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28744A -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28744A
CN103728744A CN201210389392.6A CN201210389392A CN103728744A CN 103728744 A CN103728744 A CN 103728744A CN 201210389392 A CN201210389392 A CN 201210389392A CN 103728744 A CN103728744 A CN 1037287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nano
tube
nano tube
heating element
thermotropic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893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28744B (zh
Inventor
冯辰
王昱权
潜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8939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28744B/zh
Priority to TW101139386A priority patent/TWI487970B/zh
Priority to US13/874,463 priority patent/US9244294B2/en
Publication of CN103728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28744A/zh
Priority to US14/967,334 priority patent/US981092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287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287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014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hermo-optic eff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20/00Nanooptics, e.g. quantum optics or photonic cryst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1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90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 Y10S977/93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
    • Y10S977/952Displa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致显示元件,其包括:一封闭壳体,该封闭壳体包括一上基板,所述上基板为半透明结构;一第一加热元件,该第一加热元件设置在该上基板上;其中,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线以及多个碳纳米管团簇,该多个碳纳米管线相互间隔设置,该多个碳纳米管团簇设置于该多个碳纳米管线之间,且位于相邻的碳纳米管线之间的多个碳纳米管团簇相互间隔设置。

Description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致显示元件及使用该热致显示元件的热致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纸是一种比较常用的不需要背光源的显示装置。电子纸是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由于可以替代传统的纸张,在广告、报纸、图书等多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电子纸主要采用电泳显示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利用热致显示技术的电子纸。该电子纸中的透明的加热元件通常为氧化铟锡(ITO)或碳纳米管结构。ITO虽然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但ITO在潮湿的环境中各种性能均会下降,尤其是导电性及机械稳定性会下降,从而影响了电子纸中的热致显示元件的灵敏度及使用寿命,进一步影响了电子纸的灵敏度及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具有较高灵敏度及较长使用寿命的热致显示元件及显示装置。
一种热致显示元件,其包括:一封闭壳体,该封闭壳体包括一上基板及一下基板,该下基板与上基板相对设置;一第一加热元件,该第一加热元件设置在该上基板上;一第二加热元件,该第二加热元件设置在该下基板上;其中,所述上基板为半透明结构,其包括一第一表面及一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该热致显示元件进一步包括一有色材料层,该有色材料层设置于该封闭壳体内并在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的交替加热作用下通过相变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位置转换,其中,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线以及多个碳纳米管团簇,该多个碳纳米管线相互间隔设置,该多个碳纳米管团簇设置于该多个碳纳米管线之间,且位于相邻的碳纳米管线之间的多个碳纳米管团簇相互间隔设置。
一种热致显示装置,其包括: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多个第一行电极和多个第一列电极,该多个第一行电极和多个第一列电极交叉设置形成多个第一网格;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包括多个第二行电极和多个第二列电极,该多个第二行电极和多个第二列电极交叉设置形成多个第二网格,所述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相对设置,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一一对应,每对对应的第一网格与第二网格构成一个显示单元;以及多个上述热致显示元件,每个热致显示元件分别对应设置于每个显色单元中,位于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之间,每个热致显示元件的第一加热元件串联在第一电极板的一第一行电极和一第一列电极之间;每个热致显示元件的第二加热元件串联在第二电极板的一第二行电极和一第二列电极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由于所述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较低的比热容,而且碳纳米管在潮湿的环境下也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机械稳定性,所以由碳纳米管组成的碳纳米管膜即使在潮湿的环境下也可以保持有较低的电阻、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机械稳定性,因此,采用碳纳米管膜作为第一加热元件可以快速加热所述有色材料,从而使得该热致显示元件及使用该热致显示元件的显示装置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热致显示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热致显示元件的侧面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用作第一加热元件的碳纳米管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团簇呈阵列排列。
