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29598A - 显示单元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单元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29598A CN103529598A CN201310259454.6A CN201310259454A CN103529598A CN 103529598 A CN103529598 A CN 103529598A CN 201310259454 A CN201310259454 A CN 201310259454A CN 103529598 A CN103529598 A CN 1035295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electrode
- pixel
- display
- s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02B30/3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involving active parallax barri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示单元和包括该显示单元的电子装置。所述显示单元包括:液晶显示部,其包括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对应于多个单元像素,所述第二电极被设置成面向所述第一电极,且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背光源;以及光线控制部,其插入于所述液晶显示部与所述背光源之间。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多个域或单个域,所述多个域中的液晶配向在所述多个域之间不同,且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均匀地形成于每个所述多个域或所述单个域中。根据本发明,提供了能够提高图像品质的显示单元和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实现立体显示(stereoscopic display)的显示单元以及包括此显示单元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够执行立体显示的显示单元已引起关注。在立体显示中,对其间具有视差(具有不同视角)的左眼图像及右眼图像进行显示,且当观看者分别用左眼和右眼看到左眼图像及右眼图像时,观看者会将所述图像感知为具有深度的立体图像。此外,还开发出了能够通过显示其间具有视差的三个或更多个图像而为观看者提供更加自然的立体图像的显示单元。
这种显示单元大体上被分类为使用专用眼镜的显示单元与不使用专用眼镜的显示单元。观看者会发现佩戴专用眼镜不方便,因此期望提供不使用专用眼镜的显示单元。不使用专用眼镜的显示单元的示例包括视差屏障型(parallax barrier type)显示单元及柱状透镜型(lenticular lens type)显示单元。在这些类型的显示单元中,共同显示其间具有视差的多个图像(视点图像),且观看者会看到随着显示单元与观看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角度)而不同的图像。例如,在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案第H03-119889号中,公开了一种使用液晶器件作为屏障的视差屏障型显示单元。
一般而言,显示单元期望具有高的图像品质,也执行立体显示的显示单元能够实现高的图像品质。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期望提供能够提高图像品质的显示单元和电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一种显示单元,所述第一种显示单元包括:液晶显示部,其包括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对应于多个单元像素,所述第二电极被设置成面向所述第一电极,且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背光源;以及光线控制部,其插入于所述液晶显示部与所述背光源之间。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多个域或单个域,所述多个域中的液晶配向在所述多个域之间不同,且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均匀地形成于每个所述多个域或所述单个域中。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第二种显示单元,所述第二种显示单元包括:液晶显示部,其包括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对应于多个单元像素,所述第二电极被设置成面向所述第一电极,且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背光源;以及光线控制部,其插入于所述液晶显示部与所述背光源之间。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均匀地形成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中,且所述第二电极在对应于各个所述单元像素的部分中具有孔。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设置有显示单元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利用所述显示单元来执行操作控制,所述显示单元包括:液晶显示部,其包括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对应于多个单元像素,所述第二电极被设置成面向所述第一电极,且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背光源;以及光线控制部,其插入于所述液晶显示部与所述背光源之间。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多个域或单个域,所述多个域中的液晶配向在所述多个域之间不同,且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均匀地形成于每个所述多个域或所述单个域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例如可包括电视机、数字照相机、个人计算机、摄像机、或可携式终端器件(例如移动电话)。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种显示单元及电子装置中,自背光源发出的光穿过光线控制部和液晶显示部而射出。此时,在液晶显示部中,由所述单元像素对光进行调制,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多个域或单个域。在每个所述单元像素中,所述第一电极中的每者均匀地形成于所述多个域中的每者中或形成于所述单个域中。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显示单元中,自所述背光源发出且穿过所述光线控制部的光穿过所述液晶显示部而射出。此时,在所述液晶显示部中,由所述各个单元像素对所述光进行调制。所述第一电极中的每者均匀地形成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中。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种显示单元及电子装置中,所述第一电极中的每者均匀地形成于所述多个域中的每者中或形成于所述单个域中,因此能够提高图像品质。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显示单元中,所述第一电极中的每者均匀地形成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中,因此能够提高图像品质。
应理解,上述简要说明及以下详细说明均为示例性的,并旨在进一步解释所要求保护的技术。
附图说明
随附的附图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本发明技术,且被并入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图示了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技术的原理。
图1为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显示单元的构造示例的方框图;
图2A及图2B为图示了图1所示的立体显示单元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3为图示了图1所示的显示驱动部的构造示例的方框图;
图4为图示了图1所示的显示部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5为图示了图4所示的子像素的构造示例的电路图;
图6为图示了图1所示的显示部的构造示例的剖视图;
图7A及图7B为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子像素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8A至图8C为图示了图7A及图7B所示的子像素的操作示例的说明图;
图9为图示了图1所示的屏障部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10为图示了图9所示的开-关部的分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11A至图11D为图示了图1所示的显示部与屏障部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12为图示了图1所示的立体显示单元的操作示例的示意图;
图13为图示了图1所示的立体显示单元的另一操作示例的示意图;
图14为用于描述图1所示的立体显示单元中的串扰的说明图;
图15为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部的特性示例的图表;
图16A至图16C为图示了根据比较示例1的子像素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17为图示了图16A至图16C所示的子像素的操作示例的说明图;
图18为图示了根据比较示例1的显示部的特性示例的图表;
图19A及图19B为图示了根据比较示例2的子像素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20为图示了根据比较示例2的显示部的特性示例的图表;
图21为图示了图1所示立体显示单元中的莫尔纹(moire)的图表;
图22A至图22C为用于描述图1所示的立体显示单元中的莫尔纹的说明图;
图23A至图23C为用于描述图1所示的立体显示单元中的莫尔纹的其他说明图;
