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84857A - 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模式设置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模式设置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84857A CN103684857A CN201310636455.8A CN201310636455A CN103684857A CN 103684857 A CN103684857 A CN 103684857A CN 201310636455 A CN201310636455 A CN 201310636455A CN 103684857 A CN103684857 A CN 1036848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mber port
- stacking
- described member
- response message
- mac addr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模式设置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为本设备的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添加成员端口;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设置为非堆叠模式;检测所述成员端口是否上电;检测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是否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若是,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采用本发明,能够避免成员端口在工作模式切换为堆叠模式后引发堆叠系统出现故障,消除对堆叠系统的影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通信技术,特别涉及堆叠系统中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模式设置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堆叠交换机系统是由两台以上的交换机通过堆叠链路依次互连构成一台逻辑设备。传统交换机堆叠系统的拓扑可以是环形拓扑、链形拓扑。
图1所示为一种具有环形拓扑的传统堆叠交换机系统的示意图。该堆叠交换机系统具有的每台交换机都设有第一堆叠口和第二堆叠口。
在堆叠系统中,为每台交换机设有的第一堆叠口和第二堆叠口添加成员端口,并将该添加的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配置为堆叠模式。
当第一堆叠口或第二堆叠口添加的成员端口上电时,该工作模式配置为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就会向连接的邻居交换机发送数据、协议报文。
但是,若该成员端口连接的邻居交换机的成员端口还未上电,此时,该成员端口发送的数据、协议报文是不能到达邻居交换机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状态设置方法和装置,以实现堆叠系统中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设置,提高堆叠系统的性能。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堆叠系统中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模式设置方法,包括:
为本设备的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添加成员端口;
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设置为非堆叠模式;
检测所述成员端口是否上电;
检测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是否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若是,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
一种堆叠系统中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模式设置装置,包括:
添加单元,用于为本设备的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添加成员端口;
设置单元,用于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设置为非堆叠模式;
上电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成员端口是否上电;
链路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是否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
切换单元,用于在所述链路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为是时,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中,在为交换机的堆叠口添加成员端口时,并非直接将该新添加的成员端口设置为堆叠状态,以用于堆叠系统中数据、协议报文的转发,而是先将该新添加的成员端口设置为非堆叠状态,只有在该成员端口上电、且该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状态的成员端口时,才将该成员端口从所述非堆叠状态切换到堆叠状态,这能够在新添加的成员端口用于堆叠系统中数据、协议报文的转发之前排除连接的物理线路出现的各种可能线路误接故障,提高堆叠系统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堆叠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例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请求报文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响应报文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故障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故障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故障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故障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下面通过图2对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进行描述:
如图2所示的堆叠系统中,Slot1上设有第一堆叠口,Slot2上设有第二堆叠口。
向Slot1的第一堆叠口添加成员端口Port1。第一堆叠口可添加多个成员端口,添加的每一成员端口的处理方式均类似Port1。
将Port1的工作模式设置为非堆叠模式。也即,此时第一堆叠口添加的成员端口Port1仅在逻辑上属于第一堆叠口的成员端口,但在应用上还未作为第一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比如收发堆叠系统中的协议报文、数据报文等,其在应用上还只是作为普通端口工作。
Slot1检测Port1是否上电,当Slot1检测到Port1上电时,Slot1通过已上电的Port1发送携带请求数据的检测请求报文。这里,Port1发送的检测请求报文的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Port1发送的检测请求报文携带的请求数据至少包括:Port1所属的第一堆叠口的标识P1、Port1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Slot1和Port1所处Slot1的CPU的MAC地址1。
Slot2通过第二堆叠口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Port1'收到所述检测请求报文,将响应数据与该接收的检测请求报文携带的请求数据一起携带在检测响应报文中通过Port1'发送。这里,检测响应报文的结构如图4所示。其中,Slot2发送的检测响应报文携带的响应侧数据至少包括:Port1'所属的第二堆叠口的标识P2、Port1'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Slot2和Port1'所处Slot2的CPU的MAC地址2。
Slot1检测到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Port1收到检测响应报文。
Slot1发现Port1所属的第一堆叠口的堆叠口标识P1、所处Slot的设备标识Slot1、所处Slot的CPU的MAC地址1分别与接收的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P2、设备标识Slot2、CPU的MAC地址2不同,Port1所属的第一堆叠口的堆叠口标识P1、所处Slot的设备标识Slot1、所处Slot的CPU的MAC地址1分别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请求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P1、设备标识Slot1和MAC地址1相同,且Port1与相同堆叠口即第一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Port2~PortN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均包含相同的设备标识Slot2,Slot1本地学习的Slot2和Slot2的CPU的MAC地址2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Slot2、CPU的MAC地址2相同,则Slot1确定Port1的物理线路正确连接到Slot2的第二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Port1'。
