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0304A - 电力通信工程中识别光缆光纤型号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力通信工程中识别光缆光纤型号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80304A CN103780304A CN201410048726.2A CN201410048726A CN103780304A CN 103780304 A CN103780304 A CN 103780304A CN 201410048726 A CN201410048726 A CN 201410048726A CN 103780304 A CN103780304 A CN 1037803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fiber
- fiber
- optical
- mean value
- carried o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通信工程中识别光缆光纤型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G652光纤和G655光纤的模场直径不同进行识别。本发明解决目前光纤型号识别都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工程中只能靠熔接机软件进行折射率估算,经常出现误判现象,准确率不高,无法采信等问题;即使在外护套磨损,工程资料不全的情况下仍然能有效识别光纤型号,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通信工程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力通信工程中识别光缆光纤型号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已经成为通信传输系统的绝对主流技术,光纤通信系统的容量越来越大。EFDA放大技术和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成熟,非零色散光纤已得到大量应用,因此在接入网络中采用波分复用传输已有市场需求。而最有可能首先实现光纤全光网应用的区域也是使用DWDM技术的城域网或本地网主干结构。因此应考虑所需主干环的大小、技术要求、成本及设计目标来确定使用普通G652光纤、正色散G655光纤或最新的负色散G655光纤的光纤带光缆。最新的数据表明国外已有大量城域网工程已在使用G655光纤带光缆,而且发展趋势不断增长。新的G655光纤由于光纤的特殊设计在光纤带制作上会采用不同的工艺参数。在我省电力主干网光纤通信中早已敷设G655光纤光缆目前整个环网光缆长度达1470多公里。但在目前电力通信光缆工程或光缆抢修条件下,经常遇到需要对某根光缆中的光纤型号(G651,G652,G655等)进行识别的情况。目前光纤型号识别都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工程实践中一般只能通过光缆外护套标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力通信工程中识别光缆光纤型号的方法,即使在外护套磨损,工程资料不全的情况下仍然能有效识别光纤型号,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电力通信工程中识别光缆光纤型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G652光纤和G655光纤的模场直径不同进行识别,包括以下步骤:
S01:将G652光纤盘纤盒的尾纤与一OTDR连接;
S02:利用计算机控制所述OTDR采样一次并保存为G652基准数据;
S03:利用光纤熔接机将G652光纤盘纤盒中的裸纤与待测光纤熔接;
S04:利用计算机控制所述OTDR采样一次并记录此次熔接点的光纤损耗;
S05:切断步骤S04中的熔接点;
S06:重复步骤S03-S05十次;
S07:计算十次试验中熔接点的第一损耗平均值;
S08:将G655光纤盘纤盒的尾纤与所述OTDR连接;
S09:利用计算机控制所述OTDR采样一次并保存为G655基准数据;
S10:利用光纤熔接机将G655光纤盘纤盒中的裸纤与所述待测光纤熔接;
S11:利用计算机控制所述OTDR采样一次并记录此次熔接点的光纤损耗;
S12:切断步骤S11中的熔接点;
S13:重复步骤S10-S12十次;
S14:计算十次试验中熔接点的第二损耗平均值;
S15:比较所述第一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和第二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若所述第一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二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则所述待测光纤为G655光纤,若所述第一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小于于所述第二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则所述待测光纤为G652光纤。
本发明解决目前光纤型号识别都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工程中只能靠熔接机软件进行折射率估算,经常出现误判现象,准确率不高,无法采信等问题;即使在外护套磨损,工程资料不全的情况下仍然能有效识别光纤型号,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G652光纤:
TU-T的G.652单模光纤光缆的特性标准是1984(1981-1984研究期)年制定了第一个版本,经过1988(1985-1988)、1992(1989-1992)、1996(1993-1996)、2000(1997-2000)、2003年1月(2001-2004研究期)五次修改,2005年(2005-2008研究期)六次修改,形成目前的最新版本(第七版本)。在第六版本中将G.652光纤派生分为4个子类:G.652A、G.652B、G.652C、G.652D。其主要的技术性能参数见表一。
表一:
G655光纤:
G.655光纤是1994 年专门为新一代光放大密集波分复用传输系统设计和制造的新型光纤。1996(1993-1996)年,ITU-T制定了G.655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光缆的特性标准的第一个版本,在短短的几年中,经过2000(1997-2000研究期)、2003年1月(2001-2004研究期)、2006年三次修改,形成目前的最新版本。最新的标准将G.655光纤分成以下3个子类:G.655C、G.655D、G.655E。其主要的技术性能参数见表二。
表二:
从前面部分对G652和G655的国际标准各项参数分析,可以明显发现,随着技术的进步,两个产品在损耗参数上几乎一致。而原有光纤光缆由于工程实施后,损耗各自变化并无一定规律,所以试图通过损耗的不同区分这两种类型的光纤我们认为是不可行的。但,考虑到两种光纤模场直径的差异,从这个区别出发,结合工程实施现场辅助的光纤熔接机,可以进行光纤类型的判别。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通信工程中识别光缆光纤型号的方法,利用G652光纤和G655光纤的模场直径不同进行识别,包括以下步骤:
S01:将G652光纤盘纤盒的尾纤与一OTDR(OTDR的英文全称是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中文意思为光时域反射仪)连接;
S02:利用计算机控制所述OTDR采样一次并保存为G652基准数据;
S03:利用光纤熔接机将G652光纤盘纤盒中的裸纤与待测光纤熔接;
S04:利用计算机控制所述OTDR采样一次并记录此次熔接点的光纤损耗;
S05:切断步骤S04中的熔接点;
S06:重复步骤S03-S05十次;
S07:计算十次试验中熔接点的第一损耗平均值;
S08:将G655光纤盘纤盒的尾纤与所述OTDR连接;
S09:利用计算机控制所述OTDR采样一次并保存为G655基准数据;
S10:利用光纤熔接机将G655光纤盘纤盒中的裸纤与所述待测光纤熔接;
S11:利用计算机控制所述OTDR采样一次并记录此次熔接点的光纤损耗;
S12:切断步骤S11中的熔接点;
S13:重复步骤S10-S12十次;
S14:计算十次试验中熔接点的第二损耗平均值;
S15:比较所述第一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和第二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若所述第一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二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则所述待测光纤为G655光纤,若所述第一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小于于所述第二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则所述待测光纤为G652光纤。
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电力通信工程中识别光缆光纤型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G652光纤和G655光纤的模场直径不同进行识别,包括以下步骤:
S01:将G652光纤盘纤盒的尾纤与一OTDR连接;
S02:利用计算机控制所述OTDR采样一次并保存为G652基准数据;
S03:利用光纤熔接机将G652光纤盘纤盒中的裸纤与待测光纤熔接;
S04:利用计算机控制所述OTDR采样一次并记录此次熔接点的光纤损耗;
S05:切断步骤S04中的熔接点;
S06:重复步骤S03-S05十次;
S07:计算十次试验中熔接点的第一损耗平均值;
S08:将G655光纤盘纤盒的尾纤与所述OTDR连接;
S09:利用计算机控制所述OTDR采样一次并保存为G655基准数据;
S10:利用光纤熔接机将G655光纤盘纤盒中的裸纤与所述待测光纤熔接;
S11:利用计算机控制所述OTDR采样一次并记录此次熔接点的光纤损耗;
S12:切断步骤S11中的熔接点;
S13:重复步骤S10-S12十次;
S14:计算十次试验中熔接点的第二损耗平均值;
S15:比较所述第一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和第二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若所述第一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二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则所述待测光纤为G655光纤,若所述第一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小于于所述第二损耗平均值的绝对值,则所述待测光纤为G652光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48726.2A CN103780304B (zh) | 2014-02-12 | 2014-02-12 | 电力通信工程中识别光缆光纤型号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048726.2A CN103780304B (zh) | 2014-02-12 | 2014-02-12 | 电力通信工程中识别光缆光纤型号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80304A true CN103780304A (zh) | 2014-05-07 |
CN103780304B CN103780304B (zh) | 2016-08-17 |
Family
ID=50572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48726.2A Active CN103780304B (zh) | 2014-02-12 | 2014-02-12 | 电力通信工程中识别光缆光纤型号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78030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59117A1 (zh) * | 2020-06-23 | 2021-12-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光纤测量方法、系统及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19707A (zh) * | 2010-08-20 | 2012-06-27 | 株式会社藤仓 | 光纤弯曲损耗的长度方向分布的测量方法 |
JP2015007710A (ja) * | 2013-06-25 | 2015-01-15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光ファイバ伝送路、光ファイバ伝送路の接続方法 |
-
2014
- 2014-02-12 CN CN201410048726.2A patent/CN1037803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19707A (zh) * | 2010-08-20 | 2012-06-27 | 株式会社藤仓 | 光纤弯曲损耗的长度方向分布的测量方法 |
JP2015007710A (ja) * | 2013-06-25 | 2015-01-15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光ファイバ伝送路、光ファイバ伝送路の接続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程淑玲等: ""用背向散射法测试单模光纤的模场直径"", 《中国通信学会2004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59117A1 (zh) * | 2020-06-23 | 2021-12-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光纤测量方法、系统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80304B (zh) | 2016-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Matsui et al. | Design of 125 μm cladding multi-core fiber with full-band compatibility to conventional single-mode fiber | |
DK1855134T3 (en) | Cabl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a cable assembly | |
AU2010201115B2 (en) | Loop back plug and method | |
CN104297866B (zh) | 一种适用于多芯光纤的空间复用/解复用器及其制备方法 | |
Gonda et al. | 125 µm 5-core fibre with heterogeneous design suitable for migration from single-core system to multi-core system | |
EP2162771A2 (en) | Hole arranged photonic crystal fiber for low loss, tight fiber bending applications | |
EP3098631B1 (en) | Small bending radius single-mode optical fiber with compatibility | |
CN102723989A (zh) | 一种光缆问题的分级告警方法及装置 | |
CN106411401A (zh) | 一种具备光功率检测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 |
CN105978623A (zh) | 光纤连接器插入损耗计算系统 | |
CN103780304A (zh) | 电力通信工程中识别光缆光纤型号的方法 | |
CN108512595A (zh) | 一种pon网络资源数据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 |
CN104618014B (zh) | 光分路器测试系统 | |
CN102854566B (zh) | 可在线监控ftth网络的光反射快速连接器及制造工艺 | |
Maria et al. | Fiber to The Home (FTTH) Network Design in Analyzing Macro Bending Problems in The Home Cable Installation Segment | |
CN205847272U (zh) | 一种树型光缆网络的光缆监测装置 | |
CN106209219A (zh) | 光纤连接器插入损耗检测系统 | |
CN203396732U (zh) | 一种opgw光缆在融冰过程中的热稳定性试验装置 | |
US20200374008A1 (en) | Extracting data traffic from an optical communication fiber | |
CN105824082A (zh) | 一种跳纤 | |
CN103885128A (zh) | 一种用于光纤到户的尾纤接头及其保护方法 | |
Asril et al. | Design Attention System of Single Mode Aerial Fiber Optic Cable Transmission on Connection Loss on Passive Splitter | |
Sakaguchi et al. | Fundamental study on new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for crosstalk property of multi-core fibers using long wavelength probe signals | |
US20160349448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mode optical fiber | |
Zhou et al. | Novel optical fiber assisting computing power network construc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