图24A及图24B为图示了根据比较示例3的立体显示单元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25为图示了图24A及图24B所示的立体显示单元中的莫尔纹的图表;
图26为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形的显示部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27为图示了图26所示的子像素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28为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部的构造示例的剖视图;
图29A至图29C为图示了图28所示的子像素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30A至图30C为图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子像素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31A至图31C为图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子像素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32为图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显示部的构造示例的剖视图;
图33A及图33B为图示了图32所示的子像素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34A及图34B为图示了图32所示的子像素的操作示例的说明图;
图35为图示了应用有根据实施例的任一立体显示单元的电视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应注意,将按以下顺序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例
2.第二实施例
3.第三实施例
4.第四实施例
5.第五实施例
6.应用示例
1.第一实施例
构造示例
整体构造示例
图1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显示单元1的构造示例。立体显示单元1是使用液晶屏障的视差屏障型显示单元。立体显示单元1包括控制部40、背光源驱动部43、背光源30、屏障驱动部41、屏障部10、显示驱动部50、及显示部20。
控制部40是如下电路,该电路基于自外部向其提供的图像信号Sdisp向背光源驱动部43、屏障驱动部41、及显示驱动部50中的每者提供控制信号,从而控制这些部件以使其彼此同步地操作。更具体而言,控制部40分别向背光源驱动部43、屏障驱动部41、及显示驱动部50提供背光源控制信号、屏障控制信号、以及基于图像信号Sdisp产生的图像信号Sdisp2。在此种情形中,当立体显示单元1执行正常显示(二维显示)时,图像信号Sdisp2是包含一个视点图像(viewpoint image)的图像信号S2D,且当立体显示单元1执行立体显示时,图像信号Sdisp2是包含多个(在此示例中为8个)视点图像的图像信号S3D,此将于下文中说明。
背光源驱动部43基于自控制部40提供的背光源控制信号来驱动背光源30。背光源30具有通过表面发射朝屏障部10和显示部20发光的功能。背光源30例如可由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冷阴极荧光灯(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构成。
屏障驱动部41基于自控制部40提供的屏障控制信号来驱动屏障部10。屏障部10使入射于屏障部上的光从屏障部穿过(打开操作)或遮挡入射于屏障部上的光(关闭操作),且屏障部10包括利用液晶形成的多个开-关部11和12(此将于下文中说明)。
显示驱动部50基于自控制部40提供的图像信号Sdisp2来驱动显示部20。在此示例中,显示部20为液晶显示部,并驱动液晶显示元件以调制入射于所述液晶显示元件上的光,从而执行显示。
图2A及图2B图示了立体显示单元1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示例。图2A图示了立体显示单元1的分解立体构造,且图2B图示了立体显示单元1的侧视图。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立体显示单元1中依次设置有背光源30、屏障部10、及显示部20。换言之,自背光源30发出并穿过屏障部10的光被显示部20调制,且随后到达观看者。
显示驱动部50及显示部20
图3图示了显示驱动部50的方框图的示例。显示驱动部50包括时序控制部51、栅极驱动器52、及数据驱动器53。时序控制部51控制栅极驱动器52及数据驱动器53的驱动时序,并基于自控制部40提供的图像信号Sdisp2产生图像信号Sdisp3,且随后将图像信号Sdisp3供应至数据驱动器53。栅极驱动器52响应于时序控制部51执行的时序控制逐行地顺序选择显示部20中的像素Pix,以便线序地扫描像素Pix。数据驱动器53向显示部20中的每个像素Pix提供基于图像信号Sdisp3的像素信号。更具体而言,数据驱动器53基于图像信号Sdisp3执行数字/模拟(digital-to-analog;D/A)转换,以产生像素信号(其为模拟信号),并随后将所述像素信号提供至每个像素Pix。
时序控制部51具有查找表(Look Up Table;LUT)54A及54B。查找表54A及54B是用于对图像信号Sdisp2中包含的每个像素Pix的像素信息(亮度信息)执行所谓的伽马校正的表。LUT54A是用于子像素SPix的子像素部分PA(此将于下文中说明)的表,且LUT54B是用于子像素SPix的子像素部分PB(此将于下文中说明)的表。时序控制部51利用LUT54A及54B对像素信息(亮度信息)执行不同的伽马校正,以产生图像信号Sdisp3。数据驱动器53将利用LUT54A所产生的像素信号提供至子像素SPix的子像素部分PA(此将于下文中说明)并将利用LUT54B所产生的像素信号提供至子像素SPix的子像素部分PB(此将于下文中说明)。如下文所述,在显示部20中,子像素部分PA及PB基于各自的像素信号执行显示。换言之,显示部20通过半色调驱动(halftone driving)来执行显示,在所述半色调驱动中,子像素部分PA及PB以不同的伽马特性来显示一条像素信息。
图4图示了显示部20的构造示例。像素Pix以矩阵形式布置在显示部20中。每个像素Pix包括对应于红色(R)、绿色(G)、及蓝色(B)的三个子像素SPix。子像素SPix沿水平方向以预定节距(子像素节距PS)布置。所谓的黑色矩阵BM形成于子像素SPix之间以遮挡入射于其上的光。因此,在显示部20中,不太可能发生红色(R)、绿色(G)、及蓝色(B)的混合。每个子像素SPix包括沿垂直方向Y并排布置的子像素部分PA及PB。应注意,在此示例中,子像素部分PA与PB的尺寸彼此相等,然而子像素部分PA及PB的尺寸并非仅限于此,且例如子像素部分PA在尺寸上可大于子像素部分PB。
图5图示了子像素SPix的电路图的示例。子像素SPix的子像素部分PA包括例如由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Metal 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构成的TFT元件TrA、液晶元件LCA、及保持电容器CsA。在TFT元件TrA中,其栅极连接至栅极线GCLA,其源极连接至数据线SGL,且其漏极连接至液晶元件LCA的一端及保持电容器CsA的一端。在液晶元件LCA中,其一端连接至TFT元件TrA的漏极,且另一端连接至公共电极COM(对置电极222,此将于下文中说明)以接地。在保持电容器CsA中,其一端连接至TFT元件TrA的漏极,且另一端连接至保持电容器线CSL。同样,子像素SPix的子像素部分PB包括例如由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MOS-FET)构成的TFT元件TrB、液晶元件LCB、及保持电容器CsB。在TFT元件TrB中,其栅极连接至栅极线GCLB,其源极连接至数据线SGL,且其漏极连接至液晶元件LCB的一端及保持电容器CsB的一端。在液晶元件LCB中,其一端连接至TFT元件TrB的漏极,且另一端连接至公共电极COM(对置电极222,此将于下文中说明)以接地。在保持电容器CsB中,其一端连接至TFT元件TrB的漏极,且另一端连接至保持电容器线CSL。栅极线GCLA及GCLB连接至栅极驱动器52,且数据线SGL连接至数据驱动器53。
图6图示了显示部20的剖面构造示例。显示部20是通过将液晶层200密封于驱动基板210与对置基板220之间而构成的。
驱动基板210包括透明基板211、像素电极212、配向膜213、及偏光板214。透明基板211例如可由玻璃制成,且在透明基板211的表面上形成有TFT元件TrA及TrB等(图未示出)。像素电极212在透明基板211上被设置成对应于各个子像素部分PA及PB。每个像素电极212可通过例如由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等制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且像素电极212均匀地形成于子像素部分PA及PB的各个区域中。配向膜213形成于像素电极212上。配向膜213通过例如紫外光照射而受到所谓的光配向处理(photo-alignment treatment),以确定液晶层200中的液晶分子M的配向方向。偏光板214结合至透明基板211的与透明基板211的形成有像素电极212等的表面相对的表面。
对置基板220包括透明基板221、对置电极222、配向膜223、及偏光板224。与透明基板211一样,透明基板221例如可由玻璃制成,且透明基板221的表面上形成有滤色片或黑色矩阵BM(图未示出)。对置电极222设置于透明基板221上以作为各子像素SPix的公共电极。对置电极222可通过由ITO等制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且在此示例中,对置电极222均匀地形成于整个显示部20中。配向膜223形成于对置电极222上。与配向膜213一样,配向膜223受到所谓的光配向处理。偏光板224结合至透明基板221的与透明基板221的形成有对置电极222等的表面相对的表面。
液晶层200包括例如具有负的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M。液晶层200包括由配向膜垂直配向的液晶分子M。换言之,液晶层200用作所谓的垂直配向(Vertical Alignment;VA)液晶。
图7A及图7B图示了子像素SPix,其中图7A图示了像素电极212,且图7B示意性地图示了在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M的平均配向方向。如图7A所示,像素电极212均匀地形成为对应于子像素部分PA及PB。此外,如图7B所示,在显示部20中,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每者均具有多个区域(域D1至D4),在所述多个区域中液晶分子M具有不同的配向方向。这些域D1至D4是通过对配向膜213及223的光配向处理而形成的,以使液晶分子M的配向方向在域D1至D4之间不同,且域D1至D4具有大致相等的面积。具体地,配向膜213包括用于确定液晶配向的多个配向区域(这里为两个并排布置的配向区域),且配向膜223包括用于确定液晶配向的多个配向区域(这里为两个并排布置的配向区域)。配向膜213的配向区域的并排布置方向与配向膜223的配向区域的并排布置方向相交。此外,域D1至D4中的每个域形成为一个连续区域。
