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9721A - 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9721A
CN103669721A CN201310725127.5A CN201310725127A CN103669721A CN 103669721 A CN103669721 A CN 103669721A CN 201310725127 A CN201310725127 A CN 201310725127A CN 103669721 A CN103669721 A CN 103669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concrete beam
vertical muscle
tension side
pressure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251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9721B (zh
Inventor
董卫
苏志敏
武亮
闫毅志
杨华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31072512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697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69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9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9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97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属于土木工程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领域。本发明首先根据纵筋的横截面积As配置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在支座间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上套上一塑料套管;在塑料套管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沥青或石蜡,并在塑料套管的外表面涂抹一层润滑剂;在梁上部的受压区全长配置梁受压区的纵筋;支座间区域内的箍筋的间距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的一半;锚固区域内的箍筋的间距大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锚固区域内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需进行锚固。本发明施工工艺简单,可有效提高剪跨比较小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属于土木工程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有正截面破坏和斜截面破坏两种。剪跨比较大(a/d>4)的钢筋混凝土梁倾向于发生正截面破坏。通常将钢筋混凝土梁设计为适筋梁,适筋梁破坏前有明显的裂缝和挠度,并产生塑性破坏。此时,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抗剪承载力,梁的承载力决定于抗弯承载力的大小。剪跨比较小(a/d<3)的钢筋混凝土梁倾向于发生斜截面受剪破坏。此时,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抗弯承载力,梁的承载力决定于抗剪承载力的大小。所以,在剪跨比较小的梁中,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和钢筋的抗拉性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以用于解决充分发挥剪跨比较小的钢筋混凝土梁中的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和钢筋的抗拉性能,同时提高其承载力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A、首先根据纵筋的横截面积A s 配置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
B、在支座4间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上套上一塑料套管9,且满足塑料套管9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之间留有2mm-3mm的间隙;
C、在塑料套管9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之间的间隙内填充低强度材料10,并在塑料套管9的外表面涂抹一层润滑剂;
D、沿梁的长度方向,在梁上部的受压区全长配置梁受压区的纵筋3;
E、在支座间区域12内的箍筋2的间距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的一半;
F、在锚固区域13内的箍筋2的间距大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
G、在锚固区域13内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采用两种方式进行锚固:
一,将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弯折180度并与柱中的主筋焊接固定后锚固在混凝土中;
二,采用钢板6和螺母7将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锚固在梁的两端;
H、梁跨中1/3区域11内浇筑高强度混凝土或浇筑纤维混凝土以提高跨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其余的区域内可浇筑普通混凝土。
所述步骤A中,纵筋的横截面积A s 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2013107251275100002DEST_PATH_IMAGE001
;式中:
Figure 844492DEST_PATH_IMAGE002
为混凝土的应力折减系数;
Figure 2013107251275100002DEST_PATH_IMAGE003
f y 为跨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纵筋1的抗拉强度,(N/mm2);b为钢筋混凝土梁的宽度,(mm);x为钢筋混凝土梁的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受压区计算高度,(mm)。
所述步骤C中,低强度材料10为石蜡或者沥青。
所述步骤D中,梁受压区的纵筋3再配置在支座4上的受压区内;其中梁受压区的纵筋3的配置长度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的2.5倍。
所述步骤H中,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的第二种锚固方式中能用焊接的方法取代螺母7,将钢板6和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焊接在一起。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在剪跨比较低的钢筋混凝土梁中,人为去除支座间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保留箍筋2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同时提高梁跨中1/3区域11内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使得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形式从受剪破坏转变为受弯破坏。破坏时,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屈服,跨中混凝土被压碎。因此,可充分提高剪跨比较小的梁的承载力。若忽略受弯区侧纵筋的抗压性能,梁的外形尺寸确定后,受拉侧纵筋的横截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Figure 336653DEST_PATH_IMAGE004
                                                               (1)
式中,
Figure 391328DEST_PATH_IMAGE002
为混凝土的应力折减系数;
