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82149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82149B
CN103682149B CN201310395117.XA CN201310395117A CN103682149B CN 103682149 B CN103682149 B CN 103682149B CN 201310395117 A CN201310395117 A CN 201310395117A CN 103682149 B CN103682149 B CN 1036821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display unit
dam material
viewing area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951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82149A (zh
Inventor
永田彻也
佐佐木亨
石井良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682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82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82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821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10K59/8722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 H10K50/8426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能够使得在填充层内产生的气泡不出现在OLED元件的显示区域上。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包含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有机EL发光层的下部基板与上部基板之间,由以包围显示区域的外边缘的方式涂敷的堤坝件和在堤坝件的内侧滴下的填充件填充。堤坝件为硬化前的粘度比较高的环氧树脂,填充件为硬化前的粘度比较低的环氧树脂。在下部基板的表面中的显示区域与堤坝件的涂敷区域之间形成有基板凹部。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发光层的密封单元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以显示器面板的薄型化、高亮度化、高速化为目的,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开发正在进行。该OLED元件为由各像素分别发出3原色(红、绿、蓝)的光的3个有机化合物发光二极管构成的显示面板,由于没有机械式的动作,反应速度快,各像素自身发光,因此能够进行高亮度显示,并且不需要背光源,因此能够实现薄型化,所以作为下一代的显示面板受到期待(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7-30029号)。
图12是表示OLED元件的层叠构造的纵截面图。如该图12所示,有机EL发光层1形成在玻璃等的硬质的基板2上。此外,在图12中,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有机EL发光层1通过从基板2一侧开始依次层叠TFT驱动电路层、反射电极、空穴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透明电极而构成。此外,例如存在具有这些层叠后的层的有机膜位于图12的基板2与密封层3相接的区域的情况。
而且,有机EL发光层1因为当暴露在气氛中的水分中时会急速地劣化,所以需要与外部大气隔离。因此,有机EL发光层1的表面由包含通过CVD成膜而得到的SiN膜的密封层3覆盖,并且由包含玻璃制等的硬质透明部件的基板6覆盖。
在该基板6与密封层3的间隙中填充有透明的环氧树脂(UV硬化型、热硬化型等)4、5,用于将两者间的距离保持为一定值,使得有机EL发光层1的表面与基板6的表面保持平行,并且防止在两者的界面的反射或折射。更具体而言,硬化前的粘度比较高的环氧树脂4沿两基板2、6的周边缘配置,在由该环氧树脂4围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硬化前的粘度比较低的环氧树脂5。这样,硬化前的粘度比较高的环氧树脂4包围硬化前的粘度比较低的环氧树脂5,因此环氧树脂5即使在硬化前也不会向周围流出,从而该粘度比较低的环氧树脂能够无遗漏地遍布在密封层3的表面上。基于这样的堤坝件(坝式部件)4、填充件5的功能的不同,硬化前的粘度比较高的环氧树脂4在下面称为“堤坝件”,粘度比较低的环氧树脂5在下面称为“填充件”。
另外,通过在基板2的表面上形成有机EL发光层1和密封层3而构成的部分在下面称为“下基板7”。与此对应地,基板6在下面称为“上基板6”。
以下,使用图13至图16,对使用这些堤坝件4、填充件5将两基板7、6彼此贴合的工序进行说明。此外,该贴合工序,在构成未图示的制造装置的腔室内进行。
接下来,对于未图示的制造装置,首先如图13所示,在下基板7的表面(密封层3的表面)上,沿其周边缘,利用分配器涂敷堤坝件4。更详细的说明如下所述。图17是OLED元件10的俯视图。如作为图17的虚线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的图18所示,堤坝件4以包围下基板7的表面(密封层3的表面)中的有机EL发光层1的显示区域10a(对图像显示有贡献的有效像素存在的区域)的外边缘的方式被涂敷。另外,堤坝件4的内侧的区域为填充件5的填充区域7a。如此,将堤坝件配置在比有机EL发光层1的显示区域的外边缘更靠外侧的位置是,为了防止由于堤坝件4与填充件5的微小的折射率的差异而导致的折射率的分布在有机EL发光层1上发生并由此导致图像发生变形。
接着,对于未图示的制造装置,如图14所示,在下基板7的表面(密封层3的表面)上的堤坝件4的内侧,以在正交的2个方向上分别均等的间距,呈点状地滴下多个填充件5。这样,呈点状地滴下填充件5是因为,如图15所示,滴下的填充件3因其表面张力而成为球状的形态,所以即使仅通过呈点状配置的填充件,也能够得到填充堤坝件4的内侧所需的足够的体积。
接着,对于未图示的制造装置,对腔室内进行高度的减压,如图15所示,将下基板7与上基板6相互对准,如图16所示,使两者6、7重叠。由此,堤坝件4内点状存在的填充件5得以扩散,相互间的间隙(真空)被填满,如作为沿图18的A-A'线的纵截面图的图19所示,由两基板6、7和堤坝件4围成的空间被填充。
