯基苯酞、“C”代表蒿本内酯、“D”代表丁香酚、“E”代表4-香豆酸、“F”代表木香烃内酯、“G”去氢木香内酯、“……”代表抑菌、“××”代表不抑菌、“×…”代表有抑菌效果但不完全抑制。
由表3可知,中草药组合物对白色念珠菌有突出的抑菌效果,各复合型配方都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的效果。当肉桂醛:丁香酚=8:5时,其抑菌效果是两物单独使用的4-8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4-8倍;当肉桂醛:4-香豆酸=4:1时,其抑菌效果是两物单独使用的2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2倍;当肉桂醛:3-丁烯基苯酞:丁香酚=8:6:50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16-32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16-32倍;当肉桂醛:蒿本内酯:丁香酚=8:5:5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8-16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8-16倍;当肉桂醛:3-丁烯基苯酞:4-香豆酸=4:3:1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16-32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16-32倍;当肉桂醛:蒿本内酯:4-香豆酸=8:5:2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4-8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4-8倍,当肉桂醛:丁香酚:木香烃内酯=8:5:6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8-16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8-16倍,当肉桂醛:丁香酚:氢木香烃内酯=8:5:4时,其抑菌效果是三物单独使用的8-16倍,即最小抑菌浓度(MIC)降低了8-16倍。
4)中草药组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性实验结果:
表4中草药组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性实验结果
注:“A”代表肉桂醛、“B”代表3-丁烯基苯酞、“C”代表蒿本内酯、“D”代表丁香酚、“E”代表4-香豆酸、“F”代表木香烃内酯、“G”去氢木香内酯、“……”代表抑菌、“××”代表不抑菌、“×…”代表有抑菌效果但不完全抑制。;杀菌时间为30min。
由表4可知,中草药组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突出的杀菌效果,且明显优于各组份单独使用的杀菌效果。
实施例2,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
本实施例中中草药组合物为蒿本内酯与丁香酚混合物,比例为1:1,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重量比为0.5%中草药组合物、1%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及4%甘油在60℃条件下,4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4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1)缓慢加入60℃的水至透明,然后将温度降低至30℃恒温;
3)、在2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2)中缓慢加入3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水,即可得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粒径经过激光粒度仪测试为68nm。实施例3,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
本实施例中中草药组合物为蒿本内酯、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混合物,比例为1:1:1,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重量比为2.5%中草药组合物、2.5%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及8%甘油在50℃条件下,5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5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1)缓慢加入50℃的水至透明,然后将温度降低至40℃恒温;
3)、在3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2)中缓慢加入4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水,即可得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粒径经过激光粒度仪测试为262nm。
实施例4,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
本实施例中中草药组合物为3-丁烯基苯酞和丁香酚混合物,比例为1:1,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重量比为10%中草药组合物、20%聚氧乙烯蓖麻油及5%的丙二醇在70℃条件下,4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4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1)缓慢加入70℃的水至透明,然后将温度降低至30~40℃恒温;
3)、在4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2)中缓慢加入3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水,即可得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粒径经过激光粒度仪测试为212nm。
实施例5,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
本实施例中中草药组合物为蒿本内酯、3-丁烯基苯酞、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丁香酚的混合物,质量比为1:1:1:1:1,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重量比为5%中草药组合物、20%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5%的大豆油及10%丙二醇在60℃条件下,5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5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1)缓慢加入60℃的水至透明,然后将温度降低至30℃恒温;
3)、在5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2)中缓慢加入3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水,即可得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粒径经过激光粒度仪测试为164nm。
实施例6,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
本实施例中中草药组合物为4-香豆酸、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混合物,质量比为1:1:1,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重量比为2%中草药组合物、5%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10%的辛酸/癸酸甘油三酯及20%甘油在60℃条件下,4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4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1)缓慢加入60℃的水至透明,然后将温度降低至40℃恒温;
3)、在4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2)中缓慢加入4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水,即可得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粒径经过激光粒度仪测试为206nm。
实施例7,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
本实施例中中草药组合物为蒿本内酯、3-丁烯基苯酞、肉桂醛、4-香豆酸、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丁香酚混合物,质量比为1:1:1:1:1:1:1,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重量比为2%中草药组合物、4%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10%的芝麻油及5%甘油在60℃条件下,5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5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1)缓慢加入60℃的水至透明,然后将温度降低至40℃恒温;
3)、在5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2)中缓慢加入4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水,即可得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粒径经过激光粒度仪测试为243nm。
实施例8,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
本实施例中中草药组合物为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混合,质量比为1:1,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重量比为1%中草药组合物、30%聚氧乙烯蓖麻油、5%甘油在60℃条件下,200~10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6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1)缓慢加入60℃的水至透明,然后将温度降低至40℃恒温;
3)、在600rmp的转速搅拌,向步骤2)中缓慢加入4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水,即可得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粒径经过激光粒度仪测试为74nm。

Claims (10)