Figure 728768DEST_PATH_IMAGE003
f y 为跨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纵筋1的抗拉强度,(N/mm2);b为钢筋混凝土梁的宽度,(mm);x为钢筋混凝土梁的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受压区计算高度,(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施工工艺简单,无需预应力设备,即可有效提高剪跨比较小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性能,承载力的提高的程度在剪跨比低于3的钢筋混凝土梁中尤为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配筋图;
图2为本发明中钢筋混凝土梁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中钢筋混凝土梁的B-B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中B-B剖面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中需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区域图;
图中各标号:1为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2为箍筋、3为梁受压区的纵筋、4为支座、5为加载点、6为钢板、7为螺母、8为钢筋混凝土梁横截面的外轮廓线、9为塑料套管、10为低强度材料、11为梁跨中1/3区域、12为支点间区域、13为锚固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5所示,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A、首先根据纵筋的横截面积A s 配置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
B、在支座4间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上套上一塑料套管9,且满足塑料套管9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之间留有2mm的间隙;
C、在塑料套管9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之间的间隙内填充低强度材料10,并在塑料套管9的外表面涂抹一层润滑剂;
D、沿梁的长度方向,在梁上部的受压区全长配置梁受压区的纵筋3;
E、在支座间区域12内的箍筋2的间距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的一半;
F、在锚固区域13内的箍筋2的间距大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
G、在锚固区域13内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采用两种方式进行锚固:
一,将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弯折180度并与柱中的主筋焊接固定后锚固在混凝土中;
二,采用钢板6和螺母7将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锚固在梁的两端;
H、梁跨中1/3区域11内浇筑高强度混凝土或浇筑纤维混凝土以提高跨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其余的区域内可浇筑普通混凝土。
所述步骤A中,纵筋的横截面积A s 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372239DEST_PATH_IMAGE001
;式中:
Figure 517525DEST_PATH_IMAGE002
为混凝土的应力折减系数;
Figure 308764DEST_PATH_IMAGE003
f y 为跨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纵筋1的抗拉强度,(N/mm2);b为钢筋混凝土梁的宽度,(mm);x为钢筋混凝土梁的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受压区计算高度,(mm)。
所述步骤C中,低强度材料10为石蜡或者沥青。
所述步骤D中,梁受压区的纵筋3再配置在支座4上的受压区内;其中梁受压区的纵筋3的配置长度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的2.5倍。
所述步骤H中,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的第二种锚固方式中能用焊接的方法取代螺母7,将钢板6和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焊接在一起。
实施例2:如图1-5所示,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A、首先根据纵筋的横截面积A s 配置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
B、在支座4间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上套上一塑料套管9,且满足塑料套管9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之间留有2.5mm的间隙;
C、在塑料套管9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之间的间隙内填充低强度材料10,并在塑料套管9的外表面涂抹一层润滑剂;
D、沿梁的长度方向,在梁上部的受压区全长配置梁受压区的纵筋3;
E、在支座间区域12内的箍筋2的间距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的一半;
F、在锚固区域13内的箍筋2的间距大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
G、在锚固区域13内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采用将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弯折180度并与柱中的主筋焊接固定后锚固在混凝土中的方式进行锚固;
H、梁跨中1/3区域11内浇筑高强度混凝土或浇筑纤维混凝土以提高跨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其余的区域内可浇筑普通混凝土。
所述步骤A中,纵筋的横截面积A s 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387578DEST_PATH_IMAGE001
;式中:
Figure 698605DEST_PATH_IMAGE002
为混凝土的应力折减系数;
Figure 532569DEST_PATH_IMAGE003
f y 为跨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纵筋1的抗拉强度,(N/mm2);b为钢筋混凝土梁的宽度,(mm);x为钢筋混凝土梁的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受压区计算高度,(mm)。
所述步骤C中,低强度材料10为沥青。
所述步骤D中,梁受压区的纵筋3再配置在支座4上的受压区内;其中梁受压区的纵筋3的配置长度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的2.5倍(以降低锚固区域内负弯矩的影响)。
实施例3:如图1-5所示,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A、首先根据纵筋的横截面积A s 配置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
B、在支座4间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上套上一塑料套管9,且满足塑料套管9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之间留有3mm的间隙;
C、在塑料套管9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之间的间隙内填充低强度材料10,并在塑料套管9的外表面涂抹一层润滑剂;
D、沿梁的长度方向,在梁上部的受压区全长配置梁受压区的纵筋3; 
E、在支座间区域12内的箍筋2的间距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的一半;
F、在锚固区域13内的箍筋2的间距大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
