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43156B - 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43156B
CN103743156B CN201410006126.XA CN201410006126A CN103743156B CN 103743156 B CN103743156 B CN 103743156B CN 201410006126 A CN201410006126 A CN 201410006126A CN 103743156 B CN103743156 B CN 1037431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cavity
flat tube
heat exchanger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061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43156A (zh
Inventor
陆向迅
杰弗里·L·塔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0612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431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43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431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43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431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所述热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换向阀、压缩机、至少一个室内换热器、至少一个室外换热器以及至少一个节流装置。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所述室外换热器具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工作模式,第一种工作模式是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都作为蒸发器运行,第二种工作模式是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中的至少一个独立的流路至少部分地用于执行除霜,而剩余的独立流路作为蒸发器运行;第三种工作模式是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都作为冷凝器运行。

Description

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制冷空调技术领域中的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在热泵系统中,制冷剂或冷媒通过蒸发换热器和冷凝换热器的流动方向可以颠倒,以允许用于从目标空间提取热量(制冷模式)和用于向目标空间注入热量(制热模式)。例如,在制冷模式中,气相制冷剂可以从压缩机以第一方向流动到室外机,其将制冷剂冷凝。然后,液态制冷剂可以通过节流装置流动到室内机,其将制冷剂蒸发以冷却所述空间。因此,在制冷模式中,室外机用作冷凝器,室内机用作蒸发器。相应地,在制热模式中,制冷剂在热泵系统中沿相反的方向流动,且室内机和室外机的作用颠倒。例如,气相制冷剂可以从压缩机流动到室内机,其将制冷剂冷凝以加热所述空间。然后,制冷剂可以通过节流装置流动到室外机,其将制冷剂蒸发。然后,制冷剂流动到压缩机,并且不断重复上述循环。因此,在制热模式中,室外机用作蒸发器,室内机用作冷凝器。通常,通过上述的四通阀等阀门实现热泵系统的工作模式的切换,即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的交换,相应地通过换热器的制冷剂的流向也被颠倒。
热泵系统在冬季运行制热模式时,由于室外温度较低,并且室外机作为蒸发器使用。室外机的换热器表面的冷凝水会逐渐积累霜层,从而影响室外机的换热效果,降低热泵系统的性能衰减。
参见图1,常规的热泵系统100包括室内机110、室外机120、压缩机130以及至少一个节流装置140,通过四通阀150来实现热泵系统的制冷、制热及除霜功能的切换。具体地,图1示出了处于制热模式中的热泵系统,且节流装置140包括两个节流阀145和146以及分别与之并联连接的两个单向阀143和144。具体地,两个单向阀143和144在热泵系统的闭合的管路中使得两个相反流向的制冷剂通过。在制热模式中,制冷剂沿着图1中所示的方向,依次通过压缩机130、四通阀150、室内机110、单向阀143、节流阀146、室外机120并最终通过四通阀150流入到压缩机130中,并不断重复上述循环。可知,通过四通阀150可以将热泵系统100从制热模式切换至制冷模式。
参考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用作室内机110和室外机120的换热器的示意图。该换热器具有进出口管1、2,集流管3、4负责分配和收集冷媒,扁管5内部设有微通道。当流通冷媒时负责冷媒和空气之间的传热。扁管5之间设有波纹状翅片6负责加强换热效果。具体的流体流动路径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当空气在风机的驱动下流过翅片6和扁管5,由于空气和冷媒之间存在温度差,将会出现两种介质之间的热传递。对于冷凝器应用,空气流动后吸热流出,对于蒸发器应用,空气流动后散热流出。
然而,当室外机的表面积累到足够的霜层时,热泵系统需要停止风机。逆向运转系统进入除霜模式,使得较高温度的制冷剂进入到室外换热器以融化霜层。待到霜层融化后,继续进行制热模式。待到下一次结霜到一定程度时,再开始除霜模式。以此周期循环。
但是对于每次的除霜阶段,制热模式会被停止,室内温度会下降,从而造成室内温度的周期性波动,降低了室内的舒适度。
并且每次结霜情况越严重,除霜时间就越长,制热模式停止的时间也越长,室内温度变化也越大。对于某些换热器和热泵系统,除霜时间的长短和周期的频繁往往会成为开发的关键。
有鉴于此,确有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的热泵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其用于增长热泵系统的运行时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其用于缩短化霜时间。
本发明的另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其中的室外换热器的结霜点均匀,以方便化霜。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其中采用的室外和/或室内换热器是一种特殊设计的微通道换热器,其可以分出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和/或每个流路都有空间使用分配管进行均匀的分配。这样,使得结霜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所述热泵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换向阀,其配置成当热泵系统运行制热模式时使得冷媒在闭合的管路中以第一方向流动,和当热泵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使得冷媒在闭合的管路中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流动;
压缩机;
至少一个室内换热器;
至少一个室外换热器,
至少一个节流装置,其布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闭合管路内,且配置成减小所述冷媒的压力;
其中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
所述室外换热器具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工作模式,
第一种工作模式是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都作为蒸发器运行,
第二种工作模式是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中的至少一个独立的流路至少部分地用于执行除霜,而剩余的独立流路作为蒸发器运行;
