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82014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82014A CN103582014A CN201210249255.2A CN201210249255A CN103582014A CN 103582014 A CN103582014 A CN 103582014A CN 201210249255 A CN201210249255 A CN 201210249255A CN 103582014 A CN103582014 A CN 1035820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smd
- scheme
- user
- marc
- bas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基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ARC-NC功能;基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下行MSMD-NC功能;基站获取中继节点的位置信息,并判断该中继节点是否处于小区的边界,如果是,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SMD-NC功能;以及基站和用户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进行数据传输。在本发明中,可以根据中继节点的位置确定是否在中继节点配置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如此,在中继节点配置了相应的网络编码功能后,基站和用户就可以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网络编码功能进行数据传输以获得更大的吞吐量,提高系统的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涉及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通过引入中继节点(Relay),实现中继节点和发送节点之间的合作,从而充分利用空间分集,提高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在目前中继节点部署中,一种方式是将中继节点置于一个宏小区的内部,这时一个中继节点只服务一个宏小区内的用户,其目的是提高此宏小区用户的吞吐量。另一种方式是将中继节点置于宏小区的边缘,这时一个中继节点可以服务两个或者三个宏小区的用户,其目的是减少小区边缘用户的干扰。为了便于描述问题,如果一个中继节点具有同时和多个宏基站通信的能力,则将其称之为共享中继;如果某个时刻中继节点只和一个基站通信,则将其称之为专用中继。
对于专用中继,提高整个系统吞吐量的一个方法是利用如图1所示的多点接入中继信道(MARC,Multiple Access Relay Channel)结构,引入网络编码,允许多个源节点同时和目的节点通信,从而提高频谱效率,进而提高宏小区用户的吞吐量。
对于共享中继,降低小区间干扰的一个办法是利用如图2所示的多信源多信宿(MSMD,Multiple Sources Multiple Destinations)结构,引入网络编码,当多个源节点同时和多个目的节点通信时,通过共享中继广播混合信号给多个目地节点,从而使得目的节点通过多路混合信号消除干扰。
基于上述MARC和MSMD结构,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网络编码(NC,networkcoding)方案,以提高用户吞吐量或降低小区边缘用户的干扰。其中,基于MARC的网络编码方案可以称为MARC-NC方案;基于MSMD的网络编码方案可以称为MSMD-NC方案。
然而,在实际系统中,当给定了网络部署方案之后,到底在一个中继节点上配置MARC-NC功能还是MSMD-NC功能,目前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给出了数据传输方法可以确定中继节点上配置的网络编码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基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ARC-NC功能;基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下行MSMD-NC功能;基站获取中继节点的位置信息,并判断该中继节点是否处于小区的边界,如果是,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SMD-NC功能;以及基站和用户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基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ARC-NC功能;基站接收用户的干扰情况报告,如果相邻小区的负载超过预先设定的负载门限,则开启下行MSMD-NC功能;基站获取中继节点的位置信息,并判断该中继节点是否处于小区的边界,如果是,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SMD-NC功能;以及基站和用户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小区的边界为使得存在两个属于不同小区的用户在采用MSMD-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后的性能比同属一个小区的两个用户在采用MARC-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后的性能好的区域。
上述基站和用户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进行数据传输包括:判断所述用户是否位于自身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以及判断用户是否位于自身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如果所述用户既位于自身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也位于自身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则比较该用户在采用MSMD-NC方案时的吞吐量和在采用MARC-NC方案时的吞吐量,如果采用MSMD-NC方案时的吞吐量高于采用MARC-NC方案时的吞吐量,则采用MSMD-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否则,采用MARC-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如果所述用户仅位于自身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则采用MARC-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如果所述用户仅位于自身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则采用MSMD-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如果所述用户既没有位于自身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也没有位于自身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则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上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建立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以及MSMD-NC方案备选列表。
