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89745B - 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 - Google Patents

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89745B
CN103489745B CN201310448380.0A CN201310448380A CN103489745B CN 103489745 B CN103489745 B CN 103489745B CN 201310448380 A CN201310448380 A CN 201310448380A CN 103489745 B CN103489745 B CN 1034897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transmission line
electron beam
radial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83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89745A (zh
Inventor
刘庆想
李相强
孔龙
王庆峰
张政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44838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897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89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9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89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97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icrowave Tubes (AREA)
  • Cold Cathode And The Manufa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产生电子束的实现难度较大、束流密度较高,所需外加引导磁场强度较高,不能满足技术发展需求的问题。其包括由圆柱导体构成的阴极支撑杆(1),一侧下方与阴极支撑杆(1)相连、由圆盘导体构成的发射盘,位于发射盘正上方的径向传输线(4),分别连接于径向传输线(4)与发射盘距离最近一端两侧的第一阳极壁(2)和第二阳极壁(8),位于发射盘外侧、一端与第一阳极壁(2)或第二阳极壁(8)连接径向传输线(4)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三阳极壁(9)。通过上述方案,本发明达到了易于实施,符合技术发展需求的目的。

Description

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箔二极管,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
背景技术
在高功率微波源的发展过程中,高功率、高效率和小型化成为大多数高功率微波源的发展方向。在束波转换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微波源输出功率的途径为增加电子束的束压或束流,然而增加束压会提高脉冲功率系统的绝缘难度,进而增加脉冲功率系统的体积或重量,同时二极管内非发射面区域场强击穿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相同横截面下提高电流会造成电子束束流密度增加,空间电荷效应变强,维持束流传输所需引导磁场强度增强,进而使引导磁场系统的体积或功耗增加,同时空间电荷效应的增强使束波转换效率降低,进而使系统的整体效率降低。
近年来,大横纵比横截面电子束的高功率微波源因具有实现高功率微波系统的高效率和小型化的特点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同束流下径向电子束由于具有较大的横截面,因此其束流密度和空间电荷效应较低,进而可以在获得较高的束波转换效率的同时减小对引导磁场强度的需求,同样有利于实现高功率微波系统的高效率和小型化。目前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同轴二极管实现,由于同轴二极管的结构中包含阳极箔,因而电子束在穿透阳极网的过程中存在电子束散射和通过率减小以及二极管区域污染问题;另一种是通过皮尔斯电子枪产生径向电子束,皮尔斯电子枪在工作的过程中使用热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然而其实现难度较大,电子枪自身结构较为复杂,不能满足技术发展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产生电子束的实现难度较大、束流密度较高,所需外加引导磁场强度较高,不能满足技术发展需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包括由圆柱导体构成的阴极支撑杆,一侧下方与阴极支撑杆相连、由圆盘导体构成的发射盘,位于发射盘正上方的径向传输线,分别连接于径向传输线与发射盘距离最近一端两侧的第一阳极壁和第二阳极壁,位于发射盘外侧、一端与第一阳极壁或第二阳极壁连接径向传输线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三阳极壁,所述径向传输线、第一阳极壁、第二阳极壁和第三阳极壁均由导体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盘上方的左右两侧连接有呈倒弧结构的圆盘导体。
