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77510B - 具有射频干扰及接地屏障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射频干扰及接地屏障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77510B
CN103477510B CN201180042588.1A CN201180042588A CN103477510B CN 103477510 B CN103477510 B CN 103477510B CN 201180042588 A CN201180042588 A CN 201180042588A CN 103477510 B CN103477510 B CN 1034775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cable
coupler
cable connector
outer housing
tubular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25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77510A (zh
Inventor
唐纳德·A·伯里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filed Critical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US2011/04715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2021559A1/en
Publication of CN103477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75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775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75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案公开一种用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射频干扰(RFI)及接地外罩。所述外罩包含圆形内部片段,及至少一个弓形的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所述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通过接头片段附接至圆形内部片段。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从圆形内部片段的平面以角度延伸。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将弹簧力施加至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件的表面的表面,而在组件之间建立导电路径。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包含具有刀状边缘的外部表面,所述外部表面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件表面上提供表面氧化物的擦净作用,且当同轴电缆连接器附接至设备的装置连接端口时,允许不受限制的动作。

Description

具有射频干扰及接地屏障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相关申请案
本案根据专利法主张于2010年8月10日提出申请的案号为61/372,187的美国临时申请案的优先权,依靠此案的整体内容且在此处并入作为参考。
背景技术
本公开案大致涉及同轴电缆连接器,且具体来说,涉及具有弹性、韧性外罩的同轴电缆连接器,所述外罩独立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紧密性,而对设备装置连接端口提供射频干扰(RFI)及接地屏障,且当附接至设备装置连接时,所述外罩不限制同轴电缆连接器的耦接器的动作。
诸如F类型连接器的同轴电缆连接器被用于将同轴电缆连接至另一物体或设备,例如,电视、DVD播放器、调制解调器或具有端子而适以接合连接器的其它电子通讯装置。设备的端子包括内部导体及环绕外部导体。
同轴电缆包括中央导体,所述中央导体用于传输信号。中央导体由电介质材料环绕,且电介质材料由另一外部导体环绕;此外部导体可为导电薄片及/或交织的鞘。外部导体通常维持于接地电位,以屏障由中央导体传送的信号免于散逸噪声,且在信号路径上维持连续所需的阻抗。外部导体通常由塑料电缆外套环绕,所述塑料电缆外套电气隔绝且机械保护外部导体。在安装同轴连接器于同轴电缆的端之前,同轴电缆的端通常通过剥除外套的端部分,以暴露外部导体的端部分而备妥。类似地,剥除电介质质的一部分以暴露中央导体的端部分很常见。
在商业中典型已知称为“F连接器”的同轴电缆连接器通常包括管状柱,所述管状柱经设计成滑移于同轴电缆的预备端处的电介质材料上,且在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下方。若电缆的外部导体包括交织的鞘,则经暴露的交织的鞘通常被折迭回到电缆外套上。电缆外套及经折迭的外部导体大致延伸于管状柱的外部四周,且通常容纳于连接器的外部主体中;此连接器的外部主体通常无法移动地被固定至管状柱。耦接器通常可旋转地固定于管状柱的四周,且所述耦接器包括内部螺纹区域,用于咬合形成于设备端子的外部导体上的外部螺纹。
当将同轴电缆的端连接至电视、装置箱或其它设备的端子时,重要的是在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及设备端子的外部导体之间必须达成可靠地电气连接。通常,此目标通常通过确保连接器的耦接器完全紧固在设备的连接端口上而达成。当完全紧固时,连接器的管状柱的头部直接咬合设备端口的外部导体的边缘,藉此在设备端口的外部导体及管状柱之间制成直接电气接地的连接;接着,管状柱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咬合。