Slot1确定Port1的物理线路正确连接到Slot2的第二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Port1'后,Slot1将Port1的工作模式从原来的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当Slot1将Port1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堆叠模式后,Port1就不再作为普通端口工作,而是作为第一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比如收发堆叠系统中的协议报文、数据报文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中,Slot1为保证Port1与Port1连接的Slot2上的成员端口Port1'尽可能同步切换至堆叠模式,Slot1可在确定Port1的物理线路正确连接到Slot2的第二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Port1'后,延迟设定的时间,之后Slot1将Port1的工作模式从原来的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其中,该延迟的时间可根据实际应用设置,这里不再具体限定。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中,Slot1为保证Port1与Port1连接的Slot2上的成员端口Port1'尽可能同步切换至堆叠模式,也可通过与邻居Slot2协商的方式将Port1的工作模式从原来的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
下面描述Slot1如何与Slot2进行工作模式的协商:
Slot1设置Port1的状态为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
Slot1通过Port1发送协商请求消息。
Slot2通过第二堆叠口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Port1'收到协商请求报文,发现端口Port1'的状态为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则将Port'的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携带在协商响应消息中通过Port1'发送。
Slot1通过Port1收到协商响应消息,发现协商响应消息中Port1连接的Slot2的Port1'的状态为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则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
本发明中,为了遵守现有报文的结构,在上面描述中,协商请求消息的结构可类似图3所示的检测请求报文的结构,其携带了请求数据,该请求数据至少包括:Port1所属的第一堆叠口的标识P1、Port1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Slot1和Port1所处Slot1的CPU的MAC地址1;
同样,协商响应消息的结构可类似图4所示的检测响应报文的结构,其携带了响应数据和协商请求消息中的请求数据,该响应数据至少包括:Port1'所属的第二堆叠口的标识P2、Port1'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Slot2和Port1'所处Slot2的CPU的MAC地址2;Port1'的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也携带在响应数据中。
至此,完成图2所示的流程。
在上面描述中,当Slot1通过Port1发送检测请求报文之后,没有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则确定Port1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中,当Slot1检测到Port1未接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后,且确定Port1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之前,可进一步包括:
识别Port1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
如果Port1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达到设定的次数,则确定Port1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
而如果Port1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未达到设定的次数,则此时不确定Port1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而是依据设定的报文发送时间间隔比如20毫秒(ms)继续通过Port1发送检测请求报文,并返回检测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Port1是否收到检测响应报文的步骤。
在图2所示的流程中,当Slot1检测到Port1收到检测响应报文,但发现以下情况之一时,也会认为Port1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
1,分析出Port1所处Slot1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相同;
2、分析出Port1所处Slot1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不同,但Port1所属的第一堆叠口的堆叠口标识P1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相同;
3、分析出Port1所属的第一堆叠口的堆叠口标识P1、所处Slot1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CPU的MAC地址不同,但Port1与相同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不同;
4、分析出Slot1本地学习的设备标识Slot2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Slot2相同,但Slot1本地学习的Slot2的CPU的MAC地址MAC地址3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2不同;
5、分析出Port1所属第一堆叠口的标识P1、所处的设备标识Slot1或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1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请求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设备标识或MAC地址不同。
在确定出Port1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后,本发明中,还可进一步分析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
本发明中,当分析出Port1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达到设定的次数、但Port1还未收到检测响应报文时,确定引起Port1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Port1连接的Slot2的端口Port1'不属于堆叠口添加的成员端口。
当分析出Port1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相同时,确定引起Port1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Port1连接的物理线路发生自环故障。
如图5所示,Port1连接的物理线路的两端都是Port1,因此,Port1发送的检测请求报文、检测响应报文都会到达Port1,当Slot1通过Port1收到检测响应报文时,就会发现Port1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1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1相同,即Port1连接的物理线路发生了自环故障。
当分析出Port1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不同,但Port1所属第一堆叠口的堆叠口标识P1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P1相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Port1与连接的Slot2的端口Port1'属于同一类堆叠口。
如图6所示,Port1连接的物理线路的另一端是Port1',Port1发送的检测请求报文会到达Slot2的Port1',当Slot2通过Port1'收到检测请求报文时,会将包含Port1'所属的第一堆叠口的标识P1、Port1'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Slot2和Port1'所处Slot2的CPU的MAC地址2的响应数据携带在检测响应报文中通过Port1'发送,当Slot1通过Port1收到检测响应报文时,发现本设备的设备标识Slot1和MAC地址1都不与检测响应报文携带的设备标识Slot2和MAC地址2相同,但是,Port1所属的第一堆叠口的堆叠口标识P1与检测响应报文携带的堆叠口标识P1相同,这表示Port1属于第一堆叠口,Port1连接的Slot2上的Port1'也属于第一堆叠口,即发生了Port1与连接的Slot2的端口Port1'属于同一类堆叠口的现象。
当分析出Port1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CPU的MAC地址不同,但Port1与相同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不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Port1与相同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连接的邻居交换机不同;
