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1555B - 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1555B
CN103711555B CN201310749527.XA CN201310749527A CN103711555B CN 103711555 B CN103711555 B CN 103711555B CN 201310749527 A CN201310749527 A CN 201310749527A CN 103711555 B CN103711555 B CN 1037115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heat
closed circuit
air cooler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4952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1555A (zh
Inventor
舒歌群
李晓宁
卫海桥
梁兴雨
田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74952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115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11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15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15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15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xhaust-Gas Circulating Devices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其技术方案为:由发动机内的冷却工质侧、高温换热器、高温EGR、第一膨胀机、空冷器、第一循环泵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组成第一循环回路。由中冷器、低温换热器、低温EGR、第二膨胀机、空冷器、第二循环泵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组成第二循环回路。发动机高温排气经第一分配器分为两路输出:一路经涡轮增压器、高低温换热器排出;另一路经高低温EGR并通过第二分配器的一路返回发动机进气。涡轮增压器输出高温排气和预热排气。第一、第二膨胀机以及发电机的轴直接相连,膨胀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利用有机朗肯循环、废气再循环与涡轮增压技术相结合,使内燃机排气余热得到充分利用。

Description

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内燃机余热利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将发动机余热作为热源的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
技术背景
随着当代能源的日益短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或者措施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热点,其中发动机的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已被业内外专家及学者高度重视。在低品位能源利用方面,有机朗肯热力循环(ORC)技术以其结构简单、热效率和安全性较高的特点,目前已成为余热利用的研究热点。
朗肯循环余热回收技术大多应用于单级循环。单级循环的特点是,多以发动机尾气余热作为主要热源,将发动机冷却液的热量作为工质的预热热源。冷却液的温度相对发动机排气温度而言较低,但它所含的能量却不容忽视。而且ORC的应用条件是工质温度一般不要高于350℃,而发动机排气温度一般高达500~600℃。目前针对该问题所采用的两级循环技术方案是,一个循环以尾气热量为热源,另一个循环以发动机冷却液为热源。但是这种方案存在的主要技术缺陷是对各部分热量的利用有限,尚有部分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本发明的提出可以使发动机余热的回收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采用有机朗肯循环(ORC)、废气再循环(EGR)与涡轮增压技术相结合的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使内燃机排气余热和冷却液的余热得到充分利用。
以下对本发明的技术原理与系统组成进行说明。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包括:发动机、高温换热器、低温换热器、高温EGR、低温EGR、第一第二膨胀机、空冷器、第一第二循环泵、中冷器、第一第二分配器、涡轮增压器以及发电机等。其系统组成为:由发动机内的冷却工质侧、高温换热器液侧、高温EGR液侧、第一膨胀机、空冷器液侧、第一循环泵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组成第一循环回路。由中冷器液侧、低温换热器液侧、低温EGR液侧、第二膨胀机、空冷器液侧、第二循环泵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组成第二循环回路。发动机高温排气接于第一分配器,第一分配器分为两路输出:一路经涡轮增压器、高温换热器及低温换热器的气侧排出;另一路经高温EGR及低温EGR气侧、并通过第二分配器的一路返回发动机进气。空气进气经涡轮增压器、中冷器接至第二分配器的另一路。涡轮增压器输出高温排气和预热排气。第一、第二膨胀机以及发电机的轴直接相连,膨胀机驱动发电机发电。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用来冷却发动机的循环工质热量、发动机排气经涡轮增压器后的热量、以及(吸收发动机排气)高温EGR排出热量,三者之和作为第一循环回路的热源。该循环回路的工质流体通过第一循环回路的热源加热后,成为高温蒸汽驱动第一膨胀机做功,做功后的乏汽进入空冷器中冷凝,然后经过第一循环泵加压回到发动机的缸套中完成循环。空气进气经涡轮增压器增压加热后的热量(进入中冷器)、从高温换热器气侧排出的能量、以及低温EGR(也称为第二级EGR)排出的能量,三者之和作为第二循环回路的热源。有机工质流体通过该循环回路的热源加热量后,成为高温蒸汽驱动第二膨胀机做功,做功后的乏汽亦进入空冷器中冷凝,然后经过第二循环泵加压进入中冷器完成第二回路的循环。两个循环回路通过空冷器实现系统连接,即两个回路的循环工质均通过该空气冷却器(简称空冷器)冷凝。
本发明的特点及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充分利用涡轮增压的排气和冷却缸套循环工质二部分的能量,对发动机的余热进行回收,比单一利用EGR系统回收效率高出许多。对两个回路系统的能量进行阶梯利用,高温排气再次用来加热发动机的冷却液,使发动机高温排气的余热和冷却缸套那部分流体的余热得到充分利用。第一循环直接用发动机的冷却液作为循环工质,可以减少一次换热的过程,降低设备的复杂程度,并且可以减少换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附图说明
所示附图为本发明系统部件连接结构原理图。图中的黑实线表示第一回路循环工质的路径;黑短虚线表示第二回路循环工质的路径;长虚线表示发动机高温排气的路径;短虚线表示空气进气经涡流增压加热后的循环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实例对本发明的原理与系统做进一步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叙述性的,而非是限定性的,不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其系统组成结构是:由发动机1内的冷却工质侧、高温换热器2的液侧、高温EGR3的液侧、第一膨胀机4-1、空冷器5的液侧、第一循环泵6-1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组成第一循环回路。由中冷器7的液侧、低温换热器8的液侧、低温EGR9的液侧、第二膨胀机4-2、空冷器的液侧、第二循环泵6-2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组成第二循环回路。发动机高温排气接于第一分配器10-1,第一分配器分为两路输出:一路经涡轮增压器11、高温换热器及低温换热器的气侧排出;另一路经高温EGR及低温EGR的气侧、并通过第二分配器10-2的一路返回发动机进气。空气进气经涡轮增压器、中冷器接至第二分配器的另一路,涡轮增压器输出高温排气和预热排气。第一、第二膨胀机以及发电机12的轴直接相连。第一循环回路通过空冷器5与第二循环回路连接。第一循环回路冷却发动机所用的工质为水;第二循环回路所用的有机工质为CF3CH2CHF2(R245fa)。
来自发动机内的冷却工质的热量、涡轮增压器输出的高温排气热量、高温EGR排出的热量,三者之和作为所述第一循环回路的热源。
涡轮增压器排出的部分热量、涡轮增压器输出的预热排气热量、低温EGR排出的能量,三者之和作为所述第二循环回路的热源。
冷却发动机缸套后流出的工质进入高温换热器中,通过涡轮增压器的高温排气加热升温,然后(在高温EGR中)又经发动机的高温排气直接加热成为过热或饱和蒸汽,然后进入第一膨胀机中做功驱动发电机发电,从膨胀机排出的乏汽进入空冷器中冷凝,冷凝水经第一循环泵送回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完成循环。空冷器的结构是双通道,水蒸汽进入其中的一个通道。空冷器的散热方式为冷风与蒸汽流体换热。
第二循环回路采用的有机工质为R245fa。中冷器中的有机工质被涡轮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第一次加热,然后进入低温换热器中被高温换热器排出的气体进行第二次加热,再经过低温EGR被高温EGR中排出的废气进行第三次加热,有机工质被三次加热后成为饱和蒸汽进入第二膨胀机中做功。做功后的有机工质乏汽进入空冷器中的另一通道冷凝,工质凝结液经第二循环泵回到中冷器中完成循环。
EGR是废气再循环技术的简称,其结构是利用一部分发动机的排气经处理后作为发动机进气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补充进气具有较高的温度,所以可以节省对环境空气进气的加热能耗。高温EGR与低温EGR区别在于废气通道中的设置位置。