由某些CATV系统营运商提供至屋主的自行安装套件的增加使用引起更多顾客的抱怨,抱怨原因是电视系统中差的画质,及/或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差的数据性能。此外,CATV系统营运商已发现由不需要的的RF信号进入所述统中所引发的上游数据问题。此自然发生的抱怨使得必须由CATV系统营运商派遣技师来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技师回报问题的原因原因是松脱的F连接器配件,某些时候为由屋主不正确地安装自行安装的套件所导致。不适当的安装或松脱的连接器可导致差的信号传送,因为在装置之间存在不连续的电子路径,导致不需要的的射频(「RF」)信号侵入,其中来自外部来源或多个来源的RF能量可进入连接器/电缆排列中,造成信号的噪声比率问题,而导致不可接受的画质或数据性能。本领域许多的现有状态中,F连接器依赖F公连接器接口及F母连接器接口之间的紧密接触。若因某些原因,连接器接口允许彼此被拉扯而分开,例如松脱的F公耦接器的情况中,则可导致接口“间隙”。若无法另外保护,则此间隙可为如先前所述的RF侵入的点。
如上所述,耦接器可旋转地固定于管状柱的头部四周。管状柱的头部通常包括扩大的肩部,且耦接器通常包括朝向内的凸缘,用于延伸于管状柱的肩部之上及四周。为了不干扰耦接器的自由旋转,此F式连接器的制造者常规地相较于耦接器的中央孔的内部直径,以较小尺寸制作肩部(于管状柱的头部处)的外部直径。同样地,制造者常规地相较于管状柱的非肩部部分的外部直径,以较大的尺寸制作耦接器的朝向内凸缘的内部直径,以再次避免干扰相对于管状柱的耦接器的旋转。在松脱的连接系统中,尤其若耦接器并非置中且同轴地对准管状柱时,其中同轴连接器的耦接器并非紧固至设备端口连接器,于耦接器及管状柱之间的接触可偶发地产生替代接地路径。然而,此替代接地路径并非稳定,且可能因振动、设备的动作、电缆的动作或类似者而被中断。
或者,在某些情况中,倘若外部主体以导电材料形成,此替代接地路径由耦接器及同轴连接器的外部主体之间偶发地接触而提供。此替代接地路径类似地不稳定,且可由设备及电缆之间相对的动作,或由振动而中断。再者,若同轴连接器的外部主体由非导电材料组成,则此替代接地路径完全不存在。此不稳定的接地路径可能引起间歇性的故障,而需高代价且耗时来诊断。
发明内容
一个实施例包括用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射频干扰(RFI)及接地外罩。外罩包含圆形内部片段及至少一个弓形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所述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通过接头片段附接至所述圆形内部片段。所述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从圆形内部片段的平面以角度延伸出。所述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施加弹簧力至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件的表面,以在组件之间建立导电路径。所述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包含具有刀状边缘的外部表面,所述外部表面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件表面上提供表面氧化物的擦净作用,且当同轴电缆连接器附接至设备的装置连接端口时,允许不受限制的动作。
另一实施例包括同轴电缆连接器,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包含管状柱、耦接器、主体及外罩。所述外罩在所述柱、所述耦接器及所述主体之间提供导电路径,以针对RF侵入提供屏障。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将同轴电缆的预备端耦接至螺纹母装置端口。所述管状柱具有第一端,所述第一端适以插入介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及电介质材料之间的所述同轴电缆的预备端中。所述耦接器旋转地附接于所述管状柱的第二端上。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中央孔,所述中央孔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螺纹,用于咬合所述母装置端口。所述主体延伸于所述管状柱的所述第一端四周,用于容纳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外部导体,及较佳地所述电缆外套。
韧性、导电外罩布置于所述管状柱及所述耦接器之间。此外罩咬合所述管状柱及所述耦接器两者,用于提供在此两者之间的导电路径,但并非显著地限制所述耦接器相对于所述管状柱的旋转。所述外罩可大致为圆形,且包括多个预成形弹性环状悬臂式梁。所述管状柱包含扩大的肩部延伸于所述耦接器的内部,所述肩部具有第一面向后方的环状肩部及阶梯直径引导至第二面向后方的环状肩部。所述耦接器包含面向前方的环状表面、贯孔及面向后方的环状表面。所述主体至少部分包含面、贯孔及外部环状表面。所述外罩至少部分布置于所述柱的所述环状肩部及所述主体的面之间。所述外罩的所述预成形弹性悬臂式环状梁至少部分经布置抵靠所述耦接器的所述面向后方环状表面。所述外罩相对于所述连接器的纵轴韧性,且在外罩及所述耦接器的所述面向后方环状表面之间维持滑移电接触的弓形增加的表面。同时,所述外罩在所述主体及所述管状柱之间紧固地捕获且接地,提供耦接器、主体及管状柱之间的电气及机械通讯,同时允许所述耦接器的平滑且轻易的旋转。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亦可包括密封环,所述密封环坐落于所述耦接器之中用于旋转地咬合主体组件,以在耦接器及主体组件之间形成密封。
额外的特征及优点将于以下详细说明书中提出,且部分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从说明书所述或通过实现此处所述的实施例而认知,为显而易见的,实施例包括以下的详细说明、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