如图7所示,Port1的物理链路连接Slot3的Port1',而与Port3处于相同堆叠口的Port2~PortN的物理链路分别连接Slot2的Port2'~PortN',这样,Slot1通过Port1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来自Slot3,而Slot1通过Port2~PortN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来自Slot2,Slot2的设备标识Slot2和Slot3的设备标识Slot3是不同的,即出现了Slot1上属于第一堆叠口的成员端口Port1与其他成员端口Port2~PortN连接的邻居交换机不同。
当分析出Slot1本地学习的设备的设备标识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相同,但Slot1本地学习的所述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不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Port1连接的邻居交换机与堆叠系统中其他交换机的设备标识相同。
如图8所示,Slot1通过第二堆叠口中Port1'~PortN'学习到Slot2和Slot2的CPU的MAC地址3,而当Slot1通过第一堆叠口中Port1收到检测响应报文时,发现该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了Slot2,但是,该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Slot2的CPU的MAC地址2,即Slot1本地学习的Slot2的CPU的MAC地址3与Port1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Slot2的CPU的MAC2不同,这表示Port1连接的邻居交换机与Port1'~PortN'连接的邻居交换机的设备标识相同。
从上面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中,成员设备在本地新添加属于堆叠口的成员端口时,先将该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设置为非堆叠模式,之后对该Port1所连接的物理线路进行检测,排除该物理线路可能出现的各种线路误接故障的情况,在排除各种情况后,将该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堆叠模式,正式在堆叠系统中工作,比如收发堆叠系统中的协议报文、数据报文等。反之,当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出现其中一个故障,则不将该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堆叠模式,避免成员端口在工作模式切换为堆叠模式后引发堆叠系统出现故障,消除对堆叠系统的影响。
以上对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进行了描述,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设备进行描述:
参见图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结构图。如图9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添加单元,用于为本设备的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添加成员端口;
设置单元,用于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设置为非堆叠模式;
上电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成员端口是否上电;
链路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是否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
切换单元,用于在所述链路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为是时,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
为保证所述成员端口与连接的对端成员端口尽可能同步切换至堆叠模式,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切换单元延迟设定的时间,将所述成员端口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
为保证所述成员端口与连接的对端成员端口尽可能同步切换至堆叠模式,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切换单元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包括:
通过所述成员端口发送协商请求消息;
通过所述成员端口接收到协商响应消息;
确定所述协商响应消息携带了对端成员端口的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状态切换到堆叠状态。
本发明中,该装置进一步包括:
状态单元,用于在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状态的成员端口之后,且在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之前,设置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状态为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
响应单元,用于在通过状态为准备切换堆叠状态的所述成员端口接收到协商请求消息时,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携带在协商响应消息中并通过所述成员端口发送。
本发明中,所述链路检测单元检测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是否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包括:
通过所述成员端口发送携带请求数据的检测请求报文;所述请求数据至少包括: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述成员端口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和所述成员端口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
检测所述成员端口是否接收到携带所述请求数据和响应数据的检测响应报文,所述响应数据至少包括:所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和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
如果否,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
如果是,当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分别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不同,且所述成员端口与相同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相同,且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的设备标识和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分别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请求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设备标识和MAC地址相同,以及本地学习的设备的设备标识和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相同时,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否则,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
本发明中,所述链路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成员端口未接收到携带所述请求数据和响应数据的检测响应报文后,且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之前,进一步识别所述成员端口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如果所述成员端口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未达到设定的次数,通过所述成员端口发送携带所述请求数据的检测请求报文;如果所述成员端口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达到设定的次数,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
本发明中,该装置进一步包括:
分析单元,用于分析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包括:
当分析出所述成员端口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达到设定的次数、但所述成员端口还未收到检测响应报文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邻居交换机的端口为非堆叠口的成员端口;
当所述成员端口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分析出所述成员端口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相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发生自环故障;
当所述成员端口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分析出所述成员端口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不同,但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是否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相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与连接的邻居交换机的成员端口属于同一类堆叠口;