之后,对于未图示的制造装置,使腔室内的气压恢复为大气压,将贴合后的两基板6、7取出,进行堤坝件4、填充件5的硬化处理。对于未图示的制造装置,例如,在使用紫外线硬化型的环氧树脂作为堤坝件4,使用热硬化型的环氧树脂作为填充件5的情况下,首先隔着上基板6对堤坝件4照射紫外线后,在加热炉内使填充件热硬化。另外,在使用紫外线延迟硬化型的环氧树脂作为堤坝件4、填充件5的情况下,在两基板6、7的贴合之前对堤坝件4、填充件5照射紫外线。于是,在将两基板6、7贴合的时刻之后,堤坝件4、填充件5的硬化开始,因此在硬化炉内硬化完成。
此外,在图13至图16中,表示了在一片基板2上形成一个OLED元件的情况,但在实际的制造工序中,也存在在一片基板2上形成多个OLED元件,在堤坝件4、填充件5硬化后,将贴合后的基板6、7切割成各个OLED元件的情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果上述这样的贴合工序按照理想状态进行,则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堤坝件4的内侧,填充件5应当没有间隙地填充。但是,实际上,贴合时的减压的不充分,导致由两基板6、7和堤坝件4围成的空间内残存有空气分子,或者气体从堤坝件4、填充件5挥发等各种贴合方面的问题产生,由此,存在在堤坝件4的内侧产生气泡B的情况。这样的气泡B产生的原因,严格来说还没有完全确定,因此可以说其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如图18和图19所对应的图20和图21所示,在气泡B以与有机EL发光层1的显示区域重叠的方式产生的情况下,气泡B与填充件5的界面使从有机EL发光层1的显示区域中的该气泡B下的各像素发出的光发生折射、反射、扩散或吸收,因此,显示区域所显示的图像发生变形、缺失。
此外,该气泡B容易在堤坝件4的四角发生,但除在四角以外,也能够在与堤坝件4相对的位置产生,这种情况是已知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后的显示装置,在该显示装置中,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导致在填充于由密封有机EL发光层的一对基板和堤坝件围成的空间内的填充件中产生气泡时,都能够将该气泡引入至有机EL发光层的显示区域外的部分,由此使气泡不重叠在显示区域上。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的目的和特征,通过本发明的说明书和附图能够得以明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代表性的特征的概述和简要说明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一方面为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其具有:包含有机EL发光层的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以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方式配置,且使上述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二基板贴合的堤坝件;填充于由上述第一基板、上述第二基板和上述堤坝件围成的空间中的填充件,其中,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中的一个基板具有与不同于上述一个基板的另一个基板相对的第一面,在上述第一面,在上述显示区域与上述堤坝件之间形成有凹部。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二方面为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其具有:包含有机EL发光层的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以包围上述显示区域的方式配置,且使上述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二基板贴合的堤坝件;填充于由上述第一基板、上述第二基板和上述堤坝件围成的空间中的填充件,其中,在上述显示区域与上述堤坝件之间的部位,上述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二基板的间隔由第一间隔和比上述第一间隔大的第二间隔构成,在具有上述第一间隔的第一区域和具有上述第二间隔的第二区域的边界部,上述间隔呈阶梯状变化。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导致在填充于由密封有机EL发光层的一对基板和堤坝件围成的空间内的填充件中产生气泡B时,都能够将该气泡B引入至有机EL发光层的显示区域外的部分,由此使气泡不重叠在显示区域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OLED元件的俯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OLED元件的俯视透视图。
图3是图2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沿图3的A-A'线的纵截面的截面图。
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OLED元件的俯视透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例的OLED元件的俯视透视图。
图7是图2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OLED元件的一部分的俯视透视图。
图9是第五实施例的OLED元件的俯视透视图。
图10是图2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沿图10的A-A'线的纵截面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OLED元件的层叠构造的概况的纵截面图。
图13是OLED元件的贴合工序的说明图。
图14是OLED元件的贴合工序的说明图。
图15是OLED元件的贴合工序的说明图。
图16是OLED元件的贴合工序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现有技术的OLED元件的平面的放大部分的图。
图18是图17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
图19是表示沿图18的A-A'线的纵截面的截面图。
图20是图17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
图21是表示沿图20的A-A'线的纵截面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有机EL发光层
2基板
4堤坝件
5填充件
6上部基板
7、7'下部基板
7b、7d、7e、7'h基板凹部
7'g台阶