本发明中,所述径向传输线的中心线和发射盘的中心线重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径向传输线与第一阳极壁、第二阳极壁之间分别通过倒弧连接。
具体地说,所述第一阳极壁、第二阳极壁和第三阳极壁与阴极支撑杆和发射盘之间存在间隙,它们之间的间隙满足阴极支撑杆和圆盘导体的表面场强值小于金属导体的发射阈值且发射盘表面的场强值大于其材料的发射阈值。
再进一步地,所述径向传输线由两个相互平行的导体构成,第一阳极壁和第二阳极壁通过倒弧分别与构成径向传输线的两个导体垂直连接,第三阳极壁与第一阳极壁或第二阳极壁垂直相接。
作为优选,所述发射体为盘形或环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取消了阳极箔,从而有效避免了电子束穿透阳极网造成的散射和通过率的减小、二极管区域污染的问题,二极管产生的径向电子束束流密度较低,因而具有较高的束波转化效率,维持束流传输所需引导磁场强度较低且传输过程中所需引导磁场强度逐渐降低,因而有利于降低聚焦系统重量或功耗,有利于实现系统的高效率和小型化,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发明通过将阴极支撑杆、阳极壁、发射盘等设置为特定形状结构,使得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实现,且产生的径向电子束束流密度较小,对外加引导磁场强度需求低,能够充分满足技术需求,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阴极支撑杆,2-第一阳极壁,3-倒弧,4-径向传输线,5-第一发射体,6-第二发射体,7-圆盘导体,8-第二阳极壁,9-第三阳极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产生电子束的实现难度较大、束流密度较高,所需外加引导磁场强度较高,不能满足技术发展需求的问题,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其内部包括由具有一定半径的圆柱导体构成的阴极支撑杆1,由具有一定厚度的圆盘导体构成的发射盘,其外部包括由导体构成的第一阳极壁2、第二阳极壁8、第三阳极壁9和两块相互平行导体构成的径向传输线4,第一阳极壁2和第二阳极壁8分别位于径向传输线4两侧,与对应的构成径向传输线4的导体连接。.
发射盘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盘形或环形发射体,其左右两侧连接有圆盘导体7,该圆盘导体7为具有一定半径的倒弧;
在外加电压下第一阳极壁2、第二阳极壁8、第三阳极壁9与阴极支撑杆1和发射盘之间的间距满足阴极支撑杆1和圆盘导体7的表面场强值小于金属导体的发射阈值且发射盘的表面场强值大于其材料发射阈值的条件;
发射盘的中心线与径向传输线4的中心线重合;
第一阳极壁2、第二阳极壁8、第三阳极壁9与对应的径向传输线4之间使用一定半径的倒弧3连接,该倒弧为导体构成。
本发明中,径向电子束产生的过程如下:
外加电压脉冲在阴阳极之间形成电场,阴极支撑杆1和圆盘导体7的表面场强值小于金属导体的发射阈值且发射盘的表面场强值大于其材料发射阈值,电子从发射盘表面发射出来后,忽略速度零散条件下电子仅具有径向方向的速度,通过外加引导磁场来约束电子束的轴向扩张,电子束通过阴阳极间隙并在径向线中传输,从而实现了径向电子束的产生与稳定传输。
本实施例中优选将发射盘设置为由环形第一发射体5和盘形第二发射体6构成。
下面给出用于产生2GW的径向电子束功率时,本实施例的具体尺寸为:
导体1半径20mm、轴向长30mm;导体2内半径115mm、外半径117mm、轴向长44.5mm;导体3倒弧半径2mm;导体4内半径117mm、外半径217mm、轴向长2mm,两壁之间的间距为5mm;导体5半径100mm、轴向长2mm;导体6半径70mm、轴向长30mm;导体7倒弧半径30mm;导体8内半径115mm、外半径117mm,轴向长44.5mm;导体9半径117mm、轴向长2mm。
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实施例产生的径向电子束束压为300kV,束流为6.7kA,在磁场空间分布由径向100mm处0.35T均匀减小至径向215mm处0.148T的条件下,轴向方向束宽的最大值为1.3mm,仿真中并未发现阴极表面场强大于金属发射阈值的问题。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

Claims (6)

