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8488A - 用于对等联网的替换路径配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对等联网的替换路径配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8488A
CN103858488A CN201280048418.9A CN201280048418A CN103858488A CN 103858488 A CN103858488 A CN 103858488A CN 201280048418 A CN201280048418 A CN 201280048418A CN 103858488 A CN103858488 A CN 103858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technics
tolerance
wireless device
utilize
communication r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84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8488B (zh
Inventor
Z·吴
G·茨瑞特西斯
V·D·帕克
M·S·科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858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84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84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84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Stored Program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通过对等通信与第二无线设备交换信息。该信息关于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另外,确定是否利用该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中的第二无线电技术而不是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与第二无线设备进行对等通信。此外,第一无线电技术被用于交换关于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

Description

用于对等联网的替换路径配置
背景技术
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通信系统,尤其涉及用于对等联网的替换路径配置。
背景
在对等网络中,彼此直接通信的无线电设备必须采用兼容的无线电并以该无线电技术的兼容设置来工作。无线设备往往配备有不同接入技术的多个无线电或者能够在不同的接入技术之间切换的单个认知无线电。接入技术具有不同的特性。为了优化各接入技术的不同特性,存在对提供用于对等网络的替换无线电技术路径配置的装置和方法的需求。
概述
在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操作第一无线设备的方法包括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通过对等通信与第二无线设备交换信息。该信息关于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另外,该方法包括确定是否利用该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中的第二无线电技术而不是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与第二无线设备进行对等通信。此外,该方法包括利用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交换关于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
附图简述
图1是解说采用处理系统的装置的硬件实现的示例的示图。
图2是无线对等通信系统的图示。
图3是解说使用无线电技术的设立和通信的示图。
图4是解说使用多种无线电技术的示例性设立和通信的示图。
图5是用于解说示例性方法的示图。
图6是第一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第二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第三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解说示例性装置的功能性的概念框图。
详细描述
以下结合附图阐述的详细描述旨在作为各种配置的描述,而无意表示可实践本文所描述的概念的仅有配置。本详细描述包括具体细节来提供对各种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显的是,没有这些具体细节也可实践这些概念。在一些实例中,以框图形式示出众所周知的结构和组件以便避免淡化此类概念。
现在将参照各种装置和方法给出通信系统的若干方面。这些装置和方法将在以下详细描述中进行描述并在附图中由各种框、模块、组件、电路、步骤、过程、算法等(统称为“元素”)来解说。这些元素可使用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实现。此类元素是实现成硬件还是软件取决于具体应用和加诸于整体系统上的设计约束。
作为示例,元素、或元素的任何部分、或者元素的任何组合可用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的“处理系统”来实现。处理器的示例包括: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状态机、门控逻辑、分立的硬件电路以及其他配置成执行本公开中通篇描述的各种功能性的合适硬件。处理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执行软件。软件应当被宽泛地解释成意为指令、指令集、代码、代码段、程序代码、程序、子程序、软件模块、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包、例程、子例程、对象、可执行件、执行的线程、规程、函数等,无论其是用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还是其他术语来述及皆是如此。软件可驻留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作为示例,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磁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磁条)、光盘(例如,压缩盘(CD)、数字多用盘(DVD))、智能卡、闪存设备(例如,记忆卡、记忆棒、钥匙驱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可擦式PROM(EPROM)、电可擦式PROM(EEPROM)、寄存器、可移动盘、以及任何其他用于存储可由计算机访问和读取的软件和/或指令的合适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驻留在处理系统中、在处理系统外部、或跨包括该处理系统在内的多个实体分布。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实施在计算机程序产品中。作为示例,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包括封装材料中的计算机可读介质。
相应地,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功能可被实现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何组合中。如果被实现在软件中,那么这些功能可作为一条或多条指令或代码被存储或编码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此类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能被用来携带或存储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程序代码且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介质。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多用碟(DVD)、软盘和蓝光碟,其中盘常常磁性地再现数据,而碟用激光来光学地再现数据。以上的组合也应被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如何取决于具体应用和加诸于整体系统上的总体设计约束来最佳地实现本公开中通篇给出的所描述的功能性。
