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84015A - 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84015A
CN103684015A CN201310752136.3A CN201310752136A CN103684015A CN 103684015 A CN103684015 A CN 103684015A CN 201310752136 A CN201310752136 A CN 201310752136A CN 103684015 A CN103684015 A CN 1036840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tube
operation mode
counterflow
preventing device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521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84015B (zh
Inventor
张彦虎
胡兵
薛丽英
周灵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75213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840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84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84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840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840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七电平逆变器,该逆变器包括一个直流升压电路、七个开关管、两个电感、五个电容单元和三个防逆流器件。其中,第四电容单元和第五电容单元的公共端连接第二电容单元和第三电容单元的公共端。而第四电容单元和第五电容单元为该逆变器的输出滤波电路,第二电容单元和第三电容单元的公共端为输入母线的中点。可见,本发明的逆变器中,输入母线的中点(或者直流电源正极或者负极)相对于输出滤波电路的中点的电位比较稳定,输入母线的正极或负极相对于大地不会出现工频或高频的跳变电压,因此不会出现漏电流问题。另外,七电平输出,效率较高,适合光伏发电等应用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背景技术
逆变器用于将直流电源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成交流电压,在光伏、风能发电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直流电源(例如太阳能电池板)对地寄生电容的存在,导致了逆变器工作时可能会出现漏电流的问题。而漏电流问题不仅会损坏输出电能质量,降低逆变器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降低逆变器的可靠性。
目前,为了解决漏电流的问题,已出现H5、H6、HERIC等拓扑的逆变器,但这些逆变器都为三电平逆变器,因此效率较低。而七电平逆变器相比于三电平逆变器,效率更高,但是如何在七电平逆变器中解决漏电流的问题,成为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七电平逆变器,以克服漏电流问题,从而提高逆变器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为此,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七电平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包括:直流升压电路、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一电容单元、第二电容单元、第三电容单元、第四电容单元、第五电容单元、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
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或者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
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容单元的第一端;
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端;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
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单元的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公共端或者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和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公共端,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一开关管或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公共端,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公共端,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为所述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优选地,所述逆变器具有八种有功工作模态,分别为第一工作模态、第二工作模态、第三工作模态、第四工作模态、第五工作模态、第六工作模态、第七工作模态和第八工作模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一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一子工作模态或者第二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一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二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三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三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四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三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四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四工作模态时,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五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六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五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六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五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六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七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七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八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七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八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八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
优选地,所述逆变器输出的周期信号在一个周期内分为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第五时段、第六时段、第七时段、第八时段、第九时段和第十时段;
在所述第一时段和所述第五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三工作模态和第四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二时段和所述第四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二工作模态和第三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三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一工作模态和第二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六时段和所述第十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七工作模态和第八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七时段和所述第九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六工作模态和第七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八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五工作模态和第六工作模态。
优选地,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为第八开关管,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为第九开关管,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为第十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八开关管关断;
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十开关管关断;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一开关管或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九开关管关断;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九开关管关断。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七电平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包括:直流升压电路、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一电容单元、第二电容单元、第三电容单元、第四电容单元、第五电容单元、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
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或者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
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电容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端;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
