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50019A - 膝关节矫正装置 - Google Patents

膝关节矫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50019A
CN103550019A CN201310566843.3A CN201310566843A CN103550019A CN 103550019 A CN103550019 A CN 103550019A CN 201310566843 A CN201310566843 A CN 201310566843A CN 103550019 A CN103550019 A CN 1035500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el
knee joint
base plate
patient
corr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668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50019B (zh
Inventor
黄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ANBANG MED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ANBANG MED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ANBANG MED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ANBANG MED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6684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500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50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500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500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500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膝关节矫正装置中,固定板置于患者腿部的内侧或外侧;以固定板条固定膝关节上方;提拉底板连接固定板内侧的后端;沿该固定板长度方向布置有导轨;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通过第一滑块沿导轨移动,来牵引患者踝关节以下的部位向远离患者膝关节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患者膝关节间隙增宽;用第一固定带将踝关节部位固定;将第二滑块上的第二固定带对患者的膝关节下方进行固定,并且在牵引时束紧第二固定带对患者的膝关节施加能够扭转膝关节并使膝关节向所述固定板贴靠的作用力。本发明通过牵引使膝关节间隙增宽,并在牵引下将膝下固定带内收使股、膝、踝成一定的生理直线,从而纠正病理状态的外形。

Description

膝关节矫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膝关节矫正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由膝关节处变形而引发的病症,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例如:膝关节间隙狭窄,半月板急慢性损伤或移位,膝关节上下接触面力点错会而引发疼痛,胫骨粗隆或股骨粗隆面平坦骨折而移位及膝关节周围韧带肌腱急慢性劳损,膝关节外翻或内翻以致出现O型腿或X型腿,并引起慢性疼痛,疾病严重时患者将不能行走,对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如果依靠药物来治疗上述疾病,一般疗效比较缓慢,康复时间长;如果依靠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多依赖于医生经验,且通常价格昂贵,亦可能出现术后感染等不良影响。另外,现有的膝关节矫正装置大都关注于解决如何使膝关节恢复其弯曲状态的问题,但上文提及的膝关节变形情况并不能通过这样的矫正方式来改善,现有的矫正装置对症状的缓解作用十分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膝关节矫正装置,通过牵引使膝关节间隙增宽,并在牵引下将膝下固定带内收,从而将膝关节处扭转并固定,使股、膝、踝成一定的生理直线,从而纠正病理状态的外形。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膝关节矫正装置,施用在平躺着的患者的其中一条腿上,其包含:
固定板,放置于患者腿部的内侧或外侧;
若干固定板条,连接于所述固定板内侧的前端,通过所述固定板条固定患者膝关节上方对应股骨下端的腿部位置;
提拉底板,与所述固定板内侧的后端连接形成第一L型结构;
导轨,连接于所述固定板内侧并沿该固定板的长度方向布置;
第一滑块,使一个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通过第一滑块沿导轨移动,并通过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牵引患者踝关节以下的部位向远离患者膝关节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患者膝关节间隙增宽;
第一固定带,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块上,通过所述第一固定带将患者的踝关节部位绑缚固定在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上;
第二滑块,布置于所述第一滑块之前,并能沿所述导轨滑动至对应患者膝关节的位置;
第二固定带,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块上,通过所述第二固定带对患者的膝关节下方对应胫、腓骨上端的腿部位置进行绑缚固定,并且在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牵引患者踝关节以下的部位时通过束紧所述第二固定带对患者的膝关节施加能够扭转膝关节并使膝关节向所述固定板贴靠的作用力。