图1是解说采用处理系统114的装置100的硬件实现的示例的概念图。处理系统114可实现成具有由总线102一般化地表示的总线架构。取决于处理系统114的具体应用和整体设计约束,总线102可包括任何数目的互连总线和桥接器。总线102将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或硬件模块(一般地由处理器104表示)和计算机可读介质(一般地由计算机可读介质106表示)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102还可链接各种其它电路(诸如定时源、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这些电路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且因此将不再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108提供总线102与收发机110之间的接口。收发机110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手段。
处理器104负责管理总线102和一般处理,包括对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106上的软件的执行。软件在由处理器104执行时使处理系统114执行下文针对任何特定装置描述的各种功能。计算机可读介质106还可被用于存储由处理器104在执行软件时操纵的数据。
图2是示例性对等通信系统200的图示。对等通信系统200包括多个无线设备206、208、210、212。对等通信系统200可与蜂窝通信系统(诸如例如无线广域网(WWAN))相交迭。无线设备206、208、210、212中的一些可以对等通信形式一起通信,一些可与基站204通信,而一些可进行这两种通信。例如,如图2中所示的,无线设备206、208处于对等通信中,而无线设备210、212处于对等通信中。无线设备212还正与基站204通信。
无线设备可替换地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用户装备、移动站、订户站、移动单元、订户单元、无线单元、无线节点、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订户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机、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某个其它合适术语。基站可替换地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接入点、基收发机站、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收发机功能、基本服务集(BSS)、扩展服务集(ESS)、B节点、演进B节点、或某个其它合适术语。
下文中讨论的示例性方法和装置适用于各种无线对等通信系统中的任一种,诸如举例而言基于FlashLinQ、WiMedia、蓝牙、ZigBee或以IEEE802.11标准为基础的Wi-Fi的无线对等通信系统。为了简化讨论,可在FlashLinQ的上下文内讨论示例性方法和装置。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示例性方法和装置更一般地可适用于各种其它无线对等通信系统。
图3是解说使用WiFi无线电技术的设立和通信的示图300。当两个无线设备想要一起建立对等连接时,通常采用无线电技术。例如,无线设备302、304可使用WiFi无线电305来建立对等连接。该WiFi直连规范要求设立规程通过WiFi无线电通信来进行。由此,为了建立WiFi连接,无线设备302、304使用WiFi无线电技术来参与设备发现(306)、服务发现(308)以及认证和群主选择过程(310)。一旦建立了Wi-Fi连接,无线设备302、304就可传递数据(312)。
因为无线电通常以物理(PHY)和媒体接入控制(MAC)参数(例如,信道、发射功率等)的大量的各种设置来工作,所以引导无线电路径设立306-310往往需要对所有可能信道进行动态扫描并协商数据率、接入定时以及其它PHY和MAC参数。即使在两个无线电遵循定义好的标准规程时,这一过程也是耗时的且使用大量电池电量。此外,如果不存在用于新对等连接的现有安全建立,则对等群协商和网络形成可能暴露于各种类型的攻击。此外,设立尝试可能仅仅因为无线设备302、304不在可行的通信射程内而失败。由此,使无线设备302、304发现彼此、建立无线电链路并形成对等群可能是有问题的。
图4是解说使用多种无线电技术的示例性设立和通信的示图400。无线电接入技术(诸如FlashLinQ、WiMedia、蓝牙、ZigBee和Wi-Fi)关于建立连接的效率、发现性能、功率使用、安全性、成本和其它性能特性具有不同特性。根据示例性方法,无线设备402、404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406来发现彼此(410)并执行连接设立(412)。为了优化可用的多种接入技术的不同特性中的至少一个特性,无线设备402、404然后通过第一无线电技术406来交换关于要用来进行对等通信的第二无线电技术408的信息。无线设备402、404然后确定是否使用第二无线电技术408而不是第一无线电技术406来进行对等数据传输(418)。如果无线设备402、404确定要使用第二无线电技术408而不是第一无线电技术406来进行对等数据传输(418),则无线设备402、404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406来配置通过第二无线电技术(414)的替换路径。为了配置通过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替换路径,无线设备402、404交换关于第二无线电技术408的PHY层参数、MAC层参数、网络层参数和/或安全性参数。无线设备402、404然后可以用所交换的参数来配置(416)第二无线电技术408以使得第二无线电技术408准备好进行对等数据传输(418)。之后,无线设备402、404可通过第二无线电技术408来传递数据(418),而不执行对于第二无线电技术408通常所需的对等设备发现和连接参数协商。
一示例最佳地演示了替换路径配置。假设无线设备各自具有FlashLinQ无线电和WiFi无线电。基于建立连接的效率、发现性能、功率使用、安全性和/或其它性能益处,无线设备402、404可确定要使用它们的FlashLinQ无线电而不是Wi-Fi无线电来进行对等方发现(410)和连接设立(412)。在使用它们的FlashLinQ无线电来进行对等方发现(410)和连接设立(412)之后,无线设备402、404可交换指示它们各自具有Wi-Fi无线电的信息。无线设备402、404然后可确定是否利用它们的WiFi无线电来进行对等数据传输(418),而不是利用它们当前具有连接的其FlashLinQ无线电。无线设备402、404确定关于利用其FlashLinQ无线电的第一度量以及关于利用其WiFi无线电的第二度量。无线设备然后基于对第一和第二度量的比较来确定是否利用它们的WiFi无线电而不是它们的FlashLinQ无线电来进行对等数据传输(418)。第一和第二度量可涉及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性能、吞吐量、功率使用、安全性、成本或其它特性。例如,第一和第二度量可以与利用每一种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成本相关联。无线设备402、404可在使用它们的WiFi无线电来传递数据的成本比使用它们的FlashLinQ无线电更低时使用它们的WiFi无线电。作为另一示例,第一度量可以与FlashLinQ无线电的一个或多个性能特性相关联,而第二度量可以与WiFi无线电的一个或多个性能特性相关联。当对第一和第二度量的比较指示通过它们的WiFi无线电来进行对等数据传输将比通过它们的FlashLinQ无线电来进行对等数据传输具有更好的性能时,无线设备402、404可以确定要使用它们的WiFi无线电。
当第一和第二度量与成本相关联时,成本可以是货币,诸如空中链路运营商针对所传递的字节收取的成本。成本还可以被解释为非货币,诸如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各种性能特性(例如,功率使用或1/吞吐量)。成本还可以是货币和非货币两者。例如,成本可以是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的加权函数。此外,无线设备402、404可以在选择迁移到共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中的一种无线电接入技术之前就可行性、成本、吞吐量、安全性、功率使用或其它性能特性考虑所有共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