1.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其特征在于:该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含有以下组分,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
中草药组合物0.01%~10%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05%~20%
多元醇1%~30%
余量为去离子水;
将上述组分经混合搅拌形成粒径小于500nm的纳米乳液,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为3-丁烯基苯酞和4-香豆酸两种组分的组合;所述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为10≤HLB≤18。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中还含有蒿本内酯、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中的至少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还含有1%~20%的甘油酯,所述甘油酯为辛酸/癸酸三甘油酯、辛酸/癸酸丙二醇二酯、油酸三甘油酯、大豆油、橄榄油、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棕榈油或蓖麻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1:0.5~5。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蓖麻油或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醇为甘油或丙二醇。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乳的粒径小于200nm。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乳的粒径小于100nm。
9.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将重量百分比为0.01%~10%中草药组合物、0.05%~2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1%~30%多元醇在50~70℃条件下,以200~10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搅拌情况下,缓慢加入50~70℃的去离子水至透明,之后将温度降低至30~40℃;
3)、然后继续搅拌,并缓慢加入30~4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去离子水,即得到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
10.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将重量百分比为0.01%~10%中草药组合物、0.05%~2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20%的甘油酯及1%~30%多元醇在50~70℃条件下,以200~1000rmp的转速搅拌均匀;
2)、在搅拌情况下,缓慢加入50~70℃的去离子水至透明,之后将温度降低至30~40℃;
3)、然后继续搅拌,并缓慢加入30~40℃的去离子水,直至加完剩余重量的去离子水,即得到所述的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
CN201410116216.4A 2014-03-26 2014-03-26 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38605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16216.4A CN103860547B (zh) 2014-03-26 2014-03-26 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16216.4A CN103860547B (zh) 2014-03-26 2014-03-26 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0547A CN103860547A (zh) 2014-06-18
CN103860547B true CN103860547B (zh) 2016-04-20

Family

ID=50899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6216.4A Active CN103860547B (zh) 2014-03-26 2014-03-26 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605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4031B (zh) * 2014-11-07 2017-01-01 白金淩 含有正-丁烯基苯酞的奈米顆粒組合物、製備方法及其用途
CN105362257B (zh) * 2015-11-10 2018-10-26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一种用于制备抗皮肤真菌感染药物的中药提取组合物
CN109700679A (zh) * 2018-12-29 2019-05-03 珠海市自然之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食品级植物源性复合抑菌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CN110075239B (zh) * 2019-05-28 2021-09-03 沈阳药科大学 纳米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0251499B (zh) * 2019-06-10 2022-11-01 陕西理工大学 蒲公英提取物及其在制备预防和治疗妇女阴道疾病药物中的用途
CN113491740B (zh) * 2020-04-01 2022-05-27 生物源生物技术(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治白色念珠菌病的组合物及含有该组合物的药物和饲料添加剂
CN114515271A (zh) * 2022-01-25 2022-05-2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一种具有酸稳定性的木香烃内酯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纯植物萃取液杀菌效果与腐蚀性试验观察;蒋丽娟等;《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0430;第24卷(第4期);359-36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0547A (zh) 2014-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60547B (zh) 一种中草药组合物抗菌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
Jin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zinc oxide nano/microparticle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against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From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o pharmacological aspects
Chen et al. For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tibacterial creams and gels containing metal ions for topical application
Singh et al. Ecofriendly synthesis of silver and gold nanoparticles by Euphrasia officinalis leaf extract and its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Motelica et al. Antibacterial biodegradable films based on alginate with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lemongrass essential oil–innovative packaging for cheese
Arif et al. A review 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its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De Freitas et al. Polymeric nanoparticle-based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chronic periodontitis in vivo
CN106342946B (zh) 一种空气净化消毒剂及制备方法
Hossain et al. Honey-based medicinal formulations: A critical review
Mikhailov et al. Elemental silver nanoparticles: biosynthesis and bio applications
Habibipour et al. Green synthesis of AgNPs@ PPE and it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formation activity compared to pomegranate peel extract
CN104738033A (zh) 一种植物来源的防腐剂组方
CN104983589B (zh) 一种天然植物防腐、抑菌液的自微乳化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82459B (zh) 一种含有连翘的防腐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00132A (zh) 一种丁香复方漱口水的制备方法
Yılmaz et al. Antimicrobial nanomaterials: a review
Mohapatra et al. Assessment of antimicrobial efficacy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using clove and cinnamon formulation against oral pathogens–An in vitro study
Rybczyńska-Tkaczyk et al. Natural compounds with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in cosmetics
Alam et al. Herbal Fennel Essential Oil Nanogel: Formul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CN102511511B (zh) 一种含有薄荷油的纳米抗菌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Ahmed et al. Prospects of using gum Arabic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toothpaste to prevent dental caries
Heydari et al. The synergic activity of eucalyptus leaf oil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against some pathogenic bacteria
CN102405935A (zh) 鱼精蛋白复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hnawa et al. Evaluation of antimicrob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biosynthesized with Ziziphus spina-christi leaf extracts
CN105997561A (zh) 一种酪蛋白-百里香精油脂质体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06

Address after: Beside Taojing Road, Xinzhuang section, 227 provincial road, Changshu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arlyle Cosmetics Co., Ltd

Patentee after: TSINGHUA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100084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100084 box office box office, Tsinghua University,

Patentee before: TSINGHUA University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LONGRICH BIOTECH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