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8584A -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8584A
CN103718584A CN201180072806.6A CN201180072806A CN103718584A CN 103718584 A CN103718584 A CN 103718584A CN 201180072806 A CN201180072806 A CN 201180072806A CN 103718584 A CN103718584 A CN 1037185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itter
coding matrix
receiver
unit
matri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28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健
张元涛
张翼
王轶
周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18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85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73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constraints in layer or codeword to antenna mapping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04Channel estim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该方法包括:发射机将多路数据流经预编码矩阵映射到所述发射机的多个天线,并通过所述多个天线将所述多路数据流向接收机发送,其中,所述发射机以资源块为粒度选择所述预编码矩阵。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发射机可将数据流经过预编码矩阵W向接收机发送,并以资源块RB为粒度对预编码矩阵W进行选择,以支持DM-RS解调;不需要接收机进行PMI反馈,对于不支持用户反馈或者PMI反馈不准确的场景也适用,实现了开环空复用CoMP传输。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 系统、 发射机和接收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 , 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系统、 发射机 和接收机。 背景技术
多点协作 (CoMP, Coordinated Mult-Point) 技术是下一代无线通信 系统高级长期演进方案(LTE-A, 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所研究 的一项重要内容, CoMP技术利用多小区联合传输, 可以增强分集效果, 或者抑制小区间干扰, 从而提高系统性能。
当前 CoMP技术主要关注闭环(有预编码矩阵索引 PMI反馈)传输 领域, 其传输技术可包括联合处理 (JP: Joint Processing ) 和合作调度 / 波束赋形 (CS/CB, Coordination Scheduling/Beamforming ) , 以下针对联 合处理 JP进行说明。
图 1是以两小区间的 CoMP为例的 JP传输的示意图。 如图 1所示, Txl、 Τχ2分别代表基站 1和基站 2, 此处基站表示可进行 CoMP操作的 各类发射机, 如 eNB、 远端无线头 RRH等, 基站配置 N,根发射天线, Rx 表示用户接收机, 配置 根接收天线。基站 1、基站 2与用户间的多输入 多输出(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信道矩阵分别表示为 、 H2 , 均为 x N,维矩阵。 X表示发送给用户的 路数据流, 基站 1、 基站 2 分别使用 维预编码矩阵 ^、 将 X映射到自身的多根天线上进行 发送。 其中, Nr、 Nt、 Z取正整数, 且 ≤N。 用户端接收到的向量符号 y nJlii.¾ K¾ y = H1W1x + H2W2x + n , 其中 n表示噪声向量。
为保证 CoMP传输性能, 用户端需要根据当前信道状态进行预编码 矩阵索引 (PMI: Precoding Matrix Index) 反馈, 为基站端选择预编码矩 阵^、 提供建议。
但是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上述技术的缺陷在于: 当网 络端出于所能承受的反馈负担考虑, 对反馈总量有限制, 如当前不允许 用户进行反馈; 或者网络端允许反馈, 但用户反馈的 PMI不能够准确反 映当前信道状态, 如用户高速运动情形, 这都将对闭环 CoMP传输性能 造成负面影响。
应该注意, 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 完整的说明, 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 不 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 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系统、 发射机和 接收机, 发射机可将数据流经过矩阵 ί/、矩阵 D、 以及预编码矩阵 向接 收机发送, 并以资源块 RB为粒度对预编码矩阵 进行选择, 不需要接收 机进行 PMI反馈, 对于不允许用户反馈或者 PMI反馈不准确的场景也适 用, 实现了开环空复用 CoMP传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该方法用于 开环空复用的多点协作传输, 该方法包括: 发射机将多路数据流通过预 编码矩阵映射到该发射机的多个天线, 并通过该多个天线将该多路数据 流向接收机发送, 其中, 该发射机以资源块为粒度选择该预编码矩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该方法 包括: 接收机接收一个以上的发射机发送的数据流; 该接收机利用解调 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 以获得等效信道; 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 或者 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以及相位旋转矩阵和酉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流进行 解调, 以获得该数据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射机, 该发射机包括: 选择单元, 该选择单元以资源块为粒度选择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预编 码单元, 该预编码单元用于将多路数据流经预编码矩阵映射到该发射机 的多个天线; 多个天线, 该多个天线用于将该多路数据流向接收机发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机, 该接收机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 该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一个以上的发射机发送的 数据流; 信道估计单元, 该信道估计单元用于利用解调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 计, 以获得等效信道;
解调单元, 该解调单元用于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 或者利用获得的 等效信道以及相位旋转矩阵和酉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流进行解调, 以获 得该数据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 该系统 包括:
一个以上发射机, 每个发射机包括: 以资源块为粒度选择所使用的 预编码矩阵的选择单元; 将多路数据流经该选择单元选择的预编码矩阵 映射到该发射机的多个天线的预编码单元; 将该多路数据流向接收机发 送的多个天线;
