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5341B - 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5341B
CN103365341B CN201210084684.9A CN201210084684A CN103365341B CN 103365341 B CN103365341 B CN 103365341B CN 201210084684 A CN201210084684 A CN 201210084684A CN 103365341 B CN103365341 B CN 1033653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umenon
electronic equipment
connection
connection status
absor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46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5341A (zh
Inventor
田春宇
李凤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8468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65341B/zh
Priority to US13/845,722 priority patent/US8976111B2/en
Publication of CN1033653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53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53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53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4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detachable, e.g. for remote us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77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for detecting open or closed state or particular intermediate positions assumed by movable parts of the enclosure, e.g. detection of display lid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main body in a laptop, detection of opening of the cover of battery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通过磁性连接;所述方法包括: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位置与所述第二吸附位置不同,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第二模式不同。

Description

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产品已经完全渗入人们的生活。很多电子设备产品,比如笔记本、手机、PAD等,由于其具有便携式特点,所以成为广为普及的通讯工具。
很多情况下,一机可以实现多种应用,比如,将PAD插在主机上,那么可以将PAD当显示器用,而如果将其从主机上取出,又可以单独使用。
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缺点:
(1)由于在现有技术中,不能基于电子设备的主机与显示器的不同连接状态和连接方向,实现电子设备的不同工作模式,故而应用场景较为单一,进而用户体验度低。
(2)由于在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主机和显示器之间要通过机械转轴进行连接,故而对于角度的切换不太方便、并且将显示器从主机上取出也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电子设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基于电子设备的主机与显示器的不同连接状态,实现电子设备的不同工作模式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通过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通过磁性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位置与所述第二吸附位置不同,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第二模式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进行吸附时,通过将设置在所述吸附位置的一活动触点压入,产生一脉冲信号;
基于所述脉冲信号获得所述吸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具体为:
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进行吸附时,通过设置在所述吸附位置的传感器获得所述吸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具体包括:第一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一操作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
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包括第一磁铁子件和第二磁铁子件,其中,所述第一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二磁铁子件呈楔形相连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或分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本体,包括:
第二磁性器件,所述第二磁性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磁铁子件对应的第一磁性子器件;及与所述第二磁铁子件对应的第二磁性子器件,
其中,当通过吸附所述第一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一磁性子器件使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
当通过吸附所述第二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子器件使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
基于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所述第一系统响应所述第一连接状态进入正常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
基于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所述第一系统响应所述第二连接状态进入非正常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在所述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的第一吸附点是否与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吸附点相连;
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笔记本形态的工作状态;
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平板电脑形态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本体,还包括:
显示器;
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二操作系统;
所述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所述第一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所述第二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进一步的,所述获得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的吸附位置之前,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之间的受力平衡状态,控制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之间处于吸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受力平衡状态通过公式F1×L1=F2×L2+G×L3而获得;
其中,F1指的是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磁力;
L1指的是F1与受力中心的力臂长度;
F2指的是用户作用在第二本体上的力度;
L2指的是F2与受力中心的力臂长度;
G指的是第二本体所受的重力;
L3指的是与重力受力中心的力臂长度。
另一方面,本申请通过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通过磁性连接;
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位置与所述第二吸附位置不同,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第二模式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获得模块,具体包括:
产生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进行吸附时,通过将设置在所述吸附位置的一活动触点压入,产生一脉冲信号;