第三种工作模式是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都作为冷凝器运行。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运行制热模式时的现有技术中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用作热泵系统中的室内机和室外机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运行制热模式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4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运行制热模式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4b是图4a中的热泵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内的两个独立的流路的示意图;
图4c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个流路运行制热模式的同时另一流路执行除霜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4d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个流路执行除霜的同时另一流路运行制热模式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4e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运行制冷模式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5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运行制热模式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5b是图5a显示的热泵系统内的两个独立流路的示意图;
图5c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个流路运行制热模式的同时另一流路执行除霜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5d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运行制冷模式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6a示出了图4a中所使用的换热器的结构和流路示意图;
图6b示出了图6a的一个变形示例;
图6c和6d分别示出了图6a的另一个变形示例及其流路;
图6e和6f分别示出了图6a的另一个变形示例及其流路;
图7a-7d示出了图6a-6b所示的集流管和扁管的结构布置的示意图;
图8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8b示出了图8a的另一变形例;
图9a-9b示出了通过不同的扁管插入深度来实现独立的流路的示意图;
图10a-10h示出了不同的扁管切割方案的示意图;
图11a-b示出了在图10a和10b所示的扁管的切割方案下切割后的扁管与集流管的装配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13a-c示出了图12中的扁管的端部视图、透视图和圆圈所标示的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4a和4b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并排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和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3-14b,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
参见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热泵系统300的示意图。可知,该热泵系统300正在运行制热模式。热泵系统300包括至少一个换向阀350(此处作为示例,显示为四通阀)、至少一个室内换热器310、至少一个室外换热器320、压缩机330和至少一个节流装置340。可以理解,在此为了更加容易地说明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将室内换热器310和室外换热器320的数量设置成一个,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依据此处的公开内容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室内和/或室外换热器。另外,在图示的示例中仅着重描述了具有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的室外换热器320,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明白可以根据需要将室内换热器310设置成与本发明所述的室外换热器320相同或相类似的结构,即也具有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
当热泵系统300运行制热模式时,换向阀350被配置成使得冷媒或制冷剂在闭合的管路中以第一方向(图3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前所说,当热泵系统300运行制冷模式时,换向阀350被配置成使得冷媒在闭合的管路中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图3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流动。也就是,在制热模式中,换向阀350将来自压缩机330的冷媒导入到与室内换热器310接通的管路中;在制冷模式中,换向阀350将来自压缩机330的冷媒导入到与室外换热器320接通的管路中。
压缩机330用于根据需要压缩闭合管路中的冷媒。节流装置340布置在室内换热器310和室外换热器320之间的闭合管路内,且配置成减小冷媒的压力。在此处,节流装置340包括两个节流阀341、342和分别与该两个节流阀341、342并联连接的两个单向阀343、344。
在该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320设置成具有两个独立的流路,当然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设置多于两个的独立的流路。然而,在此为了描述简明的目的,以包括两个独立的流路的室外换热器320为例对本发明的设计构思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3所示,室外换热器320可以包括两个独立的换热器321、322,每个换热器具有各自的独立的流路。当然,室外换热器320可以包括两排换热器321、322,每排换热器具有一个独立的流路。在此处,为了更好地显示室外换热器320具有两个独立的流路,在图中将它显示为包括第一室外子单元321和第二室外子单元322。如在下文中将要更加详细地描述的,第一室外子单元321和第二室外子单元322可以是两个独立的(单排或多排)换热器,并排设置的两排换热器,具有两个独立流路的单排换热器。单排换热器可以以下文详细说明的方式设置成具有两个独立的流路。
可以明白,针对于图3所示的室外换热器320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进口和至少两个出口,以便于形成所述的独立的流路。在图3中显示该室外换热器320具有两个进口和两个出口。可以明白,由于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中热泵系统300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这样室外换热器320的进出和出口也相应地颠倒,为了避免混淆,此处都称为端口。
为了能够使得冷媒流入到不同的独立的流路中,室外换热器320的两端处还设置有两个另外的换向阀361、362,以将其的进出口与热泵系统300内的不同的管路连接。显然,此处的换向阀361、362的作用与压缩机330旁边设置的换向阀350的作用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换向阀350、361、362可以都采用四通阀,当然也可以采用能够起到与之相同作用的阀门或阀门的组合。
另外,为了更好的控制闭合管路内的冷媒的分流和合流,还可以通过至少一个诸如电磁阀等的阀门371、372连接室外换热器320的每两个进口管或出口管。在阀门371、372连通时,两个进出口相当于一个三通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更容易地控制冷媒在闭合管路内的流向,还可以设置如图3所示的单向阀345、346和相应的电磁阀373、374、375等。当然,上述的单向阀和电磁阀的设置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和选用适当的其他类型的阀门。
如从图3所见,本实施例的闭合的管路包括从换向阀350之后的管路上分叉的两个支路381和382。支路382的一端连接在换向阀350或压缩机330之后的冷媒管路上,而另一端连接在节流装置340后的冷媒管路上。也就是,支路381与室内换热器310连通,而支路382直接连接至室外换热器320的一部分上。