当所述成员端口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分析出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CPU的MAC地址不同,但所述成员端口与相同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不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与相同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连接的邻居交换机不同;
当所述成员端口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分析出本地学习的设备的设备标识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相同,但本地学习的所述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不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邻居交换机与堆叠系统中其他交换机的设备标识相同。
至此,完成图9所示的装置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9所示的各个单元、以及接口均可通过互联机构相连,具体已在图9示出。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中,成员设备在本地新添加属于堆叠口的成员端口时,在将该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堆叠模式之前,对该成员端口所连接的堆叠线路进行检测,排除该堆叠线路可能出现的各种线路误接故障的情况,在排除各种情况后,认为该成员端口连接的堆叠线路正确,将该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堆叠模式,正式作为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在堆叠系统中工作,比如收发堆叠系统中的协议报文、数据报文等。反之,当检测到成员端口连接的堆叠线路出现其中一个故障时,则不将该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切换为堆叠模式,避免成员端口在工作模式切换为堆叠模式后引发堆叠系统出现故障,消除对堆叠系统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堆叠系统中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模式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为本设备的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添加成员端口;
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设置为非堆叠模式;
检测所述成员端口是否上电;
检测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是否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若是,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包括:
延迟设定的时间,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包括:
通过所述成员端口发送协商请求消息;
通过所述成员端口接收协商响应消息;
确定所述协商响应消息携带了对端成员端口的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状态的成员端口之后,且在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设置所述成员端口的状态为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通过状态为准备切换堆叠状态的所述成员端口接收到协商请求消息时,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携带在协商响应消息中并通过所述成员端口发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是否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包括:
通过所述成员端口发送携带请求数据的检测请求报文;所述请求数据至少包括: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述成员端口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和所述成员端口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
检测所述成员端口是否接收到携带所述请求数据和响应数据的检测响应报文,所述响应数据至少包括:所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和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
如果否,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
如果是,当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分别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不同,所述成员端口与相同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相同,且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的设备标识和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分别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请求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设备标识和MAC地址相同,且本地设备标识和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相同时,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否则,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检测到所述成员端口未接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后,且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识别所述成员端口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
如果所述成员端口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未达到设定的次数,通过所述成员端口发送携带所述请求数据的检测请求报文;
如果所述成员端口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达到设定的次数,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分析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包括:
当分析出所述成员端口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达到设定的次数、但所述成员端口还未收到检测响应报文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邻居交换机的端口不属于堆叠口添加的成员端口;
当所述成员端口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分析出所述成员端口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相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发生自环故障;
当所述成员端口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分析出所述成员端口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不同,但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相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与连接的邻居交换机的成员端口属于同一类堆叠口;
当所述成员端口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分析出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CPU的MAC地址不同,但所述成员端口与相同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不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与相同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连接的邻居交换机不同;
当所述成员端口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分析出本地学习的设备的设备标识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相同,但本地学习的所述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不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邻居交换机与堆叠系统中其他交换机的设备标识相同。
8.一种堆叠系统中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模式设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添加单元,用于为本设备的第一堆叠口或者第二堆叠口添加成员端口;
