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3041A - 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及其应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及其应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83041A CN103783041A CN201410032066.9A CN201410032066A CN103783041A CN 103783041 A CN103783041 A CN 103783041A CN 201410032066 A CN201410032066 A CN 201410032066A CN 103783041 A CN103783041 A CN 1037830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ttractant
- cis
- trans
- bht
- t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假眼小绿叶蝉的引诱剂配方及其应用,主要是将茶树挥发物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和反-罗勒烯作为引诱剂组分,外加一种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并按0.5~5.0:10~20:1.0~15:5.0~15:30~40:1.0~15:1.0~10质量比例配成引诱剂,载于硅橡胶皮头上制成诱芯,将诱芯嵌在黄色粘虫板上,组成假眼小绿叶蝉的诱捕器。在叶蝉成虫的诱捕防治适宜期实施诱捕,可有效的制约叶蝉虫口数量。研究表明,添加本发明引诱剂配方的诱芯可显著增加单一黄色粘虫板的诱杀效果,提高诱捕器对小绿叶蝉的持续诱捕能力,延长诱捕器使用周期,减免茶园中化学农药的使用。在茶园中应用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绿色无污染的优点,符合国家绿色防控原则,进而可促进有机茶园的产业发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物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诱捕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涉及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是我国大陆茶园防控的主要害虫,其若虫、成虫以刺吸的方式为害幼嫩茶梢,致使叶片卷曲、焦枯,叶蝉雌虫还在茶梢嫩茎内产卵,破坏输导组织,致使茶梢萎缩凋谢,严重时芽叶及新叶焦枯脱落,从而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1]。对其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依据多年治虫经验,业内推测每年防治该叶蝉的农药量占茶园总用药量的40 %,还常常因滥施农药防治叶蝉而引发茶叶农残超标,叶蝉抗药性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2]。加之叶蝉代数多,世代重叠,个体数量大,为害严重难以防治,这也成为了限制有机茶生产的瓶颈。然而随着我国对茶叶农药残留控制的严格,采用绿色防治手段逐渐成为叶蝉害虫防治的发展趋势和必要方法[3-5,7-9]。
在绿色植物源农药应用方面,主要有除虫菊素、苦参碱、藜芦碱、印楝素和鱼藤酮等[6]。相关研究表明,印楝树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有较好的拒食作用、内吸毒杀作用、羽化后的成虫也会出现后翅畸形现象;鱼藤根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拒食、触杀和毒杀作用,其中触杀作用很强。虽然植物源生物杀虫剂具有低毒、广谱、安全环保等特点,对叶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植物农药成本相对较高,对天敌也有一定杀伤作用。因此,除有机茶园应用外,普及度并不高。在物理诱杀技术应用方面,一般采用特定绿色或黄色粘虫板进行捕杀或利用引诱剂结合粘虫板的方法[10],这类方法虽比普通粘虫板引诱效果好,但总体来说,目前假眼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治手段,普遍存在持续稳定释放效果差,释放周期短,需频繁更换等一系列缺点。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利用茶树本身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来诱杀茶树害虫或者吸引天敌来间接防御害虫,充分挖掘生物防治的潜力,对科学有效的防治茶树害虫,实现茶园的绿色防控意义重大[11-12]。
参考文献
[1] 郭慧芳. 茶树重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 [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1): 132-134.
[2] 庄家祥, 傅建炜, 苏庆泉, 等. 福建省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的地区差异 [J]. 茶叶科学, 2009, 29(2): 154-158.
[3] 邢后银, 李松, 司徒久宏. 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特点及生物防治技术 [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3): 190.
[4] 唐颢, 唐劲驰, 黎健龙, 等. 茶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 [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1): 92-94.
[5] 袁争, 张亮, 孙钦玉, 等. 茶小绿叶蝉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J]. 中国茶叶加工, 2010, (4): 13-18.
[6] 文兆明, 韦静峰, 余志强. 几种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比较试验 [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1): 379-382.
[7] 戈峰, 吴孔明, 陈学新. 植物-害虫-天敌互作机制研究前沿 [J].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48(1): 1-6.
[8] Baldwin, IT.; Halitschke, R.; Paschold, A.; et al. Volatile signaling in plant-plant inter actions: “talking trees” in the genomics era [J]. Science, 2006, 311, 812-815.