其中,建立MARC-NC方案备选列表包括:分别接收用户通过直传链路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以及通过转发链路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以及比较上述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的强度,如果第二参考信号的强度高于第一参考信号的强度且该用户有上行业务流,则将该用户加入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
建立MSMD-NC方案备选列表包括:用户测量本小区和相邻小区的参考信号;如果本小区和相邻小区的参考信号强度之差小于预先设定的参考信号门限,则该用户向本小区基站汇报相邻小区的ID以及本小区直传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如果中继节点开启了MSMD-NC功能,则基站通知用户测量经由转发链路转发的本小区的参考信号;用户根据测量得到的经由转发链路转发的本小区的参考信号获得转发链路的信道条件,并将转发链路的信道条件上报给本小区基站;根据本小区直传链路的信道条件以及转发链路的信道条件判断转发链路的质量是否优于直传链路,如果是,则将该用户加入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
或者建立MSMD-NC方案备选列表包括:中继节点测量所有用户发送的参考信号;如果有来自两个小区的用户的参考信号强度之差小于预定的第一门限且所述来自两个小区的用户的参考信号强度均大于预定的第二门限,则将所述来自两个小区的用户的参考信号格式通知给所述两个小区的基站;所述两个小区的基站分别根据所接收的参考信号的格式确定用户身份标识ID,并将该用户ID对应的用户加入自身的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
由此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中继节点的位置(或进一步根据小区的负载情况)确定是否在中继节点配置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如此,在中继节点配置了相应的网络编码功能后,基站和用户就可以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网络编码功能进行数据传输以获得更大的吞吐量,提高系统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传统的MARC结构;
图2显示了传统的MSMD结构;
图3显示了MARC-NC方案用于下行业务流的一个实例;
图4显示了一种网络的拓扑结构;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和用户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流程图;
图8为建立MARC-NC方案备选列表的方法流程图;
图9为建立MSMD-NC方案备选列表的方法流程图;
图10为另一种建立MSMD-NC方案备选列表的方法流程图;
图11显示了采用MARC-NC方案时系统的总吞吐量与中继节点到基站之间距离的关系以及采用MSMD-NC方案时系统的总吞吐量与中继节点到基站之间距离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在实际网络部署中,合理利用MARC-NC方案和MSMD-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当中继节点可以同时配置MARC-NC功能和MSMD-NC功能时的数据传输策略。
为了给出选择策略,首先比较在不同条件下MARC-NC方案和MSMD-NC方案的特性,具体可如表1所示:
表1
下面再来分别详细比较MARC-NC方案和MSMD-NC方案在上、下行业务流上的性能。
首先,比较MARC-NC方案和MSMD-NC方案在下行业务流上的性能。
从图1所示的MARC的结构图上可以看出,MARC-NC方案用于上行传输非常自然,但只有当经过特殊设计之后,MARC结构才能用于下行数据传输。图3给出了一种MARC-NC方案用于下行业务流的一个实例。在这个例子中,基站1和基站2要先交换彼此的数据信息。然后,在前两个时隙,基站1、基站2、中继节点和用户1组成一个MARC结构;在后两个时隙,基站1、基站2、中继节点和用户2组成另一个MARC结构。通过比较图3和图2可以看出,其实图3所示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MSMD结构。因此,比较MARC-NC方案和MSMD-NC方案在下行业务流上的性能就是比较4时隙的MARC-NC和传统MSMD-NC方案的性能。不失一般性,可以只分析比较图2中接收节点1以及图3中用户1的性能。
已知当采用MSMD-NC方案时,用户1在前两个时隙收到的信号可如下公式(1)所示:
其中,Hij表示信道条件,i、j=0或1,其具体含义如图3所示,例如,H11代表基站1到用户1的信道条件;P1、P2和Pr分别表示基站1,基站2和中继节点的发送功率;N1和Nr分别表示用户1处的热噪声和中继节点处的热噪声,其中N1 (1)和N1 (2)分别表示用户1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的热噪声;X1和X2分别代表基站1和基站2发送的数据。
已知在采用MSMD-NC方案时,只有X1是用户1需要的数据,X2属于来自于用户2的干扰。此时假设采用最小均方误差(MMSE)接收机来处理这个信号,则得到的X1的SINR表达式如下公式(2)所示:
另外,已知当采用MARC-NC方案时,前两个时隙用户1接收到的信号和公式(1)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是X1和X2都是用户1需要的数据。同样假设采用MMSE接收机来处理这个信号,则得到的X1的SINR表达式如下公式(3)所示: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从SINR的性能上来看,无论是采用MARC-NC方案还是采用MSMD-NC方案,所获得的SINR性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采用MARC-NC方案时需要基站间进行额外的数据交换,因此,在下行数据流的方向上,如果需要消除用户间干扰,提高系统的吞吐量,且不考虑小区负载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则应该采用MSMD-NC方案。
而对于上行业物流,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无论中继节点是否位于小区边界,采用MARC-NC方案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的性能。
接下来,再比较MARC-NC方案和MSMD-NC方案在上行业务流上的性能。