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中,进一步包含:
跟部侧板,放置于患者小腿的外侧,所述第一滑块连接在所述跟部侧板的外侧;
第一跟部底板,与所述跟部侧板的后端连接形成一个第二L型结构,该第二L型结构位于第一L型结构的内侧;所述第一跟部底板与患者脚底贴近;
跟部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跟部底板外侧的下部;
第二跟部底板,与所述跟部连接板底部的后端连接形成一个第三L型结构,所述第二跟部底板水平布置以便从下方支撑患者的足跟部位。
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中,还包含后跟加强板,其设有一个水平表面连接在第二跟部底板的前端,和一个竖直表面与所述第一跟部底板及跟部连接板相对,通过所述竖直表面防止脚后跟从第二跟部底板滑落。
经由一个提拉式外固定装置对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进行提拉;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包含:
由顶板、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连接构成的口字型结构的框架外壳,沿提升方向连接在顶板和底板之间的升降螺杆,与所述升降螺杆连接以带动该升降螺杆一起转动的旋钮,以及配合穿设在所述升降螺杆上并通过该升降螺杆旋转而实现沿提拉方向移动的固定带提拉板;
其中,所述底板与所述提拉底板固定连接,使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位于所述膝关节矫正装置的后端;
设置有两个拉簧,使各个拉簧的一端与第一跟部底板连接,各个拉簧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提拉底板后与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的固定带提拉板连接;
所述旋钮带动所述升降螺杆沿着第一方向旋转,能够使所述固定带提拉板向靠近所述顶板的方向移动,进而拉紧所述拉簧将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往靠近提拉底板的方向提拉;
所述旋钮带动所述升降螺杆沿着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旋转,能够使所述固定带提拉板向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移动,使所述拉簧被放松,使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能够往远离提拉底板的方向滑动。
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还进一步设置有:穿设在所述升降螺杆上并与该升降螺杆一起转动的齿轮,与齿轮配合设置用以在调节结束后限定齿轮沿第一方向或其反方向继续旋转的齿轮锁。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条为弧形,通过该弧形的中段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固定板条环绕在患者腿部之后该弧形的两端对接实行固定。
优选的,所述膝关节矫正装置进一步设置有加固机构,所述加固机构包含以下部件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一L型结构的拐角外侧设置的L型的固定加强板,所述固定加强板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所述固定板和提拉底板进行加固;
所述第二L型结构的拐角外侧设置有L型的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所述跟部侧板和第一跟部底板进行加固;
所述第三L型结构的拐角外侧设置有L型的跟部加强板,所述跟部加强板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跟部连接板和第二跟部底板的后端进行加固。
优选的,所述膝关节矫正装置的部件与患者腿部皮肤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柔软的垫片;所述部件包含所述固定板条、跟部侧板、第一跟部底板、跟部连接板、第二跟部底板、跟部加强板、第一滑块、第一固定带、第二滑块、第二固定带中的一个或多个。
优选的,设置有一个基座从下方连接并支撑所述的提拉式外固定装置对高低位置进行调整;
所述基座包含:两个呈八字形摆放的支撑脚,其顶部分别布置在一个支撑条的两端,所述支撑条的中间与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的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中的一个来固定连接;
在各个所述支撑脚与支撑条连接的夹角处分别设置有三角形的支撑块,在每个支撑块中还开设有若干个安装通孔,使得若干个升降螺纹杆能够对应从各个安装通孔中穿过,并通过每个升降螺纹杆的两端来分别连接对应位置的支撑脚与支撑条。
本发明所述膝关节矫正装置,其优点在于:
本发明通过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牵引使膝关节间隙增宽,然后在牵引下降膝关节下方的固定带内收拉紧,使股、膝、踝形成一定的生理直线,从而纠正病理状态的外形。通过矫正的过程,可以达到如下变化:膝关节是一个负压的封闭的关节腔,牵引后增加了膝关节的负压力量,从而使膝关节周围的一些纤维蛋白素、软骨细胞、胶原蛋白能够流向膝关节内,在负压作用下这些物质被吸附在受损的半月板,上、下骨关节面或其他受损的软骨上,形成修复膜,同时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经过牵拉后消除了紊乱,使上、下骨关节面回到正常功能位置,加强了修复膜的稳定性。矫正期间以减轻外界对膝关节额外负重为主,必要时可以暂短的固定膝关节。