图4为图3所示的碳纳米管膜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用作第一加热元件的碳纳米管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团簇交错排列。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用作第一加热元件的碳纳米管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基本一致。
图7为图6所示的碳纳米管膜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热致显示元件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提供的热致显示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热致显示装置中第一电极板与热致显示元件的第一加热元件电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热致显示装置中第二电极板与热致显示元件的第二加热元件电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热致显示元件 100,200
封闭壳体 102,202
上基板 1022,2022
第一表面 1022a
第二表面 1022b
下基板 1024,2024
侧板 1026,2026
第一加热元件 106,206
碳纳米管膜 1060,1070
碳纳米管线 1062
碳纳米管团簇 1064,1074
第二加热元件 108,208
有色材料层 110,210
第一电极 114,214
第二电极 116,216
空间 120,220
热致显示装置 40
第一电极板 42
第二电极板 44
第一表面 420
第二表面 440
第一行电极 422
第一列电极 424
第二行电极 442
第二列电极 444
第一网格 426
第二网格 446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热致显示元件100,该热致显示元件100包括一封闭壳体102,该封闭壳体102包括一上基板1022及一下基板1024;该封闭壳体102包括一空间120,该空间120位于上基板1022和下基板1024之间;一有色材料层110,该有色材料层110设置于空间120内,并与该下基板1024接触,该有色材料层110为固体有色材料,其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相变变成气态;一第一加热元件106,该第一加热元件106设置于上基板1022;一第二加热元件108,该第二加热元件108设置于下基板1024;第一加热元件106和第二加热元件108均用于加热有色材料层110。该热致显示元件100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电极114和至少两个第二电极116。该至少两个第一电极114分别与该第一加热元件106电连接,该至少两个第二电极116分别与该第二加热元件108电连接。
所述封闭壳体102的形状不限,可以为立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圆柱体等结构。所述封闭壳体102进一步包括侧板1026,封闭壳体102由所述上基板1022、所述下基板1024和侧板1026封装形成。所述上基板1022、下基板1024或侧板1026的形状不限,可以为平面板状结构,也可以为曲面板状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封闭壳体102为一立方体结构,所述上基板1022和该下基板1024相对设置。该封闭壳体102包括四个侧板1026,该四个侧板1026设置于上基板1022和下基板1024之间。所述上基板1022、下基板1024与四个侧板1026封装形成该封闭壳体102,所述空间120由上基板1022、下基板1024和四个侧板1026围成。所述上基板1022为一半透明基板,所述上基板1022包括一第一表面1022a及一第二表面1022b,所述第二表面1022b面向于该封闭壳体102内部。所述第一表面1022a和第二表面1022b中至少一个为粗糙表面,即包括三种情况:所述第一表面1022a为一粗糙表面,所述第二表面1022b为一平面;所述第二表面1022b为一粗糙表面,所述第一表面1022a为一平面;所述第一表面1022a和第二表面1022b均为粗糙表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表面1022b为一粗糙表面,从而使该上基板1022的透光度降低,透光率大概为40%~80%左右。所述上基板的材料可以为毛玻璃(磨砂玻璃或喷砂玻璃等)或具有粗糙表面的透明高分子材料。所述透明高分子材料包括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氯丁烯(PC)或聚氯乙烯(PVC)。本实施例中,上基板1022为一单面抛毛的毛玻璃基板。所述下基板1024及四个侧板1026的材料为绝缘材料,可以为陶瓷、塑料、橡胶等。所述上基板1022和下基板1024的材料优选为耐高温的材料。
所述有色材料层110的材料为有色材料,该有色材料在常温下处于固体状态。在加热到一固定温度下,该有色材料层110发生相变变成气体状态。该有色材料层110的材料可以为易升华的固体,如碘或萘等。该有色材料层110的材料还可以为易升华有色颜料,如靛蓝,龙胆紫,品红,柠檬黄等。该有色材料层110设置于空间120内部。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106可设置于上基板1022第一表面1022a。所述第一加热元件106为一透明层状加热结构。所述第一加热元件106为一碳纳米管层状结构。所述第二加热元件108可设置于下基板1024的外表面或内表面。所述下基板1024的外表面指的是下基板1024的一个位于封闭壳体102外部的表面,所述下基板1024的内表面指的是下基板1024的一个位于封闭壳体102内部的表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元件108设置于下基板1024的外表面,通过该下基板1024向第二空间122提供热量。该第二加热元件108为一层状结构,可以透明也可以不透明。所述第二加热元件108可以为一金属层、一氧化铟锡(ITO)薄膜或一碳纳米管结构,该碳纳米管结构中的碳纳米管可以有规则、规律排列或杂乱无序排列。通过第一加热元件106与第二加热元件108的作用,所述有色材料层110在所述空间120内部交替发生气固相变于上基板1022和下基板1024之间位置转换。
所述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为一自支撑结构。所谓“自支撑结构”即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无需通过一支撑体支撑,也能保持自身特定的形状。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本实施例中,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为单层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的具体结构可以为图3至图6所示的碳纳米管膜1060、1070。