应了解以上大致说明及以下详细说明两者为仅仅举例,且意图提供概观或架构以了解权利要求书的性质及特征。附图被包括以提供进一步的了解,且被并入且组成此说明书的一部分。图式图示一或更多个实施例,且与说明一起供以解释各种实施例的原理及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如此处所公开,具有外罩的同轴连接器的一种类型的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A是图1的一部分的详细分区;
图2是图1的连接器中所利用的外罩的正面概要图;
图2A是图2中所显示的外罩的侧面剖面图;
图3是图2的连接器中所利用的外罩的透视图;
图4是图1的同轴连接器的剖面图,所述同轴连接器具有同轴电缆布置于其中;
图5是如图2中所显示,具有外罩的同轴连接器的另一种类型的实施例的剖面图,所述同轴连接器具有同轴电缆布置于其中;以及
图6是如图2中所显示,具有外罩的同轴连接器的另一种类型的实施例的剖面图,所述同轴连接器具有同轴电缆布置于其中。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参考实施例,实施例的举例说明于附图中,其中图式显示某些但非所有的实施例。实际上,内容可以许多不同形式体现,且不应理解为此处的限制;反之,提供此等实施例,使得此公开案将满足适用的法律要求。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类似的元件符号将被用于代表类似的组件或部件。
同轴电缆连接器用以将同轴电缆的预备端耦接至设备的螺纹母装置连接端口。同轴电缆连接器可具有柱,或可不具有柱。在此两者情况中,除了在同轴连接器的导体及母装置连接端口的导体之间提供电气及机械连接之外,同轴电缆连接器更从同轴电缆的交织的鞘至装置连接端口,提供接地路径。维持稳定接地路径可保护免于不需要的的射频(“RF”)信号的侵入,所述侵入可降低设备的性能。这种情况特别适用于同轴电缆连接器从装置连接端口松脱时,其中所述松脱原因是在初始安装时未紧固,或原因是在安装之后变为松脱。
就此来说,第1图及第1A图图示本领域中已知的同轴电缆连接器100的范例实施例,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具有外罩102,以提供稳定接地路径且保护免于RF信号的侵入。尽管第1图中的同轴连接器100是具有管状柱104的轴压缩类型的同轴连接器,但外罩102可并入任何类型的同轴连接器,外罩的范例将在此处讨论。同轴电缆连接器100显示于未附接、未压缩的状态,而在此不具有同轴电缆插入其中。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将同轴电缆的预备端耦接至螺纹母装置连接端口(在第1图中未显示)。此将参照第4图而更详细地讨论。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具有第一端106及第二端108。壳体110可滑动地于第一端106处附接至同轴电缆连接器。耦接器112于第二端108处附接至同轴电缆连接器100。耦接器112可旋转地附接至第二端108,且从而亦可旋转地附接至管状柱104。外罩102布置于同轴连接器100的管状柱104、耦接器112及主体114之间。以此方式,外罩102提供导电路径于主体114、管状柱104及耦接器112之间。此举赋予导电路径从同轴电缆通过同轴电缆连接器100至装置连接端口,而针对RF侵入及接地提供屏障。
继续参照第1图及第1A图,管状柱104具有第一端115及第二端117,所述第一端115适以延伸至同轴电缆中。于第二端117处的扩大的肩部116延伸于耦接器112内部。于第一端115处,管状柱104具有圆形倒钩118从管状柱104向外径向地延伸。扩大的肩部116包含第一面向后方的环状肩部120及阶梯直径引导至第二面向后方的环状肩部122。耦接器112包含面向前方的环状表面124、贯孔126及面向后方的环状表面128。主体114至少部分包含面130、贯孔132及外部环状表面134。外罩102的内部片段136布置于管状柱104的第二面向后方环状肩部122及主体114的面130之间。以此方式,外罩102被捕获且固定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中,且在主体114及管状柱104之间建立导电路径。再者,外罩102为捕获且固定,且独立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在设备装置连接端口上的紧密性。换句话说,即使当同轴电缆连接器松脱及/或从设备装置连接端口断开时,外罩102维持固定且导电路径仍维持建立于主体114及管状柱104之间。此外,外罩102具有韧性且弹性的悬臂式环状梁138抵靠耦接器112的面向后方环状表面128而布置。以此方式,悬臂式环状梁138独立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在设备装置连接端口上的紧密性,而与耦接器维持接触,而不限制包括耦接器112的旋转的移动。同轴电缆连接器100亦可包括密封环139位于耦接器112之中,以在耦接器112及主体114之间形成密封。
现参照第2图及第2A图,外罩102可为圆形而具有内部片段136及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138。此外,外罩102可具有多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138。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138是弹性、弓形且从内部片段136的平面以大约19度的角度延伸。如第2A图中所显示,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138具有外部表面140,所述外部表面140具有边缘142。接头片段144将多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138与内部片段136结合,而在其中形成多个狭缝146。内部片段136具有内部表面148,所述内部表面148界定中央孔洞150。外罩102可以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金属材料包括作为非限制举例的磷青铜,且具有大约0.005英寸的宽度。此外或替代地,外罩102可为非电镀,或以导电材料电镀,作为非限制举例的锡、锡镍或类似者。