上行业务流的性能分析比下行业务流的性能分析更为复杂,因为对于上行业务流,发送节点(也即用户)的位置将极大地影响其性能。由于MARC结构本身就是为上行业务流设计的。从图1所示的MARC的结构可以看出,中继节点的位置最好处在两个用户(发送节点)和基站(接收节点)之间。而采用MSMD-NC方案时,由于两个用户是分别来自于不同小区的,因此中继节点的位置最好处于这两个小区的边界。然而,问题是:什么样的位置可以称为小区的边界呢?在本申请中,将小区的边界进行如下定义:假如中继节点处在某个区域A,使得存在两个属于不同小区的用户在采用MSMD-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后的性能比同属一个小区的两个用户在采用MARC-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后的性能好,就称区域A为小区的边界。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根据网络的实际拓扑结构,通过仿真或者实际测量等手段来确定小区的边界。
下面就以TS 36.814中定义的信道模型为例简要说明通过仿真手段确定小区的边界的方法。假设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如图4所示,基站1和基站2为相邻的两个基站,其中用户1和用户2的服务基站为基站1,用户3的服务基站为基站2。当采用MARC-NC方案时,由于用户1和2距离基站1较远,而且中继节点距离基站1也较远,因此,获得的性能是比较差的。但是当采用MSMD-NC方案时,由于中继节点位于基站1和基站2的中间,且用户3距离中继节点较近,因此,获得的性能是比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若中继节点向基站1移动,则采用MARC-NC方案所获得的性能将会越来越好,而采用MSMD-NC方案所获得的性能将会越来越差。因此,如果可以找到一个中继节点的位置使得采用MARC-NC方案所获得的性能等于采用MSMD-NC方案所获得的性能就能确定小区的边界。通过仿真可以发现,当中继节点与基站1间的距离等于0.83r时,采用MARC-NC方案所获得的性能等于采用MSMD-NC方案所获得的性能;当中继节点与基站1间的距离小于0.83r时,采用MARC-NC方案所获得的性能优于采用MSMD-NC方案所获得的性能;而当中继节点与基站1间的距离大于0.83r时,采用MARC-NC方案所获得的性能差于采用MSMD-NC方案所获得的性能,其中r代表基站1和基站2之间距离的一半。因此,根据上述仿真结果即可确定当中继节点处于(0.83r,r)之间时,就认为中继节点处于小区的边界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论是基于TS 36.814所定义的信道模型获得的,然而,即使采用其他的信道模型,也能通过上述方法获得小区边界的准确范围。
另外,除了采用仿真的方法,也可以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实际的测量,这样得到的小区的边界会更准确。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对于上行业务流来说,不能立刻判断出到底是采用MARC-NC方案好,还是采用MSMD-NC方案好,而是首先要判断中继节点的位置是否处于小区的边界,如果是则可以采用MSMD-NC方案;如果不是,则可以采用MARC-NC方案。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确定选择预编码方案的第一种基本原则:
1)对于下行业务流,中继节点开启MSMD-NC功能;
2)对于上行业务流,中继节点开启MARC-NC功能,且如果中继节点位于小区的边界,则进一步开启MSMD-NC功能。
在这里,上述开启MARC-NC功能的含义是指中继节点可以把连接自身的用户放入自身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如果自身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有多个用户,则可以选择其中两个用户配成一对,组成MARC结构,采用MARC-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而上述开启MSMD-NC功能的含义是指中继节点可以把连接自身的用户放入自身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如果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有多个用户,则可以选择其中两个用户配成一对,组成MSMD结构,采用MSMD-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
在上述选择编码方案的第一种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可以进一步考虑小区的负载,以对上述基本原则进行完善。已知由于采用MSMD-NC方案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小区间干扰,因此,在两个相邻的小区的负载都不是很重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传统的调度方法进行资源调度,使相邻小区使用不同的资源,从而避免干扰,而不需要采用MSMD-NC方案。原因是,如果在相邻小区负载都不重的情况下,还要在中继节点开启MSMD-NC功能,反而会额外消耗中继节点转发导频的能量,造成传输性能的下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确定选择预编码方案的第二种基本原则:
1)对于下行业务流,如果小区负载大于预先确定的负载门限,则中继节点开启MSMD-NC功能;
2)对于上行业务流,中继节点开启MARC-NC功能,如果中继节点位于小区的边界且小区负载大于预先确定的负载门限,则进一步开启MSMD-NC功能。
基于上述两种基本原则中的第一种原则,本发明的实施例给出了数据传输方法,由于基站更具有全局控制的能力,因此,上述流程可由基站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给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主要包括:
步骤101: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ARC-NC功能。
步骤102: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下行MSMD-NC功能。
步骤103:获取中继节点的位置信息,并判断该中继节点是否处于小区的边界,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04,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SMD-NC功能。
基于上述两种基本原则中的第二种原则,本发明的实施例给出了数据传输方法,由于基站更具有全局控制的能力,因此,上述流程也可由基站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给出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流程如图6所示,主要包括:
步骤101: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ARC-NC功能。
步骤102’:接收用户的干扰情况报告,如果相邻小区的负载超过预先设定的负载门限,则开启下行MSMD-NC功能。通常情况下,当用户检测到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的信道条件之差小于一个预定的门限是就会向自身服务小区的基站上报干扰情况报告。
具体而言,上述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的信道条件可以通过来自服务基站和来自相邻基站的导频信号强度来表征,例如,若用户检测到的来自服务基站和相邻基站的导频信号强度之差小于一个预定的门限,例如5dB,则用户就会向自身的服务基站上报干扰情况报告。