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碳纳米管膜1060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膜1060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碳纳米管线1062以及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该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与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通过范德华力相互连接。该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通过该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隔开,且位于相邻的两个碳纳米管线1062之间的碳纳米管团簇1064间隔设置。
所述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基本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相互间隔设置。优选地,该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平行且等间距设置,该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设置于同一个平面内。所述碳纳米管线的横截面可以为类椭圆形、类圆形、扁平状、或者其他形状。优选地,该碳纳米管线的横截面为类圆形。每个碳纳米管线1062的直径大于等于0.1微米,且小于等于100微米。优选地,每个碳纳米管线1062的直径大于等于5微米,且小于等于50微米。该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之间的间隔不限,优选地,相邻的碳纳米管线1062之间的间距大于0.1毫米。所述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的直径及间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优选地,该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的直径基本相等。每个碳纳米管线1062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基本沿所述第一方向X择优取向排列,即,该碳纳米管线1062中的碳纳米管沿该碳纳米管线1062的轴向择优取向排列。位于所述碳纳米管线1062的轴向上的相邻的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优选地,该多个碳纳米管的轴向基本与该碳纳米管线1062的轴向平行。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基本平行于所述碳纳米管线1062的轴向及所述碳纳米管的轴向。所以,该碳纳米管膜1060在该碳纳米管线1062的延伸方向X上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本文所指碳纳米管线的“直径”指的是碳纳米管线的“有效直径”,碳纳米管线在其横截面上的最大长度。所谓“类椭圆形”、“类圆形”分别指所述碳纳米管线的横截面接近椭圆形、接近圆形。
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在第二方向Y上间隔设置,且搭接于相邻的碳纳米管线1062之间,使得该碳纳米管膜1060具有自支撑特性,为一自支撑结构。该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在第二方向Y上间隔设置,且通过所述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区分开;并通过通过范德华力与该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连接在一起。该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在该碳纳米管膜1060中于第二方向Y上成行排列,形成一导电导热通路。优选地,位于该碳纳米管膜1060中的碳纳米管团簇1064呈阵列排布,如图4所示。可以理解,位于第二方向Y上的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可以交错排列,不成行排列,如图5所示。其中,该第二方向Y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交设置,优选地,该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设置。每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基本与与该碳纳米管团簇1064相连的碳纳米管线1062的间距相等。所以,该碳纳米管团簇1064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优选地大于0.1毫米。另外,位于相邻的碳纳米管线1062之间的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间隔设置,即,该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优选地,相邻的碳纳米管团簇1064在第一方向X上的间距大于等于1毫米。
所述碳纳米管团簇1064中的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在一起。每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中的碳纳米管的轴向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优选地,每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中的碳纳米管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X的夹角大于等于45度,且小于等于90度。本实施例中,每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中的碳纳米管的轴向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的夹角大于等于60度,且小于等于90度。因此,该碳纳米管团簇1064中碳纳米管可以交叉设置形成网状结构。