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单元的第一端;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公共端或者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和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公共端,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一开关管或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公共端,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公共端,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为所述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逆变器具有八种有功工作模态,分别为第一工作模态、第二工作模态、第三工作模态、第四工作模态、第五工作模态、第六工作模态、第七工作模态和第八工作模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一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一子工作模态或者第二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一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二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三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三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四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三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四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四工作模态时,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五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六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五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六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五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六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七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七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八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七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八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八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
优选地,所述逆变器输出的周期信号在一个周期内分为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第五时段、第六时段、第七时段、第八时段、第九时段和第十时段;
在所述第一时段和所述第五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三工作模态和第四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二时段和所述第四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二工作模态和第三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三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一工作模态和第二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六时段和所述第十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七工作模态和第八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七时段和所述第九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六工作模态和第七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八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五工作模态和第六工作模态。
优选地,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为第八开关管,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为第九开关管,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为第十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八开关管关断;
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十开关管关断;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一开关管或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九开关管关断;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九开关管关断。
优选地,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为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为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为第三二极管;
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
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
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在本发明的七电平逆变器中,第四电容单元和第五电容单元为该逆变器的输出滤波电路,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为输入母线的中点,并且,第四电容单元和第五电容单元的公共端连接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从而使得输入母线的中点(或者直流电源正极或者负极)相对于输出滤波电路的中点的电位比较稳定,不会出现跳变电压,因此没有漏电流问题,从而提高了逆变器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五电平逆变器的电路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种变形的电路图;
图4a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一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4b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一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4c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二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4d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三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4e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第四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4f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第四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4g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五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4h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五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4i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第六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4j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七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4k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第八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4l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第八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5为图2所示的逆变器的一种优选的电路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7a为图6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一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7b为图6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一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7c为图6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二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7d为图6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三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7e为图6所示的逆变器的第四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7f为图6所示的逆变器的第四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7g为图6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五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7h为图6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五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7i为图6所示的逆变器的第六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7j为图6所示的逆变器的第七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7k为图6所示的逆变器的第八子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图7l为图6所示的逆变器的第八工作模态的电路导通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逆变器工作时,直流电源相对于输出负极(与大地等电势)可能出现工频或者高频的跳变电压,而由于直流电源(例如太阳能电池板)对地寄生电容的存在,因此导致可能会出现漏电流的问题。而漏电流问题不仅会损坏输出电能质量,降低逆变器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降低逆变器的可靠性。例如,图1为现有的一种五电平逆变器,该逆变器工作时,直流电源DC相对于输出负极,即C点处会存在工频跳变,也可以说是母线中点处,即电容C1和电容C2的公共端,或者直流电源DC负极相对于输出负极存在工频跳变。而输出负极往往与电网N线相连,电网N线与大地电势相近,因此该跳变电压作用在直流电源DC正极(或负极)与大地之间的寄生电容上,会导致漏电流尖峰的产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七电平逆变器,以克服漏电流问题,从而提高逆变器的工作效率以及提高可靠性。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2,本发明提供了七电平逆变器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七电平逆变器包括:直流升压电路201和逆变电路202,逆变电路202包括: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第五开关管QL2、第六开关管QL3、第七开关管QL4、第一电容单元C1、第二电容单元C2、第三电容单元C3、第四电容单元C4、第五电容单元C5、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