现亦参照第3图,外罩102图示于透视图中,以进一步图示包括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138的组件。如第2A图及第3图中图示的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138,提供外罩102的材料特性的改良应用的技术优点,以提供弹簧力将边缘142偏移朝向面向后方环状表面140,且造成外部表面140的边缘142紧密地接触耦接器112的面向后方环状表面128。因此,可制造外罩102而无须利用例如铍铜合金的更昂贵材料。此外,外罩102的材料无须热处理。再者,利用所选材料的自然类似弹簧的性质,通过在耦接器112、管状柱104及主体114之间提供限制的相对轴向移动,以弹性模数防止外罩102过度受压。
举例来说,与限制数量的接点的个别咬合表面的量作比较(例如凸出物及类似者),电接地特性通过在悬臂式环状梁138的边缘142及耦接器112的面向后方环状表面128之间提供表面咬合的弓形增加的面积而被增强。以此方式,表面咬合的增加的面积提供机会以咬合更大数量的粗糙点(“A-spots”),而非依赖限制数量的机械及A-spot点的咬合。此外,边缘142可具有刀状的锐度。因此,边缘142的刀状锐度制成在悬臂式环状梁138及耦接器112的面向后方环状表面128之间的机械接触,而并不限制耦接器112的动作。而且,边缘142的刀状锐度及外罩102的电镀提供表面氧化物的擦净作用,以在组件之间的相对动作期间提供导电。
再者,除了增加数量的A-spot咬合之外,增加面积的表面咬合导致增加面积的集中、机械压力。在提供表面接触的程度及集中的机械力量的同时,因为由边缘142的轮廓对面向后方环状表面128输出的摩擦力的限制的量,外罩102并非消极地冲击耦接器旋转的“感觉”。介于管状柱104及主体114之间的机械及导电捕获外罩102消除对任何凸缘的需求,且因此简化必须用以生产外罩102的工具,导致在制造中花费的节省。
外罩102相对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的纵轴是韧性的,且在外罩102及耦接器112的面向后方环状表面128之间维持滑移电接触的弓形增加的表面。同时,外罩被紧固地捕获且接地于主体114及管状柱104之间,而在耦接器112、主体114及管状柱104之间提供有保障的电子及机械通讯,同时允许耦接器112的平滑且轻易的旋转。
现参照第4图,显示同轴电缆连接器100为具有同轴电缆200插入其中。壳体110具有第一端152及相对的第二端154。壳体110可以金属制成。中央通道156延伸通过介于第一端152及第二端154之间的壳体110。中央通道156具有内壁158,所述内壁158具有与主体114的外部环状表面134的外部直径相称的直径,用以允许壳体110的第二端154延伸穿过主体114。紧夹环或组件160(以下称为「紧夹组件」)布置于壳体110的中央通道156之中。靠近壳体110的第一端152的中央通道156具有小于内壁158的直径的内部直径。
同轴电缆200具有中央导体202。中央导体202由电介质材料204环绕,且电介质材料204由外部导体206环绕,所述外部导体206可为导电薄片及/或交织的鞘的形式。外部导体206通常由塑料电缆外套208环绕,所述塑料电缆外套208电气隔绝且机械保护外部导体。同轴电缆200的预备端插入同轴电缆连接器100的第一端106之中。压缩工具(未显示)用以馈送同轴电缆200至同轴电缆连接器100中,使得管状柱104的圆形倒钩118插入同轴电缆200的电介质材料204及外部导体206之间,而与外部导体206接触。压缩工具亦将壳体110朝向耦接器112推进。当壳体110在主体114的外部环状表面134被推进朝向耦接器112时,中央通道156的减少的直径造成紧夹组件160相对于电缆外套208而压缩。以此方式,同轴电缆200保留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中。此外,位于电介质材料204及外部导体206之间的圆形倒钩118作用以最大化同轴电缆连接器100之中的电缆外套202的保持效力。当壳体110移动朝向同轴电缆连接器100的第二端时,壳体110造成紧夹组件160压缩电缆外套202,使得电缆外套202被夹挤于紧夹组件160及圆形倒钩118之间,而增加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取出电缆200所需的拉出力量。因为外部导体206与管状柱104接触,所以导电路径被建立从外部导体206通过管状柱104至外罩102,且从而至耦接器112。
再者,外罩102是且维持捕获且固定,且导电路径独立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在设备装置连接端口上的紧密性,而维持被建立状态。换句话说,即使当同轴电缆连接器松脱及/或从设备装置连接端口断开时,外罩102维持固定且导电路径仍维持建立于主体114及管状柱104之间。此外,外罩102具有韧性且弹性的悬臂式环状梁138抵靠耦接器112的面向后方环状表面128而布置。以此方式,悬臂式环状梁138独立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在设备装置连接端口上的紧密性,而与耦接器维持接触,而不限制包括耦接器112的旋转的移动。