在支路381中,流经换向阀350的冷媒依次经过室内换热器310、节流装置340、换向阀362、电磁阀373、第二室外子单元322、电磁阀375、换向阀361、350,最终流入到压缩机330。在支路382中,流经换向阀350的冷媒依次经过单向阀346、四通阀362、第一室外子单元321、电磁阀374、四通阀361、单向阀345,流入到在节流装置340之前的冷媒管路中,并且在此处与支路381中的流经室内换热器310的冷媒混合,之后在支路381中流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支路382可以用于除霜。如图3所示,支路382引入压缩机330后的高温冷媒,最终该高温冷媒被引入到第一室外子单元321进行除霜。当然,可以通过四通阀362的切换,将该高温冷媒引入到第二室外子单元322中以进行除霜。这样,能够使得该室外换热器320运行除霜模式时,两个独立的流路中的一个流路继续制热模式,而另一个流路进行除霜。也就是两个独立的流路可以通过诸如四通阀的阀门362的切换,交替地进行除霜。待化霜完成后,所述两个独立的流路可以同时进入制热模式。
当然,可以通过四通阀350、361、362的切换,使得从压缩机330流出的冷媒沿着顺时针方向流动,以使得热泵系统300运行制冷模式。在该制冷模式中,可以使得第一和第二室外子单元321和322作为冷凝器运行。
在图3中,当热泵系统300运行除霜模式时,室外换热器320中的一个流路继续制热模式,而另外的一个流路(例如图示的第一室外子单元321)引入压缩机330后的高温冷媒,从而起到了化霜的效果。待到化霜完成后,此流路进入制热模式,而另外的一个流路(例如图示的第二室外子单元322)进入除霜模式。从而达到了延长结霜时间,降低除霜和制热模式之间的循环频度。
另外,结霜时,结霜点分布在两个流路的进口处。由于是两个流路,结霜点比较分散,可以延长结霜时间。同样,化霜时,高温冷媒从两个不同的流路进入,进入地点刚好是两端的结霜点,非常容易融化霜层。
在以下附图中以及说明书的相关描述中,鉴于除热泵系统的室外换热器320之外,其余部分均与图3显示的相同。故,在下述中相同的部件被给予相同的参考标号,为了区分,所述参考标号的左侧第一位数字表示它们所属的附图(以下均以此方式进行标号)。因此,关于相同部件的描述在此处被省略。
参考图4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运行制热模式的热泵系统400的示意图。相比于图3,图4a的不同之处在于室外换热器420的结构布置。然而,虽然图4a显示的室外换热器420为单排换热器,但是其中设置了两个独立的流路。在图4b中显示出了其中的两个独立的流路f1、f2,流路f1中的冷媒在图4a-4b中的页面中从上至下流动,而流路f2中的冷媒在图4a-4b中的页面中从下至上流动。
如图4a所示,室外换热器420内的两个独立的流路f1、f2在热泵系统400运行制热模式时,可以同时运行制热模式,即作为蒸发器运行。具体地,从图4a的流向可知,通过四通阀450的切换,从压缩机430流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或冷媒通过室内换热器410(作为冷凝器运行)、流过单向阀443短路制冷模式的节流阀(或膨胀阀)441、经过制热模式的节流阀442、四通阀462后分为两个流路进入作为蒸发器的室外换热器420(即该两个流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420内的单独的流路f1、f2连通,其中它们之间可以设置有电磁阀471以根据需要进行打开或关断控制)。吸热后,通过例如电磁阀472的三通阀汇流后,经过电磁阀474、换向阀461、450一起回到压缩机430。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该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420的表面会逐渐结霜。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由于在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420作为蒸发器运行,其进出口处的制冷剂为两相态的制冷剂。为了防止气液分离而造成的分配问题,可以采用特殊设计的换热器结构。即两个流路f1、f2的进口都设置在集流管的外侧,两个流路f1、f2内都可以插入分配管21、22。
通过上述可知,在本发明的热泵系统400中,采用了多个支路(仅图示出两个支路),通过三个四通阀、膨胀阀、单向阀以及多个可控电磁阀根据不同的应用得到不同的热泵系统。只要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流路的换热器均可以实现此功能,包括微通道换热器和铜管翅片换热器等。
如图4c和4d示出了执行除霜模式的换热器的不同工作情形。也就是说,换热器420内的两个独立的流路其中的一个可以执行除霜而另一个流路用作蒸发器,反之亦然。当然,该两个独立的流路可以同时执行除霜,但这通常不是期望的或优选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换热器420的表面的霜层逐渐累积,其换热效果不断降低。这样,热泵系统400则需要进入除霜模式。
第一种情况是两个独立的流路f1、f2同时进行除霜,该流路的开关模式等同于制冷模式,两个独立的流路f1、f2的进口同时进入高温冷媒,而在制热模式时结霜点也分布在两个流路的进口处。这样的优点在于,结霜时,两个结霜点结霜延长结霜时间。在除霜时,两个进口同时进入高温冷媒,缩短了除霜时间。
第二种情况是该两个独立的流路中的一个流路继续作为蒸发器工作,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而另一个流路执行除霜。
具体地,参见图4c,流路f1继续作为蒸发器工作,即节流后的冷媒经过换向阀462进入到流路f1的进口内。流路f2则执行除霜。流路f2的入口通过单向阀446、四通阀462、电磁阀473引入高温高压的冷媒(也称为支路,其的一端连接在压缩机430后的冷媒管路上,而另一端连接在节流装置440的冷媒管路上),从而起到了除霜作用。该高温气态冷媒起到除霜作用后,冷媒温度降低并冷凝成液态冷媒,从流路f2的出口流出,经过电磁阀474、换向阀461、单向阀445流入到节流装置内,以进入正常制热流路中。在该正常制热流路中,压缩机430中出来的高温气态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410内冷凝成液态冷媒。之后,其与来自流路f2的冷凝后的冷媒汇合后进入到节流装置中的节流阀442,经过节流阀442、换向阀462进入到室外换热器420的流路f1内,蒸发吸热后通过出口、电磁阀475、换向阀461、450进入压缩机430。
通过上述可知,流路f1在该模式中作为蒸发器来运行,而流路f2则进行除霜。
参见图4d,流路f2继续作为蒸发器工作,即节流后的冷媒经过换向阀462、电磁阀473后进入到流路f2的进口内。流路f1则执行除霜。流路f1的入口通过单向阀446、四通阀462引入高温高压的冷媒,从而起到了除霜作用。该高温气态冷媒起到除霜作用后,冷媒温度降低并冷凝成液态冷媒,从流路f1的出口流出,经过电磁阀475、换向阀461、单向阀445流入到节流装置内,以进入正常制热流路中。在该正常制热流路中,压缩机430中出来的高温气态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410内冷凝成液态冷媒。之后,其与来自流路f1的冷凝后的冷媒汇合后进入到节流装置中的节流阀442,经过节流阀442进入到室外换热器420的流路f2内,蒸发吸热后通过出口、电磁阀474、换向阀461、450进入压缩机430。
通过上述可知,流路f2在该模式中作为蒸发器来运行,而流路f1则进行除霜。
通过图4c和4d可知,可以通过换热器420的进出口处的四通阀462进行切换,使得流路f1和f2中的一个执行制热模式,而另一个流路进入除霜模式。
可以明白,在图4c和4d所示的换热器420内,其可以至少设置两个独立的流路(为了图示和描述简明目的,此处仅以设置两个独立的流路为例),每个流路循环制热模式的蒸发器功能和除霜功能,以保证整个制热过程不停顿。
参见图4e,其示出了运行制冷模式的换热器420的示意图。参考图示的流向,在该制冷模式中,室外换热器420用作冷凝器。从压缩机430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换向阀450、461、电磁阀475之后,通过起到三通阀作用的电磁阀472分别从端口进入流路f1、f2,在换热之后,通过起到三通阀作用的电磁阀471将冷凝后的冷媒汇聚,并通过换向阀462进行切换,然后经单向阀444、节流阀441、室内换热器410(此时用作蒸发器)、换向阀450后流入到压缩机430。
通过上述可知,为了描述简明,仅示出了热泵系统400内的冷媒流动的一个循环。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执行制冷模式时换热器420的进出口颠倒,从而流路f1和f2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也发生颠倒。