[9] Zeyaur, R. K.; David, G. J.; Charles, A. O. M.; et al. Chemic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control [J]. Biological Control, 2008, 45, 210-224.
[10] Mu, D.; Cui, L.; Ge, J.; et al. Behavioral responses for evaluat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specific tea shoot volatiles to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ca vitis [J]. Insect Science, 2012, 19, 229-238.
[11] 王国昌. 三种害虫诱导茶树挥发物的生态功能 [D]. 杭州: 中科院茶叶研究所, 2010:
[12] 穆丹. 茶树挥发性信息素调控假眼小绿叶蝉及叶蝉三棒缨小蜂行为的功效 [D]. 杭州: 中科院茶叶研究所, 201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领域存在的缺陷,利用昆虫对气味趋向性的特点提供一种新型假眼小绿叶蝉的引诱剂,配制加工成诱芯,结合粘虫板,提高对叶蝉的持续诱捕能力。
本发明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是以茶树挥发物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为原料,以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为抗氧化剂,以正己烷为溶剂,配制加工成诱芯,各成分质量配比如下,
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0.5~5.0: 10~20: 1.0~15: 5.0~15: 30~40: 1.0~15: 1.0~10。
各成分优选质量配比为,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1.5~2.0: 10~15: 5.0~10: 8.0~10: 30~35: 5.0~7.0: 3.0~5.0。
各成分质量最佳配比为,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1.5: 12: 6.0: 10: 32: 5.0: 5.0。
本发明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的配置应用方法,其特征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以正己烷为溶剂,将茶树挥发物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及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3 g/mL~10-1 g/mL的味源剂及氧化剂溶液。
(2)将各味源剂及氧化剂溶液按比例添加到硅橡胶载体上,待正己烷溶剂挥发后,制成小绿叶蝉诱芯,密封,低温储存备用。
(3)将小绿叶蝉诱芯嵌在黄色粘虫板的中心空槽上,组成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器,在小绿叶蝉成虫的诱捕防治适宜期实施诱捕。
所述黄色粘虫板材料选用塑料,粘虫胶为无毒高粘度防水胶,粘虫板上有孔,孔的形状大下与诱芯的形状大小相同。诱捕器钉制在小竹竿上,插入茶树丛中,粘虫板底边与茶树梢等高或相近。黄色粘虫板的外形是长方形,边长为25*20CM。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假眼小绿叶蝉的引诱剂配方及其应用,包括:茶树挥发物组分、硅橡胶诱芯载体及粘虫板。诱芯与粘虫黄板组合成诱捕器,可诱捕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诱芯上的引诱剂组分能够持续有效的释放,延长了诱捕器的使用周期。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以正己烷为溶剂,将茶树挥发物按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0.5~5.0: 10~20: 1.0~15: 5.0~15: 30~40: 1.0~15: 1.0~10。的质量比例配制成浓度为10-3 g/mL-10-1 g/mL的味源剂,载于硅橡胶皮头上制成诱芯;
(2)选用黄色粘板,将诱芯嵌在粘虫板的中心空槽上,组成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器。将诱捕器在叶蝉成虫的诱捕防治适宜期实施诱捕,将诱捕器钉制在小竹竿上,插入茶丛中央位置,粘板的下底边与茶树梢等高,可有效的降低叶蝉虫口数量。
根据质量比例将茶树挥发物组分添加到硅橡胶载体上,待正己烷溶剂挥发后,密封,低温贮存备用。所用黄色粘虫板的材料选用为塑料,粘虫胶是采用无毒高粘度的防水胶,外形为长方形,边长25×20 cm。诱芯的主要载体为橡胶,橡胶类型为硅橡胶。粘虫板上有孔,孔的形状大小与诱芯的形状大小相同。在叶蝉成虫的诱捕防治适宜期实施诱捕,可有效诱杀茶园叶蝉成虫。
本发明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配方,具有专一性强、引诱效果好、组分释放持效期长等优点。本发明的实施可以降低假眼小绿叶蝉对我国茶叶种植的危害程度,有效控制害虫的虫口密度,也保证了我国茶叶的绿色品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研究结果表明,诱芯上引诱剂组分可持续释放,延长诱捕装置使用周期,从而达到更好的诱杀效果。在茶园中应用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绿色无污染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 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 室内Y 形嗅觉仪测试假眼小绿叶蝉行为反应的趋向率差异(“*”表示P < 0.05,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示P < 0.01,两者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图3 惠水田间试验诱捕器捕获的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
图4 利用Duncan方差分析第7天惠水田间试验诱捕器捕获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及差异。
图5 湄潭田间试验各诱捕器捕获的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
