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1079A - 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81079A
CN103781079A CN201410062767.7A CN201410062767A CN103781079A CN 103781079 A CN103781079 A CN 103781079A CN 201410062767 A CN201410062767 A CN 201410062767A CN 103781079 A CN103781079 A CN 103781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bunch
net
planet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627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更新
苟亮
边东明
谢智东
张威
孔博
李永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41006276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81079A/zh
Publication of CN103781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10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包括:根据整个行星际互联网络中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建立行星际互联网架构的步骤;根据属性、功能、区域位置及任务需求,将网络中所有节点划分为采用独立组网路由策略的不同簇,从而建立分簇组网模型的步骤;选取边界节点,将控制链路与业务链路相分离,将域间与域内控制信息传输相分离的步骤;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行星网子层、在所有节点上具有相同协议和功能的骨干网子层和在节点之间存储转发捆绑包的捆绑层,形成分簇组网模型网络协议栈架构的步骤。本发明的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耦合度小、网络节点“即插即用”、网络管理控制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天通信组网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各类深空探测活动,主要采用非网络的简单无线电通信与链路中继的方式。随着空间探测活动越来越频繁,探测器越来越多,需要传输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如果将各次探测活动的通信系统进行组网传输,一方面能够提高数据的传输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节省成本,因此网络化是深空通信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越来越多的空间飞行器和专用于通信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为建立深空通信网提供了前提条件。
国外在21世纪初就展开了对深空通信网络的研究,行星际互联网[(行星际互联网,InterPlaNetary Internet,简称IPN,见网站http://ipnsig.org/和文献Burleigh S.,Hooke.A.,Torgerson L.,et al..Delay-Tolerant Networking:An Approach to InterPlaNetary Internet.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vol.41,no.6,June2003,pp.128-136.)正是美国根据深空探测的需求提出来的研究计划。1998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资助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进行IPN计划的研究。到了2002年,IPN计划转而由JPL牵头的IPN架构核心团队与一些大学、因特网协会下属的IPN专门兴趣小组(IPNSIG)及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等组织和机构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NASA基于行星际互联网概念于2002年提出了一种深空网络(Deep Space Networks,DSN)的通用基础设施架构(参见Kul Bhasin,Jeffrey L.Hayden.Space InternetArchitectures and Technologies for NASA Enterpri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atellite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vol.20,no.5,April2002,pp.311–332.),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骨干网:包括NASA的地面网和空间网,NASA内部网和VPN、Internet以及其它可能使用的商业和国外通信系统;
接入网:骨干网与航天器,骨干网与探测器,骨干网与航天器或探测器上局域网的接口;
航天器内部网:多个航天器以星座、编队、集群形式飞行时,各航天器之间构成的网络;
临近网络:空间飞行器(飞机、漫游者、太空机器人)、着陆器、传感器组成的AdHoc网络。
S.Burleigh等针对火星探测任务对IPN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参见Scott Burleigh,Vinton Cerf,Robert Durst,Kevin Fall,Adrian Hooke,Keith Scott and Howard Weiss.TheInterPlanetary Internet:A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for Mars Exploration.53rd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Congress The World Space Congress–200210-19Oct2002/Houston,Texas.),主要在于:
(1)在IPN中,使用Internet技术和协议形成低时延、低噪声环境的本地网,如地球或其它行星周围的通信设备之间,或是自由飞行航天器星座、编队、集群内部航天器之间形成的本地网。
(2)构建具有远程通信能力的专门的深空骨干网,将各本地网互联起来。
(3)IPN实际由“网中网”组成,正如TCP/IP协议将各“网中网”连接成Internet一样,只不过IPN网络协议在传统Internet协议应用层和传输层之间加入了一种捆绑层(Bundle Layer),用来连接各异构网络,实现不同性质网络之间数据的保护传输。
为了构建一种合适的通用空间Internet架构,Ian F.Akyildiz等人在2004年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IPN网络架构(参见I.F Akyildiz,O.B.Akan,Chao Chen,et al.The State of the ArtInterPlaNetary Internet.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vol.42,no.7,July2004,pp.108-118.)。该架构只包含三个子网:
骨干网:为地球、外层空间行星、月球、卫星、中继站等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基础设施,各节点之间具有远程通信能力的数据链路;
外部网:包括在行星间的深空自由飞行的航天器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簇和空间站组;
行星网:由行星卫星网和行星表面网组成,这种结构可以应用到任何外层空间的行星上,在行星的卫星和表面节点之间提供互联互通和协作。
IPN架构具有合理的区域划分和功能划分,已被业界所广泛接受。2010年,GiuseppeAraniti等人将IPN分割成三个名称相同但组成和功能不同的子网,以面对不同的问题和技术挑战(Giuseppe Araniti,Igor Bisio,Mauro De Sanctis.Interplanetary Networks:Architectural Analysis,Technical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Overview.IEEE ICC’2010,May23-27,2010,Cape Town,South Africa,pp.1-5.)。
实现深空通信中的组网传输,一方面可以提高数据的传输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高效利用资源、节省成本,是未来深空通信的发展方向。然而,行星际互联网模型还处在论证阶段,远没有达到实用或优化高效的程度,该框架涉及到的众多协议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比如,其中的核心网如何部署才能达到效益和成本的最优、行星际互联网中的路由问题等都是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总之,现有星际互联网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网络各平台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拓扑结构动态变化产生耦合,簇内部节点的增减会对全网构造成影响,网络节点无法“即插即用”,网络管理控制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耦合度小、网络节点“即插即用”、网络管理控制效率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互联网架构建立:根据整个行星际互联网络中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建立行星际互联网架构;
20)分簇组网模型建立:根据属性、功能、区域位置及任务需求,将网络中所有节点划分为采用独立组网路由策略的不同簇,从而建立分簇组网模型;
30)链路分离:选取边界节点,将控制链路与业务链路相分离,将域间与域内控制信息传输相分离;
40)网络协议栈架构建立: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行星网子层、在所有节点上具有相同协议和功能的骨干网子层和在节点之间存储转发捆绑包的捆绑层,形成分簇组网模型网络协议栈架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及显著效果:
1、去耦合化:通过将整个IPN网络进行分簇处理,使网络各平台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拓扑结构动态变化去耦合化为各簇节点内部的弱动态拓扑。
2、便于“即插即用”:把每个簇内部的拓扑变化相互屏蔽,一个簇内部节点的增减不影响全网拓扑。
3、高效网络管理和控制:通过控制链路和业务链路的分离,降低控制链路的信息传输负荷和网络拥塞的概率,并通过在各节点设置相同的骨干网子层,屏蔽控制和路由信息在不同节点、不同簇之间的传输时的协议转换,从而提高控制和路由信息发布的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流程图。
图2是图1中互联网架构建立步骤流程图。
图3是双体系统中的五个朗格朗日点示意图。
图4是IPN骨干网示例简图。
图5是行星网架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所建立的IPN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分簇组网模型建立步骤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所建立的IPN网络分簇组网模型示例。
图9是图1中链路分离步骤流程图。
图10是集中路由生成和分发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网络协议栈架构建立步骤流程图。
图12是IPN网络分簇组网模型的典型协议栈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行星际互联网架构建立:根据整个行星际互联网络中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建立行星际互联网架构;