直流升压电路20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DC的正极,直流升压电路20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DC的负极,直流升压电路201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直流升压电路201的第二输入端。
直流升压电路20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一端。
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开关管QL1的第一端和第六开关管QL3的第一端。
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二端连接直流升压电路201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开关管QH2的第一端和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一端。
第二开关管QH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
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或者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
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容单元C3的第一端、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第四电容单元C4的第二端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第一端。
第三电容单元C3的第二端连接直流升压电路201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三开关管QH3的第一端。
第三开关管QH3的第二端连接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第五开关管QL2的第二端和第七开关管QL4的第二端。
第五开关管QL2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开关管QL1的第二端和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
第七开关管QL4的第一端连接第六开关管QL3的第二端和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
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容单元C4的第一端;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容单元C5的第二端。
若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一开关管QH1的公共端或者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容单元C1和第二电容单元C2的公共端,第二防逆流器件用于当第一开关管QH1或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防止电流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
若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开关管QH2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H2和第四开关管QL1的公共端,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二开关管QH2的公共端,第二防逆流器件用于当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防止电流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
第一防逆流器件用于当第一开关管QH1导通时,防止电流从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
第三防逆流器件用于当第三开关管QH3导通时,防止电流从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
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和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为该七电平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该交流输出端可以连接交流电网。
在本实施例的七电平逆变器中,由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容单元C3的第一端、第四电容单元C4的第二端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第一端可知,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连接输入母线的中点(即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从而使得输入母线的中点相对于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的电位比较稳定,也就是说直流电源DC的正极或者负极相对于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的电位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工频或者高频跳变电压。而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为该逆变器的输出滤波电路,该输出滤波电路一般连接电网N线,而电网N线与大地电势相近,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直流电源DC正极(或负极)相对于大地之间不会出现工频或者高频跳变电压,因此没有漏电流问题,从而提高了逆变器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此外,本实施例中的七电平逆变器是一种双buck电路,并且仅用了七个开关管,因此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在图2中,以直流升压电路201为第五电感Lb1、第四二极管Db1和第十一开关管Qb1组成的BOOST电路为例加以说明,其中,第五电感Lb1的第一端为直流升压电路201的第一输入端,第五电感Lb1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一开关管Qb1的第一端和第四二极管Db1的正极,第十一开关管Qb1的第二端为直流升压电路201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入端,第四二极管Db1的负极为直流升压电路201的第二输出端。实际上,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直流升压电路201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只要能实现直流升压即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或者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
例如可以如图2所示,第一防逆流器件为二极管D1,第二防逆流器件为二极管D2,二极管D1串联在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的连接电路上,此时,二极管D2用于当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防止电流从二极管D2的负极流向二极管D2的正极。
或者也可以如图3所示,二极管D1串联在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的连接电路上,此时二极管D1与第二开关管QH2的位置关系可以如图3所示,即第二开关管QH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单元C1和第二电容单元C2的公共端,第二开关管QH2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和第一开关管QH1的公共端。或者也可以将二极管D1与第二开关管QH2的位置互换,均不影响本发明的实现。此时二极管D2用于当第一开关管QH1或者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防止电流从二极管D2的负极流向二极管D2的正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可以如图2和图3所示均为二极管,即第一防逆流器件为二极管D1,第二防逆流器件为二极管D2,第二防逆流器件为二极管D3。因此,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为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为二极管D1的正极;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为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为二极管D2的正极;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为二极管D3的负极,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为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可以为碳化硅二极管、快恢复二极管等。
当然,第一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也可以为除二极管外其他的器件,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例如,第一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还可以为开关管。若第一防逆流器件为第八开关管,第二防逆流器件为第九开关管,第三防逆流器件为第十开关管,当第一开关管QH1导通时,第八开关管关断,从而防止电流从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当第三开关管QH3导通时,第十开关管关断,从而防止电流从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若如图3所示,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第一开关管QH1或者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第九开关管断开。若如图2所示,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第九开关管断开。第八开关管、第九开关管和第十开关管可以为MOS管等,能够降低通态损耗。