图6 凤冈田间试验各诱捕器捕获的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
图7 诱芯有效组分释放时的温度变化情况。
图8两种诱芯有效组分总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
实施例1 假眼小绿叶蝉室内的行为反应测试
以液体石蜡为溶剂,将茶树挥发物组分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均配制成浓度为10-3 g/mL的味源剂,再按不同质量比例配成六种不同的引诱剂,编号:C1~C6(表1),通过Y形嗅觉仪,对假眼绿叶蝉成虫进行室内行为反应测试,筛选出具有较强引诱效果组分的配比。
室内假眼小绿叶蝉行为反应测试使用Y形昆虫嗅觉仪(南京普森仪器有限公司生产),Y形昆虫嗅觉仪由无色透明的有机玻璃和特富龙材料制成,活动室直径为150 mm,两臂夹角120°,分别连接梨形玻璃瓶作收集瓶。在味源瓶内放入不同比例的引诱剂,在对照瓶内放入等量的液体石蜡作空白对照。其他组件还有加湿瓶、空气过滤器(内装活性碳)和流量计,均用医用硅胶管依次连接,Y形嗅觉仪基部连接静音无油真空泵。
Y形昆虫嗅觉仪测定程序
行为测试前,用无水乙醇洗Y型嗅觉仪及其他器件瓶,烘干后待用。之后尽可能捕集刚蜕皮的假眼小绿叶蝉成虫20头于小型收集瓶内,放置约1小时,做饥饿处理。行为测试时,连接好Y型嗅觉仪及每个瓶器件,将引诱剂溶液放在味源瓶内,液体石蜡作空白对照放进空白瓶内。之后将有20头叶蝉的收集瓶开盖放进Y型嗅觉仪底端位置,封闭活动空腔,从Y形管基部端口抽气,调节两臂气体流速均为100~120 mL/min,用自制箱子盖住Y型嗅觉仪做避光处理,打开真空泵抽气,真空泵每10 min间歇工作,约60min后,观察叶蝉在Y型嗅觉仪内的分布情况,并记录逆风前行到收集瓶内的叶蝉数量。每次行为测试完毕后,用棉球蘸取无水乙醇擦洗Y形管内部空腔并烘干待用。
每组诱剂重复测试3次,试验用20×3 = 60头假眼小绿叶蝉成虫,每头叶蝉只用于1次行为测试。生测时间均安排在上午9:00点至下午17:00点假眼小绿叶叶蝉活性较强时进行。室内温度控制在25±3℃,相对湿度保持在70±5%,光照32000~36000lux。
室内叶蝉行为数据显示,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对各组气味源的趋向率存在差异,χ2检验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对C4、C2和C1气味源的反应同空气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Duncan方差分析,P<0.05),且假眼小绿叶蝉对C4气味源的反应达到了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初步说明气味源C4的引诱效果最强,其次是气味源C2和C1;另外,假眼小绿叶蝉对C3、C5和C6气味源的的反应同空气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上述气味源并没有表现出较好的引诱效果。
实施例2初步筛选田间诱捕试验的引诱剂组分配方
以正己烷为溶剂,将茶树挥发物组分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及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3 g/mL~10-1 g/mL的味源剂,再按不同质量比例配成六种不同的引诱剂,编号:C1~C6(表2),田间试验所含茶树挥发物组分及比例完全与室内味源剂一致,且田间试验有效剂量为室内剂量的10倍,将引诱剂载于硅橡胶皮头上制成叶蝉诱芯。
将载有引诱剂的诱芯附于黄色粘板上,组成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器,于7月上旬,在贵州省惠水县七里冲茶园进行田间诱捕试验,进一步筛选出田间条件下引诱效果较好的组分配比。
将自制六种不同质量比例的诱芯与粘虫黄板组合,制成叶蝉诱捕器,每种组合设3个平行处理;采用市售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器(漳州英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及空白诱芯与粘虫黄板组合作对照,每种组合设3个平行处理。将以上共8×3 = 24个诱捕器,随机分布在约2亩茶树试验田中,粘板的下底边与茶树梢等高,每个诱捕器之间的间距约8~9 m,分别于1、3、5、7天后,对黄板上的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进行统计调查。
初步田间统计数据显示,C1和C2诱芯黄板诱捕器表现出与英格尔(YGE)诱芯黄板诱捕器相当的诱杀效果,均高于其他诱芯黄板诱捕器。第7天数据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处理之间的田间引诱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Dun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YGE、C1和C2诱芯表现出显著的引诱效果。
实施例3 针对显著引诱效果的C2引诱剂配方开展两地田间试验
地点1:贵州省湄潭县兴隆镇茶园
地点2:贵州省凤冈县金鸡岭茶园
通过前期的室内试验与惠水田间试验的研究,将进一步验证C2引诱剂配方的引诱效果。以正己烷为溶剂,将茶树挥发物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及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按0.5~1.5: 10~15: 1.0~7.0: 5.0~10: 30~35: 1.0~7.0: 3.0~5.0的质量比例范围配成引诱剂,载于硅橡胶皮头上制成假眼小绿叶蝉C2诱芯;
将载有引诱剂的诱芯附于黄色粘板上,组成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器,于8月上旬及8月中下旬,分别在贵州省湄潭县兴隆镇茶园、贵州省凤冈县金鸡岭茶园进行田间诱捕试验。将自制诱芯与粘虫黄板组合,制成叶蝉诱捕器,设5个平行处理;采用市售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器(漳州英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及空白诱芯与粘虫黄板组合作对照,每种组合设5个平行处理。将以上共3×5= 15个诱捕器,随机分布在约1亩茶树试验田中,粘板的下底边与茶树梢等高,每个诱捕器之间的间距约7~8 m,分别于1、3、5、7天后,对黄板上的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进行统计调查。试验期间天气情况:湄潭县茶园主要以晴转多云为主,凤冈县茶园主要以多云转阵雨为主。