由此可见,所述碳纳米管膜1060中的碳纳米管分别形成所述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及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优选地,该碳纳米管膜1060仅由碳纳米管组成。该碳纳米管膜1060还包括多个孔隙,该多个孔隙主要是由该碳纳米管膜1060中的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及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间隔设置形成的。所以,当该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及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有规律排列时,该多个孔隙也有规律排列。如,当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64及碳纳米管线1062呈阵列排布时,该多个孔隙也会随之呈阵列排布。该碳纳米管膜1060中的碳纳米管线1062与碳纳米管团簇1064的面积之和与所述多个孔隙的面积的比值大于0,且小于等于1 : 19。也可以说,该碳纳米管膜1060中的碳纳米管与所述多个孔隙的面积比大于0,且小于等于1 : 19。优选地,该碳纳米管膜1060中的碳纳米管的面积与该多个孔隙的面积比大于0,且小于等于1 : 49。所以,该碳纳米管膜1060的透光度大于等于95%,优选地,该碳纳米管膜的透光度大于等于98%。另外,该碳纳米管膜1060中的碳纳米管线1062通过其中的碳纳米管团簇1064连接一起,从而使得该碳纳米管膜1060具有较好的强度及稳定性,不易破坏。
需要说明的是,该碳纳米管膜1060中的碳纳米管线1062及碳纳米管团簇1064的周围还存在有少量的碳纳米管,但这些碳纳米管的存在基本上不会影响该碳纳米管膜1060的性质。
该碳纳米管膜1060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初始碳纳米管膜,该初始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且沿第一方向择优取向延伸;图案化所述初始碳纳米管膜,使所述初始碳纳米管膜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形成至少一行通孔,且每行上至少有两个间隔设置的通孔;以及,采用溶剂处理所述形成有至少一行通孔的初始碳纳米管膜,使该形成有至少一行通孔的初始碳纳米管膜收缩。优选地,所述溶剂为有机溶剂,乙醇、甲醇、丙酮、二氯乙烷或氯仿等具有较高浸润性的溶剂。
请参阅图6及图7,所述碳纳米管膜1070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膜1070包括多个碳纳米管线1062及多个碳纳米管团簇1074。该碳纳米管膜1070的结构及性质与所述碳纳米管膜1060的结构及性质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每个碳纳米管团簇1074中的碳纳米管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X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优选地,每个碳纳米管团簇1074中的碳纳米管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X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30度。本实施例中,每个碳纳米管团簇1074中的碳纳米管的轴向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也基本平行于所述碳纳米管线1062的轴向。也就是说,该碳纳米管膜1070中的碳纳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该碳纳米管膜1070的制备方法与所述碳纳米管膜1060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不同在于溶剂处理步骤中采用的溶剂优选为水,具有一定浓度的水与有机溶剂的混合溶液等对所述初始碳纳米管膜具有较小界面张力的溶剂。
采用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作为第一加热元件106时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由于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主要由碳纳米管构成,碳纳米管不易被氧化而且即使在潮湿的环境下也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化学稳定性及机械稳定性,所以由碳纳米管组成的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即使在潮湿的环境下也可以保持有较低的电阻、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机械稳定性,因此第一加热元件106的寿命较长;第二,所述碳纳米管状结构的密度较小,因此该热致显示元件100的质量较轻;第三,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可以任意弯折而不被破坏,因此,该热致显示元件100可以做成柔性结构;第四,由于碳纳米管的热容较小,如该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所以由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构成的加热元件具有较快的热响应速度,可用于对物体进行快速加热,所以该热致显示元件100反应速度较快,灵敏度较高,可以快速的显示和擦拭。第五,由于所述碳纳米管膜的透光度较高,大于等于95%,甚至高于98%,所以使用该碳纳米管膜的热致显示元件具有较高的清晰度,进而使得使用该热致显示元件的热致显示装置也具有较高的清晰度。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电极114用于连接第一加热元件106和外部电路,使外部电路通过该至少两个第一电极114向第一加热元件106通入电流,从而使该第一加热元件106产生焦耳热,起到加热作用。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电极114设置于第一加热元件106的表面。所述的至少两个第一电极114可通过一导电粘结剂(图未示)设置于该第一加热元件106的表面,导电粘结剂在实现第一电极114更好地固定于第一加热元件106的表面同时,还可以使第一电极114与第一加热元件106之间保持良好的电接触。该导电粘结剂可以为银胶。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电极114由导电材料制成,其形状不限,可为导电膜、金属片或者金属引线。当该至少两个第一电极114设置于该第一加热元件106的表面时,为防止该至少两个第一电极114影响第一加热元件106的透光性,该第一电极114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且该第一电极114为线状或带状结构或者第一电极114为为透光性良好的材料。该至少两个第一电极114分别为一层导电膜。该导电膜的材料可以为金属、合金、铟锡氧化物(ITO)、锑锡氧化物(ATO)、导电银胶、导电聚合物或导电性碳纳米管等。该金属或合金材料可以为铝、铜、钨、钼、金、钛、钕、钯、铯或其任意组合的合金。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4的数量为两个,其材料为带状金属钯膜,厚度为5微米,该两个第一电极114分别设置于第一加热元件106的两端,并相互平行,且该两个第一电极114与所述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线电连接并设置在碳纳米管线相对设置的两端。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电极114分别通过电极引线(图未示)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可以理解,该第一电极114的数量可以超过两个,且为偶数个,均匀分布在第一加热元件106相对设置的两侧。