Claims (5)

1.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包括:发动机、高温换热器、低温换热器、高温EGR、低温EGR、第一、第二膨胀机、空冷器、第一、第二循环泵、中冷器、第一、第二分配器、涡轮增压器以及发电机,其特征是:由发动机(1)内的冷却工质侧、高温换热器(2)液侧、高温EGR(3)液侧、第一膨胀机(4-1)、空冷器(5)液侧、第一循环泵(6-1)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组成第一循环回路;由中冷器(7)液侧、低温换热器(8)液侧、低温EGR(9)液侧、第二膨胀机(4-2)、空冷器液侧、第二循环泵(6-2)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组成第二循环回路;发动机高温排气接于第一分配器(10-1),第一分配器分为两路输出:一路经涡轮增压器(11)、高温换热器及低温换热器的气侧排出;另一路经高温EGR及低温EGR气侧、并通过第二分配器(10-2)的一路返回发动机进气,空气进气经涡轮增压器、中冷器接至第二分配器的另一路,涡轮增压器输出高温排气和预热排气,第一、第二膨胀机以及发电机(12)的轴直接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循环回路通过空冷器(5)与所述第二循环回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循环回路冷却发动机所用的工质为水;第二循环回路所用的工质为CF3CH2CHF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来自所述发动机内的冷却工质的热量、所述涡轮增压器输出的高温排气热量、所述高温EGR排出的热量,三者之和作为所述第一循环回路的热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涡轮增压器排出的部分热量、所述涡轮增压器输出的预热排气热量、所述低温EGR排出的能量,三者之和作为所述第二循环回路的热源。
CN201310749527.XA 2013-12-27 2013-12-27 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 Active CN1037115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49527.XA CN103711555B (zh) 2013-12-27 2013-12-27 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49527.XA CN103711555B (zh) 2013-12-27 2013-12-27 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1555A CN103711555A (zh) 2014-04-09
CN103711555B true CN103711555B (zh) 2016-05-25