图8A至图8C示意性地图示了两个不同域(在此示例中为域D1及D2)中的液晶分子M的配向。图8A图示了在向像素电极212施加0V的像素信号的情形中液晶分子M的配向,图8B图示了在向像素电极212施加具有电压Vh的像素信号的情形中液晶分子M的配向,且图8C图示了在向像素电极212施加具有电压Vw(其大于电压Vh)的像素信号的情形中液晶分子M的配向。在此种情形中,电压Vh例如约为4V,且电压Vw例如约为8V。
在向像素电极212施加0V的像素信号的情形中,如图8A所示,液晶分子M的长轴沿垂直于基板表面的方向配向。在此种情形中,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透光率变得足够低并执行黑色显示。此外,在向像素电极212施加具有电压Vw的像素信号的情形中,如图8C所示,液晶分子M的长轴沿平行于基板表面的方向配向。在此种情形中,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透光率变高并执行所谓的白色显示。
另一方面,在向像素电极212施加具有电压Vh的像素信号的情形中,如图8B所示,液晶分子M的长轴朝图8A所示的方向与图8C所示的方向之间的中间方向倾斜。此时,如图8B所示,附图左侧的域D1中的液晶分子M与附图右侧的域D2中的液晶分子M以大体相等的倾斜度(角度)沿彼此不同的方向倾斜。在此种情形中,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透光率处于中等水平并执行半色调显示。
因此,在显示部20中,当向像素电极212施加像素信号时,域D1至D4中的液晶分子M的配向方向在域D1至D4之间不同。此时,分别通过利用LUT54A及54B所产生的不同像素信号来驱动子像素部分PA及PB,且尤其在半色调状态下进行驱动,因此,例如子像素部分PA的域D1中的液晶分子M与子像素部分PB的域D1中的液晶分子M沿彼此不同的方向配向。子像素部分PA的域D2至D4中的液晶分子M与子像素部分PB的域D2至D4中的液晶分子M以类似方式配向。因此,在显示部20中能够增强视角特性。
屏障部10
屏障部10是由液晶屏障构成的视差屏障。以下将详细说明屏障部10。
图9图示了屏障部10的构造示例。屏障部10包括用于使光从自身透过或遮挡光的多个开-关部(液晶屏障)11及12。开-关部11及12布置成在XY平面上沿一个方向(在此示例中,沿与垂直方向Y成预定角度θ的方向)延伸,且沿水平方向X交替布置。在此示例中,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大体上等于显示部20中的子像素节距PS。因此,如下文所述,能够降低在立体显示期间产生莫尔纹的可能性。此外,在此示例中,每个开-关部11的宽度W11与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大体上彼此相等。应注意,开-关部11及12的宽度的大小关系并非仅限于此,且宽度W11可大于宽度W12(W11>W12)或可小于宽度W12(W11<W12)。
开-关部11及12根据立体显示单元1是执行正常显示(二维显示)还是执行立体显示来执行不同的操作。换言之,如下文所述,开-关部11在执行正常显示时变成打开状态(透射状态),并在执行立体显示时变成关闭状态(遮挡状态)。另一方面,如下文所述,开-关部12在执行正常显示时变成打开状态(透射状态),并在执行立体显示时以分时(time-divisional)方式变成关闭状态(遮挡状态)。更具体而言,开-关部12被划分成多个组,且当执行立体显示时,属于同一组的多个开-关部12以相同的时序执行打开操作及关闭操作。以下将说明开-关部12的分组。
图10图示了开-关部12的分组构造示例。在此示例中,开-关部12被划分成四个组A至D。更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属于组A的开-关部12(开-关部12A)、属于组B的开-关部12(开-关部12B)、属于组C的开-关部12(开-关部12C)、及属于组D的开-关部12(开-关部12D)依次交替布置。
屏障驱动部41驱动属于同一组的多个开-关部12,以在执行立体显示时以相同的时序执行打开操作及关闭操作。更具体而言,如下文所述,属于组A的多个开-关部12A共同执行打开及关闭操作,随后属于组B的多个开-关部12B共同执行打开及关闭操作。接下来,属于组C的多个开-关部12C共同执行打开及关闭操作,且随后属于组D的多个开-关部12D共同执行打开及关闭操作。因此,屏障驱动部41交替地驱动开-关部12A至12D,从而以分时的方式执行打开操作及关闭操作。
图11A至图11D利用剖面构造示意性地图示了在执行立体显示时屏障部10的状态。在此示例中,将一个开-关部12A分配给显示部20的八个子像素SPix。同样,将一个开-关部12B分配给八个子像素SPix,将一个开-关部12C分配给八个子像素SPix,且将一个开-关部12D分配给八个子像素SPix。应注意,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仅限于此,且可以将开-关部12A、12B、12C、及12D中的每者分配给显示部20中的八个像素Pix而非八个子像素SPix。在图11A至图11D中,用阴影表示屏障部10的开-关部11及12(12A至12D)中的进行挡光的开-关部。
当立体显示单元1执行立体显示时,图像信号S3D被提供至显示驱动部50,且显示部20基于图像信号S3D执行显示。随后,在屏障部10中,开-关部11保持处于关闭状态(遮挡状态),且开-关部12(开-关部12A至12D)以与显示部20的显示同步并以分时的方式执行打开操作及关闭操作。
更具体而言,在屏障驱动部41使开-关部12A变成打开状态(透射状态)的情形中,如图11A所示,在显示部20中,分配有每个开-关部12A的八个相邻子像素SPix显示对应于八个视点图像的数条像素信息P1至P8。同样,在屏障驱动部41使开-关部12B变成打开状态(透射状态)的情形中,如图11B所示,在显示部20中,分配有每个开-关部12B的八个相邻子像素SPix显示对应于八个视点图像的数条像素信息P1至P8。此外,在屏障驱动部41使开-关部12C变成打开状态(透射状态)的情形中,如图11C所示,在显示部20中,分配有每个开-关部12C的八个相邻子像素SPix显示对应于八个视点图像的数条像素信息P1至P8。随后,在屏障驱动部41使开-关部12D变成打开状态(透射状态)的情形中,如图11D所示,在显示部20中,分配有每个开-关部12D的八个相邻子像素SPix显示对应于八个视点图像的数条像素信息P1至P8。
因此,如下文所述,观看者通过左眼和右眼可看到不同的视点图像,从而将所显示的图像感知为立体图像。在立体显示单元1中,在开-关部12A至12D以分时的方式在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显示图像,因此能够提高显示单元的分辨率,此将于下文中说明。
此外,在执行正常显示(二维显示)的情形中,显示部20基于图像信号S2D显示正常的二维图像,且在屏障部10中,开-关部11及开-关部12(开-关部12A至12D)全部保持处于打开状态(透射状态)。因此,当正常的二维图像显示于显示部20上时,观看者能够看到此二维图像。
子像素部分PA及PB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单元像素”的具体示例。像素电极212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的具体示例。对置电极222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二电极”的具体示例。屏障部10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光线控制部”的具体示例。
操作及功能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实施例的立体显示单元1的操作及功能。
整体操作的简要说明
首先,以下将参照图1等简要说明立体显示单元1的整体操作。控制部40基于自外部对其提供的图像信号Sdisp来控制背光源驱动部43、屏障驱动部41、及显示驱动部50。背光源驱动部43基于自控制部40提供的背光源控制信号来驱动背光源30。背光源30通过表面发射朝屏障部10发光。屏障驱动部41基于自控制部40提供的屏障控制信号来控制屏障部10。屏障部10的开-关部11及12基于来自屏障驱动部41的指令而执行打开操作及关闭操作。显示驱动部50基于自控制部40提供的图像信号Sdisp2来驱动显示部20。显示部20通过调制自背光源30发出并穿过屏障部10的开-关部11及12的光来执行显示。
具体操作
接下来,下文将说明执行立体显示时的具体操作。
图12图示了当屏障驱动部41使开-关部12A变成打开状态(透射状态)时显示部20及屏障部10的操作示例。在此种情形中,当开-关部12A变成打开状态(透射状态)时,开-关部12B至12D变成关闭状态(遮挡状态),且显示部20的设置于开-关部12A周围的子像素SPix分别显示与图像信号S3D中所包含的八个视点图像相对应的像素信息P1至P8。因此,与各条像素信息P1至P8相对应的光线以各自的角度被输出,所述角度根据每个子像素Spix与开-关部12A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受限。因此,例如从立体显示单元1的显示屏幕前方观看的观看者能够通过用左眼看到像素信息P5并用右眼看到像素信息P4来看到立体图像。应注意,在此种情形中,说明了屏障驱动部41使开-关部12A变成打开状态的情形,在开-关部12B至12D变成打开状态的情形中执行类似的操作。
因此,观看者用左眼和右眼看到像素信息P1至P8中的不同像素信息,从而将这些像素信息感知为立体图像。此外,由于是在以分时的方式交替打开及关闭开-关部12A至12D的同时显示图像,因此,观看者会看到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所显示的图像的平均图像。因此,立体显示单元1能够实现的分辨率是仅包括开-关部12A的情形中的分辨率的四倍。换言之,立体显示单元1的所需分辨率仅为二维显示情形中的分辨率的1/2(=1/8×4)。
关于串扰
如图12所示,在立体显示期间,期望观看者用左眼和右眼看到不同的视点图像。然而,如下文所述,观看者可看到本应被看到的视点图像与不同于所述视点图像的另一视点图像的混合图像。
图13示意性地图示了观看者的一只眼睛看到第五视点图像的情形。在此示例中,自背光源30发出并穿过处于打开状态的开-关部12A的光直接进入用于显示像素信息P5的子像素SPix中,并作为光L1被输出。此时,光入射于该子像素SPix上的部分可被散射以沿与期望方向不同的方向行进。换言之,例如,在图13中,如光L2所示,入射光可被显示部20的电极图案、布线图案、液晶层200等衍射或折射,或可被滤光片、偏光板214或224等散射。此外,在图13中,如光L3所示,入射光可被显示部20的金属或多层式薄膜反射并随后被屏障部10反射,以通过用于显示不同视点图像的子像素SPix而被输出(在此种情形中的子像素SPix用于显示像素信息P8)。
因此,当与某一视点图像相关的光被散射以改变其行进方向时,被散射的光可混合至与另一视点图像相关的光中。换言之,在此种情形中,不同的视点图像混合(串扰),且观看者会觉得图像品质发生劣化。
图14图示了立体显示单元1的串扰特性。图14所示的串扰特性是以如下方式获得。首先,显示部20显示八个视点图像,这八个视点图像包括某一完全白色的视点图像(白色图像)及其他完全黑色的视点图像(黑色图像)。随后,屏障部10保持仅属于某一组的开-关部12(例如,属于组A的开-关部12A)处于打开状态(透射状态),并保持属于其他组的开-关部12处于关闭状态(遮挡状态)。随后,在沿水平方向改变观察角度α的同时测量亮度I,以获得图14所示的串扰特性。