在本实施例中,逆变器的两个输出端之间可以连接有交流电网ug。本实施例中的逆变器可以用于光伏发电等领域,因此直流电源DC可以为PV(Photo Voltaics,光伏)电源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和第三开关管QH3可以为高频开关管,因此在逆变器工作时,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和第三开关管QH3高频开关动作,第四开关管QL1、第五开关管QL2、第六开关管QL3和第七开关管QL4可以为低频开关管,即工频开关管,因此在逆变器工作时,第四开关管QL1、第五开关管QL2、第六开关管QL3和第七开关管QL4低频开关动作。本发明中所说的高频一般指大于1KHz的频率,而低频一般指的是低于1KHz的频率(一般为工频,例如50Hz)。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第五开关管QL2、第六开关管QL3和第七开关管QL4均可以为任何形式的开关管,例如IGBT、MOS管等。并且每个开关管的器件本身可以并联反向二极管。若每个开关管都并联反向二极管,则第一开关管QH1导通时,电流从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也就是说,第一开关管QH1并联的反向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负极连接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电流从第二开关管QH2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第三开关管QH3导通时,电流从第三开关管QH3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第四开关管QL1导通时,电流从第四开关管QL1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第五开关管QL2导通时,电流从第五开关管QL2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第六开关管QL3导通时,电流从第六开关管QL3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第七开关管QL4导通时,电流从第七开关管QL4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容单元、第二电容单元、第三电容单元、第四电容单元、第五电容单元均可以为电容组成的单元。每个电容单元所包括的电容的数量不受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不但可以应用于需求有功功率的场合,也可以应用于同时需求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的场合,下面结合附图对有功工作状态进行说明。在说明过程中,以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的情况为例。
如图4a-4l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逆变器具有八种有功工作模态,分别为第一工作模态、第二工作模态、第三工作模态、第四工作模态、第五工作模态、第六工作模态、第七工作模态和第八工作模态。
如图4a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一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正3电平。此时,第一开关管QH1、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导通,第二开关管QH2、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关断。电流依次流经:第一开关管QH1→第四开关管QL1→第一电感L1→交流电网ug→第二电感L2→第七开关管QL4→第三开关管QH3→第三电容单元C3→第二电容单元C2→第一电容单元C1
当逆变器处于第一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和第三电容单元C3的公共端与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之间的连接电路有电流流过。
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二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正2电平,此时逆变器可以处于第一子工作模态,也可以处于第二子工作模态。下面分别具体说明。
如图4b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一子工作模态时,第一开关管QH1、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导通,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电流依次流经:第一开关管QH1→第四开关管QL1→第一电感L1→交流电网ug→第二电感L2→第七开关管QL4→第三防逆流器件→第二电容单元C2→第一电容单元C1
如图4c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二子工作模态时,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关断,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电流依次流经:第二开关管QH2→第一防逆流器件→第四开关管QL1→第一电感L1→交流电网ug→第二电感L2→第七开关管QL4→第三开关管QH3→第三电容单元C3→第二电容单元C2
当逆变器处于第一子工作模态或者第二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和第三电容单元C3的公共端与和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之间的连接电路中均有电流流过。
可以看出,在上述两个子工作模态中,逆变器均输出正2电平,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第一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在第二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三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正1电平,此时逆变器可以处于第三子工作模态,也可以处于第四子工作模态。下面分别具体说明。
如图4d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三子工作模态时,第二开关管QH2、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三开关管QH3、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电流依次流经:第二开关管QH2→第一防逆流器件→第四开关管QL1→第一电感L1→交流电网ug→第二电感L2→第七开关管QL4→第三防逆流器件→第二电容单元C2
如图4e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四子工作模态时,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C2处于放电状态。电流依次流经:第二防逆流器件→第一防逆流器件→第四开关管QL1→第一电感L1→交流电网ug→第二电感L2→第七开关管QL4→第三开关管QH3→第三电容单元C3
当逆变器处于第三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四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和第三电容单元C3的公共端与和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之间的连接电路中均有电流流过。
可以看出,在上述两个子工作模态中,逆变器均输出正1电平,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第三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在第四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如图4f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四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正0电平。此时,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关断。电流依次流经:第三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第一防逆流器件→第四开关管QL1→第一电感L1→交流电网ug→第二电感L2→第七开关管QL4
当逆变器处于第四工作模态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的公共端与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之间的连接电路有电流流过。
如图4g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五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负3电平。此时,第一开关管QH1、第三开关管QH3、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导通,第二开关管QH2、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关断。电流依次流经:第一开关管QH1→第六开关管QL3→第二电感L2→交流电网ug→第一电感L1→第五开关管QL2→第三开关管QH3→第三电容单元C3→第二电容单元C2→第一电容单元C1
当逆变器处于第五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和第三电容单元C3的公共端与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之间的连接电路有电流流过。
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六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负2电平,此时逆变器可以处于第五子工作模态,也可以处于第六子工作模态。下面分别具体说明。
如图4h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五子工作模态时,第一开关管QH1、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导通,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电流依次流经:第一开关管QH1→第六开关管QL3→第二电感L2→交流电网ug→第一电感L1→第五开关管QL2→第三防逆流器件→第二电容单元C2→第一电容单元C1
如图4i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六子工作模态时,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关断,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电流依次流经:第二开关管QH2→第一防逆流器件→第六开关管QL3→第二电感L2→交流电网ug→第一电感L1→第五开关管QL2→第三开关管QH3→第三电容单元C3→第二电容单元C2
当逆变器处于第五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六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和第三电容单元C3的公共端与和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之间的连接电路中均有电流流过。
可以看出,在上述两个子工作模态中,逆变器均输出负2电平,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第五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在第六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七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负1电平,此时逆变器可以处于第七子工作模态,也可以处于第八子工作模态。下面分别具体说明。