Family

ID=50404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49527.XA Active CN103711555B (zh) 2013-12-27 2013-12-27 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115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3875A (zh) * 2016-03-30 2016-08-17 时建华 一种能量可回收的转盘式挖槽装置
CN105840257A (zh) * 2016-03-30 2016-08-10 时建华 一种具有能量回收功能的建筑物钻桩装置
CN105839684B (zh) * 2016-03-30 2018-11-27 泰州市邦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推土装置
CN105800868A (zh) * 2016-03-30 2016-07-27 时建华 一种高效节能污水处理装置
CN105822457A (zh) * 2016-03-30 2016-08-03 时建华 一种新型垃圾运输装置
CN105863876A (zh) * 2016-03-30 2016-08-17 时建华 一种具有干燥功能的石油运输装置
CN105857155B (zh) * 2016-03-30 2018-12-25 江苏海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间隔物流装置
CN105863878A (zh) * 2016-03-30 2016-08-17 时建华 一种高能量利用率的空气过滤系统
CN105803982A (zh) * 2016-03-30 2016-07-27 时建华 一种多功能环境维护装置
CN105641838B (zh) * 2016-03-30 2018-12-14 江苏汇智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用双介质灭火装置
CN105863877A (zh) * 2016-03-30 2016-08-17 时建华 一种新型河道治理船舶
CN105781645B (zh) * 2016-03-30 2018-11-27 泰州市海星环保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输送装置
GB2551818A (en) * 2016-06-30 2018-01-03 Bowman Power Group Ltd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overing energy
CN108005764B (zh) * 2017-11-29 2020-10-27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船用柴油机再循环废气余热新型联合回收系统
CN107989677B (zh) * 2017-11-29 2019-11-01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用柴油机再循环废气余热联合回收系统及控制策略
CN115195392B (zh) * 2022-06-06 2024-08-27 天津大学 一种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集成式整车中央热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18592B2 (ja) * 2008-03-27 2012-09-05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廃熱回収装置
AT507096B1 (de) * 2008-12-10 2010-02-15 Man Nutzfahrzeuge Oesterreich Antriebseinheit mit kühlkreislauf und separatem wärmerückgewinnungskreislauf
US9021808B2 (en) * 2011-01-10 2015-05-05 Cummi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Rankine cycle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DE102011005072A1 (de) * 2011-03-03 2012-09-06 Behr Gmbh & Co. Kg Verbrennungsmotor
CN103352772B (zh) * 2013-06-25 2015-08-19 天津大学 内燃机多品位余热利用的联合循环热电转换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1555A (zh) 201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1555B (zh) 内燃机余热双回路梯级利用系统
CN103670558B (zh) 双压力多级膨胀再热的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
CN101566113B (zh)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发动机废热回收系统
CN103670626B (zh) 内燃机二级膨胀喷射式余热回收系统
CN104265502A (zh) 复合式柴油机余热能回收系统
CN105003351B (zh) 对气体机余热能进行梯级回收的多能量形式输出的能源塔
RU2566207C2 (ru) Система утилизации отходящего тепла с частичной рекуперацией
CN103726949B (zh) 双压力双回路多级膨胀的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
CN103982259B (zh) 一种基于orc系统的柴油发电机废热发电装置
CN105715407B (zh) 一种基于有机朗肯循环原理的车辆发动机废热回收系统
CN103742293A (zh) 内燃机蒸汽增压余热回收系统
CN103758658B (zh) 二级双回路内燃机余热梯级利用热回收系统
CN101696642B (zh) 以中低焓能源为热源的热电联产系统
FI101167B (fi) Matala-arvoisen lämmön hyödyntäminen ahdetussa lämpövoimakoneessa
CN1737454A (zh) 吸收式循环与有机物朗肯循环的联合循环装置
CN104265500A (zh) 柴油机高温余热回收系统
CN203201684U (zh) 一种基于朗肯循环的内燃发电机组余热梯级回收利用系统
CN214304016U (zh) 一种柴油机双级余热回收系统
CN106555625A (zh) 一种船舶低速柴油机egr冷却器双循环orc余热利用系统
CN203906028U (zh) 一种基于orc系统的柴油发电机废热发电装置
CN110905618A (zh) 适用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内燃机热电联产余热回收系统
CN109186116A (zh) 一种采用涡轮增压器的空气循环热泵系统
CN108716435A (zh) 一种集成余热回收的内燃机增压系统
WO2014181824A1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システム
CN111734549A (zh) 一种用于egr柴油机余热回收的循环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