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电极116用于连接第二加热元件108和外部电路,使外部电路通过该至少两个第二电极116向第二加热元件108通入电流,从而使该第二加热元件108产生焦耳热,起到加热作用。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电极116设置于第二加热元件108的表面。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电极116的材料和第一电极114的材料相同,第二电极116和第二加热元件108之间的设置方式与第一电极114和第一加热元件106之间的设置关系相同。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电极116分别通过电极引线(图未示)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该热致显示元件100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有色材料层110设置于该封闭壳体内并在第一加热元件106和第二加热元件108的交替加热作用下通过相变于上基板1022和下基板1024之间位置转换,具体为:在非显示状态,有色材料层110位于所述下基板,由于上基板1022为一半透明结构,有色材料层110与上基板1022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无法通过上基板1022显示颜色。当通过第二加热元件108通过下基板1024向有色材料层110加热时,使该有色材料层110在一固定温度下发生相变变成气体状态,该气体状态的有色材料层110接触到上基板1022,由于上基板1022的温度较低,该气态状态的有色材料层110在上基板1022的第二表面1022b上变回固态。此时,由于上基板1022的为一半透明结构,有色材料层110形成在上基板1022的表面上之后,可以通过上基板1022显示有色材料层110的颜色,从而可以实现热致显示元件100的颜色显示。且,由于上基板1022的第二表面1022b为粗糙表面,有色材料层较易粘附于该第二表面1022b上。当热致显示元件100需要擦除颜色时,通过第一加热元件106加热上基板1022上的有色材料层110,使有色材料层110在一固定温度下发生相变变成气体状态,由于下基板1024的温度较低,该气态状态的有色材料层110在下基板1024的表面变回固态。此时,由于上基板1022为一半透明结构,有色材料层110与上基板1022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无法通过上基板1022显示颜色,从而实现了热致显示元件100的颜色擦除。因此,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和热致显示装置通过加热元件加热有色材料层,使有色材料层发生相变变成气体,该气态状态的有色材料层通过位置变换从而实现彩色显示,由于有色材料层的色彩比较丰富,因此,该热致显示元件的色彩较为丰富;而且,所述热致显示元件和热致显示装置无需带电粒子,成本较低。另外,所述热致热致显示元件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有色材料层保持一定的颜色,依然可以实现彩色显示,有利于节约能源。所述热致显示元件和热致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广告、报纸、图书等领域。
请参见图8,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热致显示元件200,该热致显示元件200包括一封闭壳体202,该封闭壳体202包括一上基板2022及一下基板2024;该封闭壳体202包括一空间220,该空间220位于上基板1022和下基板2024之间;一有色材料层210,该有色材料层210设置于空间220内,并与该下基板2024接触;一第一加热元件206设置于上基板;一第二加热元件108设置于下基板2024。该热致显示元件200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电极214和至少两个第二电极216。该至少两个第一电极214分别与该第一加热元件206电连接,该至少两个第二电极216分别与该第二加热元件208电连接。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热致显示元件200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热致显示元件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206和第二加热元件208的位置及第一电极214和第二电极216的设置方式。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206设置于上基板2022的内表面,位于空间220的内部,与有色材料层210直接接触。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电极214分别与第一加热元件206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14的数量为两个,该两个第一电极214分别位于第一加热元件206的两端,每个第一电极214与第一加热元件206相互接触。第一电极214包括一延伸部2142,该延伸部2142延伸至封闭壳体202的外部。该第一电极214的延伸部2142使该第一电极214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所述第二加热元件208设置于下基板2024的内表面,位于空间220的内部,与有色材料层210直接接触。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电极216分别与第二加热元件208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16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第二加热元件208的两端,每个第二电极216与第二加热元件208相互接触。第二电极216包括一延伸部2162,该延伸部2162延伸至封闭壳体202的外部。该第二电极216的延伸部2162使该第二电极216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热致显示元件200,由于第一加热元件206和第二加热元件208分别位于空间220的内部,可以分别直接向有色材料层210加热,热量损耗较少,且加热速度较快,使热致显示元件200的显示速度较快。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应用上述热致显示元件的热致显示装置。所述热致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热致显示元件按行列式排布形成一像素阵列;以及一驱动电路和多个电极引线,该驱动电路通过所述多个电极引线分别控制每个热致显示元件的加热元件独立工作。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将多个热致显示元件中的第一加热元件共用一第一电极板,多个热致显示元件的第二加热元件共用一个第二电极板,并通过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上的行列电极形成的寻址电路独立控制每个热致显示元件工作以实现显示效果。以下将以应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致显示元件100的热致变色显示装置为例,对本发明的热致变色显示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9,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热致显示元件100的热致显示装置40。该热致显示装置包括一第一电极板42、一第二电极板44及设置于该第一电极板42和第二电极板44之间的多个热致显示元件100。所述第一电极板42和第二电极板44相对设置。