如图14所示,观看者看到图13所示沿直线行进的光L1时所处的观察角度α处的亮度I为高(Pt部分),且除上述观察角度α之外的观察角度α处的亮度I为低(Pb部分)。Pb部分中的亮度I的一部分是由图13所示显示部20中的光的散射引起的。随着Pb部分中的亮度I增大,除显示本应看到的视点图像之外,还显示不同于上述视点图像的视点图像,从而引起图像品质劣化。
图15图示了仅显示部20被激光照射时透射光的分布。同心圆的中心对应于沿直线行进的光的位置(例如,图13中的光L1),且同心圆的直径方向对应于极角。由于显示部20被构造成在子像素SPix中均匀地形成像素电极212及对置电极222,因此与以下比较示例相比,其能够减少光的散射。因此能够降低串扰特性(参见图14)中Pb部分的亮度I,并因此能够提高图像的品质。
接下来将通过与某些比较示例相比较来说明所述实施例的功能。
比较示例1
在比较示例1中,显示部20R是利用所谓的图案垂直配向(PatternedVertical Alignment;PVA)型显示面板构成的。其他构造与所述实施例中的构造相似(参见图1等)。
图16A、图16B、及图16C图示了显示部20R的构造示例。图16A图示了像素电极212R,图16B图示了对置电极222R,且图16C示意性地图示了子像素SPixR中液晶分子M的配向。图17示意性地图示了子像素SPixR的上半部分中液晶分子M的方向。
如图16A所示,像素电极212R设置有多个狭缝SL1。在此示例中,位于子像素SPixR的上半部分中的狭缝SL1沿自水平方向X顺时针旋转约45°的方向延伸并以预定间隔形成,且位于子像素SPixR的下半部分中的狭缝SL1沿自水平方向X逆时针旋转约45°的方向延伸并以预定间隔形成。
如图16B所示,与像素电极212R一样,对置电极222R设置有多个狭缝SL2。在此示例中,位于与像素电极212R相对应的区域的上半部分中的狭缝SL2沿自水平方向X顺时针旋转约45°的方向延伸并以预定间隔形成,且位于与像素电极212R相对应的区域的下半部分中的狭缝SL2沿自水平方向X逆时针旋转约45°的方向延伸并以预定间隔形成。此时,狭缝SL2形成于不与狭缝SL1相对应的部分中。更具体而言,形成于像素电极212R中的狭缝SL1与形成于对置电极222R中的狭缝SL2交替地布置。
在此种构造中,如图17所示,位于子像素SPixR的上半部分中的液晶分子M根据狭缝SL1与SL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被配向于一方向上,并交替地形成两种域DR1及DR2。应注意,图17中仅描述子像素SPixR的上半部分;然而,子像素SPixR的下半部分具有与子像素SPixR的上半部分相似的构造。
因此,如图16C所示,子像素SPixR中形成有四种域DR1至DR4。换言之,由与狭缝SL1及SL2(域边界BR1及BR2)相对应的部分隔开的域DR1及DR2交替地形成于子像素SPixR的上半部分中,且由与狭缝SL1及SL2相对应的部分隔开的域DR3及DR4以类似的方式交替地形成于子像素SPixR的下半部分中。
图18图示了当仅显示部20R被激光照射时透射光的分布。如图18所示,在根据比较示例1的显示部20R中,与所述实施例(参见图15)中的情形不同,会发现透射光是沿倾斜方向(沿约45°、约135°、约225°、及约315°的方向)散射。换言之,如图16A至图16C所示,在显示部20R中,狭缝SL1及SL2沿倾斜方向布置;因此,此电极图案或根据此电极图案所配向的液晶层200R可引起入射光的衍射等,从而造成光沿倾斜方向散射。因此,在显示部20R中,光被更严重地散射;因此,可使串扰特性(参见图14)中的Pb部分中的亮度I增大,从而造成图像品质的劣化。
另一方面,在根据所述实施例的显示部20中,像素电极212及对置电极222均匀地形成于子像素SPix中;因此不存在可能引起散射的电极图案(例如狭缝)。因此能够减少光的散射并能够提高图像的品质。
比较示例2
在比较示例2中,显示部20S是利用所谓的聚合物稳定配向(PolymerSustained Alignment;PSA)型显示面板构成的。其他构造与所述实施例中的构造相似(参见图1等)。
图19A及图19B图示了根据比较示例2的显示部20S的构造示例。图19A图示了像素电极212S,且图19B示意性地图示了子像素SPixS中的液晶分子M的平均配向方向。
像素电极212S在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以相似的电极图案形成。如图19A所示,像素电极212S包括主干部分61及62与分支部分63。主干部分61被形成为沿垂直方向Y延伸,且主干部分62被形成为沿水平方向X延伸并与主干部分61相交。由主干部分61及主干部分62隔开的四个分支区域71至74中的每者中的分支部分63被形成为自主干部分61及主干部分62延伸。分支区域71至74中的每者中的分支部分63沿同一方向延伸。分支区域71及74中的每者中的分支部分63沿自水平方向X逆时针旋转预定角度φ(例如45°)的方向延伸,且分支区域72及73中的每者中的分支部分63沿自水平方向X顺时针旋转预定角度φ(例如45°)的方向延伸。
因此,如图19B所示,与分支区域71至74相对应的四个域DS1至DS4形成于子像素SPixS中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每者中。
图20图示了当仅显示部20S被激光照射时透射光的分布。如图20所示,在根据比较示例2的显示部20S中,与所述实施例(参见图15)中的情形不同,会发现透射光沿倾斜方向(沿约45°、约135°、约225°及约315°的方向)散射。换言之,如图19A及19B所示,由于分支部分63沿倾斜方向布置,因此此电极图案或根据此电极图案所配向的液晶层200S可引起入射光的衍射等,从而导致光沿倾斜方向散射。因此,在显示部20S中,光被更严重地散射;因此可使串扰特性(参见图14)中的Pb部分的亮度I增大,从而引起图像品质的劣化。
另一方面,在根据所述实施例的显示部20中,在子像素SPix中,由于像素电极212及对置电极222均匀地形成,因此未形成可引起散射的电极图案(例如分支部分)。因此能够减少光的散射并能够提高图像的品质。
关于莫尔纹
一般而言,在视差屏障型立体显示单元中,开-关部在屏障部中并排布置,且子像素在显示部中并排布置;因此,在立体显示期间可产生莫尔纹。莫尔纹可分为由开-关部的形状所引起的莫尔纹MA以及由光的衍射所引起的莫尔纹MB。
图21图示了立体显示单元1中的莫尔纹MA及莫尔纹MB的模拟结果。在图21中,水平轴表示通过由子像素SPix的子像素节距PS将在立体显示期间变成透射状态的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分隔而获得的值(W12/PS),且垂直轴表示莫尔纹调制程度MM。如本文所用,莫尔纹调制程度MM是指由显示屏幕中的莫尔纹引起的亮度变化,并通过(最大亮度值-最小亮度值)/(最大亮度值+最小亮度值)来表示。
在此莫尔纹调制程度MM的模拟中,在考虑到每个子像素SPix的形状以及在立体显示期间变成透射状态的每个开-关部12的形状、并基于根据考虑到空间相干性的局部相干性理论(partial coherence theory)的亮度计算的情况下,执行衍射计算。
如图21所示,与莫尔纹MA及莫尔纹MB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随W12/PS自0(零)的增大而降低,且随后当W12/PS为1时,与莫尔纹MA及莫尔纹MB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均变得足够小。当W12/PS进一步增大时,这些莫尔纹调制程度MM增大,且随后当W12/PS为2时这些莫尔纹调制程度MM再次降低至足够小。因此,在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等于子像素节距PS的整倍数的情形中,与莫尔纹MA及莫尔纹MB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均减小,且莫尔纹产生的可能性降低。
在立体显示单元1中,由于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与子像素SPix的子像素节距PS大体上彼此相等,因此如图21所示,与莫尔纹MA及莫尔纹MB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两者均能够降低。因此能够降低莫尔纹产生的可能性并能够抑制图像品质的劣化。
接下来将更详细地说明由开-关部及子像素的形状所引起的莫尔纹MA。
图22A至图22C图示了屏障部10中的开-关部12与显示部20中的子像素SPix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23A至图23C图示了在开-关部12的宽度W12宽于子像素节距PS的情形中开-关部12与子像素SPix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应注意,在这些图中未示出立体显示期间变成关闭状态的开-关部11。此外,为便于说明,图示了沿垂直方向Y延伸的开-关部12;然而,如图9所示,即使在其中开-关部12沿与垂直方向Y成预定角度θ的方向延伸的情形中,开-关部12与子像素SPix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是相似的。
图22A至图22C及图23A至图23C所示的位置关系例如可由观看者观看显示屏幕时的观察角度α引起。更具体而言,例如当观看者自前方观看显示屏幕时,则建立图22B及图23B所示的位置关系,当观看者自前方右侧观看显示屏幕时,则建立图22A及图23A所示的位置关系,且当观看者自前方左侧观看显示屏幕时,则建立图22C及23C所示的位置关系。
观看者看到开-关部12与子像素SPix重叠的部分(图22A至图22C及图23A至图23C中由斜线标识的部分)。在立体显示单元1中,由于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大体上等于子像素SPix的子像素节距PS,因此如图22A至图22C所示,不论观察角度α为何,子像素SPix的可见部分的面积均能够大体上保持恒定。换言之,例如在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宽于子像素节距PS的情形中,如图23A至图23C所示,子像素SPix的可见部分的面积随着观察角度α的变化而变化。在此种情形中,亮度根据观察角度α而发生变化;因此,如图21所示,与莫尔纹MA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增大。另一方面,在立体显示单元1中,如图22A至图22C所示,不论角度α为何,子像素SPix的可见部分的面积均能够保持大体上恒定;因此能够降低与莫尔纹MA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并能够抑制图像品质的劣化。
接下来将通过与比较示例相比较来说明所述实施例的功能。
比较示例3
比较示例3与立体显示单元1的不同之处在于,屏障部10及显示部20的位置发生变化。其他构造与所述实施例中的构造相似(参见图1等)。
图24A及24B图示了根据比较示例3的立体显示单元1T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示例。图24A图示了立体显示单元1T的分解立体构造,且图24B图示了立体显示单元1T的侧视图。在立体显示单元1T中,依次设置有背光源30、显示部20、及屏障部10。在立体显示单元1T中,自背光源30发出并穿过显示部20的光穿过屏障部10到达观看者。