如图2所示,所述互联网架构建立(10)步骤包括:
11)建立IPN骨干网:建立由大容量链路和高处理能力节点组成的、用于远距离中继通信的IPN骨干网;
骨干网是各行星上的轨道器、探测器、着陆器等和外部空间探测器之间的一组高容量、高可靠、高可用的网络,用于提供地球、外层空间的行星、月球、卫星之间的通信,包括具有遥远距离通信能力的元素之间直接和多跳路径的数据链路。
本发明基于拉格朗日点构建IPN骨干网。一个旋转的二体引力场中存在5个受力平衡点,即称作拉格朗日点(Lagarigian Point),也叫平动点(Libration Point)。其中,3个拉格朗日点位于2个相互吸引的天体的连线上,另外2个拉格朗日点与这2个天体构成等边三角形,5个点均处在2个天体构成的运动平面内。这些拉格朗日平动点上建立中继站作为IPN的骨干网节点,使其互联互通,可以有效地解决行星遮蔽以及超远距离通信问题。
根据研究,除了水星以及冥王星不存在拉格朗日点外,其余各个行星与地球之间都有5个拉格朗日点,如图3所示。将中继站放置在这些节点上,并将其互相连接起来构建行星际互联网络。由于太阳系行星距离的巨大差别,尤其以火星和木星为分界线,我们将整个IPN骨干网分为两个层次,一个为大尺度IPN骨干网,包括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冥王星,他们的运行半径从5AU(AU为天文单位,约1.496E8公里)到将近40AU,相对的运动周期较长,运动速度较慢;一个为小尺度IPN骨干网,包括火星、地球、金星和水星,他们的轨道半径在1AU附近,有着较小地轨道周期。图5中左侧拓扑示意图即为大尺度IPN骨干网,右侧的即为小尺度IPN骨干网示意图。
从图4中还可以看出整个太阳系具有30个中继骨干节点。布置中继节点卫星可以为行星周围子网络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使深空探测信息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直接或间接连通每个行星周围的子网络之外,还可以使深空探测信息网为其他航天任务提供通讯和导航服务。
12)建立IPN行星网:建立由环绕行星运动的卫星、轨道器和行星表面网络元素组成的、用于自主协同各类探测器组网通信的IPN行星网;
所建立的各行星网由行星卫星网和行星表面网组成,能在任何外层空间的行星上实现,用于提供卫星和行星表面元素之间的互连,并实现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
本发明所建立的行星网包含以下两个部分(如图5所示):
行星卫星网。环绕行星的卫星及轨道器,能够为地球与外太空行星提供中继服务,同时能够为行星表面节点提供通信和导航服务。行星卫星网络的链路包括轨道卫星之间的星际链路,卫星与地面节点之间的链路。图5中卫星网络能够提供地球与行星之间通信的信息缓存和中继服务,为行星表面网络中的任务节点提供中继服务和位置管理。
行星表面网。高功率行星表面节点,如漫步者、着陆器等,它们具有和卫星通信的能力,同时也组成了行星上无线骨干网。同时,那些无法实现与卫星直接通信的节点组成簇,通过Ad hoc方式进行通信并将信息汇聚到高功率节点。
图6是本发明所建立的IPN网络完整架构示意图。
13)建立IPN接入网:建立由IPN骨干网和IPN行星网中的边界节点组成的、用于骨干网与行星网、外部空间探测器之间连接的IPN接入网。
所建立的接入网由骨干网、行星网上的边界节点及外部空间中继节点组成,完成各个探测行星网和外部探测器的接入。在采用拉格朗日点构建IPN骨干网的前提下,行星网最佳的接入点为距离该行星最近的拉格朗日点(L1和L2)。
20)分簇组网模型建立:根据属性、功能、区域位置及任务需求,将网络中所有节点划分为采用独立组网路由策略的不同簇,从而建立分簇组网模型;
在IPN网络中,骨干网拓扑较稳定;接入网和行星卫星网拓扑具有动态性和可预测性;行星表面网某些节点在不断运动,且由于能量受限,工作时间不能保证,导致行星表面网拓扑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动态性。如果把这些IPN网络中所有节点作为一个整体看,其拓扑的动态性非常大,给控制管理和路由选择带来极大的困难。本发明采用分簇的组网模型,拟将所有节点根据任务、功能、地位和工作环境等划分为不同的簇,每个簇内部采用独立的组网路由策略;不同簇之间通过边界节点实现路由控制信息的交换;各簇可根据需要再进行下一级子簇的划分,从而建立分簇的组网结构。这种结构将给网络的管理、维护、重构和扩展带来极大的方便,也能够隔离单个簇内拓扑动态变化对全网的影响。
因此,以高效可靠为原则,根据各网络元素的任务、功能、地位和工作环境,建立IPN网络的分簇组网模型。
如图7所示,所述分簇组网模型建立(20)步骤包括:
21)建立地球网簇:将含有运控站、地面站等通信节点的地面网和高低轨卫星组成的地球卫星网作为地球网簇,用于地面站与外层空间的数据通信;
地球网中的网络元素,如地面Internet、地面运控站、中继接入卫星星座等组成地球网簇。
22)建立骨干网簇:将IPN骨干网中所有网络元素组成一个簇,形成骨干网簇;
在位于太阳系中各二体运动引力场中的30个拉格朗日点区域中部署大型中继路由设备,由这些设备组成IPN骨干网,从而形成骨干网簇。
23)建立行星网簇:将每个行星网组成一个簇,形成多个行星网簇;
所建立的行星网簇包括各行星轨道中的通信中继轨道器、科学探测轨道器、卫星星座以及行星空中的科学探测气球、行星表面的着陆器、漫步者、探测车、探测器、传感器等。
24)建立接入网簇:将支持骨干网和地球网、行星网、外空间节点之间中继接入的所有节点组成接入网簇;
接入网簇中的节点并不一定具有链路连接,而是独立分布在太阳系中各个需要接入和中继的位置。
25)划分地球网子簇:将地球网簇根据其组成,划分为多个子簇;
26)划分行星网簇子簇:将每个行星网根据需要,划分为多个子簇。
各簇还根据网络元素的位置、连接关系和任务划分为多个子簇。例如地球网簇还可划分为运控段和中继卫星星座子簇等;行星网簇还可划分为行星卫星网子簇和行星表面网子簇,行星表面网子簇又可根据节点所在区域和连接关系继续向下划分为不同的子簇。
这种分簇结构能够隔离簇内拓扑动态变化对整个IPN网络的影响,将给网络的管理、维护、重构和扩展带来极大的方便。
图8是IPN网络分簇组网网络拓扑结构图举例,将IPN网络分为4个不同的簇,即:地球网簇1,由地面网络和地球卫星网络构成,含有运控站、地面站和高低轨卫星等通信节点,用于实现和外层空间的数据通信,可分为运控段子簇及负责地球表面节点和骨干网节点之间接入的卫星星座子簇;接入网簇2,网络中所有接入节点组成的簇,负责地面网、行星网和外部探测器与骨干网之间的连接;行星网簇3,每个行星网组成一个簇,例如火星网组成火星簇,土星网组成土星簇,行星网簇也可以根据需要分为多个子簇,例如火星网簇可分为火星卫星网子簇和火星表面网子簇;骨干网簇4,IPN骨干网中所有网络元素组成骨干网簇,负责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太空用户连接行星网或直接连入接入网、骨干网,地面用户连接地面网或直接连入接入网、骨干网;骨干网、行星网和地面网通过接入网连接在一起。