请参见图10,所述第一电极板42为一透明基板,其包括一第一表面420。所述第一电极板42包括多个第一行电极422和多个第一列电极424,该多个第一行电极422和多个第一列电极424交叉设置于该第一电极板42的第一表面420。该多个第一行电极422和多个第一列电极424之间相互绝缘。所述多个第一行电极422之间间隔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列电极424之间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行电极422和相邻的两个第一列电极424之间形成一第一网格426。请参见图11,所述第二电极板44包括一第二表面440。所述第二电极板44的结构与第一电极板42的结构相同,其包括设置在第二电极板44的第二表面440的多个第二行电极442、多个第二列电极444和多个第二网格446。
所述第一电极板42的第一表面420和第二电极板44的第二表面440面对设置,所述第一表面420上的多个第一行电极422、多个第一列电极424和多个第一网格426与第二表面440上的多个第二行电极442、多个第二列电极444和多个第二网格446分别一一对应。每两个对应设置的第一网格426和第二网格446构成一显示单元。每个热致显示元件100设置于一个显示单元中,位于第一电极板42和第二电极板44之间,且每个热致显示元件100中的第一加热元件106串联在形成对应的第一网格426的第一行电极422与第一列电极424之间,第二加热元件108串联在形成对应的第二网格446的第二行电极442与第二列电极444之间。该多个热致显示元件100排列形成多个行和列。每个热致显示元件100对应该热致显示装置40的一个像素点。请一并参见图2,每个热致显示元件100的上基板1022位于第一电极板42的第一网格426中,并与该第一电极板42的第一表面420相互接触。由于第一加热元件106设置于上基板1022的表面,第一加热元件106设置于第一网格426中,并通过两个第一电极114分别与第一行电极422和第一列电极424电连接。该热致显示元件100的下基板1024位于与该第一网格426对应设置的第二网格446内,并与第二电极板44相互接触。由于第二加热元件108设置于下基板1024的表面,第二加热元件108设置于第一网格426中,并通过两个第二电极116分别与第二行电极442和第二列电极444电连接。所述上基板1022上的两个第一电极114分别与组成该第一网格426的一个第一行电极422和一个第一列电极424电连接。该两个第一电极114可分别通过电极引线与该第一行电极422和第一列电极424电连接。即,每一行的热致显示元件100的一个第一电极114与一个第一行电极422电连接,每一列的热致显示元件100的一个第一电极114与一个第一列电极424电连接。每个所述下基板1024上的两个第二电极116分别与组成该第二网格446的一个第二行电极442和一个第二列电极444电连接,即,每一行的热致显示元件100的一个第二电极116与一个第二行电极442电连接,每一列的热致显示元件100的一个第二电极116与一个第二列电极444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板42和第二电极板44之间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支撑结构(图未示)。该至少一支撑结构用于支撑第一电极板42和第二电极板44,使第一电极板42和第二电极板44间隔设置,从而使热致显示元件100位于第一电极板42和第二电极板44之间。该至少一支撑结构可防止第一电极板42或第二电极板44对热致显示元件产生压力,对热致显示元件100具有保护作用。具体地,该至少一支撑结构可以为设置在第一电极板42和第二电极板44之间的一边框,该至少一支撑结构与第一电极板42和第二电极板44封装形成一封闭结构,该多个热致显示元件100位于该封闭结构内。
该热致显示装置通过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上的行列电极,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实现该热致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和擦拭效果。同时,通过控制不同的行列电极的导通,实现不同像素点的显示,从而显示不同的图样或字型。通过在不同的热致显示元件中设置不同颜色的有色材料层,可以实现多个颜色的显示。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他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热致显示元件,其包括:
一封闭壳体,该封闭壳体包括一上基板及一下基板,所述上基板包括一第一表面及一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该上基板为半透明结构,所述下基板与上基板相对设置;
一第一加热元件,该第一加热元件设置于该上基板;
一第二加热元件,该第二加热元件设置于该下基板;以及
一有色材料层,该有色材料层设置于该封闭壳体内并在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的交替加热作用下通过相变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位置转换;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线以及多个碳纳米管团簇,该多个碳纳米管线相互间隔设置,该多个碳纳米管团簇设置于该多个碳纳米管线之间,且位于相邻的碳纳米管线之间的多个碳纳米管团簇相互间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膜为一自支撑结构,所述碳纳米管线与相邻的碳纳米管团簇之间通过范德华力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线沿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团簇在一第二方向上成行排列,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团簇沿该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并于一第二方向通过该多个碳纳米管线隔开且连接,其中该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线沿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团簇在一第二方向上交错排列,该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每个碳纳米管线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基本沿碳纳米管线的轴向方向延伸且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线的直径大于等于0.1微米,且小于等于100微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每个碳纳米管团簇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的轴向平行于所述多个碳纳米管线的轴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每个碳纳米管团簇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的轴向与所述多个碳纳米管线的轴向相交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分别组成所述多个碳纳米管线及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团簇,该多个碳纳米管线及该多个碳纳米管团簇分别间隔设置形成多个孔隙;该多个碳纳米管与该多个孔隙的面积比大于0,且小于等于1 : 19。