10OLED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OLED元件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说明。下面的各实施例,基于作为本发明的发明人长期研究的结果而发现的“在形成有凹凸的基板上产生气泡的情况下,气泡以遵循(沿着)基板的凹凸形状的方式移动并保持稳定”的见解,在下部基板7的表面中的显示区域与堤坝件的涂敷区域之间,形成用于引入气泡的凹形状(槽或台阶)。
(实施例1)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OLED元件10的平面。如图1所示,OLED元件10在俯视时,包括:因有机EL发光层1的有效像素的存在而使图像得以显示的矩形的显示区域10a;铺设有将驱动信号传递至构成有机EL发光层1的TFT驱动电路层的配线等,并且形成为包围该显示区域10a的边框区域10b;和作为从该边框区域10b的外边缘的一边突出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对TFT驱动电路层进行驱动的驱动器(源极驱动器、栅极驱动器)的端子区域10c。此外,该OLED源极10由包含基板2、有机EL发光层1、密封层3的下部基板7(第一基板)、环氧树脂(堤坝件4、填充件5)和上部基板6(第二基板)构成,这如使用图12所说明的那样。另外,该制造工序如使用图13至图16所说明的那样,最初在基板2上依次形成有机EL发光层1和密封层3,由此制成下部基板7,其后在其表面上的有机EL发光层1的显示区域10a的外边缘的外侧,呈矩形框状地涂敷硬化前粘度比较高的环氧树脂,作为堤坝件6使用(图13),在其内侧以正交的2个方向分别为规定的间距的方式呈点状地滴下硬化前粘度比较低的环氧树脂,作为填充件5使用(图14),在减压状态下,在下部基板7的表面贴合上部基板6(图15),使填充件5扩散到由两基板6、7和堤坝件6围成的空间的整个区域,在大气压下使堤坝件4、填充件5硬化。
图2是从上部基板6侧观察本发明的OLED10的、表示下部基板7的表面形状的透视图,图3是图2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如该图3所示,配置于下部基板7的表面(密封层3的表面)中的有机EL发光层1的显示区域(配置有对图像显示有贡献的有效区域的矩形区域)10a的外侧的矩形框状区域,为不进行图像显示的边框区域10b。例如,该边框区域10b的宽度为1.0~1.5mm。
在该边框区域10b的大致中央,在与显示区域10a之间隔开200μm左右的间隔,沿显示区域10a的外边缘以0.8mm左右的宽度涂敷堤坝件4。如上所述,该堤坝件4的内侧为填充件5的填充区域7a。
在边框区域10b的与显示区域10a的边界线和堤坝件4之间所夹的带状的区域,在其全周形成有宽度数十μm左右、深度1μm~10μm左右的连续的槽(下面称为“基板凹部7b”)。该基板凹部7b与显示区域10a的距离,和基板凹部7b与被上部基板6推压扩展而形成的堤坝件4的距离大致相等。此外,该基板凹部7b通过利用光刻(photolithography)工序将形成在基板2上的未图示的有机膜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为槽状。该有机膜例如为具有TFT驱动电路层的有机膜。另外,密封层3也形成在该槽形状的内面上。基板凹部7b具有用于控制气泡的形状的足够的尺寸。在通过光刻工序形成的情况下,基板凹部7b的深度优选为1μm~3μm。
如果在堤坝件4、填充件5的硬化前在填充件5内产生气泡B,则该气泡B如图3所示遵循基板凹部7b的凹形状地被引入至该基板凹部7b内,并在此处稳定。此时,基于填充件5与气泡B之间的表面张力,气泡B与下部基板7(密封层3)的表面和上部基板6的下表面接触,并且表现出汇集于一处的趋势。于是,如图4(沿图3的A-A'线的纵截面图)所示,位于基板凹部7b的底面与上部基板6的下表面之间,保持稳定。另外,OLED元件10完成时的两基板6、7的间隔为6.5~8.5μm左右,在基板凹部7b所存在的部位相比于其他的部位,两基板6、7的间隔呈阶梯状地扩大。
其结果是,如图3和图4所示,气泡B无论其体积如何,都收纳于基板凹部7b内,不会溢出至其外部。即,当气泡B的体积变大时,气泡B在基板凹部7b内所占的面积扩大,当气泡B的体积变小时,气泡B在基板凹部7b内所占的面积缩小,但无论那种情况,在俯视时,气泡B都不会从基板凹部7b溢出。而且,通过使堤坝件4、填充件5硬化,气泡B的位置被固定,因此能够防止气泡B与有机EL发光层1的显示区域10a重叠,避免由于该气泡B导致的图像的变形或缺失。
(实施例2)
图5是从上部基板6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OLED10的、表示下部基板7的表面形状的透视图。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板凹部7b沿着显示区域10a的外边缘,在其全周形成,因此从端子区域10c向有机EL发光层1的TFT驱动侧传递驱动信号的配线,必须横切基板凹部7b。当在这样的凹凸形状的表面上形成配线时,可能产生配线断线的问题。在此,在本第二实施例中,基板凹部7b分割为多个,分割的各基板凹部相互间所夹的部分作为用于使配线通过边框区域10b的内外的平滑部分7c而残留。具体来说,在边框区域10b的四角的堤坝件4的各弯曲部分的内侧分别形成有俯视时为钩形的基板凹部7d,并且与边框区域10b的四边分别平行地分别形成有直线状的基板凹部7e。
根据本实施例,因为气泡B本来就在堤坝件4的附近产生,所以产生的气泡B也能够被引入任一个基板凹部7d、7e,向由其内面和上侧基板6所夹的空间移动。其结果是,气泡B在俯视时无论其体积如何都收纳于基板凹部7d、7e内,不会溢出至其外部。
本实施例的其他的结构和作用,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因此将其作为引用部分。
(实施例3)
图6是从上部基板6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OLED10的、表示下部基板7的表面形状的透视图,图7是图6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
根据对于OLED元件10的贴合工序中的气泡B的产生的统计结果,可知气泡B在呈矩形状地涂敷的堤坝件4的四角的内侧最为频繁地产生。在此,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的第二实施例进行比较,仅在边框区域10b的四角的堤坝件4的各弯曲部分的内侧分别形成的钩状的基板凹部7d残留,而省略了直线状的基板凹部7e。此外,各基板凹部7d如果直线部分的长度(以钩状弯曲的部位为起点的、与显示区域10a的外边缘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为100μm~1mm左右,则能够充分地实现作为将气泡B引入的陷阱的功能。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气泡B频繁产生的位置为堤坝件4的弯曲部分的内侧,因此产生的气泡B能够被引入任一个基板凹部7d,向由其内面和上侧基板6所夹的空间移动。其结果是,气泡B在俯视时无论其体积如何收纳于基板凹部7d内,不会溢出至其外部。