因而,本发明的矫正装置能够适用于治疗膝关节间隙狭窄,半月板急慢性损伤或移位,膝关节上下接触面力点错会而引发疼痛,胫骨粗隆或股骨粗隆面平坦骨折而移位及膝关节周围韧带肌腱急慢性劳损,膝关节外翻或内翻引起的慢性疼痛或不能行走的疾病。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图1c是本发明所述膝关节矫正装置的总体结构的正视图、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1d是本发明所述膝关节矫正装置的总装图;
图1e、图1f是本发明所述膝关节矫正装置的两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固定板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提拉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固定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跟部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第一跟部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第二跟部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跟部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中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中跟部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中后跟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中支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中支撑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中升降螺纹杆的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提拉式外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多幅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配合参见图1a、图1b、图1c、图1d、图1e所示,设定本发明的膝关节矫正装置的三个平面为:第一面(即yoz面)、第二面(即xoy面)、第三面(即xoz面),其中第二面是水平面,第一面和第三面相互垂直并各自与第二面相互垂直。本文中描述的“前端”“后端”是对应于人体站立时的上下位置,在图1a、图1b中对应表示为左右两端。
所述矫正装置包含设在第一面的固定板1(见图2)。所述固定板1前端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如2个)不锈钢的固定板条2(见图3),在将该固定板1贴放于患者腿部外侧或内侧时,通过固定板条2来固定患者膝关节上方对应股骨下端的腿部位置。优选的所述固定板条2为弧形,通过该弧形的中段与所述固定板1连接,而当所述固定板条2环绕在患者腿部之后将弧形的两端(例如使用连接件等)对接实行固定。可以在固定板条2与患者皮肤接触的位置设置海绵等柔软的垫片(图中未示出)。所述固定板条2的形状或材料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也可以用固定带等来替代,本文不一一列举。
所述固定板1的后端与一个设在第三面的提拉底板3(见图4)固定连接成一个第一L型结构,即,固定板条2和提拉底板3连接在固定板1同一侧的前后两端;第一L型结构的拐角外侧设置有L型的固定加强板4(见图5),固定加强板4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所述固定板1和提拉底板3进行加固。
所述矫正装置还包含位于第一面的跟部侧板5(见图8),其后端与一个位于第三面的第一跟部底板6(见图9)连接成一个第二L型结构,该第二L型结构位于第一L型结构的内侧。第二L型结构的拐角外侧设置有L型的加强支架7(见图12),加强支架7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所述跟部侧板5和第一跟部底板6进行加固。
一个位于第三面的跟部连接板14(见图11)连接在所述第一跟部底板6外侧的下部;所述跟部连接板14与位于第二面的第二跟部底板15(见图10)的后端连接形成一个第三L型结构。所述第三L型结构的拐角外侧设置有L型的跟部加强板13(见图13),该跟部加强板13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跟部连接板14和第二跟部底板15的后端进行加固。在第二跟部底板15的前端设置有L型的后跟加强板16(见图14),其有一个水平表面连接在第二跟部底板15,还有一个竖直表面与第一跟部底板6、跟部连接板14相对。
由所述跟部侧板5、第一跟部底板6、跟部连接板14和第二跟部底板15围成的区域,作为供患者放置足跟部的位置,使得跟部侧板5位于患者小腿的外侧,由第一跟部底板6与患者脚底贴近;而第二跟部底板15从下方支撑患者的脚跟位置;跟部连接板14用来调整第二跟部底板15与第一跟部底板6之间的竖直距离,以适应患者足跟部放置时的高低位置;后跟加强板16的竖直表面用来防止脚后跟滑出这个区域。
所述跟部侧板5的外侧设置有一个第一滑块91(见图7),该第一滑块91与所述固定板1内侧沿固定板1长度方向布置的导轨8(见图6)相配合,使得所述跟部侧板5、第一跟部底板6、跟部连接板14和第二跟部底板15相连接的结构(称之为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滑块91在导轨8上滑动。第一滑块91上开设有一对安装槽,使第一固定带能够穿设在安装槽内用来对患者的踝关节部位进行绑缚。在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中,例如跟部侧板5、第一跟部底板6、跟部连接板14、第二跟部底板15、跟部加强板13、第一滑块91、第一固定带等部件与患者皮肤接触的位置可以设置海绵等柔软的垫片。
设置有一个第二滑块9(见图7)能够与所述导轨8相配合并在导轨8上滑动,该第二滑块9被布置于第一滑块91之前即对应膝关节附近的位置;该第二滑块9上开设有一对安装槽,使第二固定带能够穿设在安装槽内用来对患者的膝关节下方对应胫、腓骨上端的腿部位置进行绑缚。在所述第二滑块9、第二固定带等部件与患者皮肤接触的位置可以设置海绵等柔软的垫片。本发明特别是在膝关节间隙拉开的情况下,通过束紧所述第二固定带对患者的膝关节处施加能够使该膝关节处进行扭转并向固定板1靠近的作用力。