图25图示了立体显示单元1T中的莫尔纹MA及莫尔纹MB的模拟结果。同样在立体显示单元1T中,与莫尔纹MA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与根据所述实施例的立体显示单元1中的莫尔纹调制程度相同(参见图21)。另一方面,与莫尔纹MB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随W12/PS自0(零)的增大而增大,且随后当W12/PS为1.35时莫尔纹调制程度MM减小至足够小。随后,当W12/PS进一步增大时,莫尔纹调制程度MM增大。因此,在立体显示单元1T中,与莫尔纹MA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变得足够小时的W12/PS值不同于与莫尔纹MB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变得足够小时的W12/PS值。因此难以使莫尔纹MA及莫尔纹MB两者降低到低水平。
另一方面,在根据所述实施例的立体显示单元1中,由于依次设置有背光源30、屏障部10及显示部20,因此如图21所示,与莫尔纹MA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变得足够小时的W12/PS值能够大体上等于与莫尔纹MB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变得足够小时的W12/PS值。因此,在立体显示单元1中,能够使莫尔纹MA及莫尔纹MB两者降低到低水平,且因此能够提高图像的品质。
效果
如上所述,在所述实施例中,由于像素电极及对置电极均匀地形成于在每个子像素中,因此不存在引起散射的电极图案(例如狭缝)。因此能够减少光的散射并能够提高图像的品质。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依序设置有背光源、屏障部及显示部,且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大体上等于子像素节距;因此能够降低莫尔纹产生的可能性并能够提高图像的品质。
变形1-1
在上述实施例中,配向膜213及223受到所谓的光配向处理,然而配向膜213及223并非仅受到光配向处理,且还可受到例如所谓的摩擦处理。
变形1-2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子像素SPix均包括子像素部分PA及PB,然而每个子像素SPix的构造并非仅限于此。例如,如图26所示,子像素SPix中的每者可不包括子像素部分并可作为一个单元而被驱动。在此种情形中,如图27所示,每个子像素SPix优选地包括四个域D1至D4。
变形1-3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大体上等于子像素节距PS;然而,宽度W12并非仅限于此,且例如宽度W12可大体上等于子像素节距PS的整倍数。更具体而言,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可大体上等于子像素节距PS的两倍。同样在此示例中,如图21所示,与莫尔纹MA及莫尔纹MB相关的莫尔纹调制程度MM两者均能够降低;因此能够降低莫尔纹产生的可能性并能够抑制图像品质的劣化。
2.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下文将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立体显示单元2。在所述实施例中,显示部额外地设置有透明电极,以确定液晶分子M的配向。应注意,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等的立体显示单元1相同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不再予以赘述。
图28图示了根据所述实施例的显示部60的剖面构造示例。显示部60包括驱动基板310及对置基板320。驱动基板310包括绝缘层311、透明电极312、及配向膜313。绝缘层311形成于像素电极212上。绝缘层311可由例如SiN制成。透明电极312形成在绝缘层311上的与子像素部分PA及PB相对应的各个区域中。每个透明电极312可由例如由ITO等制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并包括多个分支部分83,此将于下文中说明。配向膜313形成于透明电极312上。对置基板320包括配向膜323。配向膜323形成于对置电极222上。在此示例中,液晶层200中混合有紫外光固化单体。
图29A、图29B、及图29C图示了显示部60的构造示例。图29A图示了像素电极212,图29B图示了透明电极312,且图29C示意性地图示了子像素SPix中的液晶分子M的配向。
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透明电极312以相似的电极图案形成。如图29B所示,每个透明电极312包括主干部分81及82和分支部分83。主干部分81被形成为沿垂直方向Y延伸,且主干部分82被形成为沿水平方向X延伸并与主干部分81相交。由主干部分81及主干部分82隔开的四个分支区域91至94中的每者中的分支部分83被形成为自主干部分81及主干部分82延伸。
分支区域91至94的每者中的分支部分83沿同一方向延伸。分支区域91中的分支部分83的延伸方向与分支区域93中的分支部分83的延伸方向关于作为轴线的垂直方向Y以线对称方式布置,且相似地,分支区域92中的分支部分83的延伸方向与分支区域94中的分支部分83的延伸方向关于作为轴线的垂直方向Y以线对称方式布置。此外,分支区域91中的分支部分83的延伸方向与分支区域92中的分支部分83的延伸方向关于作为轴线的水平方向X以线对称方式布置,且相似地,分支区域93中的分支部分83的延伸方向与分支区域94中的分支部分83的延伸方向关于作为轴线的水平方向X以线对称方式布置。在此示例中,更具体而言,分支区域91及94的每者中的分支部分83是沿自水平方向X逆时针旋转预定角度φ(例如45°)的方向延伸,且分支区域92及93的每者中的分支部分83是沿自水平方向X顺时针旋转预定角度φ(例如45°)的方向延伸。
透明电极312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电极”的具体示例。
在制造显示部60的过程中,在组装显示部60之后,用紫外光照射显示部60并同时在透明电极312与对置电极222之间施加电压,以使液晶分子M在液晶层200中预倾斜,从而确定液晶分子M的配向。因此,如图29C所示,在每个子像素SPix中,在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每者中均形成有四个域D1至D4。域D1至D4分别对应于分支区域91至94而形成。
当显示部60执行显示操作时,例如对像素电极212及对应于像素电极212的透明电极312施加同一像素信号。因此,在显示部60中,由于液晶层200主要由像素电极212与对置电极222之间的电位差驱动,因此能够减少液晶层200中的光的散射。换言之,例如,在根据比较示例2的显示部20S中,液晶层200S主要由像素电极212R(参见图19A)与对置电极222之间的电位差驱动。在此种情形中,液晶分子M根据像素电极212R的电极图案而沿一方向配向;因此,在液晶层200S中,光可随液晶分子M配向的周期性而被散射。另一方面,在根据所述实施例的显示部60中,液晶层200主要由像素电极212与对置电极222之间的电位差驱动;因此能够使液晶层200中液晶分子M的配向大体上均匀。因此能够减少液晶层200中的光的散射并能够提高图像的品质。
如上所述,在所述实施例中,由于像素电极及对置电极均匀地形成于每个子像素中,因此能够减少液晶层中的光的散射,并能够提高图像的品质。
变形2-1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子像素SPix包括子像素部分PA及PB;然而,每个子像素SPix的构造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1-2一样,每个子像素SPix可不包括子像素部分,并可被作为一个单元而被驱动。
变形2-2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大体上等于子像素节距PS;然而,宽度W12并非仅限于此,且例如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1-3一样,宽度W12可大体上等于子像素节距PS的整倍数(例如两倍)。
3.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立体显示单元3。在所述实施例中,显示部70由所谓的PVA型构成。应注意,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等的立体显示单元1相同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不再予以赘述。
图30A、图30B、及图30C图示了显示部70的构造示例。图30A图示了像素电极412,图30B图示了对置电极422,且图30C示意性地图示了子像素SPix中液晶分子M的配向。
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像素电极412以相似的电极图案形成。如图30A所示,每个像素电极412中形成一个狭缝SL3。在此示例中,狭缝SL3在像素电极412的中心周围被形成为沿水平方向X延伸。
如图30B所示,在对置电极422中,在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每者中形成有两个狭缝SL4。在此示例中,所述两个狭缝SL4中的一者被形成为在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每者中的上半部分中沿自左下至右上的方向延伸,且另一狭缝SL4被形成为在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每者中的下半部分中沿自左上至右下的方向延伸。
因此,如图30C所示,在每个子像素SPix中形成有四个域D1至D4。换言之,通过由对应于狭缝SL4的域边界BR4隔开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每者的上半部分来形成域D1及D2,且通过由域边界BR4隔开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每者的下半部分来形成域D3及D4。此外,域D2及D3由对应于狭缝SL3的域边界BR3隔开。
因此,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每者包括四个域D1至D4。此时,在显示部70中,狭缝SL3的数目及狭缝SL4的数目减少;因此能够降低光的散射的可能性。换言之,如图16A至图16C所示,例如在根据比较示例1的显示部20R中设置有多个狭缝SL1及多个狭缝SL2,且子像素SPixR的上半部分中交替地形成域DR1及DR2,且子像素SPixR的下半部分中交替地形成域DR3及DR4。因此,域DR1至DR4中的每者分开地设置于多个区域中,且因此在液晶层200R中,光可随液晶分子M配向的周期性而被散射。另一方面,在根据所述实施例的显示部70中,由于狭缝SL3的数目及狭缝SL4的数目减少,且域D1至D4中的每者均形成于封闭的区域中,因此能够减少液晶层200中的光的散射。因此能够提高立体显示单元3中的图像的品质。
如上所述,在所述实施例中,由于形成于每个子像素中像素电极及对置电极中的狭缝数目减少,因此能够提高图像品质。
变形3-1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子像素SPix包括子像素部分PA及PB;然而,每个子像素SPix的构造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1-2一样,每个子像素SPix可不包括子像素部分,并可作为一个单元被驱动。