现参照第5图,显示外罩102布置于本技术领域已知的另一同轴电缆连接器100’,而具有同轴电缆200插入于其中。在第5图中,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并非压缩类型。以参照于上述第4图的类似的方式,同轴电缆200的预备端插入同轴电缆连接器100’的第一端106,且管状柱104插入同轴电缆200的预备端。然而,替代如第4图中所显示具有紧夹组件,压缩工具(未显示)迫使管状柱104相对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中的其它组件而滑移(至图式中的左侧)。此举导致管状柱104的第二面向后方环状肩部122朝向主体114的面130移动,使得管状柱104及主体114于内部片段136会合且在内部片段136的两侧施加压缩压力。以此方式,外罩102被捕获且固定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中,且如上述参照第1图及第1A图,于主体114及管状柱104之间建立导电路径。再者,外罩102是且维持捕获且固定,且导电路径独立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在设备装置连接端口上的紧密性,而维持被建立。换句话说,即使当同轴电缆连接器100’松脱及/或从设备装置连接端口断开时,外罩102维持固定且导电路径仍维持建立于主体114及管状柱104之间。此外,外罩102具有韧性且弹性的悬臂式环状梁138抵靠耦接器112的面向后方环状表面128而布置。以此方式,悬臂式环状梁138独立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在设备装置连接端口上的紧密性,而与耦接器112维持接触,而不限制包括耦接器112的旋转的移动。
现参照第6图,显示在本技术领域已知的另一同轴电缆连接器100”中的外罩102。第6图中所显示的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减去柱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同轴电缆200的预备端插入同轴电缆连接器100”的第一端106。然而,替代管状柱插入电介质材料204及外部导体206之间,同轴电缆200的预备端延伸至套管162。套管162包含第一面向后方环状肩部164,及阶梯直径引导至面向后方的第二环状肩部166。如上所述类似的方式,外罩102的内部片段136布置于套管162的第二面向后方环状肩部166及主体114的面130之间。以此方式,外罩102被捕获且固定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中,且于主体114及套管162之间建立导电路径。再者,外罩102是且维持捕获且固定,且导电路径独立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在设备装置连接端口上的紧密性,而维持被建立。换句话说,即使当同轴电缆连接器松脱及/或从设备装置连接端口断开时,外罩102维持固定且导电路径仍维持建立于主体114及套管162之间。此外,外罩102具有韧性且弹性的悬臂式环状梁138抵靠耦接器112的面向后方环状表面128而布置。以此方式,悬臂式环状梁138独立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0”在设备装置连接端口上的紧密性,而与耦接器112维持接触,而不限制包括耦接器112的旋转的移动。
对本领域中技术人员来说,可对本发明作成各种修改及改变而不悖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将为显而易见的。因此,在随附权利要求书及均等的范畴之中的情况下,本发明意图涵盖此发明的修改及改变。

Claims (8)

1.一种用于耦接同轴电缆至装置连接端口的同轴电缆连接器,所述同轴电缆包括中央导体,所述中央导体由电介质材料环绕,所述电介质材料由外部导体环绕,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联结包含:
管状柱,所述管状柱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适以插入介于所述电介质材料及所述外部导体之间的所述同轴电缆的预备端,且所述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管状柱的所述第一端;
耦接器,所述耦接器具有第一端,所述第一端可旋转地固定于所述管状柱的所述第二端上,且所述耦接器具有相对的第二端,所述耦接器包括中央孔延伸穿过所述耦接器,靠近所述耦接器的所述第二端的所述中央孔的一部分适以用于接合所述装置连接端口;
主体,所述主体固定至所述管状柱,且延伸于所述管状柱的所述第一端四周,所述主体用于容纳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外部导体,其中所述主体接触所述耦接器;
韧性、导电外罩,所述外罩具有内部片段及附接至所述内部片段的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其中所述内部片段布置于所述管状柱及所述主体之间,且所述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在所述耦接器上施加类似弹簧的力,且其中所述外罩在所述管状柱及所述耦接器之间提供导电路径,且其中所述外罩维持被捕获且固定,且独立于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紧密性而提供所述导电路径,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包含具有边缘的外部表面,且其中所述边缘具有刀状锐度,且所述边缘在所述耦接器的表面上提供表面氧化物的擦净作用,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是弓形的,并且所述边缘被偏移而紧密地接触所述耦接器的面向后方环状表面,从而在所述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的所述边缘与所述耦接器的所述面向后方环状表面之间产生表面咬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外罩大致圆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管状柱的所述第二端具有扩大的肩部,所述扩大的肩部包含第一面向后方环状肩部及第二面向后方环状肩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内部片段位于所述主体的面及所述第二面向后方环状肩部之间,从而通过所述内部片段将所述外罩固定于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耦接器包含面向后方环状表面,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预成形悬臂式环状梁于所述面向后方环状表面之处在所述耦接器上施加类似弹簧的力。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外罩相对于所述连接器的纵轴有韧性,且所述外罩在所述外罩及所述耦接器的所述面向后方环状表面之间维持滑移电气接触的弓形增加的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外罩提供所述耦接器不受限制的旋转。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当所述耦接器与装置连接端口接触而从所述装置连接端口松脱时,所述外罩在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及设备的所述装置连接端口之间维持所述导电路径。