通过上述可知,可以将流路f1和f2内的扁管数或流道数设置为不均匀,而不是如图4a-4e中所显示的每个流路f1和f2都具有3个扁管。可以理解,在具有这样的不均匀设置的扁管数或扁管内的冷媒通道数的流路的情况下,在制热模式中,多扁管数或冷媒通道数的流路f3作为蒸发器运行,而较少扁管数或冷媒通道数的流路f4均匀地间隔地布置在流路f3之间,用于除霜。如图5a所示的,换热器520内的流路f3都具有三根扁管,而流路f4仅具有一根扁管,该流路f4内的扁管均匀地间隔地布置在流路f3的扁管之间(在图中示出每隔流路f3内的三根扁管设置流路f4内的一根扁管)。这样,以关于图4a-4e所描述的相类似的方式,通过在流路f4内引入高温气态制冷剂进行除霜,从而起到整个室外换热器520的表面化霜的效果。流路f3和f4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间隔两根扁管。
当然,还可以通过切割同一根扁管的末端,而使得该同一根扁管具有两套不同的流道,从而起到与上述关于图5a所示的热泵系统或换热器相同的技术效果。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一根扁管内设置两种不同的流道且其中的一种流道进行除霜而另一种流道作为蒸发器运行,这样可以使得换热器较少或几乎不会结霜。具体设置方式将在下文参考图10-13进行详细描述。需要注意的是,每一种流道内的冷媒通道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如图5a所示,室外换热器520内的两个独立的流路f3、f4在热泵系统500运行制热模式时,可以同时运行制热模式,即作为蒸发器运行。具体地,从图5a的流向可知,通过四通阀550的切换,从压缩机530流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或冷媒通过室内换热器510(作为冷凝器运行)、流过单向阀543短路制冷模式的节流阀(或膨胀阀)541、经过制热模式的节流阀542、四通阀562后通过电磁阀571分为两个流路进入作为蒸发器的室外换热器520。吸热后,通过例如电磁阀572的三通阀汇聚到一起,并依次通过换向阀561、550最终回到压缩机530。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该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520的表面会逐渐结霜。
图5c示出了执行除霜模式的换热器的工作情形。也就是说,换热器520内的两个独立的流路其中的一个可以始终执行除霜而另一个流路始终用作蒸发器,反之亦然。当然,该两个独立的流路可以同时执行除霜,但这通常不是期望的或优选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换热器520的表面的霜层逐渐累积,其换热器效果不断降低。这样,热泵系统500则需要进入除霜模式。
第一种情况是两个独立的流路f3、f4同时进行除霜,该流路的开关模式等同于制冷模式,两个独立的流路f3、f4的进口同时进入高温冷媒,而在制热模式时结霜点也分布在两个流路的进口处。这样的优点在于,结霜时,两个结霜点结霜延长结霜时间。在除霜时,两个进口同时进入高温冷媒,缩短了除霜时间。
第二种情况是该两个独立的流路中的一个流路f3始终作为蒸发器继续工作,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而另一个流路f4执行除霜。
参见图5c,流路f3继续作为蒸发器工作,即节流后的冷媒经过换向阀562、电磁阀573后进入到流路f3的进口内。流路f4则执行除霜。流路f4的入口通过单向阀546、四通阀562引入高温高压的冷媒(即支路582,其的一端连接在压缩机530后的冷媒管路上,而另一端连接在节流装置540的冷媒管路上),从而起到了除霜作用。该高温气态冷媒起到除霜作用后,冷媒温度降低并冷凝成液态冷媒,从流路f4的出口流出,经过电磁阀575、换向阀561、单向阀545流入到节流装置540内,以进入正常制热流路中。在该正常制热流路中,压缩机530中出来的高温气态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510内冷凝成液态冷媒。之后,其与来自流路f4的冷凝后的冷媒汇合后进入到节流装置540中的节流阀542,经过节流阀542、换向阀562、电磁阀573进入到室外换热器520的流路f3内,蒸发吸热后通过出口、电磁阀574、换向阀561、550进入压缩机530。
通过上述可知,流路f3在该模式中始终作为蒸发器来运行,而流路f4则始终进行除霜。与现有技术的换热器相比,由于执行除霜的流路f4均匀地分布在换热器520的各个区域内且其内的冷媒温度较高。除了本身扁管可以化霜之外,周围的扁管也会延迟结霜。
参见图5d,其示出了运行制冷模式的换热器520的示意图。参考图示的流向,在该制冷模式中,室外换热器520的换热器用作冷凝器。从压缩机530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换向阀550、561、电磁阀575之后,通过起到三通阀作用的电磁阀572分别从端口进入流路f3、f4,在换热之后,通过起到三通阀作用的电磁阀571将冷凝后的冷媒汇聚,并通过换向阀562进行切换,然后单向阀544、节流阀541、室内换热器510(此时用作蒸发器)、换向阀550后流入到压缩机530。
相比于图5a-5d所示的热泵系统以及其中的室外换热器520,还可以通过将同一根扁管设置成具有两套或两种不同的流道,这样也可以起到与室外换热器520相同的技术效果。可以明白,由于是在同一根扁管内设置两套不同的流道,其中的一种流道可以始终执行除霜,而另一种流道可以作为蒸发器运行(如果需要的话,两种流道内的流道数可以设置成相同或不同),或两种流道交替执行除霜和蒸发器的功能,这样可以保证换热器不结霜或较少结霜。关于如何在同一根扁管内设置两种不同的流道,将在下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的热泵系统存在以下不足:结霜后,换热效率降低;结霜到一定程度,需要停止制热模式;除霜时,室内温度降低,舒适度降低。
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有两个独立流路的换热器,通过若干四通阀及电磁阀控制流路方向,优化了热泵系统的制热模式和除霜模式。
1)结霜时,两个流路同时结霜,结霜点分散,延长结霜时间;
2)化霜时,两个流路同时化霜,缩短除霜时间;
3)在制热模式时,可以使得一个流路做蒸发器用,另外一个流路进行除霜;
4)待到一个流路霜层足够厚,两个流路转换,一个流路除霜,一个流路做为蒸发器运行;
5)可以设置两个流路的流道数、冷媒通道数或扁管数不同,具有较少的流道、冷媒通道或扁管的流路一直在做除霜功能,具有较多的流道或扁管的流路一直进行制热模式。在理想情况下,除霜功能的流路可以除掉整个换热器表面的霜层,热泵系统就不用进入除霜模式,一直运行制热模式。
6)可实现此功能的最简单的是两排换热器;
7)对于单排两个流路的换热器,必须得保证两个流路的入口段都有足够的空间插入分配管,以保证霜层的均匀。
具体地,参见图6a示出了图4a中所示的室外换热器420的具体结构以及其中的流路。
具体参见图6a,该室外换热器420(需要注意,其也可以用作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13、第二集流管14、多个扁管15以及在相邻的扁管15之间的若干个翅片(未标示)。第一集流管13和第二集流管14间隔开预定距离设置,扁管15间隔地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3和第二集流管14之间,且彼此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3或第二集流管14可以被设置成分别包括至少两个腔体。如图6a和7a-7d所示,通过在第一集流管13或第二集流管14中插入隔板17,来形成垂直于集流管的延伸方向排列的两个腔体。即第一集流管13包括位于换热器420的最外端处的第一腔体131和紧邻第一腔体131设置的第二腔体132;第二集流管14包括位于换热器420的最外端处的第一腔体141和紧邻第一腔体141设置的第二腔体142。第一集流管13的第一腔体131和第二集流管14的第一腔体141分别用作各自的进口腔体,而第一集流管13的第二腔体132和第二集流管14的第二腔体142分别用作各自的出口腔体。当然,还可以以另外的方式连通上述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只要它们在连通之后形成独立的流路即可。当然,还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腔体131和141用作出口腔体,而第二腔体132和142作为进口腔体。参见图6a还示出了室外换热器420内的独立的流路f1、f2的具体布置。
以下将以在第一集流管13和第二集流管14中分别设置两个腔体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关于换热器内设置两个独立的流路的发明构思,但是从上述可知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情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集流管13和第二集流管14内腔体的数量。
参见图6a,示出了具有分配管的换热器420的示例。换热器420设置有分配管21、2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13和第二集流管14的第一腔体131和141都始终用作进口腔体,而他们的第二腔体132和142都用作出口腔体。这样,使得每个独立的流路都可以具有独立的安装分配管21、22等的分配部件的空间。如图所示,分配管21和22分别安装在第一腔体131和141中,即各自的集流管的外侧。