设置单元,用于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设置为非堆叠模式;
上电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成员端口是否上电;
链路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是否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
切换单元,用于在所述链路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为是时,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单元延迟设定的时间,将所述成员端口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单元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包括:
通过所述成员端口发送协商请求消息;
通过所述成员端口接收到协商响应消息;
确定所述协商响应消息携带了对端成员端口的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状态切换到堆叠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进一步包括:
状态单元,用于在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状态的成员端口之后,且在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工作模式从所述非堆叠模式切换到堆叠模式之前,设置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状态为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
响应单元,用于在通过状态为准备切换堆叠状态的所述成员端口接收到协商请求消息时,将所述成员端口的准备切换堆叠模式状态携带在协商响应消息中并通过所述成员端口发送。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检测单元检测已上电的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是否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包括:
通过所述成员端口发送携带请求数据的检测请求报文;所述请求数据至少包括: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述成员端口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和所述成员端口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
检测所述成员端口是否接收到携带所述请求数据和响应数据的检测响应报文,所述响应数据至少包括:所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和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
如果否,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
如果是,当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设备的设备标识、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分别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不同,且所述成员端口与相同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相同,且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的设备标识和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分别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请求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设备标识和MAC地址相同,以及本地学习的设备的设备标识和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CPU的MAC地址相同时,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正确连接到邻居交换机的第二堆叠口或者第一堆叠口的已上电的非堆叠模式的成员端口,否则,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成员端口未接收到携带所述请求数据和响应数据的检测响应报文后,且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之前,进一步识别所述成员端口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如果所述成员端口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未达到设定的次数,通过所述成员端口发送携带所述请求数据的检测请求报文;如果所述成员端口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达到设定的次数,确定所述成员端口的物理线路错误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进一步包括:
分析单元,用于分析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包括:
当分析出所述成员端口已发送检测请求报文的次数达到设定的次数、但所述成员端口还未收到检测响应报文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邻居交换机的端口为非堆叠口的成员端口;
当所述成员端口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分析出所述成员端口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相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发生自环故障;
当所述成员端口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分析出所述成员端口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不同,但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是否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相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与连接的邻居交换机的成员端口属于同一类堆叠口;
当所述成员端口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分析出所述成员端口所属的堆叠口标识、所处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堆叠口标识、CPU的MAC地址不同,但所述成员端口与相同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不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与相同堆叠口的其他成员端口连接的邻居交换机不同;
当所述成员端口收到检测响应报文,分析出本地学习的设备的设备标识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设备标识相同,但本地学习的所述设备的CPU的MAC地址与所述检测响应报文中响应数据包含的CPU的MAC地址不同时,确定引起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物理线路错误的原因为:所述成员端口连接的邻居交换机与堆叠系统中其他交换机的设备标识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36455.8A CN103684857B (zh) | 2013-12-02 | 2013-12-02 | 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模式设置方法和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636455.8A CN103684857B (zh) | 2013-12-02 | 2013-12-02 | 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模式设置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84857A true CN103684857A (zh) | 2014-03-26 |
CN103684857B CN103684857B (zh) | 2017-02-15 |
Family
ID=50321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36455.8A Active CN103684857B (zh) | 2013-12-02 | 2013-12-02 | 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模式设置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684857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106680A1 (zh) * | 2014-01-14 | 2015-07-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堆叠实现方法及可堆叠设备 |
WO2016106969A1 (zh) * | 2014-12-29 | 2016-07-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交换设备堆叠的方法及装置 |
CN106685789A (zh) * | 2017-01-13 | 2017-05-17 |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 堆叠模式下pvlan的芯片实现方法 |