获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脉冲信号获得所述吸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获得单元,还用于:
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进行吸附时,通过设置在所述吸附位置的传感器获得所述吸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具体包括:第一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一操作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
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包括第一磁铁子件和第二磁铁子件,其中,所述第一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二磁铁子件呈楔形相连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或分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本体,包括:
第二磁性器件,所述第二磁性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磁铁子件对应的第一磁性子器件;及与所述第二磁铁子件对应的第二磁性子器件,
其中,当通过吸附所述第一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一磁性子器件使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
当通过吸附所述第二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子器件使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具体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
第一响应单元,基于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所述第一系统响应所述第一连接状态进入正常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当第二控制模块,具体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
第二响应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所述第一系统响应所述第二连接状态进入非正常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之后,判断所述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的第一吸附点是否与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吸附点相连;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笔记本形态的工作状态;
第四控制模块,用于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平板电脑形态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本体,还包括:
显示器;
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二操作系统;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所述第一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所述第二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另一方面,本申请通过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或表面;
第二本体,包括:第二壳体;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部或表面;其中,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在第一连接位置实现磁性连接时,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一连接状态;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在第二连接位置实现磁性连接时,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二连接状态,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状态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为不同的连接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由磁铁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子件、第二连接子件以及第三连接子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件由磁铁或者金属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四连接子件、第五连接子件以及第六连接子件,其中,所述第四连接子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子件对应,所述第五连接子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子件对应,所述第六连接子件与所述第三连接子件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位置具体为:所述第一连接子件和所述第四连接子件的相连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状态具体为: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闭合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位置具体为:所述第二连接子件和所述第五连接子件的相连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状态具体为: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同一平面的状态。
进一步的,基于所述第三连接子件和所述第六连接子件之间的磁性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三连接状态,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状态具体为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三状态,所述第三状态不包含所述闭合状态和所述同一平面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子件、所述第二连接子件以及所述第三连接子件呈楔形相连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或分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
第一吸附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吸附点以及第三吸附点,其中,所述第二吸附点和所述第三吸附点为不同的吸附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正向连接方式和反向连接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正向连接方式具体为:
当所述第一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时,所述第一吸附点吸附于所述第二吸附点。
进一步的,所述反连接方式具体为:
当所述第一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时,所述第一吸附点吸附于所述第三吸附点。
本申请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主机和显示器进入连接状态后,会基于主机和显示器的不同连接状态,使电子设备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比如,如果主机和显示器连接后其角度呈0度,那么将电子设备处于关机状态;如果主机和显示器连接后期角度呈135度,那么将电子设备处于开机状态,故而对于电子设备的应用更加多样化,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主机和显示器之间的磁性材料进行连接,故而不需要在基于机械结构进行连接,进而对于主机和显示器的角度切换更加方便,将显示器从主机上取出的操作也更加简便易行。
(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主机和显示器进入连接状态后,会基于主机和显示器的不同连接方向,使电子设备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比如:主机和显示器正向连接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常规的电子设备工作模式,而主机和显示器反向连接时,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器单独工作,处于PAD工作模式,进一步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主机和显示器之间的磁力、显示器受到的重力和用户对显示器的压力之间的平衡,使所述主机和显示器能够在某一角度处于平衡状态,进而提高了主机和显示器之间的平衡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第一本体、以及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第一吸附位置吸附时的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通过第二吸附位置吸附时的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控制电子设备工作状态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第一吸附点、第二吸附点和第三吸附点的关系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呈135°时的受力分析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电子设备的方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处于同一平面的状态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实现原理、具体实施过程及其对应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进行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通过磁性连接。