第一集流管13的第一腔体131的右端设置有进口管11,而第二集流管14的第一腔体141的右端也设置有进口管12。相应地,分别在第一集流管13的第二腔体132和第二集流管14的第二腔体142的左端设置出口管18和19。为了形成独立的流路,扁管15中的一部分扁管(在此称为第一扁管组件151)的上端插入到第一集流管13的第一腔体131内,而下端插入到第二集流管14的第二腔体142中。这样,来自进口管11的流体,流经第一集流管13的第一腔体131,通过第一扁管组件151(沿着6a中的箭头)向下流入到第二集流管14的第二腔体142中,并最终从出口管18流出。
相应地,扁管15中的另一部分扁管(在此称为第二扁管组件152)的上端插入到第一集流管13的第二腔体132内,而下端插入到第二集流管14的第一腔体141中。这样,来自进口管12的流体,流经第二集流管14的第一腔体141,通过第二扁管组件152(沿着图6a中的箭头)向上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3的第二腔体132中,并最终从出口管19流出。由此可知,在本发明的换热器420中存在两个独立的流路。
在图6a中,显示出第一扁管组件151和第二扁管组件152间隔地设置在第一集流管13和第二集流管14之间,且第一扁管组件151和第二扁管组件152的数量都为3根扁管。然而,相邻的第一扁管组件151之间的间隔或相邻的第二扁管组件152之间的间隔可以是三根扁管的距离,也可以是其他距离。另外,第一扁管组件151和第二扁管组件152的长度可以相等。
在图6b中示出了没有具有分配管的换热器420的示例。图6b中的换热器结构大部分与图6a所示的换热器420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没有设置分配管21、22。
在图6c中示出了,通过进一步地在垂直于集流管13或14的延伸方向的方向插入隔板27,可以在集流管中设置沿集流管13或14的延伸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腔体。例如第一集流管13通过隔板27被分隔成左右两个腔体131’和131”,相应地第二集流管14通过另一隔板27被分隔成左右两个腔体141’和141”。这样,冷媒能够从腔体141’穿过扁管151向上流入到第一集流管13内的另一腔体132(通过在第一集流管13内插入隔板17而形成,如图6a所述)内但不流入到腔体131’或131”,之后通过扁管152流入到腔体141”内,并最终从出口流出。对于另一独立的流路,冷媒能够从腔体131’穿过扁管153向下流入到第二集流管14内的另一腔体142内但不流入到腔体141’或141”内,之后通过扁管154流入到腔体131”内,并最终从出口流出。从图6c可知,第一集流管的腔体131’用作入口腔体,而其的另一腔体131”相应地用作其的出口腔体;第二集流管的腔体141’用作入口腔体,而其的另一腔体141”相应地用作其的出口腔体,参见图6d中示出的其流路f5、f6。明显地,这与图6a所示的独立流路的配置不同,但是相同之处在于图6a和图6c所示的换热器都形成两个独立的流路。
在图7a和7c、7d中,示出了通过多个部件装配而成的集流管13或14。尤其参见图7d,第一集流管13由三个部件构成,例如将隔板17放入到下部轮廓件(例如半圆形)135的凹槽内,且之后将上部轮廓件(例如半圆形)136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且在隔板17上(参见图7c的装配图)。与图7c-d不同,在图7a中隔板17和下部轮廓件135设置成一体式的,而上部轮廓件136是一个独立的部件。当然,也可以将第一集流管13设置成图7b所示的一体式的形式。在本示例中,通过在第一集流管13的上部或下部开设孔槽,而将扁管15的一端插入到第一集流管13内。可以明白,可以以上述相同的方式设置第二集流管14,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当然,如果希望在本发明的换热器420中设置多于两个的独立流路,则对应地需要在第一和第二集流管13和14中分别设置多于两个的腔体。例如,当需要在第一集流管13中设置三个腔体时,可以在图7a-7d所示的集流管中增设一个隔板,以将第一腔体131和第二腔体132中的一个分隔成两个腔体。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多个供扁管穿过的槽。依次类推,可以在第一集流管13中设置四个、五个或更多个腔体。同理,上述方法也适用于第二集流管14。
可替代地,为了实现冷媒或流体的均匀分配,除设置如上所说的分配管之外,还可以在上述的第一腔体131和14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进口管,以实现冷媒的分配。应当理解,可以在本发明的换热器的入口腔内根据需要设置分配部件,用以分配冷媒。
在图6e中示出了具有多个进口管的换热器。图6e所示的换热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上与图6a所示的换热器相同。但是在本示例中,通过垂直于集流管延伸方向插入隔板23而将第一集流管13(具体是第一腔体131)和第二集流管14(具体是第一腔体141)分隔成几段或几个子腔体24、25。每个子腔体24、25分别设置有进口管11或12。扁管内的所有的第一扁管组件和第二扁管组件分别都包括两根扁管(流体流动方向如由图中的箭头所示)。在本示例中,通过使用多进口管的方式,可以保证每段的子腔体24或25尽可能有均衡的制冷剂流量。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集流管13或14的第一腔体内不设子腔体,直接在集流管壁上并排连接多个进口管11或12,用以分配冷媒。可替代地,还可以在第一腔体中间放置隔板,而在隔板的左右两边都放置与一个共同的进口管或各自的进口管连接的分配管。参见图6f,示出了与其对应的流路f7和f8。
图8a显示出图6a的换热器的另一替代形式。其大部分结构与图6a所示的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扁管组件151和第二扁管组件152所包括的扁管的数量不同。也就是说,在本示例中可以根据流场的不同而使用非均匀的扁管15分布结构。可以根据换热效果以及风场分布在两个独立流路中使用不同数量的扁管。
在图8a中示出了在换热器10的左侧设置包括5根扁管的第一扁管组件151,紧邻该包括5根扁管的第一扁管组件151设置有包括三根扁管的第二扁管组件152,紧邻该包括三根扁管的第二扁管组件152设置有包括三根扁管的另一第一扁管组件151,以及在换热器10的右侧设置有包括一根扁管的另一第二扁管组件152。通过上述可以明白,在本发明的换热器结构布置中,可以根据需要具体设置其中第一扁管组件151和第二扁管组件152所包括的扁管的数量(或它们之间的间隔),以便实现均匀的换热。
在图8b中示出了具有均匀地分配的第一扁管组件151和第二扁管组件152。具体地,从图8b可知,第一扁管组件151和第二扁管组件152彼此间隔设置,但是第一扁管组件151仅包括一根扁管,而第二扁管组件152包括三根扁管。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明白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均匀地分配第一和第二扁管组件151和152,例如它们中的每个都包括其他数量的扁管。
在图9a和9b中显示出了通过不同的扁管15插入深度来实现两个独立的流路(在本附图中以及在本发明中虚线表示仅示出了扁管的一部分)。在本发明所示的换热器中,扁管15可以包括一层并排设置的多个流道。如图9a所示,扁管15内的多个流道在一端处全都插入到第一集流管13中的第一腔体131内,而在另一端处全部插入到第二集流管14中的第二腔体142内。如图9b所示,扁管15内的多个流道在一端处全都插入到第一集流管13的第二腔体132内,而在另一端处全部插入到第二集流管14中的第一腔体141内。
参见图10a和10b,另外,还可以将扁管15设置成至少包括沿着扁管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流道155和第二流道156。另外,第一流道155和第二流道156沿着扁管15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在图10a-10h中,示出了通过4种不同的扁管15的切割方案来实现设置第一流道155和第二流道156。具体地如图10a和10b所示,所述扁管中的第一流道155和第二流道156在其两端处具有不同的长度。所述扁管15内的所述第一流道155在一端处插入到第一集流管13的第一腔体131内,而在另一端处所述第一流道155插入到第二集流管14的第二腔体142内;而所述扁管15内的所述第二流道156在一端处插入到第一集流管13的第二腔体132内,而在另一端处所述第二流道156插入到第二集流管14的第一腔体141内。
另外,参见图10c-10d,其设置方式基本上与图10a-10b所示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流道155和第二流道156的宽度不同。可以明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流道155和第二流道156的宽度。