湄潭县茶园田间数据显示,自制C2诱芯黄板组合诱捕器的引诱效果稍高于英格尔诱捕器的引诱效果,均高于空白对照诱捕器的虫口数量。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自制诱芯黄板诱捕器、英格尔诱捕器、空白对照诱捕器之间的田间引诱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Dun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自制诱芯黄板诱捕器与英格尔诱捕器表现出同等显著的引诱效果。
凤冈县茶园田间数据显示,自制C2诱芯黄板组合诱捕器的引诱效果也稍高于英格尔诱捕器的引诱效果,均高于空白对照诱捕器的虫口数量。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自制诱芯黄板诱捕器、英格尔诱捕器、空白对照诱捕器之间的田间引诱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Dun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自制诱芯黄板诱捕器与英格尔诱捕器表现出同等显著的引诱效果。
两县茶园田间数据对比结果表明,虽然湄潭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虫口数量高于凤冈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虫口数量,但是不同处理的诱捕器,其诱捕效果趋势基本一致,即自制C2诱芯黄板组合诱捕器的引诱效果稍高于英格尔诱捕器的引诱效果,均高于空白对照诱捕器的虫口数量。在不受外界降雨的影响时,自制诱芯的最高增效率可达79.80%,高于商品化英格尔诱芯72.54 %的最高增效率(表3)。
实施例4 考察温度对田间试验诱芯的持效性研究
在大温室内考察温度对两种诱芯的持效性影响,每种诱芯设20个,共计2×5×4= 40个,用细线挂起,将其随机分布在规划的试验区内,并记录当天早、中、晚时的温度、湿度,选择在第1、3、5、7、14天后,于同一时间取出试验诱芯,每种诱芯分别取4个做平行处理。
将所取样品诱芯立即做浸泡萃取处理,用正己烷作溶剂,超声辅助浸泡萃取,最后把每个诱芯的浸泡液分别汇总,并进行定容处理,至50 mL容量瓶中。取适量萃取液,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建立标准曲线,对两种诱芯组分分别进行定量分析。
从组分的总含量分析,自制C2诱芯起始组分总含量明显高于英格尔诱芯组分总含量;在第14天后的自制C2诱芯组分总含量(24.07 mg)也高于英格尔诱芯组分总含量(0.97 mg),此时英格尔诱芯基本上已经失去诱集作用,而自制诱芯组分还可以持续释放一段时间。
从田间试验期间的诱集效果分析,自制C2诱芯黄板组合诱捕器的引诱效果稍高于英格尔诱捕器的引诱效果,其表现出较强的引诱效果。在不受外界降雨的影响时,自制C2诱芯的最高增效率可达79.80 %,高于商品化英格尔诱芯72.54 %的最高增效率。
从整体方面考察,自制诱芯的持效性要高于英格尔诱芯,在田间试验中前者在保障显著诱杀效果的同时,延长了诱捕器的使用周期,从而降低更换新诱芯所需的物力、人力成本。
Claims (7)
1.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其特征是以茶树挥发物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为原料,以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为抗氧化剂,以正己烷为溶剂,配制加工成诱芯,各成分质量配比如下,
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0.5~5.0: 10~20: 1.0~15: 5.0~15: 30~40: 1.0~15: 1.0~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其特征是各成分质量优选配比为,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1.5~2.0: 10~15: 5.0~10: 8.0~10: 30~35: 5.0~7.0: 3.0~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各成分质量最佳配比为,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1.5: 12: 6.0: 10: 32: 5.0: 5.0。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的配置应用方法,其特征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以正己烷为溶剂,将茶树挥发物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3-己烯乙酸酯、香叶醇、芳樟醇、反-罗勒烯及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3 g/mL~10-1 g/mL的味源剂及氧化剂溶液;
(2)将各味源剂及氧化剂溶液按比例添加到硅橡胶载体上,待正己烷溶剂挥发后,制成小绿叶蝉诱芯,密封,低温储存备用;
(3)将小绿叶蝉诱芯嵌在黄色粘虫板的中心空槽上,组成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器,在小绿叶蝉成虫的诱捕防治适宜期实施诱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的配置应用方法,其特征是黄色粘虫板材料选用塑料,粘虫胶为无毒高粘度防水胶,粘虫板上有孔,孔的形状大下与诱芯的形状大小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的配置应用方法,其特征是诱捕器钉制在小竹竿上,插入茶树丛中,粘虫板底边与茶树梢等高或相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的配置应用方法,其特征是黄色粘虫板的外形是长方形,边长为25*20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32066.9A CN103783041A (zh) | 2014-01-23 | 2014-01-23 | 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及其应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32066.9A CN103783041A (zh) | 2014-01-23 | 2014-01-23 | 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及其应用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83041A true CN103783041A (zh) | 2014-05-14 |
Family