在参考图1,对所述方法时行详细描述之前,先将所述电子设备的组成做个基本介绍。
在具体应用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台式计算机,笔记本型计算机,也可以是手机等,通常来讲,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1)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可以计算机的主机、键盘、触控板等等。
(2)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可以为计算机的显示器、平板电脑等等。
(3)连接件,其中,第一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一连接件,第二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至少一第一连接件对应的第二连接件,基于第一连接件吸附于第二连接件,第一本体吸附于第二本体。
如图1所示,所述调整电子设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获得吸附位置,比如:
(1)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上对应不同的吸附位置,设置不同的活动触点,而不同的触点对应不同的脉冲信息,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进行吸附时,就会向内压对应的触点,从而产生对应的脉冲信号,进而让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知道吸附位置。
(2)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表面设置感应器,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吸附时,会触发感应器,从而该感应器检测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吸附位置。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获得吸附位置,具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方式获得吸附位置,本申请中不作详尽的举例和不作限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可以为一电脑的主机,那么所述第一本体包括如下部分:
第一系统,第一系统内包括第一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一操作系统。
除了上述系统,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本体201还包括如下结构:
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中的每个第一磁铁包括第一磁铁子件202和第二磁铁子件203,其中,所述第一磁铁子件202与所述第二磁铁子件203呈楔形相连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201的第一端,也可分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201的第一端。也就是图2中的第一磁铁子件202和第二磁铁子件203上之间可以没有缝隙,也可以有缝隙,本申请对于第一磁铁子件202和第二磁铁子件203如何设置在第一本体201上不作限制,对于在第一本体201上设置几个磁铁子件,本申请亦不作限制。
而第二本体204,则包括第二磁性器件,所述第二磁性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磁铁子件202对应的第一磁性子器件205;及与所述第二磁铁子件203对应的第二磁性子器件206,其中,第一磁性子器件205和第二磁性子器件206可以相同的子器件也可以为不同的子器件;
所述第二磁性器件,可以为磁铁制成,也可以为金属,比如铜、铁制成,如果为磁铁制成的话,第一磁铁子件202和第一磁性子器件205的磁极、以及第二磁铁子件203以及第二磁性子器件206的磁极要相反。另外,第一磁铁可以包含很多磁铁子件,与之对应的第二磁性器件也可以包含很多磁性子器件。并且,位于所述第一本体201和所述第二本体204的第一磁铁和第二磁性器件之间的位置可以互换,对于在第一本体201和第二本体204之上设置的磁性器件采用何种方式分布,本申请不作限制。
S102: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
如图2所示,当通过吸附所述第一磁铁子件202与所述第一磁性子器件205使所述第一本体201与所述第二本体204吸附时,所述第一磁铁子件202和所述第一磁性子器件205的连接处即为第一吸附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本体201和所述第二本体204处于第二连接状态,也就是两者之间的角度为135度,这种情况下,用户可能需要使用电子设备,故而控制第一电子设备处于正常工作模式。比如,用户使用电子设备时,在打开从主机上翻开显示器时,所述电子设备即可自动开机。
S103: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位置与所述第二吸附位置不同,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第二模式不同。
如图3所示,当通过吸附所述第二磁铁子件203与所述第二磁性子器件206使所述第一本体201与所述第二本体204吸附时,所述第二磁铁子件203和所述第二磁性子器件206的连接处即为第二吸附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本体201和所述第二本体204处于第一连接状态,也就是两者之间的角度为0度,这种情况下,用户并未使用电子设备,故而控制第一电子设备处于非正常工作模式。比如,用户在使用完电子设备后,直接基于第一本体201和第二本体204之间的连接状态,所述电子设备即可自动关机,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待机状态、节能状态等等。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本申请对于在第一本体201和第二本体204之间处于第一连接状态或第二连接状态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什么模式不作限制。另外,对于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时,所述第一本体201和所述第二本体204之间呈何种角度,本申请亦不作限制,可以为0度、135度、80度或者其他角度。
另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为对等关系,也就是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关系可以互换。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中,基于第一主体为主机端详细介绍了对电子设备进行调整的方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电子设备的主机端可以为第一主体也可以为第二主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所介绍的方案,来对此进行介绍。
由于主机端可以位于第一主体也可以位于第二主体,那么可以基于图4所述的方法可以来判断,所述电子设备将进入何种工作状态。
S401:在所述获得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的吸附位置之后,判断所述位于所述第一主体的的第一吸附点是否与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第二吸附点相连;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主体201上包含第一吸附点207,所述第二主体204上包含第二吸附点208,以及第三吸附点209,那么当所述第二主体204也就是显示器,采用正向连接方式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201时,所述第一吸附点207将与所述第二吸附点208相连,而当所述第二主体204采用反向连接方式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201时,所述第一吸附点207将与第三吸附点209相连。
S402: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笔记本形态的工作状态;
当第一吸附点207连接于所述第二吸附点208时,所述第一主体201与所述第二主体204采用正向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可以将第一主体201当做一个主机,第二主体204当做显示器,把整个电子设备当做正常的笔记本电脑使用。
S403: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平板电脑形态的工作状态。
而当第一吸附点207没有连接于所述第二吸附点208、而是连接于所述第三吸附点209时,所述第一主体201用户不用使用,故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二主体204当做一平板电脑使用。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于第一主体201和第二主体204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时,选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具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操作系统,本申请中不作详尽的举例和不作限制。