上述切割的目的在于,将同一扁管15的一端处的多个流道或微通道分配在集流管13或14的不同的腔体内。通过在扁管15的端部切割出如图10a-10h所示的形状(例如在一端处切割掉一方形、矩形、斜角或大致梯形结构),从而实现了分割后的扁管15内部的流道分布在不同的腔体内。假设在图10a、10c、10e和10g中示出了第一集流管13中的扁管15的插入状态,相应地在图10b、10d、10f、10h中示出了第二集流管14中的该扁管15的插入状态,则可知同一根扁管15中的流道被可选择性地分配在集流管的不同的腔体内。可以明白,本发明所述的切割方案不限于上述的形式,只要能够实现同一根扁管内的流道分布在集流管的不同的腔体内,可以采用任何适当的切割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流道155和第二流道156分别包括多个沿着扁管1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冷媒通道(在此未示出)。当然,第一流道155和第二流道156内的冷媒通道的数目可以相同或不同。如图10a-d所示,第一流道155和第二流道156内的多个冷媒通道的长度相同。如图10e-10f所示,第一流道155和第二流道156内的多个冷媒通道的长度不相同,尤其是在图10e中从左至右逐渐变短,而在图10f中正好相反,从左至右逐渐变长。同理,在图10g和10h中,第一流道155内的多个冷媒通道的长度在插入到第一腔体131内的一端处基本上相同,而在插入到第二腔体142内的另一端处从左至右逐渐变长;第二流道156内的多个冷媒通道的长度在插入到第一腔体141内的一端处基本上相同,而在插入到第二腔体132内的另一端处从左至右逐渐变短。
在图10e和10f中扁管15的端部通过斜切而设置有斜面157,且扁管15内的第一流道155和第二流道156位于集流管13或14内的不同的腔体内。斜面157的顶端158抵靠在集流管13或14的第一腔体131或141的内壁上,以便在安装扁管15时定位扁管15的插入深度。
在图10g和10h中,所述扁管15的插入到第一集流管13内的端部具有第一侧161和与第一侧161相对的第二侧162,所述第一侧161通过斜切而设置有向所述第二侧162倾斜的斜面163,在第一侧161的外缘处的斜面163的顶端抵靠第一集流管13的第二腔体132的内壁或其中的隔板17,或第二侧162的扁管的顶端抵靠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体131的内壁。在图10h中示出了与图10g相同的结构,不同在于将扁管15的另一端插入到第二集流管14内。可知,第一侧161和第二侧162的顶端都具有定位扁管15的插入深度的功能。另外,第一流道155和第二流道156的连接处164,在焊接时可以通过流入部分焊料而堵塞此处的冷媒通道。堵住该冷媒通道,减小了该处的流道两侧冷媒通道部分之间的传热。
图11a-b示出了包括被斜切之后的扁管15的换热器、单根扁管端部连通方式以及斜切后的扁管15的示意图。可见,在本示例中,同一根扁管15通过在端部处被切割掉一部分,同时实现了上述的换热器420中的第一扁管组件151和第二扁管组件152的作用。如图11b所示,通过该被切割后的扁管15可以实现在换热器内设置两个独立的流路f9、f10。流路f9连通第一腔体131和第二腔体142,而流路f10则连通第一腔体141和第二腔体132。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换热器的另一示例。在该示例中,扁管15被设置成如图13a-c所示的情形。也就是,扁管15内设置有第一流道173和第二流道174,其沿着扁管15的高度方向并排设置。具体地,在本示例中,扁管15每个具有并排设置的两层流道结构,每一层流道结构具有并排设置的多个冷媒通道。在切割扁管15时,将扁管15沿着扁管内流道的层数切开。当扁管15插入集流管13或14中时,下层流道结构中的冷媒通道174进入到第一集流管13的第一腔体131内,而上层流道结构中的冷媒通道173进入到第一集流管13的第二腔体132内。相应地,在扁管15的另一端处,下层流道结构中的冷媒通道174进入到第二集流管14的第二腔体142内,而上层流道结构中的冷媒通道173进入到第二集流管14的第一腔体141内。具体流动路径如图12的箭头所示,在该换热器10中实现了两种独立的流路。当然,可以将扁管15设置成具有三层流道或更多层流道的形式,而在该换热器10中实现三种或更多种独立的流路。
在图13a中示出了具有两层流道的扁管15的一端的端部视图。在图13b中示出了图13a的扁管15的一端的透视图。在图13c中示出了图12中的圆圈内的扁管15的端部的放大视图。
图14a和14b分别示出了具有两个并排的换热器的示例和其截面视图。然而,所述前排换热器和后排换热器的所有扁管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都是从下至上。如图14a所示,前排换热器内的冷媒从腔体241进入,通过扁管15之后流入腔体231内,并最终从前排换热器流出。类似地,后排换热器内的冷媒从腔体242进入,通过扁管15之后流入腔体232内,并最终从后排换热器流出。但是,所述前排换热器和后排换热器的流路彼此独立。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组合本发明的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各种特征,以根据需要构造所需要的换热器。
本发明上述的一个实施例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具有以下优点或优势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1)换热器具有至少两个独立流路,可根据不同需求制造单种冷媒或者多种冷媒集成的换热器。
2)集流管内部至少分割成两个腔体,配合特殊设计的扁管达到本发明的设计目的。
3)只在换热器的最外侧进行冷媒分配和分割流路;从每一端来看,进口段部分扁管的插入深度超过出口段部分腔体进入进口段腔体内部,方便使用分配管等零部件;另外由于中间分割集流管的隔板表面比较平整,方便插入隔板分割流路。
4)均衡的换热温差,较好的换热效果。
5)均匀的出风温度,舒适感较好。
6)在特殊情况下,单排换热器可做两排换热器用,使得成本较低。
7)避免使用两排换热器,降低成本。
8)容易实施的隔板;由于隔板比较平整,隔板容易插入,且降低内漏概率。
9)在作为热泵使用时,结霜点均衡分布,延长结霜时间,减短化霜时间。传统热泵在结霜时,容易集中扁管的一端。本发明中,可将冷媒分割为两个不同流动方向,结霜情况相对于常规换热器比较均衡,可以延长结霜时间。另外,化霜从两个方向同时开始化霜,减短了化霜时间。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发明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Claims (32)

1.一种热泵系统,所述热泵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换向阀,其配置成当热泵系统运行制热模式时使得冷媒在闭合的管路中以第一方向流动,和当热泵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使得冷媒在闭合的管路中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流动;
压缩机;
至少一个室内换热器;
至少一个室外换热器,
至少一个节流装置,其布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的闭合管路内,且配置成减小所述冷媒的压力;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
所述室外换热器具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工作模式,
第一种工作模式是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都作为蒸发器运行,
第二种工作模式是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中的至少一个独立的流路通过引入高温冷媒至少部分地用于执行除霜,而剩余的独立流路作为蒸发器运行;