变形3-2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大体上等于子像素节距PS;然而,宽度W12并非仅限于此,且例如,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1-3一样,宽度W12可大体上等于子像素节距PS的整倍数(例如两倍)。
变形3-3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像素电极412设置有一个狭缝SL3,且对置电极422中的每个子像素部分PA及PB设置有两个狭缝SL4;然而,显示部70的构造并非仅限于此。例如,每个像素电极可设置有与所述两个狭缝SL4相对应的两个狭缝,且对置电极中的每个子像素部分PA及PB设置有与所述一个狭缝SL3相对应的狭缝。
变形3-4
与第二实施例一样,液晶分子M可通过紫外光照射而预倾斜。在此种情形中,能够使液晶分子M的配向方向进一步稳定,并能够缩短响应时间。
4.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下文将说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立体显示单元4。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部80由所谓的针孔型(pinhole type)像素构成。应注意,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等的立体显示单元1相同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不再予以赘述。
图31A、图31B及图31C图示了显示部80的构造示例。图31A图示了像素电极212,图31B图示了对置电极522,且图31C示意性地图示了子像素SPix中液晶分子M的配向。如图31B所示,在对置电极522中,与子像素部分PA及PB相对应的各个区域中形成有孔HL。在此示例中,每个孔HL形成于与每个像素电极212的中心相对应的位置处。因此,在子像素SPix中,如图31C所示,液晶分子M在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的每者中放射状地配向。换言之,在每个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放射状地布置有非常小的域。
在显示部80中,像素电极212均匀地形成于子像素部分PA及PB中,且对置电极522除孔HL之外也均匀地形成;因此能够降低光散射的可能性。换言之,例如在根据比较示例1(参见图16A至图16C)的显示部20R中以及根据比较示例2(参见图19A至图19C)的显示部20S中,光可被电极图案等散射(参见图18及图20)。另一方面,在根据所述实施例的显示部80中,像素电极212及对置电极522大体上均匀地形成;因此能够降低光被电极图案等散射的可能性。因此,在立体显示单元4中能够提高图像品质。
如上所述,在所述实施例中,由于像素电极及对置电极简单地构造于每个子像素中,因此能够降低光被这些电极图案散射的可能性,并能够提高图像品质。
变形4-1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子像素SPix均包括子像素部分PA及PB;然而,每个子像素SPix的构造并非仅限于此。例如,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1-2一样,每个子像素SPix可不包括子像素部分,且可作为一个单元而被驱动。
变形4-2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大体上等于子像素节距PS;然而,宽度W12并非仅限于此,且例如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1-3一样,宽度W12可大体上等于子像素节距PS的整倍数(例如两倍)。
5.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下文将说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立体显示单元5。在所述实施例中,显示部90由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TN)液晶制成。应注意,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等的立体显示单元1相同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不再予以赘述。
图32图示了显示部90的构造示例。显示部90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部20的不同之处在于,未设置有子像素部分且将子像素SPix作为一个单元而被驱动。
显示部90包括驱动基板610、对置基板620、及液晶层600。驱动基板610包括像素电极612及配向膜613。每个像素电极612可由例如由ITO等制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并均匀地形成于对应于每个子像素SPix的区域中。配向膜613形成于像素电极612上。对置基板620包括配向膜623。如下文所述,由配向膜623配向的液晶分子M的方向(配向方向)被设定成与由配向膜613配向的液晶分子M的方向相交。液晶层600由TN液晶制成。
图33A及图33B图示了显示部90的构造示例。图33A图示了像素电极612,且图33B示意性地图示了子像素SPix中液晶分子M的配向。如图33A所示,每个像素电极612均匀地形成于每个子像素SPix中。此外,如图33B所示,显示部90进行操作以在每个子像素SPix中沿均匀方向配向液晶分子M。换言之,显示部90是单域显示面板。
图34A及图34B分别示意性地图示了像素电极612与对置电极222之间不存在电位差的情形中液晶层600的操作以及像素电极612与对置电极222之间存在电位差的情形中液晶层600的操作。
在不存在电位差的情形中,如图34A所示,液晶层600中的液晶分子M的长轴沿平行于驱动基板610或对置基板620的基板表面的方向被配向。邻近配向膜613的液晶分子M的长轴被配向膜613沿预定方向配向,且邻近配向膜623的液晶分子M的长轴被配向膜623沿预定方向配向。此时,由配向膜613配向的液晶分子M的配向方向与由配向膜623配向的液晶分子M的配向方向彼此相交,且液晶层600中的液晶分子M被配向为扭曲的。
另一方面,在存在电位差的情形中,如图34B所示,液晶层600中的液晶分子M的长轴沿垂直于驱动基板610或对置基板620的基板表面的方向被配向。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像素电极及对置电极均匀地形成于每个子像素SPix中,因此能够减小光被这些电极图案散射的可能性,并能够提高图像品质。
变形5-1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开-关部12的宽度W12大体上等于子像素节距PS;然而,宽度W12并非仅限于此,且例如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1-3一样,宽度W12可大体上等于子像素节距PS的整倍数(例如两倍)。
6.应用示例
接下来,下文将说明上述实施例及其变形中所述的各立体显示单元的应用示例。
图35图示了应用有根据上述实施例等的任一立体显示单元的电视机的外观。所述电视机例如可包括图像显示屏幕部910,图像显示屏幕部910包括前面板911及滤光玻璃912。所述电视机由根据上述实施例等的任一立体显示单元构成。
根据上述实施例等的立体显示单元除适用于此种电视机之外,还适用于任何领域中的电子装置,这些电子装置包括数字照相机、笔记型个人计算机、可携式终端器件(例如,移动电话、可携式游戏机、及摄像机)。换言之,根据上述实施例等的立体显示单元适用于任何领域中用于显示图像的电子装置。
尽管参照电子装置的某些实施例、变形、及应用示例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然而本发明技术并非仅限于此,而是可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
例如,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等中,子像素部分PA及PB的每者中形成有四个域,然而域的数目并非仅限于四个。例如,子像素部分PA及PB的每者中可形成有三个或以下的域或者五个或以上的域。
此外,例如在上述实施例等中,开-关部12被划分成四个组,然而组的数目并非仅限于此,且开-关部12可被划分成三个或以下的组或者五个或以上的组。此外,开-关部12可不被划分成组。在此种情形中,在立体显示期间开-关部始终处于打开状态(透射状态)。
进一步而言,例如,在上述实施例等中,在立体显示期间显示八个视点图像,然而欲被显示的视点图像的数目并非仅限于此,并可显示七个或以下的视点图像或者九个或以上的视点图像。在此种情形中,图11A及图11B中所示的屏障部10的开-关部12A至12D与子像素SPix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发生变化。更具体而言,例如在其中显示九个视点图像的情形中,开-关部12A至12D中的每者可被分配给显示部20中的九个子像素SPix。
例如,上述实施例等中的立体显示单元为视差屏障型立体显示单元,然而所述立体显示单元并非仅限于此,并可为例如柱状透镜型立体显示单元。
应注意,本发明技术能够实现以下构造。
(1)一种显示单元,其包括:
液晶显示部,其包括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对应于多个单元像素,所述第二电极被设置成面向所述第一电极,且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背光源;以及
光线控制部,其插入于所述液晶显示部与所述背光源之间,
其中,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多个域或单个域,所述多个域中的液晶配向在所述多个域之间不同,且
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均匀地形成于每个所述多个域或所述单个域中。
(2)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多个域,且
每个所述域被构造成一个连续区域。
(3)如(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液晶显示部包括:
第一配向膜,其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并包括用于确定所述液晶配向的多个第一配向区域,以及
第二配向膜,其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包括用于确定所述液晶配向的多个第二配向区域,以及
所述域是由所述第一配向区域和所述第二配向区域确定的区域。
(4)如(3)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配向膜在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相对应的区域中包括两个第一配向区域,所述两个第一配向区域并排布置,