ID=50659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32066.9A Pending CN103783041A (zh) | 2014-01-23 | 2014-01-23 | 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及其应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783041A (zh) |
Cited B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86513A (zh) * | 2015-02-06 | 2015-06-10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基于葡萄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 |
CN104782648A (zh) * | 2015-01-30 | 2015-07-22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引诱剂及含该引诱剂的诱芯制备方法 |
CN104839192A (zh) * | 2015-04-11 | 2015-08-19 | 中国计量学院 | 一种叶蝉三棒缨小蜂引诱剂制作方法 |
CN104855354A (zh) * | 2015-05-06 | 2015-08-26 | 福建农林大学 | 一种添加有引诱剂的烟蚜诱集黄板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982434A (zh) * | 2015-06-26 | 2015-10-21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基于桃树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 |
CN105010336A (zh) * | 2015-06-23 | 2015-11-04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引诱剂 |
CN105532661A (zh) * | 2016-01-25 | 2016-05-04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防治茶树尺蠖类害虫的诱导抗虫剂 |
CN105794777A (zh) * | 2016-04-21 | 2016-07-27 | 广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害虫诱粘剂 |
CN105941362A (zh) * | 2016-05-23 | 2016-09-21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一种带有诱集性化学信息素诱芯的昆虫诱捕装置及方法 |
CN106259326A (zh) * | 2016-07-15 | 2017-01-04 | 漳州市中海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吸引茶小绿叶蝉的组合物溶液及其缓释载体 |
CN106359330A (zh) * | 2016-08-29 | 2017-02-01 | 李德新 | 一种沙田柚蝉虫的防治方法 |
CN106550933A (zh) * | 2016-11-18 | 2017-04-05 | 苏州碧水缘茶叶有限公司 | 一种小贯小绿叶蝉防治方法 |
CN107041261A (zh) * | 2016-02-05 | 2017-08-15 |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一种茶树虫的防治方法 |
CN107548828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天津市澍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茶树的种植方法 |
CN107568223A (zh) * | 2017-10-29 | 2018-01-12 | 惠州市无龄康态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茶小绿叶蝉引诱剂 |
CN108432753A (zh) * | 2018-03-28 | 2018-08-24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黄曲条跳甲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617652A (zh) * | 2018-05-21 | 2018-10-09 |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研究所 | 一种油茶象引诱剂及引诱剂诱芯制作方法 |
CN110463698A (zh) * | 2019-08-19 | 2019-11-19 | 山西农业大学 | 一种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937870A (zh) * | 2020-09-10 | 2020-11-17 |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 一种适用于欧洲鹅耳枥诱捕蚜虫的引诱剂及其应用 |
CN112931503A (zh) * | 2021-02-07 | 2021-06-11 | 石河子大学 | 一种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引诱剂 |
CN113549138A (zh) * | 2021-07-22 | 2021-10-26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种香樟齿喙象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11、编码基因、引诱剂及其应用 |
CN113563445A (zh) * | 2021-07-02 | 2021-10-29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种香樟齿喙象成虫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7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13138A (ja) * | 2003-06-27 | 2005-01-20 | Kiyomitsu Kawasaki | 香辛料フレーバーの製造方法 |
CN1568685A (zh) * | 2004-04-27 | 2005-01-26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和黑刺粉虱成虫诱捕方法 |