在该网络拓扑中,地面运控段和中继卫星星座构成一个常态化网络,拓扑比较稳定;骨干网中节点运动具有规律性,其拓扑能在很长的时间内能保持稳定;接入网拓扑是动态的,但运动具有规律性,轨道可以预测,且其内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固定或周期性变化的;行星卫星网拓扑是动态的,但其运动也具有规律性,而行星表面网由于节点能量和通信能力的限制,节点失效概率高,且其运动具有随机性,因此行星表面网拓扑的随机性和动态性较大。如果把这四种网络平台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看,其拓扑的动态性非常大。通过将整个IPN网络进行分簇处理,使网络各平台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拓扑结构动态变化去耦合化为各簇内部节点的弱动态拓扑,其拓扑变化相对较慢,且有规律性、可预测性。各簇之间的拓扑结构、路由关系和控制信息通过边界节点进行交换,并最终发送到地面网,地面站根据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网络状态进行全网最优路由计算和选择,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网络管理和控制。
通过将整个IPN网络进行分簇处理,使网络各平台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拓扑结构动态变化去耦合化为各簇节点内部的弱动态拓扑。
把每个簇内部的拓扑变化相互屏蔽,一个簇内部节点的增减不影响全网拓扑,从而便于“即插即用”。
30)链路分离:选取边界节点,将控制链路与业务链路相分离,将域间与域内控制信息传输相分离;
行星际互联网时空尺度大、节点类型多样,构成复杂,局部动态性强。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网络管理是一个重大挑战。本发明拟通过将控制链路和业务链路分离,并集中控制生成骨干网路由的方式进行网络的管理和路由的分发,以提高网络管理信息和路由信息分发的可靠性。
如图9所示,所述链路分离(30)步骤包括:
31)选取边界节点:选取每个簇中传输和计算能力较强、工作环境较好、与其它簇连接方便的节点作为边界节点,其中接入网节点是自然的边界节点;
选取每个簇中传输和计算能力较强、工作环境较好、与其它簇连接方便的节点作为边界节点。其中,骨干网节点和接入网节点是自然边界节点候选,行星网簇中最佳的接入点为距离骨干网最近的轨道器或卫星中继节点。不同簇之间通过边界节点实现网络管理和路由控制信息的交换。
32)分离控制链路与业务链路:在骨干网和各簇的边界节点之间选取高效可靠信道,建立专门的控制链路,用于传输网络管理和路由交换信息,将控制链路与业务链路分离;
在骨干网和各簇的边界节点之间选取高效可靠信道建立专门的控制链路,用于传输网络管理和路由交换信息,从而实现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传输的分离,隔离海量数据信息传输对控制信息传输的影响,从而减小网络拥塞概率。
33)分离簇内与簇间控制信息传输:控制信息通过骨干网传输到各簇的边界节点,然后各簇的边界节点根据簇内路由分发给簇内其它节点,将各簇内部结构与全网路由进行分离。
地面运控中心发出的控制信息通过骨干网传输到各簇的边界节点,然后各簇的边界节点根据簇内路由分发给簇内其它节点,将各簇内部结构和全网路由进行分离。
通过控制业务链路的分离和簇内簇间路由的分离,降低控制链路的信息传输负荷和拥塞概率,提高控制管理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隔离了簇内网络结构和路由对整个网络路由的影响,确保有效的网络管理和路由信息的分发,从而提高全网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图10是分离后集中路由生成和分发示例图,其中,
1、地面站所发出的控制和路由信息通过控制链路发送到边界节点。
2、边界节点再根据各簇内部路由分发给簇内其它节点。
40)网络协议栈架构建立: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行星网子层、在所有节点上具有相同协议和功能的骨干网子层和在节点之间存储转发捆绑包的捆绑层,形成分簇组网模型网络协议栈架构。
行星际互联网中,边界节点负责全网控制管理信息的分发及业务信息的交换,从而实现了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传输的分离,因此边界节点之间在协议栈上需要相互兼容,同时又要和本身所承担的功能相匹配。考虑到未来的行星际互联网需要和国际标准接轨,同时会成为陆地信息网络的一部分,因此,建立基于分簇的行星际互联网协议架构需要参考陆地信息网络协议模式以及CCSDS标准。
如图11所示,所述网络协议栈架构建立(40)步骤包括:
41)建立骨干网子层:建立在所有的节点上具有相同协议和功能的骨干网子层,用于传输网络管理和路由等控制信息;
为了体现和适应分簇自治域网络模型,空间信息网络协议栈架构需要一个统一的骨干网子层来传输网络管理和路由等控制信息,该层在所有的节点上具有相同的协议和功能,从而避免了控制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在不同节点网络层之间的协议转化,提高了控制信息和路由信息发布的效率。
42)建立行星网子层:将网络层进行分离,建立协议标准和功能与Internet五层协议标准中的网络层相似的行星网子层,用于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
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所建立的空间信息网络协议栈架构是在现有Internet网络协议栈架构的基础上,将网络层进行了分离,建立行星网子层,该子层的协议标准和功能与Internet五层协议标准中的网络层相似,行星网子层根据各域节点的属性和功能,在每一个节点中设置都有所不同,该层在本发明中主要用于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