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碳纳米管与该多个孔隙的面积比大于0,且小于等于1 : 49。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位于相邻的碳纳米管线之间的相邻的碳纳米管团簇之间的间距大于1毫米。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壳体进一步包括侧板,该侧板与该上基板、下基板封装形成所述封闭壳体,该封闭壳体具有一由上基板、下基板及侧板围成的空间,所述有色材料层设置在该空间内。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设置于所述下基板的内表面或外表面,所述第二加热元件为金属层、氧化铟锡薄膜或碳纳米管结构。
14.一种热致显示装置,其包括:
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多个第一行电极和多个第一列电极,该多个第一行电极和多个第一列电极交叉设置形成多个第一网格;
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包括多个第二行电极和多个第二列电极,该多个第二行电极和多个第二列电极交叉设置形成多个第二网格,所述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相对设置,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一一对应,每对对应的第一网格与第二网格构成一个显示单元;以及
多个热致显示元件,每个热致显示元件分别对应设置于每个显色单元中,位于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之间,该热致显示元件为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致显示元件,每个热致显示元件的第一加热元件串联在第一电极板的一第一行电极和一第一列电极之间;每个热致显示元件的第二加热元件串联在第二电极板的一第二行电极和一第二列电极之间。
CN201210389392.6A 2012-10-15 2012-10-15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Active CN1037287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89392.6A CN103728744B (zh) 2012-10-15 2012-10-15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TW101139386A TWI487970B (zh) 2012-10-15 2012-10-24 熱致顯示元件及熱致顯示裝置
US13/874,463 US9244294B2 (en) 2012-10-15 2013-04-30 Thermochromatic element and thermochromatic display device
US14/967,334 US9810929B2 (en) 2012-10-15 2015-12-13 Thermochromatic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89392.6A CN103728744B (zh) 2012-10-15 2012-10-15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28744A true CN103728744A (zh) 2014-04-16
CN103728744B CN103728744B (zh) 2016-12-21

Family

ID=50452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89392.6A Active CN103728744B (zh) 2012-10-15 2012-10-15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244294B2 (zh)
CN (1) CN103728744B (zh)
TW (1) TWI48797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2176A (zh) * 2015-09-02 2015-11-04 福建师范大学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CN107479216A (zh) * 2017-08-28 2017-12-15 福建师范大学 热敏变色元件、热敏变色致动器和植物保护装置
CN115113460A (zh) * 2021-03-18 2022-09-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面板装置以及投影仪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4679B (zh) * 2016-09-29 2019-12-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电子纸及其驱动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7485B1 (en) * 1997-12-15 2001-09-11 Fuji Xerox Co., Ltd. Volume-modulation coloration producing material, volume-modulation coloration producing composition, and optical element and method for optical modulation using the composition
CN101400198A (zh) * 2007-09-28 2009-04-01 清华大学 面热光源,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加热物体的方法
CN101734645A (zh) * 2008-11-14 2010-06-16 清华大学 碳纳米管膜
CN101923227A (zh) * 2010-08-25 2010-12-22 清华大学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CN102056353A (zh) * 2009-11-10 2011-05-11 清华大学 加热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47521A (ko) * 2005-11-02 2007-05-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계방출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구동방법
TWI478865B (zh) 2008-11-28 2015-04-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奈米碳管膜