CN102187852A (zh) * | 2011-05-24 | 2011-09-21 | 中国计量学院 | 一种诱捕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
CN102763629A (zh) * | 2012-07-31 | 2012-11-07 | 中国计量学院 | 一种协调防治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
-
2014
- 2014-01-23 CN CN201410032066.9A patent/CN10378304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13138A (ja) * | 2003-06-27 | 2005-01-20 | Kiyomitsu Kawasaki | 香辛料フレーバーの製造方法 |
CN1568685A (zh) * | 2004-04-27 | 2005-01-26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和黑刺粉虱成虫诱捕方法 |
CN102187852A (zh) * | 2011-05-24 | 2011-09-21 | 中国计量学院 | 一种诱捕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
CN102763629A (zh) * | 2012-07-31 | 2012-11-07 | 中国计量学院 | 一种协调防治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穆丹: ""茶树挥发性信息素调控假眼小绿叶蝉及叶蝉三棒缨小蜂行为的功效"",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 |
Cited B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82648A (zh) * | 2015-01-30 | 2015-07-22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引诱剂及含该引诱剂的诱芯制备方法 |
CN104686513B (zh) * | 2015-02-06 | 2017-01-11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基于葡萄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 |
CN104686513A (zh) * | 2015-02-06 | 2015-06-10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基于葡萄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 |
CN104839192A (zh) * | 2015-04-11 | 2015-08-19 | 中国计量学院 | 一种叶蝉三棒缨小蜂引诱剂制作方法 |
CN104855354A (zh) * | 2015-05-06 | 2015-08-26 | 福建农林大学 | 一种添加有引诱剂的烟蚜诱集黄板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010336A (zh) * | 2015-06-23 | 2015-11-04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引诱剂 |
CN104982434A (zh) * | 2015-06-26 | 2015-10-21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基于桃树挥发物的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 |
CN105532661A (zh) * | 2016-01-25 | 2016-05-04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防治茶树尺蠖类害虫的诱导抗虫剂 |
CN105532661B (zh) * | 2016-01-25 | 2018-11-20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防治茶树尺蠖类害虫的诱导抗虫剂 |
CN107041261A (zh) * | 2016-02-05 | 2017-08-15 |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一种茶树虫的防治方法 |
CN105794777A (zh) * | 2016-04-21 | 2016-07-27 | 广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害虫诱粘剂 |
CN105941362A (zh) * | 2016-05-23 | 2016-09-21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一种带有诱集性化学信息素诱芯的昆虫诱捕装置及方法 |
CN107548828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天津市澍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茶树的种植方法 |
CN106259326A (zh) * | 2016-07-15 | 2017-01-04 | 漳州市中海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吸引茶小绿叶蝉的组合物溶液及其缓释载体 |
CN106259326B (zh) * | 2016-07-15 | 2019-03-15 | 漳州市中海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吸引茶小绿叶蝉的组合物溶液及其缓释载体 |
CN106359330A (zh) * | 2016-08-29 | 2017-02-01 | 李德新 | 一种沙田柚蝉虫的防治方法 |
CN106550933A (zh) * | 2016-11-18 | 2017-04-05 | 苏州碧水缘茶叶有限公司 | 一种小贯小绿叶蝉防治方法 |
CN107568223A (zh) * | 2017-10-29 | 2018-01-12 | 惠州市无龄康态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茶小绿叶蝉引诱剂 |
CN108432753B (zh) * | 2018-03-28 | 2021-07-06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黄曲条跳甲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432753A (zh) * | 2018-03-28 | 2018-08-24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黄曲条跳甲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617652A (zh) * | 2018-05-21 | 2018-10-09 |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研究所 | 一种油茶象引诱剂及引诱剂诱芯制作方法 |