如图4j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七子工作模态时,第二开关管QH2、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电流依次流经:第二开关管QH2→第一防逆流器件→第六开关管QL3→第二电感L2→交流电网ug→第一电感L1→第五开关管QL2→第三防逆流器件→第二电容单元C2
如图4k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八子工作模态时,第三开关管QH3、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C2处于放电状态。电流依次流经:第二防逆流器件→第一防逆流器件→第六开关管QL3→第二电感L2→交流电网ug→第一电感L1→第五开关管QL2→第三开关管QH3→第三电容单元C3
当逆变器处于第七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八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和第三电容单元C3的公共端与和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之间的连接电路中均有电流流过。
可以看出,在上述两个子工作模态中,逆变器均输出负1电平,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第七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在第八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如图4l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八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负0电平。此时,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关断。电流依次流经:第三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第一防逆流器件→第六开关管QL3→第二电感L2→交流电网ug→第一电感L1→第五开关管QL2
当逆变器处于第八工作模态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的公共端与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之间的连接电路有电流流过。
需要说明的是,在逆变器处于上述八个工作模态时,直流升压电路201可以是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或者至少在第一工作模态、第一子工作模态、第五工作模态和第五子工作模态时处于工作状态。
在上述八种有功工作模态下,逆变器可以输出周期性的信号。逆变器输出的周期信号在一个周期内分为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第五时段、第六时段、第七时段、第八时段、第九时段和第十时段;其中,在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和第五时段,逆变器输出正电压,在第六时段、第七时段、第八时段、第九时段和第十时段,逆变器输出负电压。
在第一时段和第五时段,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三工作模态和第四工作模态。此时逆变器交替输出正1和正0电平。
在第二时段和第四时段,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二工作模态和第三工作模态。此时逆变器交替输出正1和正2电平。
在第三时段,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一工作模态和第二工作模态。此时逆变器交替输出正2和正3电平。
在第六时段和第十时段,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七工作模态和第八工作模态。此时逆变器交替输出负1和负0电平。
在第七时段和第九时段,逆变器交替处于第六工作模态和第七工作模态。此时逆变器交替输出负1和负2电平。
在第八时段,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五工作模态和第六工作模态。此时逆变器交替输出负2和负3电平。
需要说明的是,逆变器处于第二工作模态时,具体可以是处于第一子工作模态,也可以是处于第二子工作模态,逆变器处于第三工作模态时,具体可以是处于第三子工作模态,也可以是处于第四子工作模态,逆变器处于第六工作模态时,具体可以是处于第五子工作模态,也可以是处于第六子工作模态,逆变器处于第七工作模态时,具体可以是处于第七子工作模态,也可以是处于第八子工作模态。由于逆变器处于第一子工作模态、第三子工作模态、第五子工作模态和第七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而逆变器处于第二子工作模态、第四子工作模态、第六子工作模态和第八子工作模态时,第二电容单元C1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因此,一种较优的方式是,通过对第二工作模态、第三工作模态、第六工作模态和第七工作模态的分配方式,使得在一个周期内,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的时间相等或者相差在一预设范围内,从而使得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的电压尽量平衡。
本实施例中的逆变器中,还可以在逆变器的两个输出端和交流电网之间各串联一个电感进行滤波,从而实现更好的电网电流质量。如图5所示,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还通过第三电感L3连接交流电网ug的正极,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还通过第四电感L4连接交流电网ug的负极。其中,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的电感值相对于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来说,通常较小。
请参阅图6,本发明提供了七电平逆变器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七电平逆变器包括:直流升压电路901和逆变电路902,逆变电路902包括: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第五开关管QL2、第六开关管QL3、第七开关管QL4、第一电容单元C1、第二电容单元C2、第三电容单元C3、第四电容单元C4、第五电容单元C5、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
直流升压电路90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DC的负极,直流升压电路90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DC的正极,直流升压电路901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直流升压电路901的第二输入端。
直流升压电路90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二端和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一端。
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开关管QL1的第一端和第六开关管QL3的第一端。
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一端连接直流升压电路901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开关管QH2的第一端和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二端。
第二开关管QH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和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
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一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或者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
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容单元C3的第二端、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第四电容单元C4的第一端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第二端。
第三电容单元C3的第一端连接直流升压电路901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三开关管QH3的第一端。
第三开关管QH3的第二端连接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第五开关管QL2的第二端和第七开关管QL4的第二端。
第五开关管QL2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开关管QL1的第二端和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
第七开关管QL4的第一端连接第六开关管QL3的第二端和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
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容单元C4的第二端;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容单元C5的第一端。
若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一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一开关管QH1的公共端或者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单元C1和第二电容单元C2的公共端,第二防逆流器件用于当第一开关管QH1或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防止电流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
若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开关管QH2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H2和第四开关管QL1的公共端,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二开关管QH2的公共端,第二防逆流器件用于当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防止电流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
第一防逆流器件用于当第一开关管QH1导通时,防止电流从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
第三防逆流器件用于当第三开关管QH3导通时,防止电流从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
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和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为该七电平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该交流输出端可以连接交流电网。