接收机, 该接收机包括: 接收一个以上的发射机发送的数据流的接 收单元; 利用解调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 以获得等效信道的信道估计 单元; 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对接收到的数据流进行解调, 以获得该数据 流的解调单元。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 其中 当在发射机中执行该程序时, 该程序使得计算机在该发射机中执行上述 数据传输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 的存储介质, 其中该计算机可读程序使得计算机在发射机中执行上述数 据传输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 其中 当在接收机中执行该程序时, 该程序使得计算机在该接收机中执行上述 数据传输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 的存储介质, 其中该计算机可读程序使得计算机在该接收机中执行上述 数据传输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发射机可将数据流经过矩阵 ί/、 矩 阵 D、 以及预编码矩阵 向接收机发送, 并以资源块 RB为粒度对预编码 矩阵 进行选择, 以支持 DM-RS解调; 不需要接收机进行 PMI反馈, 对 于不支持用户反馈或者 PMI 反馈不准确的场景也适用, 实现了开环空复 用 CoMP传输。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 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 指明 了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 应该理解,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范 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 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 本发 明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 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 /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 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 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 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 术语 "包括 /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 整件、 歩骤或 组件的存在, 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 整件、 歩骤或组件的 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 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在附图中:
图 1是以两小区间的 CoMP为例的 JP传输的示意图;
图 2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 3是本发明实施例 2的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 4是本发明实施例 3的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 5是本发明实施例 4的发射机的构成示意图;
图 6是本发明实施例 5的发射机的构成示意图;
图 7是本发明实施例 6的接收机的构成示意图;
图 8是本发明实施例 7的传输系统的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这些实施方式只 是示例性的, 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 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和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 LTE-A系统的开 环空复用 CoMP传输为例进行说明, 但可以理解,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 系统, 对于涉及数据传输的其他系统均适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考虑到开环传输 不需要用户进行 PMI反馈, 其更适用于不支持用户反馈或者 PMI反馈不 准确的场景, 因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环空复用 CoMP传输方 法、 系统及其发射机和接收机。
在本实施例中,为保持与 LTE标准的兼容性,在 Rel. 8的大延迟 (large delay)循环延迟分集(CDD, Cyclic Delay Diversity)框架基础上构造开环 CoMP传输。
首先对 Rel.8中的大延迟 CDD进行说明。 大延迟 CDD是用于单用 户多输入多输出 (SU-MIMO)开环空复用传输的一种方法, 无需 PMI反 馈, 其典型收发关系如下式所示: y = WDUx。 与先前 CoMP场景中单个 基站的操作类似, X表示发送给用户的多路数据流, WDU则可以整体地 看做为一个预编码矩阵, 用于将数据流映射到天线发射, 由于是开环空 复用传输, 基站端可以以资源单元 (RE: Resource Element) 为粒度来调 整 WD, 即按照每个 RE调整矩阵^、 D , 其中矩阵^、 D可按照标准中 所定义的方式进行选择, 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在采用大延迟的 CDD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开环 CoMP传输, 基于 CoMP传输中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 ) 的解调考虑, 将预编码矩阵按照资源块 RB的粒度进行调整, 以便于 DM-RS解调。 下 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 2是本发明实施例 1的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如图 2所示, 该方 法包括:
歩骤 201, 发射机将多路数据流经过预编码矩阵 W映射到该发射机 的多个天线;
在本实施例中, 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 该预编码矩阵 W可按照 资源块 RB为粒度进行选择,即可逐 RB地对资源块进行调整,以支持 CoMP 传输中的 DM-RS解调;
其中, 该多路数据流可为经过调制和速率匹配等处理后的数据流, 该调制和速率匹配等处理过程与现有技术类似, 此处不再赘述。
歩骤 202, 该发射机通过该多个天线将该多路数据流向接收机发送; 其中, 该数据流经预编码矩阵 w进行预编码后, 以向量符号的形式向主 收机发送。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 在开环空复用 CoMP传输中, 按照资源块 RB白 粒度调整预编码矩阵, 以支持 DM-RS解调, 不需要接收机进行 PMI反馈 对于不支持用户反馈或者 PMI反馈不准确的场景也适用。
在本实施例中,在将该多路数据流经预编码矩阵 W进行预编码之前 该方法还可包括歩骤:将该多路数据流进行预处理,即首先通过酉矩阵 U 以使得每路数据流经历类似的信道条件,然后通过相位旋转矩阵 D, 以' 得频率分集。 其中, 该歩骤为可选歩骤。
以下将酉矩阵称为矩阵 U, 将相位旋转矩阵称为矩阵 D。
在本实施例中, 该矩阵 D仍可按照资源单元 RE的粒度进行调整, 充分发掘利用频率分集, 小的粒度能够更好的利用频率分集所带来的 ί 益; 该矩阵 U可预先确定; 并且发射机和接收机均预先获知上述矩阵 U 并且预先获知矩阵 D、 以及预编码矩阵 W的选择规则。
另外, 在歩骤 201 中, 可采用现有的任意一种技术将多路数据流 [¾ 射到该发射机的多个天线, 下面以两路数据流, 即 L =l、 4根发射天线 且经过矩阵 U、 矩阵 D和预编码矩阵 W传输为例进行说明。
若 X = [Xl,x2 表示所要发送给接收机的两路数据流, 则可按照标准 4 矩阵 U和 D ,其中 表示 RE索弓 I
预编码矩阵 W在 4天线、 层数目为 2的码书中选择, 例如可以在码书中 预先指定 N个可用预编码矩阵, N 16, 然后 W逐 RB地在这 N个预编 码矩阵中循环进行选择, 或者对于每个 RB, 在 4天线、 层数目为 2码书 的 16个预编码矩阵中随机选择一个\¥。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 基于 CDD框 架, 发射机可将数据流经过矩阵 U、矩阵 D、 以及预编码矩阵 W向接收机 发送, 并以资源块 RB为粒度对预编码矩阵 W进行选择, 以支持 DM-RS解 调, 不需要接收机进行 PMI反馈, 对于不支持用户反馈或者 PMI反馈不 准确的场景也适用, 实现了开环空复用 CoMP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 在采用 DM-RS解调时, 该方法还可包括: 该发射机 可将解调参考信号 (DM-RS )经过该预编码矩阵 W向接收机发送, 以便接 收机根据该 DM-RS进行信道估计, 以获得等效信道, 使得该接收机根据 该等效信道, 以及矩阵0、 矩阵 U对发射机发送的数据流, 即向量符号进 行解调恢复, 以获得该数据流。 其中, 该 DM-RS 可与多路数据流同时映 射到天线, 通过天线向接收机发送。
在本实施例中, 在歩骤 201之前, 该方法还可包括歩骤:
该发射机接收该接收机反馈的原 SU-MIM0信道质量指示符和信道质 量指示符的变化量 Δί¾/,并根据该变化量 Δί¾/和原 su-MiMo信道质量指 示符 C¾/获得当前开环 CoMP的信道质量指示符 C¾/' ;其中,可通过将 C¾/ 加上该 来获得 CQI' ;