步骤103:获取中继节点的位置信息,并判断该中继节点是否处于小区的边界,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04,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SMD-NC功能,然后执行步骤105;否则,直接执行步骤105。
步骤105:基站、中继节点和用户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进行数据传输。
通过上述两种方案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中继节点的位置(或进一步根据小区的负载情况)确定是否在中继节点配置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在中继节点配置了相应的网络编码功能后,基站和用户就可以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网络编码功能进行数据传输以获得更大的吞吐量,提高系统的性能。
基于上述数据传输方法,本发明的实施例还进一步给出了上述步骤105中基站、中继节点和用户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如图7所示,上述步骤105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51:判断用户是否位于自身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052;否则,执行步骤1053。
步骤1052:判断用户是否位于自身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054;否则,执行步骤1055。
步骤1053:判断用户是否位于自身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056;否则,执行步骤1057。
步骤1054:比较该用户在采用MSMD-NC方案时的吞吐量和在采用MARC-NC方案时的吞吐量,如果采用MSMD-NC方案时的吞吐量高于采用MARC-NC方案时的吞吐量,则采用MSMD-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否则,采用MARC-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1055:采用MARC-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1056:采用MSMD-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1057: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由此可以看出,在用户的配对的选择上,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功能或进一步根据用户的吞吐量确定用户是配对成MARC用户对以采用MARC-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还是配对成MSMD用户对以采用MSMD-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
为了使上述方案更加完善,本发明的实施例还给出了基站建立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以及MSMD-NC方案备选列表的具体方法。
具体而言,上述建立MARC-NC方案备选列表的方法可由基站执行。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分别接收用户通过直传链路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以及通过转发链路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说明方便将用户和基站之间不经过中继节点转发的数据传输链路称为直传链路;而将用户和基站之间经过中继节点转发的数据传输链路称为转发链路。
步骤202:比较上述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的强度,如果第二参考信号的强度高于第一参考信号的强度且该用户有上行业务流,则将该用户加入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
上述建立MSMD-NC方案备选列表的方法可由用户和基站配合执行。如图9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用户测量本小区和相邻小区的参考信号;
步骤302:如果本小区和相邻小区的参考信号强度之差小于预先设定的参考信号门限,则该用户向本小区基站汇报相邻小区的ID以及本小区直传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
步骤303:如果中继节点开启了MSMD-NC功能,则基站通知用户测量经由转发链路转发的本小区的参考信号;
步骤304:用户根据测量得到的经由转发链路转发的本小区的参考信号获得转发链路的信道条件,并将转发链路的信道条件上报给本小区基站;
步骤305:根据本小区直传链路的信道条件以及转发链路的信道条件判断转发链路的质量是否优于直传链路,如果是,则将该用户加入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
具体而言,上述本小区直传链路的信道条件以及转发链路的信道条件可以通过经由直传链路接收的导频信号的强度和经由转发链路接收的导频信号的强度来表征,例如,若经由转发链路接收的导频信号的强度大于经由直传链路接收的导频信号的强度,则可以将该用户加入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
另一种建立MSMD-NC方案备选列表的方法可由中继节点和基站共同执行,如图10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中继节点测量所有用户发送的参考信号;
步骤402:如果有来自两个小区的用户的参考信号强度之差小于预定的第一门限且所述来自两个小区的用户的参考信号强度均大于预定的第二门限,则将所述来自两个小区的用户的参考信号格式通知给所述两个小区的基站;
步骤403:所述两个小区的基站分别根据所接收的参考信号的格式确定用户身份标识(ID),并将该用户ID对应的用户加入自身的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
如此,通过上述方法基站可以建立自身的MARC-NC方案备选列表和MSMD-NC方案备选列表。
如前所述,由于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根据中继节点的位置确定是否在中继节点配置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从而可以选择较优的网络编码方案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下面将通过仿真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效果。
首先,仿真所使用的参数如表2所列:
小区半径 | 500米 |
发送功率 | -13dBmw—-4dBmw |
噪声变量 | -174dB/Hz |
小尺度衰落 | SCM-C |
路径数目 | 6 |
每径时延 | [0310710109017302510]*1e-9 |
路径损耗(用户-基站) | 131.1+42.8*log10(d) |
路径损耗(用户-中继) | 145.4+37.5*log10(d) |
路径损耗(中继-基站) | 125.2+36.3*log10(d) |
表2