在本实施例的七电平逆变器中,由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容单元C3的第二端、第四电容单元C4的第一端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第二端可知,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连接输入母线的中点(即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一端),从而使得输入母线的中点相对于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的电位比较稳定,也就是说直流电源DC的正极或者负极相对于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的公共端的电位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工频或者高频跳变电压。而第四电容单元C4和第五电容单元C5为该逆变器的输出滤波电路,该输出滤波电路一般连接电网N线,而电网N线与大地电势相近,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直流电源DC正极(或负极)相对于大地之间不会出现工频或者高频跳变电压,因此没有漏电流问题,从而提高了逆变器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此外,本实施例中的七电平逆变器是一种双buck电路,并且仅用了七个开关管,因此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拓扑结构相对称,因此下面简要说明本实施例,相关之处可参见图2所示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一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或者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
例如可以如图6所示,第一防逆流器件为二极管D1,第二防逆流器件为二极管D2,二极管D1串联在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的连接电路上,此时,二极管D2用于当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防止电流从二极管D2的负极流向二极管D2的正极。
或者也可以是,二极管D1串联在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的连接电路上,此时二极管D1与第二开关管QH2的位置关系可以是,第二开关管QH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单元C1和第二电容单元C2的公共端,第二开关管QH2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和第一开关管QH1的公共端。或者也可以将二极管D1与第二开关管QH2的位置互换,均不影响本发明的实现。此时二极管D2用于当第一开关管QH1或者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防止电流从二极管D2的负极流向二极管D2的正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可以如图6所示均为二极管,即第一防逆流器件为二极管D1,第二防逆流器件为二极管D2,第二防逆流器件为二极管D3。因此,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为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为二极管D1的正极;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为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为二极管D2的正极;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为二极管D3的负极,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为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可以为碳化硅二极管、快恢复二极管等。
当然,第一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也可以为除二极管外其他的器件,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例如,第一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还可以为开关管。若第一防逆流器件为第八开关管,第二防逆流器件为第九开关管,第三防逆流器件为第十开关管,当第一开关管QH1导通时,第八开关管关断,从而防止电流从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当第三开关管QH3导通时,第十开关管关断,从而防止电流从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若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电容单元C1的第一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第一开关管QH1或者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第九开关管断开。若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第九开关管断开。第八开关管、第九开关管和第十开关管可以为MOS管等,能够降低通态损耗。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开关管的器件本身可以并联反向二极管。第一开关管QH1导通时,电流从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第二开关管QH2导通时,电流从第二开关管QH2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第三开关管QH3导通时,电流从第三开关管QH3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第四开关管QL1导通时,电流从第四开关管QL1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第五开关管QL2导通时,电流从第五开关管QL2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第六开关管QL3导通时,电流从第六开关管QL3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第七开关管QL4导通时,电流从第七开关管QL4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不但可以应用于需求有功功率的场合,也可以应用于同时需求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的场合,下面结合附图对有功工作状态进行介绍。在说明过程中,以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第一开关管QH1的第二端与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的情况为例。
如图7a-7l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逆变器具有八种有功工作模态,分别为第一工作模态、第二工作模态、第三工作模态、第四工作模态、第五工作模态、第六工作模态、第七工作模态和第八工作模态。
如图7a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一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正3电平。此时,第一开关管QH1、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导通,第二开关管QH2、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关断。
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二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正2电平,此时逆变器可以处于第一子工作模态,也可以处于第二子工作模态。下面分别具体说明。
如图7b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一子工作模态时,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一端处于充电状态。
如图7c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二子工作模态时,第一开关管QH1、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导通,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一端处于放电状态。
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三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正1电平,此时逆变器可以处于第三子工作模态,也可以处于第四子工作模态。下面分别具体说明。
如图7d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三子工作模态时,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一端处于充电状态。
如图7e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四子工作模态时,第二开关管QH2、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三开关管QH3、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一端处于放电状态。
如图7f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四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正0电平。此时,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关断。
如图7g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五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负3电平。此时,第一开关管QH1、第三开关管QH3、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导通,第二开关管QH2、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关断。
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六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负2电平,此时逆变器可以处于第五子工作模态,也可以处于第六子工作模态。下面分别具体说明。
如图7h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五子工作模态时,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一端处于充电状态。
如图7i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六子工作模态时,第一开关管QH1、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导通,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一端处于放电状态。
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七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负1电平,此时逆变器可以处于第七子工作模态,也可以处于第八子工作模态。下面分别具体说明。
如图7j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七子工作模态时,第三开关管QH3、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一端处于充电状态。
如图7k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八子工作模态时,第二开关管QH2、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关断,第二电容单元C2的第一端处于放电状态。
如图7l所示,本实施例的逆变器处于第八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输出负0电平。此时,第五开关管QL2和第六开关管QL3导通,第一开关管QH1、第二开关管QH2、第三开关管QH3、第四开关管QL1和第七开关管QL4关断。