然后, 根据当前的信道质量指示符 C¾/ '对多路数据流进行处理, 并 将处理后的多路数据流送入预编码矩阵 W ; 其中, 对根据当前的信道质 量指示符 C¾/ '对多路数据流进行处理可包括对该多路数据流进行编码调 制方式选择、 速率匹配等, 与现有技术类似, 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 若在将该多路数据流送入预编码矩阵 W之前还经过 矩阵 U和矩阵 D进行预处理的情况下, 该发射机根据当前的信道质量指 示符 C¾/ '对多路数据流进行处理, 并将处理后的多路数据流先送入矩阵 U, 然后经过矩阵 D送入该预编码矩阵 W。
在本实施例中, 该发射机可按照预定的方式逐 RB地选择预编码矩阵 w。 其中,
对于同一个资源块 RB, 该发射机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W与其他发射机 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相同、 或者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 该发射机可逐 RB地、 按照预定的顺序循环地选择 该预编码矩阵 W, 每次循环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与该发射机的天 线端口数量有关, 小于等于码书中可用预编码阵数目。 在这种情况下, 可预先选择预定数量的预编码矩阵, 然后可按照预定的顺序循环使用该 预编码矩阵。
例如, 在该发射机的天线端口的数量为 2 时, 每次循环使用的预编 码矩阵 W的数量可以为 2个或 3个。
在本实施例中, 因为采用空复用, 因此层的数量 (等于数据流的数 量)总是大于 1, 这样, 在标准中规定 2天线时可供选择的预编码矩阵一 共有 3个。 其中, 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W可为标准中规定的 2天线码书 ( Codebook) 对应的 3个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 2个或者 3个; 该 2天线 码书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如表 1所示,对应层的数量 " =2的情况。若选择其 中的 2个矩阵, 则该 2个矩阵可形成一次循环; 若选择其中的 3个矩阵, 则以 3个矩阵形成一次循环。
表 1
例如, 在该发射机的天线端口 (port ) 的数量为 4时, 每次循环使 用的预编码矩阵 W的数量可以为 1到 16之间的任意值,如每次循环逐 RB 地、 按照预定的 W^ W^ ^ W A^ W;)的顺序选择预编码矩阵。 例如, 在本 实施例中, 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W为标准中规定的 4天线码书对应的 16 个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 4个、 或者仅取 4天线码书对应的 16个预编码矩 阵中的最后 4个预编码矩阵, 即码书索引 12-15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 如表 2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 可通过表 2先获得相应的向量 u, 然后通过 u来获得预编码矩阵, 该预编码矩阵的获得与现有技术类似, 此处不再详 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该发射机每个循环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与其他 发射机所选择的预编码矩阵相同, 但是选择预编码矩阵的顺序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 表 2
在选择预编码矩阵的顺序不同的情况下,例如,该发射机可逐 RB地、 按照与其他发射机选择预编码矩阵的顺序相反的顺序, 即其他发射机选 择预编码矩阵的逆序循环地选择该预编码矩阵 W ; 例如, 每次循环其他 发射机选择预编码矩阵的顺序依次为 wp w2, w3, w4, 则该发射机选择预编 码矩阵的顺序为该其他发射机的逆序, 即 W4 , W3 , W2 , 。
此外, 该发射机还可与其他发射机一起, 按照循环移位的方式来选 择预编码矩阵的顺序, 仍以 4个矩阵 ^,^,^,^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 该发射机为发射机 1, 另外还有 4个发射机, 分别为发射机 2、 发射机 3、 发射机 4和发射机 5。若按照循环移位的方式来排序该预编码矩阵的顺序, 则发射机 1 的顺序为 发 射机 3的顺序为 W^W^WpW ,发射机 4的顺序为 λ^,λ^,λ^,λ^ ,发射机 5 的顺序为 WPW2,W3,W4。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该发射机还可逐 RB地、 任意选择所使用的预编 码矩阵 W。 例如, 在天线端口数量为 4时, 该发射机可逐 RB地、 从表 2 中每次任意选择一个预编码矩阵 W。 而其他的发射机选择预编码矩阵的 顺序仍可依次为 wp w2, w3, w4
在本实施例中, 该发射机可按照 RE的粒度选择该矩阵 D。
在本实施例中, 该矩阵 U可预先确定, 并且固定不变。 例如, 可使 用标准中规定的矩阵, 按照层的数量, 即数据流的数量选择矩阵 U和矩 阵 D, 如表 3所示。 在表 3中, 表示 RE索引。
表 3
图 3是本发明实施例 2的数据传输的方法流程图。 如图 3所示, 该 方法包括:
歩骤 301, 接收机接收一个以上的发射机发送的数据流;
其中, 该数据流为经过预编码后的向量符号。
歩骤 302, 该接收机利用解调参考信号 (DM-RS ) 进行信道估计, 以 获得等效信道;
其中,该一个发射机可将 DM-RS经过各自的预编码矩阵 W进行发送, 该接收机接收到该 DM-RS后可以估计出一定密度 RE上的等效信道, 进而 通过插值算法获得每个 RE上的等效信道。
歩骤 303,该接收机可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或者利用获得的等效信 道以及矩阵 D和矩阵 U对接收到的数据流进行解调, 以获得该数据流; 其中,在发射机将多路数据流经预编码矩阵 W映射到其天线的情况, 该发射机获得的等效信道后, 可利用现有的 MIM0检测技术对发射机发送 的数据流进行解调恢复, 以获得该数据流;
在该发射机将该多路数据流经矩阵 U、 矩阵 D和预编码矩阵 W映射 到其天线的情况, 该接收机获得等效信道、 以及矩阵 D和矩阵 U后, 可利 用现有的 MIM0检测技术对发射机发送的数据流进行解调恢复, 以获得该 数据流。
此外,该方法还包括:该接收机将原 SU-MIM0信道质量指示符 C¾/以 及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变化量 Ace/反馈给发射机。 这样获得上述信息后, 可根据上述信息获得当前开环 CoMP传输的信道质量指示符 C¾/', 并利用 该 c¾/ '进行调制编码方式选择、 速率匹配等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 接收机基于 CSI-RS信道估计, 在假设 SU-MIM0传输 条件下, 获得 CQ/, 在假设开环 CoMP传输条件下, 获得 C¾/', 计算差值 ACQI = CQI '- CQI,并査找事先为 制订的映射表格,对 进行量化, SU-MIMO eg/的量化过程与现有标准相同, 然后将量化后 Δί¾/连同 su-MiMo的 c¾/反馈给发射机。 Ace/的反馈使得发射机能够为开环 C0MP 传输选择更加准确的传输参数, 如调制编码方式、 速率匹配等, 从而能 够更加充分地发挥 CoMP传输的性能优势。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 通过开环空复用 CoMP传输, 接收机不需要进行 PMI反馈,该方法对于不支持用户反馈或者 PMI反馈不准确的场景也适用。
图 4是本发明实施例 3的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 以 发射机根据接收机反馈的 Δί¾/和 C¾/获得 C¾/ ',并利用该 C¾/ '对数据流 进行编码调制方式选择和速率匹配等处理后通过矩阵 U和矩阵 D, 然后 经预编码矩阵 W映射到自身天线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 一个接收机 接 收多个发射机发送的多路数据流。 发射机的数量为 w个, 每个发射机 7:配 置的天线数量均为 N,个, 该接收机配置的天线数量为 N个,第 个发射机 7:与接收机 间的 MIM0信道矩阵表示为 H,,其中 = 1,2, …, n,为 Nr x Nt 维矩阵。 每个发射机 7:发送给接收机 的数据流为 Z路数据流。 预编码矩 阵 ^为 >< £维矩阵; 矩阵 D和矩阵 U均为 Ζ χ Ζ矩阵。 其中, 接收机的天 线数量 N大于等于 2, 小于等于接收机天线数量 N。 N Nt、 和 n 取正整数。
发射端:
歩骤 401, 多个发射机中的每个发射机接收接收机反馈的原 MIM0攒 书条件下的信道质量指示符 CQI和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变化量
歩骤 402,该多个发射机根据该变化量 Δί¾/和原 MIM0传输条件下的 信道质量指示符 ce/获得当前的信道质量指示符 c¾/';
其中, 可通过将 加上该 Δί¾/来获得 CQI'
歩骤 403, 根据当前的信道质量指示符 C¾/ '对多路数据流进行处理; 其中, 该处理可包括对该多路数据流进行传输参数选择, 如编码调 制方式选择和速率匹配等, 将该多路数据流处理后, 该数据流为向量符 号。