43)建立捆绑层:在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建立用于在节点之间存储转发捆绑包的捆绑层。
为了适应IPN网络大时空尺度和断续连接特性,并兼容CCSDS协议,在建立IPN网络协议栈架构的时候需要在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加上捆绑层(Bundle Layer),负责在节点之间存储转发整个捆绑包,从而建立IPN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存储-转发机制,实现密闭传输、认证、加密等功能。
在本发明建立的协议栈架构中,根据每个簇的通信环境设置与环境相适应的物理层、链路层、行星网子层协议和传输层,而骨干网子层和捆绑层协议贯穿整个网络。图12根据IPN网络系统架构和分簇组网模型,给出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协议架构图。

Claims (5)

1.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0)行星际互联网架构建立:根据整个行星际互联网络中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建立行星际互联网架构;
20)分簇组网模型建立:根据属性、功能、区域位置及任务需求,将网络中所有节点划分为采用独立组网路由策略的不同簇,从而建立分簇组网模型;
30)链路分离:选取边界节点,将控制链路与业务链路相分离,将域间与域内控制信息传输相分离;
40)网络协议栈架构建立: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行星网子层、在所有节点上具有相同协议和功能的骨干网子层和在节点之间存储转发捆绑包的捆绑层,形成分簇组网模型网络协议栈架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联网架构建立(10)步骤包括:
11)建立IPN骨干网:建立由大容量链路和高处理能力节点组成的、用于远距离中继通信的IPN骨干网;
12)建立IPN行星网:建立由环绕行星运动的卫星、轨道器和行星表面网络元素组成的、用于自主协同各类探测器组网通信的IPN行星网;
13)建立IPN接入网:建立由IPN骨干网和IPN行星网中的边界节点组成的、用于骨干网与行星网、外部空间探测器之间连接的IPN接入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簇组网模型建立(20)步骤包括:
21)建立地球网簇:将含有运控站、地面站等节点的地面网和高低轨卫星组成的地球卫星网作为地球网簇,用于地面站与外层空间的数据通信;
22)建立骨干网簇:将IPN骨干网中所有网络元素组成一个簇,形成骨干网簇;
23)建立行星网簇:将每个行星网组成一个簇,形成多个行星网簇;
24)建立接入网簇:将支持骨干网和地球网、行星网、外空间节点之间中继接入的所有节点组成接入网簇;
25)划分地球网子簇:将地球网簇根据其组成,划分为多个子簇;
26)划分行星网簇子簇:将每个行星网根据需要,划分为多个子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分离(30)步骤包括:
31)选取边界节点:选取每个簇中传输和计算能力较强、工作环境较好、与其它簇连接方便的节点作为边界节点,其中接入网节点是自然的边界节点;
32)分离控制链路与业务链路:在骨干网和各簇的边界节点之间选取高效可靠信道,建立专门的控制链路,用于传输网络管理和路由交换信息,将控制链路与业务链路分离;
33)分离簇内与簇间控制信息传输:控制信息通过骨干网传输到各簇的边界节点,然后各簇的边界节点根据簇内路由分发给簇内其它节点,将各簇内部结构与全网路由进行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协议栈架构建立(40)步骤包括:
41)建立骨干网子层:建立在所有的节点上具有相同协议和功能的骨干网子层,用于传输网络管理和路由等控制信息;
42)建立行星网子层:将网络层进行分离,建立协议标准和功能与Internet五层协议标准中的网络层相似的行星网子层,用于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
43)建立捆绑层:在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建立用于在节点之间存储转发捆绑包的捆绑层。
CN201410062767.7A 2014-02-24 2014-02-24 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 Pending CN1037810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62767.7A CN103781079A (zh) 2014-02-24 2014-02-24 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62767.7A CN103781079A (zh) 2014-02-24 2014-02-24 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1079A true CN103781079A (zh) 2014-05-07

Family

ID=50572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62767.7A Pending CN103781079A (zh) 2014-02-24 2014-02-24 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8107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2835A (zh) * 2017-01-05 2017-05-24 清华大学 分布式星群的分簇方法和装置
WO2019184067A1 (zh) * 2018-03-26 2019-10-0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智能测控通信网络系统
CN110422341A (zh) * 2019-07-31 2019-11-0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用于火星探测的火星车系留飞艇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更新;姜勇;谢智东;栗靖;: "深空通信系列讲座之八行星际互联网(IPN)", 《数字通信世界》 *