在上述八种有功工作模态下,逆变器可以输出周期性的信号。逆变器输出的周期信号在一个周期内分为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第五时段、第六时段、第七时段、第八时段、第九时段和第十时段;其中,在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和第五时段,逆变器输出正电压,在第六时段、第七时段、第八时段、第九时段和第十时段,逆变器输出负电压。各个时段逆变器处于的工作模态与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逆变器中,还可以在逆变器的两个输出端和交流电网之间各串联一个电感进行滤波,从而实现更好的电网电流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直流升压电路、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一电容单元、第二电容单元、第三电容单元、第四电容单元、第五电容单元、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
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或者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
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容单元的第一端;
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端;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
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单元的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公共端或者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和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公共端,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一开关管或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公共端,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公共端,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为所述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流向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时,电流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具有八种有功工作模态,分别为第一工作模态、第二工作模态、第三工作模态、第四工作模态、第五工作模态、第六工作模态、第七工作模态和第八工作模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一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一子工作模态或者第二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一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二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三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三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四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三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四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四工作模态时,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五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六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五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六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五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六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七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七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八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七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八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八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输出的周期信号在一个周期内分为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第五时段、第六时段、第七时段、第八时段、第九时段和第十时段;
在所述第一时段和所述第五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三工作模态和第四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二时段和所述第四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二工作模态和第三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三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一工作模态和第二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六时段和所述第十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七工作模态和第八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七时段和所述第九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六工作模态和第七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八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五工作模态和第六工作模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为第八开关管,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为第九开关管,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为第十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八开关管关断;
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十开关管关断;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一开关管或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九开关管关断;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九开关管关断。 
6.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直流升压电路、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一电容单元、第二电容单元、第三电容单元、第四电容单元、第五电容单元、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防逆流器件、第二防逆流器件和第三防逆流器件;
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或者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
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电容单元的第二端;
所述第三电容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端;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
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单元的第一端;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和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公共端或者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和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公共端,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一开关管或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公共端,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公共端,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用于当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时,防止电流从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
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为所述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具有八种有功工作模态,分别为第一工作模态、第二工作模态、第三工作模态、第四工作模态、第五工作模态、第六工作模态、第七工作模态和第八工作模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一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二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一子工作模态或者第二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一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二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三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三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四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三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四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四工作模态时,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关断;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五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六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五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六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五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六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七工作模态时,所述逆变器处于第七子工作模态或者第八子工作模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七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充电状态;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八子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一端处于放电状态;