具体来说,所述跟部侧板5的长度大致从患者小腿到脚底,所述导轨8的长度大致从患者膝关节到脚跟附近;所述固定板1的长度大致从患者膝关节上方的大腿部位到脚底以下还要加上一段距离,加上的这段距离是允许所述的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能够在导轨8上滑动的最大距离,也就是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能够带着患者踝关节部以下的部位向远离患者膝关节的方向拉动的最大距离。
使用本发明的装置,可以使患者的大腿部位基本不动,而通过固定在患者脚踝部位的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沿导轨8滑动,带动患者踝关节部以下的部位往下拉(即往靠近提拉底板3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患者的膝关节间隙增宽。为了使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移动,可以是由医生等操作人员直接手动提拉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或者通过其他外部连接的机械装置或电动装置等来提拉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任意能够实现上述提拉操作的外部设备都可以使用。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移动后,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连接件等将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的位置暂时固定,并可以在之后再解除对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位置的固定。
以下对采用一种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该装置18的具体结构及原理可以参见专利号201220495688.1的实用新型),连接本发明的膝关节矫正装置来使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做上述移动的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中,包含:由顶板61、底板62、第一侧板63、第二侧板64连接构成的口字型结构的框架外壳,沿提升方向连接在顶板61和底板62之间的升降螺杆72,与所述升降螺杆72连接以带动该升降螺杆72一起转动的旋钮71,以及配合穿设在所述升降螺杆72上并通过该升降螺杆72旋转而实现沿提拉方向移动的固定带提拉板75。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中,还可以进一步包含:穿设在所述升降螺杆72上并与该升降螺杆72一起转动的齿轮73,与齿轮73配合设置用以在调节结束后限定齿轮73旋转的齿轮锁74。
具体地,使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的底板62与本发明中所述的提拉底板3固定连接,使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位于本发明所述矫正装置的后端。本发明中设置有两个拉簧19,使拉簧19的一端与第一跟部底板6连接,拉簧19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提拉底板3后与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的固定带提拉板75连接。两个拉簧19分别连接在所述固定带提拉板75上位于升降螺杆72两边的区域。
本发明中还设置有一个基座从下方连接并支撑所述的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通过该基座在本发明的矫正装置作用于患者腿部时对高低位置进行调整。两个呈八字形摆放的支撑脚10(见图16),其顶部分别布置在一个支撑条12(见图15)的两端,由此构成一个类似梯形的支撑结构;在各个支撑脚10与支撑条12连接的夹角处分别设置有三角形的支撑块11(见图17),在每个支撑块11中还开设有若干个安装通孔,使得若干个升降螺纹杆能够对应从各个安装通孔中穿过,并通过每个升降螺纹杆的两端来分别连接对应位置的支撑脚10与支撑条12。支撑条12的中间可以通过连接件等与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的第一侧板63或第二侧板64中的一个来固定连接。
以下介绍使用本发明所述矫正装置时的一种示例的操作:如图1d所示的情况,可以直接使固定板1贴放于患者左腿外侧(图1e)或右腿内侧(图1f)。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到对图1d的结构稍做修改,例如设置与现有图1d所示矫正装置以固定板1长度方向为轴(即y轴)对称的结构,则对称结构中的固定板1能够贴放于患者右腿外侧或左腿内侧进行矫正。可以理解到,对于图1d所示矫正装置或其对称结构,若固定板1位于患者腿部外侧时能够用来矫正例如是X型的腿部姿势,若固定板1位于患者腿部内侧时能够用来矫正例如是O型的腿部姿势。
图1e所示是使本发明矫正装置(以图1d结构)作用于患者左腿的示例,患者处于平躺状态,根据上文所述将固定板1贴放于患者的左腿外侧,以固定板条2来固定患者膝关节上方对应股骨下端的腿部位置(以不松动,即上下移位小于1cm为准);调整第一滑块91在导轨8上的位置,使患者的脚能够放置于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内,并由第二跟部底板15从下方支撑患者的脚,用第一固定带将患者的踝关节固定。由于在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处设有基座将其抬高,则患者整个腿部的下方可以是悬空的,也可以是在悬空的位置填塞有垫子等。
然后,拉开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的齿轮锁74的拉销柄,使拉销头部不接触齿轮73边缘各个坡齿的时候,转动旋钮71来带动升降螺杆72旋转,使固定带提拉板75向顶板61方向移动,通过两个拉簧19将第一跟部底板6及整个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往后(即,往靠近提拉底板3的方向)拉动,使患者的踝关节以下的足跟部随第一滑块91等向提拉底板3的方向滑动,从而与被固定板条2已经固定住的膝关节上端形成相反力点来产生牵拉的效果(,图1e中以向下的箭头来表示牵拉的方向),使得患者的膝关节间隙逐步分开。旋钮71旋转的圈数一般需要根据医生对患处牵引固定力度的要求来确定,牵引力度一般为人体重量的十分之一以下。