如上所述,使用多种无线电接入技术将允许具有稳健且自动化的发现特征的第一无线电技术(诸如FlashLinQ)建立控制面,以促成通过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替换无线电路径的发现和建立。通过首先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来建立两个对等方之间的安全链路,可将通常会在第二无线电技术中进行的所有原生协商和其它控制信令移至第一无线电技术进行传输。该示例性方法具有许多益处。第一,可避免使用第二无线电技术的较长的设备发现阶段,因为优选信道/频率设置已经通过带外手段来确定。第二,可避免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无线电连通性是不现实或不稳定的隐患。例如,可基于现有无线电信号强度来进行距离估计,从而第二无线电技术的链路设立可被指导成只在各设备在第二无线电技术的通信射程内时才发生。可排除由干扰或其它原因所导致的非期望频谱。第三,第一无线电技术可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并因此可以更好地用于设备发现和连接设立。第四,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无线电域内的对等网络形成可由所有涉及的设备通过在控制面内进行广泛协商来联合地优化,这对于带内信令通常是不方便或不可能的。最后,可基于优化总体通信性能并利用每一种无线电技术的各种性能益处和/或成本节省来无缝地利用多种无线电技术。
图5是用于解说示例性方法的示图500。无线设备502、504两者都配备有第一无线电技术和第二无线电技术。第一无线电技术具有比第二无线电技术更大的通信射程。无线设备502、504可能希望通过第二无线电技术来进行通信,但因为无线设备502、504不在射程内(这两个设备之间的距离为d1),所以无线设备502、504可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来执行发现、连接设立和控制信息交换。如果无线设备502、504继续在第二无线电技术的射程之外,但在第一无线电技术的射程之内,则无线设备502、504可通过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传递数据。然而,如果无线设备502、504移至第二无线电技术的射程之内(这两个设备之间的距离为d2),则无线设备502、504可以用所交换的控制信息来配置第二无线电技术并通过第二无线电技术来传递数据。
当无线设备502、504不在第二无线电技术的通信射程内但预期在某一将来时间在第二无线电技术的通信射程内时,无线设备502、504可使用第一无线技术来进行设立和控制信息交换并且一旦在通信射程内就切换到使用第二无线电技术。由此,当第一通信射程大于它们之间的当前距离d1、第二通信射程小于它们之间的当前距离d1且无线设备502、504预期第二通信射程将大于无线设备502、504之间的将来距离d2时,无线设备502、504可以使用它们的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交换信息。
图6是第一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600。该方法由第一无线设备执行。如图6所示,第一无线设备采用第一无线电技术的发现服务来发现感兴趣的对等方(602)。在发现第二无线设备后,第一无线设备通过第一无线电技术来建立与第二无线设备的通信会话(604)。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进行通信以确定用于替换无线电路径的其它可用无线电技术(606)。第一无线设备与第二无线设备进行通信以确定使用其它无线电技术的可行性(例如,是否在射程内、成本、吞吐量、效率、功率使用和/或其它性能特性),并选择用于替换无线电路径的第二无线电技术(608)。一旦选择第二无线电技术,第一无线设备就与第二无线设备通信以交换第二无线电技术的配置参数(610)。配置参数允许在不通过第二无线电技术来执行对等设备发现和连接参数协商的情况下使用第二无线电技术。一旦用第二无线电技术建立了连接,第一无线设备就通过第二无线电技术来设立话务链路(612)。第一无线设备然后将话务从第一无线电技术移至第二无线电技术并丢弃通过第一无线电技术的连接(614)。对于各种其它无线电技术可重复步骤608、610、612、614。
图7是第二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700。该方法由第一无线设备执行。根据该方法,第一无线设备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通过对等通信与第二无线设备交换信息(702)。该信息关于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702)。第一无线设备可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与第二无线设备交换信息,这通过经由第一无线电技术进行与第二无线设备的对等方发现、经由第一无线电技术形成与第二无线设备的对等通信链路以及交换关于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的信息来实现。第一无线设备确定是否利用该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中的第二无线电技术而不是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与第二无线设备进行对等通信(704)。第一无线设备利用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交换关于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706)。该控制信息包括第二无线电技术的PHY层参数、MAC层参数、网络层参数或安全性参数中的至少一者。第一无线设备使用所交换的控制信息来配置第二无线电技术(708)。在交换关于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之后,第一无线设备终止通过第一无线电技术与第二无线设备的通信(710)。第一无线设备通过第二无线电技术与第二无线设备通信(712)。
图8是第三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800。该方法由第一无线设备执行。根据该方法,在步骤704中,第一无线设备通过确定关于利用第一无线电技术的第一度量(802)、确定关于利用第二无线电技术的第二度量(804)以及基于第一和第二度量确定是否利用第二无线电技术来确定是否利用第二无线电技术(806)。在一种配置中,第一度量是利用第一无线电技术的成本,而第二度量是利用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成本,且在第二度量小于第一度量时确定要利用第二无线电技术。在一种配置中,第一度量基于第一无线电技术的至少一个性能特性,而第二度量基于第二无线电技术的至少一个性能特性,且在对第一度量和第二度量的比较指示第二无线电技术将具有比第一无线电技术更好的性能时确定要利用第二无线电技术。在一种配置中,第一度量是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的通信的第一数据传输速率,而第二度量是使用第二无线电技术的通信的第二数据传输速率,且在第二度量大于第一度量时确定要利用第二无线电技术。在一种配置中,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隔开一距离,第一无线电技术具有第一通信射程,而第二无线电技术具有小于第一通信射程的第二通信射程,且在第二通信射程大于该距离时确定要利用第二无线电技术。在这一配置中,当第一通信射程大于该距离、第二通信射程小于该距离且第一无线设备预期第二通信射程将大于第一和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将来距离时,第一无线设备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与第二无线设备交换信息。
图9是解说示例性装置100的功能性的概念框图900。如图9所示,装置100(其可以是无线设备,诸如无线设备212)包括模块902,该模块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通过对等通信与第二无线设备交换信息。该信息关于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该装置100还包括模块904,该模块确定是否利用该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中的第二无线电技术而不是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与第二无线设备进行对等通信。此外,装置100还包括模块906,该模块利用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交换关于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装置100可包括执行上述各流程图中的步骤中的每个步骤的附加模块。由此,上述流程图中的每个步骤可由模块执行,并且装置100可包括那些模块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模块。