第三种工作模式是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都作为冷凝器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中,所述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中始终有一个流路执行除霜,而剩余的流路作为蒸发器运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两个独立的流路且具有至少两个进口和至少两个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在其两端处设置的另外的换向阀,用于连接热泵系统内的不同的管路到相应的进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外的换向阀是四通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每两个进口或出口管通过一个阀门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合的管路包括至少两个支路,所述至少两个支路中的一个支路在除霜时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内的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中的至少一个流路连接以在制热模式或除霜模式中使用,而所述至少两个支路中的剩余的支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内的至少两个独立的流路中的其余流路连接以在制热模式中使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支路通过阀门控制,且其的一端连接在压缩机后的冷媒管路上,而另一端连接在节流装置后的冷媒管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支路通过四通阀、单向阀或电磁阀或它们中的任意组合来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和/或室外换热器包括两排换热器,每排换热器具有一个独立的流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和/或室外换热器为具有两个独立流路的单排换热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排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多个扁管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连通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每个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体和第二集流管的第一腔体分别设置在换热器的最外端,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腔体和第二集流管的第二腔体紧邻各自的第一腔体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一腔体分别通过所述扁管连通以形成各自独立的流路;或者
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所述第二腔体分别通过所述扁管连通以形成各自独立的流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管中的第一扁管组件的一端插入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体中,而另一端插入到第二集流管的第二腔体中;而所述扁管中的第二扁管组件的一端插入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腔体中,而另一端插入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腔体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扁管组件和第二扁管组件间隔地设置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相邻的第一扁管组件或第二扁管组件的间隔相同或不同,以及第一扁管组件和第二扁管组件所包括的扁管的数量相同或不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扁管组件和第二扁管组件的长度相等。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扁管至少包括并排设置的沿着所述扁管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管中的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在其两端处具有不同的长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管内的所述第一流道在一端处插入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体内,而在另一端处所述第一流道插入到第二集流管的第二腔体内;而所述扁管内的所述第二流道在一端处插入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腔体内,而在另一端处所述第二流道插入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腔体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分别包括多个沿着所述扁管长度方向延伸的冷媒通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的冷媒通道数目相同或者不同。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的多个冷媒通道长度相同。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沿着扁管高度方向并排设置。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沿着扁管宽度方向并排设置。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管的端部通过斜切而设置有斜面,且所述扁管内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位于同一集流管的不同的腔体内。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斜面的顶端抵靠在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第一腔体的内壁上。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管的端部具有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通过斜切而设置有向所述第二侧倾斜的斜面,在第一侧的外缘处的斜面的顶端抵靠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第二腔体的内壁或其中的隔板,或第二侧的扁管的顶端抵靠第一集流管或第二集流管的第一腔体的内壁。
2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沿着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每一个隔成具有所述至少两个腔体,所述第一隔板上设有多个供所述扁管穿过的槽,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每一个是一体式的或由多个部件装配而成。
2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第二隔板将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第一腔体分隔成多个子腔体,且至少一个子腔体与进口管连通。
3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第一腔体内设置有冷媒分配部件。
3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的第一腔体连接有至少两个进口管。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换热器中设置有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用于相同或不同的流体的独立流路。
CN201410006126.XA 2014-01-06 2014-01-06 热泵系统 Active CN1037431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06126.XA CN103743156B (zh) 2014-01-06 2014-01-06 热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06126.XA CN103743156B (zh) 2014-01-06 2014-01-06 热泵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43156A CN103743156A (zh) 2014-04-23
CN103743156B true CN103743156B (zh) 2016-08-17

Family