之后,可以放开齿轮锁74的拉销柄,通过拉销头部对齿轮73的旋转位置进行限定,以便对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移动的位置进行暂时的固定,使得患者膝关节间隙能够保持拉开状态设定的一段时间。例如是五分钟以后,可以调整第二滑块9在导轨8上的位置,使第二固定带能够绑缚住患者膝关节下方对应胫、腓骨上端的腿部位置并将第二固定带向着固定板1的方向收紧且固定(图1e中以向右的箭头来表示收紧扭转的效果),从而使股骨、膝关节、胫腓骨、踝关节形成正常范围的直线。治疗结束时,拉开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的齿轮锁74,并反向转动旋钮71,使固定带提拉板75向底板62方向移动,则拉簧19被放松,踝关节处的位置固定被放开,从而结束一次牵引的操作。一般一次牵引不超过半小时或根据医嘱;每天牵引不超过三次。
本发明所述的矫正装置中,例如固定板1、提拉底板3、跟部侧板5、第一跟部底板6、第二跟部底板15、导轨8、第一滑块91、第二滑块9、基座及各个加强部件相互连接的部件等,优选的可以用铝合金制成。本发明中各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可以是通过连接件(例如是螺钉17等)实现的可拆卸连接,或者也可以是通过焊接等方式来进行;又或者,还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直接形成相连接的部件结构(例如直接形成第一L型结构)等等。
在不同的应用实例中,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可以用其他提拉的装置来替代,或直接以手工提拉。还可以理解到,如果是将患者的踝关节处固定不动,改为提拉连接在患者膝关节上方的固定板条等部件并使其能够通过滑块移动,从而使膝关节上方的身体部位实现与提拉底板相反方向的移动,则也可以达到牵拉而使膝关节间隙增宽的效果。
另外,在其他一些结构的示例中,如果不需要使用第二固定带收紧使患者膝关节处向内侧(改善O型姿态)或向外侧(改善X型姿态)扭转而与固定板贴靠的话,可以省略这些部件或者使其仅仅起到固定患者腿部的作用。或者,可以同时设置一个第二固定板与原来的固定板相对,使用第二固定带可以将膝关节往原固定板上收紧或者往第二固定板上收紧,则可以适用于O型和X型这两种情况,而不需要使用本发明装置的对称结构;也可以是通过在第二固定板上设置导轨来配合使用第三滑块及第三固定带来实现固定扭转膝关节的功能。
又例如,可以改用其他的结构来支撑患者的足部;或者可以不对足跟部进行支撑即省略第一跟部底板和或第二跟部底板,而只将患者脚踝部固定在跟部侧板及第一滑块处进行牵拉。又或者,还可以将导轨布置到改为水平布置的固定板上,或者固定板增设的位于第二平面的附加表面上,或者在第二固定板上等等,从而对应改变支撑/拉伸患者足跟部机构的设置位置。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9)

1.一种膝关节矫正装置,施用在平躺着的患者的其中一条腿上,其特征在于,包含:
固定板(1),放置于患者腿部的内侧或外侧;
若干固定板条(2),连接于所述固定板(1)内侧的前端,通过所述固定板条(2)固定患者膝关节上方对应股骨下端的腿部位置;
提拉底板(3),与所述固定板(1)内侧的后端连接形成第一L型结构;
导轨(8),连接于所述固定板(1)内侧并沿该固定板(1)的长度方向布置;
第一滑块(91),使一个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通过第一滑块(91)沿导轨(8)移动,并通过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牵引患者踝关节以下的部位向远离患者膝关节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患者膝关节间隙增宽;
第一固定带,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块(91)上,通过所述第一固定带将患者的踝关节部位绑缚固定在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上;
第二滑块(9),布置于所述第一滑块(91)之前,并能沿所述导轨(8)滑动至对应患者膝关节的位置;
第二固定带,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块(9)上,通过所述第二固定带对患者的膝关节下方对应胫、腓骨上端的腿部位置进行绑缚固定,并且在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牵引患者踝关节以下的部位时通过束紧所述第二固定带对患者的膝关节施加能够扭转膝关节并使膝关节向所述固定板(1)贴靠的作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膝关节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中,进一步包含:
跟部侧板(5),放置于患者小腿的外侧,所述第一滑块(91)连接在所述跟部侧板(5)的外侧;
第一跟部底板(6),与所述跟部侧板(5)的后端连接形成一个第二L型结构,该第二L型结构位于第一L型结构的内侧;所述第一跟部底板(6)与患者脚底贴近;
跟部连接板(14),连接在所述第一跟部底板(6)外侧的下部;
第二跟部底板(15),与所述跟部连接板(14)底部的后端连接形成一个第三L型结构,所述第二跟部底板(15)水平布置以便从下方支撑患者的足跟部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膝关节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中,还包含后跟加强板(16),其设有一个水平表面连接在第二跟部底板(15)的前端,和一个竖直表面与所述第一跟部底板(6)及跟部连接板(14)相对,通过所述竖直表面防止脚后跟从第二跟部底板(15)滑落。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膝关节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经由一个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对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进行提拉;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包含:
由顶板(61)、底板(62)、第一侧板(63)、第二侧板(64)连接构成的口字型结构的框架外壳,沿提升方向连接在顶板(61)和底板(62)之间的升降螺杆(72),与所述升降螺杆(72)连接以带动该升降螺杆(72)一起转动的旋钮(71),以及配合穿设在所述升降螺杆(72)上并通过该升降螺杆(7)(2)旋转而实现沿提拉方向移动的固定带提拉板(75);
其中,所述底板(62)与所述提拉底板(3)固定连接,使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位于所述膝关节矫正装置的后端;
设置有两个拉簧(19),使各个拉簧(19)的一端与第一跟部底板(6)连接,各个拉簧(19)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提拉底板(3)后与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的固定带提拉板(75)连接;
所述旋钮(71)带动所述升降螺杆(72)沿着第一方向旋转,能够使所述固定带提拉板(75)向靠近所述顶板(61)的方向移动,进而拉紧所述拉簧(19)将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往靠近提拉底板(3)的方向提拉;
所述旋钮(71)带动所述升降螺杆(72)沿着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旋转,能够使所述固定带提拉板(75)向靠近所述底板(62)的方向移动,使所述拉簧(19)被放松,使所述足跟部支撑拉伸机构能够往远离提拉底板(3)的方向滑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膝关节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还进一步设置有:穿设在所述升降螺杆(72)上并与该升降螺杆(72)一起转动的齿轮(73),与齿轮(73)配合设置用以在调节结束后限定齿轮(73)沿第一方向或其反方向继续旋转的齿轮锁(74)。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膝关节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板条(2)为弧形,通过该弧形的中段与所述固定板(1)连接,所述固定板条(2)环绕在患者腿部之后该弧形的两端对接实行固定。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膝关节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膝关节矫正装置进一步设置有加固机构,所述加固机构包含以下部件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一L型结构的拐角外侧设置的L型的固定加强板(4),所述固定加强板(4)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所述固定板(1)和提拉底板(3)进行加固;
所述第二L型结构的拐角外侧设置有L型的加强支架(7),所述加强支架(7)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所述跟部侧板(5)和第一跟部底板(6)进行加固;
所述第三L型结构的拐角外侧设置有L型的跟部加强板(13),所述跟部加强板(13)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跟部连接板(14)和第二跟部底板(15)的后端进行加固。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膝关节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膝关节矫正装置的部件与患者腿部皮肤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柔软的垫片;所述部件包含所述固定板条(2)、跟部侧板(5)、第一跟部底板(6)、跟部连接板(14)、第二跟部底板(15)、跟部加强板(13)、第一滑块(91)、第一固定带、第二滑块(9)、第二固定带中的一个或多个。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膝关节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一个基座从下方连接并支撑所述的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对高低位置进行调整;
所述基座包含:两个呈八字形摆放的支撑脚(10),其顶部分别布置在一个支撑条(12)的两端,所述支撑条(12)的中间与所述提拉式外固定装置(18)的第一侧板(63)或第二侧板(64)中的一个来固定连接;
在各个所述支撑脚(10)与支撑条(12)连接的夹角处分别设置有三角形的支撑块(11),在每个支撑块(11)中还开设有若干个安装通孔,使得若干个升降螺纹杆能够对应从各个安装通孔中穿过,并通过每个升降螺纹杆的两端来分别连接对应位置的支撑脚(10)与支撑条(12)。
CN201310566843.3A 2013-11-13 2013-11-13 膝关节矫正装置 Active CN1035500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66843.3A CN103550019B (zh) 2013-11-13 2013-11-13 膝关节矫正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66843.3A CN103550019B (zh) 2013-11-13 2013-11-13 膝关节矫正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50019A true CN103550019A (zh) 2014-02-05
CN103550019B CN103550019B (zh) 2015-11-18

Family