另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二本体还可以包括如下结构:
显示器;
第二系统,第二系统内包括第二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二操作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是第一本体201包含第一操作系统,第二本体204包含第二操作系统,比如hybrid的系统。此时,可能所述电子设备运行的是第一操作系统,也可能运行的第二操作系统;又或者比如:第一本体201为一键盘,而在第二本体204设置Arm硬件加andriod的系统。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可以基于上述方法判断电子设备进入何种工作状态。
不管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笔记本形态的工作状态,还是平板电脑形态的工作状态,都可以基于如下方式调整工作模式:
当所述第一本体201与所述第二本体204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201与所述第二本体204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201与所述第二本体204之间的连接处于所述第一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当所述第一本体201与所述第二本体204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201与所述第二本体204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201与所述第二本体204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201与所述第二本体204之间的连接处于所述第二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预定策略可以是实施例一中所介绍的调整策略,也可以是其他策略,本申请不作限制。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已经对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201和第二主体204采用何种连接方式时,使用何种工作模式做过详细介绍,只是本申请实施例可能包含两个系统,需要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分别检测连接位置,其他调整策略类似,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请参考本申请实施例一和本申请实施二中的第一主体201和第二主体202之间的连接关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所述第一主体201和所述第二主体204处之间的受力平衡状态,使所述第一主体201能够吸附于所述第二主体204,而不会掉下来。
所述受力平衡状态可以通过公式F1×L1=F2×L2+G×L3而获得;
其中,F1指的是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磁力;
L1指的是F1与受力中心的力臂长度;
F2指的是用户作用在第二主体上的力度;
L2指的是F2与受力中心的力臂长度;
G指的是第二主体所受的重力;
L3指的是与重力受力中心的力臂长度。
如图6所示,为第一主体201与第二主体204之间的角度呈135度时,第一主体201和第二主体204之间的受力分析图。
假设所述电子设备为11寸的笔记本电脑,所述笔记本电脑包含如下条件:
①长296mm 宽184mm第一主体201高10mm第二主体205高5mm。
②屏幕部分重量为300g,即m=0.3kg;
经测试得出正常成年人的手指触摸屏幕的平均外力值为8牛顿,即F外=8N。
由图6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L1=0.5×h/cos45°
L2=0.5×L-0.5×h×tan45°
L3=0.5×L×sin45°-L1
将上面的笔记本电脑的相关参数代入公式F1×L1=F2×L2+G×L3,即可得出磁力F1≈146N;也就是只要第一主体201和第二主体204之间的磁力超过146N即可保证第一主体201和第二主体204的吸附处于稳定状态。
而对于其他角度比如0°、90°等的受力分析与135°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如图7所示,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主体701;
第二主体702,其中所述第一主体701和所述第二主体702通过磁性连接;
获得模块703,用于获得所述第一主体701与所述第二主体702的吸附位置;
第一控制模块704,用于当所述第一主体701与所述第二主体702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
第二控制模块705,用于当所述第一主体701与所述第二主体702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位置与所述第二吸附位置不同,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第二模式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704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705也可以为相同的控制模块,即同一个处理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获得模块703,具体包括:
产生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701和所述第二本体702进行吸附时,通过将设置在所述吸附位置的一活动触点压入,产生一脉冲信号;
获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脉冲信号获得所述吸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获得单元703,还用于:
当所述第一本体701和所述第二本体702进行吸附时,通过设置在所述吸附位置的传感器获得所述吸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701,具体包括:第一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一操作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701,还包括:
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包括第一磁铁子件和第二磁铁子件,其中,所述第一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二磁铁子件呈楔形相连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或分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本体702,包括:
第二磁性器件,所述第二磁性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磁铁子件对应的第一磁性子器件;及与所述第二磁铁子件对应的第二磁性子器件,
其中,当通过吸附所述第一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一磁性子器件使所述第一主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相连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
当通过吸附所述第二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子器件使所述第一主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相连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模块704,具体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确定所述第一本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
第一响应单元,基于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所述第一系统响应所述第一连接状态进入正常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当第二控制模块705,具体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确定所述第一本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
第二响应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所述第一系统响应所述第二连接状态进入非正常工作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得所述第一本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的吸附位置之后,判断所述位于所述第一本体701的的第一吸附点是否与位于所述第二本体702的第二吸附点相连;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笔记本形态的工作状态;
第四控制模块,用于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平板电脑形态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本体702,还包括:
显示器;