CN106685788A (zh) * | 2017-01-10 | 2017-05-17 |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 堆叠模式下pvlan的芯片实现方法 |
CN109547298A (zh) * | 2019-01-28 | 2019-03-29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发路径检测方法及装置 |
CN109672618A (zh) * | 2019-01-18 | 2019-04-23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 冗余接口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WO2019179376A1 (zh) * | 2018-03-19 | 2019-09-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端口模式的切换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669501Y (zh) * | 2003-12-30 | 2005-01-05 | 港湾网络有限公司 | 交换机堆叠装置 |
CN101478492A (zh) * | 2009-02-10 | 2009-07-08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堆叠成员端口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599906A (zh) * | 2009-07-08 | 2009-12-09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端口状态设置的方法及装置 |
-
2013
- 2013-12-02 CN CN201310636455.8A patent/CN10368485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669501Y (zh) * | 2003-12-30 | 2005-01-05 | 港湾网络有限公司 | 交换机堆叠装置 |
CN101478492A (zh) * | 2009-02-10 | 2009-07-08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堆叠成员端口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599906A (zh) * | 2009-07-08 | 2009-12-09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端口状态设置的方法及装置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106680A1 (zh) * | 2014-01-14 | 2015-07-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堆叠实现方法及可堆叠设备 |
WO2016106969A1 (zh) * | 2014-12-29 | 2016-07-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交换设备堆叠的方法及装置 |
CN105812292A (zh) * | 2014-12-29 | 2016-07-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交换设备堆叠的方法及装置 |
CN106685788B (zh) * | 2017-01-10 | 2019-10-11 |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 堆叠模式下pvlan的芯片实现方法 |
CN106685788A (zh) * | 2017-01-10 | 2017-05-17 |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 堆叠模式下pvlan的芯片实现方法 |
CN106685789B (zh) * | 2017-01-13 | 2019-10-08 |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 堆叠模式下pvlan的芯片实现方法 |
CN106685789A (zh) * | 2017-01-13 | 2017-05-17 |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 堆叠模式下pvlan的芯片实现方法 |
WO2019179376A1 (zh) * | 2018-03-19 | 2019-09-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端口模式的切换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
CN110289978A (zh) * | 2018-03-19 | 2019-09-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端口模式的切换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
CN110289978B (zh) * | 2018-03-19 | 2021-05-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端口模式的切换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
CN109672618A (zh) * | 2019-01-18 | 2019-04-23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 冗余接口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CN109672618B (zh) * | 2019-01-18 | 2021-07-06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 冗余接口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CN109547298A (zh) * | 2019-01-28 | 2019-03-29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发路径检测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84857B (zh) | 2017-0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84857A (zh) | 交换机的堆叠口的成员端口工作模式设置方法和装置 | |
CN101521603B (zh) | 一种快速检测链路连通性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5491017A (zh) | Rs485总线多设备多协议解析方法及系统 | |
CN107925629B (zh) | 一种IPv6网络中数据报文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 |
CN103401726A (zh) | 网络路径探测方法及装置、系统 | |
CN100403698C (zh) | 一种以太网连接故障检测方法和装置 | |
CN103368849A (zh) | Oam报文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 |
EP2698948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failure elimination based on oam protocol | |
EP2696542A1 (en) | Method, ToR switch,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protection switchover based on TRILL network | |
CN102571492B (zh) | 检测路由设备故障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4270309A (zh) | 一种ip ran设备下实现多跳bfd的方法 | |
US11489759B2 (e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oute flapping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device | |
CN102594589A (zh) | 一种以太网故障注入方法、装置及其系统 | |
US20090006650A1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and program product | |
CN105262638A (zh) | 一种同时测试多台电子产品的方法 | |
CN102857421B (zh) | 一种vll故障检测方法及设备 | |
CN105281951A (zh) | Vsu系统中双主用设备冲突检测方法及网络设备 | |
KR101393268B1 (ko) | 이더넷 멀티캐스트의 연속성 체크를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 |
CN103428738A (zh) | 检测射频拉远单元链路异常的方法及射频拉远单元 | |
CN102984011B (zh) | 链路故障定位方法及设备 | |
CN101867951A (zh) | 在位检测方法和基站、基带处理单元及多软件模块系统 | |
CN104935581A (zh) | 以太网oam和bfd双栈处理引擎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 |
CN102546304A (zh) | 一种检测双向转发检测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01106506A (zh) | 网络信息交换方法 | |
CN202218247U (zh) | 一种交换机故障检测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Xinhua thre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uas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