所述逆变器处于所述第八工作模态时,所述第五开关管和所述第六开关管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七开关管关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输出的周期信号在一个周期内分为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第三时段、第四时段、第五时段、第六时段、第七时段、第八时段、第九时段和第十时段;
在所述第一时段和所述第五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三工作模态和第四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二时段和所述第四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二工作模态和第三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三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一工作模态和第二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六时段和所述第十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七工作模态和第八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七时段和所述第九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六工作模态和第七工作模态;
在所述第八时段,所述逆变器交替处于第五工作模态和第六工作模态。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为第八开关管,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为第九开关管,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为第十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八开关管关断;
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十开关管关断;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一开关管或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九开关管关断;
若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串联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的连接电路上,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九开关管关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为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为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为第三二极管;
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
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
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三防逆流器件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
CN201310752136.3A 2013-12-30 2013-12-30 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Active CN1036840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52136.3A CN103684015B (zh) 2013-12-30 2013-12-30 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52136.3A CN103684015B (zh) 2013-12-30 2013-12-30 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84015A true CN103684015A (zh) 2014-03-26
CN103684015B CN103684015B (zh) 2016-03-30

Family

ID=50320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52136.3A Active CN103684015B (zh) 2013-12-30 2013-12-30 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8401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3249A (zh) * 2014-10-28 2015-02-04 北京合力电气传动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七电平逆变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多相逆变器及变频器
CN115864830A (zh) * 2023-02-15 2023-03-28 深圳通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负压除二转换电路和设备终端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87257A (ja) * 2004-09-17 2006-03-30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マルチレベルコンバータ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710133A (zh) * 2012-06-12 2012-10-03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七电平电路、并网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和装置
CN102843056A (zh) * 2012-09-07 2012-12-26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五电平逆变器
CN102882412A (zh) * 2012-10-29 2013-01-16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JP2013172627A (ja) * 2012-02-23 2013-09-02 Fuji Electric Co Ltd マルチレベル電力変換回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87257A (ja) * 2004-09-17 2006-03-30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マルチレベルコンバータ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3172627A (ja) * 2012-02-23 2013-09-02 Fuji Electric Co Ltd マルチレベル電力変換回路
CN102710133A (zh) * 2012-06-12 2012-10-03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七电平电路、并网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和装置
CN102843056A (zh) * 2012-09-07 2012-12-26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五电平逆变器
CN102882412A (zh) * 2012-10-29 2013-01-16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3249A (zh) * 2014-10-28 2015-02-04 北京合力电气传动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七电平逆变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多相逆变器及变频器
CN115864830A (zh) * 2023-02-15 2023-03-28 深圳通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负压除二转换电路和设备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84015B (zh) 2016-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0192B (zh) 一种三态三电平pfc电路及多态三电平pfc电路
CN103701345A (zh) 一种五电平逆变器
CN104937829B (zh) 一种五电平逆变器
WO2016119736A1 (zh) 五电平拓扑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
CN208571927U (zh) 一种三电平Boost电路及逆变系统
CN105281361B (zh) 一种五电平双降压式并网逆变器
CN103166495A (zh) 单相不对称全桥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130623B (zh)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改进型主电路结构
CN103956927A (zh) 一种电压有源箝位的无变压器型单相光伏逆变器
CN202231632U (zh) 单相非隔离型低共模电流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7070275A (zh) 五电平低共模漏电流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光伏并网系统
CN103683876B (zh) 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CN102882410A (zh)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CN103259442A (zh) 一种高增益电流型逆变器
CN103701346A (zh) 一种九电平逆变器
CN103051231A (zh) 一种三相五电平逆变器
CN102195507A (zh) 无变压器并网逆变电路
CN104065293A (zh) 一种电压混合钳位的无变压器型单相光伏逆变器
CN111130371B (zh) 一种基于开关电容的2倍升压九电平逆变器
CN105553319B (zh) 一种单级非隔离Buck‑Boost三相光伏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210724562U (zh) 一种钳位型三电平升压功率变换电路结构
CN103684015B (zh) 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CN105846674A (zh) 非隔离高变比双向直流变换器
CN102882412A (zh)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CN102882411B (zh)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