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二操作系统;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704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本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之间的连接处于所述第一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705,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本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701与所述第二本体702之间的连接处于所述第二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根据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由于本申请实施四中的电子设备为与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一、二、三中的方法所对应的电子设备,所以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一、二、三中的方法,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申请实施四中的电子设备的具体结构以及本申请实施四的电子设备的各种变化形式。所以在此对于该电子设备不再详细介绍。只要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一、二、三的方法所采用的电子设备,都属于本申请所欲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五
一种电子设备,如图8所示,包括如下结构:
第一本体81,包括:第一壳体811;第一连接件812,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或表面;
第二本体82,包括:第二壳体821;第二连接件822,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821内部或表面;其中,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81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822在第一连接位置实现磁性连接时,所述第一本体81和所述第二本体82处于第一连接状态;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81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822在第二连接位置实现磁性连接时,所述第一本体81和所述第二本体82处于第二连接状态,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状态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为不同的连接状态。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可以由磁铁制成。
并且,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812包括第一连接子件901、第二连接子件902以及第三连接子件903。当然,也可以包括其他连接子件,在此对于连接子件的数据不作限制。
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子件901、所述第二连接子件902以及所述第三连接子件903呈楔形相连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81的第一端;或分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81的第一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822由磁铁或者金属制成。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连接件822包括第四连接子件904、第五连接子件905以及第六连接子件906,其中,所述第四连接子件904与所述第一连接子件901对应,所述第五连接子件905与所述第二连接子件902对应,所述第六连接子件906与所述第三连接子件903对应。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位置具体为:所述第一连接子件901和所述第四连接子件904的相连位置。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状态具体为:所述第一本体81和所述第二本体82处于闭合状态。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二连接位置具体为:所述第二连接子件902和所述第五连接子件905的相连位置。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连接状态具体为:所述第一本体81和所述第二本体82处于同一平面的状态。
进一步的,基于所述第三连接子件和所述第六连接子件之间的磁性连接,所述第一本体81和所述第二本体82处于第三连接状态,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状态具体为所述第一本体81和所述第二本体82处于第三状态,所述第三状态不包含所述闭合状态和所述同一平面的状态。请参考图2,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处于135度状态的结构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于第一连接子件901、第二连接子件902、第三连接子件903、第四连接子件904、第五连接子件905以及第六连接子件906的设置不同,第一主体81和第二主体82之间可以包含多种连接形态,比如0度、65度、90度等等,本申请不作限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812还可以包括:第一吸附点。而所述第二连接件822还可以包括:第二吸附点和第三吸附点,其中所述第二吸附点和第三吸附点为不同的吸附点。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本体81和所述第二本体82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正向连接方式和反向连接方式。
请参考图5,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正向连接方式具体为:
当所述第一本体81(201)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82(204)时,所述第一吸附点207吸附于所述第二吸附点208。
所述反连接方式具体为:
当所述第一本体81(201)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82(204)时,所述第一吸附点207吸附于所述第三吸附点209。
本申请实施例五所介绍的电子设备与本申请实施例一、二、三所介绍的方法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一、二、三的方法,本领域所述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申请实施例五所描述的电子设备的使用方式以及其具体构造和变形,所以在此对于该电子设备不再详细介绍。只要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一、二、三的方法所采用的电子设备,都属于本申请所欲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主机和显示器进入连接状态后,会基于主机和显示器的不同连接状态,使电子设备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比如,如果主机和显示器连接后其角度呈0度,那么将电子设备处于关机状态;如果主机和显示器连接后期角度呈135度,那么将电子设备处于开机状态,故而对于电子设备的应用更加多样化,进而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主机和显示器之间的磁性材料进行连接,故而不需要在基于机械结构进行连接,进而对于主机和显示器的角度切换更加方便,将显示器从主机上取出的操作也更加简便易行。
(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主机和显示器进入连接状态后,会基于主机和显示器的不同连接方向,使电子设备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比如:主机和显示器正向连接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常规的电子设备工作模式,而主机和显示器反向连接时,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器单独工作,处于PAD工作模式,进一步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主机和显示器之间的磁力、显示器受到的重力和用户对显示器的压力之间的平衡,使所述主机和显示器能够在某一角度处于平衡状态,进而提高了主机和显示器之间的平衡性。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3)

1.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通过磁性连接;所述第二本体,还包括:显示器;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二操作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位置与所述第二吸附位置不同,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第二模式不同;
其中,所述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进行吸附时,通过将设置在所述吸附位置的一活动触点压入,产生一脉冲信号;
基于所述脉冲信号获得所述吸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具体为:
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进行吸附时,通过设置在所述吸附位置的传感器获得所述吸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具体包括:第一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一操作系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