G、在锚固区域13内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采用钢板6和螺母7将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锚固在梁的两端;
H、梁跨中1/3区域11内浇筑高强度混凝土或浇筑纤维混凝土以提高跨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其余的区域内可浇筑普通混凝土。
所述步骤A中,纵筋的横截面积A s 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296257DEST_PATH_IMAGE004
;式中:
Figure 178762DEST_PATH_IMAGE002
为混凝土的应力折减系数;
Figure 593563DEST_PATH_IMAGE003
f y 为跨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纵筋1的抗拉强度,(N/mm2);b为钢筋混凝土梁的宽度,(mm);x为钢筋混凝土梁的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受压区计算高度,(mm)。
所述步骤C中,低强度材料10为石蜡。
所述步骤H中,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的第二种锚固方式中能用焊接的方法取代螺母7,将钢板6和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焊接在一起。
具体参数如下:
试验体的外形尺寸为2400mm(长)×240mm(宽)×340mm(高),梁的下侧配置3根直径22mm(单根面积为387.1mm2)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其屈服强度为400N/mm2,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的保护层厚度为40mm。
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A s 为受拉侧纵筋的总横截面积,计算值1233mm2,示例中实际使用1161mm2为1.0;
Figure 349160DEST_PATH_IMAGE006
f y 为分别为30N/mm2,438N/mm2b为240mm;x为75mm。
在支座4间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上套上一塑料套管9,使塑料套管9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之间的间隙为3mm,将熔融的石蜡均匀的浇灌在支座4间的塑料套管9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之间的间隙内,然后在塑料套管9上涂抹一层润滑油。
沿梁的长度方向,在梁上部的受压区全长配置梁受压区的纵筋3。 
在支座间区域12内按150mm间距配置箍筋2(梁的高度为340 mm,混凝土保护层为40 mm,所以示例中的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为300 mm),两侧的锚固区域内各配置4跟箍筋2,单肢箍筋2的截面面积为31.7mm2,屈服强度为438N/mm2;各区域混凝土的强度均为30N/mm2
在锚固区域13内的箍筋2的间距为60mm。
四点受弯加载试验中,支座间距为1800mm,加载点间距为350mm。梁的剪跨比为2.42。
作为对比,尺寸和配筋均相同的,但支座4间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上未套上一塑料套管9和未浇灌石蜡的梁也进行了加载试验。
试验结果:经套上一塑料套管9和浇灌石蜡处理的梁的极限荷载为369.6kN,破坏时,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屈服,跨中上部混凝土被压碎(即两加载点5间的梁的上部区域混凝土被压碎);未经套上一塑料套管9和浇灌石蜡的梁的极限荷载为276.0kN,呈现斜拉破坏形态。由此可以验证当剪跨比小于3时(本例试验梁的剪跨比为2.42),采用本发明的设计方法可以使梁的承载力提高34%。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5)

1.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A、首先根据纵筋的横截面积A s 配置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
B、在支座(4)间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上套上一塑料套管(9),且满足塑料套管(9)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之间留有2mm-3mm的间隙;
C、在塑料套管(9)与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之间的间隙内填充低强度材料(10),并在塑料套管(9)的外表面涂抹一层润滑剂;
D、沿梁的长度方向,在梁上部的受压区全长配置梁受压区的纵筋(3);
E、在支座间区域(12)内的箍筋(2)的间距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的一半;
F、在锚固区域(13)内的箍筋(2)的间距大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
G、在锚固区域(13)内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采用两种方式进行锚固:
一,将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弯折180度并与柱中的主筋焊接固定后锚固在混凝土中;
二,采用钢板(6)和螺母(7)将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锚固在梁的两端;
H、梁跨中1/3区域(11)内浇筑高强度混凝土或浇筑纤维混凝土以提高跨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其余的区域内可浇筑普通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纵筋的横截面积A s 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Figure 223080DEST_PATH_IMAGE002
为混凝土的应力折减系数;
Figure 2013107251275100001DEST_PATH_IMAGE003
f y 为跨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纵筋(1)的抗拉强度,(N/mm2);b为钢筋混凝土梁的宽度,(mm);x为钢筋混凝土梁的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受压区计算高度,(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低强度材料(10)为石蜡或者沥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梁受压区的纵筋(3)再配置在支座(4)上的受压区内;其中梁受压区的纵筋(3)的配置长度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的2.5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H中,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的第二种锚固方式中能用焊接的方法取代螺母(7),将钢板(6)和钢筋混凝土梁受拉侧的纵筋(1)焊接在一起。
CN201310725127.5A 2013-12-25 2013-12-25 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 Active CN1036697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25127.5A CN103669721B (zh) 2013-12-25 2013-12-25 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725127.5A CN103669721B (zh) 2013-12-25 2013-12-25 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9721A true CN103669721A (zh) 2014-03-26
CN103669721B CN103669721B (zh) 2016-03-30

Family