歩骤 404, 将处理后的多路数据流 c依次经矩阵 U、 矩阵 D, 并经预 编码矩阵 W进行预编码后映射到自身的多个天线;
在本实施例中, w个发射机中的每个发射机依次使用矩阵 U、矩阵 D, 并经预编码矩阵 W, 将 Z路数据流 c映射到自身的 个天线;
其中, 该多路数据流经矩阵 U和矩阵 D所作的处理如实施例 1所述, 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 每个发射机以资源块 RB为粒度选择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W , 并且选择该预编码矩阵 W的规则与实施例 1中类似;
该矩阵 D仍可按照资源单元 RE的粒度进行调整, 该矩阵 U可预先确 定, 如表 3所示。
歩骤 405, 每个发射机通过自身的多个天线将该多路数据流 X向接收 机发送;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发射机通过自身的 N,个天线将该 路数据流 X向 接收机发送; 其中, 该数据流 C经预编码矩阵 ^进行预编码后, 以向量符 号的形式向接收机 W发送。
歩骤 406, 每个发射机还将解调参考信号 (DM-RS ) 经过自身的预编 码矩阵 向接收机 发送;
其中, 可将该解调参考信号与数据流通过天线同时向接收机 发送。 按収稱:
歩骤 407, 该接收机 接 1 :水发射机发送的多路数据流 X和解调: 考信号 (DM-RS);
在本实施例中, 该接收机 可接 t 水发射机同时发送的 Z路数据流
X和 -RS, 其中, 接收到的向量符号可以表示为
在公式 (1) 中, 《表示噪声向量。
歩骤 408, 该接收机 利用获得的 DM-RS进行信道估计, 以获得等效 信道;
其中, 该接收机 可以估计出一定密度 RE上的等效信道, 进而通过 插值算法获得每个 RE上的等效信道, 即 t , ; 此外, 也可采用现有的其他算法获得该等效信道, 此处不再赘述。 歩骤 409, 该接收机 可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 以及矩阵 D和 U对接 收到的 L路数据流 X进行解调恢复;
在本实施例中, 矩阵 D可根据 RE来确定, 矩阵 U预先获知, 这样接 收机 可获得 {j(H,^) [^, 在获得 {j(H,^) [^后, 可利用现有的 MIM0 检测技术对公式 (1) 中的数据流, 即发送向量 X进行解调恢复;
例如, 对于最小均方误差 (MMSE,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的 接收机, 对公式 (1) 中的发送符号 X的; I下: 令 ^= ( ) ^^}, 公式 (1) 中的收发关系可表示为: y = Hex + n (2) 在获知 后, 该接收机可自行构造接收矩阵, 例如接收矩阵为:
Rn =[Η" Η +σ Ι Η (3) 所要解调恢复的向量符号为 i = Rffy (4) 这样, 该接收机可根据获得的^ = £(H^ ) [/ 获得接收矩阵 然后根据该接收矩阵 ^和接收的数据流,即符号向量 J对数据流 X进行解 调恢复。
此外, 该方法还可包括歩骤: 接收机将原 SU-MIM0信道质量指示符 CQI以及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变化量 Δί¾/反馈给发射机。 这样获得上述信 息后, 可根据上述信息获得当前开环 CoMP传输的信道质量指示符 C¾/', 并利用该 C¾/ '进行调制编码方式选择、 速率匹配等处理。 具体的获得信 道质量指示符的变化量 Δί¾/的方式如实施例 3所述, 此处不再赘述。 并 且该歩骤可在歩骤 407、 408或 409之前或之后执行, 可根据实际需要来 确定。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在歩骤 404中, 每个发射机还可将处理后的多 路数据流直接送入预编码矩阵 进行预编码, 然后经天线发送到接收机。 这样, 在歩骤 407中, 该接收机 可接收《个发射机同时发送的 Ζ路数据 流 c -RS, 其中, 接收到的向量符号可以表示为:
在歩骤 408中, 该接收机 利用获得的 DM-RS进行信道估计, 以获 得等效信道; 其中, 该接收机 可以估计出一定密度 RE上的等效信道, 进而通过插值算法获得每个 RE上的等效信道, 即 ^H, 。 在歩骤 409中,该接收机 可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对接收到的 路数 据流 c进行解调恢复; 在本实施例中, 在接收机 w获得等效信道 后, 可利用现有的
MIM0检测技术对公式 (5 ) 中的数据流, 即发送向量 X进行解调恢复; 例如, 对于最小均方误差 (MMSE,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 的 接收机, 对公式 (5 ) 中的发送符号 X的检测如下:
He =∑H,^ , 公式 (5 ) 中的收发关系可表示为: y = Hex + n ( 6 ) 在获知 后, 该接收机可自行构造接收矩阵, 例如接收矩阵为:
所要解调恢复的向量符号为 i = R"y ( 8 )
这样, 该接收机可根据获得的 获得接收矩阵 W", 然后根据该接收 矩阵 和接收的数据流, 即符号向量 J对数据流 X进行解调恢复。在上式 中, σ表示噪声方差, 该接收机已知。
下面以发射机的数量 w=2个,每个发射机 7配置的天线数量均为 =4 个, 该接收机 配置的天线数量为 N =2个, 第 个发射机 7:与接收机 间 的 MIM0信道矩阵表示为 H,,为 2 x 4维矩阵。每个发射机 7;发送给接收机 的数据流为 Z路数据流。预编码矩阵 为 4 χ Ζ维矩阵; 矩阵 D和矩阵 U均 为 X 矩阵; 其中 ζ' = 1、 2 , L :2。
在这种情况下, 在歩骤 401中, 2个发射机依次使用矩阵 U、 矩阵 D 和自身的预编码矩阵 ^和 JV2, 将 2路数据流 c映射到自身的 4个天线; 其中,每个发射机以资源块 RB为粒度选择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和 w2 , 并且选择该预编码矩阵 ^和 的规则有多种, 如实施例 1中所述; 例如, 在本实施例中, 具体采用如下方式选择预编码矩阵: 第一种方式:
2个发射机均逐 RB地、 按照预定的顺序循环地选择该预编码矩阵 ^ 和 ^, 每次循环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为 4。
例如, 该 4个预编码矩阵依次为 ^① 、 (2) 、 ^ (3) 、 (4)。 对于同一个 RB,该 2个发射机所选择的预编码矩阵可相同也可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 例如, 其中 1个发射机按照 ^① 、 ^ (2) 、 W (3) 、 W (.A) 的顺序循环地选择预编码矩阵 ^, 而另一个发射机按照该 1 个发射机的 逆序,即按照 ^ (4) , W (3) , W (2) , W (1)的顺序循环地选择预编码矩阵 ^。 但不限于这种方式, 还可采用其他方式选择。
上述 4个预编码矩阵可从 4天线码书所规定的 16个预编码矩阵中随 机选择, 也可以选择该 16个预编码矩阵的最后 4个, 如表 2所示。 第二种方式:
2个发射机中的一个发射机逐 RB地、 按照预定的顺序循环地选择该 预编码矩阵 ^, 另一个发射机随机选择该预编码矩阵 ^, 每次循环所使 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为 4。
对于同一个 RB,该 2个发射机所选择的预编码矩阵可相同也可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 例如, 其中 1个发射机按照 ^① 、 ^ (2) 、 W (3) 、 W (.A) 的顺序循环地选择预编码矩阵 ^, 例如, 该 4个预编码矩阵可从 4天线 码书所规定的 16个预编码矩阵中随机选择, 也可以选择该 16个预编码 矩阵的最后 4个, 如表 2所示。 而另一个发射机在每个循环任意地选择 预编码矩阵 ^, 例如, 每个循环所使用的 4个预编码矩阵可从 4天线码 书所规定的 16个预编码矩阵中随机选择。
另外, 在歩骤 401中, 该 2个发射机使用的矩阵 D、 U相同, 该矩阵 D仍可按照资源单元 RE的粒度进行调整, 该矩阵 U可预先确定, 如根据 表 3确定。
对于歩骤 402-406, 相当于 = 2的情况, 处理过程与上述类似, 此处 不再赘述。
以上是以发射机的数量《=2 个, 每个发射机 7:配置的天线数量均为 个, 该接收机配置的天线数量为 N =2个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是对于 发射机配置的天线数量均为 Λ^ =2 个, 该接收机配置的天线数量为 N =2 个的情况与上述类似, 此处不再赘述。
对于发射机 7:配置的天线数量 〉4个的情况, 例如, 对于 8根天线
1、 2、 …、 8, 可以将相邻每两根天线映射为一根新的等效天线, 从而将 8根天线转化为 4个天线端口,这样,就可以按照 4个天线的情况来处理。 相应地也有其他的映射方式, 不一一列举。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 基于 CDD框架, 发射机可将数据流经过矩阵 U、 矩阵 D、 以及预编码矩阵 W向接收机发送, 并以资源块 RB为粒度对预编 码矩阵 W进行选择, 以支持 DM-RS解调, 不需要接收机进行 PMI反馈, 对于不支持用户反馈或者 PMI 反馈不准确的场景也适用, 实现了开环空 复用 CoMP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射机和接收机, 如下面的实施例 3至 实施例 4所述。 由于该发射机和接收机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基于发射 机和接收机的数据传输方法相似, 因此该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实施可以参 见方法的实施, 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 5是本发明实施例 4的发射机的构成示意图。 如图 5所示, 该发 射机包括: 选择单元 501、 预编码单元 502和多个天线 503 ; 其中,