基于上述参数设定,仿真了采用MARC-NC方案时系统的总吞吐量(总容量)与中继节点到基站之间距离的关系以及采用MSMD-NC方案时系统的总吞吐量(总容量)与中继节点到基站之间距离的关系。仿真结果如图11所示。图11中,带正方形的曲线显示的是采用MARC-NC方案时系统的总吞吐量与中继节点到基站之间距离的关系;带菱形的曲线显示的是采用MSMD-NC方案时系统的总吞吐量与中继节点到基站之间距离的关系;带圆形的曲线显示的是中继节点处不采用网络编码方案时总吞吐量与中继节点到基站之间距离的关系。从图11可以看出,没有任何一种网络编码方案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表现出最好的性能。因此,通过自适应地根据中继节点的位置,选择所使用的网络编码方案可以使得系统的性能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优。此外,如前所述,如果在自适应的选择网络编码方案时可以进一步考虑用户的位置以及小区负载等因素,则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获得更优的性能表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ARC-NC功能;
基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下行MSMD-NC功能;
基站获取中继节点的位置信息,并判断该中继节点是否处于小区的边界,如果是,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SMD-NC功能;以及
基站、中继节点和用户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进行数据传输。
2.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ARC-NC功能;
基站接收用户的干扰情况报告,如果相邻小区的负载超过预先设定的负载门限,则开启下行MSMD-NC功能;
基站获取中继节点的位置信息,并判断该中继节点是否处于小区的边界,如果是,则通知中继节点开启上行MSMD-NC功能;以及
基站、中继节点和用户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进行数据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区的边界为:使得存在两个属于不同小区的用户在采用MSMD-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后的性能比同属一个小区的两个用户在采用MARC-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后的性能好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中继节点和用户根据中继节点配置的MARC-NC功能或MSMD-NC功能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判断所述用户是否位于自身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以及判断用户是否位于自身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
如果所述用户既位于自身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也位于自身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则比较该用户在采用MSMD-NC方案时的吞吐量和在采用MARC-NC方案时的吞吐量,若采用MSMD-NC方案时的吞吐量高于采用MARC-NC方案时的吞吐量,则采用MSMD-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否则,采用MARC-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
如果所述用户仅位于自身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则采用MARC-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
如果所述用户仅位于自身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则采用MSMD-NC方案进行数据传输;以及
如果所述用户既没有位于自身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也没有位于自身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则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建立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以及MSMD-NC方案备选列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MARC-NC方案备选列表包括:
分别接收用户通过直传链路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以及通过转发链路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以及
比较上述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的强度,如果第二参考信号的强度高于第一参考信号的强度且该用户有上行业务流,则将该用户加入MARC-NC方案备选列表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MSMD-NC方案备选列表包括:
用户测量本小区和相邻小区的参考信号;
如果本小区和相邻小区的参考信号强度之差小于预先设定的参考信号门限,则该用户向本小区基站汇报相邻小区的ID以及本小区直传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
如果中继节点开启了MSMD-NC功能,则基站通知用户测量经由转发链路转发的本小区的参考信号;
用户根据测量得到的经由转发链路转发的本小区的参考信号获得转发链路的信道条件,并将转发链路的信道条件上报给本小区基站;
根据本小区直传链路的信道条件以及转发链路的信道条件判断转发链路的质量是否优于直传链路,如果是,则将该用户加入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MSMD-NC方案备选列表包括:
中继节点测量所有用户发送的参考信号;
如果有来自两个小区的用户的参考信号强度之差小于预定的第一门限且所述来自两个小区的用户的参考信号强度均大于预定的第二门限,则将所述来自两个小区的用户的参考信号格式通知给所述两个小区的基站;
所述两个小区的基站分别根据所接收的参考信号的格式确定用户身份标识ID,并将该用户ID对应的用户加入自身的MSMD-NC方案备选列表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49255.2A CN103582014A (zh) | 2012-07-18 | 2012-07-18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
JP2013147235A JP6193030B2 (ja) | 2012-07-18 | 2013-07-16 | データ伝送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49255.2A CN103582014A (zh) | 2012-07-18 | 2012-07-18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82014A true CN103582014A (zh) | 2014-02-12 |