王勤民;杭德全;结凤克;: "基于链路监控的MPLS的保护机制", 《计算机工程》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2835A (zh) * 2017-01-05 2017-05-24 清华大学 分布式星群的分簇方法和装置
CN106712835B (zh) * 2017-01-05 2019-09-06 清华大学 分布式星群的分簇方法和装置
WO2019184067A1 (zh) * 2018-03-26 2019-10-0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智能测控通信网络系统
US11777592B2 (en) 2018-03-26 2023-10-03 The 10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Intelligent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CN110422341A (zh) * 2019-07-31 2019-11-0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用于火星探测的火星车系留飞艇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27414B2 (en) Glob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3780475B (zh) 基于分层自治域的空间信息网络异构动态组网方法
Bhasin et al. Developing architectures and technologies for an evolvable NASA spac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Qu et al. Architecture and network model of time-space uninterrupted space information network
Wan et al. Solar system interplanetary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rchitectures,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s
Bhasin et al. Advanced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for Mars exploration
CN103781079A (zh) 一种行星际互联网分簇组网方法
Priyadarshini et al. A novel cloud architecture for internet of space things (IoST)
Fraire et al.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cross-linked ring road satellite networks: A case study
Hooke The interplanetary internet
Wang et al. Hypergraph based model and architecture for planet surface Networks and Orbit Access
Liu et al.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space-based information network
Bhasin et al. Architecting communication network of networks for space system of systems
Clare et al. Considerations on communications network protocols in deep space
Bhasin et al. Evolutionary space 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s for human/robotic exploration and science missions
Wang et al. LEO-user-oriented spac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network
Wang et al. Hypergraph based network model and architechture for deep space exploration
Gou et al. Cluster-based architecture and network model for InterPlaNetary Internet
Silva et al. Case Study: Interplanetary Networks
Wu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a double‐layered satellite network
Zhang et al. Research on Dynamic Model of Space-based TT &C Network Based on Time-Space Graph
Jiang et al. The hierarchical-cluster topology control strategy of interPlaNetary internet backbone based on libration points
Granelli et al. Softwarization in Satellite and Interplanetary Networks Sisay Tadesse Arzo, Riccardo Bassoli, Michael Devetsikiotis
Bhasin et al. Internet technologies for space-based communications-State of the art and challenges
Burleigh et al. The Interplanetary Internet: The Next Frontier in Mobil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0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