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包括第一磁铁子件和第二磁铁子件,其中,所述第一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二磁铁子件呈楔形相连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或分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包括:
第二磁性器件,所述第二磁性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磁铁子件对应的第一磁性子器件;及与所述第二磁铁子件对应的第二磁性子器件,
其中,当通过吸附所述第一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一磁性子器件使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
当通过吸附所述第二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子器件使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
7.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权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
基于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所述第一系统响应所述第一连接状态进入正常工作模式。
8.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权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
基于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所述第一系统响应所述第二连接状态进入非正常工作模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之后,还包括:
判断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吸附点是否与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吸附点相连;
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笔记本形态的工作状态;
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平板电脑形态的工作状态。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所述第一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所述第二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之前,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受力平衡状态,控制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处于吸附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平衡状态通过公式F1×L1=F2×L2+G×L3而获得;
其中,F1指的是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磁力;
L1指的是F1与受力中心的力臂长度;
F2指的是用户作用在第二本体上的力度;
L2指的是F2与受力中心的力臂长度;
G指的是第二本体所受的重力;
L3指的是与重力受力中心的力臂长度。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通过磁性连接,所述第二本体还包括显示器;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二操作系统;
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连接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吸附位置与所述第二吸附位置不同,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第二模式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模块,具体包括:
产生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进行吸附时,通过将设置在所述吸附位置的一活动触点压入,产生一脉冲信号;
获得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脉冲信号获得所述吸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单元,还用于:
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进行吸附时,通过设置在所述吸附位置的传感器获得所述吸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具体包括:第一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包括:第一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一操作系统。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还包括:
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包括第一磁铁子件和第二磁铁子件,其中,所述第一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二磁铁子件呈楔形相连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或分散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端。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包括:
第二磁性器件,所述第二磁性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磁铁子件对应的第一磁性子器件;及与所述第二磁铁子件对应的第二磁性子器件,
其中,当通过吸附所述第一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一磁性子器件使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模式;
当通过吸附所述第二磁铁子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子器件使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模式。
19.如权利要求16-18任一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具体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
第一响应单元,基于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所述第一系统响应所述第一连接状态进入正常工作模式。
20.如权利要求16-18任一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具体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
第二响应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所述第一系统响应所述第二连接状态进入非正常工作模式。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吸附位置之后,判断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吸附点是否与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吸附点相连;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笔记本形态的工作状态;
第四控制模块,用于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则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平板电脑形态的工作状态。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还包括: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一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第二吸附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一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系统根据所述第一系统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2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或表面;
第二本体,包括:第二壳体;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部或表面;其中,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在第一连接位置实现磁性连接时,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一连接状态;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在第二连接位置实现磁性连接时,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二连接状态,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状态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为不同的连接状态;所述第二本体,还包括:显示器;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第二硬件系统,以及能基于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而运行的第二操作系统;