ID=50308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25127.5A Active CN103669721B (zh) 2013-12-25 2013-12-25 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6972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9721B (zh) * 2013-12-25 2016-03-30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
CN106088644A (zh) * 2016-06-15 2016-11-09 舟山市宏达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嵌入式预制梁防腐加固结构
CN109112945A (zh) * 2018-10-17 2019-01-01 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螺栓连接的竹木和钢组合箱梁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4333A (zh) * 2006-01-20 2006-07-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带过渡区的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
JP2006225894A (ja) * 2005-02-15 2006-08-31 Ohbayashi Corp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のせん断強度の算出方法、この算定方法を用いた設計方法、この設計方法で設計された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及び鉄筋コンクリートの梁・床構造
CN102418381A (zh) * 2010-09-28 2012-04-18 杨峰 钢梁与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相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3216035A (zh) * 2013-04-15 2013-07-24 北京交通大学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延性构造及施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9721B (zh) * 2013-12-25 2016-03-30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25894A (ja) * 2005-02-15 2006-08-31 Ohbayashi Corp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のせん断強度の算出方法、この算定方法を用いた設計方法、この設計方法で設計された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及び鉄筋コンクリートの梁・床構造
CN1804333A (zh) * 2006-01-20 2006-07-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带过渡区的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
CN102418381A (zh) * 2010-09-28 2012-04-18 杨峰 钢梁与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相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3216035A (zh) * 2013-04-15 2013-07-24 北京交通大学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延性构造及施工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69721B (zh) * 2013-12-25 2016-03-30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
CN106088644A (zh) * 2016-06-15 2016-11-09 舟山市宏达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嵌入式预制梁防腐加固结构
CN106088644B (zh) * 2016-06-15 2018-05-18 舟山市宏达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嵌入式预制梁防腐加固结构
CN109112945A (zh) * 2018-10-17 2019-01-01 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螺栓连接的竹木和钢组合箱梁
CN109112945B (zh) * 2018-10-17 2024-02-13 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螺栓连接的竹木和钢组合箱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9721B (zh) 2016-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12050B (zh) 一种简支梁桥桥面连续新构造及施工方法
CN105839510B (zh) 一种钢‑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2535355B (zh) 一种桥梁结构分离式钢—混凝土组合桁架加固法
CN105544373B (zh) 一种用于大跨斜拉桥的钢箱‑混凝土组合主梁及施工方法
CN105780994B (zh) 一种震后自复位的偏心支撑钢框架组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CN204370310U (zh) 一种双维波形钢及混凝土组合桥面板
CN104264594B (zh) 一种用于提高psc连续箱梁桥承载力的自平衡系杆拱体系及运用其加固的方法
CN105297641A (zh) 公路t梁横隔板预应力加固结构及用其进行加固的工法
CN103669721B (zh) 一种基于拱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
CN103210148A (zh) 具有开口断面上弦杆的桁架构造物及其制作方法,以及利用具有开口断面上弦杆的桁架构造物的桁架桥以及其施工方法
CN104652244B (zh) 一种用于加固psc连续箱梁桥的悬索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4499608A (zh) 预应力型钢加固剪力墙的设计与施工方法
CN103938871B (zh) 一种采用钢筋混凝土环梁节点的钢管混凝土柱有粘结预应力框架梁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03890900U (zh) 快速修复空心板桥铰缝的结构
CN105971005B (zh) 明挖法大跨度二拱二索地铁车站结构
CN106836017A (zh) 一种采用uhpc薄层植筋加固槽型梁桥面板的方法
CN105735110B (zh) 可更换复合板内置钢棒阻尼器的桥墩耗能与防压碎结构
CN108412038A (zh) 利用锚固支座耗能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CN106049527B (zh) 明挖法可修复三拱三索地铁车站结构
Saju et al. Study on flexural strength of truss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CN207597642U (zh) 一种变电站结构抗震填充墙
CN105603870B (zh) 内置耗能钢筋和粘弹性材料层的桥墩耗能与防压碎结构
Saleem et al.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ultra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bridge deck system
Ahn et al. Fatigue behavior and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the stress category for a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 deck
Schaumann Hybrid FRP-lightweight concrete sandwich system for engineering structur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