参看图1,在一种配置中,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100包括用于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通过对等通信与第二设备交换信息的装置。该信息关于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设备100还包括用于确定是否利用该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中的第二无线电技术而不是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与第二设备进行对等通信的装置。设备100还包括用于利用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交换关于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的装置。在一种配置中,该用于确定是否利用第二无线电技术的装置包括:用于确定关于利用第一无线电技术的第一度量的装置、用于确定关于利用第二无线电技术的第二度量的装置以及用于基于第一和第二度量来确定是否利用第二无线电技术的装置。设备100还可包括用于使用所交换的控制信息来配置第二无线电技术的装置、用于在交换关于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后终止通过第一无线电技术与第二设备的通信的装置以及用于通过第二无线电技术与第二设备进行通信的装置。前述装置是被配置成执行由前述装置所述及的功能的处理系统114。
应该理解,所公开的过程中各步骤的具体次序或层次是示例性办法的解说。应理解,基于设计偏好,可以重新编排这些过程中各步骤的具体次序或层次。所附方法权利要求以样本次序呈现各种步骤的要素,且并不意味着受限于所呈现的具体次序或层次。
提供之前的描述是为了使本领域中的任何技术人员均能够实践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种方面。对这些方面的各种改动将容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明白,并且在本文中所定义的普适原理可被应用于其他方面。因此,权利要求并非旨在被限定于本文中所示出的方面,而是应被授予与语言上的权利要求相一致的全部范围,其中对要素的单数形式的引述除非特别声明,否则并非旨在表示“有且仅有一个”,而是“一个或多个”。除非特别另外声明,否则术语“一些/某个”指的是一个或多个。本公开通篇描述的各种方面的要素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当前或今后所知的所有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等效方案通过引用被明确纳入于此,且旨在被权利要求所涵盖。此外,本文中所公开的任何内容都并非旨在贡献给公众,无论这样的公开是否在权利要求书中被显式地叙述。权利要求的任何要素都不应当在35U.S.C.§112第六款的规定下来解释,除非该要素是使用措辞“用于……的装置”来明确叙述的或者在方法权利要求情形中该要素是使用措辞“用于……的步骤”来叙述的。

Claims (40)

1.一种操作第一无线设备的方法,包括:
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通过对等通信与第二无线设备交换信息,所述信息关于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
确定是否利用所述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中的第二无线电技术而不是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进行对等通信;以及
利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交换关于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是否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包括:
确定关于利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第一度量;
确定关于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第二度量;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度量来确定是否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量是利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成本,而所述第二度量是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成本,且在所述第二度量小于所述第一度量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量基于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至少一个性能特性,而所述第二度量基于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至少一个性能特性,且在对所述第一度量和所述第二度量的比较指示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将具有比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更好的性能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量是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通信的第一数据传输速率,而所述第二度量是使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通信的第二数据传输速率,且在所述第二度量大于所述第一度量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设备隔开一距离,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具有第一通信射程,而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具有小于所述第一通信射程的第二通信射程,且在所述第二通信射程大于所述距离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通信射程大于所述距离、所述第二通信射程小于所述距离且所述第一无线设备预期所述第二通信射程将大于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将来距离时,发生所述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交换信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与第二无线设备交换信息包括通过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来进行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对等方发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交换的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物理(PHY)层参数、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参数、网络层参数或安全性参数中的至少一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使用所交换的控制信息来配置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在交换关于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之后,终止通过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通信;以及
通过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通信。
1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包括:
用于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通过对等通信与第二设备交换信息的装置,所述信息关于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
用于确定是否利用所述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中的第二无线电技术而不是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对等通信的装置;以及