其中,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所述第一连接位置吸附时,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一连接状态;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在所述第二连接位置实现吸附时,所述第二系统确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连接处于第二连接状态;
所述第二系统根据所述第二系统自身的系统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连接状态,按照预定策略控制自身的系统状态变化。
CN201210084684.9A 2012-03-27 2012-03-27 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33653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84684.9A CN103365341B (zh) 2012-03-27 2012-03-27 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US13/845,722 US8976111B2 (en) 2012-03-27 2013-03-18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84684.9A CN103365341B (zh) 2012-03-27 2012-03-27 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5341A CN103365341A (zh) 2013-10-23
CN103365341B true CN103365341B (zh) 2017-05-24

Family

ID=49234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4684.9A Active CN103365341B (zh) 2012-03-27 2012-03-27 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976111B2 (zh)
CN (1) CN1033653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9229B (zh) * 2013-12-04 2018-04-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功能调整方法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CN104950988B (zh) * 2014-03-24 2018-08-1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电子设备和连接方法
US9557775B2 (en) 2014-11-21 2017-01-31 Google Inc. Det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of a computing device using accelerometers
US10124249B2 (en) 2015-05-01 2018-11-1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Game controller with removable controller accessory
US10427035B2 (en) 2015-06-09 2019-10-0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Game controller with removable trigger accessory
US10137364B2 (en) 2015-06-09 2018-11-2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Game controller with removable magnetic button
CN106060242A (zh) * 2016-05-16 2016-10-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TWI644200B (zh) * 2017-10-26 2018-12-1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攜帶式電子裝置
US10852769B2 (en) * 2018-10-29 2020-12-01 Dell Products, L.P. Display management for multi-form factor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IH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4428A (zh) * 2001-05-09 2002-12-11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可自动旋转显示画面的电子装置系统
US8264829B2 (en) * 2005-11-09 2012-09-11 George Moser Reconfigurable computer
US8194001B2 (en) * 2009-03-27 2012-06-05 Microsoft Corporation Mobile computer device display postures
JP5238654B2 (ja) * 2009-09-15 2013-07-17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WO2011038686A1 (zh) * 2009-09-29 2011-04-0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8385057B2 (en) * 2010-06-08 2013-02-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ully extendable dual-segmented housing assembly for mobile computing device
US9335793B2 (en) * 2011-01-31 2016-05-10 Apple Inc. Cover attachment with flexible display
JP5039216B2 (ja) * 2011-02-24 2012-10-03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US8988354B2 (en) * 2012-04-17 2015-03-24 Logitech Europe S.A. Input device for a disp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76111B2 (en) 2015-03-10
US20130257717A1 (en) 2013-10-03
CN103365341A (zh) 2013-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65341B (zh) 一种调整电子设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581407B (zh) 一种通话过程中防止屏幕误触发的方法和系统
CN104460935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EP3136214A1 (en) Touch ope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rminal
CN103631494A (zh) 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150008B (zh) 一种输入状态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6445340B (zh) 一种双屏终端显示立体图像的方法和装置
CN104915061B (zh) 触摸模拟装置及触摸模拟方法
CN107069903A (zh) 一种充电系统和充电方法
CN204790934U (zh) 触摸模拟装置
CN104076988A (zh) 一种显示方法、显示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0200005A1 (zh) 连接器、电子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4469860A (zh) 一种资源分配的方法及装置
CN104461330A (zh)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19029564A1 (zh) 一种控制移动终端显示亮度的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装置
CN106331376A (zh) 一种省电方法及移动终端
WO2015123208A4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selectively applying security in mobile device
KR20220145383A (ko) 회로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103809882B (zh)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电子设备及触控输入装置
CN103853314B (zh) 一种自动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CN103793141A (zh) 一种控制图标旋转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03761027B (zh) 一种图标旋转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07734619A (zh) 降低移动终端功耗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700626A (zh) 一种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02091732U (zh) 支架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