ID=50004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66843.3A Active CN103550019B (zh) 2013-11-13 2013-11-13 膝关节矫正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5001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9605A (zh) * 2018-08-31 2018-12-1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膝关节用矫正装置
CN112603622A (zh) * 2020-12-24 2021-04-06 胡蓉 一种关节矫正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03506Y (zh) * 2004-05-27 2005-06-08 詹宏 健身牵引增高器
CN200948185Y (zh) * 2006-09-28 2007-09-19 郗玉霞 踝关节矫正治疗器
CN200951137Y (zh) * 2006-07-12 2007-09-26 刘培光 多功能颈、肩、腰、膝病组合治疗床
CN201064508Y (zh) * 2007-08-05 2008-05-28 侯艳明 多功能矫形增高按摩保健床
CN201920955U (zh) * 2010-12-10 2011-08-10 张作华 一种新型下肢支架
CN102441252A (zh) * 2011-08-22 2012-05-09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 下肢运动模式塑型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US8273044B1 (en) * 2009-12-04 2012-09-25 Larson Donald O Traction splint device
CN202875557U (zh) * 2012-09-26 2013-04-17 上海万邦医疗器材技术有限公司 提拉式外固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03506Y (zh) * 2004-05-27 2005-06-08 詹宏 健身牵引增高器
CN200951137Y (zh) * 2006-07-12 2007-09-26 刘培光 多功能颈、肩、腰、膝病组合治疗床
CN200948185Y (zh) * 2006-09-28 2007-09-19 郗玉霞 踝关节矫正治疗器
CN201064508Y (zh) * 2007-08-05 2008-05-28 侯艳明 多功能矫形增高按摩保健床
US8273044B1 (en) * 2009-12-04 2012-09-25 Larson Donald O Traction splint device
CN201920955U (zh) * 2010-12-10 2011-08-10 张作华 一种新型下肢支架
CN102441252A (zh) * 2011-08-22 2012-05-09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 下肢运动模式塑型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2875557U (zh) * 2012-09-26 2013-04-17 上海万邦医疗器材技术有限公司 提拉式外固定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09605A (zh) * 2018-08-31 2018-12-1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膝关节用矫正装置
CN112603622A (zh) * 2020-12-24 2021-04-06 胡蓉 一种关节矫正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2603622B (zh) * 2020-12-24 2022-07-29 咸阳市中心医院 一种关节矫正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50019B (zh) 2015-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59719A1 (en) Lower limb traction device for intramedullary nail implantation operation
CN107468464B (zh) 下肢多功能锻炼装置
CN102551943B (zh) 三维空间颈椎康复仪
US20140207190A1 (en) Spinal three-dimensional orthopedic equipment
CN209827140U (zh) 一种髋关节脱位持续牵引复位架
CN204169967U (zh) 下肢骨折术后复位牵引装置
CN105434091A (zh) 一种脊柱减压设备
CN103550019B (zh) 膝关节矫正装置
CN208031353U (zh) 一种腰椎牵引床
CN101112336A (zh) 踝足康复牵引器
CN109157365A (zh) 一种可升降脊柱治疗床
CN202458820U (zh) 腋踝双向双层背伸持续恒定牵引治疗台
CN217645397U (zh) 一种用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穿戴式可调节牵引器
CN113425482A (zh) 一种骨科用牵引治疗设备
CN111529274B (zh) 一种医疗护理用的腿部垫高装置
CN206792900U (zh) 一种辅助用双腿活动康复装置
CN208465093U (zh) 一种膝关节置换术后直腿抬高训练板
CN108309528A (zh) 用于下肢康复训练装置的矫正型脚踏装置
CN2400075Y (zh) 多功能下肢固定牵引装置
CN207693745U (zh) 一种防外旋皮肤牵引装置
CN204863588U (zh) 一种恒定持续牵引治疗台
CN213722714U (zh) 一种骨折牵引架
CN212261636U (zh) 一种摇摆牵引床
CN218739277U (zh) 一种复位脊柱压缩性骨折的胸腰支撑装置
CN2150838Y (zh) 胸腰椎骨折顶升复位固定治疗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