CN201180042588.1A 2010-08-10 2011-08-10 具有射频干扰及接地屏障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775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7218710P 2010-08-10 2010-08-10
US61/372,187 2010-08-10
PCT/US2011/047154 WO2012021559A1 (en) 2010-08-10 2011-08-10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and grounding shiel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77510A CN103477510A (zh) 2013-12-25
CN103477510B true CN103477510B (zh) 2016-12-14

Family

ID=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3263A (en) * 1996-12-03 1997-11-04 Hsu; Cheng-Sheng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elimination
CN101180771A (zh) * 2005-03-31 2008-05-14 约翰美兹林高协会公司 用于同轴电缆系统组件的螺母密封组合件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3263A (en) * 1996-12-03 1997-11-04 Hsu; Cheng-Sheng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elimination
CN101180771A (zh) * 2005-03-31 2008-05-14 约翰美兹林高协会公司 用于同轴电缆系统组件的螺母密封组合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14485B (zh) 具有射频干扰与接地遮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TWI542089B (zh) 具有整合射頻干擾與接地遮蔽的同軸電纜接頭
TWI536688B (zh) 具有射頻干擾與接地外罩的同軸電纜連接器
CN105284015B (zh) 具有整体rfi保护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EP263610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member
CN103190037B (zh) 具有耦合器和固持及释放机制的推入固定式缆线连接器
US8957941B2 (en) Enhanced power supply
DK2817852T3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INTEGRAL CONTINUITY CONTACT PART
JP6304805B2 (ja) 差動対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US9407016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ith integral continuity contacting portion
CN105940572A (zh) 同轴缆线连续性连接器
US20240097359A1 (en) High 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362686B2 (en) Interface terminating device
US10707592B2 (en) Thread to compress connector
GB2459571A (en) Ethernet cable connector having shielded conductors
US10637172B2 (en) Coaxial male connector, coaxial female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US9373909B2 (en) Connectors
CN103477510B (zh) 具有射频干扰及接地屏障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CN110011137B (zh) 电的插塞连接器
US11336038B2 (en) Arrangement for a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WO2023150278A1 (en) Coaxial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and reten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14

Termination date: 201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