本实施例的其他的结构和作用,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因此将其作为引用部分。
(实施例4)
图8是从上部基板6侧观察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OLED10的、表示下部基板7的表面形的一部分的透视图。本实施例与上述的第三实施例比较,其特征在于:基板凹部7f的形状不为钩状,而是以在边框区域10b的四角的堤坝件4的弯曲部分的内侧为起点的直线状。即使为这样的形状,只要基板凹部7f的平面积为与产生的气泡B的体积对应的面积,就能够充分地实现作为收纳气泡B的陷阱的功能。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气泡B频繁产生的部位为堤坝件4的各弯曲部分的内侧,因此产生的气泡B能够被引入任一个基板凹部7f,向由其内面和上侧基板6所夹的空间移动。其结果是,气泡B在俯视时无论其体积如何都收纳于基板凹部7f内,不会溢出至其外部。
本实施例的其他的结构和作用,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因此将其作为引用部分。
(实施例5)
图9是从上部基板6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OLED10的、表示下部基板7的表面形状的透视图,图10是图9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图11是沿图10的A-A'线的纵截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相比较,特征在于:将气泡B引入并使之稳定的基板凹部,是由形成在下部基板7'的表面上的台阶7'g(通过光刻工序将在基板2的表面上形成的未图示的有机膜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的台阶)和堤坝件4的侧壁形成。
即,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下部基板7'的边框区域10b中的、比显示区域10a的边界线更靠外侧一些的部位,具有其外边缘侧的区域比显示区域10a侧低10μm左右的台阶7'g。该台阶7'g的与显示区域10a相反一侧的区域(台阶形成区域10d)为平坦面。在该台阶形成区域10d中,与台阶7'g之间隔开数十μm左右的间隔地涂敷有堤坝件4。其结果是,由形成在下部基板7'的边框区域10b的表面的台阶7'g和堤坝件4围成的空间,成为与其他的部位相比使下部基板7'与上部基板6的间隔呈阶梯状地扩大的凹部7'h,因此产生的气泡B被引入该凹部7'h,向由其内面与上侧基板6所夹的空间移动。其结果是,气泡B在俯视时无论其体积如何都收纳于基板凹部7'h内,不会溢出至其外部。
本实施例的其他的结构和作用,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因此将其作为引用部分。由此,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也可以在凹部7'h的内面形成有密封层3。
(变形例)
在以上说明的各实施例中,基板凹部7b、7d、7e、7f、7'h形成在下部基板7、7'上,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于上部基板6的下表面。

Claims (17)

1.一种显示装置,其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包含有机EL发光层的第一基板;
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
堤坝件,其以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方式配置,且使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贴合;和
填充件,其填充于由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堤坝件围成的空间,其中,
所述有机EL发光层包括电路层和具有所述电路层的有机膜,
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中的一个基板具有与不同于所述一个基板的另一个基板相对的第一面,
在所述第一面,在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堤坝件之间的所述有机膜形成有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基板为所述第一基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具有覆盖所述有机EL发光层的密封层,
所述密封层位于所述凹部的内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层包含SiN。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层位于所述有机膜的上层,
所述凹部形成于所述有机膜和所述密封层,
所述密封层沿着所述凹部中的所述有机膜的表面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由形成于所述第一面的台阶和所述堤坝件的侧面包围而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为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连续的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包括多个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域为具有多个角部的矩形,
在与所述多个角部中的各个角部相对的位置形成有所述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与所述多个角部中的各个角部相对的位置的所述槽具有沿所述角部的弯曲部。
11.一种显示装置,其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包含有机EL发光层的第一基板;
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
堤坝件,其以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方式配置,且使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贴合;和
填充件,其填充于由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堤坝件围成的空间,其中,