选择单元 501, 以资源块 RB为粒度选择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W; 预 编码单元 502, 用于, 将多路数据流 c经选择单元 501选择的预编码矩阵 进行预编码映射到发射机的多个天线 503 ;多个天线 503用于将多路数据 流 c向接收机发送。
在本实施例中, 选择单元 51可按照预定的方式来选择预编码矩阵, 如实施例 1、 3所述, 以下举例说明。
例如, 对于同一个资源块, 选择单元 501选择的预编码矩阵 W与其 他发射机选择的预编码矩阵相同或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 选择单元 501按照预定的顺序循环地选择所述预 编码矩阵 W,每次循环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与所述发射机的天线端 口数量有关, 小于等于码书中可用的预编码阵数量。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选择单元 501每次循环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与 其他发射机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相同, 按照与其他发射机选择预编码矩 阵的顺序不同或相同的顺序选择预编码矩阵 W、或者选择单元 501任意选 择每次循环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W。
在本实施例中, 当接收机利用 DM-RS进行解调时, 如图 5所示, 该 发射机还包括发送单元 504, 用于将解调参考信号 (DM-RS ) 送入预编码 单元 501 ; 预编码单元 501还用于将解调参考信号 (DM-RS ) 经过预编码 矩阵 W传输到多个天线 503,并且多个天线 503将该解调参考信号 ( DM-RS ) 向接收机发送。 其中, 解调参考信号 DM-RS可预先获得。
如图 5所示, 该发射机还包括预处理单元 505 ;预处理单元 505用于 在预编码单元 502将多路数据流映射到多个天线 503之前, 将多路数据 流通过酉矩阵, 使多路数据流经历相似的信道条件, 然后将经过酉矩阵 的多路数据流通过相位旋转矩阵, 以获得频率分集。 预处理单元 505 为 可选部件。
图 6是本发明实施例 5的发射机的构成示意图。 如图 6所示, 该发 射机包括: 选择单元 601、预编码单元 602、 多个天线 603、发送单元 604 和预处理单元 605, 其作用与在实施例 4中的作用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 6所示, 该发射机还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 606,用于接收接收机反馈的原 SU-MIM0传输的信道质 量指示符 ce/和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变化量 Ace/、;
计算单元 607, 用于根据第一接收单元 606 接收到的变化量和原 SU-MIM0传输的信道质量指示符计算当前开环 CoMP传输的信道质量指示 符 c¾/' ;
处理单元 608,用于根据该当前的信道质量指示符 C¾/'对该多路数据 流进行处理, 并将处理后的多路数据流送入预编码单元 602、或者经预处 理单元 605进行预处理后再送入预编码单元 602。 其中, 该处理单元 608 的处理过程如实施例 1、 3所述, 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 选择单元 501还可用于以 RE为粒度选择矩阵 D, 即 逐 RE地调整该矩阵 D, 具体选择的矩阵 D如实施例 2中所述, 此处不再 赘述。 另外, 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实施例中, 选择单元 501 可用于选择 预编码矩阵 W和矩阵 D, 此外, 上述两个矩阵可分别采用不同的选择单元 来选择, 如第一选择单元用来选择预编码矩阵 W, 第二选择单元用来选择 矩阵 D。
在本实施例中, 该发射机还可包括存储单元(未示出), 矩阵 U可预 先确定并储存在该存储单元中, 并且可供选择的预编码矩阵 W和矩阵 D 也可预先储存在该存储单元中, 供选择单元 501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 该发射机可指基站, 如 eNodeB, RHH等。
图 7是本发明实施例 6的接收机构成示意图。 如图 6所示, 该接收 机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 701、 信道估计单元 702和解调单元 703 ; 其中, 第二接收单元 701,用于通过天线 700接收一个以上的发射机发送的 数据流。
信道估计单元 702, 利用解调参考信号 (DM-RS ) 进行信道估计, 以 获得等效信道; 其中, 信道估计单元 702进行信道估计的方法如实施例 2 和 3中所述, 此处不再赘述。
解调单元 703,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或者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以及 矩阵 D和矩阵 U对接收到的数据流进行解调, 以获得数据流 X。
其中, 在发射机采用图 5所示的构成时, 在不包括预处理单元 605 的情况下, 解调单元 703 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对接收到的数据流进行解 调恢复。 在包括预处理单元 605的情况下, 解调单元 703利用获得的等 效信道以及矩阵 D和矩阵 U对接收到的数据流进行解调,以获得数据流 X。
其中,解调单元 703的解调恢复数据流 c的方法如实施例 2和 3中所 述, 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 如图 7所述, 该接收机还可包括存储单元 704, 存储单元 704 可将信道估计单元 702 获得的等效信道的信息进行储存, 并且还可储存 预先获得的矩阵 U, 以及矩阵 D, 以便在解调单元 703对接收单元 701接 收到的数据流进行解调恢复, 以获得数据流 x。
此外, 该接收机还可包括发送单元(图中未示出), 该发送单元用于 将原 MIM0传输的信道质量指示符 C¾/和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变化量 Δί¾/发 送给发射机。
此外, 该接收机还可包括信息获取单元(未示出), 用户获取上述信 道质量指示符的变化量, 获取的方式如实施例 2中所述, 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 该接收机可为各种终端设备, 如移动电话, 也可以 是具有通信能力的任何设备, 例如游戏机、 PDA、 便携式电脑等。
针对图 5、 6和 7描述的功能方框中的一个或多个和 /或功能方框的 一个或多个组合 (例如, 选择单元 501、 预编码单元 502和发送单元 504 等) 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本申请所描述功能的通用处理器、 数字信号处 理器 (DSP)、 专用集成电路 (ASK:)、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 或者其 它可编程逻辑器件、 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 分立硬件组件或者其 任意适当组合。 针对图 5和 6描述的功能方框中的一个或多个和 /或功能 方框的一个或多个组合, 还可以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 例如, DSP和微 处理器的组合、 多个微处理器、 与 DSP通信结合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 或者任何其它这种配置。
图 8是本发明实施例 7的数据传输系统构成图。 该系统包括一个以 上发射机 801 ( 1 ) 〜801 ( n)、 以及接收机 802;