所述第二配向膜在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相对应的区域中包括两个第二配向区域,所述两个第二配向区域并排布置,所述两个第二配向区域并排布置的方向与所述两个第一配向区域并排布置的方向相交,且
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四个域。
(5)如(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液晶显示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液晶层之间的第三电极,
所述第三电极包括多个分支区域,每个所述分支区域包括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分支部分,且
所述域是对应于所述分支区域的区域。
(6)如(5)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第三电极还包括第一主干部分和与所述第一主干部分相交的第二主干部分,
所述分支区域是由所述第一主干部分和所述第二主干部分隔开的四个区域,且
各个所述分支区域中的所述分支部分自所述第一主干部分和所述第二主干部分延伸,该延伸方向在所述分支区域之间不同。
(7)如(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一个或两个第一狭缝,
所述第二电极在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相对应的区域中包括一个或两个第二狭缝,所述一个或两个第二狭缝与所述一个或两个第一狭缝形成于不同的部分中,且
所述域是由所述一个或两个第一狭缝和所述一个或两个第二狭缝确定的区域。
(8)如(7)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一个第一狭缝,且
所述第二电极在两个子区域中的每者中包括一个第二狭缝,所述两个子区域是通过由所述第一狭缝将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相对应的区域隔开而形成的。
(9)如(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电极在对应于所述单元像素的部分中包括孔,且
所述域是布置在每个所述孔周围的区域。
(10)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单个域,
所述液晶层是由TN液晶制成的,且
所述域是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相对应的区域。
(11)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每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多个域,且
所述域的面积大体上彼此相等。
(12)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液晶显示部包括多个像素,
每个所述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且
每个所述子像素包括多个所述单元像素。
(13)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液晶显示部包括多个像素,
每个所述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以及
所述子像素是所述单元像素。
(14)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光线控制部是允许光线穿过自身或遮挡所述光线的屏障部。
(15)如(14)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屏障部包括第一组中的多个液晶屏障及第二组中的多个液晶屏障,所述第一组中的液晶屏障及所述第二组中的液晶屏障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交替地并排布置。
(16)如(15)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显示单元具有多个显示模式,所述多个显示模式包括第一显示模式及第二显示模式,
在所述第一显示模式中,所述液晶显示部显示多个视点图像,且所述屏障部进行操作以使所述第一组中的液晶屏障变成透射状态并使所述第二组中的液晶屏障变成遮挡状态,从而使朝向各个所述多个视点图像的光线被定向于各个角度方向上,所述各个角度方向被限制为对应于所述光线,以及
在所述第二显示模式中,所述液晶显示部显示单个视点图像,且所述屏障部进行操作以使所述第一组中的液晶屏障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液晶屏障变成透射状态,从而允许朝向所述单个视点图像的光线穿过所述屏障部。
(17)如(15)或(16)所述的显示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组中的每个液晶屏障的宽度大体上等于所述单元像素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节距。
(18)一种显示单元,其包括:
液晶显示部,其包括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对应于多个单元像素,所述第二电极被设置成面向所述第一电极,且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背光源;以及
光线控制部,其插入于所述液晶显示部与所述背光源之间,
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均匀地形成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中,且
所述第二电极在对应于各个所述单元像素的部分中具有孔。
(19)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设置有显示单元和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利用所述显示单元来执行操作控制,所述显示单元包括:
液晶显示部,其包括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对应于多个单元像素,所述第二电极被设置成面向所述第一电极,且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背光源;以及
光线控制部,其插入于所述液晶显示部与所述背光源之间,
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多个域或单个域,所述多个域中的液晶配向在所述多个域之间不同,且
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均匀地形成于每个所述多个域或所述单个域中。
本发明所包含的主题与2012年7月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申请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2-152723中所公开的主题相关,所述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案的全部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可根据设计要求及其他因素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及改变,只要其属于随附权利要求书或其等效内容的范围内即可。
Claims (23)
1.一种显示单元,其包括:
液晶显示部,其包括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对应于多个单元像素,所述第二电极被设置成面向所述第一电极,且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背光源;以及
光线控制部,其插入于所述液晶显示部与所述背光源之间,
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多个域或单个域,所述多个域中的液晶配向在所述多个域之间不同,且
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均匀地形成于每个所述多个域或所述单个域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多个域,且
每个所述域被构造成一个连续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部包括:
第一配向膜,其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并包括用于确定所述液晶配向的多个第一配向区域;以及
第二配向膜,其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包括用于确定所述液晶配向的多个第二配向区域,且
所述域是由所述第一配向区域和所述第二配向区域确定的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向膜在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相对应的区域中包括并排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配向区域,
所述第二配向膜在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相对应的区域中包括并排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二配向区域,所述两个第二配向区域并排布置的方向与所述两个第一配向区域并排布置的方向相交,且
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四个域。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液晶层之间的第三电极,
所述第三电极包括多个分支区域,每个所述分支区域包括沿同一方向延伸的分支部分,且
所述域是对应于所述分支区域的区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极还包括第一主干部分和与所述第一主干部分相交的第二主干部分,
所述分支区域是由所述第一主干部分和所述第二主干部分隔开的四个区域,且
各个所述分支区域中的所述分支部分自所述第一主干部分和所述第二主干部分延伸,该延伸方向在所述分支区域之间不同。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一个或两个第一狭缝,
所述第二电极在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相对应的区域中包括一个或两个第二狭缝,所述一个或两个第二狭缝与所述一个或两个第一狭缝形成于不同的部分中,且
所述域是由所述一个或两个第一狭缝和所述一个或两个第二狭缝确定的区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一个第一狭缝,且