1.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圆柱导体构成的阴极支撑杆(1),一侧下方与阴极支撑杆(1)相连、由圆盘导体构成的发射盘,位于发射盘正上方的径向传输线(4),分别连接于径向传输线(4)与发射盘距离最近一端两侧的第一阳极壁(2)和第二阳极壁(8),位于发射盘外侧、一端与第一阳极壁(2)或第二阳极壁(8)连接径向传输线(4)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三阳极壁(9),所述径向传输线(4)、第一阳极壁(2)、第二阳极壁(8)和第三阳极壁(9)均由导体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盘上方的左右两侧连接有呈倒弧结构的圆盘导体(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传输线(4)的中心线和发射盘的中心线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传输线(4)与第一阳极壁(2)、第二阳极壁(8)之间分别通过倒弧(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阳极壁(2)、第二阳极壁(8)和第三阳极壁(9)与阴极支撑杆(1)和发射盘之间存在间隙,它们之间的间隙满足阴极支撑杆(1)和圆盘导体(7)的表面场强值小于金属导体的发射阈值且发射盘表面的场强值大于其材料的发射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传输线(4)由两个相互平行的导体构成,第一阳极壁(2)和第二阳极壁(8)通过倒弧(3)分别与构成径向传输线(4)的两个导体垂直连接,第三阳极壁(9)与第一阳极壁(2)或第二阳极(8)垂直相接。
CN201310448380.0A 2013-09-27 2013-09-27 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 Active CN1034897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48380.0A CN103489745B (zh) 2013-09-27 2013-09-27 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48380.0A CN103489745B (zh) 2013-09-27 2013-09-27 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89745A CN103489745A (zh) 2014-01-01
CN103489745B true CN103489745B (zh) 2016-02-10

Family

ID=49829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8380.0A Active CN103489745B (zh) 2013-09-27 2013-09-27 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897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64743B (zh) * 2019-05-30 2021-04-09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径向强流电子束复合型导引磁场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0886A (zh) * 2009-06-24 2010-12-29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一种双模回旋行波管放大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58725B2 (en) * 2008-04-03 2012-09-04 Patrick Ferguson Hollow beam electron gun for use in a klystron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0886A (zh) * 2009-06-24 2010-12-29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一种双模回旋行波管放大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强流电子束无箔二极管结构设计与特性研究;张永辉等;《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0531;第14卷(第3期);正文第437页第10行至第440页第1行 *
长脉冲高功率无箔二极管动力学模拟;向飞等;《强激光与粒子束》;20110331;第23卷(第3期);正文第833页最后1段至第834页第1段、图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89745A (zh) 201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03473B (zh) 一种0.34THz行波管
CN107591604B (zh) 一种可输出双频te11模式电磁波的双电子注相对论返波振荡器
CN105047508A (zh) L波段高效率、高线性度空间行波管
CN108807115B (zh) 一种末端全反射高功率微波器件
CN110752131B (zh) 一种具有三角函数轮廓的多电子注通道慢波结构
CN103489745B (zh) 基于冷阴极产生径向电子束的无箔二极管
CN103354199B (zh) 一种加脊微带线平面慢波结构
CN202076224U (zh) 一种用于微波功率模块的行波管结构
CN103474314B (zh) 径向无箔二极管引导磁场系统
CN101728182A (zh) 一种椭圆形带状注电子枪结构
CN103050356A (zh) 大功率毫米波与太赫兹波信号倍频装置
CN105470074B (zh) 一种磁绝缘线振荡器
CN210837642U (zh) 一种小型化、轻重量、高效率的四级降压收集极
CN109872936B (zh) 一种类螺旋线型慢波装置
CN108831815B (zh) 一种周期性电介质填充同轴高功率微波器件
CN201838554U (zh) 一种用于多注行波管的慢波结构
CN201893313U (zh) 一种应用于毫米波行波管中阳极控制的电子枪
CN108807112B (zh) 一种同轴双电介质叉指排列高功率微波器件
CN101604765B (zh) 一种负极为钢壳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9585242B (zh) 一种双频高功率微波产生器
CN203491210U (zh) 一种行波管收集极
CN105719925A (zh) 一种高频段磁绝缘线振荡器
CN104157537A (zh) 多组螺旋线并列慢波结构
CN205177765U (zh) 一种强流电子束径向向内发射无磁场高功率微波器件
CN113871277A (zh) 一种高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613

Address after: 610000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the north section of the ring road, Jinni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atentee after: Liu Qingxiang

Patentee after: Li Xiangqiang

Patentee after: Kong Long

Patentee after: Wang Qingfeng

Patentee after: Zhang Zhengquan

Address before: 610000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the north section of the ring road, Jinniu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