其中, 每个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构成如图 5、 图 6和图 7所示, 此处不 再赘述。 该系统中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实现的流程如图 4所示的实施例 3 所述, 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 该多个发射机 801 ( 1 ) 〜801 (n) 的选择单元可按照 实施例 1、 3所述的方式选择预编码矩阵 W。 例如, 在本实施例中, 该多 个发射机 801 ( 1 ) 〜801 (n) 的选择单元按照预定的顺序循环地选择该预 编码矩阵 W, 每个发射机每次循环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可相同, 其中按照 循环移位的方式确定每个发射机选择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顺序, 如实 施例 1所述, 此处不再赘述。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 基于 CDD框架, 发射机可将数据流经过矩阵 U、 矩阵 D、 以及预编码矩阵 W向接收机发送, 并以资源块 RB为粒度对预编 码矩阵 W进行选择, 以支持 DM-RS解调; 接收机可接收多个发射机发送 的数据流和 DM-RS, 根据接收到的 DM-RS进行信道估计, 获得等效信道, 并且利用该等效信道、 以及矩阵 D和 U来对接收到的数据流进行解调恢 复, 不需要接收机进行 PMI反馈, 对于不支持用户反馈或者 PMI反馈不 准确的场景也适用, 实现了开环空复用 CoMP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 其中当在发射机中执行 该程序时, 该程序使得计算机在该发射机中执行实施例 1、 3所述的数据 传输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 的存储介质, 其中该计算机可读程序使得计算机在发射机中执行实施例 1、 3所述数据传输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 其中 当在接收机中执行该程序时, 该程序使得计算机在该接收机中执行上述 实施 2、 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 的存储介质, 其中该计算机可读程序使得计算机在接收机中执行上述实 施例 2、 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虽然本申请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定示例, 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 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出本发明的变型。
例如, 上述系统除了支持 DM-RS 解调外, 还可支持小区参考信号 (CRS )解调, 发射机可将 CRS发送到接收机, 接收机可根据该 CRS进 行解调。
本发明以上的装置和方法可以由硬件实现, 也可以由硬件结合软件 实现。 本发明涉及这样的计算机可读程序, 当该程序被逻辑部件所执行 时, 能够使该逻辑部件实现上文所述的装置或构成部件, 或使该逻辑部 件实现上文所述的各种方法或歩骤。 逻辑部件例如现场可编程逻辑部件、 微处理器、 计算机中使用的处理器等。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存储以上程序 的存储介质, 如硬盘、 磁盘、 光盘、 DVD、 flash存储器等。
以上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 但本领域技术人员 应该清楚, 这些描述都是示例性的, 并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型和 修改, 这些变型和修改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24)

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所述方法用于开环空复用的多点协作传输, 所述方法包括:
发射机将多路数据流通过预编码矩阵映射到所述发射机的多个天 线, 并通过所述多个天线将所述多路数据流向接收机发送, 其中, 所述 发射机以资源块为粒度选择所述预编码矩阵。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中, 对于同一个资源块, 所述发 射机使用的预编码矩阵与其他发射机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相同或不同。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发射机按照预定的 顺序循环地选择所述预编码矩阵, 每次循环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 与所述发射机的天线端口数量有关, 小于等于码书中可用预编码阵数目。
4、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天线端口数量为 2时, 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为 2天线码书对应的 3个预编码矩阵中的 3个或者 任意 2个;
在所述天线端口数量为 4时, 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为 4天线码书对 应的 16个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 N个预编码矩阵, 其中 N 16。
5、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方法, 所述发射机每次循环所使用的预编 码矩阵与其他发射机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相同, 但所述发射机按照与其 他发射机选择预编码矩阵的顺序不同或相同的顺序选择所述预编码矩 阵; 或者
所述发射机任意选择所述预编码矩阵。
6、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中, 在所述发射机将多路数据流 通过预编码矩阵映射到所述发射机的多个天线之前, 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多路数据流通过酉矩阵, 使所述多路数据流经历相似的信道条件; 将酉矩阵输出的多路数据流通过相位旋转矩阵, 以获得频率分集。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接收机反馈的原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信道质量指示符以及 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变化量, 并根据所述变化量和原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 信道质量指示符获得当前的信道质量指示符;
根据所述当前的信道质量指示符对所述多路数据流进行处理, 并将 处理后的多路数据流送入所述预编码矩阵。
8、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射机将解调参考信号经过所述预编码矩阵向所述接收机发送。
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机接收一个以上的发射机发送的数据流;
所述接收机利用解调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 以获得等效信道; 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 或者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以及相位旋转矩阵 和酉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流进行解调, 以获得所述数据流。
10、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原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的信道质量指示符和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变 化量发送给发射机。
11、 一种发射机, 所述发射机包括:
选择单元,所述选择单元以资源块为粒度选择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预编码单元, 所述预编码单元用于将多路数据流经预编码矩阵映射 到所述发射机的多个天线;
多个天线, 所述多个天线用于将所述多路数据流向接收机发送。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发射机, 其中, 对于同一个资源块, 所 述选择单元选择的预编码矩阵与其他发射机选择的预编码矩阵相同或不同。
13、 根据权利要求 11或 12所述的发射机, 其中, 所述选择单元按 照预定的顺序循环地选择所述预编码矩阵, 每次循环所使用的预编码矩 阵的数量与所述发射机的天线端口数量有关, 小于等于码书中可用预编 码阵数目。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发射机, 所述选择单元每次循环所使用 的预编码矩阵与其他发射机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相同, 按照与其他发射 机选择预编码矩阵的顺序不同或相同的顺序选择所述预编码矩阵、 或者 所述选择单元任意选择所述预编码矩阵。
15、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发射机, 其中, 所述发射机还包括发送 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将解调参考信号送入所述预编码单元;
所述预编码单元还用于将解调参考信号经过所述预编码矩阵传输到 所述多个天线, 并且所述天线将所述解调参考信号向接收机发送。 16、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发射机, 其中, 所述发射机还包括预处 理单元, 所述预处理单元用于在预编码单元将多路数据流映射到所述多 个天线之前, 将多路数据流通过酉矩阵, 使所述多路数据流经历相似的 信道条件,并将输出的数据流通过相位旋转矩阵, 以获得频率分集。