用于利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交换关于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的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确定是否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装置包括:
用于确定关于利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第一度量的装置;
用于确定关于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第二度量的装置;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度量来确定是否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量是利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成本,而所述第二度量是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成本,且在所述第二度量小于所述第一度量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量基于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至少一个性能特性,而所述第二度量基于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至少一个性能特性,且在对所述第一度量和所述第二度量的比较指示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将具有比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更好的性能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量是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通信的第一数据传输速率,而所述第二度量是使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通信的第二数据传输速率,且在所述第二度量大于所述第一度量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隔开一距离,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具有第一通信射程,而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具有小于所述第一通信射程的第二通信射程,且在所述第二通信射程大于所述距离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通信射程大于所述距离、所述第二通信射程小于所述距离且所述设备预期所述第二通信射程将大于所述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之间的将来距离时,发生所述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与所述第二设备交换信息。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与第二设备交换信息包括通过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来进行与所述第二设备的对等方发现。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交换的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物理(PHY)层参数、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参数、网络层参数或安全性参数中的至少一者。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用于使用所交换的控制信息来配置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装置;
用于在交换关于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之后,终止通过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与所述第二设备的通信的装置;以及
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与所述第二设备通信的装置。
2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包括:
处理系统,其配置成:
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通过对等通信与第二装置交换信息,所述信息关于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
确定是否利用所述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中的第二无线电技术而不是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与所述第二装置进行对等通信;以及
利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交换关于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确定是否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所述处理系统被配置成:
确定关于利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第一度量;
确定关于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第二度量;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度量来确定是否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量是利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成本,而所述第二度量是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成本,且在所述第二度量小于所述第一度量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量基于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至少一个性能特性,而所述第二度量基于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至少一个性能特性,且在对所述第一度量和所述第二度量的比较指示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将具有比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更好的性能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量是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通信的第一数据传输速率,而所述第二度量是使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通信的第二数据传输速率,且在所述第二度量大于所述第一度量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26.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隔开一距离,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具有第一通信射程,而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具有小于所述第一通信射程的第二通信射程,且在所述第二通信射程大于所述距离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通信射程大于所述距离、所述第二通信射程小于所述距离且所述装置预期所述第二通信射程将大于所述装置和所述第二装置之间的将来距离时,发生所述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与所述第二装置交换信息。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与第二装置交换信息包括通过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来进行与所述第二装置的对等方发现。