所述第二电极在两个子区域中的每者中包括一个第二狭缝,所述两个子区域是通过由所述第一狭缝将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相对应的区域隔开而形成的。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在对应于所述单元像素的部分中包括孔,且
所述域是布置在每个所述孔周围的区域。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单元像素包括单个域,
所述液晶层是由TN液晶制成的,且
所述域是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相对应的区域。
11.如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域的面积大体上彼此相等。
12.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部包括多个像素,
每个所述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且
每个所述子像素包括多个所述单元像素。
13.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部包括多个像素,
每个所述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以及
所述子像素是所述单元像素。
14.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控制部是允许光线穿过或遮挡光线的屏障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屏障部包括第一组中的多个液晶屏障及第二组中的多个液晶屏障,所述第一组中的液晶屏障及所述第二组中的液晶屏障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交替地并排布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单元具有多个显示模式,所述多个显示模式包括第一显示模式及第二显示模式,
在所述第一显示模式中,所述液晶显示部显示多个视点图像,且所述屏障部进行操作以使所述第一组中的液晶屏障变成透射状态并使所述第二组中的液晶屏障变成遮挡状态,从而使朝向各个所述多个视点图像的光线被定向于各个角度方向上,所述各个角度方向被限制为对应于所述光线,以及
在所述第二显示模式中,所述液晶显示部显示单个视点图像,且所述屏障部进行操作以使所述第一组中的液晶屏障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液晶屏障变成透射状态,从而允许朝向所述单个视点图像的光线穿过所述屏障部。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中的每个液晶屏障的宽度大体上等于所述单元像素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节距的整数倍。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中的每个液晶屏障的宽度大体上等于所述单元像素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节距或大体上等于该节距的两倍。
19.一种显示单元,其包括:
液晶显示部,其包括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对应于多个单元像素,所述第二电极被设置成面向所述第一电极,且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背光源;以及
光线控制部,其插入于所述液晶显示部与所述背光源之间,
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均匀地形成于每个所述单元像素中,且
所述第二电极在对应于各个所述单元像素的部分中具有孔。
20.一种显示单元,其包括:
液晶显示部,其包括第一电极、液晶层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对应于多个单元像素,所述第二电极被设置成面向所述第一电极,且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背光源;以及
光线控制部,其插入于所述液晶显示部与所述背光源之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控制部是允许光线穿过或遮挡光线的屏障部,并包括第一组中的多个液晶屏障及第二组中的多个液晶屏障,所述第一组中的液晶屏障及所述第二组中的液晶屏障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交替地并排布置,且
所述第一组中的每个液晶屏障的宽度大体上等于所述单元像素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节距的整数倍。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中的每个液晶屏障的宽度大体上等于所述单元像素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节距或大体上等于该节距的两倍。
22.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显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单元具有多个显示模式,所述多个显示模式包括第一显示模式及第二显示模式,
在所述第一显示模式中,所述液晶显示部显示多个视点图像,且所述屏障部进行操作以使所述第一组中的液晶屏障变成透射状态并使所述第二组中的液晶屏障变成遮挡状态,从而使朝向各个所述多个视点图像的光线被定向于各个角度方向上,所述各个角度方向被限制为对应于所述光线,以及
在所述第二显示模式中,所述液晶显示部显示单个视点图像,且所述屏障部进行操作以使所述第一组中的液晶屏障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液晶屏障变成透射状态,从而允许朝向所述单个视点图像的光线穿过所述屏障部。
23.一种电子装置,其设置有控制部和前述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单元,所述控制部利用所述显示单元来执行操作控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52723 | 2012-07-06 | ||
JP2012152723A JP2014016417A (ja) | 2012-07-06 | 2012-07-06 |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29598A true CN103529598A (zh) | 2014-01-22 |
Family
ID=49878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59454.6A Pending CN103529598A (zh) | 2012-07-06 | 2013-06-26 | 显示单元和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009705A1 (zh) |
JP (1) | JP2014016417A (zh) |
CN (1) | CN103529598A (zh) |
-
2012
- 2012-07-06 JP JP2012152723A patent/JP2014016417A/ja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6-26 CN CN201310259454.6A patent/CN103529598A/zh active Pending
- 2013-06-26 US US13/927,998 patent/US2014000970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009705A1 (en) | 2014-01-09 |
JP2014016417A (ja) | 2014-0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66064B (zh) | 利用衍射元件的图像显示设备 | |
CN101888564B (zh) | 图像显示设备 | |
CN101867836B (zh) | 图像显示设备 | |
CN108027536B (zh) | 液晶显示面板 | |
JP2019207432A (ja) | 光バルブ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 |
KR101783975B1 (ko) |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 |
EP2629281A1 (en) | Dual-gate driving transversely-arranged pixel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 |
CN102681180A (zh) | 显示设备和光栅元件 | |
CN100498445C (zh) |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033973A (zh) | 显示设备、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 |
CN103543557A (zh) | 显示单元和电子装置 | |
CN102681244A (zh) | 显示装置 | |
WO2012039345A1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US20130201417A1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04732932B (zh) | 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 |
CN111965886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3003868A (zh) | 显示设备 | |
CN104754318A (zh) |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6842591B (zh) | 自动立体三维显示装置 | |
CN102890370A (zh) | 显示装置 | |
CN102998827A (zh) | 显示装置、显示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
CN100498446C (zh) |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150037230A (ko) | 멀티뷰 영상 생성 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 |
WO2012043408A1 (ja) | 液晶表示装置、駆動方法、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CN103529598A (zh) | 显示单元和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