17、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发射机, 其中, 所述发射机还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接收机反馈的原单 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信道质量指示符以及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变化量;
计算单元, 所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的变化 量和原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信道质量指示符计算当前的信道质量指示符; 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当前的信道质量指示符对所 述多路数据流进行处理, 并将处理后的多路数据流送入所述预编码单元。
18、 一种接收机, 所述接收机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一个以上的发射机发送 的数据流;
信道估计单元, 所述信道估计单元用于利用解调参考信号进行信道 估计, 以获得等效信道;
解调单元, 所述解调单元用于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 或者利用获得 的等效信道以及相位旋转矩阵和酉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流进行解调, 以 获得所述数据流。
19、 根据权利要求 18所述的接收机, 其中, 所述接收机还包括发送 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将原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信道质量指示符以及 信道质量指示符的变化量发送给发射机。
20、 一种数据传输系统, 所述系统包括:
一个以上发射机, 每个发射机包括: 以资源块为粒度选择所使用的 预编码矩阵的选择单元; 将多路数据流经所述选择单元选择的预编码矩 阵映射到所述发射机的多个天线的预编码单元; 将所述多路数据流向接 收机发送的多个天线;
接收机, 所述接收机包括: 接收一个以上的发射机发送的数据流的 接收单元; 利用解调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 以获得等效信道的信道估 计单元; 利用获得的等效信道对接收到的数据流进行解调, 以获得所述 数据流的解调单元。
21、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系统, 其中, 所述多个发射机的选择单 元按照预定的顺序循环地选择所述预编码矩阵, 每个发射机每次循环所 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相同, 其中按照循环移位的方式确定每个发射机选择 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顺序。
22、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系统, 其中, 在所述发射机为 2个时, 其中一个发射机的选择单元按照预定的顺序循环地选择所述预编码矩 阵, 另一个发射机的选择单元按照与所述一个发射机的顺序相反的顺序 选择所述预编码矩阵 W,每次循环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与所述发射 机的天线端口数量有关, 小于等于码书中可用预编码矩阵数目; 或者, 其中一个发射机的选择单元按照预定的顺序循环地选择所述预编码 矩阵 W, 另一个发射机的选择单元任意选择所述预编码矩阵, 每次循环所 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与所述发射机的天线端口数量有关, 小于等于 码书中可用预编码矩阵数目。
23、 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 其中当在发射机中执行所述程序时, 所 述程序使得计算机在所述发射机中执行如权利要求 1至 8的任一项权利 要求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4、 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的存储介质, 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 程序使得计算机在基站中执行如权利要求 1至 8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 的数据传输方法。
25、 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 其中当在接收机中执行所述程序时, 所 述程序使得计算机在所述接收机中执行如权利要求 9或 10所述的数据传 输方法。
26、 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的存储介质, 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 程序使得计算机在所述接收机中执行如权利要求 9或 10所述的数据传输 方法。
CN201180072806.6A 2011-09-09 2011-09-09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 Pending CN1037185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1/079548 WO2013033919A1 (zh) 2011-09-09 2011-09-09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8584A true CN103718584A (zh) 2014-04-09

Family

ID=47831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2806.6A Pending CN103718584A (zh) 2011-09-09 2011-09-09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44160B2 (zh)
CN (1) CN103718584A (zh)
WO (1) WO201303391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7246A (zh) * 2014-11-07 2017-05-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Dm‑rs信息的指示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6613B (zh) 2013-03-15 2016-1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参数的调整方法及终端设备
US9634744B2 (en) * 2014-05-12 2017-04-2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parsity enhanced mismatch model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s with doubly-selective fading channels
CN107078889B (zh) * 2014-11-07 2020-06-16 Lg 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具有多个天线的装置的信号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08811101B (zh) * 2017-05-04 2020-10-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预编码矩阵指示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WO2018227542A1 (en) 2017-06-16 2018-1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for semi-open-loop and open loop schemes
CN108880644B (zh) 2017-07-26 2019-06-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0812216B2 (en) 2018-11-05 2020-10-20 XCOM Labs, Inc.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scheduling
US10432272B1 (en) * 2018-11-05 2019-10-01 XCOM Labs, Inc. Variab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user equipment