29.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交换的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物理(PHY)层参数、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参数、网络层参数或安全性参数中的至少一者。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系统进一步被配置成:
使用所交换的控制信息来配置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在交换关于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之后,终止通过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与所述第二装置的通信;以及
通过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与所述第二装置通信。
31.一种第一无线设备中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用于以下操作的代码:
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通过对等通信与第二无线设备交换信息,所述信息关于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
确定是否利用所述至少一种附加无线电技术中的第二无线电技术而不是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进行对等通信;以及
利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来交换关于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确定是否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代码包括用于执行以下操作的代码:
确定关于利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第一度量;
确定关于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第二度量;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度量来确定是否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量是利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成本,而所述第二度量是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成本,且在所述第二度量小于所述第一度量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量基于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至少一个性能特性,而所述第二度量基于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至少一个性能特性,且在对所述第一度量和所述第二度量的比较指示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将具有比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更好的性能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量是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的通信的第一数据传输速率,而所述第二度量是使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通信的第二数据传输速率,且在所述第二度量大于所述第一度量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36.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设备隔开一距离,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具有第一通信射程,而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具有小于所述第一通信射程的第二通信射程,且在所述第二通信射程大于所述距离时确定要利用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通信射程大于所述距离、所述第二通信射程小于所述距离且所述第一无线设备预期所述第二通信射程将大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无线设备之间的将来距离时,发生所述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交换信息。
38.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第一无线电技术与第二无线设备交换信息包括通过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来进行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对等方发现。
39.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交换的控制信息包括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物理(PHY)层参数、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参数、网络层参数或安全参数中的至少一者。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进一步包括用于以下操作的代码:
使用所交换的控制信息来配置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
在交换关于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的控制信息之后,终止通过所述第一无线电技术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通信;以及
通过所述第二无线电技术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通信。
CN201280048418.9A 2011-10-03 2012-10-03 用于对等联网的替换路径配置 Active CN1038584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252,018 2011-10-03
US13/252,018 US8838031B2 (en) 2011-10-03 2011-10-03 Alternative path configuration for peer-to-peer networking
PCT/US2012/000495 WO2013052130A1 (en) 2011-10-03 2012-10-03 Alternative path configuration for peer-to-peer networki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8488A true CN103858488A (zh) 2014-06-11
CN103858488B CN103858488B (zh) 2018-07-13

Family

ID=47178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8418.9A Active CN103858488B (zh) 2011-10-03 2012-10-03 用于对等联网的替换路径配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838031B2 (zh)
EP (1) EP2764730B1 (zh)
JP (1) JP5932046B2 (zh)
KR (1) KR101675902B1 (zh)
CN (1) CN103858488B (zh)
IN (1) IN2014CN02017A (zh)
WO (1) WO201305213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0435A (zh) * 2018-07-18 2020-01-31 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点对点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28204B2 (en) * 2012-08-24 2018-07-17 Blackberry Limited Support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a rich communication service context