在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堤坝件之间的部位,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的间隔由第一间隔和比所述第一间隔大的第二间隔构成,
在具有所述第一间隔的第一区域与具有所述第二间隔的第二区域的边界部,所述间隔呈阶梯状变化。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界部配置为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框状。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界部由多个部分构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域为具有多个角部的矩形,
在与所述多个角部中的各个角部相对的位置配置有所述部分。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与所述多个角部中的各个角部相对的位置的所述部分具有沿着所述角部的弯曲部。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中的一个基板在所述第二区域具有与不同于所述一个基板的另一个基板相对的第一面,在所述边界部具有第一侧面,
通过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一侧面形成凹部。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中的一个基板在所述第二区域具有与不同于所述一个基板的另一个基板相对的第一面,在所述边界部具有第一侧面,
所述堤坝件具有第二侧面,
通过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形成凹部。
CN201310395117.XA 2012-09-03 2013-09-03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36821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2899 2012-09-03
JP2012192899A JP6095301B2 (ja) 2012-09-03 2012-09-03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82149A CN103682149A (zh) 2014-03-26
CN103682149B true CN103682149B (zh) 2016-04-27

Family

ID=50186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95117.XA Active CN103682149B (zh) 2012-09-03 2013-09-03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65021B2 (zh)
JP (1) JP6095301B2 (zh)
CN (1) CN1036821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5877B2 (ja) * 2013-09-26 2018-11-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080296B1 (ko) * 2013-12-03 2020-02-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장치
TWI548005B (zh) * 2014-01-24 2016-09-01 環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選擇性電子封裝模組的製造方法
JP2016095143A (ja) * 2014-11-12 2016-05-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物理量センサー、物理量センサー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KR102417453B1 (ko) * 2014-11-27 2022-07-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CN104505470B (zh) 2015-01-04 2017-1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JP6608201B2 (ja) 2015-07-10 2019-11-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自発光表示装置
KR102352002B1 (ko) * 2015-07-31 2022-01-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를 이용한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329978B1 (ko) 2015-10-28 2021-11-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KR102466959B1 (ko) 2015-12-31 2022-11-1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648021B1 (ko) * 2016-09-23 2024-03-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7117681B2 (ja) * 2018-03-30 2022-08-1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モジュール
CN109671866B (zh) * 2018-12-21 2021-02-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挡墙结构
US11895900B2 (en) 2019-10-16 2024-02-06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ethod of encapsulating display substrate and counter substrate, encapsulated display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and counter substrate