US10659112B1 (en) 2018-11-05 2020-05-19 XCOM Labs, Inc. User equipment assis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configuration
US10756860B2 (en) 2018-11-05 2020-08-25 XCOM Labs, Inc. Distribu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configuration
CN114513236B (zh) * 2020-11-16 2023-10-27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多天线预编码方法、装置及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3282A (zh) * 2009-04-24 2010-10-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小区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31442A (zh) * 2009-06-22 2010-12-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指示的方法及装置
WO2011020214A1 (zh) * 2009-08-18 2011-02-2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协同多点传输方法及其设备
US20110158219A1 (en) * 2008-07-30 2011-06-30 Hyun Soo Ko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04470B2 (en) * 2009-01-06 2012-06-1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redecoding for joint processing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US8369429B2 (en) * 2009-03-18 2013-02-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recoding matrix index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CoMP scheme
US8107965B2 (en) * 2009-05-14 2012-01-3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istributed computation of precoding weights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on the downlink
CN101662319A (zh) * 2009-09-23 2010-03-03 东南大学 协作多点系统中基于扰动原理的闭环宏分集方法
CN101984572B (zh) * 2010-12-02 2012-11-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适用于联合传输的自适应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
JP6110366B2 (ja) * 2011-04-29 2017-04-05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開ループ空間処理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58219A1 (en) * 2008-07-30 2011-06-30 Hyun Soo Ko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CN101873282A (zh) * 2009-04-24 2010-10-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小区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31442A (zh) * 2009-06-22 2010-12-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指示的方法及装置
WO2011020214A1 (zh) * 2009-08-18 2011-02-2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协同多点传输方法及其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7246A (zh) * 2014-11-07 2017-05-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Dm‑rs信息的指示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33919A1 (zh) 2013-03-14
US20140185699A1 (en) 2014-07-03
US9344160B2 (en) 2016-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8584A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
JP6862526B2 (ja) 減少されたフィードバックfd−mimo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10250308B2 (en) Precoder structure for MIMO precoding
JP6983774B2 (ja) 減少されたフィードバックmimo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KR102198018B1 (ko)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프리코더 파라미터들을 결정하기 위한 방법들 및 디바이스들
KR101333921B1 (ko) 빔형성 피드백을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TWI445363B (zh) 適用於多天線傳輸之方法及系統
CN109302220B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EP3577784A1 (en) Csi reporting on small control channels
US10263671B2 (en) Method for reporting reference signal indicator to base station by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TWI656760B (zh)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EP3635902A1 (en)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s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for multi-user multiple-in multiple-out
TW201220746A (en) Codebook design and structure for multi-granular feedback
JP2010516170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7069674A1 (en) Dynamic precoding of shared reference signals
CN102035615A (zh) 一种基于mimo的下行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340192B (zh) 映射码字的方法、无线电基站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17167156A1 (zh) Dmrs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6160948A (zh) 信道质量指示cqi数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9391305B (zh) 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3718491B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
TW201236406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INR estimation for HSDPA MIMO receiver
CN107113643A (zh) 一种资源选择的方法及装置和一种电子设备
WO2014039056A1 (en) Codebook construction using csi feedback for evolving deployment scenarios
CN107733494B (zh) 一种预编码方法、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