Family
ID=50052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49255.2A Pending CN103582014A (zh) | 2012-07-18 | 2012-07-18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93030B2 (zh) |
CN (1) | CN103582014A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64638A (zh) * | 2008-12-23 | 2010-06-30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中继站 |
CN102104445A (zh) * | 2011-01-14 | 2011-06-22 | 南京邮电大学 | 中继辅助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模拟网络编码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25549B (zh) * | 2008-06-06 | 2011-05-04 | 北京邮电大学 | 在无线中继网络中采用网络编码通信的方法 |
US8737297B2 (en) * | 2009-02-20 | 2014-05-2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Network coding relay operations |
CN102394733B (zh) * | 2011-11-03 | 2014-11-12 | 北京邮电大学 | 双基站单中继多用户的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包重传方法 |
-
2012
- 2012-07-18 CN CN201210249255.2A patent/CN103582014A/zh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7-16 JP JP2013147235A patent/JP6193030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64638A (zh) * | 2008-12-23 | 2010-06-30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中继站 |
CN102104445A (zh) * | 2011-01-14 | 2011-06-22 | 南京邮电大学 | 中继辅助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模拟网络编码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193030B2 (ja) | 2017-09-06 |
JP2014023154A (ja) | 2014-0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25087B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小区间干扰协调 | |
CN103370897B (zh) | 在分级异构小区部署中分发小区共用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系统以及控制单元 | |
CN102316510B (zh) | 一种协作发送点的选择方法及选择装置 | |
CN102655677B (zh) |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远端射频单元分簇方法 | |
CN101478337B (zh) |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方法与装置 | |
CN103380638A (zh) | 无线小区中的点相关资源符号配置 | |
CN101106807A (zh) | 一种基于中继器的蜂窝网络以及空分双工通信方法 | |
CN103181095A (zh) | 协作异构通信系统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1997583A (zh) | 用于协作多点传输的上行多用户mimo用户配对方法和装置 | |
CN102820954A (zh) | 一种降低异构网络小区间干扰的方法 | |
CN103338517A (zh) | 一种基于高性能处理器的基站多点协同系统的分簇方法 | |
Gao et al. |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dynamic CoMP cell selection in LTE-advanced heterogeneous networks scenario | |
Wang et al. | Cell-cluster based traffic load balancing in cooperative cellular networks | |
Hu et al. | A novel multiple relay selection strategy for LTE-advanced relay systems | |
CN101873701B (zh) | 一种ofdm中继网络干扰抑制方法 | |
CN105519157B (zh) | 小区间干扰抑制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3220789A (zh) | 资源分配方法、用户调度方法及其装置、设备 | |
Zhao et al. | An overlapped clustering scheme of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for LTE-A systems | |
Ayyadurai et al. | Multihop cellular network optimiza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 |
Bąkowski et al. | System-level simulations of selected aspects of 5G cellular networks | |
CN103582014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 |
Jie et al. | A CoMP-Based outage compensation solution for heterogeneous femtocell networks | |
Maltsev et al. | Analysis of IEEE 802.16 m and 3GPP LTE Release 10 technologies by Russian Evaluation Group for IMT-Advanced | |
Wu et al. | Exploiting cooperative diversity and spatial reuse in multihop cellular networks | |
KR101531172B1 (ko) | 다중-셀 다중-사용자 lte-a 협력 네트워크에서의 효율적인 공유 릴레이 빔포밍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통신 시스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