TW201041218A (en) * 2009-05-08 2010-11-16 Univ Yuan Ze Fabrication of polymer grafted carbon nanotubes/polypropylene composite bipolar plates for fuel cell
CN102103276B (zh) 2009-12-18 2014-07-09 清华大学 热致变色元件及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CN102103275B (zh) * 2009-12-18 2013-09-18 清华大学 热致变色元件及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CN102103274B (zh) 2009-12-18 2012-12-19 清华大学 热致变色元件及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CN102116942B (zh) 2009-12-31 2013-02-13 清华大学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CN102116943B (zh) 2009-12-31 2013-02-13 清华大学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TWI454817B (zh) 2010-03-16 2014-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熱致變色元件及熱致變色顯示裝置
TWI598857B (zh) 2010-03-16 2017-09-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熱致變色元件及熱致變色顯示裝置
US8432602B2 (en) * 2010-06-24 2013-04-30 Tsinghua University Chromatic element and chromatic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7485B1 (en) * 1997-12-15 2001-09-11 Fuji Xerox Co., Ltd. Volume-modulation coloration producing material, volume-modulation coloration producing composition, and optical element and method for optical modulation using the composition
CN101400198A (zh) * 2007-09-28 2009-04-01 清华大学 面热光源,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加热物体的方法
CN101734645A (zh) * 2008-11-14 2010-06-16 清华大学 碳纳米管膜
CN102056353A (zh) * 2009-11-10 2011-05-11 清华大学 加热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23227A (zh) * 2010-08-25 2010-12-22 清华大学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22176A (zh) * 2015-09-02 2015-11-04 福建师范大学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CN107479216A (zh) * 2017-08-28 2017-12-15 福建师范大学 热敏变色元件、热敏变色致动器和植物保护装置
CN115113460A (zh) * 2021-03-18 2022-09-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面板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15113460B (zh) * 2021-03-18 2023-10-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面板装置以及投影仪
US11874548B2 (en) 2021-03-18 2024-01-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panel device and proj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28744B (zh) 2016-12-21
US9244294B2 (en) 2016-01-26
TW201415119A (zh) 2014-04-16
TWI487970B (zh) 2015-06-11
US20140104670A1 (en) 2014-04-17
US20160097941A1 (en) 2016-04-07
US9810929B2 (en) 2017-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6942B (zh)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CN102116943B (zh)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CN102103276B (zh) 热致变色元件及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CN101819335B (zh) 热致变色元件及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CN102103274B (zh) 热致变色元件及热致变色显示装置
US20110149373A1 (en) Thermochromatic device and thermochromatic display apparatus
US20140104668A1 (en) Thermochromatic element and thermochromatic display apparatus
CN103728744A (zh)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CN101923227B (zh)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CN103728743A (zh)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CN204347397U (zh) 一种改良型近晶相调光玻璃
CN105717713A (zh) 改良型近晶相调光玻璃
TWI454817B (zh) 熱致變色元件及熱致變色顯示裝置
US8432602B2 (en) Chromatic element and chromatic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3728742A (zh) 热致显示元件及热致显示装置
TWI443617B (zh) 熱致顯示元件及熱致顯示裝置
TWI451373B (zh) 熱致顯示元件及熱致顯示裝置
KR20200125804A (ko) 투명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스마트 윈도우 필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