ID=50500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06126.XA Active CN103743156B (zh) 2014-01-06 2014-01-06 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431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4082B (zh) * 2014-05-12 2017-01-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6679209A (zh) 2015-11-10 2017-05-17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CN108362027B (zh) 2018-01-17 2020-01-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E102019203292B4 (de) * 2019-03-12 2021-04-22 Audi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Kälteanlage für ein Fahrzeug mit einem eine Wärmepumpenfunktion aufweisenden Kältemittelkreislauf
CN112026475A (zh) * 2020-07-29 2020-12-04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64256U (zh) * 1973-10-16 1975-06-11
JPS62255762A (ja) * 1986-04-30 1987-11-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US5598887A (en) * 1993-10-14 1997-02-04 Sanden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s
US6244057B1 (en) * 1998-09-08 2001-06-12 Hitachi, Ltd. Air conditioner
CN1250926C (zh) * 2001-07-02 2006-04-1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CN1981165A (zh) * 2004-07-01 2007-06-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及空调装置
CN101280975A (zh) * 2004-09-22 2008-10-08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式制冷剂循环装置
CN201331214Y (zh) * 2009-01-05 2009-10-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型空调系统
CN202109592U (zh) * 2011-06-20 2012-0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系统
CN102460038A (zh) * 2009-06-18 2012-05-16 特灵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存储制冷剂的阀和过冷器
CN102840629A (zh) * 2011-06-20 2012-1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系统
CN102914077A (zh) * 2012-11-13 2013-02-06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风冷热泵循环系统及其制热、制冷方法
CN202734349U (zh) * 2012-08-21 2013-02-13 王陵飞 带除霜结构的热泵
CN103201566A (zh) * 2010-11-15 2013-07-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64256U (zh) * 1973-10-16 1975-06-11
JPS62255762A (ja) * 1986-04-30 1987-11-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US5598887A (en) * 1993-10-14 1997-02-04 Sanden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s
US6244057B1 (en) * 1998-09-08 2001-06-12 Hitachi, Ltd. Air conditioner
CN1250926C (zh) * 2001-07-02 2006-04-1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CN1981165A (zh) * 2004-07-01 2007-06-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及空调装置
CN101280975A (zh) * 2004-09-22 2008-10-08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式制冷剂循环装置
CN201331214Y (zh) * 2009-01-05 2009-10-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型空调系统
CN102460038A (zh) * 2009-06-18 2012-05-16 特灵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存储制冷剂的阀和过冷器
CN103201566A (zh) * 2010-11-15 2013-07-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202109592U (zh) * 2011-06-20 2012-0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系统
CN102840629A (zh) * 2011-06-20 2012-1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空调系统
CN202734349U (zh) * 2012-08-21 2013-02-13 王陵飞 带除霜结构的热泵
CN102914077A (zh) * 2012-11-13 2013-02-06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风冷热泵循环系统及其制热、制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43156A (zh) 2014-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43156B (zh) 热泵系统
CN103807997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743158B (zh) 换热器
CN102706046B (zh) 空调
JP676807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2192386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3528308B (zh) 冰箱
CN105627432A (zh) 空调系统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N203824169U (zh) 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CN105283720A (zh) 冷冻装置的升华除霜系统以及升华除霜方法
CN107024136A (zh) 热交换器
US20040194478A1 (en) Heat pump and dehumidifying apparatus
US20170057320A1 (en) Outdoor heat exchanger
CN105605841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
CN107110546A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20130192809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same
CN103791569A (zh) 热泵式空调系统
CN103206811A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7429948A (zh) 热泵系统
CN104833152A (zh) 一种防液击空调除霜系统
CN104949318B (zh) 换热器、空调系统以及换热方法
CN106403382A (zh) 热交换器
CN103983043A (zh) 饮水机
EP2568247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8061404A (zh) 一种双向混合工质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