KR20140124304A (ko) * 2013-04-16 2014-10-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US9843995B2 (en) * 2013-05-15 2017-12-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metrics for merging with a neighborhood aware network
US9596602B2 (en) * 2013-05-21 2017-03-14 Intel Corporation Elastic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5557034B (zh) * 2013-07-10 2019-02-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发现信息的方法和装置及其协议栈架构
KR102020350B1 (ko) * 2013-07-19 2019-09-1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d2d 통신을 지원/사용하는 단말기의 이동성을 지원하는 방안
WO2015050544A1 (en) * 2013-10-02 2015-04-09 Bodhi Technology Ventures Llc Cloud phone notifications
CN104754763B (zh) * 2013-12-30 2019-10-22 索尼公司 用于调整终端到终端资源分配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KR102036686B1 (ko) * 2014-07-11 2019-10-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을 선택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0743255B2 (en) 2014-07-25 2020-08-11 Apple Inc. Power optimization mode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 and server
EP2983441A1 (en) * 2014-08-08 2016-02-10 Alcatel Lucent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KR20160018244A (ko) 2014-08-08 2016-02-17 주식회사 아이티엘 D2d 통신을 위한 d2d 데이터 자원을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775186B2 (en) 2014-08-08 2017-09-26 Innovative Technology Lab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2D data based on resource pattern
JP7282634B2 (ja) 2019-08-22 2023-05-29 積水成型工業株式会社 防音畳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0838A (zh) * 1997-02-14 1998-08-19 佳能株式会社 数据通信设备和方法
CN1802835A (zh) * 2003-06-06 2006-07-12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及程序
US20090296635A1 (en) * 2008-05-21 2009-12-03 Airhop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se stations and their provisioning, management, and networking
CN101753809A (zh) * 2008-12-05 2010-06-23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便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2963A (ja) * 2002-05-17 2003-11-21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US7545784B2 (en) * 2004-02-11 2009-06-09 Yahoo!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reviously known and unknown users
US7697893B2 (en) * 2004-06-18 2010-04-13 Nokia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ad-hoc mesh networking
JP2006014230A (ja) * 2004-06-29 2006-01-12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端末
CN1798019A (zh) * 2004-12-29 2006-07-05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用于在私有网络中共享媒体内容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1204047B (zh) * 2005-05-26 2012-05-23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节点以及通过计算至少一条链路的至少一个度量和所述度量的灵敏度参数来在通信网络中路由业务的方法
US20080311912A1 (en) 2007-06-15 2008-1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selection based on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preferences
US8599823B2 (en) * 2007-07-06 2013-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s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synchronization with respect to a peer to peer timing structure
US8130747B2 (en) * 2007-08-06 2012-03-06 Blue Coat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traffic inspection and stateful connection forwarding among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network appliances organized as clusters
KR101344760B1 (ko) * 2008-04-30 2013-1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시스템 정보 블럭 송수신 방법및 장치
US8891557B2 (en) * 2008-05-21 2014-1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information via selection of resources used for transmission
KR101191369B1 (ko) * 2008-06-24 2012-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 식별 방법 및 장치
KR101381776B1 (ko) * 2008-08-13 2014-04-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페이징 방법 및 장치
EP2329671B1 (en) * 2008-09-23 2012-08-1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s in a cellular network with femtocells
US8812013B2 (en) 2008-10-27 2014-08-19 Microsoft Corporation Peer and composite localization for mobile applications
US8194600B2 (en) 2008-11-24 2012-06-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ir interface selection between nodes in peer-to-peer/ad-hoc networks