CN110463698A (zh) * | 2019-08-19 | 2019-11-19 | 山西农业大学 | 一种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463698B (zh) * | 2019-08-19 | 2021-08-10 | 山西农业大学 | 一种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937870A (zh) * | 2020-09-10 | 2020-11-17 |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 一种适用于欧洲鹅耳枥诱捕蚜虫的引诱剂及其应用 |
CN111937870B (zh) * | 2020-09-10 | 2022-02-18 |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 一种适用于欧洲鹅耳枥诱捕蚜虫的引诱剂及其应用 |
CN112931503A (zh) * | 2021-02-07 | 2021-06-11 | 石河子大学 | 一种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引诱剂 |
CN113563445A (zh) * | 2021-07-02 | 2021-10-29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种香樟齿喙象成虫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7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
CN113563445B (zh) * | 2021-07-02 | 2024-08-06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种香樟齿喙象成虫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7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
CN113549138A (zh) * | 2021-07-22 | 2021-10-26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种香樟齿喙象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11、编码基因、引诱剂及其应用 |
CN113549138B (zh) * | 2021-07-22 | 2023-07-18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种香樟齿喙象气味结合蛋白PtsuOBP11、编码基因、引诱剂及其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83041A (zh) | 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及其应用方法 | |
US8420070B2 (en) | Controlling sugar feeding insects | |
CN101816297B (zh) | 一种诱捕防治茶尺蠖成虫的方法 | |
CN102302002B (zh) | 中黑盲蝽性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5994213B (zh) | 一种昆虫诱杀装置及诱杀昆虫的方法 | |
CN103651305B (zh) | 利用茶园杂草迷迭香气味诱捕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 |
CN103583517B (zh) | 一种诱集桃蛀螟的引诱剂及诱芯 | |
CN111328604A (zh) | 一种柑橘木虱绿色防治方法 | |
CN104996422B (zh) | 一种樟巢螟性诱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9769813B (zh) | 一种植物驱避剂和引诱剂推—拉式诱杀茶小绿叶蝉方法 | |
CN103931581B (zh) | 一种利用薄荷挥发物诱杀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 |
CN107950529A (zh) | 一种旋幽夜蛾诱杀组合物及其纳米制剂的制备方法 | |
CN107535460A (zh) | 一种诱虫板和制备方法 | |
Urbaneja‐Bernat et al. | Field, semi‐field and greenhouse testing of HOOK SWD, a SPLAT‐based attract‐and‐kill formulation to manage spotted‐wing drosophila | |
CN107372497B (zh) | 一种银纹夜蛾引诱剂及其应用方法 | |
CN109769572A (zh) | 一种利用诱捕与寄生天敌联合防治松梢害虫的方法 | |
CN104938486A (zh) | 一种黄杨绢野螟性引诱剂和诱芯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010400B (zh) | 一种诱集梨木虱若虫的方法 | |
CN110278950B (zh) | 马铃薯块茎蛾食诱剂及其应用 | |
CN108496968B (zh) | 一种甘薯小象甲引诱剂 | |
CN103704209B (zh) | 竹斑蛾性诱剂 | |
CN110742072A (zh) | 一种害虫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08719282A (zh) | 一种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专性引诱剂及防治方法 | |
CN110050789A (zh) | 一种新型牧草盲蝽引诱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ook et al. | The native anthocorid bug (Orius armatus) as a field predator of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in Western Australi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