CN111416063B (zh) * 2020-04-29 2022-05-3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5352A (zh) * 2004-03-01 2005-09-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5472C (zh) * 2002-09-24 2006-07-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JP2005203329A (ja) * 2003-12-18 2005-07-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装置
KR100579750B1 (ko) * 2003-12-26 2006-05-15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듀얼패널타입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657358B1 (ko) * 2004-08-24 2006-12-13 주식회사 멤스웨어 유기전계발광 디스플레이용 글라스캡의 제조방법
JP5061475B2 (ja) 2006-03-02 2012-10-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表示装置
JP4337852B2 (ja) * 2006-08-30 2009-09-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0097846A (ja) * 2008-10-17 2010-04-30 Toshiba Corp 封止材、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
KR20110007654A (ko) * 2009-07-17 2011-01-2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20089301A (ko) * 2009-09-25 2012-08-09 에스알아이 인터내셔널 유기 전자 소자 봉지 방법
KR101097317B1 (ko) * 2009-11-18 2011-12-2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1866943B (zh) * 2010-02-26 2013-12-25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及其封装方法
JP2010140915A (ja) * 2010-03-19 2010-06-24 Sony Corp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28124B2 (ja) * 2012-04-16 2013-07-0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表示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5352A (zh) * 2004-03-01 2005-09-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61624A1 (en) 2014-03-06
JP6095301B2 (ja) 2017-03-15
CN103682149A (zh) 2014-03-26
US9065021B2 (en) 2015-06-23
JP2014049367A (ja) 2014-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82149B (zh) 显示装置
CN104218184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70222181A1 (en) Display device
JP6185667B2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
US8629614B2 (en) Organic E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20170170254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1801458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11121668A1 (ja) 表示パネル装置及び表示パネル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89863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weir pattern and a sealing member with cured and uncured portions
US9530985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US2015021450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display device
JP2009116214A (ja) 液晶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063708A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WO2020233298A1 (zh) 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显示装置
WO2019238005A1 (zh) 显示母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2692750A (zh) 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元件
KR102342785B1 (ko) 표시 장치용 어레이 기판
US20110032469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JP2014154482A (ja) 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18962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소자
JP2000133444A (ja) 透光性基板の接着方法
JP2015011763A (ja) Oled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603594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16201229A (ja)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