US9900779B2 (en) 2008-12-30 2018-0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ntralized control of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US8706113B2 (en) 2009-04-14 2014-04-22 Cisco Technology, Inc. Interworking function fo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750178B2 (en) 2009-06-01 2014-06-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nection manager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1615116B1 (ko) * 2009-07-13 2016-04-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펨토 셀 또는 피코셀을 위한 프리코딩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
KR101565619B1 (ko) * 2009-07-22 2015-11-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동 단말의 세션 전환 방법 및 장치
US9091746B2 (en) * 2010-07-01 2015-07-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ation of positions of wireless transceivers to be added to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EP2453711B1 (en) * 2010-11-15 2015-06-03 NTT DoCoMo, Inc. Method for assigning frequency subbands to a plurality of interfering nod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ntroller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909747B2 (en) * 2011-02-24 2014-12-09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lization in peer-to-peer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0838A (zh) * 1997-02-14 1998-08-19 佳能株式会社 数据通信设备和方法
CN1802835A (zh) * 2003-06-06 2006-07-12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及程序
US20090296635A1 (en) * 2008-05-21 2009-12-03 Airhop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se stations and their provisioning, management, and networking
CN101753809A (zh) * 2008-12-05 2010-06-23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便携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0435A (zh) * 2018-07-18 2020-01-31 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点对点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740435B (zh) * 2018-07-18 2023-04-07 北京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点对点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32046B2 (ja) 2016-06-08
WO2013052130A1 (en) 2013-04-11
EP2764730A1 (en) 2014-08-13
EP2764730B1 (en) 2017-08-16
JP2015504255A (ja) 2015-02-05
IN2014CN02017A (zh) 2015-05-29
KR101675902B1 (ko) 2016-11-14
CN103858488B (zh) 2018-07-13
US20130084914A1 (en) 2013-04-04
US8838031B2 (en) 2014-09-16
KR20140083005A (ko)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8488A (zh) 用于对等联网的替换路径配置
Triantafyllou et al. Network protocols, schemes, and mechanisms for internet of things (iot): Features, open challenges, and trends
Qadir et al. 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s: A survey of enabling technologies, applications and interoperability needs
Amodu et al.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An overview of opportunities
CN102714890B (zh) 用于在无线网络中提供机器对机器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02972077B (zh) 用于对对等网络中的资源冲突进行检测和解决的方法和装置
EP2484173B1 (en) Wlan peer-to-peer group owner negotiation
CN105210417B (zh) 用于控制网络外设备到设备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02781011B (zh) 有效使用许可频谱和共享频谱的移动系统和基站系统
CN104067646B (zh) 基于对等网络中的拥塞来改变对等方发现传输的占空比的方法和装置
CN103891324B (zh) 用于无线广域网中的对等体发现干扰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JP6840231B2 (ja) データ送信方法及びその端末デバイス
CN104254997A (zh) 一种机器类型通信下行数据的传输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
WO2012134551A2 (en) Random access techniques for fixed devices in mobile broadband networks
CN104025691A (zh) 多址通信系统中的动态信道重用
Carvalho et al. A test methodology for evaluating architectural delays of LoRaWAN implementations
US1009805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transmitting discovery signal,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iscovering cell
CN106538035A (zh) 蜂窝网络中设备到设备业务的分流控制
Barker et al. A survey on low power network protocol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04205888B (zh) 用于通过表达聚集进行基站辅助式对等方发现的方法和装置
US20150245248A1 (en) Techniques for optimizing a mesh network
Mahalank et al. Device to device interaction analysis in IoT based Smart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Yi et al. Building automation networks for smart grids
CN103875293A (zh) 用于对等网络中的自适应寻呼的方法和装置
CN109286979A (zh)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